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媒介设计;电视信息设计;电脑媒介设计;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
自美国未来学家贝尔将“第三产业”的文化与发达视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973出版的书名)抑或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至今,全球“比特”化互动技术不仅使资讯和信道方式由单一的电脑屏幕,扩展到手机、掌上机、传呼机、背投、大型电子显示屏等各个层面,而且也使得社会关系中介化、生产方式艺术化和文化形态感性化。这正如学者所言,当下的21世纪,已步入了一个由“形象服务消费形象”同构的“文化消费” (生产)时代。
不唯如此,就技术进化和目的走向而言,一方面,以电视网络普及为依托的3G化的宽带视频技术在我国业已起步;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科学”范畴之一的视听艺术,特别是以视觉为本、具有语言“民本”功能、同时亦被称之为“视觉艺术”的现代设计,同其他科学文化现象一样,亦遵循历史规则,不断从事着面向“日常生活”的价值转型和生产力提升。其中,针对网络电视“感性技术”广阔而深远的潜力,结合“网络视听传达”前经验――即在电脑网络媒介设计实践基础上生发的以形态语言为本、文化消费/生产为内容的电视信息设计,可谓是这一趋势的又一具体表现。
然而,由于目前电视与电脑、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的功能对象、器质特性尚各有不同,无论用电脑设计“体裁”模范电视信息设计,还是用电视直接浏览电脑信息,不仅信息传达质量削减、审美效果缺失,而且还涉及暂时难以立刻解决的许多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的文化品质,而且也影响我国“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文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考虑到社会在这方面的需要日益迫切,而人们又在概念认识上相对模糊,现对有关问题试以梳理。
一
谈网络电视信息设计首先要了解“信息设计”和“网络信息设计”两个前提。应该说,前者作为以形态语言为本、诉诸技术与心理双重媒介的语义组织和其直观化的美学创造与表达,是由现代文学与工学聚合出的具有广延力的新的设计理念;后者则是前者对象、范围的具体化和其学科意义上的核心范畴。
网络信息设计的基本形式即通常所谓的电脑“网页”。应该说,“网页”在网络信息设计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形态化的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同时还必须理解为是一种受技术性、艺术性和易用性等多要素规定的空间化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那么,什么是电视网页,电视网页与电脑网页有什么异同?我们说,两者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目前我国信息产品分类上看,所谓电视网页,是指针对电视硬件、电视功能、电视人群等特性而设计制作的信息。它在语言要素、技术原理、设计手段等方面与电脑网页一样,都通过IP技术在同一网上通信,其信息都具有可视听、可操作和可共享性。但不同之处也有很多。概括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用对象和功能定位的不同。这中间既有发生学性质的意义,也有“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现实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传统传播理念与技术定位的产物,电视的产生与普及先于电脑。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实现了视听合一,使电波由过去抽象的听觉符号,一举转变为全息化鲜活的生活现象,同时也消除了电影因时空条件限制而与生活形成的隔阂。可以说,从一开始,电视在人们的心理定位上就被寄予了家庭化生活化的期望。相反,“计算机”的问世和其初始的功能要求与电视就迥然有别。作为“电脑”或“处理器”的别名,它至今仍具有浓重的专业技术“气质”。它的推广,则是伴其技术进化的合目的性规则才日趋生活化的。迄今为止,因其“出身”、既有条件和生活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即使今后在某些标准的趋同中所仍有的功能定位的不同,而电视仍将依其休闲性和娱乐性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则仍是注重于专业的和受到一定技术训练的人群的生产性活动(的工具)。这种小同大异,也就决定了电视信息设计首先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与电脑网页有不同的侧重。
其次,硬件不同。这包括:1.刷新频率不同。与电脑屏幕通行扫描相比,受技术成本、消费水平及基本功能定位等现实影响,目前电视屏幕仍以隔行扫描为主,存在着高闪烁低速率问题。这决定了电视网页设计既要更多的考虑其色彩/明度对比的视觉调谐问题,又要努力解决因图文负荷不同所带来的显像速度的不平衡性。2.分辨率不同。目前一般电视屏幕像素尚低于电脑像素,使得电视网页在同等条件下,精细度、清晰度比电脑低,因而在文图处理手法上相应也要有所不同。3.操作器不同。与电脑键盘功能的复杂多样和要由经过一定技术训练的人来操作相比,电视观众则更习惯于通过比较简便、自然的遥控器操作,这也要求电视网页设计和设置不宜复杂。
最后,技术依托不同。与电脑相比,目前普通电视机技术框架尚未与网络对应(网络与艺术电视正待大批量化),其信息存储/处理能力尚还有限,附加改造后,“本地化”处理能力也有局限(国内外正在解决中)。因而,这就决定了电视网页在设计编程上,尚须减少终端方面的能动度。此外,与电脑多任务信息处理要求相比,电视尚以单任务即刻回应为主,因为电视的文娱性,使其必须更高地适应人在自主空间中的随意性。
二
表面看来,电视网络信息设计暂时限于电视现有的硬件条件,一定程度上不如电脑强势。但电视上网,本身就有着电脑所难以比肩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就其优势讲,首先,目前电视远比电脑普及,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技术和文化的人群限制,因而拥有最大的人口基数;其次,比电脑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性。与电脑的“生产性”特性相比,其大众化“消费性”的生活定位,决定了它在家庭、在人的日常中的优势地位。也决定了它在技术走向上更高的易用性发展;同时,又兼具了网络化的优势。
就其作用讲,缘其上述优势,使各种信息、各种社会资源,通过集快捷实时、广泛交互、可选择可检索等各项功能于一身的方式,得以多快好省的传达配送。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通过相应的链接收发、模糊搜寻和自动检索等功能,再次延伸了人的“肢体”和能力,使其眼睛更开阔、耳朵更聪敏、手脚更长远、思维更活跃;其次,由于其深入到每个家庭的可选择性和互动性的“自由技术”,使这一传媒单向度的传统局面得以突破,前端与终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使经济交流、知识学习、文化传播更准确、更有效,社会成本更低廉;同时,作为新的、庞大的社会“消费”机制与途径,构成了社会生产链的新的重要环节,从而在因果关系 上成为一种特殊意义的生产力;并且,作为新的历史意义的生产方式和作为这种方式的产品的自由流通,还将促进大众文化素质、审美趣味和信用意识的不断提高。
就其意义讲,电视网络信息设计缘其“自由技术”的支持,对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民主以及由此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行为规范等现代性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其交互性看,它将进一步荡涤传统传媒连带的精神意义上的“垄断”性和“封建”性;从其快捷性看,它与传统惰性机制相抵牾,促进简洁、高效、直奔目标的现代社会建构;从其民主性看,它与任何形式的国家主义、家长体制相悖背,培育人的批判精神和法制观念;从其艺术性看,它与小农意识、假冒伪劣相对立,扶植前瞻创新、个性超拔、追求完美等社会所必需的理想主义想象力;而从其生活性易用性看,它则包孕了上述事物后劲十足的前景与未来。
