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第1篇

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以及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章围绕对文化产业园区属性概念的界定范围与类型的区分内涵特点分析,得出构成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要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战略

本文为河北省2014年度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模式下河北省环京津文化产业带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B14YJ090);河北省社会建设与治理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而得以迅速发展。基于文化产业所承载的“文化”与“产业”双重内涵,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具体分析,并依据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在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以期对文化产业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一、文化产业管理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宏大,但整体实体不强。随着我国文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管理模式在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和骄人业绩。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相关数据统计得知,2011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门类增长迅速,规模扩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内容对新科技、高新技术的融入较为普遍,产业内容的数字化特征明显;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和国有控股文化类公司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由此显示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明显特点:

首先,从统计数据上所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取得成就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似乎还占据相对较大的优势,但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绩绝大部分主要是依仗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支持和作为,相对而言,众多微小型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总体业绩的贡献则相形见绌。

其次,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优劣的标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出现失衡。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来分析,将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应该说这个思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毕竟数量方面的优势很多时候是和质量不成正比的,数量上的大和多是不能代表质量上的全而优的。也就是说,如果一味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评判标准,这不但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际中也与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是相背离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其核心价值是具有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而且也只有极具独创性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品的创造性是无法从GDP比重中简单衡量的,同时文化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具有极大的相关性,通过与相关产业的文化关联而间接创造衍生价值,这也是无法通过GDP比重所能体现的。

(二)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决定性、法制规范化有待改善。当前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分析,普遍存在市场失灵、法治缺失等问题。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伴随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管理功能本应该随之由原来的直接指派命令向间接宏观指导转变,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并没有实现成功转变,在对文化产业各项管理过程中,依旧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长时间以来,政府对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错误的,一直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和经济主体的双重角色,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不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决定权,而且对文化产业内部的若干细节强行干预,这种仅靠强制性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合理正常运行,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忽视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擅自决定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既无法真正反映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又会使文化企业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回馈不畅,最终导致文化市场上供需矛盾严重失衡。

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不应视而不见。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关键在于解决好目前文化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供给方面,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将文化消费需求作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以及繁荣文化市场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政干预过多,造成文化市场上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则根据市场的公平、平等原则,对文化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果断取消政府对非公有制文化经济的歧视性政策和有差别的支持力度,使公平、平等的竞争在文化产业的人才、技术、资本、渠道等各方面得以普遍体现。此外,政府行为定位失误的另一种严重后果就是文化市场上人治现象严重,而法治缺失。

二、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战略

(一)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更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动态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政府作为或不作为以及作为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前景。就当前来看,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阶段,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服务者和宏观指导者,其管理职能在文化市场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前提是需要转变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理念,合理划定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管理者的地位和宏观指导的职能,保证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担负其管理责任,做好市场监管、文化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协调好文化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市场上的纠纷,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

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等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标准。而文化也往往被看成是经济产业的附属品,最终只不过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少会从市场层面上来考虑将文化创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消费品并进行产业化推广,从而导致现有文化产业领域市场运作水平和效率较低。尽管中国有着独具特色且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多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欠缺市场运作和包装推广,很难达到产业化程度,从而无法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需要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者分类对待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问题。简单化即将公益性文化事业视为行政管理单位施以行政化管理模式,企图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来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所谓绝对化,就是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过于看重二者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由此可见,基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具有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以及二者都同样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因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应该由原来简单的区别对待向两者互相渗透和融合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可以借鉴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二)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加强现代法制建设。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管理缺位、重复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对文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这种政策变化显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上,就是要建构健全一套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以有效应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首先要明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即文化价值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建构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文化产业在社会化、产业化运行中因其文化性,它是价值和意义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与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直接相关,从而导致消费者因消费而影响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又以赢利性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同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品格。因此,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管理体制的建构,需要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考虑其中。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业态已经客观地受到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的决定和影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建构必须以市场为前提,并以此视角来洞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特征。文化产业在运行实践中必须凸显“产业”特征,即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只有如此,才能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体现文化的高附加值。现实中,文化产业管理涉及部门多且分散,并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因此转变政府在市场条件下的职能对于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政府为市场作用的发挥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还需要尊重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管理需求,做好规范、引导、监督、信息提供等宏观管理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第3篇

目前我省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比重比较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科技水平低,缺乏创新性;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的企业竞争力不足,没有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文化产品;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滞后,还没有形成培育高技术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培养高科技文化人才的教育体系,高端技术人才相当匮乏。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贵州省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立足省情,要有新思路。

立足省情,面向市场,依托贵州的资源优势,以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生态文化为主要创意内容,以现代数字、信息通讯、网络技术为载体或表现形式,向国内外提供富有贵州文化资源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或服务应是贵州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贵州有必要把贵州旅游业、高技术文化产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走一条以高技术与市场机制为动力推动下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扶贫开发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道路。

2006年8月26日我省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省委《若干意见》”),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贵州省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文化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以国外、省外消费市场为目标,通过引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本、人才和管理手段,使之与地区本土文化资源相融合,以现代市场手段研发、生产、销售、传播高科技文化产品,在经济落后省区实现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省委《若干意见》就加大对文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针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各级各部门应该以此为指导,针对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投资大、创意性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出台适合该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

