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酒店管理技术;问题教学法
酒店管理技术课是一门管理型实践课程,这门课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活生生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我认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授式,还有当下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更应该让学生研究性地学习,尝试运用问题教学法,这样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而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让学生能自觉地根据任务的要求以探索-发现式的模式主动学习,完成任务。 也就是说 学生依据对教材或案例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分析学生特点,结核课程要求,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数从文科录取,女生多于男生,除了民考汉的学生之外,还有民考民的学生,一年预科结束,快速到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来,语方问题、逻辑能力的编辑和总结问题等都成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假如专业课只讲理论,不实践,不总结,让学生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融会贯通是不符合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学生也会产生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长劲,对母校、对老师都不会有很深的感情,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改革不仅要改在内容上,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数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因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被动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往往是企业中的一线管理人员,其工作具有任务多而繁杂,直接面对客人、员工和上级领导,所以要求其在工作中具有专业、耐心、细致准确的要求。如何能胜任工作,就需要有工作能力,而酒店管理技术的这门课就针对主管的一般工作任务总结出了其完成任务,胜任工作的几种核心能力。如右图所示: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要抓住这几种能力所承担的各种任务,根据任务类型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活动。这些任务都具有可操做性强、可以评价的特点,因而很容易地找到大量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的过程,我们采取问题引入制度,即把案例中的问题在阅读案例之前就提出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类似于中学阶段的预习,然后带着这些事先设置好的问题进行案例的讨论与研究,就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内容,融入到生动的工作任务中来,只要解决了案例中的问题,就意味着其学会了某种工作方法,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些方法是由哪些管理理论发展而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产生学习的焦虑感和畏难的情绪,同时也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任务中来,并根据能力,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实施该方法时还要注意做到真正地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关注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了有教无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要培养理论够用,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应拘于某种模式,或固定的程序。学生具有其各自不同特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其变成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材料 ,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做准备。
二、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在教学中贯彻“教-学一体、学-学互助、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所谓教-学一体,就是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材料共同设定任务目标,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把握学习方向,学生通过任务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任务目标。这种“民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要强调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体现出师不必强于学生,学生不必不如师的思想。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任务的核心思想,达到人人都会做的结果。学习小组的建立最好以水平相当的人组成一组,由教师根据各组的特点进行相同任务但不同问题的分配。
(二)强调团队全作,建立任务小组,找寻合作伙伴,搭建学习平台,发展学生能力
酒店管理技术这门课程有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团队,如何建立学习型的团队,靠几个简单的指标和任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而从课程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建立学习小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完成各种任务的训练,使以完成课业任务为基础的小组变成一个具有开放心态、积极上进、不怕困难,竞争力、凝聚力强的学习型团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任务必须有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小组中的成员人数尽量控制在四至六人,同时要成员中的性别、族别都有限制,同时还要求完成小组任务时,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在最后验证小组结果时,每个学生都要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解个人在任务中承担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个人观点。第二部分为下面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提问团,对学生的发方言进行提问。如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三项任务,那么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都优秀,假如出现对内容明显不清楚或不了解的成员,那和小组成绩就暂定订为不合格,要事后和老师谈话。才能给出小组成绩,但个人成绩肯定不及格。除此之外,小组之间还会有竞争,以对抗赛的形式,给出相同或不同的任务,对每组成员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组的协作人程度等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优胜组。 通过一学期或几学期的专业教学,我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团结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看重自己在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但人人都关注自己有没有具体的任务,还有的小组成员已经开始关注,各任务之间的顺序关系,因而在分配任务时,有的小组就会进一步提出由某个具体的人先完成什么任务,再完成什么任务,最后的时限是什么,这其实就是我们这门课的主旨DD培养管理者的计划性、培养管理者对时间进行管理和控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自然学会了为人处事,处理矛盾和麻烦等任务。
三、怎样避免“问题学习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问题学习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问题只由老师来设计或提出,其次就是提出的问题与案例没有关联性,第三还要注意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过难。上述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所以教学自然又回到了“一言堂”或是收效甚徽的结果。
(一)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源头是一问”。可见问题的重要性,在实施问题教育法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问题问得不对,问题过于简单,问题太过难懂,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不屑于回答,过难的问题又让学生不敢回答,如此只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最具典型性的启发式问题莫过于案例,可以通过影片、可能通过学生的实习感受、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将案例呈现在学生眼前,提出问题,供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思考,通过积极的实践和大胆的求证来解决手中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问题组合难易得当,呈现多元化问题,不要简单化的问题
这是个不太容易把握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对问题的难易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太过单一性的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任务重新组合任务内容,从问题本身上来说,就是多提一些“怎么处理、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少提“是什么”的问题。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尝试解决和处理,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成就感。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可以先提少量的“是什么”的问题,再提如何做的问题,这样更容易让他们回答,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既便学生回答的不对,不完整,也不要立刻打断他,要引导他向正确地答案迈进,而不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到学生不想再回答时,请他坐下,将其回答部分的内容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中肯的评价,再请其他同学,或由教师本人进行补充。这样既保证可以让学生,尤其是不爱发言的学生能主动发言,同时也不会因为简单的一个否定就决定学生对学习的产生消极的情绪。同时,因为尊重会让学生产生“尊其师,信其道”的想法,由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有更平和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业。
总之,问题产生于真实的任务,任务需要有能力的人完成,人们具有不同的能力,合作完成任务是最节约成本,也是最省力的方式。酒店管理技术课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培养学生会做事,会做人能力,所以通过具体的问题培养专项能力也是最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关键词: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问题探索
多媒体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上课的需求,极大了满足了社会人群中尚未受到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学习进修、考取学历的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技术的大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此期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多媒体远程教育决定了远程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有形的课堂,这在无形中对远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远程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是我国网络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在中国教育领域孕育而生。自此以后,各个高校迅速开展了以双向交互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首先与湖南电信合作,建成网上大学。清华大学则在1998年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目标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干网的建设,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需求;2000年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2001年7月,教育部继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试点范围,从38所院校扩至的45所;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远程教育学院的高校有68所。
