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量经济学概述

计量经济学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量经济学概述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年级 数学 两极分化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年级数学两级分化的原因

(一)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之后,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增加了很多,加上教学方式跟课堂的设置等都有了一定的不同,就会导致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不了,形成学习过程的“断篇”现象。事实上,学困生的基础本来就不是特别好,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学不会的知识就越不想继续学习,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就导致了两级分化。

(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的教学方式的影响,还是有一些数学老师采用大量的数学习题练习来进行教学,他们认为题海战术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法宝。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本无法激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复习时间,就会盲目的赶进度,在前期就把教材讲解完毕,学生理解时间不充分。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比较明显的阶段,这个时期数学开始要求学生具备比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年级正是学生由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重要时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比较快,有的就显得比较慢。教师很少根据具体的学生实际去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适应性。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方式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假如学生能够认真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见,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但是,在应试教学下,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重视学生数学方式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减少高年级数学两级分化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个体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学困生都是只有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会激发求知欲,才会主动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来讲解枯燥的知识点,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断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小数点乘法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大家播放一个小图片,就是一个小朋友要给妈妈买一个红丝绳制作中国结,每米的售价是1.8元,这个时候,小朋友要买2.5米,需要给妈妈要多少钱。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分组计算,学困生跟优秀生分在一起,互相帮助,看哪个小组计算的快,再由优秀生给学困生讲解,最后每组派个代表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个体学习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分层教学法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学习的场地不仅仅是课堂,在生活中也是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因此,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个教学课时的时候,通过课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知道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来的,对于不知道公式的学生,也就是不爱课前预习的学困生,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去套索,发现公式的计算方式。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同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公式的推导和验证的时候就出现了多种方式,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正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活泼起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逐步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以足球为例,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想象以下经常玩的足球,白色皮一共有20块,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了4块,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5边形的,白色的皮是6边形的,请问,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抽象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之后逐步增加学困生的问题难度。为了能回答出问题,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积极寻找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敬.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点滴谈[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5)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第2篇

强调应用实践的《计量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省K学院为分析对象,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剖析了该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居于最重要地位[1]。1998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贵州省K学院是省内较早开设计量经济学的三本院校,K学院开设有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经管类本科专业。自开设计量经济学以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必须看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分析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2]。当前,K学院聘请了较多的来自母体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比为75.8%,而专职教师数量则偏少,仅占24.2%。实际上,部分兼职教师因母体学校教学任务重,不时会拒绝独立学院的教学安排,导致数量整体短缺;从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兼职教师工作关系不隶属于K学院,处于组织边界之外,调课、代课以及停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召开教学研讨会等,兼职教师往往不主动参加,管理工作比较困难。此外,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任课教师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授课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录取分数偏低,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以K学院为例,2015年在贵州省招生名额为1373人,占招生总额的82.3%。从录取分数来看,2015年,贵州省内文史类招生分数线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85分,理工类相差34分,录取的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此外,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大多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表现为文科基础较好而理科基础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功底薄弱、定量分析能力欠缺。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现象普遍。

(三)教材数量偏少,缺乏评价体系

尽管市面上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但针对应用型本科,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的教材,数量整体偏少,可供选择的空间较小。如200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2008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封面上均冠以“应用型本科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出版时间陈旧,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内容设计也没有紧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需求。此外,由于学术界缺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统一评价体系,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频繁更换教材,难以找到适合于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时长不足,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时不够。以K学院为例,学院安排的是每学期54学时,每周3学时,共计18周,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即当年的下半年),扣除节假日所占用的时间,实际有效课时不足48学时。此外,由于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必须点名,并计入平时成绩。尤其对大班而言,点名耗时长,加之课堂上还要维持教学秩序,非教学工作占据教学时间的比例逐步提高,严重占用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从授课方式来看,我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有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形式,显然,二者都有不足,单一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的内在联系。

(五)课程衔接不畅,内容有待整合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需要学生掌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知识。因此,既需要先导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又需要课程内部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以K学院为例,由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多数专业没有开设线性代数,使得讲授多元性线性回归时无法运用矩阵的概念展开分析。实际上,先导课程的设置顺序不合理,比如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放在同一个学期进行,明显增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难度,教学效果明显降低;从课程内容衔接来看,一般都是在介绍计量经济学概述的基础上,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以及联立方程模型,而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方程、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以及单一方程与联立方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加以讲解梳理。否则,跳跃性很大,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