三
同时作为对现实的反观或是“在场”,什么样的电视信息网页设计算是好的设计,又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对此,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
1 从美学角度讲,判断一个事物美与不美,通常有两个条件一个原则。所谓两个条件:一曰合规律性(真),二曰合目的性(善)。前者是看这一事物的存在是否合乎客观规律;后者是指这一事物是否合乎人的主观需要。所谓一个原则,是看这一事物是否同时是两者的完美统一,亦即“真”通过与“善”的一致而成为具体的真;“善”通过对“真”的卺合而成为“合法”的善。固然,简单的“1+1”还不能直接等于3(美),但至少在大方向上还是比较接近了。这种关系对应到艺术上,一般被称之为是“内容”(思想性)与“形式”(艺术性)和内容与形式的具体统一。具体到艺术设计层面,则又可谓是“实用性”与“观赏性”和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特定统一。好的电视网页设计也是这样,既要符合技术规律与视觉规律,又要符合传播内容、传播对象的需要;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合理性和设计上的实用性,还要考虑结构形式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就像是一道好菜,好看好吃、还要有营养。“营养”是目的、内容,“好看好吃”是结构手段、形式。手段既要技术又讲艺术。正像好的厨师,既能掌握不同原材料形、色、味和其营养的特点,又能根据其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上技艺和灶上方式,做出色、香、味、营养俱全的佳肴,从而由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同一。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27-02
[作者简介]吴继良(1974-),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高度概括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缺乏优秀文化的企业,就会像一个没有个性和创业激情的人,终将在市场竞争中淹没沉沦,失去竞争力,为市场所淘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模式,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质视觉层、行为制度层和核心层,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该明确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拥有自己独立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将这个核心内容贯彻文化建设的始终。
1.物质文化建设(表层文化)。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内部形象建设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产生影响,从而体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外部形象建设包括对企业的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以及营业环境的设计,从而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2.制度文化建设(中层文化)。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如行为、公关、服务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渗透于企业一般管理制度中的企业文化核心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文化的相关制度,如企业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员工着装规定以及企业利益维护制度等内容,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3.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层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所有活动应遵循的准则,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强调精神文化建设能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局限于文化的表面形式,而应当将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深层的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要建立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把表层的企业文化与深层的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被击倒,才能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现代企业精神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既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一头抓住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另一头抓住了发展社会先进文化这个枢纽,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灵魂,就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竞争力。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因此,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功必备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作风和企业形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为企业建设一套成功的价值观,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所鼓励的,什么是企业所反对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如何提高企业对社会的价值。一个企业的行为取向也是由企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理念,从而使大家的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三)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和“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时代,企业更加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信誉、形象的集中体现。品牌价值的核心是信誉,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信誉的管理。企业应当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才能使企业品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如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长期坚持“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诚信经营理念,才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永不褪色。