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管理技术;物资管理;应用
1.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实现行业低成本战略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单独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价值链管理应运而生。由于制造(生产)企业、企业企业、服务企业、零售企业等关系的日益密切,企业需要把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产品回收和后续服务等整个过程看作一条价值链,并对整个价值链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企业总成本的最低。价值链的概念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要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其整体营运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采购功能的个体成本与个体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实现最佳的效绩,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库存的可见性、企业生产的良好协调,会达到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企业作业更有效等目的。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
价值链管理理论对于物资管理同样重要。传统的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在质量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力求使物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三者之和达到最低。这只是站在物资供应的角度所要求的目标。比如,在日常采购中,物资部门根据材料计划单,按照规定的规格、质量、数量,通过招标等手段,采购回合格的物资,入库检验后,由企业项目领用出库,就算完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不需要过多考虑采购计划的制订和物资使用的效果与效率。如果把物资管理作为行业整个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链条来考虑,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就需要与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一致,要求物资管理具备适应性、多极化、协作性等特征。比如,多年来我们的采购模式一直是在设计院把图纸设计出来后,由各需求项目根据图纸的设计提出材料计划单,然后由物资部门购买到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与成本承受能力的材料。然而仍然较难掌控的是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将部分材料的材质标准提高,比我们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材质标准高出0.5到2倍,或者出现A、B两种材料都能满足于设计及企业,在价格方面A材料却是B材料的2倍,但在设计中设计单位却选择了A材料,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部分材料成本的增加。如果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理念,物资部门在尽力保证了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费用的最低,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管理使命。但是,如果按照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企业在不断进行价值链成员与生产的协调过程中,不难发现以下问题: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应包含设计、采购两个环节,同时设计又制约着采购。因此,如果物资部门联合企业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参与到设计变更或图纸会审当中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进行设计优化、工艺改造等,在一系列优化方案决策中,最终取得最优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好材料成本。物资管理部门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决策,在价值链中提供增值服务,使得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价值链管理理论对企业物资管理理论与观念是全新的冲击,要求物资管理要打造跨部门团队,深入到工程企业的各环节,通过高速、大量的信息交流,参与到企业管理价值链的管理中,以企业价值链管理为导向,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实现企业的真正低成本战略,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与流程再造、模块化管理相结合,提升物资管理系统的效率与应急能力
现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沟通的手段与技术也不断升级。难怪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对于企业企业物资管理来说,网络技术与远程控制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管理地域加大的问题,而且对压缩库存、提高存货周转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物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企业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如今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已经在部分项目运行良好,在此不作详细阐述。这里论述信息化对传统物资管理工作产生的变化。
一是实现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可以实现供货厂商信息化。经筛选后确定的合格供应商资料可以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公开,系统具备对系统内出现的非合格供应商资料进行封存或报警等功能,可以保证物资采购质量,杜绝人为违规采购。二是能够实现产品价格信息化。在充分了解主要物资行情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货源和价格信息库,对物资采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整理供应厂商业绩和资信,尽可能选择质优价廉的供货对象。在物资采购策略上,根据市场变化,在保证物料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把采购价格控制在最低限度。对所采购的物资积极主动征求需求企业部门意见,通过比质比价后选择采购。三是能够实现物资库存信息化。能够使物资管理从合同签订,到货物验收和发放,更为规范。在仓储管理中,可以随时或定期对库存和进出库物资进行检查,可以实时掌握实物存量,了解有无盘亏盘盈,有无积压物资、失效变质、报废物资及其原因等,通过库存信息可以及时发现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四是能够实现用料项目信息化。各用料项目的发料情况可以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可以为日后物资消耗分析和企业的成本分析提供数据。综上所述,企业企业通过物资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提供远程授权与控制,而且能够节约人力资源,增加管理跨度,降低物资管理成本。
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为提高物资管理提供了平台和基本手段,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信息系统只是基于当前的管理流程,客观反映管理过程的基本信息,最终不能解决管理本身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流程再造、模块化管理来解决我们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流程再造就是企业规模化以后,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上思考某一过程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资讯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把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减到最小,最终实现过程最优。模块化管理是指对生产、服务、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相似的过程实施固定营运过程、标准资源配置和标准服务输出的一种便捷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将复杂的管理、生产过程通过若干个标准模块组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复杂程度、提高营运效率的目的。因此,归结到物资管理上,首先要实施管理过程的流程再造,把管理过程中非增值活动减到最小。其次是对经过再造的最优业务流程实施模块化管理。形成模块后,同样的模块可以运用于类似的管理过程中。不同的模块在复杂过程中的再组合,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简洁化和成本耗费的最低。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协调、减少耗费、创造价值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物资工作者去努力探索。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绿色 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
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障碍或难点,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的推动,还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树立绿色意识,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实现整个供应链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驱动因素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具体地,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平台上增加了“绿色”的内容,供应链的各方共同协作、沟通,均参与到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等供应链全过程。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通常来自以下几方面:
1.环境本身的压力。企业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公众、政府、环保组织、消费者、舆论等对环保的要求的压力而提高其环境绩效。有现实的压力,也有潜在的压力,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预计和猜测而触发。例如,由于害怕转基因食物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涌现了许多反对转基因发明的组织和网站,这就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同种类型和同种程度的压力。一般来说,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事实上,大量中小企业是环境负面影响的“主力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监督体系的完善,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2.来自供应链的压力。许许多多的供应商也许并不会遭遇来自外部的压力,然而它们却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他们的客户―下游制造商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供应链间竞争的加剧,那些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提供环境低风险和高信任度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从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就会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供应商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绿色供应链自此形成。
