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激发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专业特殊性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更要采取培养措施,首要任务是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一,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学习目标的缺失必将给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惰性。非医药专业的学生因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各方面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二,要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改变大学生对于传统高中式学习方法的依恋。学校要教会学生非医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认识。
(二)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学校的各项规划和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设计,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对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学院,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师资队伍等水平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扎实构建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机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有自己远大理想的考虑,也有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理性、合理地设计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非医药专业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要对规划认真修订,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不走形式。
(三)完善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医院现有职工936人,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床位数800张,资产总值3.省略
省略
封面人物简介
宋柏林,男,1962年2月出生,教授,在读针灸推拿学博士,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附属医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评审专家库专家、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库专家和吉林省科技厅奖励评审专家、吉林省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长春市十三届人大代表等。
2007年9月,宋柏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2008年1月,被卫生部、人事部等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吉林省中医医院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瑞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医院文化医院申报材料
瑞安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浙南名医陈虬等人创办的利济医院及医学堂是我国最早一所新式的中医学堂,利济医派,在温州地区乃至全省都具有非常高的名望和地位,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心血浇铸,瑞安市中医文化建设不断聚焦世人关注的目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优惠政策,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我们深切感受到“重思想引领,强文化内涵,求特色发展”是关键。
我院在“大医精诚”服务理念引领下,秉承“传承、更新、精实、至善”的院训,努力建构自己的特色文化,不断追求“简、便、廉、验”中医诊疗需求的发展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品牌,发展内涵,彰显特色,用独具个性的中医文化引领医院全面发展。2015年成功创建温州市第一批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瑞安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 重理念,传承利济中医文化
瑞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务人员中倡导“大医精诚”的奉献精神,让员工深刻理解“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的道理,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沉淀,中心发挥中医诊疗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开设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治未病等科室,形成的独特中医药治疗骨伤科和胃肠科的优势,临床医生从多途径、多方面使用针灸、推拿、理疗、牵引、薰蒸等中医治疗方法,坚持做到能用中医药治疗的不用西医西药,能用非药物治疗的就用“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疗法,改变患者单一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简、便、廉、验”中医诊疗的需求。
二、 重服务,塑造行为文化
院长说,“被规范的行为是制度,不言而喻的行为是文化”。文化则可以影响和引导人,可以形成人的习惯,铸就人的信念。文化决定着制度的形成,也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效用。
首先加强医德医风文化建设,在医院内部打造一面职业道行为规范形象墙,以《工作规范》、《对待病患礼仪规范》、《医德规范》、《同事相处礼仪规范》等各种行为规范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继而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的界限,陶冶情操,明晓对病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其次是职业道德行为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通过考核那些工作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停职待岗、推行“末位淘汰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再次坚持职业道德行为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在医院范围内开展诸如“医德医风考评”、“医德医风大家谈”等一些专题活动和“怎样为病人服务”、“怎样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大讨论,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展现新时期医护人员形象。
医院的文化体现在每一位医护人员身上,体现在每一位职工身上,也体现在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弥漫在医院的各个场景、各个方面,每个患者和家属、每个进到医院来的人都能时时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文化的存在。
三、重提升,加强中医药特色服务
逐步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心在稳定医院内部原有人才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的中医药团队。中心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执业(助理)中医师若干名。近两年,中心投入专项资金350多万元,建立“中医药服务区”,以合理的布局和独特的中医建筑风格、色彩,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新引进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等诊疗、理疗、康复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搭建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开展中医特色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远程诊疗等信息化服务,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刚才,市农业局、工信委、药监局和、的负责同志以及三个企业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很有特点和借鉴意义。常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县的经验和做法,强调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贯彻会议精神,就是要贯彻落实好常市长的讲话精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既是保障中医药产品质量和人类药品消费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系产业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措施。因此,如果不推行中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不但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和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要受到影响,而且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受到损失。当前,我市中医药产业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市中医药产业必然要求,而标准化生产工作已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全市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安排部署,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努力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种植生产标准。我市现有中药材种植生产执行的标准共有20项,这20项标准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并已经组织实施。目前,市农业局和有关县区初步制定了的20个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正在申报中,尚未通过专家审议和颁布实施。严格来讲,我们欠账较多,还有许多标准没有制定和申报。因此,要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放在首位,抓好标准的制定、申报和颁布实施,做到各环节生产有标准、工作有规范、质量有保证。尤其是要依托与我们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手段,加强中药生产质量及安全标准体系的创新研究,积极建立地方性标准,申报争取成为国家标准。
三要加大中医药企业GMP认证工作力度。目前,我市大宗道地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加工方法都具有既定标准,一些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进行GMP认证,一些饮片加工大户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仍大量存在。全市现有的95户较大规模中医药加工企业,通过饮片和药品生产线GMP认证的仅有41户,不到一半。按照“十二五”全市中医药GMP认证企业达到100户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因此,药监部门要继续帮助指导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加强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软件资料编写进行技术指导。要对新建、改建企业的工艺流程、厂房布局、生产设备和设施布置等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确保厂房设计既符合GMP要求,又满足地产中药材的传统加工工艺要求,帮助企业积极开展GMP认证工作。
四要加强流通企业GSP认证和日常监管工作。2008年以来,我市药材流通领域曾经出现的欧当归冒充当归和独活及其饮片的违法行为,虽然经过市政府组织的专项整治,成果比较显著,但仍然有部分经营企业违规经销,对“岷归”的市场品牌和道地性形成了不良影响。据统计,截止6月底,全市通过GSP认证的药品、药材批发企业只有42家。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流通企业的GSP认证,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和意识,不断加强对中医药流通领域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