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此次欧盟峰会在召开之前并不被市场看好,会前种种迹象表明,各国的利益分歧依然较大,因此会议的突破性进展,着实令市场大感意外。峰会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欧元区各国在危机面前,能,为大局考虑,达成部分妥协和让步。市场把这次峰会的结果解读为“欧元区走向团结的表现”。
不过,欧元区所面临的挑战,不会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债务危机的处理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峰会上做出部分让步,但仍坚守反对发行欧元债券的底线。欧洲稳定机制虽能直接向银行注资,但援助资金远不足需求,且短期内难以付诸行动。此外,12 0 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力挽狂澜,也存在质疑。从长远来看,原油市场依旧面临欧债危机带来的重重考验。
依旧供需失衡
从供需面上看,目前原油仍处于供需失衡状态。据国际能源署估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每天生产2940万桶石油,即可实现市场均衡,但目前的实际产量超出100多万桶。沙特四五月份日产油量基本保持在1000万桶,为近年来产量高点。
欧佩克维持高产量,主要是为了缓解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原因可能导致的石油供给减少,而短期内,由于伊朗和叙利亚的局势都不明朗,欧佩克的高产量计划仍然有可能维持。美国的原油库存量在5月中旬达3.825亿桶,创22年最高纪录;6月份数据虽有下降,但总体库存仍处在历史高位。
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原油需求,更是中长期内令油价承压的重要因素。欧盟峰会达成的短暂乐观情绪,并不能掩盖欧洲经济的冰冷局面。英国市场研究机构马基特经济研究公司2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制造业已连续11个月走弱。美国经济同样走势疲软,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如金砖国家等,经济增速也出现放缓的势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 2,创7个月来低点。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4,创14个月来最低水平。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避免了第二次大萧条呢?答案是政府决策。
第一,在这次危机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不是它做了什么,而是它没有做什么。与私营部门不同,联邦政府没有在收入减少后削减开支。政府依旧发放了社会福利;联邦医疗保险仍然涵盖了住院费用;而联邦政府雇员们也一直拿着薪水。
这一切都有助于支持陷入困境的经济,而这在大萧条时期是没有出现过的。
第二,政府出面拯救金融业。我们可以对金融救援工作的方式感到不满,甚至是愤怒。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没有这些救援工作,情况会变得更糟。
第三,政府在支撑经济上所付出的努力。一些合理的估计显示,如果没有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美国失业人数还将增加100万。此外,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在防止经济形势出现急剧恶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总而言之,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政府在稳定形势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洲反弹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曹惺璧
最近法德两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0.3%,希腊和葡萄牙的GDP也不断上升,同时,意大利和英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形势也不像第一季度那么悲观。
出乎经济学家们意料的是,欧洲经济会在全球其他地区经济好转前出现反弹。
经济学家和投资战略家埃德・亚德尼认为,全球衰退已经结束,经济反弹的标志是不断上涨的油价和其他日用品的价格。但他预测,经济恢复的速度将会比较缓慢,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他一个人。
国际货而基金组织(IMF)7月公布的预测显示,全球将开始走出这场20世纪30年代以来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复苏的过程将会很长”。
然而,前景仍然是非常乐观的。IMF将明年全球经济增涨预期上调制至2.5%,而之前IMF预测的该数据是1.9%。
法德两国在第二季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源于出口,包括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的出口。同时,个人消费和政府采购的增长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澳新银行商品研究总监MarkPervan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经济走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今年反映全球经济的领先指数可能会出现谷底,下半年将有所反弹,因此我们预测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反弹。”
“我们不仅要关注世界经济中的大事,还要关注国际资本流向,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和美元指数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复苏的道路上,但复苏的动力正悄然变化。而美国的经济走势、欧洲债务危机、中东局势动荡、日本核泄漏危机是现阶段世界经济面临的几个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除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之外,大宗商品的价格还与全球资本流动方向有关。正所谓‘大宗商品资本化’,而这个走向明显受制于美国国债的价格,也受制于另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美元指数。”刘元春认为,目前美元指数已经处于低位,但美元的回调很可能是阶段性的,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出现高位震荡,但不同大宗商品的表现则各有差异。
刘元春说,全球资本向美国回转的现象可能导致一些资本从大宗商品逃离、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这将进一步影响到新兴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证券市场也有很强的联动性,特别是美国的投资基金普遍认为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场同属增长型市场,他们在购买证券的同时也会购买大宗商品。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证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基本是趋同的。
MarkPervan指出,目前美国较低的信贷成本使得借钱投资大宗商品的回报率非常高。“美国的利率现在呈下滑的趋势,所以投资基金投资在商品上的仓位正在上升。但美国利率的下降空间是有限的,大宗商品的投机仓位应该会有一个下滑,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后美国有可能进入加息过程。但令人鼓舞的是,由于美国的经济状况,即使将来加息,幅度也不会特别大,这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业内人士表示,从今年以来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来看,金属和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开始走弱。仍在高位的原油和贵金属价格,前者更多倚赖供给端偏紧,后者则是避险情绪上升的表现。
