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性消费的措施

理性消费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性消费的措施

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22.3+5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82-01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我院住院疗养6个月以上的老年COPD缓解期患者63例。男39例, 女24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77岁, 平均 (792±46) 岁;病程7~15年;同时患有高血压病28例, 糖尿病8例, 脑血管疾病12例;体质指数 (BMI) 及血清白蛋白检测[2]63例中20例营养状况正常, 28例轻度营养不良, 12例中度营养不良, 3例重度营养不良。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3]。排除[4]重度肺动脉高压、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病、肿瘤、结核、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均鉴署知情同意书。本组患者在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前均采用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等药物治疗和自行锻炼为主, 未接受过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和康复运动训练。本组患者住院第2天与综合康复护理6个月后第1周, 进行6min步行试验 (6MWT) 测定与肺功能检测。

2康复护理措施

21综合康复措施(1) 呼吸功能训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 音量稍大, 语速稍慢, 反复示范, 直到符合要求。具体方法: ①训练患者有效的呼吸方式教??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 每天训练2~3次, 每次重复5~8次。 ②指导有效咳嗽:患者坐或立位, 上身躯可略前倾, 缓慢深呼吸, 屏气3~5s后张口连咳3声, 咳嗽时收缩腹肌, 腹壁内缩, 或者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 帮助咳嗽。 ③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4-5]步骤如下:平静呼吸;立位吸气, 前倾呼气;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最后由腹式缩唇呼吸到平静呼吸结束, 2次/d。在进行指导时,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本组3例85岁的患者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 不用蹲位等姿势。 ④氧疗:指导患者坚持每天吸氧>16h, 氧流量1~2L/min, 以夜间睡眠时持续吸氧为主。

(2) 运动指导根据本组患者特点及肺功能代偿情况均采用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每次运动10~30min, 1次/d。活动以舒缓运动为主, 避免剧烈运动, 确保运动的安全性[5]。方法:①上肢肌肉群训练:活动前后做放松运动, 如弯腰、伸展等。② 6min步行训练, 每次10~30min, 1次/d。

(3) 营养指导主管护师针对本组患者体重测算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①在每日患者点餐时, 将三大供热营养素比例分配为碳水化合物50%左右, 脂肪占30%~35%, 蛋白质为15%。同时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饮食习惯, 指导饮食搭配, 忌生冷、过咸、油腻食物, 鼓励多吃蔬菜、水果, 蛋白质以鱼蛋奶类为主, 宜少食多餐, 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和过高热卡摄入, 以免产生过多CO[6]2。对5例喝水少的患者鼓励每天饮水1000~1500ml, 增加水果、蔬菜等纤维素, 预防便秘而引起呼吸困难。 ②本组40例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 采取宣传教育、营养支持, 增加如牛奶、鸡蛋、蛋白粉、营养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食品与改善呼吸功能相结合的办法。 ③3例重度营养不良者除以上方法外, 遵医嘱增加饮食摄入量和适量静脉输注白蛋白、脂肪乳剂或氨基酸等, 使营养状况得到了尽快改善。

22观察指标及效果

(1)观察指标

①6MWT测定[7]:6min内在康复治疗师的监测下, 患者在不引起气短的情况下进行测定。标准:1级450m。 ②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仪检 (美国:森迪斯) 测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前后肺功能, 测定患者肺活量 (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 (FEV1/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

(2)效果

63例老年COPD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全身活动能力和肺功能比干预前明显改善。

3结论

31有效的综合康复措施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有报道, 影响慢性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年龄、肺功能、全身运动能力、营养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有关。本组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目的是重新建立呼吸模式, 增加膈肌活动度, 提高肺泡换气量, 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9]。研究[7]报道, 采用呼吸体操在COPD缓解期能够提高呼吸肌肌力, 改善呼吸功能障碍程度, 可作为COPD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 进行综合康复后, 患者FEV1、VC、FEV1/FVC (P

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奢侈品;年轻群体;非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81 -03

一 引言

中国奢侈品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消费潮流下,奢侈品消费也出现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如奢侈品消费出现低龄化趋势还有一些购买和消费行为表现出有损于社会风尚的不文明和丑恶现象。如有女子买不起奢侈品,竟在网上购买奢侈品大牌包装袋,假装自己买过很多名牌;奢侈品代购也存有隐患、黑幕,网红推荐购买的有人被骗160多万;更有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卖肾”“卖身”,只为获得一部苹果手机。这些不文明奢侈品消费行为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并未成熟,容易非理性消费,如何在现阶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奢侈品,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理性、文明的消费理念,正确认知奢侈品文化成了现今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奢侈品非理性消费综述

