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本质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5-02
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成本包括高校耗费教育资源用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成本、学生在校期间用于学习和生活的个人消费的个人成本、学校公共资源用于教育而损失的其他收益及学生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的机会成本。狭义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价值。本文所述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狭义教育成本。
一、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7年由财政部颁布的,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内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等没有明确规定。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虽已将高校教育成本纳入政府的监管范围,但其所指的成本只是一种统计成本。现行制度并没有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近几年,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研究对高校成本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作了初步确认和改进,但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和项目划分方式上还欠缺科学性和准确性,成本核算方法也不够简易合理。
二、 开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一)明确高校会计基本前提
区别于企业会计,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要重新确认会计主体和会计分期。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将整个学校作为会计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会计分期应采用学生培养周期制,传统教育周期是按照学年(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划分的,但现在高校每年的招生工作从7月份就开始了,结合高校特定的运作规律,高校会计期间应确认为从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二)强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第一,权责发生制原则。当前高校会计核算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除外)。收付实现制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记账标准,这种方式虽然记账简单,但由于不考虑款项取得和支付的归属期间,收入和支出不需要配比,重大的会计事项(大型设备购置、固定资产折旧等)不能合理地进入成本核算范围,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财务状况。而权责发生制则能解决以上问题,它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各期的收入和支出,即属于当期的收支计入当期,不论款项是否已在当期收付。权责发生制强调配比原则,在核算过程中将支出与收益联系在一起(涉及折旧和摊销费用等),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第二,配比原则。进行高校成本核算时,要同时在项目上和时间上进行配比,即行为主体对自己的会计行为负责,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同时,还要明确成本费用的归属期间,以便反映高校各部门各期间的财务状况。
第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凡支出的产生的效益仅在当期实现的,应记作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教育成本;凡支出的效益需在多个会计期间内实现,则记作资本性支出,成本分摊计入多个会计期间。
总之,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相辅相成,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高校支出分类与教育成本项目的重新确定
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将教育成本简单地划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科研支出五部分,教育成本界定方法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虽然在制度上有所规定,但应当将哪些支出计入教育成本,实践上还不科学、准确和明晰。针对高校成本项目确定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然后按照是否与培养学生相关这一标准将高校总支出划分为三类: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部分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
第一,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教学支出、教学相关支出、学生事务支出。教学支出包括:1.人员经费。教职工的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障费等。2.公用支出。公务费、业务费、项目管理费等。教学用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缮费:教学楼、教学设备等。教学相关支出包括:1.教学辅助支出。图书馆、实验中心、体育中心等部门费用。2.行政管理支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费用。学生事务支出包括学生贷款贴息、学生医疗补贴、学生会活动费等。
第二,部分计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科研支出、后勤支出。科研支出中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计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等;与培养学生无关的不计入教育成本,例如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等。后勤支出中学生不单独付费的计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园绿化、学生用水用电等;学生要单独付费的不计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园超市、理发店等。
第三,不计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高校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校办产业支出、拨出经费、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向上级上缴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离退休人员经费、高校捐赠、赔偿费、自然灾害事故损失等。
(四)高校教育成本计算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 简称IL)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出来信息,并且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所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我校现在已经开展的一些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1.1新生入学的入馆培训
每年我校新招收本科生为4000人左右,研究生有2000人。我们图书馆通过散发宣传小册子,传单等来向新生宣传一些很基础的图书馆的常识。例如图书馆工作流程(通常都是借还书环节),藏书的分类体系,检索方法及规章制度等。另外我们还进行分级培训。就是对助理辅导员和新生代表进行集中培训。然后由他们在分头回去和其他广大新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培训。通过这个入门阶段的培训使新生对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服务体系,工作流程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个各大高校都已经开展此项模式。
1.2开设文献检索课
应教育部的要求在各高等院校以图书馆为基地来组织教学,我校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选修课,不仅是对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这门课现在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担任,主要是从讲述文献与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主要检索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及查找方法;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数据库等一些基本知识方法等。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支由馆员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由馆员承担信息利用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工作,而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检索工具的教学工作。
1.3定期开展一些专题报告,简称为一小时培训
我校的专题讲座按照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事数据库讲座,介绍图书馆各种数据库的使用;这个主要是我们请一些数据库商来进行培训;二是不同类型文献使用讲座,例如,如何检索学位论文、如何查找会议文献、如何检索CSSCI收录的文章、专利检索等;三是不同学科信息检索讲座;例如,如何检索经济类信息、如何检索法律类信息等;四是文本编辑等学校科研过程中常用软件的使用讲座;例如,word软件、power point软件等。由于讲座时间教学时间短,一个月四次,内容一般是介绍性的,不深入,所以在课后还会有咨询台等可以负责答疑等。
