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普通高校;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6502

1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背景

2011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近年来,地方性高校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也在在线开放课程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地探索,具体表现为两种存在形式:在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下的信息平台上的开放课程和各高等院校校内信息平台上的开放课程。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都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目前受限于很多因素,在线开放课程在地方高校的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人员的水平不够高或者经验还不够丰富造成的,但更重要的则是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在线开放课程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制约。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经济因素制约

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两者结合的结果。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的是大量IT硬件的支持,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软件,在线开放课程就无从谈起。但在高等院校内部,教育经费使用在信息设备方面的资金是相对有限的,相较于隶属于教育部和某些部委的院校雄厚的资金相比,多数地方性院校的办学经费并不充裕,这导致了多数地方性院校对于信息建设所能投入的资金比较有限,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的资金也不够充裕,这些都明显制约了开放课程的质量和表现形式。

开放课程一般都是在线形式表现的,一方面需要流畅的网络播放速度,一方面需要精致美观的视频效果,还需要播放过程中的功能处理手段。所有这些要求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后期剪辑设备及其专业人员,强大的电信网络支撑和高性能的服务器和一些必要的专业软件,而且这些需求不仅在建设时候需要,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维护期内也仍然需要,这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经费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在进行资金使用平衡的时候,容易被置于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位置来考虑。

开放课程除了流畅的播放速度之外,还要求有一些辅助的教学形式,比如在线作业,在线提问,在线讨论组,在线教案、在线考试、在线批阅等功能,这些功能仅仅依靠浏览器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求专业化的软件来实现。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尚没有能够完全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此类软件被开发出来。国内已有的一些软件虽然能够基本提供上述功能,但界面非常不美观,看起来比较粗制滥造,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心情,使教师和广大学生没有使用信息系统及软件的欲望,这和大型电商网站的精美程度相比远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软件的提供方缺少意识,认为教育软件只要能满足基本功能就够了,而忘记了“教育本身也是需要美的”这一理念,另一方面是受资金制约。如果对软件进行大幅度美工处理,势必会增加很多成本,也会给后期维护和运行增加很多硬件、软件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加使用成本,这对本来就对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够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将是更大的压力。

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度因素制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在经济因素方面有制约外,在制度因素方面也有制约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在性质上基本以公办教育为绝对主体,民营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这使得高教系统内部仍然明显存在按政府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的结果,各基层工作人员和教师也都是以是否有利于申请项目,是否有利于评职称作为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高等院校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没有完全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这直接导致了大家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对某些环节不愿意精益求精,在缺乏经费支持时不愿意主动工作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社会因素制约

在线开放课程在美国由斯坦福、MIT等世界名校开展以来,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影响力,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线开放课程的背景不仅仅是广大社会群众需要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减少的结果。即使是在美国,近年来由于经济问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减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线开放课程才得以逐步出现并发展。

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是舶来品,我们在学习美国新东西的情况时,也应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由于大力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增加知识的共享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专业教师数量的依赖,当在线开放课程做得很成熟的时候,可以明显减少教育投入,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但其社会因素在于如果在线课程做得非常成熟而且成功,那么众多的高校教师去做什么?这是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未来存在的功能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了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了。正是由于这个问题有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所以一些制度层面的设计难以进行下去。比如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是否加入了在线课程学习的培养学分?如果加入了,比例又有多高?目前的情况是,在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项目而存在着,而不是课堂上所必须的内容。由于社会问题导致制度问题,再由于制度问题导致这些在线开放课程难以获得足够的建设经费,难以获得足够的重视程度,难以获得较高的使用率,难以获得良好的维护和再开发、扩展。

5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应对策略

在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策略时,需要明确理念问题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个对未来有准确预判的发展理念,就不会有能够切实指导实际工作的应对策略。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等教育,这和教育信息化丝毫不矛盾,不能够因此而认为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表现形式会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考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应对策略。

