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技术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47-2117(2015)05-0110-03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1]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注重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和理论的学习,更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的学习。据笔者调查了解,师范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且学习兴趣较高。对于课程学习期望,多于半数的学生期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相关技能;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97.14%的学生认为教师要结合师范生能力培养要求,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按照模块讲解,并提出了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及增加实践操作环节的建议;对于课程学习活动开展,学生对案例评析和课堂讨论的认可度较高。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并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目标出发,我们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以下改革。
创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熟练地操作与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获取教学相关资料,熟练地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加工、设计,并能创造性地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能以整合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创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及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
相对传统以集体讲授为主的大班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为指导,营建师生学习共同体。[2]考虑到师生互动交流的可行性,通过“好看簿”平台建立班级学习小组,按照内容组织灵活开展教学、导学活动,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的认知。依照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课堂讲授―网络自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并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新要求,熟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从而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教材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课程概述、理论基础、教学媒体与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创作五个教学模块。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多媒体课件创作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模拟课堂等方法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将“网络教育应用”部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适当地与教学资源的检索与呈现、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构(博客、好看簿、del.icio.us)及师生课下的交流互动相整合。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贯穿到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加强师范生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课程概述”主要讲解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课程开设目的、教学内容计划、考核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含义及与相关术语的区别等。并借助“麻雀和红襟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开放、创新、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意识,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理论基础”模块主要讲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重点讲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教学理论部分,先比较分析传统教学结构和新型教学结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法、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传播理论部分,以日常教学为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教学传播过程及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讲解贝罗的传播过程4要素论、拉斯维尔的“7W”、香农-韦弗的双向传播理论和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3][4]由于该模块内容多,而且抽象,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图片形式向学生直观呈现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整体、系统地把握学习内容。
“教学媒体与环境”模块包括教学媒体、现代教育系统与环境两部分。基于媒体分类的多样性,在课程教学时,按照媒体对感官刺激的不同对教学媒体进行分类,即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媒体。教学时,先简单介绍媒体硬件,然后,重点讲解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处理及其教学应用。在选取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时遵循简单、易用原则,以达到在有限课时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目的,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接受情况,内容讲解时各有侧重。
视觉素材有图片、图形等。首先,讲解了利用百度的图片分类获取视觉素材的方法,然后,介绍常用的处理软件。常用视觉素材处理软件主要有Windows附件的画图、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和Photoshop,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部分学生已接触过美图秀秀,简单讲解美图秀秀的美化和拼图,通过实例详细介绍利用画图工具、光影魔术手、Photoshop处理视觉媒体素材的方法,并对三种处理软件进行比较分析。
听觉媒体硬件有收音机、录音机等。首先,介绍了利用Windows录音机进行录音和利用酷狗等获取音频素材的方法,然后,重点借助实例演示讲解了音频素材的处理方法,详细讲解Cooedit的安装与基本应用(录音及音频的分割、合成和左右声道的处理),即采集与处理音频的方法。考虑到Cooedit程序安装的复杂性,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接受情况,介绍绿色小软件mp3cutter分割与合并音频的使用方法,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音频的基本处理。
视听媒体硬件有电视、计算机等。首先,介绍了利用优酷客户端获取视频素材的方法,然后,重点借助实例演示讲解了视频素材的处理方法,重点通过实例操作讲解视频格式转换、视频分割及利用Premiere创作视听资源的方法。[4][5]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情况,主要演示讲解利用格式工厂转换视频格式,利用视频分割专家(Video Splitter)截取视频片段,以及使用iCan3_Pro对视频进行转换、合并、编辑(音效处理和视频美化等)。同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结合实例讲解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的安装与基本应用(素材输入、编辑处理、应用特效等)。
现代教育系统与环境按设施的功能特点分为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微格教学系统、校园网、语音实验室四部分,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介绍各系统的功能特性及教学应用。[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块包括优秀课件评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三部分。课件评析采用演示法和问题启发法,教师呈现课件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课件范例进行评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部分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了解整合的思想与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单元知识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则基于案例重点讲解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型教学模式、协作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及应用。
“课件创作”模块主要包括课件制作方法和课件创作两部分。在讲解课件制作方法时,先介绍课件制作的五大原则:教育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和技术性[7],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借助实例详细讲解课件制作的流程,包括课件的教学设计(内容组织与呈现)、结构设计(线性结构、树状结构、混合结构和网状结构)、显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色彩搭配、布局等)、程序实现和评价等。课件创作是利用PPT、Authorwaver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工具的选择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时,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方法,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单元创作完整的教学课件,讲解时将整个课件分为一个个的小模块,以此为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对完整的课件创作进行系统地演示与分析,并对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给出了具体建议。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媒体硬件应用、多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模块方面,提供课堂演示与自主练习机会,以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及多媒体课件创作模块方面,先选取学科相关的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例,引导学生进行观摩与评析,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协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情况,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模拟教学等实践机会。
基于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综合平时成绩(至少占到40%)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及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期末考核采取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即师生协同制定作品评价量表,提前到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同时,发起作品相关的活动。以便学生自主查看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标准,明确作品完成要求,并在作品完成后进行自我评定,同时把作品到班级空间,以故事形式加入活动,实现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在个人自评和组间互评的基础上,给出总的评价建议。