财政优惠政策。省委《若干意见》中明确,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实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贵州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工作。这对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科技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时,应强调项目的科技含量,以此作为评断的一个标准,对引进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设计与生产的项目,应优先评估与扶持。同时,还应该设立高科技文化产业启动资金(或发展基金),有偿借贷,流动使用,重点支持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的研发、创作,扶持产业的上游价值链。

行政优惠政策。我省积极鼓励发展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成型,需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政审批、宣传发动、配套奖励措施等工作中。对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个人创作作品、优秀文化产业企业家进行评优奖励,制定相应的奖励、补助办法;允许社会资本、个体、民营企业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的方式进入高科技文化产业;非文化产业企业只要从事文化产业的研发和生产经营,一律享受参股、投资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共同开发、联合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支持企业以项目实施单位以项目收费权、经营权作为财产抵押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等。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类型专业,建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该专业在文化发展产业化的当下,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价值,尤其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之必须。然而,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也应该与文化市场发展相吻合。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出现至今,已经广泛存在于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当中。尽管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相应人才,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主力仍是传统的影视制片和印刷出版业先锋人物,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就职过程中感觉迷茫。然而,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刚需,这意味着该专业的发展应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拟合,即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是该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路线

1.以学科挂靠的方式办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各种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内容,如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产品经济人等。但是,在就业导向视角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着一种目标零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办学要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比较困难。而纵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文化与高校研究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依托、挂靠院系或是某一强势学科寻求本专业的建设途径。从全国层面上分析,本专业多依托在文史、语言、艺术、传播、商学和管理等学科门类。依托母体办学的思路,无疑是合理和可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母体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师资团队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和条件,教育资源充足,教学水平较高,有的甚至还是强势学科或专业。从母体分离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具有基础好、起步快和教学成本低的特点。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唯一出路,因为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直接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指导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路径。目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培养目标不够细化,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局限。例如,就业市场需要对某项文化事业进行推广,需要必要的宣传人才、文案策划、销售以及活动组织工作人员。但是,目前高校并没有从这些细节角度培养学生,毕业生尽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做基础,但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国内以及区域文化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积极开展专业调研,获悉文化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信息,并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将毕业实践改为学期末实践,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进入区域所在的文化产业公司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以便进行职业规划;又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就职回访,分析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岗位技能指导培训课,由文化产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进行人才培养。

3.遵循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预备”性质,这是高校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关键点,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讲,“预备”式的人才培B是就业导向视角下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专业建设应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契合,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所展示出来的毕业生技能、素质,才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进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校联合所在地区域的文化产业,建立研究性的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建设的走向,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引。另外,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跨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态势极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高屋建瓴,站在宏观角度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角度上细化人才培养路径,力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各类创造型人才,只有这样,该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挥创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新兴专业,而新兴专业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试探的状态。这种建设状态将影响专业建设的广度,即部分高校碍于学生的就业局势,在扩大规模方面犹豫不决。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回访,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以此作为专业建设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振艳.转型就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6):116-117.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第5篇

一、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含义

在我国,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还相对年轻。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所包含的分支概念十分的复杂,尤其是所涉及到的艺术和管理、人文历史、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格外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辩证。在国外的相关领域,特拉华大学研究所,格外强调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训练。创建于1980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视觉艺术学院管理、与时代潮流同步,除了致力于艺术理论和实践,还通过私人艺术基金会、私人画廊和艺术拍卖业务等方式,进行了艺术管理的全新探索。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来分析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领域,音乐,诸如艺术,戏剧,舞蹈,都包含其中。而从管理的艺术来理解,则可以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音乐、戏剧、舞蹈等分门类的管理等。针对国际上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从新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机构逐步开放,艺术部门和领域的管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工作室管理等,也渐渐的形成规模,在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产业”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知识产业革命,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尽管当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准确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阐释,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旨在结合实际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以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使之受到著作权的保障的形式。

(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在东方之星等自然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水平却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如今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保持总体上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的政策支持比较明确,国家开始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加以支撑,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完善;第三,我国各个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加强培养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新的特色场所,促进了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建立,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第四,从2010年开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交流活动的开办,并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展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博览会,吸引了很多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入。纵观2015年,我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形势,正在以原创为先的走向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英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现状

1.历史背景1926年,是英国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在英国伦敦,一个叫约翰•贝尔德的人,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对于贝尔德的发明,《纽约时报》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同一时间里,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应的电视的发展。195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后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2.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尤其在“新英国运动”开始以后,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重视加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英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应该产业发展中的第二大产业。近来,英国首相还组织了战略小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了英国经济从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比较中国和外国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发展和针对性的改革。如何开发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实情,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的实战策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政策难以充分落实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放方面,先后制订了众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1992年前后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新的行政法的颁布和实施,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以《著作权法》和《广告法》等为代表的法律,和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代表的政策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市场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不过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多样性特点和复杂性特点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现状看,现阶段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暂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整性,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另外一些行业法规缺乏整体性的调度和指导,甚至一些条款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抵触,造成管理的低效,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提供文化保障

能过让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从法律体系上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保障。要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必须不断保证法律制度的增强;要想弥补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结构不足,就要促进文化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想保证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基本方向,就要对文化产业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根本现状去拟定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把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法律当成是法律构建的重要一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法律体系。

(二)转变艺术管理职能,创新文化体制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的转变当成重点,让政府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放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建构上。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管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文化立法的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进行行业管理,给政府提供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将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转变。从而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促进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建立

(三)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