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四基”理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6
2011年,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原有的“双基”(基A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理论发展成为“四基”教学理论,从而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次新飞跃。全新的理论已经提出,但是如何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呢?笔者拟针对这一课题作粗浅探究。
一、“四基”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四基”教学理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双基”教学理论相比,“四基”教学理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系统等四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教学对象的具体性。“四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门别类地加以教导。
(二)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四基”教学理论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大显性目标,而且完成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大隐性目标。
(三)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从“双基”发展到“四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四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要提升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新环境和新要求。
(四)更加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四基”教学理论本身就是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不仅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渗透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四者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基于“四基”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四基”教学理论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为教学案例,分析“四基”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从问题中提取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理解二次函数背后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掌握知识要点”等学习步骤,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方程与函数的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涵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找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考虑到二次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抽象复杂性,笔者在上课之前首先对此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温故知新,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极值算法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技能。
(三)渗透基本思想
这里,笔者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传递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课堂问题:光明中学校外有一座小桥,桥洞截面边缘是如下图所示的抛物线,当水面宽度为10米时,测得桥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
(1)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出桥洞的函数解析式。
(2) 一只宽2米,高2.5米的小船
能否通过小桥?为什么?
(四)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以“船过桥洞”为例,笔者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其次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求解;最后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之后,笔者又设计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若干问题情境,来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强化和积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最后,笔者带着学生们对本次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一是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四是归纳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一般步骤,积累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是数学教学理论一次质的跃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唯有此,“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教学才更加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小天.“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J].基础教育课程.2011.7-8
一、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新课。在初中物理教学时,都会有引入新课的例子,并提出该课程中应该解决的相关问题。如果课堂开始后,教师就针对这一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会感觉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然而,如果适当地借助多媒体针对该课程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讲述《机械运动》这一新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真实情境的再现,比如,电影上经常演的能够将子弹抓住的场景,并让学生想象其为什么能够抓住子弹,我们是否也能抓住,该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抓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上的探索,就会比较有兴趣,还会形成一种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不罢休的状态。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物理作为一门研究性的学科,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结果的解释。也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物理。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比如:在对电磁感应进行实验时,教师很难通过实物演示这一复杂过程,也就间接地给学生学习带来了问题。并且,还会存在由于实验时间过长,无法在课堂上将其演示完成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的演示,将会取得非常好的结果。毕竟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有着这一优势。比如,在讲述《光的直线传播》时,针对日食、月食的形成很难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只是单纯地借助图片进行讲解,学生不但学不到知识,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太阳、月亮、地球进行位置的摆放,并按照实际运转情况让它们转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但对该知识更易理解,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物理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将知识描述在黑板上,特别是写例题和画图时,严重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借助计算机将相关知识展现出来,不但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还能够针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和模型进行演示,从而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对磁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教师很难进行讲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该知识点的讲解再好不过。学生通过上网对知识点的搜索,不但能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够减轻教师教学中的负担,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落实常规教学工作。比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目标自己进行学习,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复习资料,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同时,还应该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助,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便对学习充满信心。当然,结合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比较励志的人物故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学习增加更多的动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转变教学方式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物理教学,那么,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作用则在于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呈现上,还包括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面对现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原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旧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不但对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要想进一步达到素质教育目的,更应该引进这些较为先进的方式,让教师进行方式上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进行展现。
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以便借助更多先进知识来促进它们之间的结合,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促进行业之间的竞争,还能给教育领域带来契机。利用该技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变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教师不断尝试并应用信息技术,将它和教学相结合,从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小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华章,2012(36).