目前来看,美元的短期反弹给大宗商品带来较大的压力,全球制造业的触顶回落,新兴市场为控制通胀而持续紧缩导致需求端的疲软、企业盈利预期下滑导致的被动式去库存给大宗商品以极大的下行调整压力。而去泡沫化(持续的货币紧缩高压势态)与去库存化(持续紧缩下,销售困难与需求偏弱,导致企业被动去库存压力较大)仍将是二季度国内商品市场的主体,商品市场大多数品种的重心将持续下移。
在目前流动性开始收紧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全球经济周期背景下,那些谨慎的、保持足够流动性的投资组合最有可能在长期获得更好的回报
国际投资者似乎不喜欢10月。
1929年10月28日,周一,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了12.8%,第二天又下跌11.7%,交易量达到了空前的1640万股。这一记录直到1969年才被打破。在1929年之前的五年,美国经济处于空前繁荣的时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5倍。但是,在1929年10月,仅一周之内,股市市值蒸发了3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30%。从1929年起,股市一路下跌,直到1932年才真正探底,此时股指已经跌去了高峰时期的89%。
虽说此次股市暴跌并非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惟一原因,但是,它给美国投资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1929年到1933年间,美国GDP下滑了三分之一。1933年,美国有1300万人失业(差不多占到当时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工业产值直到1941年才真正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而道琼斯工业指数直到1954年(也就是35年后)才回升到1929年的水平。
近期发生的另外一个“黑色星期一”同样发生在10月。从1987年10月13日(周二)到10月19日(周一)的一周之内,道琼斯工业指数大跌了31%,市值跌去了1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黑色星期一”之前,股市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快速上涨了40%多。
令人震惊的是,这次股市崩盘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香港(跌幅46%)、澳大利亚(跌幅41%)、英国(跌幅26%)。值得庆幸的是,股市很快从崩盘中恢复过来,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基本面相当强劲。这次崩盘归咎于电脑程序交易。此后,“交易中止”制度开始被各个交易所采用,从而确保在大波动时期,股市能够获得缓和与巩固的时机。
引述这些事件,只是想提醒投资者注意,造成股市泡沫以及大崩盘的成因并不非常清楚,因为这与市场心理学紧密相关。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在其名著《1929年大崩盘》中分析了大萧条的成因:
首先,收入分布的不均衡――在繁荣时期,富人越富。1929年美国有1.21亿人,但只有120万人投资股市。
其次,低劣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造成许多公司欺诈和股价操纵。
第三,不良的银行治理。许多银行大量借钱给投资者炒股票,股市大崩盘最终对银行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在1933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前的五年中,共有9700家银行破产清算。1932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禁止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业务。
第四,可疑的外汇收支平衡状态。当时美国具有不错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盈余,但是一旦其债务人无法偿债,美国的银行业照样受损。
第五,经济智囊机构不太成熟。许多经济政策建议是错误的,甚至加剧了危机的冲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就曾宣称大萧条起因于错误的货币政策。他认为,当时的美联储应该更早、更迅速地降低利率并向银行业注入流动性。
今年是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78周年,也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20周年,反思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有价值的。
股市的崩盘既可能发生在经济基本面强劲的时期(如1987年),也可能发生在经济体有诸多问题的时候(如1929年)。今年以来,总体而言,全球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GDP和贸易增长都很快,但是存在巨大的全球贸易失衡。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都创历史新高,而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当8月次级抵押债券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地的央行又迅速注入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反应让人以为这次危机似乎很快就要过去了。与此同时,英国却爆发了北岩银行遭遇储户挤兑事件,这是20多年来英国第一次因挤兑而发生的银行危机。
继2010年底遭遇短暂挫折后,2011年初世界经济加速复苏,然而情况尚不稳定,且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一季度,随着眼下全球市场需求与现金流状况继续好转,ACCA的企业信心指数从上季度相对危险的-13上升到3这一相对安全的水平(见图1)。一方面,这一现状为发达国家稳定了就业与投资预期,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力度没有预期的强劲,在这些国家会计师的报告中体现出的是人力投资的减少和裁员数目的增加。
继运营成本在去年平稳上升之后,其在这一季度的爆炸性增长可能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了(见图2)。ACCA全球经济形势调查显示,第一次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1%)认为,经济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问题,这也成为最常见的商业挑战。尽管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受访者认为该地区的情况最糟糕,这一问题却不仅限于发生在东方国家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同时在那些经济复苏最不景气的发达国家经济体里,其程度只是略低些。
运营成本的爆炸性增长可能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会计师指出了输入型通胀的问题。
总体上,随着生产率增速放缓与投入价格的上升找到合适的机遇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加之欧洲仍备受财政危机之苦,ACCA又一次在调查中问及受访者对其所在国政府开支中期走向的预测(见图3)。虽说那些富国很可能会面临更加吃紧的财政状况,目前全球的受访者都认为政府将更倾向于增加开支,以维持经济向好的势头。总的来说,受访者感到,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政府财政政策更多是发挥平衡的作用,这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尤为明显,因为其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的选择变得寥寥无几。因此,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受访者预测在下一个五年里,他们的政府会在开支方面犯下严重的错误。