(一)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

在牛津辞典中将Luxury定义为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即奢侈品是一种昂贵且令人愉悦并非必需的东西。《新牛津美语词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这样定义奢侈:极其舒适和铺张的生活状态;一种并非必需的、渴望得到的物品,它非常昂贵或者难以获得。维尔纳?桑巴特(2000)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并没有给奢侈品下确切的定义,他的重点是奢侈生活方式及其产生的作用,因此对奢侈品的界定显得模糊而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奢侈品的内在实质。在营销学范畴中(凡勃伦,2004)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单单从质量和功能上加以定义,而是将其摆到奢侈品在社会和经济背景上的价值角度上来看。在新奢侈品的概念中,在迈克尔・西尔弗斯坦(2005)看来:奢侈品消费为一种“趋优消费”,主要由中档消费者消费,产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现成的超优质产品类。第二类是传统奢侈品的延伸类,第三类是大众品牌他们在“大众”和“品牌”之间的市场上占据着一个最有效的击球点:质量优于传统产品,但是定价却低于超高价或传统奢侈品。

(二)奢侈品非理性消费及其动机分析

探究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过程,重要的是分析其消费动机,因何消费,为何需求。过度的消费欲望及较少的资本积累,使得年轻群体更易在奢侈品消费上发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追溯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更能从根本上规正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问题。所有的行为都代表着对环境的适应倾向。需要引起行为的观点已经不再被接受,当前的观点是需要引起的是行为的倾向,而这些倾向是否导致行为依赖于环境因素(Robert Franken, 2005)。一书中也提到从众对人类从众是一个人因为群体或个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产生的信念或行为的改变。正如任何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所知道的那样,与团体“保持一致”的动机是相当强烈的(Herbert Petri,2005)。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 1987)。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需要出现。享乐主义是一种自我实现,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价值;完美主义则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保证,以获得质量价值(Dubois;Laurent,2001)。任意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者的内在生活和他们的需求与渴望。我们发现是否被奢侈品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动机有两种骄傲性,一是真实的骄傲,另一种是傲慢的骄傲。消费者由两种不同的骄傲支配去选择是否购买消费品,而不是被曾经的购物经历所影响。理论上来讲,我们发现的两种骄傲从其他领域上讲都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事实上是相关联的,那就是我们真实的骄傲感可以在购物中产生傲慢的骄傲感。奢侈品,介于其沉迷和势力的双重性联系,展示出两种骄傲感的最新的关联形式。尽管刺激购买奢侈品的是真实骄傲感,但别人会认为买奢侈品的人其实会能感到自己有些许傲慢骄傲感存在。奢侈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产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影响或被不同骄傲感影响(Brent MeFerran; Karl Aquino; Jessica L, 2014)。不同的个人态度功能也会影响不同的年龄层购买奢侈品。例如,享乐态度与功利心会影响所有年龄的人,而社会适应会影响青少年的奢侈品消费行为,价值表现只会影响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奢侈品消费行为,而社会功能是不会影响中年人去购买奢侈品的(Michael Sehade; Sabrina Hegner, 2016)。为追求良好表现的情感的成就动机;对其他个人、群体或世界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的权利动机;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动力,消费者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法就是显现出其独特的特征的与众不同动机;许多消费者急于找到一种方式来克服分离,单个隔离的感觉,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一致性动机。对自己保持一种积极评价的需求,或叫做自我尊重的需求的自我尊重动机(Eric Arnould Linda Price ;George Zinkhan,2004)。从拥有人家没有的东西出发,渐渐地发展出更高级的领导思维――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需要独一无二的设计、困难的制造加工、昂贵的价格,当然还必须有一点点实际功能,必须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朱军,2012)。炫耀是目前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因。奢侈品的消费,与其说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消费品,倒不如说是自我满足炫耀的心理。目前我国奢侈品被视为财富与身份的直接象征。特别是社会新富阶层,更需要通过奢侈品消费来现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并需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炫耀心理非常严重(赵萍,2012)。

