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多态性;eNOS

[中图分类号] R541.40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087-02

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s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and coronary heart desease in Jilin Province

YU We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chu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Jilin 13005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esease with endothelial 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polymorphism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G894T mutations in the eNOS gene in 120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esease and 102 age- and sex-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Its genotype was defined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Results The (TT+TG) genotype of eNOS in the coronary heart deseas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OR = 2.02, 95%CI: 1.09-3.75, P < 0.05).The allele gene T had statistical meaning in two group(OR=1.96, 95% CI: 1.14-3.36,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synergistic effect of eNOS gene polymorphism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esease.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esease; Atherosclerosis; Polymorphism; eNO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已成为许多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最常见原因,并且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故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基因致病已逐步成为热点。NO具有抗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粘附、扩张血管、调节血压的作用[1]。决定NO合成的关键酶是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并且与NO生成量的降低有关[2]。我们研究吉林汉族人群冠心病的eNOS基因多态性,用以探讨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年龄(62.93±10.14)岁;同时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2作对照,年龄(63.69±11.13)岁。病例组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对照者均无心脑血管病史。

1.2 方法

1.2.1 引物的合成与设计 采用Lv等[3]针对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设计的一对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上游引物:5’-AAG GCA GGA GAC AGT GGA TGG A-3’;下游引物:5’-CCC AGT CAA TCC TTT GGT GCT CA-3’。

1.2.2 基因组DNA提取 抽取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空腹状态下的全血5mL加EDTA抗凝,采用盐析法来提取基因组DNA,保存于-20℃冰箱。

1.2.3 PCR反应条件及扩增体系 ①PCR反应条件: 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 min,52℃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4 min. ②PCR扩增体系:10X PCR缓冲液2 μL,5 μmol/L上下游引物混合液3 μL ,TaqDNA聚合酶0.25 μ/uL,2 mol/L dNTP 2 uL,待测模板DNA l μL,补水至20 μL。

1.2.4 扩增产物的酶切 总反应体系为20 μL,其中10X缓冲液2 μL,PCR产物l0 μL, 内切酶BanII 6 u,其余用无菌水补充,在37℃条件下水浴16 h 。酶切产物用EB染色,3%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成像系统下观察结果。

1.2.5 血脂和血糖测定 所有测定结果均来自于我院。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1.5。等位基因频率用基因计数法,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用χ2 检验,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度。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比较

冠心病组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吸烟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eNOS基因型分析

根据限制性内切酶BanII酶切的情况,eNOS G894T基因型有三种,即完全酶切的GG型(320bp、137bp 2条带);部分酶切的TG型(457 bp、320bp、137 bp 3条带)和完全不被酶切的TT型(457 bp 1条带),见图1。

2.3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eNOS基因多态性的比较

冠心病组的TT+TG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OR =2.02,95%CI:1.09~3.75;P < 0.05)。eNOS G894T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OR = 1.96,95% CI:1.14~3.36;P

3 讨论

NO是由L-精氨酸和分子氧在NOS催化下生成的,具有显著的血管扩张作用。另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黏附,并且能够阻止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从而阻止血管动脉硬化[4]。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NO 生成和释放减少,则可导致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大量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和迁移,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已被证实,即在第7外显子处的第894位G被T替代,导致密码子298处谷氨酸(Glu)被天门冬氨酸(Asp)替代[5]。Lembo研究亦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由于Asp298的纯合子在eNOS基因上的错义表达所致[6]。eNOS基因第7外显子第894位G被T替代,密码子298位上的谷氨酸即由天门冬氨酸替代,产生了eNOS基因的错义表达,于是导致NO合成减少,从而引起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eNOS基因G894T多态性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eNOS 变异有关。

本研究显示,吉林省汉族人群中冠心病组的TT+TG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OR = 2.02,95%CI:1.09~3.75;P < 0.05)。eNOS G894T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OR = 1.96,95% CI:1.14~3.36;P < 0.05)。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更进一步证实中国人的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Niwa M ,Inao S,Takayasu M ,el a1. Time course of expression of three nitric oxide syntbase soforms after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1artery occlusion in rats[J]. Neurol Med Chir (Tokyo),2001,41(2):63-72.

