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长沙市 星级饭店 现状

1 引言

目前,饭店业对于饭店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发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和考证,很多饭店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模式作为自己工作的参考[1]。孔和勃姆(Kong&Baum,2006)的研究发现,由于中国饭店在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不足,员工对饭店工作的认识以及自身发展前景充满迷茫[2,3]。为了了解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长沙市29家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分析能为长沙市以及全国的星级饭店提供实践参考。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问卷作为衡量工具,问卷包括“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和“人口特征”两部分,其中个人职业生涯管理量表采用台湾学者辛秋菊1993年开发的生涯规划量表[4],并由林宜怡[5]于2001年选取部分加以修订而得,共12个题项,旨在了解被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包括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的了解,以及对组织未来发展、升迁管道等的了解。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了解”到“很了解”分别给予1分到5分,分数越高表示受测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越完善。“人口特征”部分主要收集被试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位、婚姻状况、每月平均收入、工作年限等资料。以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为研究对象,2009年11月到12月间共发放了360份问卷,回收322份,有效问卷为3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28%。

3 统计分析报告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个人职业生涯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对结果的载荷矩阵进行了正交旋转, 结果显示,个人职业生涯量表的KMO值为0.802,并通过了Bartlettps 球型检验,量表共会聚成为3个特征值大于1的有效因子,且每个因子的载荷都大于0.5,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了解组织发展机会”、“自我性格认知”、“自我事业认知”,总体累计解释变异量为54.182%。随后对这3个潜变量以及个人职业生涯量表计算其Cronbachps α系数,结果显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量表的各维度以及总表的信度都高于0.6这个可接受的信度[6,7]。

3.2 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现状描述

本研究将个人职业生涯管理量表各题项得分依平均数高低排序,也就是依对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情形程度高低排序,得知被试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认知,以“对自己的个性”、“对自己各方面的兴趣”、“对目前工作表现的优点与缺点”三项了解程度比较高,其平均值均大于3.7,对“对自己拥有哪些能力”也比较了解,平均分为3.6319,显示了被试普遍基本能了解自己本身的志趣。

而在“对饭店有哪些职位空缺,及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对饭店提供哪些训练、教育与发展等机会供个人发展潜能”、 “对饭店晋升与调遣管道”以及“对饭店组织目标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四个项目平均数最低,显示被试对组织情况较不了解。

整体而言,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总体平均数为3.41,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了解组织发展机会”、“自我性格认知”、“自我事业认知”各维度平均分依次为:3.13、3.75和3.76,各项目均介于2.9至3.9之间,显示大多数被试能了解自己的志趣、能力与未来的发展。

3.3 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人口特征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差异分析及讨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作为统计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性别、婚姻、年龄、工作年限在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各个层面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职位、月平均收入和在饭店服务年限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运用LSD事后鉴定方法检验发现,职位越高,“了解组织发展机会”均值越高,显示职位越高越能了解组织发展机会。而职位不同却并不对自我性格的认知与对自我事业的认知产生显著差异,这也是合乎常理的,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不一定要随着职位的变化而变化。

月平均收入变量有四个值:“1”指1000以下,“2”为1000-2000,“3”为2000-4000,“4”则是4000以上。在“了解组织发展机会”层面,第三组均值显著高于第一组与第二组,也就是中高收入者对组织发展机会的认知程度要高于低收入者,在“自我性格认知”层面,第四组显著高于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也就是说高收入者对自我的了解要高于中低低收入者。

而在饭店服务年限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差异分析中,在“了解组织发展机会”层面,第三组(3到10年)均值显著高于第一组(1年以下),第二组(1到3年)也高于第一组(一年以下),也就是在饭店工作时间越长,对组织发展机会越了解。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根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到结论总结如下:

(1)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包含三个因子:了解组织发展机会、自我性格认知和自我事业认知。

