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科学素养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54-01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作为科学学科,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生物教学,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想法:

一、 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资源,而且包括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它们为课内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培养学生具有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进一步巩固传统课程资源基础地位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除了重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更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利用学校人文环境,孕育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捕捉课堂动态资源,随机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将有利于拓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渠道。

2.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家庭延伸

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家里所进行的科学探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居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社会延伸

很多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思考、去实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绿化示范学校,并且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教学资源,我经常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感受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认识形态各异的各种校园生物,同时我好经常把学生带到池塘、森林、猪场、田野之中,与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近距离接触,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 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倡导以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校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致力于自主学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

2.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的共同学习,是所有参与者为了实现全组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行动上是合作;其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育价值;实现方式

一、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中小学改革是普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不仅包括教育内容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革新。截止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改革依然在不断前行,具体到中学生物学科由于历史原因的遗毒,在应试教育的高考中不被重视,生物教学也陷入低谷,但同时在新世纪强调生命科学的今天,生命科学是新世纪的领先科学,生物科学教育理应享有其在现代科学中的相应地位。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生物学科的开展也应借鉴各科改革经验,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同步发展,生物学科的开展,涉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来落实,生物学科教育开展也应与教师培训制度同步发展,实施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将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价值。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要实现一门学科的价值,教育者就要努力实现学科课程价值整合任务。就生物学科而言,其价值言多。首先,生物学科特别是生命科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之一,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其具有最很强的人文科学价值;其次,从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发达则相对来说人类的生存软环境就适宜,对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其次,在中学开展生物学科,可以使孩子们在孩童时代就开始接触和了解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和事物,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孩子的阶段性教育乃至整个学习生涯都有激发作用。本文就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展开探讨。

二、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概念。

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体现。其中,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未得到足够的体现,起因于其能力、德育等目标强调系统、严密,从而显得过于笼统,而未能切实的跟随时展,与时俱进的制定具体的目标。生物学科的个体需要强调内在需求,只有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从而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动力。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也有多方面,其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能使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世界观观察自己的周围,培养创造性思维,确立科学价值观。

(二)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体现。

第一,基础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给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生物科学知识及应用技能,使得学生能保持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第二,创新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所需的基础方法理论,能对创新起到助推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我们的生物学科能不断的补充相应的新知识、新内容;第三,引导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引导学生对特定课题进行探索,实现创新。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从零开始,其想法观念、研究模式等都需要逐步提高,所以中学生物学科教育正是对其进行引导和教授。

三、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科价值观。

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人对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前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的环境污染;但随着科学和人类自我拯救意识的觉醒,我们看到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关系上已经开始关注人类活动自身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已经有意识的开始环境保护,这其实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重视科学精神中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对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科学的价值观应当通过平时的教学和生物实验逐步灌输,让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样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就不仅完成了它的基本任务,同时也将其副产品――树立正确的生物学科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培育科学的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学科中有许多基本价值观对学生的求知、生活、做人都很有意义,而要实现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这些基本的观点必须树立。

1 唯物观点。唯物史观教育我们要用唯物客观的世界观来看问题,具体到生物课程里就是世界是物质的,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其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才有了今天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生命现象包括生物的产生、新陈代谢、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特征都可以物质基础理论来解释。

2 辩证观点。辩证观强调生命及其自然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其涵盖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辩证统一、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辩证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生物自身及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等观点,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辩证统一中生命才能存活下来,才有了今天这个既斗争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动态的生物平衡。

3 发展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组成生物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即要用动态的观点看问题,每个生物体都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三)实践创新的生物学科教学模式。

1 实现课堂与自然、社会的结合。

让中学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生物课与自然、社会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基础,单纯的生物学课本的知识量很有限,而且已经写进生物课本里的知识多是已经相对滞后的信息或科研成果,教师要想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内容,让生物课本的内容鲜活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实现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实践结合是最好的方法。即把课本知识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尽可能的在学生面前呈现鲜活的生物课,让学生能触碰到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及其生命现象,将生物课的生命力立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问题:

(1)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实物、标本、模型等充分结合。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将单纯的看书方式转变为声像信息方式,把复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得课堂更具活力。

(2)将现展的最新学科成果经过滤后再进入课堂。如关注海洋、克隆技术、保护臭氧层技术、控制白色污染等学科问题知识要经过教师的提前审视,使得最终进入课堂的学科知识不仅新鲜,而且浅显易懂、很生活化,而非一般生涩难懂,避免导致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副面效果。

(3)将生物课堂内容加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亲身体验生物课上的内容,比如亲自饲养蚕蛹,通过观察,不断的写生物报告日记,或者饲养一些其他的小动物,将学生体验到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用之于社会、自然中去。

