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示有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疾病不懈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位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座铜像高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
漫步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厅里,你会感悟到中医药文化的恢弘和深邃。也许汉代画像石上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但那些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以及各种医药书籍,则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崛起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当你还在为这些馆藏珍品啧啧称奇的时候,你也许还不知道,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百科全书――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实物见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为文物爱好者和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借鉴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目睹再现的清代御生堂药铺景观,欣赏御生堂珍藏的数千件珍贵中医药文物,了解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以及历代医药名人,一览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精华。从药具药械、医书医案到中药标本,上溯战国、近至现代,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藏品,向我们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走进大厅,高大的门楼映入记者眼帘,中间匾额上书“御生堂”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博物馆馆长柏杨介绍,这就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 此外,馆内还藏有御生堂御医给皇帝开的御药方、御医专用的呈匣、包针筒的刺绣手帕以及清代朝廷为御生堂医师赠送的贺锦。
绕过门楼,迎面是复原了的御生堂老药铺。红色棋格门窗衬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御生堂”匾额。门前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幌子以三角形和方形木块组成,木块上有圆形和半圆形图案,据说代表的是丸散膏丹四大中药类型。挂幌子的铁钩状似仙鹤,意为长寿。幌子最下方坠着鱼形木饰,取其谐音为“愈”。
“御生堂”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京、津、晋、冀、内蒙古等地,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御生堂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神医扁鹊”、“杏林在望”“医人医国”、“功同良相”等。透过笨重的老药柜、精致的金银药器和厚厚的老账本,依稀可见御生堂当年声誉良好、生意红火的景象。展厅的醒目位置还放置着一座线条简练却生动传神的明代石质神农雕像,神农手持灵芝作品尝状。经专家鉴定,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神农像。
在博物馆内,记者还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展品。从《内经》时代的九针、砭石到宋代的黑釉大药缸,再到明清老药铺医方广告包装,无不述说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从带有甲骨文的龙骨、汉简、给同治皇帝开的宫廷御方到有百年历史满墙的老草药标本,这些绝世珍品无不展示着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充分合作,通过高色化教学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真正、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如今,北京宏志中学已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既有益于自身发展,为建立学生多种成长模式发挥其办学效益,又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北京宏志中学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走特色化普通高中的发展之路――传承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动力,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宏志中学在制订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确定了“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学的目标;确定了依托东城、立足北京、走向全国的发展方针。与这些目标、定位、方针相配套,学校明确以建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抓手,以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特色立校。
北京宏志中学鲜明地提出:创办特色高中是普通高中的最好出路,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力。学校确定的中医药特色化办学目标与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中国文化热有关。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广泛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掀起了一个个热潮。华夏文化的魅力与光芒,已辐射五大洲,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而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发展起来的。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基原,中国古代文明是中医学萌发之基础。正值全球中国传统文化热时,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也必将受到全球的瞩目。趁着这种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的良好势头,北京宏志中学特色化办学模式必将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
甘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始伏羲和中华医学之祖岐伯的诞生之地,且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中医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该书的作者岐伯将几种中草药混装在布包里,让百姓戴在身上,通过中草药散发香味,趋瘟疫、避虫害。这一饰物流传下来就成了如今著名的庆阳香包。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灵台县是被尊崇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皇甫谧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历时25年写出了中医针灸疗法的最早的巨著,即《针灸甲乙经》[3]。
2中医药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扩大到现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因此甘肃省中药材里的秦蘅、秦归、秦皮、秦艽、秦椒等皆以“秦”字开头。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甘肃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博物志》云:(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大蒜、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均是由中西亚引进到中国的。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境内有不少城镇和城堡。山上出产一种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到这里来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甘州出产最优良和价值高昂的麝香,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各国[3]。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书《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的骆苏,即为骆驼奶制成的酥油,是甘肃少数民族喜爱的日常食品,又是现蒙古族传统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驼奶能解热毒、解散发利;止烦渴热闷、润燥利肠等。
3影响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主要从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中成药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来研究。但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缺乏通过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对优秀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3.2对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不够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它们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外,还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5]。然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和道地中药材还没能充分地得到挖掘、整理,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这已成为影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3对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研究不深和对地
