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产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上海市 区域经济 文化生产力
一、文化生产力的研究综述
文化生产力广泛受到关注始于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第一次提到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平心可谓是我国生产力理论的开拓者,贾春峰则最早提出并研究“文化力”,王恒富主编的《文化生产力的崛起》率先将“文化生产力”的理解为“文化与生产力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而著名学者金元浦在《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力》中认为文化生产力不仅仅强调文化对物质生产力的渗透,还将其看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
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和生产力的研究早已有之,且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与经济作用的实例、产业化和文化资本的角度。最早提出“文化生产”的概念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者,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的“知识产业论”者则是美国经济学家马赫鲁普发表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流通”。此外,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美国经济学家布里克曼的《文化经济学》、阿雷恩・鲍尔德温的《文化研究导论》、詹姆斯的《自然的理由》以及发展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和阿马蒂亚・森等都研究发展了“文化经济学”理论。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生产力研究的较为广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丰富了文化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但由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题的研究尚待完善,关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相关问题研究仍不完善,需要我们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与探索。
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界定
李怡心(2007)总结了当时学界对文化生产力内涵的不同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文化生产力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水平和力量,当代社会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标志和典型形态;文化生产力指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产力,相对原始社会的自然生产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以及资本卞义社会的工业生产力,它是更新的发展的生产力形态。边晔(2009)从把握文化力的概念开始,认为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对生产力概念的重新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提出文化生产力的内在结构由文化生产力实践主体、文化生产力实践客体、文化生产力实践中介三部分构成,外在形式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王天玺(2011)认为文化生产力的内涵表现为:一是文化元素主导,二是包蕴人文精神,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四是显示出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在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是:以从事文化经济生产或文化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各种文化经济资源为载体,以哲学、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等文化思想和科技手段为媒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可继承性等特征,其产出成果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具有溢出效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其衍生品和外在变现形式。
三、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本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透析文化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Y=f(K,L)
根据 Y=K・MPK+L・MPL
可得出
针对这一模型以技术不变为假设前提,从而无法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及米德又分别对索洛一斯旺的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代表技术变化)
可得出
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
文化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技术进步来表示,表明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文化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文化正愈来愈重要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文化生产力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力,主要原因有一下两点:
1、区域文化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区域文化可以整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区域经济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形成特定区域固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竞争力,成为区域综合实力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先进的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保守的区域文化则因其拒绝吸收其他地区先进的区域文化,反而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悬殊立显。科技和教育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区域文化先进与否、正确与否,将影响人们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态度,对区域内外机遇的识别和把握,对风险的规避和防范,从而影响文化生产力作用发挥的进程快慢和规模大小。
四、上海市文化生产力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优秀的区域文化为文化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上海作为我国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化资源名城,拥有极其丰富、类型多元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宝贵文化资源。例如吴越文化中的开放兼容和经世致用就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上海在古代属于吴越领土,水资源丰富,是江河湖海的汇聚地区,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赋予上海人务实外向的精神,这导致上海经济发展兼容并蓄,除了农耕经济外还注重经营工商,社会经济结构宽松,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势。