1.2目前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部门对网络教育市场投入的资金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投入资金扩大到了社会各界,足以证明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当前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应用主要是在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虽然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孕育之下,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得到了长久持续的蓬勃发展,但是为了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我们不得不正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多媒体远程教育同时也具备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等优势,而且电视教育、广播教育以及课堂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体系。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让我们既看到其未来发展的光明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其所存在的隐患,只有对两者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不断前进和进步。
2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1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
由于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成年人,学习动机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远程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可塑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远程学生打造为社会行业的急需人才。而在众多的社会行业中,计算机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是热门行业,因此众多开设多媒体远程教育的高校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满足远程教育求学者的学习需要,纷纷开设了与热门行业相对应的远程教育学习专业,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未来的这几年内某些专业的人才一定会严重过剩,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部门的调整和管理以及鼓励各个学校开设本校特色远程教育专业。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开展符合自身条件的远程教育专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让专业的设置能够合理地分散开来,获得均衡的分布。
2.2网络教育的费用偏高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但是其费用也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中,不同学历需要耗费的费用有所不同,根据笔者调查,依靠现代远程教育取得本科学历,单单学费这一项就至少要花费一万元,还有其它必要承担的包括书本费、选课注册费、管理费等。因此,就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费用的要求来看,要想实现其在绝大多数地区的普及,恐怕还需要较为长久的努力。高校在进行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压缩成本的支出,运用简单高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尽可能地实现低成本的教育投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是其追求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高校所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2.3需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课程内容的设计、整合、开发等直接影响了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仅仅是传统面授教学的内容,而是要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激发学生远程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对网络课程内容更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整合。首先,高校要配置高质量、脉络清晰的电子学习教材,还需要借助已有的网络优势和资源,提供智能化的资源搜索,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沟通学习互动、交流、解答的渠道。目前在我国现代远程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欠缺水准,各个高校的制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其相关的资源库尚未完善,给远程学习智能化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监督,增加对高校开展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资源支撑,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能对目前我国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一阐释。但是,笔者相信,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都是暂时的现象,其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其所带给学生们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因此,教师要对远程教育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让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化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93-194.
[2]刘炜.探讨多媒体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60+162.
[3]曾平.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216-217.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发展历程;能力维度;能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36-03
当今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1993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一版),经过三次修订与不断完善,至今共颁布了四个版本的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颁布的背景
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许多教育政策、法案和措施等,包括设立教育专项基金会一起推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布什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在1992年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到我们所有的学校,要求到2000年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联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并逐步走向成熟,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的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制定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开始提上日程。
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提出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是一个集合了超过85000个全球会员的、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其宗旨是引领和服务于“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效运用”,为会员应对教育改革挑战提供信息、网络机会和指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STE就陆续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诸如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NETS-S)、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美国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etm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stratots,NETS-A)等,对美国国内和全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ISTE在1993年第一次颁布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活动过程。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属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其中一种类型,即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三、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一)ISTE于1993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一版
1.提出背景
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许多教育政策、法案和措施等,包括设立教育专项基金会一起推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布什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在1992年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到我们所有的学校,要求到2000年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联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并逐步走向成熟,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的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制定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开始提上日程。于是ISTE在1993年第一次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一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活动过程。
2.主要内容
1993年,ISTE的《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提出了十三个能力指标,主要涉及教育应用软件、工具性软件操作运用;运用技术资源支持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教学管理;计算机使用中道德和产权问题;利用技术促进专业能力提高等。1993年版标准服务对象主要是全美的大中小学教师,没有系统的框架和分类,也没有具体的绩效指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但引导了教师开始关注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技术提高效率。
(二)ISTE于1997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
1.提出背景
