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主义;模仿学;极简主义;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它吸纳的是天地之灵气,激流在它脚下不舍昼夜地奔流,‘颠波奔突,狂赴争流’,‘潺乎洋洋,萦抱山丘’。他的身边,琅钎丛集,春兰滋蔓,清泉涌动,祥云萦缭。美丽的鸟儿落在它的枝头,清澈的露水润泽它的肌肤。”这是郭平先生在《古琴》一书中谈到,对古琴选材的“材”的成长的环境的一个描述。琴材是这样,何况是个景观设计大师。

Peter Walker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Peter Walker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Peter Walker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Peter Walker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

众所周知、当代风景园林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漫的风雨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风景园林师、他们的作品既顺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潮流,又特色鲜明地折射出充满魅力的个性。从而受到入们普遍的赞誉。正是由于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辛勤耕耘、才使得风景园林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人居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在这些风景园林师中,美国的Peter Walker无疑是当代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入物之一。Peter Walker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极简主义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到了极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神秘的心灵体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使Peter Walker成为世界级大师的代表作品并非是他早年在SWA事务所主持的众多重大项目、而恰恰是他后来对极简主义探索的小项目,比如屋顶花园、建筑庭院、街头绿地等等。如今代表Peter Walker设计理念的作品已跨出国门,在日本、德国甚至在中国扎下根来。

一、Peter Walker的作品与设计特点分析

Peter Walker 的理论作品《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由这两本书名就不难看出Peter Walker的设计就是我提到的对景观设计的“神”的追求。Peter Walker在实践作品方面,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 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 年伯纳特公园等。1984 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 年的市中心花园等。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它位于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Peter Walker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Peter Walker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

二、Peter Walker极简主义作品的特征

其实Peter Walker的作品并不是那种鹤立鸡群的形体、而是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心灵,令人难忘的艺术创作结晶:Peter Walker曾表示,他追求的“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目标”。

早在50年代,Peter Walker就对现代主义的简洁、清晰和形式作用产生了兴趣。6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极简主义艺术( Minimal Art),其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加德(Donald Judd),索·列·维特(Sol Le Witte),法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等,他们的作品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特点是回避传统标准,创造占有空间并能够被人体所亲切体验的物体。具体来讲就是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地摆放物体,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化的结构,三维化、三原色。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不使用基座和框架,直接与空间发生联系,。这些艺术家们的追求更加坚定了Peter Walker的信心并重新点燃了他将极简主义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热情。另一方面、Peter Walker在大学学习以及后来的设计实践中受到了许多风景园林大师的良好影响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 丹·克雷(DanKiley),托马斯·邱奇(Thomas Church) ,野口勇(Isamu 1loguchi)以及风景园林教育家斯坦尼·怀特(Slanley white)的哲学观和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的理论。Peter Walker特别推祟法国风景园林大师勒·诺特(Andre Le dole)设计的众多园林的形式美,并很欣赏日本禅宗园至简的风格。实际上,Peter Walker是在对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综合研究之后,创造出了其极简主义的园林。利维女士指出Peter Walker极简主义作品特征是貌似分离,但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注重人与大环境的交流,人类和地球、宇宙神秘事物的联系.隐喻巨大的力量,强调大自然迷一般的特性.如水声、石头的静态平衡和重量,瑟瑟的风声。飘逸色彩的体块和图案。闪烁微光的、神奇的雾以及令人难以捉摸的灯光。

笔者认为Peter Walker常用的艺术要素有7种,即益合的多重系统、同心圆、直线、锥形山、巨石、柏树和绿篱,可以说这些要素构成了Peter Walker作品的个性特征。

三、实例分析Peter Walker的园林景观设计“形”与“神”思想——日本兵库县高科技中心 (Centre forthe Advanced Science & Technology,HyogoPrefecture,Japa,1993)