2 实现课堂的教学民主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教学民主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教学课堂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开放的氛围,从而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背后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使得课堂的知识真正的是学生去主动学习,而非老师填鸭式的训呵。

3 创设问题课堂,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分钟热身 信息技术 双素养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关于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是交集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信息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实施,即架构在相应的技术素养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它们产生一个交集和融合态,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实质上更加工具化。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相对来说较弱。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技术”,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技术,是其“技术素养”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养”。

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中稳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之外,还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开展了“五分钟热身活动”,试图以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更丰富的途径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开展课堂热身活动的意义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让他们干一点他们要干的事情。”

课前热身活动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肯定和深化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满意,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学习障碍。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产生更浓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我被迫学习”到“我想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热情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情绪是保持记忆和理解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通过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在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课前热身活动”的实例。例如:语文学科常以“展示积累知识(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课前演讲、赏析精彩片段、赏析古代诗词”等方式开展;数学学科常以“数学游戏、口算比赛、数学家的故事、趣味解题”等方式进行;体育学科常以“体育游戏、肢体伸展练习”等方式实施;英语学科的课前热身称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戏、对话、交际”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前热身活动

在以上学科课前热身活动的启发下,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引入了热身活动。

1.教学模式:N+2+3(如图1)

图1 流程示意图

(1)N――问题生成和问题求解,主讲人试讲,课前完成。

①问题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操作难题,如在文字编辑软件中如何插入带圈的文字(、)。

B.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行进行各种实践操作时碰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例如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U盘的命名方法,如何设置计算机进行自动关机等。

C.教师指定的探究问题,如怎样设置显示属性。

D.某些学生掌握的其他同学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就将不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就能隐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夹的小窍门介绍给了同学;再如一名同学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向同学进行介绍。

②问题的求解暨确定主讲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相应的,这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即成为主讲人。

A.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B.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如软件帮助、网络课堂、网上搜索、独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或是阅读相关书刊、杂志。

③主讲人试讲

主讲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试讲,教师把关。

(2)2+3――分享、交流、实践,课上5分钟完成。

①“主讲人”在课上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操作/技巧进行讲解、示范。

②“主讲人”示范完毕后,全体学生实践该方法/技巧,从而学会这项操作,用时3分钟。教师做辅导员,和主讲人一起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后学生填写相关的检测表。

2.检测与反馈

这样的热身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每次活动是否满意,还需要反馈和检测。在学生每次完成热身活动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检测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表1检测表(示例1)

项目1:在WinXP下“隐藏”你的文件夹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重命名文件夹 更改文件夹图标 更改桌面属性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表2检测表(示例2)

项目2:在WinXP下实现自动关机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调出“运行”框 正确输入命令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课后,对主讲人和部分学生进行口头调查,以获取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活动的内容、难度、主讲人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将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见表3:

表3汇总表举例

2006-2007第2学期课前热身活动阶段情况汇总表

组号 姓名 完成任务的数目

(总数:6次) 未完成任务的序号 担任主讲人的情况

担任主讲人的

次数 获得优秀评价的

比率

A1 吴其右 6

A2 徐慧齐 6

A3 孙凌艳 6

A4 屈硕 6

A5 蒋嘉文 4 2,3

A6 袁彦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辉 5 2,

B2 王小蒙 6

B3 赖莹云 6

B4 陈浞 6

B5 冯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张一祯 6

B9 姜帆 6

B10 赵茜迪 2 2,3,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1 赵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赵丝羽 5 2,

C5 单羽浓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汉 6

C8 柯笑岩 6

C9 马天骥 6

C10 张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庆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鸿基 6

D7 梁语凡 6 1 91%

D8 李梦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韩伟年 6 1 94%

(1)学生兴趣取向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技术问题更感兴趣:

①在一些儿童电脑杂志上学到的软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简单,但功能有趣的小软件。

③简单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师调控热身活动的内容大有裨益。

(2)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教师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控制和引导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选题在生成时,要和学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价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大多数学生用处不大;有的问题,缺乏研究的价值,这样,就要把他们屏蔽掉,对这些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把它当作热身活动的选题。

发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有的问题本身可能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延伸开来,可能就是个好题目,教师要有慧眼,还要能点石成金。

②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给与学生资源上或方法上的帮助,如果学生独立研究确有困难,可以让其成立小组,或是根据情况亲身参与。

③要听主讲人的试讲,帮助主讲人理清“授课”思路,帮助他们完成讲授任务。毕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课堂时间,如果主讲人讲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会影响效果,耽误时间,一定要对学生讲解的内容、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④主动帮助主讲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⑤设计检测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⑥进行阶段总结,对主讲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反省学习过程。