对独立学院而言,如果兼职教师比例过大,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比例过小,导致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变得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聘请环节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教师流动性大)、内部沟通困难(兼职教师不愿意参加独立学院教学研讨会)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困难等。从长期趋势来看,独立学院最终脱离母体学校自主办学是一种趋势,K学院应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计量经济学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通过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教师来学院指导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内部教师的业务培训,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技能,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接纵向横向课题,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应对外聘教师带来的种种风险。

(二)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兴趣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7.6%的学生认为,除期末考试的需要外,学习计量经济学没有什么现实用途。因此,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基本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该门课程。因此,K学院的教务部门,应该制定相对严格的纪律要求,杜绝学生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抄袭作业等行为。同时,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校内数学建模大赛,SRT项目申请,以及挑战杯等比赛结合起来,对报名参赛的同学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鼓励学生不逃课,不缺课,不迟到早退,可以设置全勤奖,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为鼓励学生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对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中予以适当加分。

(三)优化评价体系,组织编写教材

由于缺乏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材的评价体系,任课教师难以从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找到合适的教材。问卷调查表明,90.5%的老师认为当前的教材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需求。在此背景下,K学院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省内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和相关专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专家论证会,编写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问题导向与案例教学并举[3],从而解决因教材问题引致的教材难度过大,内容过多,任务过重等一系列困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系列难题。

(四)增加教学时间,丰富教学方式

K学院应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适当增加教学时长,将学时延长至72学时,并且按照2:1的比例来分配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之间的用时,以满足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时间要求[4]。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入微信、QQ群以及专题网站等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回答进行答疑解惑,从而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此外,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实时收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计量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线下讲授与线上学习、期末考试与上机实践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已有的教学方式。

(五)优化课程衔接,精选讲授内容

独立学院的教务部门需要在制定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召开包括教务部门,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在内的专题会议,避免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课程设置时间和内容上的错位,从而厘清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应该召集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教师,以及讲授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进行座谈,避免任课教师对这些知识点的遗漏或缺失,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在开学之初,借助问卷调查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兴趣,以及不同任课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偏好,精选出学生感兴趣,教师认可度高,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5]。

四结语

本文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客体的原则,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分析了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是涉及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不同主体的系统工程,教学本身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借助翻转课堂提升K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汪霞 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110-114.

[2]董美双.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3]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4,(2):45-47.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第3篇

摘要:采用了1980―2013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政治因素会影响两者长期均衡关系,因此两者关系存在突变点,因而采用包含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并不能准确的反应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本文运用非参数回归模型,对改革开放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别建立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以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并加以对比,得出结论: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非参数回归;虚拟变量

1.引言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的提升作用;(2)投资加大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的需求,带动相关的内需,从而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表现经济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时具有明显的不足,正是在这种状况下,非参数模型估计应时而生,能比较准确的表现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时变关系。

非参数模型估计在最近几年的计量经济学发展与应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的重要起来。它改善了传统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不足,使得我们可以对那些未知分布的模型进行处理,给计量经济领域带来了观念的改变。

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的模型估计理论,分别建立了线性参数预测模型以及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用以预测回归模型以及进行模型参数的对比分析,比较这两个模型方法的预测结果,区分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

2.非参数模型概述

2.1非参数模型的介绍

设:Y是被解释变量;X是Y的解释变量,是影响Y的一个因素;给定独立同分布的样本(Yt,Xt)(t=1,2,…T)可以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Yt=m(xt)+et=1,2,…(1)

其中,函数m(.)称为回归函数;为随机干扰项,它反映的是除解释变量外,其它影响被解释变量因素(可观察或不可观察)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当然也包含模型的设定误差。

3.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对比分析两者模型的区别。选取数据的年份为1980~2013,运用R语言来对模型进行拟合以及检验预测。

3.1参数回归方法

回归分析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析工具,本文先是根据OLS估计原理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og(gdp)=2.876+0.812*log(i)