5.1加强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

社会问题是最宏观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本身无法控制的问题。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等词汇不断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而信息化也已经深入地影响了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高等教育行业,如果不能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发展的话,将使高等教育陷入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所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管理机构以及基层教师等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理解信息化、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只能主动去迎合它,而不能企图扼杀它。

当开放课程等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确实会导致有老师都做什么去的疑问产生,这同样也属于理念问题。高校教师不应该是个教书匠,不能将教师们都捆在课堂上,实验室、校办企业、社会兼职、服务政府、社会都是高校教师能够发挥能量的场所,高等院校不能做关起门的象牙塔,而应该敞开大门,融入社会,成为服务社会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教书匠式的教师虽然在初、中等教育中仍然占主力军位置,但在未来肯定会被高等教育所淘汰,作为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发展趋势的变化,主动调整适应这个新的趋势,以延长自己的职业年龄。

5.2明确开放课程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是为了应对不断持续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在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利于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在线课程的建设不能满足于“能用就行”,而是需要不仅能用,还要好用,爱用。这就需要对于经费的使用要本着建设精品的原则,不能大伙一起蜂拥而上,而是要建一个成一个,要建设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放课程,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开放课程。高质量的开放课程可以向社会开放创造效益,可以提高学校的名望,增加收入形式,而低质量的开放课程只能是浪费金钱,最后变成个形象工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后教师的工作岗位会不会消失呢?应该说,教书匠式的教师岗位确实会减少了,但“导师”角色的教师岗位不会减少,未来的教师应该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人和组织学生学习的人,应该是教学生学习方法的人而不是教学生知识的人。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开放课程来解决,教师不再应该是教书匠,而是企业实践人员、社会服务人员和学生的导师三个角色为一体的职业。这种新式的教师应该是互联网环境飞速发展下的未来高等教育教师需求的主流。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够从事企业实践的教师,也必将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高等院校的收益不应该局限于教学生的收入,而是更应该重视社会化服务和企业收入带来的收益。

5.3政府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统筹

在进行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硬件、软件都有一定的需求,尤其是软件方面的需求更是非常苛刻。本着建设精品、宁缺毋滥的原则,政府应该对公开课程软件的建设严把关、负好责,避免大量重复低质软件开发,对选择为使用标的产品,要提高标准,不能仅满足于能用,还必须好用和美观,在使用方面,考虑人为因素,使在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享受、愉悦的过程,而不是令人感觉厌烦无味的过程。

事实上,很多企业早已瞄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大蛋糕,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而其中精品软件肯定为数稀少。这就要求政府和高校要把要求明确化,公开化,要鼓励企业联合开发精品应用软件,而不是单打独斗。软件开发投入和采购可以完全社会化,而不必一定都要由教育财政资金来买单,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成本压力,也可以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感,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融入社会之中。

5.4从制度角度创造适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环境

为了鼓励开放课程的使用,应该进行制度调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逐步淡化职称与收入挂钩的高等教育人事政策,使得广大教职工能够专业于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之中,而不必整天琢磨职称问题。对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的提高方法同样也可以适用于高校教师的管理,使得高校教师的收入与职称有关,但关系不是特别显著,这样可以释放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省下的资源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不是用于大批量制造垃圾论文和进行所谓的各种创新项目之中。

从高校角度来说,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逐步增加在线课程学分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从制度上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打开局面,培养能够熟练进行开放课程教育的师资力量,并培养学生的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兴趣,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标。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对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45%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新的挑战。本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慕课建设的实际,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本现状

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速度慢,建成的课程少。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固化,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是面对特定群体,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制。由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教师对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关注度。对于“慕课”这种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让学习者在虚拟教室里自由学习,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新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关注甚少。更有一部分教师担心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主流地位由此将会受到挑战,他们固守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对慕课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2.引进课程多,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少