(2)长沙市星级饭店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总体平均数为3.41,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了解组织发展机会”、“自我性格认知”、“自我事业认知”各维度平均分依次为:3.13、3.75和3.76,各项目均介于2.9至3.9之间,显示大多数被试能了解自己的志趣、能力,但是对组织发展机会并不是特别了解。

(3)在长沙市星级饭店中,职位越高的员工越了解组织发展机会;月平均收入越高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优于月平均收入较低者;在饭店工作年限越长的员工,对组织发展机会越了解。

4.2 启示与建议

在本研究回收的数据中,通过平均数分析,发现星级饭店员工的了解组织发展机会和自我事业认知都不是很好,因此建议饭店能够充分重视辅导员工进行自我事业认知,并且充分告诉员工相关晋升与组织未来发展的信息,相信当员工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并且掌握组织内相关发展信息,能够让他们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脚步朝向组织的目标,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另外,饭店也应积极改善招聘征选程序,详细询问和测验员工的能力、兴趣、个性、志向,并将职位的工作要求、组织未来发展前景与目标清楚告知,一方面帮助组织了解该应聘者是否适合该职位,另一方面,员工也从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或如何配合以达成组织要求,有利于员工规划自己在组织中的生涯。

从个人基本资料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来看,职位以及收入偏低者以及在本饭店工作年限不长者在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上较差,因此星级饭店可以特别针对这类人群提供自我认识、人格性向等测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且提供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陈丹.大连市高档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2] 孔海燕,宋海岩.中国饭店30年海内外文献回顾与比较[J].旅游学刊,2008(6) :48-54.

[3] Kong H,Baum T.Skills and work in the hospitality sector[J].International Joa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18(6-7)

[4] 辛秋菊.生涯发展、离职倾向及其关系研究—以制造业及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1993.

[5] 林宜怡.组织生涯发展之程度对工作态度影响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2001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市场反应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早期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度量、方式、动机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目前,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学术界对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被投资者和监管当局识别尚无统一认识。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也开始集中讨论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后,对国内外已有的部分盈余管理和市场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最早出现在Schipper(1989)发表的《盈余管理评述》一文中,强调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动机,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William.K.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行为不会超出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且具有经济后果。即界定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GAAP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Wahlen(1991)认为盈余管理应该既包括编制财务报告时对报表项目的管理,也应该包括对真实经济交易的构建来误导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收益的理解。陆建桥(1999)定义盈余管理为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二)盈余管理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本市场的动机主要有:实现IPO、配股、增发、避免摘帽等;达成收购目的;达到证券分析师或投资者的预期。上市公司为了能顺利实现在资本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即首发(Initial Pubic Offerings,IPO),在首发前报告了非预期应计项目(Teoh、Welch & Wong,1998;Teoh、Wong & Rao,1998),股票初始发行之后,公司转回了非预期的应计项目。Perry、Williams(1994)研究了企业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在收购发生前,上市公司的操纵应计利润项目为负。当企业预期的实际盈余无法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时,企业管理层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来进行弥补(Burgstahler & Eames,1998)。陈小悦(2000)、黄新建(2004)、陆正飞(2006)等对配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了A股公司为了满足证监会的配股资格要求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200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发现由于市场对税率降低的公司有正面反应,税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明显的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2.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主要包括基于管理报酬契约的盈余管理和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Healy(1985)研究发现,当限定了经理人员的奖金上限和下限时,经理人员更倾向于应用可操控性应计来降低当期收入,但奖金没有上下限时,他们更倾向于应用可操纵的应计项目来增加当期收入,从而使得自己当期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报酬。当企业面临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临近债务契约临界点时,管理层会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变更或者会计估计来增加盈余,以推迟技术性的违规罚款(Sweeney,1994)。

3.政治成本动机

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规避政府的反托拉斯法规或避免特定的行业监管(Healy & Wahlen,1999 ;Watts & Zimmererman,1986)。Cahan(1992)考察了1970-1983年间受到反垄断调查的48家企业,指出受到反托拉斯监管调查的公司在被调查当年报告了使收益减少的非预计应计项目。Zimerman (1983)发现避免监管,降低政治成本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他研究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发现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方式