2、科技创新为文化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新时代以来,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文化生产力要发挥其作用,也需依靠高新技术促其发展。上海作为早期开放的城市,拥有了开放的胸怀,主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使得上海的文化繁荣得继续扩大,而且先进和优秀的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提高了上海文化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速度,也扩大了其发挥作用的规模。例如,2010年上海市紧紧把握住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机遇,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184天的展期里,向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充分展示城市的文明成果、传播先进的城市理念,从而提升了上海市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推进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领域内的科技含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3、逐步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物质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东方绿舟等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娱乐场所。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个,艺术表演团体112个,公共图书馆28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114个。上海市还要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合组,建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通过不断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劣势
1、文化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是依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来统筹管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区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僵化的文化管理体制使得政府分身乏术,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管理员;既要管理文化机构,又要参与文化生产;既有宏观管理行为,又要进行微观运作行为。
2、投融资渠道不够规范化。由于民间资本较难进入文化生产领域,使得文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往往大部分从政府财政获得,然而区县财政投入的不力,加上文化投融资体系不规范,促使文化企业难以筹资,制约文化生产的发展。
3、文化市场发育滞后。文化产业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文化市场的发育滞后、不完善,包括尚未建立起的资源配置方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等。
五、上海发挥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对策
(一)不断创新文化观念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
坚持文化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没有文化思想的不断解放和文化观念的不断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生产力的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文化观念首先要树立起“大文化”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不能固步自封,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观念;其次要树立市场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打破计划经济思维,投身到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创新的文化观念迎接新的挑战;最后还要树立开放的文化观念,要充分认识文化生产力具有溢出效应,文化生产不仅仅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社会效益、政治效应。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
针对上海市文化生产力发力存在的劣势,本文认为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由政府办文化转变为管理文化;由单一的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多元的社会投资并重;由事业型文化转变为事业型与产业型文化并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本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能力,还可以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吸引区域外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本市文化领域,丰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促使文化生产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力。
(三)培育市场主体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生产力势必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培育市场主体,让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逐渐带动全民族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只有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促使文化生产力发挥最大作用。因此,上海市政府当前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育、扶植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代表性的骨干文化企业,才能增强上海市区域文化和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实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四)按需合理配置资源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资源配置理念和方式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体现主管部门的主观意志,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反应。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理念和方式应该有所转变,转向以市场为主。合理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信号及时作出反应;政府退居次要地位,在市场失灵时成为市场调节有利的补充,同时发挥“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使文化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怡心.近年来文化生产力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2]刘黎.论文化生产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3]边晔.文化生产力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王天玺.论文化生产力[J].求是理论网,2011,(03)