(三)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现象,尤其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涨和暴跌,深圳房市的暴涨和暴跌,自杀人数的增多等。在Dan Ariely 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rp Our Decisions 的书中用许多现实中的事例及实验展现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可预测的非理性现象。例如:

1.相对论怪圈

左边的图中我们看到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在不同属性上优于另一种。选择A在属性1(我们假定是质量)方向较优。选择B在属性2(假定是价格)方向较优。这两种选择让人感到为难,不容易做出取舍。我们再考虑另一种选择,-A见右图会怎样。这一选择明显要比选择A差,但它同时与A相似,两者容易比较,让我们以为A不仅比-A好,同时也比B好。说到底把-A(诱饵)放进来,建构出与A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比较关系,由此使A看起来较优,不仅相对于-A,相对于B 也是如此,因此更愿意选择A。

2. 锚定价格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其实就是所谓的“任意的一致”。首次的价格大都是“任意”的,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可是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的大脑中得到确立,他便不仅是我们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还包括我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

3. “羊群效应”也会左右我们消费行为

一种“羊群效应”是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另一种是“自我羊群效应”,这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主要是说,如果我们在餐馆排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在以后我们会在自己后面排起队来。因此,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换言之,我们对于价格的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心理因素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作用:认识的影响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意志上,在抵御外界诱惑时意志不坚定。家庭情况,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这些大环境也在后天影响着年轻群体消费观的树立(罗仕健2007),(胡萍2008),(王莉芬2014)。高传路(2012)就网络团购的社会现象具体分析了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消费者自身对商品的无知;经营者的机会主义,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欺瞒消费者;政府尴尬角色:要保护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团购网站的不规范管理;诚信问题。Philip Kotler 和Kevin Lane Keller(2009)在分析消费者市场中提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因素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例如: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消费者过度支出,这是由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女性经济实力增加、富裕人口增加及生育高峰出生者老化。而社会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参考家庭和社会角色地位。至于个人特征则包括年龄、生命周期阶段、职业和经济情况、个性和自我概念、生活形态和价值观。

(四)对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建议

赵萍(2012)提出三个层次来引导奢侈品消费:一是认识阶段特征,促进理性回归。二是提倡节俭文化,防止早熟消费。三是鼓励科学消费,促进代际平衡。赵彦雷(2012)认为要积极引导中国奢侈品的合理消费: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创立中国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消费意识,形成中国的奢侈品文化。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税制改革、提高本国奢侈品质量。主体方面要调整人的价值观念,审视认得本质以及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客体方面是指对消费环境的调节,其次要调节社会文化环境(2013)。打牢理性消费的基础,及时调整分配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投资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李福敏,2010)。曹海鹰(2010)则以发挥大众媒体以及政府的力量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通过传统的孝道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和理性精神,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孝道认知教育入手,在培养孝道情感的同时,加强孝道的实践教育(罗丽榕,2011)。

三、结论及发展趋势

在研究非理性消费方面,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通常是着力于研究影响非理性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大环境的诱导因素,例如:地域、家庭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教育环境和国际市场差异等和研究主观心理因素,其次,根据影响因素推出引导理性消费行为的对策, 主要有4个层次:一是站在消费者自身角度如何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保证盈利的同时并宣传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借此树立企业的正面积极的社会形象;三是借助大众媒介,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影响力下,对广大消费者灌输理性消费观,营造社会良好的风气;最后,突出政府的领导扶持作用,制定一些有关引导市民理性消费的政策。而国外的研究多是侧重研究消费动机和因素分析。对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较为成熟、系统。主要侧重点是奢侈品的定性,概念及对奢侈品的分类,例如轻奢和高奢之分。不同阶级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也有差别。多数是站在奢侈品品牌的推广角度,即企业的立场推进奢侈品的消费。国内的专家研究较多的则是在奢侈品的认知上,不能完全否定奢侈品消费,最后又回归到如何引导奢侈品消费。

国内对奢侈品的认识愈加完善,但是细化到不同阶级的消费观,特别是年轻群体,其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使此类人群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并不成熟。所以,面对年轻群体,在如何引导非理性消费这个问题上,解决措施都局限于自身、企业、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和政府这四个方面,还缺少一种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海外爆买奢侈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中国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当前的研究还缺乏站在理性消费的角度去引导消费者进行奢侈品消费,并可借鉴营销学理论来制定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Eric Annould Linda Price; George Linkhan.Consumer(2nd Edition)[M].Mc Graw――Hill Companies.Lnc,2004.