[2] Tsukada T,Yokoyama K,Arai T, et a1.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of the ecNOS gene poly morphism with plasma NO metabolite levels in human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8, 245(1):190-193.

[3] 吕浩,雷霆,赵琳,等. 脑梗死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69-4471.

[4] Macleod MJ,Dahiyat MT,Cumming A. No association between Glu/Asp polymorphism of NOS3 gene and ischemic stroke[J]. Neurology, 1999,53 (2):418-420.

[5] Shimasaki Y,Yasue H,Yoshimura M,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missense Glu298Asp variant of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al,1998,31(7):1506-1516.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10-02

1971年美国学者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ecology概念,按照Haugen的说法,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语言生态的相关概念提出后,在国外受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积极响应,给予了热切关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在大学开设生态语言学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比较受关注,少数学者尝试用生态语言学原理研究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但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真正以语言生态作为专门研究课题尚少见。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语言生态问题尤其是濒危语言问题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语言生态问题成为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语言生态问题关系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语言保护等重大课题,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关注语言生态建设。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语言状况复杂,方言多样,语言濒危问题严重,加强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一、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意义

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热门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语言保护、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无疑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工作提供可靠资料,具有实用价值。

1.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语言环境与生态环境有很多共通之处:人类社会、语言的发展形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走向基本一致,即由原始形态到低级形态再到高级形态发展;语言际关系与自然界生态际关系一样,都是一种共生共长、协同发展的关系,需要一个和谐的大环境。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具有相似的特点,语言多样性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反之则会给某些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物种的减少、消失,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自然也会深受其害。广西地处沿海地区,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物种丰富多样。语言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结果,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因此,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

语言生态问题不仅关涉到自然生态,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到文化传承创新和民族的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语言是一个民族诸特征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语言与民族的关系也至关密切。广西是汉语方言的宝库,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宝库。除汉族外,广西境内居住着壮、苗、瑶、侗、水、仫佬、毛南、彝、京等民族,许多地区双语、双方言或多语、多方言的现象很普遍。多民族分布使得广西民族风情浓郁,加上文物古迹遍布,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独具魅力,但随着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字的逐渐退化、消失,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令人堪忧。可见,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关系到民族生命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2.对语言保护和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某种文化特质,然而,语言的多样性正日益受到挑战和破坏。据有关报道,全球已经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的使用者,语言濒危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极少,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于消亡的边缘。广西境内的部分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救。语言濒危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抢救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多样性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引起人们对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广泛关注,对于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均有直接作用。

语言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促进语言本身的纵深研究、加强语言学的理论建设,拓宽语言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的结合面,进一步发展并加强边缘学科的优势,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唤起更多的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学者参与进来,关注语言生态问题,为解决全球性的语言生态危机贡献智慧和力量。

3.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做好先行的、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国家开展语言普查具有现实必要性,符合保护和促进语言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新时期调整语言政策和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展语言普查具有现实紧迫性,语言濒危已成为当代全球性的问题,国内语言生活急剧变化,由语言引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现。语言普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基本要素和特征做面上调查,二是对语言生态系统进行普查。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在广西这样一个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极其复杂的地区,有助于解决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和谐共生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同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区域性的可靠数据。

二、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广西语言生态问题,内容涉及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广西濒危语言调查及保护;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现状的研究

广西汉语方言分布异常复杂,除分布较广的粤语、西南官话和平话外,还分布有不少方言,“隔墙不同语,十里不同音”的现象相当普遍。方言之间相互影响,方言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方言受普通话影响,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保护各地方言,协调各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保护地方文化,进一步做好推广汉语普通话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努力。同时,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众多,呈现出互相融合替代的局面。因此,研究的内容可包括汉语及其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地理分布、使用人口、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替代),以及如何协调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空间的关系,如何做好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等。