R2=0.994t=73.516DW=0.32

该方程衡量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的拟合较好。回归式中的系数估计值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能源消费大约增加百分之零点八三,从统计意义上看,回归系数是显著的。然而从图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拟合来看,拟合的效果不是非常好,尤其是在1991年附近,图中出现了拐点。另一方面,杜宾沃森检验值的结果比较小,这就意味着模型中存在序列相关性,而且序列相关会对模型的估计准确性以及预测精度产生影响。

3.2非参数回归方法

非参数回归模型广泛的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分析预测中,它的主要特点为:(1)对回归函数的形式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非参数回归得出的结果往往更加具有普遍性。非参数回归模型相比于经典的线性参数模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拟合效果。

4.结论

我们分别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非参数回归模型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结构进行了比较与研究。对比两者得出的结论,非参数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具备更好的效果。这可以主要归因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变动,由于经济政策的变化,投资力度也不断发生变化。而应用参数回归模型对经济进行预测,预测值的误差会有点大。然而,运用非参数回归模型,则可以避免了单一趋势的简单做法。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1)参数回归是利用连续的线性进行外推预测;(2)线性回归模型选取的样本数据量有限,在缺少样本信息的情况下得出的回归系数并不是那么可靠,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反过来看,非参数回归需要的样本量比参数回归所需的样本量要大很多。虽然在较小的样本条件下使用分参数回归就会出现过度拟合的情况,这个问题很难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处理;但是我们更希望数据自身更加符合实际、有更小的偏差,因而非参数更加符合实际问题的需要。

拟合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影响,1980年到2000年之间,呈现的更多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0年之后,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逐渐凸显。这恰恰反应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调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开始显现它的不足与非持久性,所以必须科学处理固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要通过拉动内需来带动GDP的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因此,要努力的带动内部需求,重视多边贸易的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经济内生动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26-29。

[2]焦佳、赵霞、于霄:《我国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山东经济》2008(1)83-85。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均衡汇率学说;人民币均衡汇率;运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1-0016-05

一、绪论

现代均衡汇率学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威廉姆森(Williamson)[1]提出基本因素均衡汇率研究以来,各种均衡汇率学说不断涌现,各种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不断被运用于均衡汇率的研究,均衡汇率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2][3]将均衡汇率学说运用于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研究计量方法的普及,有利于促进国内的国际金融研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将现代均衡汇率理论运用于人民币汇率研究,21世纪初,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4]对于这些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发现其中倾向性的问题,有利于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二、现代均衡汇率学说概述

经济学对均衡汇率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格列高里(T・E・Gregory)就曾提出均衡汇率的概念。1935年,凯恩斯在《国外汇兑的前途》一文中对均衡汇率做出明确定义。1945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er Nurkse)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维持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而不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求助于贸易管制时的汇率。但由于凯恩斯和纳克斯的定义只是定性刻画均衡汇率概念及其意义,缺乏操作性,因此,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衡汇率学说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间序列和协整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发展,以及FEER、BEER、NATREX以及ERER等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的确立,才促使均衡汇率实证研究蓬勃发展,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5]

(一)基本因素均衡汇率

FEER(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即基本因素均衡汇率,它是由威廉姆森于1983年创立的一种测算均衡汇率的方法。威廉姆森认为基本因素均衡汇率是一种内外均衡时的汇率水平。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外部均衡是指实现了内部均衡的各经济体之间维持一种意愿的、可持续的资本流动。FEER是通过宏观经济均衡恒等式――经常项目的余额(CA)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KA)之和等于零求得。其中,经常项目余额取决于国内总产出(Yd)、国外总产出(Yf)和实际有效汇率(q);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余额则主要依赖于经验判断。这样可以反解出维持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实际有效汇率,即FEER。

FEER理论摆脱了短期的周期性的和临时性的因素的影响,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中期持续影响汇率的基本面因素,有助于揭示FEER的本质。但是FEER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1)Yd、Yf、KA的均衡值依赖于主观价值判断,缺乏客观依据;(2)如何从Yd、Yf的时间序列中过滤掉短期的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因素,得出中期的稳定的基本因素的值,这个问题在研究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FEER模型中的Yd、Yf决定经常项目余额,但是,经常项目余额却对Yd、Yf没有反馈作用,这与现实不符;(4)FEER只考虑流量,没有考虑存量,即使在中期,存量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二)行为均衡汇率