[2]Dan Ariely.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rp Our Decisions[M].China CITIC Press,2010.

[3]Philip Kotler, Kevin Lane Kel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13E[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6-186.

[4]Dubios.B.,Lauernt.G.,Czellar.S. Consumer rapport to luxury: analyzing complex and ambivalent attitudes. Consumer research working paper[R].2001.

[5]Brent MeFerran, Karl Aquino, Jessica L. Evidence for Two Facets of Pride in Consumption Finding from Luxury Brand[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4,4(2014):455-471.

[6]Michael Sehade, Sabrina Hegner. The Impact of Attitude Functions on Luxury Brand Consumption: An Age-based Group Comparis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9(2016):314-322.

[7]胡萍.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96-197.

[8]罗仕健,郝向鹏.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 34): 541-542.

[9]王莉芬,刘羽,李忆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及理性疏导――以NH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 2014,(03): 99-100.

[10]高传路.基于非理性消费的网络团购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8):149.

[11],路日亮.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在异化消费中诉求消费理性[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04): 63-64.

[12]李福敏.理性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J].中国商贸, 2010,225.

[13]曹海鹰.引领理性消费维护百姓利益――扩大内需战略中的媒体作为[J].中国记者,2010,(06):58.

[14]赵萍.我国奢侈品消费告诉增长的理性与非理性[J].时代经贸, 2012,(02): 46-50.

[15]罗丽榕.以传统孝道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消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299-230.

[16]弗兰肯(Franken,R.F.).人类动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9-15.

[17]皮特里(Petri,H.I.).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32-249.

[18]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62-71.

[19]朱军.资本加论相对剩余价值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

[20]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迈克尔・西尔弗斯坦, 尼尔・菲斯克,约翰・巴特曼.奢华,正在流行: 新奢侈时代的致胜理念[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假需求”;大众传媒;导向

一、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著作中提出,虽然当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不断地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却使人们更好地适应了现存的社会制度,于是社会大众很少抱怨与反抗,渐渐成为被统治制度所驯服的工具。马尔库塞进而认为,当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使人,尤其使人的需求变成一种“虚假需求”,人的真实需求即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却消失殆尽了。

所谓人的真实需求,是一种源于人的本性自我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总会受到社会的控制与压抑,因为它阻扰了社会要维护现存制度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真实需求势必被虚假需求所压抑,人们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进行“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深刻的剖析了这种”虚假需求“的社会危害。首先,人们丧失了其主体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生存的需求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反而更加关注精神的需求。本处于第二位的生活资料,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人们变成了为商品的存在而存在。其次,造就了“单向度的人”。一般来讲,作为社会人,应该有两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肯定社会现实,同时与其保持一致;第二个向度是否定社会现实,进而在合理批判的基础上超越社会现实。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人们感到幸福、安定。似乎觉得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的剥削制度。但是,马尔库塞批判了这种现象,他指出,这种幸福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虚假的幸福。总之,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性质还没有改变,仍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陶醉于物质享受,没有去否定、批评。于是,单向度的社会和人都出现了。

二、大众传媒视野下的“虚假需求”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交叉融合,大众传媒和信息传媒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它引导人们的思考方式、评价方式、消费方式和控制方式。“虚假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之中,亦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转型期中日渐发挥效应。“虚假需求”在社会政治、技术控制下导致“强迫性消费”,而这种“强迫性消费”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最终得以实现。这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媒介实现形式。马尔库赛提出:现代西方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它主要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在社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下人们去拼命追求商品消费。

现如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大众传媒凭借网络技术优势迅猛发展,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消费信息,供消费者去了解、认知这些商品。同时,大众传媒在提供这些商品的信息时,极尽全力地诱发消费者去购买这些商品。大众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去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比如:将广告与其他的节目编排在一起,采取鱼目混珠的策略,甚至采取更为直接的“植入”模式,故意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冲动消费。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广告等大众传媒利用“强迫性消费”政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使商品信息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受众的大脑中,刺激大脑,使人们产生无意识的反应,购买所宣传的商品,形成追逐满足“虚假需求”的社会性观念和消费潮流。

三、如何消除大众传媒视野下的“虚假需求”