3.来自竞争者的压力。某些企业开发出了环境友好产品,实施绿色供应链,无形中给其他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压力,迫使更多的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回报。许多企业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巨大回报,包括减少供应商因为环保限制而不能供货的风险;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维护品牌和信誉;免受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制裁,获得好的市场和财务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考虑的因素与主要障碍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绿色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网络平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营运周期或物流运作周期、企业行为与绩效评价标准等。
(1)绿色观念。首先是公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绿色”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数企业绿色观念或环保意识淡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
(2)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链成员的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社会经济目标存在冲突,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客观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业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便使各个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最有利于环保的合作伙伴。
(4)企业及其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及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的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导入期,企业应注重产品设计、营销的环境绩效;成长期应注重物流、生产的环境绩效;成熟期应注重销售环节的环境绩效,衰退期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
(5)营运周期与物流周期的企业行为。绿色供应链物流的具体运作改进领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分销、返回物流、包装等。具体的处置行为包含减少、循环、再造、重新使用、处理五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方法与实现方式。经过整个物流运作周期的处置,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6)企业及其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过去的绩效评价标准一般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柔性、财务、市场等方面指标,缺乏对环保绩效的评价,特别是基于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下,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有许多障碍,包括技术、成本、供应链关系、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1)要实现绿色供应链,需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工艺、材料及装备,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势必会增加,而且会逐步向供应链上游转移,给一些中小供应商增加负担。如果市场上的供应商具有可选择性,这个过程就是供应链优化的过程,否则,供应链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2)限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如何评价供应链的绿色绩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摊,长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为一大难点,制约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供应链基本平台上,绿色绩效仅仅是众多绩效标准之一,各个成员企业还要追求时间、质量、成本、柔性、利润等,它们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障碍。
3.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供应链,都存在许多管理体系,诸如质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为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标准,但如何将其容入其他管理体系并与之兼容,同样是一大难点,对单个企业如此,对供应链更是如此。
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1.强化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与配套支持。公众与社会的绿色要求和压力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一些 “绿色”政策,但多为末端控制,实施也缺乏力度。对涉及到标本兼治的相关产业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政策方面,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应借鉴国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一些行业如汽车、服装、建筑等制定绿色供应链政策指导。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导向鼓励和倡导绿色供应链,制约和惩罚不符合绿色要求的企业和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企业要密切关注和追踪相关政策、法规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绿色资源数据库。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外部会不断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关的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供应链整体为出发点,在整个供应链协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要将绿色环保思想体现在企业和供应链的全过程,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所有供应链成员及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绿色形象”,创建“绿色品牌”。
4.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和评估的同时给予帮助,加强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首先是由核心企业发起,然后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并在绩效评价中考虑环保要求,这对许多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出发,加强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建立时间进度表,逐步实现绿色供应链。
5.以ISO14001、ISO9001为指导,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在保留各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将核心企业依据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体系推荐给其它成员企业,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实施和评价标准。
6.与供应链成员合作,开发产品、流程及绿色技术。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开发产品、流程及相关绿色技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受到诸如外部环境、供应链与竞争者压力及自身持续发展的驱动,受到观念、政策、合作关系、产品与企业寿命周期、绩效评价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管理上的难点或障碍。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4]Kirstie McIntyre,Hugh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s:the case of Xerox Ltd,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Vol.3,No.3,pg.149
内容摘要: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已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的运输、仓储、生产、配送/分销及零售等环节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管理 经济增长
物联网的定义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以便更加方便的识别和管理。物联网运作的基础是EPC编码,它是与现有EAN.UCC标识系统兼容,提供对物理对象惟一标识的一种编码。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在被运输物品出厂或出库之前贴上基于EPC编码制成的RFID 电子标签,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可以提高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物联网的独特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使得中、美等世界各国逐渐提高对其关注度,相关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也陆续开展对物联网的研究及实践工作。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将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研究物联网将如何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成为了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概念是指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普遍应用。其具体环节如图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将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供应链管理诚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不容忽视的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且动态、多变,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管理模式同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模式的矛盾。传统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由于企业间信息缺乏交互性,导致在有业务关联的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排他性。这种供应链的分裂也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