为了解决FEER理论“理想化”所带来的以及数据处理上的麻烦,Clark和MacDonald提出了行为均衡汇率法(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简称BEER),来代替FEER估计均衡汇率。[6]行为均衡模型(BEER)方法是直接通过对影响实际汇率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考察,建立实际汇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并评价样本期内实际汇率的行为决定因素。其处理方法往往是从一个实际汇率的一般均衡模型或FEER模型出发,构造一个实际汇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然后利用协整技术对影响实际汇率的中长期因素进行处理,以获得均衡汇率决定模型,从而可以估计出均衡实际汇率,以判断当前汇率是否处于失调状态以及失调的程度。目前这种方法已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使用,理论界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基本使用上这种方法。

BEER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计算一个经济体的均衡汇率水平,也可以解释汇率的周期性波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近年来的均衡汇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EER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在划分影响汇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因素时也存在着主观性,尤其是划分中期和长期因素更是如此;(2)BEER方法依赖于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方法,均衡汇率对模型的设定有很强的敏感性,而且容易出现多重解,BEER对之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3)BEER没有直接考虑内外均衡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将均衡汇率的值调整到内部均衡的水平,即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但是对于外部均衡却没有相应的办法。

(三)自然均衡汇率

自然均衡汇率(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简称NATREX)是由Stein于1994年提出的,它是指在不考虑周期性因素、投机性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的情况下,由实际经济基本因素决定的、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中期和周期间的实际汇率。NATREX被定义为:

qt=[qt-q(kt,Ft,Zt)]+[q(kt,Ft,Zt)-q*(Zt)]+q*(Zt) (1)

qt为实际汇率,q(kt,Ft,Zt)为中期NATREX,kt为资本密集程度,即单位有效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Ft为外债密度,即单位有效劳动力的负的外债,Zt为经济的基本面因素,如劳动效率、节俭程度。q(kt,Ft,Zt)是由中期均衡条件所决定的,即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外币资产组合平衡。q*(Zt)是长期NATREX,它由长期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在中期,只要资本存量和外债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投资函数和经常项目对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产生影响,进而推动中期均衡汇率向着长期均衡变化。这样,通过资本存量和外债的变化,建立了从中期NATREX向长期均衡状态变化的通道,长期均衡汇率的变动不仅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因素,还取决于资本存量和外债等存量因素的变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现实的实际汇率由于受到投机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它常常会偏离NATREX,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力量会使实际汇率向NATREX逼近,即(1)式中的第一项为0。合并后两项,得:

qt=q(kt,Ft,Zt)(2)

(2)式说明长期中,实际汇率由kt,Ft,Zt决定。

NATREX法是一种一般均衡方法,它通过建立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贸易函数以及国际债务跨期预算约束方程等一系列的联立方程组,求出NATREX,这比只考虑局部均衡的FEER和BEER方法改进许多。但是应该指出,这一系列的联立方程组的变量的设定也是依赖于主观判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正如前述,NATREX是剔除了投机和短期周期性因素的汇率,它是一种针对中长期的汇率测算理论,缺乏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

(四)均衡实际汇率

均衡实际汇率(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简称ERER)理论由Edwards于1989年提出,主要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的研究,Elbadawi(1994)、Bafes et al(1997)等人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使之逐步得到完善。

Edwards(1989)在9个假设条件下,构造了包括资产决定、需求部门、供给部门、政府部门和外部部门等五个部分的16个方程。[7]当非贸易品市场出清、外部部门实现均衡(即国际储备变动、经常账户余额、货币存量变动均等于、财政政策可持续(即政府支出等于无扭曲的税收收入)以及资产组合实现均衡这四个条件同时成立时,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实际汇率达到了长期可持续均衡状态,并最终得出长期均衡实际汇率由贸易条件、政府部门消费非贸易品占GDP的比率、贸易限制和交易管制、技术进步、资本流动以及其他基本经济变量(如投资占GDP的比率)共同决定(分别用tot、ngc、tari、tech、capf和other表示)。

