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色金属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有色金属期货;交割仓库;湖南
1.前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和消费国,上海也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全球第二大有色金属期货市场。铜、铝、锌三种有色金属2008年交易量已占交易所56%的比重。随着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目前交割库格局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实物交割需求,增设交割库势在必行。湖南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具有设置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优势条件。《国务院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也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期货业,积极争取在长株潭设立有色金属、生猪和粮食期货交割库。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湖南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设置的初步论证,提出了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设置的方案和政策建议。
2.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现状
上海期货交易所仓单日报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三种有色金属仓单库存达16万吨。2009年前七个月实际交割量达到72万吨,占整个交易所实物交割金额的80%。与中国期货市场整体情况比较,有色金属的交易和交割都占有很大比例,是交易和交割双活跃的期货品种。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的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有八家公司所属的十二个交割仓库,主要分布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和广东佛山地区。其中长三角9个仓库,珠三角3个仓库,其他地区尚无一个。显然,目前有色金属交割库设置过于集中。这一现象凸显两大弊端:一是物流总成本偏高。二是不利于吸引中西部期货客户。
3.湖南设置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区域有色金属集散中心。湖南是有色之乡,但却没有本地的有色金属交易和集散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以上海、广东为主。此格局已经形成,很难再有湖南本地区交易中心。但是依托上海期货交易所参与跨地区实物交割则具现实可能。通过建立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湖南交割库,有利于在本地形成有色金属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更好的服务本地区的有色金属厂商和用户。
(2)有利于充分利用物流资源。长株潭有着极强的物流能力和丰富的物流资源。设立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将大大丰富物流运作模式,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服务质量,树立以长株潭为中心的物流中心形象。
(3)有利于完善有色金属产业形态。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企业目前大部分产品仍然通过传统现货交易进入市场,市场结构松散,产业上下游关联度较低,产业结构和供应链关系显得支离破碎。期货交割库,对上游可凝聚本区域有色金属生产厂商,对下游可辐射大量有色金属用户,达到行业资源整合效应。
(4)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期货客户。有色金属大中型上游厂商基本都是交易所的自营客户,而下游客户数量庞大,成为期货客户的为数不多。这种市场主体的构成不利于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本地设立期货交割库,可提高本地用户对有色金属货物的可获得性,节约采购物流成本。从而鼓励更多的本地区有色金属消耗大户进入期货市场。这也是交易所和经纪商期待的结果。
(5)有利于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期货交割库是高端的、绿色的物流领域,属于典型的“两型”产业。期货交割库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个区域一旦设立一个,很难获批第二个,在中部地区尤其如此。因此,湖南务必抓住先机,积极报批申请,尽快投入营运。
4.湖南设置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可行性
(1)本区域是我国有色金属主产区,为交割库提供主要的货主客户,是交割库的直接收入来源。湖南交割库所能辐射的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省份拥有众多大型有色金属厂商,统计数据显示四省有色金属在全国所占比重22-28%,而同年GDP仅占10%。说明四省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区。交割库以长株潭为中心,能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方便各厂商就近入库并注册仓单,总体上也可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存货周转天数,降低厂商的物流成本。
(2)本区域也是有色金属重要消费地,为交割库的设置提供直接动因。交割库下游是有色金属的消费用户,主要包括钢铁、合金、金属压延、金属制品业、各类设备制造等行业。这些企业是交割库和货主共同的客户和服务对象。统计数据表明湖南交割库所覆盖四省的十大消耗有色金属的行业2007年总产值为11799亿元,已具有相当庞大的产业规模,为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设立和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基础。比较而言,2007年上海及周边四省区十大行业总产值57611亿元,对应上海各交割库平均库存78363吨。由此推算湖南交割库的理论仓单规模可达16050吨(57611:78363=11799:16050),完全可支撑一个交割库的运转。
(3)长株潭具备设置交割库的优势条件。①政策优势。长株潭是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户籍和行政区划体制上先行先试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②区位和交通优势。长株潭是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点,为长江以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南北通衢”之便。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南靠广东、北依长江,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这种区位上的优势将成为长株潭物流和期货交割发展提供十分方便有利的基础条件。③工业基础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5.湖南设置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建设方案
本项目各项设施建设可采用新建或利用现有资源两种模式。
(1)新建模式。新建2万吨库容的仓储设施需占地约6000平方米,投资582万元,历时6-9个月。
(2)利用现有仓储资源的模式。三个承载单位均具有较好的物流资源基础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设立期货交割库,只需对照期货交割库的要求,查漏补缺,针对性地对设施进行补充完善。历时需1-3个月。
6.财务评价
根据详细论证分析,该项目初始投资582万元,未来10年可新增营业收入8000多万元,新增利润和现金净流量近7000万元,项目净现值为3252万元,内部收益率高达77%,投资回收期1.5年(详见下表)。
7.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
(1)适应资源条件、促进环境友好。湖南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的建设与营运,是在各项基础设施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水资源、能源、电力的消耗极其有限;无需投资新建专用道路和铁路线;不会增加对现有城市道路、交通、通讯、城市公用设施的压力。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属于绿色物流、低碳物流,促进城市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2)丰富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牌。通过期货仓单业务将期货文化引入我市,丰富我市的市场文化,改善我市物流经营模式和营利渠道,深化我市物流发展水平,符合本区域各市级政府将物流作为我市重点发展产业的战略方针,将推动长株潭“物流中心”品牌的尽快创立。
(3)增加就业岗位,盘活闲置资源。该项目的营运不仅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而增加固定职业岗位,还可以带动一批专业装卸、运输队伍,增加短期就业机会,盘活包括人力资源和物流资源在内的现有闲置资源。
8.建议