1.4 BBS网上答疑及网络培训
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部门专门有一个BBS小组,专人分工负责及时解答网上(图书馆主页上的留言板)读者提出的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方法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络培训使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各种形式多媒体课件挂在图书馆主页上,发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生动直观的特点,直接与读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和培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自助学习。
1.5开展与读者相联系的文化活动
在每年的读书日这一天,我校图书馆的馆长都会亲自带队进行读书宣传活动。我们会在事前印制多份有关学校图书馆的宣传资料,主要包括学校数据库的各种介绍以及针对我们学校特有的经济方面的各种信息的查询及检索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同学们学会利用学校的数据库等各种电子资源为自己写论文或是查询各种信息。还会宣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有关读书的文化活动,包括读者联谊活动,读书知识竞赛,名人名著推荐,还有文化名人纪念讲座等。形成提高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2.取长补短,其他高校优秀创新模式研究
2.1网络检索竞赛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子2008年起开始举办大学生网络检索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主要是由图书馆、校团委、教务处、学生会联合举办。竞赛形式分宣传报名、培训、预赛和决赛四个阶段。参赛队伍按学院为单位组队进行,,先由图书馆老师进行培训,讲解竞赛的形式、规则,互联网信息资源,前沿的检索技术和方法等。然后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形式为网上题库答题,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答题,采取计算机自动判卷,内容涉及机场知识和时间检索操作类。经过预赛环节激烈的角逐,最终有6个队进入决赛。决赛形式为大屏幕出题,学生作答。内容大都是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题目,不仅考察队检索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对网络信息的熟练程度等。由于竞赛形式新颖,而且内容实用,极具互动性。大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积极参与。通过该项竞赛活动,大学生的网络检索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了,我觉得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非常适合大学生口味、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荣誉性等特点。可以借鉴和参考。
2.2实现基于blog的信息素质教育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Blog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传输信息的工具已经悄然成为网络达人的一个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图书馆Blog可以作为在线的教学和用户虚拟学习,研究的平台。也可以成为用户网络学习的信息导航平台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这种以博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具有一个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也是符合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很先进的模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很多高校采用。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丰富、高品位、高质量得馆藏,不断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另外,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当具有的服务项目。让大学生在众多的模式当中选择适合自己,为自己所需,能为自己所用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利伟 网络检索竞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4)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质量标准;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学前教育发展。而学前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师资水平的提高。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有6个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升本、五年制专科、三年制专科、中专,因此,这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涉及哪些内容;(2)各层次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否有差别,差别体现在哪里;(3)各层次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差别体现在学历要求不同上,随着学历的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在螺旋上升;(4)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差别体现在哪里。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学前教育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关于专业能力的概念
随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法规的推动,目前对学前师资的关注程度很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而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又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探讨也逐渐增多。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能力特指专家所拥有的,区别于新手或经验不足的人所拥有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专家只有在某个专门领域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知识和技艺,才能称为合格的专家。个人是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和相应培训获得专家能力的。其实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具备的与此职业相关的能力。也有人将专业能力定义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时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境,做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其他的教育专业能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它既要有普通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要有依据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特殊从教能力的要求。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能力既要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幼儿教师的特殊专业能力。
2010年《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从幼儿故事讲述、钢笔与粉笔字、边弹边唱、绘画、舞蹈、手工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健康操与口令、教学设计以及特长展示十个方面具体设置了水平标准。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能力部分是按照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基本工作内容来架构的,包括7个方面27条具体要求,体现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综合上述两项政策以及实践工作经验,将学前教育的专业能力归纳为:基本的才艺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标准”
面对综合多样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如何确定哪些是学前教育本科的专业核心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工作领域中,所需要的关键的、具有排他性的能力。这是由学前教育的工作任务和对象所决定的。
曾有学者对中专、专科和本科三种模式作了比较,得出:“中师侧重艺体技能训练,本专科侧重专业理论的学习;本科比专科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研究,专科比本科较重视艺体技能的学习训练。”为什么本科要比专科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研究,是否意味着学历越高专业理论掌握就要越深入?这是否也代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理论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笔者通过参观幼儿园、早教机构,就专业背景、工作年限、选择幼教的原因等方面对多位老师进行访谈,发现不管是何专业毕业,以本科学历做幼儿教师几乎都能够带领幼儿做一些活动,给人感觉学不学这个专业都能做这份工作;但是通过对个别老师进行深入访谈,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活动等等问题时,专业与非专业的差距就非常大。因此,我们认为专业性的区别主要存在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当中,这具有排他性。