1.应计盈余管理

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操纵。如销售收入与费用确认时点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残值的估计、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资产减值准备与预计负债的估计等。这种方法造成的结果会影响会计盈余在各个期间的分布情况,但不会影响公司各期的盈余之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很低,但更易受到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关注,更容易被察觉,审计风险比较高。李增泉(2001)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有扭亏、配股动机时,公司往往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来增加当期收益,而当上市公司有亏损、利润平滑动机时,公司则一般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来减少当期收益,增加未来收益。

2.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改变销售、生产、投资和融资的时间或规模等进行利润操控。如为提高当期利润而进行期末降价促销,提供更宽松的信用政策,削减当期广告费用、维修费用和研发支出等,或者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真实盈余管理既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也会影响各期的盈余之和,甚至还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所以真实盈余管理成本较高。

管理层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一是因为操纵应计项目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而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小;二是因为应计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前期的应计利润操控量(Barton & Simko,2002),如果公司只是利用应计项目操纵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期末面临盈余不能达标的风险,此时再进行真实活动操控已晚。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通过对401位财务高管进行调查发现,约有80%的调查者承认,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降低可操控性费用的支出水平,如广告费用、研发费用和维修费用等,有55.3%的调查者指出,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推迟新项目的启动时间,即使这样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损失。

二、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内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较早的研究证实,资本市场投资者能识别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如投资者似乎能够辨认进价上升期间那些为了税收利益而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并且对相应的报告盈余的下降反应温和(Hand ,1992)。对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研究发现,市场对过于乐观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表现出厌烦,说明市场对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能够察觉(Wahlen,1994、Liu,1997)等。

有部分学者对投资者能够完全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提出质疑。如对股份发行期间的盈余管理的研究证明,在新股发行年份拥有导致收益增加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公司的股票随后会有明显欠佳的业绩表现。Teoh、Welch Wong(1998a;1998b)以及Teoh,、Wong和Rao(1998)的研究发现在初始上市发行前,一些管理者虚报盈余,试图增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之后,公司盈余管理的转变使投资者大失所望。Chen and Rees(2010)实证检验了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与未来公司表现的关系,以及市场对当期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反应情况。发现为了迎合分析师盈利预期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比起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公司,其未来业绩表现更好,且与不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未来业绩相比没有显著差别

还有一些研究了当盈余管理被指认或被发现之后的市场反应。如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指出,证监会调查一些因为盈余管理问题的公司被初次宣布有盈余管理行为时股价平均下降了9% 。Foster(1979)发现,那些被Abraham Briloff 的文章批评有误导财务报告实务的公司在消息日的股票价格平均下降了8%。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研究一些特殊公司(IPO、配股、亏损等)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市场反应,通过研究可操控应计利润与非正常报酬率,探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还有一些研究从交易量的视角检验超常交易量与盈余信息直接的相关关系。

张祥建和徐晋(2006)对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扭曲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误导其投资决策,投资者无法识别公司配股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大股东在配股过程中获得了额外利益。张鹏(2009)通过研究年报公布日及其后一段时间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发现调高盈余的上市公司会产生正的非正常报酬率,而调低盈余的上市公司有负的非正常报酬率,投资者无法完全识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陈汉文、郑鑫成(2004)证明中国上市公司平均而言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进行了正的盈余管理,而且证券市场对可操纵应计作出了价格反映。而有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与上市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追求超额收益(邵毅平、张健,2011)。杨秀艳、郑少锋(2007)研究证明,投资者能够识别通过非主营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的盈余管理。这可能是由于分开列出了损益表中主营业务利润与非主营业务利润,便于投资者识别。