ACCA企业信心指数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紧密联动。当该指数低于-13.4,则表示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司题,全球经济发展正趋向停滞。
地区观察
美洲
2010年的第三季度标志着在这一广阔地域树立起经济信心的转折点。之后,尽管美洲的会计师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也有相当的信心,但意见出现了分化,其中对北美经济的信心持续增强,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这季度信心增加,而对加勒比海地区经济的信心正在减弱,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一季度青况有所改善。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北美的市场需求恢复得更迅速,而加勒比海地区的市场需求不但没有走强的迹象,反而还有可能进一步下滑。此外,当加勒比海地区的现金流压力还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北美的融资渠道则恢复得更快。这造成的结果是,相对于在北美显示出的信心和加勒比海地区2010年的经济表现,外界认为加勒比海地区未来的投资与就业不容乐观。在这地区,运营成本正在上升,且对其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北美市场。
北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受访者都表示,相对之前几个季度来说,在这两个地区都出现了更多企业增值的机会,比如在这一季度出现了更多依靠创新和利用缝隙市场的机遇。加勒比海地区的受访者还看到了更多出口机会,而北美的受访者则发现企业越发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将其作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优势。
亚太地区
事实再次证明,亚太地区要当好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是充满艰辛的。尽管仍有将近42%的受访者认为这地区的经济形势正在好转,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比重却已跌到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三个月前的情况相比,更有天壤之别。中国大陆与马来西亚分别成为这
地区信心增强和减弱最快的地域,而新加坡则维持原状。小型金融机构和小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大型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也只是刚刚步入复苏的正轨。
在这季度,企业的营业收入继续增加,而新订单的增速却没有跟上,这显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正遭遇阻力,加之通胀的迅速恶化和现金流逐渐出现不足(表现在拖欠付款和客户缺失上),使得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减少,总体就业态势变得不容乐观。这表示,亚太地区的投资情况尚好,而用于员工培训和发展的资金投入仍保持之前的水平。
非洲
一直以来,非洲的受访者对全球经济状况都是最乐观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在ACCA全球调查样本里也是最有信心的。这一势头在2011年初得到延续,但信心已经明显减弱表示更有信心的受访者占47%,而认为全球经济正在好转的则占48%。
在过去的两年里,非洲的通胀情况一直是全球最严重的,而现在运营成本也不断增长。尽管市场需求仍比较稳定,受访会计师仍然预测,由于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融资困难的司题,非洲将会有更多企业破产或裁员。其实,虽说资本投资正在缓速复苏,在过去十二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外界对就业和对员工的投入的预期
直都是不乐观的。
中欧与东欧地区
尽管这地区的受访者开始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对于自身企业仍然很有信心。只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27%)表示在这一季度的信心更强,而表示没有变化的则占48%。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这地区的经济基础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有所好转,二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使得对就业和资本投资的预期大大提升。该地区甚至出现了出口激增的迹象,因为更多受访者提到了在新兴市场、缝隙市场,或是在加强供应链关系中的机遇。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运营成本也大幅上升,在过去的九个月里,指出该问题的受访者数量就增加了两倍多。
中东地区
在过去的三个月中,中东地区受访者的信心只是略有提升,其中将近四分之
表示信心受挫,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表示信心更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一地区对全球经济的态度更为乐观该地区半数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形势正在转好、或者即将转好。
毋庸置疑,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畅通的融资渠道是该地区如此乐观的原因之一,而现金流状况也表现出好转的迹象。此外,对于就业和资金投入的预期也就更高了。
尽管降低成本是受访者最常提到的商业机会,但诸如进入新市场、增强供应链关系,投资提升质量(按提及的次数多少顺序排列)等潜在机会也被提及。然而,事实上只有出口被更频繁地提及。
南亚地区
这一地区的受访者是所有ACCA调查所进行的地区中信心最为不足的,事实上他们在过去的九个月中表现得一直十分悲观。尽管有55%的受访者仍表示全球经济形势正在,或是将要好转,还有43%的受访者对其所在机构的信心减弱了,这结果是近两年里最糟糕的一次。
该地区的运营成本正在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将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通胀正在恶化。虽说在过去的九个月里,市场需求已趋于稳定,且投资与就业的预期也有所好转,新订单的缺乏仍会在今后的日子里造成麻烦。财务专业人士已经指出,融资渠道与现金流状况都遭遇紧缩,一些供应商(可能是小型供应商)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西欧地区
对于身处西欧的受访者来说,受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年底的那段日子不好过。自那以后,虽然形势没有好转多少,但该地区受访者的信心和他们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估都有所改善。本次调查结果是西欧在近十八个月来表现最沮丧的一次,表示信心更强的只有21%,认为经济形势正在,或将要好转的也仅有29%。
目前,西欧现金流状况平稳,企业破产率也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融资渠道的紧缩,这一良好势头可能无法持续。此外,即便是在这一地区,当前大幅增长的运营成本也成为了最普遍提及的商业问题(43%的受访者提及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