在湖南长株潭地区设置一个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条件成熟,具备良好基础。该项目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前景十分乐观,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尽快启动项目的建设与营运。具体建议如下:
(1)开展期货宣导,培训期货人才。对于大多数本地区企业和公众,期货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应积极行动,面向公众正确宣导期货知识,面向企业开展利用期货进行投资、套期保值及实物交割的培训,提高人们对期货的认识和热情,帮助企业正确运用期货工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期货交易。应鼓励企业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对于有色金属厂商如株冶火炬,可通过套期保值(卖出合约)规避价格剧跌的风险;对于金属消耗大户,可通过套期保值工具(买入合约)规避价格剧升的风险。此外,也可适当鼓励贸易商、投资商参与期货经纪和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争取一定话语权,更好地为本地区企业和投资者服务。
(3)规范有色企业,理顺行业关系。湖南是有色金属重要产地,锌、铅、铜、钨、钴、钼、铟的生产等均有重要地位。省内有色金属行业有着“少数省属大型企业 + 较多民营中小企业”这种在体制上两头都抓不着的特征。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手段,整合有色金属工业的资源,形成一个行业整体。这样,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才能真正发挥本地区有色金属物流中心的作用。
(4)改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能力。期货交割库的建设是长株潭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应着力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物流集团和物流园区,以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为突破点,带动湖南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真正发挥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5)积极沟通协调,督促尽快申报。政府出面组织协调,与期货交易所、证券监管机关、有关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督促、指导期货交割库的申报工作,尽快提交申请材料,积极准备,迎接评估,争取尽快获得批准。
参考文献:
[1]霍瑞戎.期货交割理论的演变及我国期货市场的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
[2]胡江华.商品期货交割库的设置、调整与期货交割成本[J].当代经济,2008-10
[3]肖雄伟.刍议我国商品期货交割制度[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关键词】外包;管理职责;安全培训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是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兼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现有职工近7000名,主营业务为有色金属、贵金属冶炼等。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主要有岗位发包、技改项目施工等外包形式,承包范围主要是指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关联度不高的岗位、工作内容单一的岗位或专项工作进行劳务承包,公司的外包、承揽作业人员占据了30%的比例,外包单位安全培训、监督管理体系普遍虚设,作业人员结构复杂安全意识淡薄,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为了加强对外包作业人员的安全监管,确保外包承揽作业及公司生产和人员的安全,公司将外包、承揽作业属地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重点,摸清现状并有效的开展各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1 企业管理中外包作业的属地安全监管
1.1 制定承包流程,严格把控入场资质
公司各单位向人事企管部门提出承包申请或人事企管部门经调研提出劳务承包计划,各公司人事企管部组织生产、设备、工艺等部门对拟承包岗位综合评定。各公司人事企管部将拟承包岗位报集团公司人事、生产部门审核、反馈。所在公司人事企管部报所在公司总经理审批。公司企管部门组织招标、比价。公司法律事务处参与招标活动,负责承包方的资质审核。确定劳务承包人,各公司人事企管部门签订劳务合同。各公司生产部门与承包方签订安全协议,再实施劳务承包。
外包单位或个人所需要的安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经营范围包含特种作业、电力、建筑等作业的,需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携带符合国家要求、行业许可的资质。外包单位逐渐变为公司形式与我公司签订劳务外包承揽合同,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原则应包含装卸、搬运等和我公司作业活动相关的内容。
公司通过明确承包流程,严格管理入场资质等方式从源头提高了外包、承揽作业单位的准入门槛。
1.2 明确承揽双方安全职责,强化外包队伍安全责任。
公司负责对外包、承揽单位在合同约定范围内的生产工作进行属地安全监督。各发包部门负责对外包承揽单位的安全资质、安全管理能力与状况(包括作业人员年龄、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发放、购买工伤保险等)进行审查并制定考核细则,定期进行能力评估,严禁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各发包部门负责监督相应外包承揽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用工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对所属区域内的外包承揽单位进行日常安全监管。
外包、承揽单位必须与所在公司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职责,同时要交纳安全押金。外包、承揽单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保证作业所需机械工器具、安全保护设施、安全用具等齐全有效。外包、承揽单位进入公司作业,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1.3 强化教育,严把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关
各生产管理部门、用工单位负责对外包承揽单位进行作业前的安全风险告知,协助外包承揽单位对其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并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台账。外包承揽单位负责对其员工进行岗前和日常安全培训教育。如因所揽业务专业性较强、自身不具备培训能力的,可委托公司代为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通过各项培训,使外包作业人员能全面了解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业危险因素等,切实保证外包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1.4 安全交底,做好现场风险作业管理
外包承揽单位员工在作业前应进行安全自查,对业务范围所在区域的作业环境以及使用的设备设施、工器具等进行检查确认,发现隐患应及时向所属用工单位报告处理。外包承揽单位应建立必要的联络体制并落实事故预防对策,其员工在作业中发现有自身无法控制或判断的危险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报告或在采取必要措施后撤离现场。外包承揽单位应按照公司要求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并组织员工参与公司各种应急演练。项目施工业务外包承揽单位在施工前应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并报各安全主管部门审批;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公司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
1.5 明确监管细则,严格执行安全考核
外包、承揽单位不得擅自将承包项目分包或转包给他人,更不得将承包项目分包或转包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公司有权责令其整改,直至退出作业现场或终止合同,并追究其管理责任。
外包、承揽单位对不按《安全施工方案》施工、不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以及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后果负全部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外包承揽单位对使用不合格的工器具、不符合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以及擅自拆除、损坏安全防护设施造成的后果负全部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外包承揽单位不服从公司安全监管、对公司安全检查过程中所发现问题不进行整改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责令其停止施工、退出现场或终止合同,并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2 存在问题