电力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对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有比较大的影响。电力企业作为电力能源的主管单位,对电力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不完善,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改善,很有必要引入精益生产理念来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
1 精益生产理念的基本概念
精益生产理念中的“精”指的是降低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投入,节约管理时间,避免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益”指的是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精益生产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种常见情况。而精益生产理念就是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故障,避免浪费,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精益生产理念通过按照组织的层次结构对生产责任进行划分,可以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资源浪费。精益生产理念可以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将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流通性。
2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是电力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输配电的任务。而在电网企业生产中资源计划与综合生产也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它的职责是计划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从而对行程进行优化,并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执行效率,提高生产经营绩效。
一般来说,资源计划和综合生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日常维护计划和生产计划;(2)外包服务采购计划以及内部人力资源计划;(3)物资和设备的供应计划;(4)调度停电计划和生产停电计划。其中生产计划的执行又受到了停电计划、供应计划、资源计划的约束,同时生产计划又是供应计划、资源计划和停电计划出现的源头。
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同的部门管理着不同的计划,由于缺乏沟通,使得所编制的计划与实际运行情况不相吻合。例如物资管理部门只重视供给计划和需求计划,不考虑设备物资的用途;生产管理部门只考虑运维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部门只重视停电的计划,但不重视停电计划对应的运维工作和项目。在执行计划时,常常会因为采购的物资不到位,导致资源缺乏。由于各个计划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计划执行中的成效性较低,不仅造成资源的无故浪费,而且还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工作。因此各相关部门针对所制定的计划应进行细致分析,综合权衡供应计划等内容,达到资源之间的及时共享,提升计划的可行效率,确保生产计划管理的高效性。
3 精益生产理念下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
3.1 编制计划流程
在编制综合生产计划时,需要将市区地调中心作为计划协调编制的主体,并搭建市区电缆、大客户中心、供电分公司等外部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供电公司对具体的信息可通过网上公布以便于其他市区地调单位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动态。然后在每年的11个月份由大客户中心、超高压公司、分公司综合计划部门等向管理部门递交下一年度的相关计划报表。
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在进行年计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对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在每月的15日,电缆输配公司、供电分公司、超高压月计划公司会将下个月市区工作内容及时报送给市区计划编制管理方,该管理部门会在每月的固定时间段内进行组织与协调,并制定月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制定好以后,上报到市调,得到市调批准以后,地调中心制定最后的月计划。月计划由供电总公司负责审核批准,并在每月的25日左右将供电月度生产计划
出来。
3.2 生产计划系统平台的搭建
3.2.1 生产计划系统平台架构。为了增强跨单位、跨专业之间的沟通力度,各生产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相互联系的生产计划制度,从而增强公司管理制度的全面化与精细化,这就需要在公司企业应用集成系统(EAI)和生产管理系统(PMS)的技术上搭建综合生产计划系统。利用综合生产计划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使各个部门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生产计划的相关动态信息。通过利用PMS基础电网拓扑信息可以做好自动匹配捏总的功能,提升项目捏总率以及计划的执行,避免重复停电,增强设备的使用效率。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大计划资源档案的监管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工作的成效性。生产计划系统网络架构图见图1所示:
3.2.2 系统操作和功能的介绍。
第一,信息及时输入功能。技改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可以借助系统的相关操作功能实现信息的及时输入,并将其自动导入到生产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对于存在问题的信息也可通过相应的系统进行自动识别待准确无误后输入给综合系统平台。
第二,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在生产计划系统中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计划池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可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并对存在问题的信息进行自动更改等。
第三,更新信息后进行提醒。该系统对存在错误的信息会进行自动识别并使用不同颜色的粗体将已更新的信息罗列出来,以方便人员查阅。而已被系统识别完成且不存在问题的信息会还原成普通字体,并列入未阅读记录中。
第四,可实现信息更新的及时回复。信息更新答复模块可以将所有对应的信息内容列举出来。
第五,批复变更计划。在实际运行中若发现计划存在一定不足时可上报编制主体领导签字确认,并经由计划编制主体审核达标后方可进行计划的变更。
第六,计划捏合。按照计划捏合的实际规则对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有效处理,然后打包捏合,对打包好、计划执行时间等进行统一设定,并对计划池中的内容进行更新。