2.广西濒危语言调查及保护

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这不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涉及到语言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广西境内有哪些语言处于濒危边缘,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拯救濒危语言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3.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化的环境能形成丰富多样的食物链,适合人类生存与进化;生态多样化造就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从而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在本源上也是生物多样化的结果。通过收集相关例证和数据,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生物多样化是如何影响语言多样化的、广西的实际又有哪些特殊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都在倡导构建生态文明,谋求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共生共荣;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要中,提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研究语言生态的平衡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语言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生态问题的探讨更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对繁荣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建设“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均大有裨益。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路面广场;铺装材料;工艺

1 园林设计强调生态性

1.1 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目前,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存在2种现象:①用人工群落代替自然群落,也就是用乔木、灌木、草、地被配置的复层结构模式,提高绿量,标榜是“生态园林”。而在园林设计方面缺少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原则,没有考虑种间的竞争性和种内互,从而导致群落的无序竞争,长势不良。②目前比较流行一次成型,灌木层密集地种植,多种植物块状镶嵌的配植,配置植物群落缺乏植物品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导致群落结构单一性,制约了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有3个方面的意义:①植物多样性是构筑稳定生态群落的前提。②植物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需要。景观多样性有赖于植物多样性,各种各样植物千姿百态,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季相,春华秋实,夏荫冬透。③植物多样性对植保有重要意义。植物多样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形成一个生态链,从而使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不易受到危害。

注重植物多样性的核心是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长期生长于当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生命力顽强,能发挥其“自养”功能,养护管理较为粗放。乡土树种组成的群落结构,实现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对构筑稳定的生态群落,提高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当地的自然植被,能发挥极大的生态效益。乡土树种凸现了本土特色,增加了自然的野趣,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强调在植物多样性前提下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具有生态学意义。

1.2 建立科学的植物群落,发挥生态效益

在居住较大面积的绿地中,可以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种植,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科学组合,使乔木、灌木、草、地被等植物共生。因此要求设计者充分了解植物生长习性,使阳性、中性、荫性、喜温耐旱的植物等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群落结构,发挥其生态效益。

2 园林设计应因地制宜

坚持因地制宜,是居住区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2层意思:一是对原有土地条件的合理利用,改变“三通一平”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局面,保护原来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减少了资金投入,而且尽量保护了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显得朴实无华,自然野趣。二是适地适树,尽量保留原有的大树,在植物选择上,倡导乡土树种为主,还根据立地条件,适当选择一些适应强、具有观赏价值的外地植物、增加景观多样性、改善居住区群落结构和增加群落的丰富度。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过渡、平衡、弥补功能,将建筑物与景观融为有机整体。

3 园林设计应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园林设计要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一定要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合理设置健身场所和运动器具,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活动需要。

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冬透夏荫,春绿秋黄,改变小区内常绿乔木一统天下的局面。冬天,温暖的阳光透过枯荣的落叶,输送进小区;夏天,浓密的树荫给居民带来了清凉,使植物配置的群落具有保暖防暑降温的作用。引进色叶植物和香源植物,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的季相和挥发不同的气体,满足人们季移景换的审美情趣和不同嗅觉的刺激。强调植物的保健功能,小区内可以引进一些通过光合作用挥发各类气体的植物,起到提神醒脑、清热明目、疗肝润肺、舒筋活血等的保健作用。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整个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园林绿化自身的需要, 也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体现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 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 利用生物多样性, 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特征

1、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持城市空气中CO2 - O2平衡, 植物多样性还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防风治沙等作用, 同时还为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中的人们提供充分接触自然的机会, 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2、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物, 严重影响了各种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 使许多物种难以适应而死亡,同样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2)栖息地的破坏

城市大量的生物栖息地都被建筑、道路等取代, 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自然的结构和功能, 致使生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很多生物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 从而导致植物数量减少, 种类贫乏, 随之一些动物和昆虫也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最终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低, 并使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向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因此,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观赏、休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效果, 增加季相变化和自然性, 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地的异质性, 使之更能抵抗外力干扰而趋于稳定, 如病虫害发生将有所减少等, 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2)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城市园林虽然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但其主体仍是生物群落, 本质仍是自然。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多样, 城市绿地系统中道路绿带、河流绿带、防护林带都属于带状廊道, 具有分隔、屏障、过滤和连通的性能;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结点”与带状绿地组成网络骨架, 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另外, 园林绿地能够提供多样的生境, 支持的物种也就更丰富; 园林绿地还是城市当中相对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空间,有利于招引鸟类等野生动物入城,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是自然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资源。