⑦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热身活动的教学。

(3)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素养角度看,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们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很多软件菜单工具使用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迁移。另外,学生要解决的大多是自己在实际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并实践后,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很多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有些带有共性,有些则比较个性化。但即便是个性化的问题,当他们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的相似度较大,所以大多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领。这些本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具有实际价值,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一个”。一个学期有8节课,8节课就是至少8项操作技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从信息素养角度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尝试、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运用多种途径(网络搜索,BBS论坛,相关书籍杂志等)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这恰恰是课标中谈到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是自然而然渗透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给与帮助,如应该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到专业的BBS中进行求助、怎样更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当然,由于主讲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够全盘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让这些主讲人给“听众”讲讲自己获取“答案”的过程,让他们将自己不断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养”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

②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及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讲人无疑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收益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操作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由于要作为全体同学的小老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解答同学提问,比教师还要耐心得多。另外,因为“教师”是学生,所以其他同学与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时间较短,主讲人和教师无法周到地照顾所有同学,经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之中再产生几名小老师,负责对他们周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其实也是受益人。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或是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当笔者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看着讲台上的主讲人时,笔者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下面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体会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应该怎样减小这种困难,即通过主讲人的“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受益人是多方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初始接触时大多怀有朴素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差异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难较大,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就慢慢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兴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因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适应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慢慢损失自己的兴趣,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热身活动集教学、应用、趣味于一身,内容新颖、多样,由于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内容也不会特别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由成功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5)问题与反思

这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下一步的实践中继续研究:

①如何根据年龄特点形成训练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热身活动研究主要在六年级和三年级进行。前文介绍的主要是笔者教授的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另一位教师在三年级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在一高一低2个年级段中进行的活动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成为系列。笔者计划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尝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开展这一活动,预期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三年级:鼠标游戏、指法训练、学生作品展播;

四年级:配合课堂教学,重点学习Office软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网络知识、技能、学生课件作品展播;

六年级:软硬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新发展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长期成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

②学困生问题

在热身活动中,仍然存在学困生问题。尽管有种种措施尽可能地控制难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无法完成任务,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动中,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务,一名学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学生应如何帮助,使他们能有所进步,是下一步应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钟热身”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一定益处,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助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加主动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监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这一活动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潘春明,石世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Warming Up”教学环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100

生物核心概念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基石和精髓,它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只有牢固掌握生物概念,学生才能对生物问题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生物核心概念不是生物符号、代码的简单识别,而是反映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物核心概念较多,学生较难全面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核心概念是新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传统的生物概念教学偏重于机械的识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的认识与构建,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 、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涵;二是外延。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概念时,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要重点进行分析,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全面揭示。

例如,在学习质壁分离的概念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质壁分离的“质”、“壁”与“分离”的内涵:质是指原生质层,而不是指细胞质和原生质(动物细胞);壁是指细胞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接着层层分析概念的外延:不成熟的植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死亡的植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最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速率的关系,及了解质壁分离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 、理顺生物概念的关系

在生物概念表述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包含、大小的层次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读图、列表比较等方式,理顺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引导学生画概念图,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概念辨析。教师通过宏观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微观的生物世界。教师:我们这栋教学大楼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教学大楼的结构层次为:一块砖 一面墙一间教室一层楼一栋楼。接着,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构建人体的结构层次关系

图(如图1)

,让学生开始构图竞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又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都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概念辨析,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对概念混淆不清,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如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知识进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如下表所示)。

三、重视概念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生物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无氧呼吸时,指导学生利用合适的条件、装置、方法,制作酸奶、泡菜、葡萄酒,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会发酵的概念。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组织学生参观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让学生现场分析、记录这些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体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含义。这样,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比喻、构建生物模型等方式,使抽象的生物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物

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时,把自由扩散比喻为人穿着救生衣从河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自由漂流;把协助扩散比喻为人坐小木船随水顺流;把主动运输比喻为人坐机动船由下游向上游逆行。又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可让学生制作动植物胞亚显微结构模型,从中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比喻、生物模型制作等形式,寓乐于知识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使概念系统化、逻辑化

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图,使学生把握生物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直观地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联系,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策略。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中增添新内容的过程。通过构建生物概念知识网络,使生物概念知识系统化、脉络化、逻辑化,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明朗化。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体的组成”时,引导学生积极构建以“细胞”这一概念为核心的“生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图(如图2)。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知识结构的构建,也可以用于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运用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构建概念图,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概念图,可给学生创造互助合作、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概念的理解和建构过程,使学生构建科学的生物学概念体系,夯实生物知识基础,发展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蓝梅花. 生物概念教学要从“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J].科学教育,2011(1):6-7.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科学意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