第七,查询计划池。在计划池中项目通常被分为四类:(1)待批复项目;(2)待执行项目;(3)执行完成项目;(4)遗留项目。系统在正常工作中相关部门领导若需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查询则可借助计划池进行分类查询,从而了解各个下属电站的设备运行情况以及供电公司方面的相关信息。
第八,电子看板查看项目。(1)相关人员可通过电子看板查看每日的项目进展情况,并就某天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2)按照回路的相关需求可实现项目动态的及时掌控,管理者可借助系统对任意时间段内回路存在的状况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确保设备得以正常运转;(3)根据工作人员的账号信息可实现停役回路的及时查看。工作人员可对工程中所有的计划停役内容或者已被停役回路的内容进行全面查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保证设备的稳定、有序运行。
第九,考评工作绩效。根据年月对各个考核单位的考核信息进行查询。重点考虑信息更新的准确率、信息输入的及时率、计划内容的准确性、计划编制的及时性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38-02
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工程非常系统化,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尽职尽责,也需要法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牵涉到很多的环节,制约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缺陷、人的危险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环境的危险因素等。其中任何的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而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存在严重的机电设备选型不科学情况。基于持续发展的煤矿工业影响下,需要的高新机械基础产品与技术产品越来越多。而当今我国不少专家的一致建议是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激发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国内吸收高新技术之后的消化需要相应的时期。并且应当确保跟不同人员的管理能力、各种地质状况相适应。事实上,在工作实际中,很少兼顾这种适应性。为此,在高新技术产品应用至消化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这提高了管理机电设备的难度。
2)生产配件的企业缺少一致性的标准和规范。基于煤矿机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对设备选型的要求也提高。然而,纵观国内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发展情况而言,大部分都是小型化的企业,以及行业当中的一致规范标准缺失,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配件性能、规格、材料等都存在差异性,这会导致各个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相匹配的情况。也恰恰是因为生产细节存在差异性,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常常偷工减料,这使煤矿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3)粗放管理模式之下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较大。传统意义上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实施的是粗放式的模式,通常以手工记账的方式管理账目,如此的工作量非常大,常常会出现物、账簿不符合的情况,这不利于之后的汇总与分析工作的开展,因而导致非常低的工作效率。
4)亟须提升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煤矿员工的不正确操作是损坏机电设备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当今,煤矿应用很多先进的采掘设施,像是支架、掘进机、输送机、采煤机等等,自动化的设施要求员工系统、认真地进行维护。然而,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维护工作,仅仅注重维修工作,这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不利于煤矿企业的发展。
2.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严格机电设备管理的整个过程。需要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所有方面都实现精细化,通过流程规范机电设备的购置、合同签订、维修等;让专门的人员记录和统计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工作状况、台账等;建立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确保所有设备的检修记录和工作现状都有册可查;贯彻实施包机制,让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台的设备;一直确保在透明化与动态化的状态中管理设备,让管理者重复作业的情况减少,实现机电设备生产效率的提升;设备的选型与采购需要基于相应规范、标准的指导,防止应用没有防爆合格证、认证不合格、资质不清楚的机电设备,对于入厂前后的设备进行试车与验收,从源头上避免应用不合格的设备;设备的验收先应当达到我国的标准,并且认真地根据程序一项一项地验收,执行机电设备的承修职责,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顺利与安全。
2)实现标准化的机电设备平时管理。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平时的管理来讲,需要制定完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定期地开展各个部门与各个工种的制度培训事项,确保一系列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真正地贯彻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管理组织的闭环控制实现,最终确保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与顺利。对于进入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来讲,最了解设备与接触设备时间最长的员工是操作工,管理设备的人员需要结合相应的工种与设备种类制定场地的作业指标,且根据实际工作,安排技术工作者制定关于工种与工序的作业流程。如此一来,一是能够确保机电设备应用的顺利,二是能够提供对操作者的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作业的安全系数。
3)严格地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性的基础保障在于矿井质量的标准化。事实表明,高度重视矿井质量的标准化工作可以实现非常大的效益。应当将该工作作为一种经常化的事项严抓不放,从而使静态达标转变为动态达标,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当然,要想使整个过程的生产都达标,务必创建与健全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等,清楚每一个人的安全责任所在。除此之外,实施部门的安全激励机制,认真地考核完成企业安全任务的个人与部门,对奖惩予以兑现,持续地推动执行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煤矿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确保真正地贯彻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建构以人作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主体性予以体现,且以员工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核心开展精细化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务必确保煤矿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对于企业的大小事务,不禁止员工的参与。