域中医药品牌的培养不力因为缺乏对地域特色中医药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的系统、深入研究,导致从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甘肃省优秀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善于发掘和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另外,尚未有意识地全方位塑造甘肃中药材品牌产品形象,即对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整合不够,没有有效地凸显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无法提高本地区特色中医药的知名度[5]。
3.4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所以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然而,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体现在3个方面。①由于中医外语缺乏统一标准,且翻译人员因不懂中医中药,相关翻译只能让外国人不知所云。②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其传播到国外的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准确。③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外语翻译教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如何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是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加快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该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进行。以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为起点,对民间医籍、古方、验方、秘方重点挖掘、收集,探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道地中医药内涵,如掌握历史和秘方中对道地药材植气候、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生产炮制的规律;归纳和整理出特定人群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因素在使用道地药材中的历史经验、忌讳等人文特点,最终形成甘肃省地域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相关规律及标准,并将该省地域中医药精华弘扬海内外,创造性地开辟一条中医药文化强省之路。
4.2突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我国中医临床中常有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名异物”的中药混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红梅等人提出:造成当归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时的混乱,而甘肃省岷县的当归在外观形态、商品类型和化合物数量占优势,作为传统地道药材其质量较优[6]。因此,应突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功效的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宣传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的该省道地中药材内涵,文化和经济属性,进而促进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4.3树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品牌
弘扬特色中医药文化,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认同感,从而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驰名品牌佛慈制药秉持“国药佛慈,慈心好药”的理念,树立佛慈“安全、专业、健康、关怀、温暖”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中外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推动着佛慈不断地发展壮大。奇正藏药发展的核心优势是“纯净药源”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上奇正藏药立足于“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快速发展。佛慈、奇正藏药的企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所产生出的巨大作用,体现了消费者在选购它们产品时的文化认同心理。所以,甘肃省要把中医药原产地保护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通过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品牌效应。为此,要抓住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设如医祖岐伯、皇甫谧文化遗迹、甘肃中医药展览馆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甘肃中医药的重要名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同,走出一条以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路子。
4.4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甘肃省特色中医药已有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应该加强如道地中药材炮制、种植技术、中医处方、中药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同时,还要加强甘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庆阳香包和甘南藏医药等甘肃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4.5提高中医药外语翻译教学与科研水平
针对当前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通过国家专项重点社科项目立项研究,制定出中医药外文翻译标准,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翻译专业,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4.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热销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医讲求的顺应自然、平衡协调、审机论治、三因制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基本理念符合了时下养生保健发展的趋势。人们当罹患现代医学无力救治的疾病时往往会求助于中医,并时有起死回生之“奇迹”发生。这不仅是中医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发展的基本理由,而且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类书籍能够引起社会共鸣和强烈反响的根本原因。二是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本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浅显易懂、明白通畅的中医理论逐渐变得玄妙神秘、晦涩难懂起来。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对中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知晓。对中医理论的思想表述方式不了解。而中医在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众多疑难病症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却有着令人注目的出色表现。这不仅是人们争相阅读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的原因,同时也是当前中医保健养生类书籍成为畅销书的更为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然而,在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一派繁荣的景象中,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医药学界以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加以反思和引导。
在目前大量的中医药科普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不严谨、不科学之处。具体表现是:①以个人经验或体验代替普遍知识,把一些尚未经过实践检验肯定的、处于试验阶段的方法,进行不适当的宣传和推广。②孤立地、片面地、绝对化地宣传中医理论和防病治病的手段和方法,如介绍大补元气的人参,只讲人参的种种好处,似乎吃人参有百利而无一弊。其实,任何药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参也不例外,若长期过量地服用就可能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附子是补阳散寒、回阳救逆之佳品,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否则,就会导致中毒,甚至致人死亡。③重视中医药一方一法的普及,忽视中医药学基本思想、方法和精神的传扬。许多科普读物往往只限于将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用有趣的、可读性强的通俗语言加以介绍,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