慕课建设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撑: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数量可观的经费支持,较为复杂的制作过程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是持观望犹豫和甚至茫然的态度,自己动手建设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引进其他重点高校建设推出的“慕课”。囿于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课程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已经着手建设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为战,各自为营封闭的课程开发模式,高水平,高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特色的课程目前很少。目前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共有近500门次,其中先期上线的大部分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推出的课程,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课程比例较小。

3.企业参与度高,在线课程商业化模式开始形成

众多互联网企业看到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机,纷纷加入在线教育行列,一些企业特别面向高校推出一些在线课程和平台,这些企业建设课程速度很快,他们以市场方式来运作慕课,但是各类课程与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与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相吻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4.地方高校成立高校联盟共同推进慕课建设

与重点高校之间的联合类似,地方高校也开始成立校际间的慕课建设联盟,如深圳大学牵头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OC)。但目前的联盟还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上线课程总量少,质量有待提高,选课率也有待提高。截至2015年6月,“优课联盟”(UOOC)加盟高校达87所,上线课程25门,累计选课人次仅2.5万。即使在已经上线的课程中符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数量也很少。原因在于各校投入不均,课程建设的质量不均,联盟内高校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清晰界定,联盟内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互认学分的机制。

二、充分认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出台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积极探索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加强课程选用管理及学分管理,确保教学应用质量,具体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七大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到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高校420所,作为全国高校学校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当担负起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三部委最近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对照文件精神,再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但本科办学历史普遍较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先进教学理念缺失、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而在线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师生服务、受师生欢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课程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 1.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与特色

总体上来说,金陵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办学思想上,经历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的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学校最初在人才培养上是在复制传统本科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出路,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道路,2011年,学校党委及时提出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形成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三地”指导思想,即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始终坚持“地方性”,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地方化”,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地方型”。在围绕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与行业性、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方面打造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整体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十个结合”,充分彰显“十化特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双十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应用型专业性教育”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平台、课程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等“十个结合”,有效地彰显出专业发展“行业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教育资源利用“多元化”,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化”,创业与创新教育“全程化”等“十化特点”,切实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了满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高层次应用型或现代高端职业型人才,较好地实现了办学定位入地、使命定位实地、专业学科落地、培养过程接地、培养结果着地,系统体现了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从办学理念到办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标准

基于上述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学校确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即按照“请进来,走出去;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慕课”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请进来”就是引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00c等通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重点丰富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走出去”就是主动加入校际慕课建设联盟或者是校企慕课建设联盟,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试点先行”就是先行选择条件成熟的课程按慕课的要求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就是在总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适当扩大慕课建设的数量,提高慕课使用的范围。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标准:

一是课程选择标准。课程选择标准是围绕建设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精品课程这个目标来确定。

(1)有利于学校发展:课程的选择既能够展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升社会影响力的课程,也就是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课程。(2)课程立足共享使用(受众面):课程首先要立足于面向本校学生使用,同时也要满足同层次兄弟高校学生需求以及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大众自身学习的需要。(3)课程应用性特色明显:选择专业基础好,专业的行业化特色明显,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课程教学团队实力强,素质高:教学团队整体实力较强,课程负责教师在行业领域内得到认可,教师要有较高的建设热情、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是课程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围绕学习者知识内化和持续学习来确定,就是既要让学习者学得进,又要让学习者持续学,不中途退出,完成率高。(1)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讲者要有独特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方法科学合理。(2)课程知识点:对课程知识点既要重新梳理、重新设计,符合“碎片化”学习特点,更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本质。对知识点的选择既要精选又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杂乱无章。(3)课程资源:既要保证课程资源的高质量体现优质性又要注意利用多样性课程资源,既要注意吸取国外好的教学资源体现国际性又要注重采用来自真实生产环境的课程资源体现企业性。(4)课程呈现方式:要采取微视频+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富媒体化”呈现方式,在学习、交流和反馈场景中借鉴一些网络游戏体验方法和激励规则,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体现课程的独特性、趣味性,增加“人一机”交流的情感性。(5)课程学习操作:从课程学习者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使学习者能很快熟悉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设计,快速掌握课程使用方法,做到方便快捷,易学易用。(6)课程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角度多元化,即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角度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者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包括机器评估,论坛讨论的同伴和教师的混合性评估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估等。(7)课程技术指标:根据课程平台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课程界面设计简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课程展示界面色彩搭配合理、各类视觉元素组织恰当,视频流媒体文件分辨率、码流满足要求,播放顺畅。