而前几年中药毒胶囊事件的屡屡曝光,让我们看到品牌的建设如果没有诚信经营为基础,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发展多块、品牌价值多高,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企业只有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文化氛围,员工队伍才能成为充满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工作团队。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要依靠企业领导,更要依靠广大职工。作为企业文化灵魂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主要是职工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职工群众共同创造的企业历史,离开了职工火热的生产经营实践,就无法形成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人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人、塑造人。首先,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人。对内,是为职工;对外,是为消费者,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强化领导的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精神的代表,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从这一角度来说,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一般通过组织、群体、个体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但企业文化需要企业领导者来设计、创建和推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管理者,企业文化的形成、运用和推广,也在考验着企业领导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带动力。同时,企业领导又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实践者,企业文化一旦确定,就要求企业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倡导和实践。企业领导的言行举止,对企业职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领导者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严于律已、身体力行,就是用实际行动向职工灌输企业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直接促进作用。企业领导者在影响、示范的同时,还可运用工作职责所赋予的权力,通过大力宣传、倡导、批评、表扬和奖优罚劣等有效手段,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排除阻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向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倾斜。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企业的血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设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采,反映企业个性,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现代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教师专业化成为一种思潮,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理念更新,并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同样需要进行专业化建设发展。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专业化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辅导员个体层面,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诉求,面对这种诉求,就需要我们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深刻内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
1.独立和全职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应该与非专业进行区别,强调的是一种全职的职业。因此,高校的辅导员要想成为一门专业,就需要保证在专业成员之间拥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和技能,并且在全日制工作的基础上,从事着与教师、管理人员或者其他社会行业工作人员有区别的职业活动。只有保证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一化,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作为一种专职职业,应该建立相关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确保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完善的组织和制度,首先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自觉执行相应任务;其次,有利于专业辅导员视野的拓展;最后,还能够与相近的专业形成良性竞争,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本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专业独立性,建设符合高校辅导员行为的规章制度,从而对辅导员进行保护。
3.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按照社会学理论观点,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是由“关于这个专业的知识”和“为这个专业的知识”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从事这个专业所具备的核心知识,应用到高校辅导员领域就是高校中某个单一学科的领域。后者是指从事该项专业应该具备的一些辅助理论知识,是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延伸。高消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还意味着其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专职的教育者,从而缩短辅导员专业化工作的适应期。也就是需要将辅导员专业化进行一个界定,然后形成一个具有实用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
1.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归属
高校辅导员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首先应该将职业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改变过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辅助、兼职角色,明确辅导员的专业化意识。此外,还要做好辅导员队伍内部的层次划分工作,保证不同层次的辅导员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另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和资格要求,从而切实保证高效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在招聘辅导员时,应该从应聘者的学历、专业和受教育背景综合进行考察,提高人才招聘的质量。