据此,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上。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标准”制定并非易事,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去制定。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当前学前教育迅猛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家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制定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标准”。
参照《标准》,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第二,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第三,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学方式;第四,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得需要在高校就着手培养。那么高校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是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基石,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是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途径,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形成这些专业核心能力,仅依靠“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为学生创设“能力为中心”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的能力。
1.全面、系统学习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便于我们形成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等等,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2.理论联系实践,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1)教学法的技能训练课
虽然学科专业知识是基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实践能力。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开设教学法课。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通常教法课可以采用模拟真实教学情境进行相应的实训,让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对情境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处理,获得真实感的实践经验。这种集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于一身的教学法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教育实践的机会
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最主要的实践课。教育见习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每学期一周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园情况,然后再与理论课相结合,推动我们思考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实习不是简单的教学实践练习,而是综合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确保实践课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制定教育见习、实习的教学大纲,在见习和实习期间,需要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能力。指导教师可以和幼儿园教师合作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各种能力。
当然,学前教育本科院校必须认清现实,不能要求所有院校学前教育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一样,也可能仅仅发展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追求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需要注意结合社会发展、幼儿园等方面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的重点。
参考文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据我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体育与美育”,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遍轻视“体育与美育”。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
在我看来,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突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近代由民族国家纷纷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要从重建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开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就统一于审美价值观的一致。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是人们内心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导向系统;它具有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就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人心理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而情感比认知更根本。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我把情感划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它们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人只有通过审美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地解放个性,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文化品味与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通过积淀,逐渐由审美情感内化为审美价值观,以主导个体的人生实践。这里,关于美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还需要作一些解释:人的本质控制着人的行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要认识清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观察与理性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又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人文学者与追星族的根本区别,就是审美的区别,前者的美感模式是高雅美,后者的美感模式是通俗美。)人性不只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重属性的统一,而是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的统一。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同时,美又是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哲学、科学与宗教等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本质都是美,只是表现美的形式不一样。艺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美、哲学用抽象的理念表现美、科学用准确的概念、原理与公式表现美、宗教用“神”的理念与仪式表现美……这一结论需要用较长的篇幅来阐释,我把它放到我的《人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进一步的诠释与论证。在这里,美的价值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美的价值才是社会永恒的共同价值,只有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才能使人们产生普遍的审美共鸣,形成一致的认同感;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是社会最基础的价值体系,所以,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审美情感就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与建设大同社会的共同生长点。
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
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
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己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走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的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