三是保障标准。包括:(1)组织保障:学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归口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和协助部门,理顺各方面关系,切实保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序与高效。(2)经费保障:课程建设采取项目制方式进行立项管理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并切实保障课程上线运行后所需要的后续经费。(3)技术保障:由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技术保障组,并适当引入专业的制作团队,在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到课程呈现整个过程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4)成果认可:课程建设完成开始上线运行后,学校认可老师的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并根据上线的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四、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建议与设想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管理评价;优化

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是在网络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知识分享的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规范化。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形式有开放课程、开放虚拟学习社区、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资源库、开放的数字化图书等,它作为一种新生网络知识共享形式,一方面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教育公平,促进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诸如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式单一、资源的优质性难以保障、可获取性低、重评建轻的维护管理和现有监督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剖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打破其发展瓶颈。一个完整的开放教育资源过程包括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共享、管理评价三个过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理应从这三个方面切入。

一、国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

首先,开放课程资源的优质性不能得到保障。其一,在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过多,任务过重。在我国参与OER的三种主要机构有直接负责开放课程建设的各大高校、致力于国外优秀课件的引进,翻译,本土化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和IT机构、为各种形式的OER提供了资金支持的教育部和相关的基金会。负责开放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主要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各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形式,完成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并网上,这也是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及相关下属部门并不直接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机制意味着,各高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老师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必须独立进行包括课程规划开发以及脚本的编写测试等工作。可以说各高校教师是同时扮演了课程开发者与技术实现者两种角色,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也对开放资源的建设不利。而在国外,如MIT等名校,教师只要对要课程内容加以筛选确定和编辑即可,至于网页制作及后台技术等,不属于他们考虑的范畴,他们只需扮演好课程开发者这一种角色就好。

其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在建设开放课程时是参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五个一级标准、十五个二级标准进行的。这五个一级标准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强调的是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选取教学内容,理论实际一体化,选用先进适用教材,更多是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的优质性。也就是说,作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主体,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时事实上只在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等方面做到了优质,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对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等方面加以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开放课程资源优则优矣,但无人问津,影响后续的利用共享。

再者,缺乏对开放课程的整体规划。据统计,从2003年—2013年,在大致13个门类的网络资源建设中,工学和理学的国家精品课程分别达到了804门和408门,相应的哲学和历史学只有28门和24门。很多相对冷的学科开放资源的建设要更落后,而一些热门学科,如工学、理学等甚至存在过度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关于开放资源的利用共享

从开放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资源的推广,用户参与积极性三个维度来说。

第一,开放课程资源可获取性低。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资源建设时技术支持较差和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首先,鉴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技术实现者的双重身份,一些技术性问题成为了影响国内开放资源可获取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精品课程,没有提供检索工具,不方便用户进行课程检索;南京大学的精品课程导航,做的不是很清晰明确;河南工业大学的部分精品课程,如材料力学,微机原理及接入技术等,课堂录像无法观看,相应组图也无法打开;另外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其精品课程网站甚至会出现打不开网页的状况。这些都是由于网络开放课程在网页设计建设时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开放资源的可获取性。其次,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在国外,类似于CC(CreativeCommons),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等开放共享协议的广泛使用,避免了知识产权纠纷,使教育资源的开放范围有了明确限定,确保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无阻的开放共享。而国内类似的共享协议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只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规定中指出,被授予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资源的非商业性使用权属于全国各高等院校,而并没有明确给使用者对精品课程进行下载、复制、修改、编辑等进一步加工及再传播的权力。一方面,这就很容易使课程使用者产生困惑,他们在使用时会有侵犯知识产权和对精品课程的加工利用在权利范围之外的困惑;另一方面,学校也会产生疑虑,限制课程的开放程度。这种疑虑和困惑甚至还扩散到了一些IT机构的公开课领域,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名校视频公开课都是只能在线浏览,不能下载观看。另外像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凤凰网的视频公开课,都存在着这个问题。课程建设技术支持较差和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可获取性,影响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共享。