注重师范生的养成教育和教师自身的能力发展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分析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在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本校该课程的教师在对传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贯彻。但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还是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教与学本末倒置
一切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不是教学的引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原本应该有的双向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跟在后面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亦步亦趋,最后摧毁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二)师生关系不协调
1 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不能沟通,导致了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的相互封闭。
2学生不够重视
对于师范生来说,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相联系。而课堂上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又过于难,很难掌握好这些技术。作为一门公共课,由于以上的难题,更加导致师范生对本门课程不重视。 (三)教学过程封闭 1教学内容统一化 本课程选用的是陈琳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师范生,并没有针对性,都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
2课时安排固定化
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着相同教学进度表进行教学。本校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确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第二章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三章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四章动画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五章视频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六章媒体及其技术,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第七章多媒体教学环境及教学设计与评价,2学时。
(四)教学方法滞后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练习法进行的一边讲一边练习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效率相对比较高,但任课教师并没有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五)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方法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三部分构成。我们可以从最终的成绩比例看出,本课程的成绩向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期末考试成绩倾斜,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平时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从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理论中寻找灵感,对传统的以“泰勒模式”为典型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并不是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因此,多尔建构出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 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cursion)、严密性( rigor)。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功能性或多重解释。他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以自己的方式显示丰富性。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以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 (二)回归性 它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翻把这种回归性反思视为过程,提倡回归性的课程;并指出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个起点来自于前一个终点。因此,这种课程自然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三)关联性 联系的概念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在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前者可以称为是课程中的联系,后者则可以称为是除课程以外的联系。
(四)严密性
严密性是多尔“4R”标准中最重要的,它汲取了对现代主义来说是陌生的成分,即解释性与不确定性。其作用在于避免转变性课程滑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多尔强调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课程,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
三 “4R”: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
从后现代课程观的“4R”标准出发,我们可以推演或者映射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使其作为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启示或引导。
(一)丰富性:开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统一成一个标准,忽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首先,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性,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移动,整个时代都在变化,更何况是一门课程;其次,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来规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后,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具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因此也应该要以自己的方式来丰富性地解释。
(二)回归性:破除传统教师主导,建构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里,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舍弃目前课堂里普遍出现的教师是权威、主导者、主动者的情况,而应该是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本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是要当好主导者,将学生面对的具体实际的疑惑进行讨论,并且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而要加以引导,诱发学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其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当中,本身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中吸取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教,教师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得到经验,循环往复,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新起点,不断地有新终点,回归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共同得到成长。
(三)关联性: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关系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它包含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教育方面即是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文化方面则为课程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传统的课堂一般只教授了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会关联到文化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教学大纲中既定的知识点,教师还要搜集大量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具体实际的材料、案例教授给以学生。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内容,不再单单只学习课本内容。
(四)严密性: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主要就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前的教育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教学的进步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技术呢?以下就是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简介。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1世纪20年代,我们也称其为电化教育,其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使用幻灯片、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后来逐步进步发展,其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对应的,但是随着技术的扩展其包含的范围也扩展的越来越宽,主要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能够积极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力和接收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大脑的功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我们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上,其通过现代技术加工变得更加实用。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目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
过去,高职学校的教师仅仅是通过自己对课本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口述或者电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其存在的很多不足,那么伴随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任其无休止地扩展下去,我们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改革。最终为以更好地体现高职的教育特色和优势为目的。虽然,最近几年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走进校园,但是在其实践中我们还是不免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被多数教师所认可,但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进行教学、怎样才能运用得好、又怎样才能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及特色已经成为当今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虽然部分教师已经使用现代教育的手法来教学,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法,对现代教育理解的还是十分模糊,部分教师仅仅是把书本上的内容通过扫描直接做成PPT进行教学,这与传统教学除了教育使用的媒介不同其余就没什么两样了,这样教学的后果是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打瞌睡等,其教学的效果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2.实践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探讨
