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高高考;诗歌鉴赏;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容和形式;李清照;苏轼;杜甫;李白

职高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题型设计主要限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作者情感倾向进行考察。因此,要答好这类题,就应具有鉴赏诗词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上要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容和形式着眼,对学生展开能力培养。

首先,鉴赏古代诗词要从社会环境和诗人人生境遇入手。

所谓的社会环境和诗人人生境遇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历程,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即便同一个诗人所作的作品,诗词的内容和表达的风格会随着社会变迁、人生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像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前期的词语言就显得清新自然、欢快美满、悠闲风雅,偶有闲愁点缀。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后期则词风沉郁、凄婉、悲怆,主要抒发愁绪。《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无不刻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李清照在词中把国破、家亡、夫逝的后孤愁无助、凄清寂寞、生意萧条的处境含蓄慰藉的表达,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苏轼一生受“乌台诗案”、“眉山记忆”的影响,而显得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情感丰富,故词作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前期的作品清雄旷达、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时而清冷孤寂、时而空灵隽永、时而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其次,鉴赏古代诗词要从内容和形式着眼。

从内容分析鉴赏诗词可抓住以下五点进行:

一是理解标题。标题有的体现作者思想,有的提供社会环境,有的点出作者人生境遇。如《蜀道难》、《登高》、《赠从弟》、《长恨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直接或间接将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思想进行表露。

二是抓住带有感彩的词。诗词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带有作者情感的词。这些词传递着作者写作时的了心理痕迹、情感倾向。“雄”、“新”、“绿”、“轻”、“晴”、“香”等传递着作者即时即刻,此情此景中欢愉快乐的情感;“独”、“孤”、“寒”、“秋”、“断”、“乱”、“凋”则感彩浓厚,渗透着作者主观感受,体现出冷落、孤寂、悲苦、凄凉、愁绪一类的情感。这两类词一路写来越积越多,诗人或欢愉快乐,或豪迈豁达、或寂寞伤感、或孤独愁苦……之情迸涌而出。

三是找准节奏,感受音韵美。诗词读起来节奏鲜明欢快、轻松活泼,韵脚发音响亮的,表现出的是作者欢愉快乐的情绪。如陶渊明之《归园田居》(其一)以一韵到底的方式,用“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将渴望归隐大自然的陶渊明终于实现心愿时的极度欢欣之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反之,杜甫之《登岳阳楼》读来节奏悠缓而沉重,“楼”、“浮”、“舟”、“流”虽中途换韵,仍彻底的把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浩淼气势,想到国破、亲离,空有抱负难以实现的抑郁、悲苦、感伤彻底暴露在读者面前,显出沉郁顿挫之风格。

四是理解诗词典故所蕴藉之义。作者写作时中遇到需要避讳的情况,或为诗词含蓄而不直白,就得运用典故表达内心情感。读者就必须弄清楚典故的来龙去脉,所含意义,深层次挖掘诗词内涵。如李白之《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吕尚(姜太公)渭水溪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以及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之典故传递出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情感倾向。

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体记忆;民间信仰;习惯-记忆;重新建构;象征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054-06

集体记忆是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是指“同一社会中许多成员的个体记忆的结果、总和或某种组合。”[1]在哈布瓦赫之前,迪尔凯姆已提出“集体欢腾”概念。它指人们在特定地点进行集会,并举行宗教仪典的活动。[2]在“集体欢腾”的基础上,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并阐述了梦、语言、家庭、宗教等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保罗·康纳顿发展了哈布瓦赫的理论,提出了“社会记忆”,并强调社会记忆本质上是习惯-记忆。阿斯曼认为他们二人对集体记忆的理解不同,前者是一种“沟通记忆”,后者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3]

1990年代以来,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有不少成果都借鉴了集体记忆理论,但由于未从理论上集中思考民间信仰研究与集体记忆理论的契合性和进入路径,限制了这一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实际上,无论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康纳顿的社会记忆,还是阿斯曼的文化记忆,都是一个群体对过去历史的记忆,这种记忆首先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来传承历史,在具体社会环境中建构历史,与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理路十分契合。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一、习惯-记忆