第二,资源推广力度不够。就我国精品课程而言,教师和学生主要是通过站内链接,搜索引擎,别人推荐等方式得知的,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其的相关了解。这也是国内精品课程重建设参评,而轻推广利用的结果。对于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和网易,新浪,凤凰网等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IT机构,教育部及相关下属组织需要从舆论,资金等方面加以激励引导。

第三,用户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用户在使用开放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各种技术性原因所致的课程不能顺利、深入使用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产权保护机制的缺失,部分高校课程在对外开放时进行了权限设置,这些都打击了用户利用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积极性。再者,大部人不愿意在工作学习之外进行额外的学习,国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利用共享。

(三)关于开放资源的管理评价

从开放资源的后期管理,评价机制两方面来讨论遇到的问题。教育部下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由相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这实质上是确定了高校教师作为开放资源后期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着为评而建的问题,往往是重评价,轻管理。很多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以后,或者疏于管理维护,或者由于缺乏后台技术等原因,常常会出现连接失败,互动平台无人管理等情况。另外对于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网易新浪的公开课,虽然都设立了留言跟帖区以方便用户与开放课程的负责教师互动,但是往往是用户积极留言,课程提供者不予理睬。点开爱课程网站的几门公开课后面留言板,只有庞维国教授对用户留言进行了有选择的回复探讨,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千古明月”,四川大学的“中国诗歌艺术”,南京大学的“诗意人生五典型”等课程,则很少甚至根本见不到课程提供者与留言用户的互动。国内开放课程的管理缺乏专门的课程管理系统。在国外,各名校项目组已经普遍采用了基于某种协议的课程管理系统,如YaleUniversity和USU(UtahStateUniversity)使用E-duCommons来管理课程内容,Connexions大学使用Rhaptos管理开放资源。就对开放资源的监督评价而言,国内开放资源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来自用户的声音。无论是对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项目进行评审,还是后期进行的年度检查,主体都是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的标准也更多集中于课程本身。虽然有提到网上学生评价,校内督导评价这些内容,但是并不作为主要的标准来展开。缺乏来自用户的声音,也就难以掌握关于课程实际应用情况的全面深入的信息,造成开放教育资源重建设,轻应用。

二、相关的优化的策略

针对我国基于网络知识共享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与未来OER的发展趋势,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推广、管理评价三方面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关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

针对开放课程资源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资源优质性难以保障的问题,提出以下以下优化措施:把教师从资源建设者、技术实现者的多重角色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专心于课程内容形式的选择,确定,编辑,而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如脚本编写、网站设计等,可由学校组织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在资源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还要从用户角度,对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等加以考虑。可以通过完善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判标准,增加相关部分的权重。针对开放课程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教育部应从宏观上加以引导调控,加大对相对冷门的学科如历史、哲学等人文类科目的重视程度,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上予以体现,促进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的平衡发展。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来自校内教师自主建设模式之外,提倡与来自校外的专家、教师共同建设;在学校单独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之外,提倡由来自不同学校的相关专家教师共同开发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完成开放课程建设人员的整合。