许多部门和企业未按照标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由于供应链缺乏足够的可视性,许多企业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的人为阻滞而中断,使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实时共享成为不可能。
由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费用太大,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管理软件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供应链管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应对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建立动态联盟。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动态联盟的暂时性和非静态性,也导致无法建立稳定、统一的业绩标准,缺乏整体监控。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成为很多企业家与学者追求的目标。
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所依靠的两大载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上不难发现,每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的出现都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物联网的出现也将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并且为其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带来机遇。下文分别通过分析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几大环节的应用以论证其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影响。
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通过对在途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上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使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实时了解到货物所处的位置、状态及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以合理调度在途车辆,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
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可保证企业对其库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有关库存情况,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并且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除此之外,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使生产更加柔性化,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通过更新贴在商品上的EPC标签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施精确的库存控制,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零售环节。在零售环节,通过利用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可以有效地监控商品的流动情况,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当商品存货数量降到偏低水平时,还能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秤可以自动识别商品的类型,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的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将可以利用物联网,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以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缩小供给库规模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通过利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从而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物联网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优化还可以保证企业及时评估合作伙伴,并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监控。
(三)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管理高度敏捷化和信息化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四)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物联网被充分利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后,企业可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在各个环节上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及追踪,保证企业能够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产品。
(五)以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服务供应链
许多公司在完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了加强资本投入以及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上,却忽视了客户满意度、需求模式的变化等下游流程。面对客户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物联网形势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呈现出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发展趋势。
结论
虽然物联网离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还有很长时间,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制定产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等等问题,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已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地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供应链管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3.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索[J].中国标准化,2005,04
4.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Welbourne Evan, Battle Leilani, Cole Garret, Gould Kayla, Rector Kyle, Raymer Samuel, Balazinska Magdalena, Borriello Gaetano. Buil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The RFID ecosystem experience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3)
6.Mulligan, Geof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ere now and coming soon[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0(1)
7.Melnyk, Steven A, Lummus, Rhonda R,Vokurka, Robert J, Burns, Laird J,Sandor, Joe. Mapping the fu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delphi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16)
作者简介:
王辉(1988.10-),男,浙江省临海市人;在读学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
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
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
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
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
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46 -02
一、概述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成为传统企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不仅促使生产难度进一步下降,而且也推动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迫使企业进行升级以满足行业竞争的脚步。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要求逐步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一家企业想要长期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联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提高彼此协作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市场,才能获得持久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情况
就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来说,专门服务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处于萌芽阶段,且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供应链各层级的关系譬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这种情况下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判断供应商好坏的因素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研究,以及自己的竞争战略,并没有从整个供应链即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考虑,而且有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效果等问题也未曾涉及。因而可以坦白地说,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引入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一些企业已经自觉将发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目标任务。