Peter Walker为矶畸新设计的高科技中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庭园,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秩序,并同时表述了一种在公共艺术中少见的智慧。在停车场的火山园中,Peter Walker创造了一个秩序化排列的草坪山丘,这个环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戏剧化的场景,而不是任何其他我们所熟悉的花园。与其他国绕着哈里马的森林覆盖着的山臃相比较,这个火山花园表达了一种正式的和纪念碑般的风格化的小山丘序列,并提示着用地周围群山的起伏。每一个小山丘顶端种植了一棵柏树,并在柏树顶上安置了一个红色的小灯泡。这个花园的特异之处在于它的变色龙般的改变:有时它看上去具有一种古怪的气质,就像是一个巨人的游乐场。纪念碑般的性质使得它看上去是像来自天空的神秘密码。当黑夜降临之时,这片场地就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夜间森林,顶部奇异的红色灯光向观者表示欢迎。Peter Walker那标志性的喷雾装置遍布四周,当大雾飘移进人之时,直立的柏树带给人们一种诗意般的感觉,好像是空气中有人绘制的一系列线条。建筑中庭Ryokan花园主要的目的是用于沉思。然而这个花园是如此吸引我们,以致于我们愉快地穿行过这诱人的空问的同时也观察和检验它的构成。花园由一个平整过的沙的海洋以及其上升起的两个巨大的同样大小的石山和苔藓山组成,这给予了空间以表现主义的尺度。此外,一小片网格状规则种植的竹林占据了花园的一部分,雾从中升起。夜间,光将竹林的影子投射于墙面上,像一座座“群山”。焦木和石块汀步将花园平面划分开并穿越过竹林。除了伴随着日本传统禅宗园所具有的力量外,这种现代的表述同时也以其尺度和精美的构图句勒出了一种戏剧化的魔力。

四、Peter Walker的历史地位

Peter Walker是将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代表人物。是一位有着40年从业和教学经验的景观设计师。他是美国景观设计协会会员,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他同时编写以及讲学景观设计。是将景观设计中的“神”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日本和法国的园林精神的一个高层次的融合。Peter Walker事实上创造了美国景观园林艺术的整体风格,并对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坚持简洁、自然、永恒,反对复杂、人造和临时性。他是美国第一个英式风格或自然派风格的伟大代表,这一学派反对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人工学派的风格。他一生中有许多学生,同时也是Frederick Law Olmsted启蒙者,后者成为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又一个伟大天才,在Peter Walker之后,负责了中央公园的设计,成为美国城市公园的先驱。Peter Walker的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并不是一个人的独立工作,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共同推进了景观园林设计历史前进的车轮。在我看来是将景观设计中的“形”的表现达到了景观设计历史的一个高度。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Peter Walker追求的自然主义和追求的极简主义是景观设计中的“形”和“神”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也为现今存有争议的对中华传统景观的传承的一个对“形”的粗略的模仿以及对“神”的生搬硬套,尤其是在现今正在发展改造中的乡镇、田园景观的设计,是依于最质朴的自然的景观来设计还是基于乡镇、田园景观的人们的生活的文化的精神的来设计,无论用“形”还是“神”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可以借鉴Peter Walker对景观的处理,在实际的景观背景条件上,无论抓住哪一点把它的深层次的特征表现出来,都可以表现出其地方本身的景观特色,Peter Walker追求自然的真谛,在“形”上面下足了功夫,照样可以让其景观设计达到一个高度,这就是“看着像中国,感觉也像中国的”;Peter Walker追求精神的真谛,在“神”上面下足了功夫,也可以让其景观设计达到一个高度,这就是“看着不像中国的,感觉很像中国的”,两者都已经是很好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2篇

有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术后有许多炎症因子、体液因子变化〔1,2〕。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血浆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文献报道较多,但能够利用调节SICAM1水平进而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用法还没有成为临床常规,本文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AMI患者PCI术后血浆SICAM1水平影响,明确疏血通注射液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经心肌酶、心电图检测及临床症状,按ACC/AHA标准诊断AMI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3~71岁,平均(578±131)岁,所有患者均给与拜阿斯匹林、硝酸酯、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治疗,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但未接受疏血通药物治疗,观察组为AMI患者接受PCI术的同时接受疏血通药物治疗。

12 标本收集测定          

所有AMI患者PCI术前、术后(包括用药组及对照组) 30、60 min、6、24 h及3 d,采静脉血20 ml。放入含有02 ml 2%EDTA塑料试管中 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血浆)置于-80℃冰箱中待测,试剂来自COULTER公司,严格按说明操作。

13  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判断血管病变部位,置入67 F指引导管,送导引钢丝过闭塞处,用球囊扩张闭塞部位后置入相应支架。观察组为PCI术同时应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入。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市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10 ml加5%葡萄糖或09%盐水250 ml中,于PCI术同时静脉点滴,以后每天1次,观察3 d。

14 统计学分析          

样本均数以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t检验。

2 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血浆SICAM1水平明显高于PCI术前(P<001),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血浆SICAM1水平明显降低(P<001),见表1。表1 AMI患者PCI前后血浆SICAM1水平变化(略)

3  讨论

                       