(二)关于开放资源的利用共享

针对开放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低的问题,从信息技术水平和产权保护机制两方面提出如下优化措施:其一,通过购置专用服务器,开发方便快速的课程下载工具,扩充校园网带宽等措施,改善影响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硬件设施。其二,丰富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例如可以利用把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划归网络资源中心,建设成果作为岗位考核依据等方式,吸引这些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加入,使项目的技术支持得到保障,从人员构成方面来改善影响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软件设施。其二,在《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之外,尝试引入类似CC协议之类的开放共享协议,对开放资源是否允许修改,可以怎样利用等《著作权法》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加以限定,从而在部分保留著作者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加大著作的开放共享,放宽对用户的权限设置,使用户对于高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以及一些IT机构如网易、新浪,及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站的名校公开课能够进行复制,下载及进一步的处理。另外,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还可以学习MITOCW(MITOpenCourseWare,MITOCW)项目组的做法,由学校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对制作开放的精品课程所用到的材料进行审查,对一些可能引起版权争议的材料进行替换和删除,排除教师在建设课程时因为担心所用材料产权问题而产生的后顾之忧。针对开放课程资源推广力度不够的问题,教育部及相关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以文件和座谈会等形式,带动有关开放课程的讨论,加深师生和来自社会的学习者对其的了解,而不是仅限于站内搜索,别人推荐等途径。针对用户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在线学习的研究,注意培养社会的自主式,参与式学习文化,使用户自发参与到OER中来。

(三)关于开放资源的管理评价

针对开放资源后期管理中出现的,因疏于管理维护,或者由于缺乏后台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内容更新迟缓,连接失败,互动平台无人等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优化:对课程负责人员予以津贴补助,将课程的维护管理也纳入负责教师的岗位考核内容,要求相关负责人自觉完成对开放课程的更新、维护及用户交流。改革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资金自助形式,专门列出课程维护的资金,以与课程建设资金相区别。引进推广国外先进课程管理系统,如Moddle,Claroline,MOOC等。这些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可以提供论坛,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在线评阅,答疑等网络互动形式,操作简单且方便教师对网络课程的管理,利于教师和用户的同步异地交流。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监督评价中缺乏来自用户声音的问题,可以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及年度检查中加大用户反馈所占标准的比重,设立校内课程评价委员会对开放课程进行辅助抽查,邀请第三方社会性评价机构,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注:本课题受江汉大学武汉市市级重点学科项目“教育学”学科建设课题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胡永斌,刘晓琳.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成熟度模型研究———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二)[J].电化教育研究,2015,(3).

[2]陈鹏.研究人员视角的教育资源网上公开障碍研究———以课件资源为例.图书情报工作[J].电化教育研究,2015,(2).

[3]王美静.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现状分析[J].网络与远程教育,2012,(1).

[4]徐世猛,任友群.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访美国纽约大学高级副教务长纽尔顿•康力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1,(5).

[5]李亚婉.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中国开放大学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2).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服务培训是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社会服务培训活动中,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培训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1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设计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秉承“门户、集成、汇聚、学习”的设计思想,基于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云计算平台,利用空间资源无限存储和P2P视频分发技术的特性,构建适合我院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开放式网络培训服务总平台、总门户,是各子培训项目的导航入口和课程资源的汇聚集中展示的场所,其建设内容包括基于空间的门户管理系统、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四块。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空间门户管理系统通过空间主题机构平台的门户风格定制功能搭建在线学习云平台、掌上学习云平台等项目主题网站,对外最新的培训动态、新闻以及课程展示、登录入口等。

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是构建和管理各培训子项目的运维服务系统,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将各子门户和资源库中的课程进行关联,管理所有的培训用户以及权限控制。

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和网络培训系统针对世界大学城空间信息、资源存储等功能扩展开发在线学习、课程制作、考试测评、互动讨论、课程管理等教学功能,将老师、学生的教与学行为、过程等关系型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视频、文件、图片等非关系型数据存储在世界大学城空间。

(1)在线学习云平台建设。

利用世界大学城无限量的空间存储,以及平台全开放式的设计体系,搭建社会服务在线平台,从而实现从思维引导,课时制定,学习效果管理,资源聚合与分享,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数据结构的全方位社会服务信息化。