[2]张友华.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信息化,2011(01).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学者指出,数学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数学史的研究颇有孤芳自赏的味道,很少关注社会的需要。然而,数学史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一定要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包括教育需要。如何能够让整个数学界都来重视数学史,特别让师生渗透到广大数学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简单来说,数学史就是研究数学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分为“内史”和“外史”的研究[3],“内史”考察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和历史轨迹,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和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则是内史的拓展,以考察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包括数学发展与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关系,数学事业的发展,数学教育等。
所谓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概括来说,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具有如下意义。
1.让学生学习有文化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史,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是冷冰冰的数字关系和理性思维,而是人类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是人类璀璨文化的重要代表,从而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获得文化的熏陶。
2.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的认识。数学最为基本的知识就是数学概念和方法,这些知识恰恰因为其抽象性让很多学生对之望而却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数学概念如何经由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显得新鲜而生动。
3.让学生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甚至也不是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有效的营养。数学史深化了人们对数学本质、数学特点与数学科学价值的认识,揭示了数学活动的本质和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创造的思维模式。
4.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其抽象性,这种抽象性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距离太远。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兴趣:(1)数学史本身就是人类探索的过程,故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通过数学知识生成的历史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增加数学知识的亲近感;(3)数学家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PHM的理论基础
虽然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如此重大,然而任何意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而要使实践达致理想,则必须体会其内在的机理,也就是要理解PHM的理论基础。
1.重演法则
重演法则(recapitulation law)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假设个体的发展会重演种系的发展,比如生物学家就观察到,人的婴儿在胚胎到出生这个阶段重新演化高级哺乳动物由低级动物进化过来的历史。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就认为:遗传和适应是生命的两种建设性的生理机能,而遗传的过程就是重演的过程。他还第一个把这一生物学的法则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儿童精神的发展不过是系统发生进化的一个简短复制”。
运用到数学教学上,重演法则意味着人类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重演古人数学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法国数学家庞加莱(Henri Poincaré,1854-1921)甚至这样说过:“动物学家认为,动物胚胎的发育还在短暂的期间内,经过其祖先演化过程的一切地质年代而重演其历史,看来思维的发展亦复如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思想的发展踏过前人的足迹,迅速地走过某些阶段,科学史应当是这项工作的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实证理论支持数学学习中的重演法则,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正是复制人类祖先发现数学的过程。例如在几何的学习上就可以生动地体现重演法则。几何学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无意识的几何学、科学的几何学、论证的几何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也是让学生首先通过简单的工艺劳作,或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现象的观察,无意中熟悉大量的几何概念,例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球、圆柱、圆锥等。随后,引导学生在这些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几何学,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使用罗盘和标尺,直尺和半圆仪,剪刀和浆糊,简单的模型,等等)发现一系列几何事实。最后,当学生们已经相当成熟时,才能够以论证的或演绎的形式向他们讲授系统的几何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数学教学越是真实地演化数学知识演进的过程,学生对之理解得越深刻。
2.创生原理
创生原理(genetic principle)和重演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数学学习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演数学发展的历史;第二,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外在系统的、逻辑的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然的“创生”过程,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够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和重演法则不同的是,创生原理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对祖先的重演,但它认同的是人类有着相类似的思维结构,这种结构构成了我们思考数学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本质”,在这个方面,我们和古人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必然会通过重复古人的方式来学习古人历经艰辛所发现的知识。
不过,数学教育学者们强调,这种重复的过程,并不是把知识所谓一个既定的结果让学生去“纳入”,而是通过对发现过程的有限经历来获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好像知识是他们创生出来一样。
在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有限”这两个字,这意味着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应当让他们重复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复那些关键性的步子。什么是关键性的步子?只有在在了解人类是怎样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过程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我们的孩子应当怎样去学习这些知识。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发端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Structur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的建构建立起自我的关于数学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又成为其进一步建构数学的中介,进一步的建构又不断推动结构由简单走向复杂。
如果说皮亚杰更强调知识本身的结构的话,后来的建构主义者则更强调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以及建构过程中现实场域和人际互动的作用。这些思想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在特定的场景中主动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为HPM的实践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建构主义表明,学生的数学建构必须基于一定的背景,在信息丰富而又比较规则的背景下,学生建构得最为成功。数学史通过对数学发现的历史的讲述,重新复现了数学发现的典型场景,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是最为有利的;其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均需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一步一步的阶梯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数学史将数学发现的过程按逻辑地呈现出来,给学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阶梯;再次,数学知识的建构,也是学生自我经验和先人智慧“视界融合”的过程,古人通过数学史,更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因此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建构。
三、HPM视野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虽然我们理解了HPM的原理,但是这个思想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依旧是一个问题。这里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史料如何才能够融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数学史料包括三种:第一手文献,也就是数学家原初在发现数学知识时所写的笔记、著作等,如《墨子》中的关于圆的“一中同长也”理论;第二手文献,也就是史学家根据一手文献所写的历史,比如编年史、问题史等;教学材料,是学科专家或者教育专家根据历史文献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编写到教学材料中的数学史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种不同的文献,教师在运用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于第一手文献,由于大量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并不系统,语言上往往也有一定的障碍,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运用起来有些困难,只有对某个数学问题深入钻研的时候才有应用的价值;第二手文献的好处在于它的系统性,能够对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和完善过程有着清晰的描绘,不过,这种文献有可能与教学内容并不配套,有些时候会过浅或者过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至于第三种文献,原则上来说可以直接使用,但也可能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教学材料并不一致,这个时候照搬反而会形成一种限制,不如在第二手,甚至第一手资料中寻找合适的内容。
HPM数学实践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融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数学史作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数学史作为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
1.数学史作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发现的历史进程进行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重复数学发现的关键性步骤,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通过研究数学史会发现,人类对圆的认识是从生产实践开始的,大约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制造了第一个轮子,约4000年前,人们将木制的轮子固定在木架上,做成了最初的车子。会做圆并且对圆有了理论性的理解,则是2000年前的事情,我国的墨子就提出圆是“一中同长也”,而后,为了更好地作好圆,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了圆周率,并且这一数字不断地得到精确。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对圆认识的几个关键步骤:1.圆和其他平面形状不同;2.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做圆的时候开始对圆的性质进行追寻;3.人类在对圆的认识中,不断对其性质通过数字加以精确。确定这些关键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步骤来设计数学活动,首先让他们对圆有感性的认识,然后逐步让学生“发现”圆是“一中同长”的性质,最后再确定圆周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授数学史,但是通过学生亲历古人数学发现的过程,对圆的认识逐步加深,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把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人对现实和自然的精确表征等数学思想。