外包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外包安全体系建设的推行,职责、工作范围更加明确,能够有效的去进行管理,但是因为外包队伍流动性大,部分队伍安全意识淡薄,存在先上岗再培训,培训资料作假的行为。
关键词:职工教育培训;地勘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0 前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地勘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然而,人才离不开企业的教育培训。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效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促进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流失严重。招聘与引进是目前建设我国地勘行业人才队伍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单位现有人才的科学培养与合理利用。第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地勘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目前,地勘单位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影响了地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技术工人断档现象日益凸出。比如:电工、焊工、钻工等工种配备难以齐全。第四,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不利于提升职工团队的活力和整体实力。第五,职工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第六,专业结构不合理。地勘行业既需要石油砖井、地质、开采等方面的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型人才。目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比例失调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利于地勘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2 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推动地勘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不断提升。在这种环境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之所以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在于它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一直是相互依存、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文化则是贫困的主导因素。因此,地勘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先进的地勘相关文化知识,作为职工获取先进文化知识最为有效途径之一的职工教育培训,自然必不可少。
(二)实现“效率驱动”模式的必经之路
“效率驱动”模式即以追求效率为首要目的模式。要想我国地勘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经济模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到“效率驱动型”的成功转变。人力资本属于活的智力型资源,具有显著的收益递增性,可以通过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来改变生产过程相关技术。人才属于可再生资源,知识更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因此,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和学习来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工作技能、创造性思维和适应性,从而提升职工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地勘经济发展。
(三)促进地勘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勘行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然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职工素质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因此,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3 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人才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摒弃传统落后的培训理念,狠抓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第二,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媒介,进行大力宣传,确保地勘行业职工时刻铭记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第三,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立足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这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比如,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为地勘行业培养业务能力好、管理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职工的潜力。第五,全面落实目标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针对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二)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技术职工技能培训、管理者业务培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职工适应性培训等。
(1)技术职工技能培训
技术职工技能培训是指对技术工人从事工作所需技能的相关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操作的规范性等。
(2)管理者业务培训
管理者业务培训是指对管理人员管理和领导能力进行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管理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
(3)新进人员岗前培训
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即持证上岗培训。具体而言,是指按照新进人员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开展的专项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取得从业资格证,满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4)职工适应性培训
职工适应性培训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训目的是为了职工更加了解地勘单位,增进组织凝聚力。
(三)采取岗位轮换制,全面落实轮岗培训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采用的是单一岗位制度,即员工在同一岗位上重复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腐朽思想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朝气和工作效率,不利于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库克通过库克曲线证明了保持员工流动性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岗位轮换制的实施迫在眉睫。岗位轮换制能既够让地勘单位职工时刻处于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能够最大化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永葆活力。再者,岗位轮换制还有利于加强人才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4 结束语
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培训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地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定期为职工举办系统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让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与时展同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促进地勘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长玲.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促进地勘经济发展[J].对外经贸,2014,03:71-72.