2.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协会组织
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协会组织,可以显著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立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组织协会已经成本时展的必然趋势。最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积极尝试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组织协会。但是其建设的范围通常局限于本校或者本地区的几所高校,还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在未来建设全国性的协会组织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全国性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实时共享,切实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文化内涵 辽宁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L13BYY007)成果之一。
杨华(197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
王志永(1971-),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等。
世界范围内,随着有着“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因此,旅游景点翻译不但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外国游客的功能,更有传播中国悠久文化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读者接受能力为重点”。规范化的旅游景点翻译既是创建国际化旅游区的最基本要求,又能很好地体现国家(地区)整体文明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与否,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及其所在地区的吸引力,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而且还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新的渠道。因此,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内涵因素
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因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中西双方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在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内涵元素,往往会导致旅游文化信息的误译。
在翻译旅游景点中的中华文化内涵的汉语宣传资料时,我们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发掘其真实表达含义。例如在介绍明末著名的美女“陈圆圆”时,尽管以“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闻名于世的陈圆圆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外国游客对其可能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如果只是把“陈圆圆”简单地翻译为“Chen Yuanyuan”,尽管也达到了传达原语信息的目的,可是却不能让外国游客产生最佳关联,因而也就达不到其语用目的。反之,如果我们把其翻译成“Chinese Cleopatra”(中国的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的著名女王,作为一个知名美女,其形象存于无数的西方文艺作品里,她的故事在众多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出现。我们以此来表明“陈圆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和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Cleopatra”在西方民众心目中所享有的地位是相当的,外国读者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基于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资料英语翻译策略
(一)音译(transliteration)加注释法(noting)
所谓“音译加注释法”是指在翻译国内景区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某些惯用语及相应词汇表达方式等进行解释或注释的翻译策略。注释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增词法的一种,但其不是针对文化背景而是针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同义解释,可以令读者加深印象。例如:位于金石滩景区的“鹰嘴岩”—“Yingzuiyan(Eagle Beak Cliff)”,“孤山”—“Gushan(Solitary Hill)”等,对于上述这些景点名称,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将其翻译成汉语拼音,国外游客因无法判断其价值所在,自然不会产生太多的兴趣。又如位于沈阳故宫中的“太和殿”,可译为“Taihe Dian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或“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该种译法把中外文化都包含在里面,充分运用了跨文化意识,国外游客更容易理解景点内涵。
在翻译景区汉语资料里所隐含的词汇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例如在介绍源于东北满族服装的女性礼服——“旗袍”时,可以翻译成“chi-pao(a close-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high neck and slit shirt)”;“风水”,则可以译成“feng shui (a Chines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harmonizing the human existenc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t’s supposed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from 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二)增译法(amplification)
“增译法”是指鉴于旅游宣传资料的“实用性强”等诸多特点,在翻译时要求有针对性,即译文要符合原语宣传资料所介绍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源远流长,在向外国游客翻译介绍时,需要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添。比如在介绍相应的古迹文物时,总要涉及到朝代名称及历史人物,而国外游客对此通常所知甚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地增添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例如:沈阳故宫内一段介绍“清代乾隆年间”可以翻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种补充公元年份的翻译方法可以让外籍游客熟悉中国的历史朝代及人物等。鉴于此,我们在翻译历史朝代及人物等时,可以适当添加相关背景资料来补充介绍该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功绩等,以此来加深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又如,沈阳一旅游资料在介绍清太宗皇太极的北陵时,说它是“Northern Tomb”,较为不妥!在这里,旅游资料的译者没有将普通老百姓死后所葬的“坟”,即Tomb和天子皇帝死后的葬身之地“陵”,即mausoleum区别开。这样非常容易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以为太宗皇太极的北陵就是一般普通的坟。将其翻译成“Zhao Mausoleum”则会更确切。