SICAM1介导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中粒细胞之间的黏附,因而参与许多炎症及免疫反应。黏附分子一方面黏附白细胞,使其迁移至内皮下,摄取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一方面还促进斑块裂隙,最终促进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本实验观察到AMI患者血浆SICAM1水平明显增高,与文献报道一致〔3〕。 本实验发现PCI术后血浆SICAM1水平明显高于PCI术前,提示PCI可使血浆SICAM1水平进一步升高。有学者〔3,4〕发现在心肌缺血区域SICAM1 mRNA于灌注后1 h开始升高,6 h左右达高峰,并在24 h内维持最高水平,孙志军等〔5〕对24例AMI患者血中SICAM1进行检测,认为再灌注后SICAM1水平进一步升高。PCI使闭塞血管再通,因而导致PCI术后的血浆SICAM1急剧升高,此外,PCI时球囊对斑块挤压,斑块撕裂破碎可使斑块中SICAM1释放入血,可能是引起PCI术后血中SICAM1水平升高的又一原因。

                       

疏血通注射液的有效成份为水蛭素和蚓激酶样物质。其中水蛭素动力学遵循二室模型,一次用药后其分布相半衰期为015 h,消除相半衰期为1~2 h,主要通过肾脏原形排出。文献报道疏血通注射液有治疗心绞痛,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调节TXA2与6KetoPGF1α平衡等作用,并可防止PCI术后再狭窄〔5~7〕。本实验观察到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降低AMI患者PCI术后血浆SICAM1水平,说明疏血通注射液可能在防止AMI患者PCI术后白细胞黏附,稳定斑块中起一定作用,这可能也是防止PCI术后再狭窄的一个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耀强,李志梁,赵霞PCI术对冠心病患者hsCRP TNFα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43

2 李方红,赵九安,徐涛,等AMI患者PCI术后对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初步临床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1):567

3 司良毅,陈运兴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RN2酰半胱氨酸的保护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657

4 张璇,胡长村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TXA2及6ketoPGF1α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5):3367

5 孙志军,杨智勇,秦铮,等急性心肌梗死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3):1701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 概念设计 产品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59-01

为满足人类之间的实践交流、跨越空间障碍的需求,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了多数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也需要不断的地更新、改造。基于桥梁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桥梁建造开端的桥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桥梁的概念设计是具体设计的先导,是对桥梁设计的总体把握与构思,其思想贯穿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并随着项目的进行而不断完善。在桥梁建造工程中,高达70%以上的生产成本取决于概念设计,做好桥梁工程的概念设计才能造出“精品”桥梁,才能从根源上节约工程的建造价值,提升美学内涵。

1 桥梁工程概念设计综述

1.1 桥梁概念设计的过程

桥梁的概念设计主要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提出满足结构造型要求、耐久性和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形变与受力要求的合理设计方案。现行的桥梁建设主要以结构设计与桥梁施工为核心,按照时间进行相关组织与实施,设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必要规范产生经济安全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案。桥梁的概念设计活动除包含上述功能外,还要综合考虑影响设计初步阶段的环境、人文、美学等要素,完善了传统设计的表现手法与设计理念。

1.2 桥梁的产品化概念设计

桥梁是一种特殊产品,它具备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特征,也具备产品的一般属性。桥梁产品的建设规模大、投资巨大;桥梁的建造一般由政府根据社会、经济、交通需求确立实施,与市场关系较小;桥梁的使用年限长,达到寿命后将成为废弃物,在其长寿命周期内需具备抵御环境侵害的能力。鉴于产品概念设计的思想和桥梁概念设计的重要指导,将现有的桥梁概念设计内容从桥梁设计各步骤里提炼归纳出来,形成如下的桥梁概念设计新思路。

(1)设计定位阶段主要包含环境总体分析、使用方式分析、用户群体分析和寿命期成本分析这四个层次[2]。只有充分分析影响桥梁设计的主客观因素,才能合理定位设计走向。环境分析主要是对拟建桥区的水文、地形、气象、地质等条件的分析,这将决定了桥梁设计的抗震、抗风设计需要;桥梁的用户群体主要是社会、业主和生态环境,设计中要注重桥梁的生态性、安全性、景观美学性、经济性等;使用方式决定了线性布置、建设规模的大小、上下部结构设计、断面布置等;寿命期成本主要包含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和灾害事故成本。桥梁概念设计的主体由设计、施工、运营、管养等多单位与部门构成,在其寿命期内的所有部门被称作利益共同体。

(2)方案初拟阶段是在对桥梁概念设计精准定位后,从结构体系、桥位、景观、桥梁造型、施工方案等方面拟定桥梁建造的初步方案。桥位选择将决定工程造价、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性、施工操作的难易程度;结构体系的选择要注意结构的可达到性和可维护性,为今后的桥梁检修提供便利条件,整体节约桥梁寿命期的总成本;桥梁的造型与景观设计要以工程师为主导,同时邀请建筑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加入,形成合理的设计模式;施工方案直接影响着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在考虑结构、线性、桥位条件之后形成了初步的施工方案。经反复对比分析,筛选出两三个可行的推荐方案。