这是由于企业想要最大程度地改善执行一系列制度的效果,真正地做到精细化管理,就务必激发所有员工的热情,且对员工的多样化需要予以满足,关爱员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从而实F精细化管理影响力的持续拓展。二是为了有效地执行精细化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执行考核的具体措施与指标,以使员工真正地明确工作岗位考核的方法与操作指标,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把培训员工、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作企业的一个目标和任务,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真挚关爱。三是注重考核及其分析,促进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煤矿企业应当认真地贯彻实施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地搞好一系列工作任务与工作指标的考核,实施场地的检查和监督,实时地分析与总结本单位、本专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面临的不足与取得的成果,且制定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真正地促进煤矿整体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芳烃;装置;生产经营;优化;经济分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91-01
一、前言
国内外石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减少产品生产的原、辅料消耗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各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各生产装置必须用较少的成本做大做足自己,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石化企业芳烃装置进行生产经营优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产经营优化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装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产经营优化的重要工作是对装置各单元的负荷、原料品质、产品组成、工艺流程等进行经济分析。在本文中运用的经济分析法是净收入分析法[1]。净收入分析法是把原材料(含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视作投入。净收入是所有产出产品的销售总额扣除其投入总额(含原料、辅料及燃料动力)后的余额。某项措施净收入大于零,表示生产该产品“有利可图”,实施该措施可提高本装置经济效益。
下面以中石化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的两套芳烃装置的生产经营优化方案进行经济分析。
二、天津分公司化工部两套芳烃装置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化工部共有两套芳烃装置,分别称为小芳烃装置和大芳烃装置,两套装置均采用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的专利技术,是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石油苯等化工产品的联合装置。
小芳烃装置1977年开始建设,1981年6月投产,1996年改造后可生产8万吨/年对二甲苯。该装置包括预分馏及加氢单元、重整单元、抽提单元、芳烃分馏单元、歧化单元、吸附分离单元、异构化单元等7个生产单元和1套公用工程组成。该装置目前以大芳烃装置提供的混合二甲苯和烯烃部提供的加氢裂解汽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和石油苯等产品,预分馏及加氢、铂重整单元已经停运。
大芳烃装置是1998年开始建设,2000年10月投产,是以炼油部的常减压和加氢裂化装置所提供的直馏轻、重石脑油和加氢裂化石脑油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苯、混合二甲苯等产品。大芳烃装置基本组成单元与芳烃装置类似。
三、两套芳烃装置生产经营优化的经济分析
优化是指在现有外部条件和装置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将芳烃装置的对二甲苯和石油苯等产品的产量最大化,或者将芳烃装置原料、辅料、燃料、动力消耗最低化,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两套芳烃装置生产单元负荷优化的经济分析
1、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大芳烃装置歧化单元负荷的经济分析
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是后续抽提、分馏、歧化、吸附分离、异构化等单元的龙头。2004年8月重整单元进行了扩产改造,年加工能力从60万吨提高到80万吨,同时歧化单元也进行了扩产改造,但改造后,两个单元的负荷不匹配,歧化单元的主要原料是甲苯和c9芳烃,但在重整单元进料为每小时93吨的满负荷状况下,只能满足歧化单元每小时84吨的进料负荷,负荷率为94.38%。2009年炼油部100万吨/年的重整抽提装置开车后,可以提供给本部充足的c9芳烃。利用炼油部提供的c9芳烃将大芳烃歧化单元开满,每小时需要3.5吨c9芳烃,每月需c9芳烃2520吨,能增产混合二甲苯1807吨、石油苯305吨、重芳烃290吨、燃料气106吨。
利用净收入分析法进行效益测算,以2013年08月份的价格为准。由于大芳烃装置月加工石脑油70000吨,多加工2520吨c9芳烃仅占加工总量的3.6%,且加工c9芳烃只增加歧化单元很少量的燃料、动力和辅料消耗,可忽略不计。即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利用炼油部提供的c9芳烃将大芳烃装置歧化单元开满可月增效益65万元。具体见表1。
表1 多加工c9芳烃效益测算表(如下表)
备注:表1中106吨燃料气装置自用了。
2、小芳烃装置吸附分离单元负荷优化的经济分析
芳烃装置吸附分离单元原设计采用uop的ads-7吸附剂,2004年大检修时更换为ads-27吸附剂。更换为ads-27吸附剂后,吸附能力提高,对二甲苯产量可达到9.2万吨/年,精馏部分的处理量也相应提高,各精馏塔塔底加热量和回流量均相应增加,但是精馏部分的空冷器能力不足,影响了产品质量,限制了处理量。针对这种现状,吸附单元的处理量
要随着气温的变化来调整,特别是在夏季,如果调整吸附单元的处理量仍在最高限,受空冷器能力制约,对二甲苯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其它季节,在保证对二甲苯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吸附单元的处理量,尤其是冬季,气温低,可对吸附分离单元进行满负荷运行攻关。芳烃装置吸附单元的进料量每小时增加1m3,每天净增加对二甲苯的产量约3.2吨,1吨对二甲苯按10000元计算,月增效益96万元。
(二)大芳烃装置重整原料优化的经济分析
优化重整原料品质[2],提高重整芳烃产率,是增加大芳烃装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前期大芳烃装置重整进料的芳潜含量一般维持在44.6%,没有达到装置设计的原料石脑油芳潜含量49%的指标。如果提高重整石脑油中的芳烃潜含量,使重整进料原料石脑油芳潜含量达到46%以上,可提高重整反应芳烃产率1%以上。
(三)两套芳烃装置氢气资源优化的经济分析
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进料为93吨/时的满负荷时,供炼油部重整粗氢平均在每小时31000nm3左右。若能在产氢量和各用户使用上进行优化,如对于天津公司:①控制供精华公司溶剂油装置的氢气量,降低循环氢气损耗。②优化大、小芳烃装置歧化、异构化反应,降低氢气使用量。③优化大芳烃装置重整单元反应,提高氢气的产量。④减少氢气系统的泄漏。可确保化工部供炼油部粗氢每小时32000nm3以上。
(四)小芳烃装置生产流程优化的经济分析
小芳烃装置分馏单元c9芳烃塔(即t-404塔)进料量过小,可间歇启用以降低燃动消耗。芳烃装置t-404塔停运后,其塔底再沸器e-410切出导热油系统,每小时可降低循环导热油量30m3,对应降低天然气消耗0.0739吨。2013年8月,天然气单价为3164元/吨,按照每月停运20天计算,每月可降低燃动费用11万元,则年效益为132万元。
四、 结束语