2.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
和上述策略不同,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是直接把数学发现的进程拿来,在课堂教学中重演,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数学历史进行思考和创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体验数学。比如,同样是教学对圆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再现古人的发现圆、研究圆和精确与圆有关的重要数字等过程,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场景中,和美索不达米亚人一起劳动和观察,和木匠师傅一起做圆,和墨子一起观察和思考,和祖冲之一起推演圆周率。
3.数学史作为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
在一些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教学数学史而不刻意地教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直接做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包括数学发现的故事和轶事、数学悖论、历史名题、数学家传记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数学精神、发现自己思维运作的规律,虽然没有直接教数学知识,但学生对此知识已经有机地掌握了,并从中学习到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
上述由深到浅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更加细致的教学策略,对这些方式和策略的把握,可以让教师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和生命的活力,充满逻辑和理智的思考,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Furinghetti,F.& Radford, L. Historical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and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from philogenesis and ontogenesis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English,L.(Ed.),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2002.
[3] 萧文强.数学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抖擞,1976(17).
[4] 欧阳绛.数学的艺术.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7.
关键词: 输出驱动假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 基础英语教学
一、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说”,认为通过不断理解和接受语言符号可以习得语言,这一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然而,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就自然会产生,输出仅是输入的副产品,不是外语习得的条件。1985年,Swain基于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输出假设”。该假设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出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具有重要意义;可理解的语言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获得语言的准确性。
基于“输出假设”,文秋芳教授在2007年的“首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包括三个子假设,认为语言输出是外语学习的动力,“说、写、译”技能的发展是“听、读”技能发展的动力源,“听、读”活动是“说、写、译”的中介或手段,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有效。
此后,国内学者纷纷在各自的教学领域探索输出驱动理论的课堂和教学应用。方芳、夏蓓洁(2010)研究了输出驱动理论在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文秋芳教授在2013年发表了《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外语界,2013),2014年又对该理论做了修订,发表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实践》(中国外语,2014)。文秋芳教授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流程及其方法和评估重点四个方面阐述了在英语课堂中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具体实施,并且在新假设中完善了“输入”的概念。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英语教学状
近年来,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中,各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日渐提高。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仍面临尴尬境地,他们在听、读方面的语言优势已不复存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说、写、译方面的表达性技能更符合职场英语需求,更具有社会功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入校时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面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由于专业四级考试考核的重点是输入性的听和读的能力,广大师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注重听、读、写方面单项技能的培养,对于说和译则不够重视。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输入性传授为主,以教材课文为中心,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写作时思辨能力缺乏,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存在语言实践不足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忙于应试,在基础阶段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写和译等输出性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后感觉专业课程很难,知识面狭窄,学习动力降低,学习后劲不足。基础阶段发展不足对学生后期发展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专八考试通过率大大低于专四考试通过率;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和求职过程中暴露出说、写、译等输出性技能差,并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有必要引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把输入型教学转变为输出型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为高年级课程和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输出性能力要求也在提高。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整个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输出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于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已掀起了一股新的教改热潮,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实践运用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理论所强调的“输入与输出结合,以输出为驱动”,对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基础英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下一步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语言的输出比输入对语言能力发展的驱动更大,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写作和翻译技能为驱动力,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鉴文秋芳教授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基于“输出驱动理论”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有如下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课堂教学围绕教材的局面,树立学生主体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通过实践教学促进语言输出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比较被动的情况,教师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材料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搭建语言输出的平台。在基础英语课堂上,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给学生设计相应的输出任务,提供完成输出任务所需的帮助。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的模式获得相关文化知识,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材料,并告知具体的输出任务和评估标准,然后组织学生课后阅读,指导学生讨论和编写书面报告,最终在课堂演示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通过写书面报告的输出形式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2.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突破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中语言单项技能的训练,创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训练模式,引入语言文化背景教学。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听和说是同时进行的,读和写也是分不开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化背景。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文化,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训练是根据专业四级考试分开进行的,综合训练不够,单项技能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可以尝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引入语言文化,创设语言输出情境,在语言情境中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例如把听力和口语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某一环节等,把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以语言的输出实践为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思考。
因此,课前需要强调预习环节,采用任务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实践教学;课后创建复习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环境。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存在入学成绩较差,学习缺乏自信心,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基础英语是专业主干课程,在保证输入性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语言输出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输出实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输出任务,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4.优化评估体系。把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学生的成绩不再仅由试卷决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的自主性等都将与期末考试一起纳入总评成绩,使评估更客观、科学。
在优化评估体系时,有必要细化评估的标准。针对书面和口头的输出任务的不同,在评价时,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或课堂中出现观众开小差的现象,有必要让课堂观众参与评估并提供反馈信息。
四、基础英语教改反思
通过在实验班的为期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发现进行教改的课堂比传统的课堂要活跃许多,强调语言输出任务的完成和综合性评估,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主动性。但是随着教改的进行,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学生依赖他人帮助,课堂时间容易失控,教师面临新挑战等问题,这些新问题有待广大教师和学生继续共同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方芳.能力本位,输出驱动与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J].山东外语,2010(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3]黄源深.思辨的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夏蓓洁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6]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和建议外[J].语界,2013(6).