Edwards还分析了以上变量对于均衡汇率的影响。此外他还运用了误差校正模型对12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汇率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dwards的理论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他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特点,考虑了平行汇率、贸易限制、交易管制以及资本流动等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ERER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Edwards将实际汇率定义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价,这种对于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划分向来争议很大;又如,他假设的经济体是小国开放经济,将这个理论引入中国要进行必要的修正。

三、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是指能使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汇率失调(mis alignment)。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学者主要在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测算,金中夏于2005年引入现代均衡汇率理论研究人民币汇率,此后,现代均衡汇率学说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中夏运用Edwards理论模型,选择了贸易条件、资本管制程度、外汇管制程度、关税壁垒高低、工业劳动生产率、投资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名义汇率变动、均衡有效汇率滞后项等变量,研究了1970-1993年间人民币均衡有效实际汇率。估计结果是资本流动、黑市汇率贴水、名义汇率贬值滞后项、均衡有效实际汇率滞后项能显著解释均衡有效实际汇率。[8]

张晓朴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估计了1978-1999年的人民币的ERER和BEER值。他认为ERER和BEER两个模型得出的人民币高估、低估的起止时间、次数和汇率失调程度极为接近。人民币汇率在1997年以前共有两次高估,第一次是在1984―1986年,第二次是在1989―1990年;共有两次低估,第一次是在1986―1988年,第二次是在1991―1995年。[9]

Zhang Zhichao建立了人民币BEER模型,用总的固定资本形成、政府消费、出口增长率、开放度估计等5个变量估计1954至1997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他发现1977年以前大部分年份人民币都是高估的。1978年以后,实际汇率的波动围绕行为均衡实际汇率,1982、1983、1985和1996年发生轻度高估;从1978到1997年的20年间,有12年人民币是低估的,而在余下的8年中有4年实际汇率极其接近均衡汇率。[10]

林伯强用贸易条件、投资占GDP比例、开放度、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广义货币量等六个解释变量估计1955至2000年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他采用Hsiao程序选择技术,认定三个变量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具有显著解释作用:开放度和货币供应量上升导致实际汇率贬值,贸易条件改善导致升值。他发现1967年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后来十年接近均衡汇率,改革开放初期高估18%;由于相关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后至亚洲金融危机前,实际汇率基本处于低估状态”;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实行不贬值政策,1997和1998年分别高估18.3%和18.5%,1999年高估程度下降为15.2%,2000年进一步下降为8.8%。[11]

张斌利用1992至2001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一个简约式的单一方程,选择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国内投资占总吸收的比例、外商直接投资、国际市场的出口品价格、贸易条件和开放度等解释变量,运用(HP)滤波法得到的经济基本面指标的长期均衡值,根据回归方程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计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他估计结果是:1994至1995年,人民币低估,从1995至1998年中期,人民币被高估,1999年以后,人民币再次低估。[12]

储幼阳利用1977至2002年贸易条件、开放度、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外净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四个变量的季度数据估计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结果发现贸易条件改善、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财政支出水平增加会使均衡汇率升值;而开放度提高会使均衡汇率贬值。从199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一直表现为轻度高估,特别是1997-1998年高估程度有所加剧。[13]

施建淮、余海丰利用1991年到2004第三季度数据估计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解释变量包括贸易条件、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相对价格、净对外资产、用开放度表示的贸易政策等变量。估计结果发现,国外净资产、非贸易品―贸易品相对价格上升导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升值,贸易条件改善和贸易依存度扩大导致贬值。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情况大体是:1990年代初低估,到1990年代中期转为高估,1999年以后低估,2004年低估程度加大。[14]

孙茂辉根据自然均衡汇率NATREX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特点,提出估计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的结构方程,采用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全息极大似然法进行系统估计,得出人民币中、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他的研究表明,近几年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低估,但汇率失调程度趋向收敛。[15]

四、结论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从直接照搬西方均衡理论的理论模型到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演进;方法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也从比较单一的计量模型发展为比较复杂的计量模型。但是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角度加以改进。