第一、强化“真实需求”。

强化“真实需求”,首先应该明白“真实需求”是什么?马尔库塞认为,所谓“真实的需要”,它主要包括基本需要与剩余需要两个方面。基本需要是指人本身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需要内容,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真实需要是出自人的本性的自由自主的需要,绝非物质对于人们生活的支配与奴役。因此,大众传媒的使命不仅仅是推销商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领,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推动。这就要求大众传媒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满足潜藏于“虚假需求”之下的“真实需求”。

第二、完善“导向机制”。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众传媒使得大众在无穷的文化习俗、广告以及影视图片等传媒中介中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满足。因此,大众传媒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倡导理性消费。在理性消费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大众传媒的行为必须被规范。大众传媒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应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理性消费,倡导环保、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监督那些有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使得消费者养成节约消费的习惯,以理性、和谐的消费行为为荣。其次,政府应该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制订相关政策,通过媒介宣传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第三、推动信息自由。

以前我们获得信息是被动的,媒体传播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如今,这种关系,被打破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博客、微信等工具的出现,赋予我们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获得信息更加自由化了。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主导者更加应该推动信息的自由化,要完善传播环境,把大众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打开话语通路,使公民新闻的发展步伐加快,信息的不再过多的受限于把关人的控制。大力推动信息自由,让大众掌握自主选择权,这样,有利于大众不再跟风,不再“虚假需求”。

第四、创新传播形式。

“虚假需求”所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就需要不断追求创新,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这就需要每一个传媒者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传媒素质。创新传播形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今人们所见到的传媒形式多种多样,已经疲于接受大众媒体带给我们的信息。如何以一种新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不断地加强大众传媒的创新,使得人们乐于接受“虚假需求”的危害,只有大众从心里上真正接受了,大众传媒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面对我国逐渐走向工业化强国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出现的“虚假需求”等类似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无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是给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领域一些启示。因此,大众传媒就要发挥其优势,主动出击,以积极的姿态,挖掘“真实需求”,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导向机制,确保信息自由,创新传播形式等消除“虚假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张力.权力・文本・消费―大众传媒的三维读解[D].河北师范大学,2004.

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第4篇

当今,网上社区、网上金融、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正在兴起,互联网应用已向纵深发展。我们学会并习惯于享用互联网便捷的同时,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作为精彩的网络生活重要一环的网上购物,也以其便捷的优势迅速升温。来自《互联网周刊》的一次调查显示,近年来,电子支付市场每年以30%的速度成长,2007年这一市场的总交易额将达到605亿元人民币。作为电子商务核心的支付环节正在加速电子化,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多种支付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步伐更快。在结算中,电子支付在某些企业中已超过了60%。调查显示,网上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主力军,完成的业务量占比达到80%以上。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例为1.0%,2006年该比例为2.6%。相比较而言,虽然我国的网络购物交易额增长迅速,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还很低,2006年该比例仅为0.5%,这显示出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以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潜力被逐步释放的趋势来看,其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将逐步扩大和深入。

网上交易方式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网上交易实际上是由购买者、网络环境与通过其间的交互完成的任务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人们在普遍关注信息经济运行的技术、安全和信用等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信息经济主体的消费者本身行为特征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消费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随意性增加。随着上网用户的大量增加,依赖于网络了解市场信息的群体日趋增多,网络中出现的一则商品信息,就有可能带动消费者链接更多相关的商品,增加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随意性。目前许多购物网站都使用了相关软件根据消费者已经购买的商品估计预测消费者的喜好。这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信息的同时,增加了消费者在网页上的链接浏览和计划外购物。

第二,购物网站的用户化和消费主动性增强。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着对商品的选择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有些网站,如Land’s End利用消费者偏好快速地掌握消费者可能喜欢的商品。The My Personal Shopper Tool呈现给购物者六对工具。购物者估计每一对送出的东西,看哪个是最合意的。使用这六个选择,“我的个人购物者”推荐适合的选项从而输入需求。Jos.A.Bank的站点允许客户选择一些布料去“订制一套服饰”,他们个人喜好的服饰。客户能够在他们购买之前看见它的全貌是什么样的。(Far-quharson,2001)。

第三,对品牌的认同增加。品牌效应早已深入人心,购买名牌产品不仅成为人们消费的一利一时尚,而且也成为人们网上购物的一个信任基础。许多产品都积极地通过网络打造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更加广泛地了解名牌产品的各方面信息,或对诸多名牌产品的价格性能进行比较,以确定他们的消费决策。