高等数学是大学很多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在专业要求不高、学时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尤其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虽然他们的专业是初等教育(理科)方向,但大多数同学的数学基础还很薄弱,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
1.学习数学的目的及作用
1.1初等教育理科大专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学生如果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会丧失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动力,就会淡化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数学思想的教育无论是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数学思想教育是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最基本的部分。加强数学思想教育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应该说,通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数学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等。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
1.2初等教育理科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提到高等数学,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公式、复杂的推理、大量的计算,因而望而却步。其实通过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建模,再通过对模型的求解或者模拟来得到问题的解答。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最优化思想等。学习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理、题目等)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第二方面的东西,初等教育理科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也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可以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2. 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的做法
2.1.要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希望老师通过启迪他们的智慧来达到获取知识的学习目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摆脱学生学习抽象性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师生的沟通。比如可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面谈等途径与学生交流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新鲜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概念史、定理发现史以及数学趣味题等,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穿插一点小故事、小笑话、新闻消息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详细讲授,而对学生能够看书理解的内容尽量在课堂上不予讲授。
2.2.要善于启发引导和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再到厚。即先将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再将知识拓展开来。
3.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习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有老师指导的系统学习阶段。因此,学生们争相学习与教师技能有关的各项技能,为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高等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却看似与此无关,因此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这种疑问是隐藏在部分学生心中的疙瘩,授课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做个解铃人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3.1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授课教师在高等数学开篇可以把握学生“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心状介绍一些内容,争取在源头上打消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如果有了坚定的信念,当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把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联系起来非常必要。在开学前几节课,教师可以通过例子讲明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
一般人认为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但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思维形式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理解小学数学,会使人感到小学数学的博大和精深;但如果能把小学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在思维形式和内容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1.1内容的互补性
内容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别和一般。比如小学数学中有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在高等数学中就是数学期望值的特例。如果站在数学期望的高度来讲解平均数,教师就会着重强调平均数和各个数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知道全班数学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虽然都是分数,但是它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反之,如果学生只会计算平均分数,而没有把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加以区别,那么学生只是多做了一些四则运算的习题。这样不仅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有限和无限。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无限循环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问题,这一问题是高等数学中级数概念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0.9”、“0.99…9”和“1”之间关系的解释,就会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极限的概念。
3.1.2思维形式的互补
思维形式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正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应用的实例。七岁的小曹冲以“称石头代称象”,运用的就是一种把整体分成若干较小而简单的问题,逐个地加以解决,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二、比较和分类。在高等数学中可以利用同态、同构的方法把整数与多项式、矩阵与线性变换、多面体和平面图等建立联系。这就是比较、分类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在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的。三、系统的方法。高等数学中的集合、向量空间、群等都是系统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利用这一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解题时,可以化繁为简。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当增加练习和思考时间
高等数学内容多,逻辑性强、课时相对较少,教学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应以重、难点为主,其它内容不能很详尽讲解,这样便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和阅读参考书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安排一部分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学,继而对自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答以提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并与学生共同讨论,经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授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教师讲解过的、自己认为已经理解的例题的解题过程再熟悉一遍。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弄明白出问题的环节从而想办法解决,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因为教学中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学习了基本理论,看懂了例题,不一定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指导练习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以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3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
对于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应该和数学系的学生一样,在知识深度上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在不放松基础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于性质、定理较难的证明应放弃,只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题太多,本身又难以学会,学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