园林绿化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品种, 充分利用植物中的变种、变型等植物材料。

1、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根据功能选配植物

绿地系统规划中, 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 常绿落叶兼顾, 速生慢长共存, 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 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类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的多寡, 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 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整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 在树种选择上, 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 观果树种的数量和开花、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 注意林木的种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 应以自然生长为主, 尽量减少灌木的过度修剪, 从而给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

在规划和设计各类型生态园林时, 在体现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要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 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生产型园林应充分利用各种庭院、城郊空地及垃圾填埋场, 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型园林可以充分利用观赏植物, 观赏动物资源; 抗逆型园林则可以充分发挥其抗污染、净化环境的功能,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逆性生境, 引进抗逆性强的动植物种类。

在规划设计时, 设计者应充分了解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地适树的原则, 乔、灌木、花卉、地被和谐搭配, 各层空间布置合理, 形成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和推广优良乡土树种, 本地植物往往能体现本地景观特色, 最适合本地生长条件, 也比较容易达到景观的稳定性, 符合适地适树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 也就是说, 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 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 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 形成一个稳定群落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 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 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 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 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 在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 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 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 降低植物养护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 是与本地气候和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 大力利用乡土植物, 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化性格局, 同样有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2、根据动物选择性规划种植植物

根据动物的食性, 规划种植生长坚果、浆果以及核果的植物, 科学地按照不同树种物候期配置观果植物, 保证其在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留鸟食源匮乏的季节, 挂果树的数量对维持其正常过冬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粉昆虫, 可考虑观花种类的合理配植。通过种植松、柏、杉或其他结坚果的树木, 招引松鼠等啮齿类动物。倒木对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隐蔽物, 腐烂的树木还可以增加昆虫的丰富度, 从而可以提高食虫鸟类的生存能力。

根据当地鸟类和昆虫的食性特点, 适当多栽和合理配植一些多年生的不同种类的观花、观果和蜜源、香源之物, 以吸引更多的昆虫传粉和鸟类传播种子, 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的机会, 使其种群稳定增长并逐步扩大分布范围。此外, 还必须注意绿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重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性, 以增加园林环境的多样性。

3、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湿地是广义城市绿地范畴内的重要景观类型,被喻为“自然之肾” 也是城市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城市中的各种水体, 形成了城市中的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环境, 它不但有调节小城镇微气候、水体的过滤和自洁作用, 也是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栖息地,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合理建设动植物园

选择特有、珍贵和有发展潜力的植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合理配置, 以保护原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前提条件, 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公园,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 同时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5、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园林绿化部门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和繁育工作时, 应根据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征, 充分利用同一植物区系的物种资源, 重视乡土植物的利用, 加强乡土树种的选择、驯化工作。绿化中乔、灌、草, 应有适当的比例和合理的搭配, 以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物种多样性, 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6、尊重自然, 更新管理观念, 推行环保工艺技术

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 积极利用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要积极实施3R ( reduce, reuse, recycle)技术, 倡导生态文化和绿色风尚, 减少污染和人为干扰, 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谦.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绿化纪实[J]. 国土绿化. 2012(07)

[2] 冯强,彭影,郭彩伶,徐子超,祁昕5.杨柳飞絮治理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 2012(04)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第5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旅游总收入就已超过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在2004年,全球国际旅游收入达6220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7.6亿人次,同比增长均达10%;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国际旅游收入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29.6%,相当于全球GDP的1.53%。[1]这组数据显示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对一些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就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开展了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出发,提出森林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建议以供商榷。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体,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4~6];景观多样性指的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核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和人类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傅伯杰等(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具有利用价值及内在价值,将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就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于其维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总经济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四个方面,并进行了评估约为40万亿元(如表1)[9]。