网络消费的这些特点是当下非理性消费在人们的消费行为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反映。网络消费主体的购买动机是网络交易行为得以开展的心理前提,是网络交易行为能否实现的基础。在线的购物环境与物理世界中完全不同,造成了网络消费者具有不同于线下消费的不同心理结构。

二、在线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分析

目前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消费主体来看,人们的消费由物质消费走向了情感型、舒适型、感性化、时尚化消费。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商品与自我的吻合,当然这个自我包含了消费者主体对自身综合的认识,如年龄、阶层归属意识等,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自我的体现以及在消费过程中展示自我的价值取向、文化思维和生活的格调。就消费的客体而言,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的象征。产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在很多时候已经并非是消费的重点,被人们看重的更多的是它们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些特点和趋势在网络时代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在线消费主体的购买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网上商店比起传统商店来说,能使消费者更为直接和直观地了解商品,能够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针对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如淘宝等网站都开通、汇总了多个热卖信息。消费者可以轻松获得各个热销产品的信息以及价格,进行价格性能等对比,进而通过链接快速进入消费者认为适合的网站,完成购物活动。这种网上购物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第二,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在购物中即时、便利、随手可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上购物弥补了这个缺陷。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基于节省时间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占网上消费总人数的49.29%。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第三,追求时尚、个性化的消费心理。现代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的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现代消费者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希望在购物中能随便看、随便选,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自由,最大程度地得到自尊心理的满足。但店铺式购物中商家提供的销售服务却常常对消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

通过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线消费行为选择过

程有理性成分的存在。但是现实情况是,网络购物环境的无序和许多人对网络的陌生,使得在线交易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瓶颈。而其中信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理性消费与在线信任的建立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包括以下内容: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那么,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换句话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传统意义上,学者们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分为两大类: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非理性消费是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是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认识不足等消费行为。

在线消费者有着追求物美价廉和方便快捷的心理,在行为选择上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获得最优的商品和服务。在线消费者运用各种网络购物站点提供的软件和厂家的电子商务站点进行比值比价,在这一点上充分显示了网络消费行为的理性特征。但是,即便如此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之前,他的信息也往往是不完全的,他们常常是在部分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的消费过程就变成了一次次的试错过程。网络空间的瞬息万变和失范,使得这种试错行为更是难以有效开展。这也是造成在线消费行为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实际的在线消费行为往往是基于信任基础上展开的,而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消费行为。

理性消费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十一”,消费者,从众效应,理性消费

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影响

11月11日,被命名为“光棍节”,光棍节”抢购的点子是出自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认识到西方节日将不会成为中国未来的最大消费增长,于是想好好的利用中国的“光棍节”。如今在各大电商销售家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下,11月11日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民疯狂的购物日。许多大型的电子网站在这一天会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其营业销售额。天猫、京东、易迅、当当、国美网上商城、苏宁易购等大型网站在这一天为了抢客户忙的不亦乐乎,现场的连锁卖场、商场也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不放过任何有可能性的客户,还有服务于这次狂欢节的商家、快递业、支付行业、第三方服务业以及电商平台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都在这次活动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双十一”不仅让天猫等电商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快递行业业绩激增,部分快递员的收入“一天能顶一个月”,各大快递公司都在其官网上晒出了“双十一”当日“成绩单”,纷纷创下历史新高。除了网络商家间相互较劲之外,消费者间的竞争也是相当的激烈。有些消费者在11月10日晚12点前就早早的守在电脑前准备抢购;有些消费者为了能够积极备战“双十一”,已经早早的提前一周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有些消费者甚至早早看好了物品就等着“双十一”的打折;有些消费者甚至还拿出厉害武器4G网络参与抢购之中。据了解,在“双十一”活动中抢购的人群众各种年龄段都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利用这次的打折活动狂购。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抢购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大批的人在11月11日那天抢购,会出现自己如果不抢购的话,会跟不上大部队的从众心理。其实他们根本就没什么要买的只是盲目地跟从消费。