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和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发。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美国学校改进法》,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会;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美国的所有中小学:到2000年所有中小学与国际互联网联通。资金方面:克林顿总统在1996年提出在今后五年拨款五亿美元来改善网络,同年颁布了《技术文化挑战启动方案》,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援助。
2.主要内容
针对1993年版标准陈旧内容,对不符合时展的部分进行修订,时隔4年之后ISTE于1997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1997年版),在内容上扩充为三大能力维度和十八个能力指标,建立了一级能力维度标准,二级能力绩效指标。三大能力维度包括基本技术操作,概念、技术在生活中的使用和技术在教学的应用。要求教师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997年第二版标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要求教师能运行计算机软件,用计算机获取、开发和使用数据,结果,评价硬件和软件质量,处理基本的故障等。这些标准和指标都充分说明:计算机处于普及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成为首要任务,也是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前提条件。操作本位成为这两版标准显著的技术运用特征。
(三)ISTE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
1.提出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美国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促进教育技术改革。例如,199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包括三项措施:建立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建立远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网络教育委员会,在建立远程教育合作项目中,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来资助高校与中小学、社区、技术公司以及企业部门合作。1999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立资金资助36所大学计算机网络连接。有了政府的支持及资金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2000年ISTE在1997年版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颁布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更名为《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使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不断得到完善与走向成熟。
2.主要内容
ISTE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中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这条能力维度中划分成“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经验,教学、学习和课程,评估与评价”的三大能力维度,加上“技术操作与概念,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社会、民族、法律以及人类问题”这三大能力维度,《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标准共分为六大能力维度,二十三个能力指标。扩大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使教学水平与实际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ISTE于2008年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
1.提出背景
2003年10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NII)颁布了《国家创新计划》,提出国家创新战略。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领导世界》:“为了保持美国竞争力,使国家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培养优秀人才。”2007年,美国政府相继推出《创新美国计划》、《美国竞争宣言》和《美国竞争法》等,特别重视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响应这些政策,2008年ISTE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标准,内容面貌一新,适应时展,与时俱进。
2.主要内容
《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标准与第三版标准相比,更新了能力维度,使能力指标更明确,具有时效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包括五大能力维度和二十个能力指标。其中能力涵盖: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设计和开发数字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工具;示范数字时代的工作与学习;促进和示范数字化时代公民素养及责任意识;参与专业成长发展和领导力建设。
四、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有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
政府长期以来都是推动本国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在国家政策、措施和法案的支持下在不同时期颁布的标准。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并不十分重视,开始只是将教育技术作为军事培养,当时主要是为了与苏联抗衡。到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开始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落后,为了赶超苏联,美国政府于1958年出台了《国防教育法》,教育技术开始得到重视与研发。20世纪末,美国教育部专门的教育技术办公室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案等支持教育技术的建设与开发。专门设立教育技术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指导、服务和资助等形式来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内容具有时效性
1993年的美国第一版标准提出了13个能力指标,经过修订,1997年第二版标准扩充新的内容为三大能力维度,18个能力指标,2000年第三版标准的六大能力维度,23个能力指标,到2008年第四版标准的五大能力维度,20个能力指标。1993年版标准要求教师能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多媒体和远程通信技术,处理和打印文档、表格,数据库管理。1997年版标准要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基础上,要理解计算机软件操作和概念,要进行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维护、制作动画和课件。2000年版标准针对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转换成运用技术,这个技术是指信息技术,既有超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包含传统技术。运用这些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控制教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技术参与到教学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2008年版标准把焦点集中于数字化时代,教师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与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知识,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内容与时代同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一、国际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的研究可以说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提出,它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动作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响,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推出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据Fulcrum Analytics研究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年初,全球1/5的成年网络用户都接受了一种或多种网络培训,培训课程包括在职进修、大学本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等。截至2001年年初,共有1630万成年网络用户参与了某种在线培训,较之1997年同期的数字多出60%。其资深分析师本・库特勒表示:"虽然我不认为在线培训有一天会完全取代正式的大学教育,但现在的趋势是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熟悉,大家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先进的传播方式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近年来,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很快。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统计中心对中等后教育机构远程教育的调查,1997-1998年,美国5020所大学中有1690所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占高等院校的34%,约166万学生注册接受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占所有类型高校在校生总数(约为1434万)的11.6%。而又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9年的调查显示,58%的高校采用异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19%的高校采用同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8%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包,也就是说采用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占85%。近些年来,美国各机构及公司针对成人远程继续教育的实践日益多了起来,据统计,美国60%的企业通过网络教育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例如HP公司、IBM公司等。
1993年加拿大工业部启动的校园网旨在使学生为知识社会作好准备,与各个省、地区教育部、图书馆及私营伙伴共同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和建设世界级的教育资源。1999年3月30日,其校园网成功地把全国所有的16500个中小学校,3400个公共图书馆,467个土著民族学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所有学校都联网的国家。
二、国内网络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发展网络教育的目标是与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行分不开的。早在1998年,教育部开始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随后2000年6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则提出了3年内构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框架。在2000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国务院又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目前国家已建成八家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ChinaNET、中国金桥网(GBNET)、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中国移动通讯网(CMNET)、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CIENET)、正在建设的二家是:中国长城互联网(GWNET)、中国卫星通信网(CSNET)。这些网络的建成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2000年,国内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到2002年已有67所学校获准举办远程教育试点。据最新资料统计,通过这些网络学院学习的学员在2002年秋季开学后,人数达百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