经济分析是生产经营优化的前提和依据,对石化企业芳烃装置原料、辅料、燃料、产品、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生产经营优化,目的是将装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石化企业芳烃装置可优化的项目还会有许多,这些项目优化后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其中经济分析是进行优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唐未庆.石化行业生产经营优化实用经济分析方法综述[j]
【关键词】精细化工 生产 控制
在当前的化学工业领域,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然而因其过程特性复杂、规模小、大多采用间歇批量生产等特点,其生产过程在综合自动化方面看普遍低于石化、石油及基础化工等大型化工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及技术水平带来了影响。由此可见,对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及其控制技术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促进精细化工过程综合自动化水平的有效提高,这都能有效的促进精细化工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技术价值。
一、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及其特点
1.品种多、批量小、产品换代快
精细化工产品与30多个行业有关联,种类多,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应用范围是特定的,用量较小。受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的影响,使精细化工产品市场寿命不长、换代速度快,小批量生产。产品品种繁多的特点与其专用性和小批量的特点都是有关联的,并且是针对应用对象对产品性能的多种需要而定的。由于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快速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开发和研究更快速、高校的精细化工生产过程,要在最大限度减少实验次数、缩小实验规模的基础上对现有工艺过程做到尽快的转化,促使其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因此,针对工艺过程中的测量及数据采集的手段应进行加强,以使更多有用的数据通过更少的试验和生产而获得;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行深化,为工艺过程建立起模型,在工艺设计、研究及开发中更多的应用模拟仿真、优化技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验也尽量利用仿真技术作为辅助,对控制系统的快速原型化技术展开研究,结合工艺过程系统共同接受仿真试验,以使控制系统的设计更为有效,对控制参数实现控制,最终达到安全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工艺过程。
同样是受市场需求快速多变的影响,生产装置要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各种形态规格产品的生产,因此要尽量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化,对柔性生产过程的控制方面进行研究。为了更好的促进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柔性的提高,能满足多目的、多品种的生产要求,可以借助计算机集成批量配方进行控制。按照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路线和操作规程的不同,对不同的批量控制配方软件进行开发,借助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运行,这样工艺过程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就会与产品实现对应,实现柔性化的生产。能够有效的促进生产时间的缩短、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其更好的与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相适应。
2.较强的非线性、时变性,间歇及半连续过程对
生产批量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一个特点,也正是因为其这以特点决定了其多运用间歇及半连续工艺,这种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是一批一批投料,在历经合成反应、精馏、提纯、干燥、出料等环节完成批量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生产随着时间发展其参数不断在该变着,过程中呈现着大范围、动态的变化,工作点不稳定,因此要求工作范围更宽、适应性更好的控制系统。并且通常情况下精细化工产品的附加值会随其纯度的提高而提升,如果对产品纯度要求高,就会运用到精密精馏等生产工序,使其具备更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由于很多精细化工过程都表现出明显的时变、非线性等特性,使得很多过程特性参数测量难度大,操作约束多,干扰多,并且无法对过程进行逆转、无法进行补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精细化工过程的控制难度。然而因为精细化工过程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不断重复批次生产,因此可以对之前的批次生产进行总结,从中获取经验,以促进工艺操作的改进。对此,合理的对过程重复性进行利用, 批次一批次迭代学习控制这样具有一定智能特性的先进控制策略应用价值很高。
3.劳动强度大,操作步骤繁琐,工艺流程复杂
间歇及半连续工艺是精细化工生产过程较多运用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经历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起来十分复杂,自动化水平很低,给工艺人员带来了高强度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总是要历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一些反应本身就很复杂,有可能是串联、链反应、平行或可逆等等。有时通过一个反应可能会有多种异构物产生,不单单会生成主产物,还有很多副产物共同出现。工艺介质就有多样化的相态,一把情况下是非均相物料体系,均相物料体系较少。生产工艺过程大多数是复杂难以操作的,很容易出现错误,造成产品质量不达标、浪费原料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引发安全事故。针对这一类型的工艺过程,为了推动精细化工过程测量、记录及操作的自动化,可借助以ISA? SP88间歇过程控制标准模型为基础的配方控制方法,通过计算机严格遵照工艺操作规程规定的工艺步骤和运行条件来实现集成控制。对此,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国外就已经在工业生产中运用这一技术,当前,我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企业实现了这一控制方式的运用。
二、结论
更新换代快速是精细化工产品一个典型的特征,受其影响普遍情况下选择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形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其生产中有较多的间歇及半连续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时变性和非线性;它要经过复杂的工艺、繁杂的操作,高强度的劳动,同时其工艺介质都是易燃易爆、具有一定腐蚀性和的产品,生产中要严格保证安全。因此,针对精细化工过程开展的测量和控制工作会面临很多问题,同时又受到来自市场需求多变的需求,这都使研究和应用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面临了更高的挑。
在这样的情况下,精细化工过程的控制技术在国内外有如下的发展动向:自动批量生产逐渐取代简单的程序控制、顺序控制;DCS控制、计算机控制逐渐取代仪表控制;生产质量和生产工况的综合性统计过程控制逐渐取代简单的参数控制;先进的迭代优化控制逐渐取代人工控制、常规PID控制等。由此可以想到,推动这些新型控制技术的发展,并且扩大应用规模,能够很好的促进精细化工过程的综合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