第一,在引进国外模型时,对于模型假设的前提条件说明欠缺,如有些研究者在引用Edwards的模型时,便没有说明模型的小国假设,这可能直接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准确性,因为中国是大国,并不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引进国外模型时,最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型,比如NATREX模型中,可以供选择的有大国、中等国家、小国假设。事实上,NATREX模型已被成功地用于解释美元、澳大利亚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比利时法郎、欧元等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的动态变化。如果借鉴此模型,在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时选择余地较大。此外,国内同行也可以依据中国经济实际对某些理论框架进行修正。

第二,国内学者常常忽略样本期间内我国经济体制特别是汇率体制重大转变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影响。事实上,由于体制、政策方面的变化,使得所选择样本的数据生成过程可能存在结构突变问题。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如果忽视这种结构变化,进行协整分析时会将由此引起的实际汇率变化混同于基本经济要素变动引起的实际汇率变化,从而使统计结果出现偏差。

第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对均衡汇率估计的准确性检验。过去的研究是根据计量模型得出均衡汇率水平,即认定所得结果是正确的,现实汇率与计算的均衡汇率之差即被认为是汇率失调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有一种较为合理的辅助方法或模型,检验所测度均衡汇率水平的准确性。

第四,各个模型的变量选择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各项研究之间相互交锋的少,各说各话的多,这妨碍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选择变量时,应当充分说明选择的理由,对于其他研究者选用的变量认为不宜采用也应当做出相应说明。

第五,研究分歧之一可能是数据来源不一致,但有些研究没有注明数据出处。建议国内同行选择标准的数据,一般来说国内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好,国际数据则建议采用IMF出版的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这样,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与国外同行进行比较,以提高学术水平。

第六,对于个别变量的精度的提高还需要经济核算部门的数据质量的提高,如卢锋[10]年提到对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度量时,如果采用GDP增长代替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恰当,因为中国处在转轨经济时期,有些阶段GDP增长与生产率的提高有较大的偏离。

第七,各项主要的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者主观偏好。比如,在文献综述时,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叙述,而忽略了同一时期国内外相关学者运用其他方法,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做出的比较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比如,陈彪如先生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量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著作《人民币汇率研究》,国内学者并没有相应的重视。

第八,研究者在运用现代均衡汇率学说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研究时,一般对于同一种研究范式的研究成果介绍较多,而对其他的范式的介绍比较少,也没有对各种研究范式进行比较,在选择研究范式、方法时存在着主观性。因此,建议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时,应当说明他所选择的研究范式优于其他研究范式之处,不选择其他研究范式的理由和原因。

第九,个别研究仅仅停留在运用理论模型进行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层次上,没有及时关注国内学者在其他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因此,要及时借鉴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研究成果。比如,在研究人民币汇率时不可以忽视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考虑理论模型时,最好纳入生产率这一变量。但是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方面要么忽略生产率的进步,要么没有很好地处理生产率这一变量。而国内有许多学者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处理生产率这一变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时不妨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J., 1994, Estimating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 [M].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 窦祥胜.西方均衡汇率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6,(5).

[3][5] 姜波克,李怀定.均衡汇率理论文献评述[J].当代财经,2006,(2).

[4] 卢锋.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1979-2005)―基于事实比较和文献述评的观察[J].经济学,2006,(3).

[6] MacDonald,R.,and Jerome L. Stein. 1999,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M].Boston: Kluwer Academic.

[7] Edwards,S.,1989,Real exchange rates,devaluation,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8] 金中夏.论中国实际汇率管理改革[J].经济研究,1995,(3).

[9]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 Zhang,Z.,2001,China’s Exchange Rate Reform and Exports, [J].Economics of Planning, Vol.34, 89112.

[11] 林伯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J].经济研究,2002,(12).

[12] 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单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经济,2003,(11).