从表1可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例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态环境——以景观多样性为基础;生态旅游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特定的物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欣赏对象。

表1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初步评估结果

价值类别

价值(元)

直接使用价值

产品及加工品年净价值

1.02×1012

直接服务价值

0.78×1012

小计

1.80×1012

间接使用价值

有机质生产价值

23.3×1012

CO2固定价值

3.27×1012

O2释放价值

3.11×1012

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价值

0.32×1012

土壤保护价值

6.64×1012

涵养水源价值

0.27×1012

净化污染物价值

0.40×1012

小计

37.31×1012

潜在使用价值

选择使用价值

0.09×1012

保留使用价值

0.13×1012

小计

0.22×1012

合计

39.33×1012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

2.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多功能,辅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科学保护和适应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等旅游服务。[12]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森林旅游提供基础资源——生物资源,又为森林旅游提供美学价值,为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续、成功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随着森林旅游的无序、盲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我国数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显示,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00;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33.73;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78.63,增长了1.9倍[8][10]。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们还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种,加上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资源或一个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11]。所以,人们还不能确切评估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大小,大部分专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

经营者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经营者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必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对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13]据韩也良(1991)研究,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直接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和几十倍。[14]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生物个体的影响。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动使动植物的繁殖习性变得紊乱,使个体的生命周期扰甚至阻断,影响到物种种群的繁衍进程,改变种群结构,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2)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反复的旅游践踏会破坏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层厚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从而破坏动植物生活的基础环境。另外,旅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景区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并阻塞空气和光线,从而造成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特别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质的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3)对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变了植被覆盖率或植被结构性质,造成景观破碎度加大,导致景观多样性的降低[7]。

(4)频繁的旅游交通为外来种入侵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积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两个生境之间物种交换,从而影响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3.旅游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随着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考验,而且旅游手段越现代化、旅游密度越高,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过去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对游客教育的忽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衰减,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3.1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以物种为中心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两种保护途径[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从物种保护开始的,但经验表明,单一的物种保护很少能够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18]。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设法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和景观。在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比如,在较大范围的自然区域内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应注意规划出的游览区和游径区域一旦有较大强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相比较),是否会影响已建立的自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网作用的发挥。要求坚持对保护区网外缓冲带以内区域(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内缓冲带)的严格保护,应将人类活动都限制在外缓冲带及以外的范围内,以免由于人类活动区的不科学规划,造成区域内物种基因、能量、物质流通渠道的损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破坏;其二,应建立相应的物种监测体系,对每个物种建立档案,以便于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将森林旅游区分为中心活动区和生态缓冲区两部分。在生态缓冲区内严禁破坏森林资源。

(2)采用高设计标准使园内建筑物风格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3)把对环境影响大的不适宜商业活动及设施集中到中心活动区或敏感环境区域外。

(4)在上马娱乐项目时要考虑到生态效应,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5)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自觉以生态意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并且能够自觉保护旅游资源。

(6)设立醒目而生动有趣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标识牌。

(7)将垃圾分类别(玻璃、塑料、纸品、易拉罐)收集,统一处理。

3.2应处理好的问题

虽然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森林旅游割离开来,而应该借助森林旅游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促进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森林旅游应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向游人传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效果。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动植物标本档案,供游客参观。还可在森林旅游区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等教育标志。还可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单、导游员生动解说等,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2.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森林旅游,维护生物生存环境。大部分森林是无效旅游资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线路附近,因此应该考虑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19]。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避免开发经营后“人满为患”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应加强研究,加强管理监控,采用景区分流、价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员分流方法,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和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4.讨论

对于森林旅游区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维护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旅游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不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是对森林旅游区的经营,同样是迫切需要在经营与设计中解决的问题。把保护与经济发展,把保护与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使保护成为一种积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旅游调研.2005,(10)

2.陈灵芝.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策.见:钱迎倩,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15

3.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6.N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Conservingbiodiversity:aresearchagendafordevelopmentagencie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