评述

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多数都是基于国外资本市场背景的研究,国内关于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的经验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IPO、配股、亏损等特殊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引起的资本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动机的市场反应以及检验市场对不同盈余管理手段的反应有何区别等方面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关系,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不同模式的盈余管理行为,若能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市场对于不同模式的盈余管理反应如何,这可能有别于国外的研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Ball,R.,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asearch,1968(6):159-178

[2]Lennox.Do Company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shopping? 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321-327

[3]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2(9)

作者简介: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修理网点;规范管理;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来看,农机的使用数量逐渐增多,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辅助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机械的应用。但是从目前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农机修理中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农机修理网点分散、管理不规范、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农机修理能够有效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加强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工作。

2 农机修理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面积运用,农机修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无论是农机修理网点和农机修理技术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受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制约,农机修理行业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目前农机修理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为:

2.1 农机修理市场增速较快

从目前农机修理市场的增长来看,年均增长率均达到了10%以上,这主要是受到农业机械大面积采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持续大发展的局面下,农机修理市场在规模上有了大幅的增加,目前我国农机修理市场总额相当可观。

2.2 农机修理网点数量众多

随着农机修理市场的做大,农机修理网点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农机修理网点多以乡镇一级居多,总体数量已经突破了20万家,并且随着农机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农机修理网点的数量还处于进一步的扩张之中,增长速度迅速。

2.3 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相对突出

虽然目前农机修理市场发展较快,修理网点数量也比较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修理质量和网点的技术手段还比较欠缺,服务质量也成为制约农机修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对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从农机修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可知,目前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问题成为了影响农机修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的必要性,认真做好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工作。

3.1 从保证农机修理网点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保证农机修理网点的服务质量能够达到用户需求,我们不但要提高农机修理网点的服务手段和服务职能,还要加强对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保证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规范化统一化。

3.2 从提高农机修理网点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考虑到目前农机修理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农机修理网点应该积极转变发展观念,通过实现规范管理来达到提高农机修理网点发展水平的目的,全面提高农机修理网点的服务品质。

3.3 从促进农机修理网点发展质量的角度来看,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受到目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制约,农机修理网点的发展质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考虑到农机修理行业的现实发展要求,要想实现农机修理网点发展质量的提高,就要实现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

4 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

正是为了满足农机修理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农机修理服务质量的现实需求,我们要努力构建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体系,实现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从目前来看,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对建立统一的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体系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农机修理网点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体系成为了农机修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了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才能推动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体系的建立。因此,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2 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对提高农机修理的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农机修理网点的发展实际来看,实现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只有农机修理网点实现了规范管理,农机修理服务质量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从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3 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对满足农机修理市场的发展需要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农机修理市场的整体发展来看,未来的农机修理网点只有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其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因此,从满足农机修理市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农机修理网点的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随着农机修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农机修理网点的管理问题成为了困扰农机修理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农机修理网点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机修理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2]袁守斌,徐莉.依法推进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发展[J].山东农机化,2007(12).

[3]李光辉,张敬,张杰.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教育期刊学会,2009(07).

[4]彭进.农机维修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四川农机,2008(02).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引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购房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房地产业发展问题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同时承担着难以推卸的社会责任。引导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几年。针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收效甚微,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和纠正,房价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抑制,甚至于出现政府越管问题越升级的现象。可见虽然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在具体实践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充满艰辛。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相对薄弱,经济业务的随意性变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混乱。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扰乱单位会计工作。其次,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识薄弱,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拉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犯罪。企业经营层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都在于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总体平衡。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居者有其屋。然而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长期的规划上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错误的认识.导致政策目标的短期性严重,缺乏前瞻性。同时,政策目标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长期规划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现相违背的现象。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科学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产整个行业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出现上下波动,不仅扰乱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给投机者带来可趁之机,干扰市场秩序。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住房产业政策等都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思路不清、目标模糊的有力说明。再者,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位置,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长期规划,事后调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乱。一放就涨.越管理越升温”局面的出现。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于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应是一个从最初的开发、建设、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当前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真空现象越来越多。其次,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权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国务院名义牵头颁发的,或是以国家部委办的名义的,如国11条、新国四条等,缺乏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即使在特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但与此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陷人恶性循环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使得法律应有效力大打折扣。