[13] 储幼阳.人民币均衡汇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4,(4).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

“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的理论基础。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任何的经济活动也均是由个人进行发动的,其经济活动后果也将由个人进行全权负责。因此个人对他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能够达到的经济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预期效果最清楚。所以,个人自己的选择应是他自我看来最优化的抉择。由此得出,个人也就是组成经济活动的最佳单位。经济学的本身也即是一门抉择性学科,因此经济学必须将决策者、选择者个人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基本起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中也应注意。国内提出过公有制起点说,企业起点说等,但这些起点均离不开个人。因此中国经济学也应以人作为最基础的逻辑起点。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为主。

(二)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无论是表述方式还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说、计量检验、得出结论。因为经济现象是很复杂的,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对现象进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条件下建立模型,可将研究的经济理论表述的更明确、简洁、直观。一些经济模型可用几何、代数、高等数学来表示,有些也可用语言进行表述。西方现代经济学广泛采用数学形式,具有逻辑性和间接性。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即可借助数学这一工具。

目前国内经济学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大多舍弃数学形式的应用,“舍简从繁”。然而通过数学形式建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种体现。由于我们中国有注重综合的思维特点,但如果没有好的分析,也变不会有好的综合。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我们赢重视演绎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数学经济模型,一边使我国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规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历经了200多年的研讨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市场、分配四个部分,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典范。表现为:找不到理论体系的纲,没有理论基本线索, 同时也没有逻辑起点。存在的根本问题也即是理论偏离实际,往往理论和现存的实际偏差较大,理论不但不能有效解释实际,而且对具体的实践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因此我们应极力呼吁政治经济学的的重建工作。

(四)长期的演变过程

“西方经济学”从初创发展到当前较为成熟的状态,经历了漫长演变的过程。中国经济学要想成熟必然也应经历这一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学在其发展中,必须深入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参考他们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来。

(一)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开始。“观察”也即是在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的一种详细记录。“实验”则是在经过一定控制条件干预下,进行的小范围的经济现象模拟,并以此对经济现象的发生进行的推断和分析。

通常这种经济现象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随机过程,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对其研究观察法将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选择实验法。例如一个村其经济发展与周围形成了显著差异,无论是很快或过慢,都应引起我们的及时对其进行研究,它的发展为什么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异?只有善于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存在,才能为科学的研究做好铺垫。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思考,不迷信权威和他人。

(二)文献研究以及个人探索

观察与实验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下一步就可以对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内在的相关机制。这可能需要靠个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个人探索并不是要讲独立的个人封闭起来单独闯天下,它强调更多的是“个人探索”。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有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文献,只需要我们后人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应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这已成为现代经济科学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论模型

从形式来看,科学的研究也即是对通过实验或者是一些经济现象的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一过程必须抓住现实对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舍弃其他非本质的细枝末节,同时将现实对象予以理想简单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有效实现问题的简化,同时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模型建立的同时往往会与现实脱节,因此这种研究结论不宜直接套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

理论模型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更倾向数学公式的应用,也即是将研究对象作为“变量”,在此基础上做出假设,通常除少数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外部条件和变量都不变,并在此假设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数据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检验和逻辑分析,建立经济变量之间有效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时还必须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试图摒弃一切的价值判断,同时只将经济现象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确立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来评价经济活动结果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如何才能达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的存在。

所谓实证经济学,也即是试图通过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同时将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各种规律及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经济后果,以此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应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经济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却是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运用实证经济学法来进行研究,但并非将规范经济学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经济变量始终趋向于均衡的状态,并以此来研究经济对象如何才能实现平衡。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对象并非完全趋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种偶然行为,而非均衡才是经常的,目前在西方经济学中,以均衡分析法为主导。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均衡、均衡价格理论、厂商均衡,再如宏观部分过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贯穿于整个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会经济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均衡分析法作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法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社会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又是松散的,且时常处在变动之中,数量比例的关系往往不停的发生变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须高度重视才行。

(六)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将经济对象中某些经济变量作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属于组合选择分析,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函数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的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关系。

动态分析以时间作为经济对象中的自变量,主要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的规律。主要从过程的烟花进行分析,且不同变量的状态之间呈现出一种演替进化、生长生成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时间的顺序等联系。

一般情况下,静态分析结论不能通过动态的资料进行证实。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静态分析往往呈现给人一种动态分析的错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辨别,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例如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都是静态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七)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分支,称为计量经济学。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1/3以上与计量经济学有关,可见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但其中的资本主义宣教我们应果断舍弃,其研究方法没有统一的定式,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掘和总结,以便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凭证。

参考文献:

[1]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性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11)

[2]郑吉伟.“西方”与经济学——-兼谈我国西方研究体系的逐步完善[J].教学与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