保罗·康纳顿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习惯-记忆,人们“有再现某种操演的能力”。[4]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盛行的形态,近代以来由于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经过、庙产兴学、新生活运动、“”等历次运动,逐渐被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几十年来,一直隐而不彰,表面看似消亡了,但吊诡的是,近些年却又以强劲的势头复兴。为何当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之后,民间信仰又能盛行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应该注意到作为集体记忆的民间信仰是一种习惯-记忆,是一种业已被确立的信仰体系,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背景。由于它“遥遥地在背后支持着各种知识与思想的合理性”,[5]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文化存续的关键。对民间信仰的集体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业已成为民众基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系统。即使在社会环境不利于民间信仰流行的年代,它仍然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表面看来,这种不言而喻的背景消失了,实际上却深深地烙在民众的习惯-记忆中,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即在民众那里,民间信仰业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民众生活中的行为、活动都习惯性地传承着民间信仰。一般来说,民间信仰主要通过仪式传承,此外家庭教育和文本也是重要的传承方式。

1.仪式。一般来说,大型的、集体的庆典或祭祀仪式最适用于集体记忆储存和传承。正像保罗·康纳顿认为的那样,我们不经常去回忆在何时何地掌握了正在讨论的这种知识,常常仅通过现场操演就能够认可,并向其他人演示我们确实记得这种知识。仪式是社会记忆的仓库。仪式的展演,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形式化的操演语言以回溯过去,将历史记忆表现出来,一方面满足心灵的需要,一方面成为习得过去的鲜活教材。哈布瓦赫论证说,“仪式可能是宗教中最稳定的要素,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仪式是建立在物质性操作基础上的,这些物质的操作不断地再现,并且在时空上,由仪式的牧师的身体来确保一致。”[1](196)史密斯更认为,原始宗教具有仪式先行性,即仪式先于信仰,信仰主要通过仪式来表达的形式主义特征。它通过形式化的语言来展演过去,传承宗教。

祖先崇拜的相关仪式是典型的储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方式。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社会一年中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春节早晨起床放完“开门炮”,接着“祭天地、诸神及祖宗”。[6]清明节,民众有扫墓添土,祭祀先人的习惯。这天人们要到郊外祖先墓地,“陈蔬馔,挂纸钱,扫坟添土”。[7]民间相传中元节为“鬼节”,为地官赦罪之辰。是日,民间往往焚香、化纸、放河灯,并“陈列水果祭祖先”。[8]十月一日寒衣节,人们纷纷到墓地焚烧纸钱,并且“剪纸为衣,焚于墓前”。[9]在一年到头的祖先祭祀中,从祭祀方式看,有家祭、祠祭、墓祭;从祭祀对象上看,有直系近祖、远祖,也有孤魂野鬼。归根结底,都同样是通过烧香、磕头、烧纸等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丧葬礼仪也是祖先崇拜的集中展演。当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亲人去世后,全家族的成员,无论是近亲还是远亲,济济一堂,为亲人办理丧事。他们平时由于各自为生计奔波,无法聚在一起,这时通过短暂但集中的交往,使天然的血缘关系得以巩固,使大家在已逝祖先的面前感受团结的神圣义务。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通过集体仪式性的追忆亲人的功绩,以荣耀祖先;通过繁琐的仪式,集中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传递传统的孝道观。

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第3篇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个命题的含义是,人的道德面貌的好坏和才智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这个命题是爱尔维修等人对人的本性及其精神、观念的来源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所引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他们从感觉论或从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即自爱。他们认为这种自然本性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使这种自爱的本性在道德上趋向于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

拓展:爱尔维修出身上层社会,他与伏尔泰、狄德罗都是巴黎的大路易学校的毕业生。曾任政府总包税官的职务,后辞职专事著述。1758年发表 《论精神》一书被巴黎法院查禁。他晚年写作的《论人》在去世后才在荷兰的海牙出版。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第4篇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

社会环境的含义范文第5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