判断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从社会贸易总规模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外包比例来看。一般来说前者等于后两者之积。笔者了解到,伴随着社会贸易规模的逐年递增,现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外包的比例依然极小,因而提升的空间很大。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外包已较为成熟,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外包比例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而供应链管理行业依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任的缺失导致合作过程的不畅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上下游的企业。在这种条件下,合作是其实施的基础。但是现阶段,上下游企业往往互相猜忌提防对方,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它们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关系是简单的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买卖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看法,传统的竞争理论要求企业必须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并竭力扩大企业利益。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通过种种手段转移自身的生产经营风险或是成本,与此相对的,与之合作的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别人的风险,选择同样的办法来转移自身的风险,导致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在实际情况中竞争的比重过大,各自为政,完全合作共赢的战略思想,更严重的是,甚至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利益,不顾其他企业的反对,将其他企业置于尴尬的境地。这种传统的买卖关系决定了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看法,如若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建立长久合作的经营关系,须知合作才能共赢,以信任的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是殊为不智的。
(二)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的信息沟通不流畅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处理庞大的上下游企业信息,必须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样的要求下,传统的信息沟通手段和处理方式愈发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发展出一套以具有快速反应,综合处理能力的信息沟通平台来支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受历史的影响,国内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时日相对较短。传统的沟通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依然占比较大。受此影响,国内企业目前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来收集顾客需求和偏好数据,也没有有效的沟通平台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的联系断断续续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家依然是各自为政为自己服务。由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入,成本较高,许多公司发现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时,它们选择放弃信息技术建设而采用传统的手段。
(三)机构设置不科学,流程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组织结构设置为了满足职能分工的需要,常常设置成单一的直线型组织结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满足领导者划分组织职能,便于分门别类的管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直线式的形式,导致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时,管理层级的链条过长,领导者的决策传递到下层组织所花时间较长,且由于各层间的传递作用,传递过程中信息逐渐失真。这种组织结构使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起来,虽然彼此间工作不干扰,但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放弃了合作的企业很难完成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对应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由于企业单一直线的组织机构设置方式,各部门单独办理各自的业务,彼此相互不联系,不干扰,企业信息在企业中的沟通不畅,导致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有效的反馈,进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方法:
(一)平等互信,长期合作
供应链管理本质上要求各参与企业之间摒弃企业间界限的隔阂,树立“共赢”的思想,将各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需要参与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目标,将合作精神散布到发展的每一步中,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的战略联盟,联盟中成员互相信任,共享彼此的信息,以整体之资应对市场竞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使供应链以内的库存水平降为最低,使库存成本得以优化。
对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来说,其赖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确定合作者能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合作企业能够提供合格的产品,也要求合作企业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确定合作企业后,明确合作范围、方式以及利益分配,尽可能地提前避免可能发生的纠纷。一般来说,选择一个合格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会使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否则则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降低利润,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丧失发现挖掘新市场的机会,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优秀的企业区分于落后的企业,很大一点就是管理方式的水平,好的企业会将自身的管理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还能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新的竞争手段,新的收益来源,新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来说,如果图谋它的发展为企业增加竞争力,信息技术的支持必不可少。严格地说,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只能付诸笔上,没有实际操作价值。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建设,这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还需要引进配套的软件。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建立有效的外部沟通网络,实现上下游企业沟通互联,增强信息及时共享能力。
现阶段市面上已存在近百种供应链管理软件,如何从这近百种软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也很重要。如果某个软件只在一个公司中使用,而它的上下游公司都使用其他软件,那么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公司与公司间的信息沟通就会有一个先天的信息屏障,这是由于软件与软件的独立性决定的。软件各管理系统自成体系缺少兼容沟通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他们安装了许多信息系统来完成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但是由于各信息系统间就缺少协调性和整体性,对解决企业间信息沟通问题作用不大。
(三)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企业业务流程,确定核心业务,缩减非核心业务,达到专业化专门化的业务要求。这样可以加大核心业务的资源投入力度,确保企业在核心业务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方便企业确定自己切实需要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获得重建,以使新的业务流程更加连续,尽可能的发展柔性生产计划,在流程中员工的自主决策权将进一步扩大来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当企业业务流程发生变动时,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再设计。新的组织结构是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建,因而不能是直线型的科层组织结构,而应该是方便员工进行无碍沟通交流,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在企业重建组织结构的同时,企业应投入相应力量改变企业文化环境,将合作共赢的价值观根植在每一个员工心里,使企业的组织结构重建得以顺利进行。
按照经验来看,传统企业存在很多职能重叠,工作内容相似的部门,企业领导层往往花大量精力解决经营过程中的种种琐事,这样不仅会加重领导层面的工作量,也会诱导决策者忽视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处理的要求,所以应取消中间层次多余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比对各部门信息,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到决策者手上,这样才能节约决策者的宝贵时间,又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
总的来说,建立平等互信,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实施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动态控制,通过实施效果的反馈,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真正改善现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状况。
参考文献:
[1]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05).
[2]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夏文,何玉影.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对象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0,(09).
[4]曾鸿志.全局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2003,(11) .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