(3)方案比选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依据项目的相关规定和工程师的相关经验,从若干推荐方案中择优选取最终设计方案。经济指标是大多数桥梁最终方案决定的关键性要素,但在一些景区桥梁或标志性大桥的设计方案比选中,景观美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1.3 桥梁概念设计的阶段划分

桥梁的概念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设计桥梁工程的技术层面的具体细部与结构设计,具体每阶段的概念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2 桥梁设计的前沿设计理念

这里主要介绍三类较具代表性的设计理念,即桥梁的耐久性设计理念、桥梁的生态性设计理念和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

(1)耐久性设计理念是指在桥梁的设计使用期限内,保证桥梁的安全性、使用性及外观功能的设计理念。耐久性的设计需要在明确设计中可能的侵蚀类型和不同状况下的耐久性要求;评估特定条件下的侵蚀严重程度;明确桥梁的各个构件对侵蚀作用的防护水平与防护方法;提出设计、养护、维修等后续方案。

(2)桥梁的生态设计理念是充分利用生态学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桥梁相关的生态环境,在桥梁的设计规划中,提出满足人们需求且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方案。生态设计中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尽可能选取对周围植被、水文、气候破坏程度最小的施工方法,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坚持使用清洁能源,选取无毒无害的装饰与建造材料,从而利于桥梁报废后的物料回收;桥梁建造需保证施工工艺先进、材料先进、设计和施工组织合理。

(3)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包含桥位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性能的分析、详图的设计、建造的施工、管理的养护和拆除这几个阶段的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将使用、资金、文化、生态等需求细化成具体指标,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实现桥梁寿命周期的各类指标要求。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桥梁概念设计的具体定义、相关特点、设计的步骤和流程,并从定性分析、经验积累、合理估算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桥梁设计构思。借鉴产品设计的成熟经验,将桥梁作为产品,尝试桥梁的产品化概念设计,进而深入探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的技术层面的桥梁概念设计。最后,介绍了现今的一些前沿桥梁概念设计理念,如生态设计理念、耐久性设计理念、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等,对以后的桥梁概念设计发展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对策;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0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的优劣与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时地利人外,更多的取决于造园的设计者,是否匠心独运,是否能巧妙的运用地域和环境的特点,融自身的审美观念于其中,自树一帜。因此,设计前,布局于后;选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当然,不计效果和投入的现在造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造园,必难为时代流芳。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或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1.1园林设计原则

以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创超高品位的居家生活环境。

1.1.1强调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希盼的掌声来自使用者的信任与满意。

1.1.2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

1.1.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为景观形式或语言及内容创新的源泉。

1.1.4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

2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和管理中主要问题

2.1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无法持续贯彻。

②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③方案停留在平面阶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规划设计名品精品意识太强,对人性的关怀不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④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2风景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树种较少,病虫害严重。近年来,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绿地面积不断增大,行道树的品种也不断丰富,但由于受地域气候的限制,苗木品种数量不多,树种较少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

②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

3风景园林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落后

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以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伴随着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国家自然生态建设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设计工作者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3.2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主导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个别领导者的长官意识强烈,城市管理者通过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造成很多景观设计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时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能凸显主政者的政绩,这样的严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园林风景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等工程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到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往往粗制滥造。

4实现风景园林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1新建园林景观要合理规划布局 

园林景观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4.1.2风景园林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园林景观不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环境改善的前提,只有规划建设出符合园林生态学相对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才不仅不会给生态系统带来负担,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1.3加强环境教育意识,提高环境认识水平 

风景园林是为居民服务的,只有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风景园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畅地进行,这是一项长期不可松懈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学校、单位、社会等方方面面给予关注,形成长期重视的局面将利于城市园林绿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1.4尊重风景园林的系统性规划和园林生态合理性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使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杜绝可有可无、可大可小轻视园林景观的现象,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园林景观行为的发生。 

4.2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2 .1确立传统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的理念

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

4.2.2 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功能性原则

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从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这点,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步幅为50cm左右,其园林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②艺术性原则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③文脉性原则

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公园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公园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 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的特色,延续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④经济性原则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因此在风景园林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5.结语

总之,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作为新一代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来宝.孙筱祥园林设计思想及风格研究[1].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刘成达.浅析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J].硅谷,2009

景观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5篇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