[2]林承轩.加强职工教育工作促进地勘经济发展[J].山东国土资源,2004,06:12-15.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状;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22-06
作者简介:雷海艳,女,硕士,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学及高职教育;魏宇,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学及高职教育。
所谓郴州“两城”建设是指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郴州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心。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资源和特色产业,推动职业教育义务化,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为此,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主动适应郴州经济的发展,提升对社会的贡献率,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以社会为中心引导教育行为,通过有效的运营,形成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要主动引领郴州经济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突出职教特色,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型人才,为促进“两城”建设服务。
一、郴州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接的现状
1.专业体系主体上适应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纲要》中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间要培育形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包括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以郴州A职业学院为例,A学院是以制造、经贸、旅游和建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目前设有7个系3个教学部。开设了机械制造、机电电子、会计金融、经营管理、旅游酒店、信息技术、建筑装潢、矿山安全等专业群,共开设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会计等31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由此可见,学院的专业体系主体上适应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2.人才供给数量与就业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学院有3652名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基本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具体就业情况如表1。
由上表可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1%,对口就业率达到84.5%。而且每一年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是逐年递增的,就业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3.人才培养环境、师资基本上满足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1)人才培养环境持续改进。郴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教育强市的战略,从整合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促进“两城”建设的高度出发,大力支持A学院新校区建设。2009年9月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学院总面积500余亩,总规划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形成了七大相对独立的校前区、教学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绿化休闲区、教工生活区。
(2)师资结构大体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间要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A学院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打造名师”的方针,通过“内培外引”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建设了一支由名师领衔、教授带动、“双师”素质、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为后备、专兼结合的金字塔式师资队伍,构建了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师资高地,学院共有专兼职教师224人,国家高校名师1人,省高校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名,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具体分配如表2、表3。
从表2可知,正高级5人,副高级99人,中级72人,初级46人,无职称的 2人,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2%、44.2%、32.1%、20.9%和0.9%。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共有 126人,占教师总数的56.3%。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5人,副高级职称的76人,中级职称的35人,各占教师总数的2.23%、33.9%、15.6 %。
从表3可知,具有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45人(含在读23人),占教师总数的 20.6%;具有本科学历的209人,占教师总数的93.3%;具有专科毕业的 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4%;具有专科以下学历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由此可见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双师结构、学历结构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4.科技服务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遵循职业教育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面向社会,为企事业单位举办岗前职后培训班,专业技能培训班,并运用学院的国家技能鉴定站向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其鉴定工作。
从表4可知,学院为社会培训2458人,其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扶贫培训、中企小业职工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培训、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分加为35%、29.7%、11.4%、3.6%、20.3%。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色,为郴州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科研成果为郴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院教师的科研活力,催生了一批国家、省级优秀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为郴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1000多篇其中获各级优秀论文奖30余个,拥有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特别是帅先开发的10余门高职高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系列教材(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得到同行一致好评。
由表5可知,高职院校从2009年到2012年申报立项课题68项,其中国家级2项,占2.9%;省级项目20项,占29.4%;市级项目7项,占10.3%;院级项目39项,占57.4%;已结题项目40项目,占58.8%。
二、职业教育服务郴州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郴州市相邻的广东省韶关市建有高职院校1所(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赣州市建有高职院校2所(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相比,A学院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差距,如表6。