(2)掌上学习APP开发。

对接移动端,无缝依托教育微博社交应用平台、掌上大学云平台、社会服务OA系统,开发掌上OA平台、学习圈、微信平台等,通过功能引导,监督,使学员学习系统化,效率化,使管理更加优化轻松。学习圈是面向学员和培训组织者,提供训前、训中、训后的集约化产品和服务。

(3)定制化服务体系建立。

建立社会服务信息化中心,根据单位用户需求定制开发个性化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并提供社会服务信息化咨询、电子教务服务、现场培训指导、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租用服务、课程购买定制、课件制作等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2 建设开放共享的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

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建设主要从空间课程建设、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和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等方面展开。

2.1 加强空间课程建设

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建立学院空间课程评价标准,使得90%空间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其中30%以上的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将“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纳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聘请优秀的空间教学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将对采用空间教学的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及课后辅导作出统一要求,并作为教学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教学比赛、项目申报与评审等活动全部在空间中进行。建立空间课程,教师主题特色空间、管理主题空间、院长话题空间,创新管理模式和交流方式。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解构工作任务、重构学习内容,泛在集中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录播教室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现场上课的视频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快专业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逐步扩大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覆盖面,建设学院课程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墙。

2.2 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

基于空间将现有面授精品培训课程MOOC化,与相关在线优质课程/内容提供商建立双赢共享的合作机制,要将优质的课程或者内容资源MOOC化放到平台上进行远程,建设服务对象需要的个性化定制课程资源。

2.3 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

大学城作为一个共享式开放平台,允许用户自己独立打造自己的展示平台,可随意引用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只需要一台电脑甚至是手机就能录制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空间社区,通过热点视频推荐功能,可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展示,分享,甚至是收费,形成自我学习-针对分享-参与展示-享受成果(荣誉、资金等)-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来源社会化,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功效。

3 校企联合建设满足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

3.1 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联合运营商,实现无线网覆盖全院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适应多种智能终端接入,为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等服务。改善学院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等管理与服务,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器运行环境。建设30T的网络存储系统,满足学院各类数据存储需要,为各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共网盘等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配备离线备份系统,确保学院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学院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

3.2 建设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录播直播教室

采用智能化管理录播系统对教学信号进行录制,录制的同时可在网络上做课程直播也可同时将录制文件存储于网络存储中。并对课程分类、归档,课后学员可按课程、教室、教师等信息检索相关课程课件点播学习,学习中可对课程疑问留言、对课程评价打分。领导或教师亦可登陆媒体中心对学员的疑问进行答疑、对其他教师的课程进行观看、评价、指导等,将极大丰富我院空间网络社会服务资源。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开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以突出共享为重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其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及资源共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的窗口。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资源共享课从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公开,并鼓励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必须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及要求,将对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要求

(一)充分体现互动性与开放性、便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中,要针对具体的应用人群开发适合其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精品性质,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公开,并制作课程论坛、在线作业系统、课程在线评价等模块,充分实现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二)课程网站模式的选择。从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方式:一种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所有功能需求模块,只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必要的功能模块搭建,就可完成课程框架的建设,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框架结构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的缺点。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就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开发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网站,其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地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其缺点在于开发难度较大,一般教师不具备开发技术,需要专业网站建设人员协助进行。

从目前来看,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站开发模式。

(三)课程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范化,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对一些基本内容和模块进行了要求。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要求的多样化,各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提供规定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开发相关功能,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四)及时进行网站维护和内容更新。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团队应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院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在申报之前才开始突击进行网站建设,殊不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内容应基于对日常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提炼,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课程建设中,就应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长期坚持。

2.知识产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课程,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如何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却忽略了加注其来源文献或标明使用授权说明。当然另一个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我们仅仅是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段来保护网站内容不被下载、抄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所以还得靠公众的自律和法律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