二、从众效应出现“双十一”中的原因分析

从众效应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通俗性理解就是“随大流”。在研究从众效应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实验结果发现了从众的普遍性。从众通常表现为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与朋友们上街买衣服,在琳琅满目衣服中挑来拣去,你选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是你的朋友却认为这件衣服不好看,不适合你,罗列了一大堆意见。迫于他们这种”无形的意见压力“,你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以上案例的共同点就是从众。“双十一”活动在全国的反响很大,有些消费者们看到商品折扣是如此划算,就盲目地跟从参与到这次狂欢购物节中。根据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从众效应。

1.市民对“双十一”的购物的消费观念有点模糊不清,因为大多数人在不确定该不该消费情况下,受到大众消费的影响;另外最具诱惑的是有部分人是从众的受益者,从众的结果并不都是错误的。思维上是一种比较保守和保险的处世态度。跟随着众人,吃亏的概率小一些。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和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一些研究证明,持有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证明。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不同的意见。因此有些消费者在“双十一”优惠活动中为了“随大流”而盲目的购物,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消费。

2.由于“双十一”打折的力度比平常的节日都要大,成功地吸引了大多数的消费者。天猫、京东、易迅、当当、国美网上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以及家电连锁卖场、商场都在利用这次活动大大折扣。大多数消费者受到折扣力度的影响,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这次抢购之中。一些消费者认为“怕过了这村就怕没这店”,而且这次活动抢购时间也有限,活动的只限于11月11日当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者没有时间“理性的思考”,只顾着匆忙抢购商品。冲动的消费观念让一些消费者在这次“双十一”活动中购买了不少不必要的东西,一时的贪小便宜的心理让消费者多付了许多不必要的钱。不少网友还调侃道自己这样做在为国家的GDP做贡献。一些网友不断地在网上晒出自己在这次“双十一”活动中的“战利品”。

3.一些媒体的大肆的宣传也是导致一些消费者在这次活动中跟随大众疯狂的购物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一些商家在活动中利用新闻、广告和网络等媒体的轮番轰炸下,让消费者对这次抢购活动热情高涨,并且能够购买其商品,以达到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的目的。由于广大市民每天都需看电视和报纸,通常他们都是通过这些来了解最新的信息,因此大多数市民容易受其影响。现如今,有很多公司和商业机构都是采用网络、广告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达到获取巨大利润的目的。

三、在“双十一”活动中,消费者需理性消费

跟随着众人,如果说得对、做得好,自然能分得一杯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无须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治众”的习惯原则。所以,很多人愿意采取“从众”这种中庸的处世方式。然而有时人们的从众心理具有盲目性,见大家参与,自己也参与,从来不问自己所参与事情的是非对错。“双十一”打折活动让有些市民产生了盲目跟从的消费心理。盲目的跟从往往是没有主见的一种表现,盲从是可怕的,它往往会让你对一件事的是非真伪的判断产生偏差。“双十一”疯狂的打折让消费者们盲目地从众,而不能够理性的消费。在“双十一”活动之后,有很多网友表示再购物愿剁其手,同时网上也有大量的新闻消息是关于“双十一”的理性消费理念,报道中讲述市民应该如何理性消费和理性的看待促销这一类问题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在这次“双十一”活动中有大部分的消费者是在校的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群体,其理性消费观念甚是薄弱。他们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心力量,在国家振兴与民族富强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盲从的消费观念和盲目的攀比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也比较明显,所以社会就盲从消费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社会中的消费者们只是看到“双十一”打折活动的表象,却没有理性地思考这打折背后的利弊。在活动结束之后,一系列的后续问题都迎面扑来。如:“发现想买的东西也没有便宜多少”,“包裹停滞9天还在途中”,“收货问题多”,“包裹未至,诈骗电话先行”等。消费者应理性的消费花该花的钱,买该买的东西,不可看到东西便宜或者折扣大就胡乱的消费。从有些消费者在“双十一”活动中的盲目消费的情况中,可以看到盲从对于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危害。在盲从中,人们的思想被“大众”所局限,意志和思想无法发挥作用,更不可能作出什么开创性的成就。

在今社会上充满了形形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他们大都是盲目跟从者,总是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行走,沿着他人的思路思考。盲从会使人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别人不曾面对的艰难险阻,吃别人没吃过的苦,但惟有如此,你才能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走别人的没有走过的路,正是这一思路支持着他们一路走来,让他们跨越障碍,直达成功。

参考文献:

[1]曹虹剑,姚炳洪.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消费经济,2003,(5).

[2]曾洁.影响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因素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