由表6可知,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编制严重短缺,教师总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2.培养的学生郴州留不住,大部分流向外地区。江西环境工程职院、江西应用技术职院、广东松山职院均有自己的校办实体或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定单培养协议或采用与当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等方式,学生毕业后就能零距离上岗,大部分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表7可知,每年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不足7%,能够留在郴州的则更少,到郴州基层艰苦岗位的几乎为零。大量的毕业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都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年轻人向往大城市,二是珠三角、长三角、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
3.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专业和课题建设都明显体现出地质矿藏和林业特点,已形成了
以项目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考虑课程设置的良
性发展模式。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冶炼、矿产品开采和加工。作为服务于郴州经济发展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少,而且力量也显得非常薄弱,导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难以在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得到解决。
从表8可知,我院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重点专业、教育部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的建设差距较大,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经济发展特色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4.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依靠教学系部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采用“公司+专业+项目”的模式,利用公司已有的11项资质证书,承担地勘行业和地方产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103项,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A学院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教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当地企业需要不是很了解,导致许多科技成果只停留在论文或报告上,成果转化率不高,没有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科研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导致企业急需的科研成果不足,出现科研成果被大量闲置的怪圈。
5.产学研融合度有待提升。A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没有建立自己的校办实体。而江西两所职院,都成立起了校办实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基本上每个系部都有自己的实体公司,年收益近千万。
6.实习、实训基地有待扩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设有68个实验实训室,其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有设有65个实验实训室,有117个校外实验中心和生态实验基地,包括14000亩的林业科技实验中心和1000亩的生态实验基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学中心、网络中心及其他实验、实训室128个。而A学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只有58个,校外实训基地则更少,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职业教育服务郴州“两城”建设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全面融通。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努力从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制度、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与产业的全面融通,大力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
(1)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模式。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六章第4节规划(加快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有色金属博物馆、交易中心、期货交割库等平台建设,形成有色金属的“全产业链”模式。)第5节规划(积极规划建设小埠村高尔夫球场、汝城热水镇直升机场、飞天山别墅区等高档休闲项目,吸引高端游客)。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建本校的特色专业。为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师资,开设金属冶炼专业、高尔夫球、民航服务等专业,为郴州“两城建设” 提供急需的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对口式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努力把专业培养、服务当地、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对口式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一是开设校企合作班。在招生简章上注明学生顶岗实训的安排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工资待遇,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有明确的方向;新生入学教育时带他们到企业参观,让他们及早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专业技能课程从企业选派部分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将工艺技能直接引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和岗位需求;学生到企业实训,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岗位工作,实现教学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企业再次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前的实训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达到就业的“零距离”。二是,采取订单式培养。学院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入。一是把企业文化教育列入课程,二是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三是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
(3)推进教学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双证”培养制度。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双证”人才培养制度,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改革课程设置与学习时间安排格局,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给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以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制度,推行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4)校企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的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一是,与企业共建专业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与企业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2.创新社会服务机制,与产业全程融合。