(三)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e)
所谓“文化替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当我们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和原文本对等的表达方式时,可以把译语读者对原文不了解熟悉的事物替换成目标语语境下意思表达相近的事物来帮助理解的翻译策略,又叫“类比”。在介绍旅游景区涉及到的中国历史人物、事件等时,此策略尤为常见。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可以借助其自身背景文化来深切感受中国的独特文化风味,换而言之,本策略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例如: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可以替换翻译为“Switzerland of Orient”,“观音菩萨”可以翻译为“Goddes of Mercy”,“清明节”则被译为“Chinese Easter”等,这种翻译的译文的生动表达既利于外国游客记忆又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改写(paraphrase)
历史发展的唯一和独特性使得我们在翻译汉语旅游资料中有关景区历史古迹等的时候都要面对许多特定学科的术语。对于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而言,这些特定学科的术语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领会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目标文本的信息功能不可能实现。基于此,在翻译有关景区资料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可以把类似术语改写成相近或内涵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沈阳故宫中的一段介绍:“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病逝于盛京,十月葬于昭陵。”Hong Taiji died of illness in 1643 at present day 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在沈阳故宫里的这段介绍中连续出现了“崇德八年”“盛京”和“昭陵”三个历史专业术语。对于这段景点的介绍,如果我们采用上文提到的注释法的话,可以想象该段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语译文读上去乏味枯燥,简直就是文字的堆砌。反之,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如果把本段介绍里的时间术语改写为公元纪年,即“in 1643”, 再将当时所处时代“清”的地名“盛京”改写为今天的地理位置“Shenyang”,那么该段介绍的英语译文既流畅又准确,对外国游客而言,其可接受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三、结束语
作为世界了解当今辽宁重要的窗口和渠道之一的旅游景点翻译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以游客(读者)为导向,在翻译旅游景点文本时,务必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给中外交流沟通带来的交际障碍和误解,我们还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采用恰当的翻译法,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在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内涵因素的同时,牢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让旅游景点翻译充分发挥其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哥特式”是12世纪中叶到15世纪末盛行整个欧洲(除地中海古典文化)的一种艺术风格,这段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独创的艺术时代。
一、生活的忧郁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在一个分散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当时,欧洲大部分还极不稳定、阴云笼罩,人类整体上毫无外部世界的知识。正如1860年一位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家所说:人类的意识那时处于梦寐或半睡半醒状态,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缺乏独创精神,愚昧无知的教士控制着社会。这个时期人们精神运作的特征是力图给每个概念以特定的形式,满脑子的系统安排的图像和形态――所有这些都在艺术中的到重视。喜欢表现线条相互交织、混合,点、线、面,后来发展的曲线、圆环形、旋涡形、曲折形、S形等装饰。
二、神学的梦魇
当时欧洲虽然在政治和领土上没有统一可言,各种矛盾也十分激化,但以宗教为基础的联合体却把整个欧洲联系了起来,人类注定不得不面对宗教重新组成的一个更为广大的宗教神学世界。整个中世纪欧洲大教堂充满各阶层的男女群众,在那里人们能够见到骚动与恶臭、希望与痛苦、它是人世纷扰的一个横切面。12世纪起,中世纪心灵的宗教开始倾向基督受难的悲惨一面。魂灵,魔鬼和吸血鬼等都被打上毒害无穷的精神实体的烙印。还有古代绘画中那些奇特的动物、植物和原始人物等不易察觉的形象源泉被遗传下来,逼真的宗教人物形象与可怕而狰狞的巨兽或怪异的植物就这样混合了在一起,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的题材,使那些异样病态压抑的直觉感受发展出难以言喻的艺术永恒。从丢勒创作的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可以看到一个注定受死亡咒语永无安宁日的逃亡者,主题沉默晦暗。
三.死亡的阴影
12世纪,哥特式绘画艺术开始正式大胆地表现死亡的主题。从未有哪个时代有这样如此看重死亡,这种对死亡的可惧情感是经历了漫长的心理历史的演化过程: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几乎都不超过40岁或更短,暴死的危险,病态的刑法,大规模的瘟疫,黑死病周期性的发作,夺去上百万人的生命,幸存下来的人也陷入精神颓废状态。过分压抑的情感和统治者的残暴控制,在人们对基督教提出质疑后意志开始松懈,取而代之的是恐慌不安和行为的异常。一旦这种心理找到发泄的对象,撒旦、死神和地狱就会趁虚而入,完成整个妄想的创造过程。那一时期,这一原初的恐慌一次次的爆发,愈演愈烈,淹没了整个理性的尝试,死亡的忧虑紧紧揪着活人的心。
四.的幻想
从12世纪起,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慰藉,欧洲开始流行情人的风尚。中世纪的青年,16岁就有了充足的性经验,而且关于性的观念,基督教会采取三缄其口的政策,即不说、不听、不问。由此造成婚外通奸的盛行,包括国王也很难抵御这种的诱惑,现实中的情感生活粗暴得令人惊讶。13世纪,骑士理想普遍流行,对的骚动在艺术中成为实现优雅爱情和伦理愿望,并贯穿整个时期。借助这个传统的幻念,幻想不断涌现,激情的灵魂迷醉了充满憧憬的心灵,性的主题总是隐藏在图像主题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