2.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已跨过了多个年头。房地产成为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的管理可谓重拳出击,政策短时间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许多政策与规定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执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变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争议。实施细则在制定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我国相关经济管理的措施落实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两级监督、管理、调控职责、范围未划分清晰和明确定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房地产业高收益与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重要来源,也成为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拉高房价的原动力。公权力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极易导致内部交易、权钱交易.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操作明显存在失误现象。房地产市场中官商结合的链条若无真正打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国家宏观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难发挥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产市场中最为关键的金融、企业、土地、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上在日常运行中各自为政.协调不足,各自决策,决策相互脱节,也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经验的积累。当前。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房地产法律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应以法律来有效制约政府的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避免影响更大的扰乱。同时以法律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综合、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继续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尽快出台各相关的实施细则,促成《房地产法》的出台,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及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全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规范政策的层次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快递;加盟;问题

新《邮政法》认为快递是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的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寄递活动。20世纪80年代至今,如此方便快捷的递送业务已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了物流配送的崭新力量,从原有的国家邮政垄断行业、一统天下到现在各大小快递公司林立竞争,无不在证明着这一变化的发生。

一、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快递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迅猛的发展速度、营业网点的不断延伸、营业额的快速增长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不断壮大该产业:1980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1993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成立;1994年初,宅急送在北京成立等,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5,0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3.1万人。

另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3.4亿件,同比增长25.9%,比上年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完成574.6亿元,同比增长20.0%,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快递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些快递公司正在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务,成为了我国又一新兴的产业,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快递行业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最强有力的互补品。

二、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快递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且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积极的元素,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行业的完善化、正规化发展。

(一)行业管理标准落实不到位

考虑到快递行业自由发展的无序性,国家陆续出台了新《邮政法》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试图对快递市场进行规范管理。但是这些未能对快递行业的具体业务、市场监管、延误损坏的赔偿细节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标准针对性不够强且在执行过程中较难落实,直接导致出现业务纠纷时消费者利益受损,维权困难,较为被动。

(二)营业网点的设立及加盟条件把关不够严格

快递公司通常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即首先在一、二线城市开展同城或跨城快递业务,继而向三线及普通市县地区发展营业网络。由于快递网络发展较快,营业网店骤增,企业很难有足够的精力逐一严格考核网点的经营资质,为此,经常会出现租一处仓库、买几台三轮车、聘用几名派件员,就开始经营快件业务的不正规现象。

还有一些快递公司,由于资金量有限,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去壮大营业网点,于是选择吸收加盟商的形式来发展业务,这样既可以扩大营业网络,又可以收取不菲的加盟费。然而加盟商大都经济实力较弱、技术能力不强、且管理不够科学,快递企业不对其进行严格的加盟资格考核就草草吸纳,会因加盟商的不慎经营影响整个企业的声誉及形象。

(三)快递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频繁

快递从业人员往往直接与客户接触,他们的言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影响着顾客对企业的认可程度,而目前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较低的情况。快递公司招聘从业人员时往往无学历要求、无资格要求、入职后不提供正规的岗前培训,导致员工业务素质不过关,服务态度较差。据调查显示,只有13.29%的快递员每次都会提醒消费者在快递货物时进行保价(保险),只有34.41%的快递员会将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亲自签收。另外该行业暂未能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致使员工频繁离职,流动性强,给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四)缺乏科学管理,延误件、丢件、霸王条款频现

我国快递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都规模较小,操作及管理水平有限。大部分企业在包装、分拣、装卸、搬运等环节上还是采取手工作业,这就容易因工作人员的疏忽而造成邮件的编号错误、录入不及时、中转站之间沟通不畅、派件人员派送时间长、邮件损坏丢失现象频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