(1)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拓宽科技服务渠道。①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网站;②利用媒体、报刊、广告加大科技宣传力度;③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为社区、农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活动。
(2)成立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攻关。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九章第1节规划中提出:“推出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究、联合培养或培训基地。”为此,职业院校就应积极主动成立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攻关,服务郴州“两城”建设。①职业院校要引进符合郴州产业发展需求的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并结合学院的科研力量为郴州两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攻关服务;②职业院校可在市场上建立技术服务所,把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为企业牵线搭桥,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③职业院校可发挥整合作用,上引下联,将一批企业、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技工贸、产学研联合体,为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④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达到校企共赢目的;⑤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骨干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3)创建培训示范基地,进行社会培训。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九章第2节规划中指出:要将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师学院建设成为湘粤赣区域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建设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为此,职业院校应发挥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创建培训示范基地,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为郴州两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①返乡农民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富民行动,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职业院校可联合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教中心等建设一批农民培训学校,积极实施返乡在乡农民技能提升工程。针对农民培训存在时空上的矛盾也可采用半工半读、远程教育、教师下乡指导等学习形式,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创业能力;②对待岗人员开展技能提升或转岗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实训场所、创业创新基地等的资源优势,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大力开展待岗人员技能提升或转岗培训,把职业院校办成企业职工培训部和劳动力资源库;③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④退役士兵免费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根据退役士兵转业后的就业岗位或自主创业的方向提供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由于退役士兵基本素质比较高可采用现场培训或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退役士兵的职业能力;⑤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努力做好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3.争取市委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解决职业院校发展瓶颈。
(1)建议政府按规定核定学院编制,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争取到市委、市政府和编制管理部门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城建设这个大局着眼,立足地方需求和学院实际,按照湘编办[2009]21号、湘编办[2009]22号文件精神重新核准学院编制,以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建立职业院校研发人员走进企业的引导机制。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大量高校研发人员的存在及其研发活动融入企业,是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制订有关政策,建立院校研发人员走进企业的引导机制,支持企业与院校进行研发力量融合。一是,政府要资助校企合作。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资助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院校研发人员的研究课题或者院校将其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设在企业或联建;二是,政府要鼓励企业就近引入人力资本,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委托给院校或合作进行研发活动;三是,建设院校研发人员融入企业的良好环境。
(3)构建高职院校提供科技服务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出台和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共同努力,统一组织、实施、协调和管理科技服务业的各项活动,建立起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以保障高职院校在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不受到科技和资金的制约。
(4)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出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建设一批适合产业发展方向、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各种大型的、功能齐全的公共实训基地,并免费向高职院校开放,加大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5)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①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作用,树立“技工也是人才”的观念,营造“重技术、重能力”的氛围;②建设技能人才“示范工程”,树立能工巧匠典型,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重奖,形成让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
(6)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政策法规,增加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在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情况的监察执法力度,对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追究企业法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7)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长期服务郴州“两城”建设。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很少能够留在郴州就业,到郴州基层艰苦岗位工作的几乎为零。为此,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长期服务郴州“两城”建设。①比照《湖南省2012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公告》中选聘“村官”的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职业院校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任职指明出路并提供政策保障;②对合作办学培养郴州“两城”建设中急需的艰苦岗位基层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和学校给予适当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
参考文献:
一、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和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境内绵延起伏的山脉,聚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全旗有各类矿床21处,其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3处,各类矿化点118处。按矿种分,现已探明的有8大类46个品种,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广、品质高、储量大,仅有色金属矿藏量就占全区的50%以上,占全市的80%以上。其中,铜金属量300万吨,锌金属量1000万吨,铅金属量200万吨,镍金属量7731吨,铁矿石1.4亿吨,硫3亿吨,铀292吨,油页岩300亿吨,石油储量1.5亿吨,等;非金属矿有玛瑙、萤石、石榴石、芒硝、大理石、石膏、云母、花岗岩等。
工业企业从70年代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目前,旗境内建成投产的工矿企业共有51户,规模以上企业32户,产值超过30亿元的企业1户,超过10亿元的企业3户,超过1亿元的企业11户,全旗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纳税超过1.5亿元的企业有4户,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9户。各类企业分别以采选铅、锌、铜、硫、铁、镍、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主,辅之以冶炼、建材加工、炸药、硫酸生产、铸件加工等。现已形成铅锌采选规模210万吨,铜采选规模190万吨,铁采选规模200万吨,镍采选规模10万吨;锌冶炼10万吨,铜冶炼10万吨,铅冶炼5万吨,硅电石冶炼15万吨,以及水泥生产50万吨,硫酸生产30万吨,混砂片石50万立方的生产能力。
二、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矿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难度大、责任大,任务重。近年来,我旗在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但是,越是在形势稳定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从年聘请专家对矿山企业综合性现场安全检查情况看,仅8户重点企业就查出安全隐患137条。由此看来,全旗的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当前,我认为,影响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以下几大突出问题:一是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宣传贯彻不够深入,一些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二是综合治理、源头治本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加强,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三是矿山开采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管理薄弱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四是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产能不断扩大,施工队压力增大,安全设施不配套,安全投入跟不上,有的甚至没有安全投入,致使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得不到更新,隐患得不到治理。五是个别企业开采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合理,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粗放,没有很好履行“三同时”制度,埋下了安全隐患。六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一些行业企业用工人员,主要是外来人员、流动人员,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培训,素质较低,不懂安全知识,导致安全规章制度和措施得不到落实,造成低级事故发生。七是面对新形势下政府安全监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够,安全监察队伍自身工作也存在一些不适应,不扎实,不到位的问题。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年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我们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围绕两个重点,采取六抓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严防死守,确保年不出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两个重点”,即:重点做好安全生产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六抓措施”,即:一抓安全认识。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增强干部群众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特别是我们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我们的厂长(经理)和从事安监工作的人员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惕,进一步确立查安全隐患,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理念,实现全旗干部群众对安全认识的高度统一,为全旗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今年三月下旬,对全旗的副处级干部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培训,邀请国家安监局专家来讲课。二抓安全检查。要在矿山企业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确保不留死角。凡发现的问题必须限期解决,否则从严追究检查人和业主的责任。按照《矿山企业安全评价和安全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年对8户重点企业综合安全评价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介评价机构对全旗重点矿山企业的安全现状评价,彻底查清全旗各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实行《重大隐患整改指令》制度,充分采取“限期整改、停产整顿、取缔关闭”三项有力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抓制度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建立适用严格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对没有按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坚决予以关闭,责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退出高危行业。建立强制性业主、各类技术安监人员和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强制业主安全生产投入制度,健全矿山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业主、安监人员全程带班跟班作业制度。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好。要求矿山企业业主每月至少参加两次以上安全生产调度会议。矿山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能产生各种事故隐患和问题,安全监管部门要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隐患分级管理、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事故防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安监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安监、交警、消防等相关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强化综合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全旗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监管网络。年在3个苏木镇建立基层安监站,明确职责,把安监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要落实好三个百分之百,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必须通过排查100%地发现,查出的隐患100%的限期整改,企业安监人员、技术员100%的全程跟班带班作业。与此同时,年上半年在全旗范围搞一次非煤矿山安全救灾抢险演练。五抓责任追究。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严防死守,严格监管和重罚,确保全年不发生一起3人以上较大事故。对发生伤亡事故的矿山企业,要从严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从严追究失职、渎职、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从严追究企业的赔付责任,要按照上限,足额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