高职学校的教学主要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法,教师通过对学生专业的强化、技能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还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来辅助实践培训。他们仅仅在理论授业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学校中极大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更要对实践过程加以探讨,要能够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3.高职学校教学管理呈现的问题探讨
传统教学的模式早就十分完善,尤其是在其教学管理制度上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现代教学却十分不受用,我们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一套管理制度,要对使用现代教育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机体监控,防止其在上课时偷懒。要及时的对学生的管理进行跟踪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充分的发挥出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越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要想能够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稳定的构建,我们必须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他们为指导充分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教育。学生多数还是要靠自主学习才能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尽快的接收现代教育的这种先进学习模式,让其能够充分的利用时间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完全自主的进行学习。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教授给学生的是理论知识,还有现代的科学技术,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现代科技有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五方面进行表现的:第一,现代教育技术要想在教育领域完全的到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现代教育加以改革,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探索出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只限于理论,其比传统教育更优越的地方在于其也更加注重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现代技术人员的培养。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科技媒介进行传播,其主要媒介即为网络计算机,教师可以把其要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通过媒体实现课堂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十分先进,它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采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变得爱学习。还能够避免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缺点,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目的。第五,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学生的进步,高职学生也更加追求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学生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快速加强现代教育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其具备了信息丰富、内容充实等特点,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能够充分的拓展学习的范围。其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职学校的教师要努力的改善动手实践课的学习环境,做到要充分的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课,要用现代的科技影响现代学生的思想,不要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才能更多地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界的迫切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趋势,给外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招生量迅速扩大,师资严重短缺。全国高校招生量每年递增30%,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由于招生多,经费足,教学设备添置较快,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增长过快,给校舍、设备,特别是师资队伍的质和量带来很大压力。在量的方面,仅就公外而言,按40个学生一个班,每周3-4课时,每多招120人就应增加一名外语教师。但实际情况是,出于对未来招生形势和增加教师课时津贴的考虑,各校在进人方面采取谨慎态度,一给本已严重短缺的现有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雪上加霜,只有靠增加班级容量和增加教师授课周学时等措施来应对;从质的方面来说,每年学生量成几何数字增长,但培养一个好教师需要数年的实践锻炼。由于周学时大大超标(有的达26学时),教师成了“教书匠”,无时间和精力学习新东西和搞科研。大量新教师的涌入给己是青黄不接的教师队伍带来繁重的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老带新”任务,进一步加大了骨干教师的担子。招生量的迅速扩大与师资不足之问的矛盾导致一系列教学质量上的问题。特别是各校英语教学班级容量过大,班级人数太多,造成外语技能训练的落空,作业量减少,语言实践环节成为瓶颈。另外,为了尽量扩招,很多学校降分录取新生,造成学生入校时外语水平差距加大,“吃不饱”和“吃不了”同时存在,加上班级太大,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2.院校的合并、教育资源的重组使各省高校上规模,具备与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互补。但是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异地教学问题更加突出。不少教师东奔袭颠,疲于奔命于各校区之间,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社会对毕业生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外语水平上提高了听说能力为重点的交际能力要求,对素质教育有明确的需求: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有创新能力。对外语教学来说,除了传授系统的语言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原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解决以上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多媒体计算机迅速普及。由于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多媒体计算机己经进入各校实验室甚至学生寝室和家庭‘“网吧”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学生方便、廉价地上集上网以成事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己成为必然。
2.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根据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2000年全国所有本科院校都必须加入教育科研网,大规模计算机辅助教学条件基本具备。
3.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在我国的用户以扩大至22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892万台(据中国互连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1月17日公布的第七次《中国国际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功能迅速加强,网上实时视频音频交流己经变得十分方便一。网速提高很快,教育科研网主干线己经实现155兆连接,卫星通讯,微波通讯等无线互联网连接已经面世。应用软件迅速发展。
4.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资源共享,使教育全球化呼之欲出。今年,己有31所大学被批准开始网校招生,由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各校积极性都很高,在培养模式和相关技术上,远程教学的跨时空教育、全民教育和资源共享潜力的充分发挥方面各校都在加紧探索。
5.著作平台软件已经成熟,由于易学易用且功能强大,教师作为课件开发主力军的时代己经到来。
基于以上挑战和机遇的分析,从外语教学的需求和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我们探索出一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外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把原来一人承包式教学,改变为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将外语课程(大学英语)分解为讲解、训练、练习三大块,在多媒体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下,让不同的教师各得其所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翁的积极性,培养搜索、获取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我们把它概括为“名师讲大课、小班稿训练、课外上机上网自学”。
.“名师讲大课”:就是让骨干教师在合班教室或者同时在多个教室上大班课。在当前外语教师队伍中,一批业务功底厚、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是各校宝贵的财富。笔者认为他们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常规教学中他们所带班级和人数有限,学生的受益面太小。现在,我们将英语课中那些需要讲解的语言点、知识点、文化点以及篇章分析等任务划出来,用PowerPoint做出课件,让骨干教师上大班大课,学生少则百余,多则上千,甚至利用网络让名师远程教学。由于利用了多媒体加投影仪的多感官刺激、大屏幕视觉效果好等等优势,利用了外语教学中这一部分需要师生双向交际较少而对教师学术水平较高这一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名师作用。
. “小班搞训练”:就是让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小教室给小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技能的训练。年轻教师活拨好动,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容易形成“玩伴”关系,便于开展唱歌、做游戏、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山于使用多媒体进行训练,可以展现真情实景,而且每课时田教学容量加大、节奏加快。班小(30-40人)易于组织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量,形成语言技能,弥补当前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不足。 . “课外上机上网自学”:就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上网进行扩大阅读、完成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实时交际以及网页创作等活动。这是基于以下考虑: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们应当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破除只有上课才是学习的观念,把某些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课余上机上网去完成。例如,把有些不太需要讨论和教师解释的练习做成软件,让学生上机去完成,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技能,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另一方面节约了有限的课时和师资。
2.校园网和Internet发展迅猛,外语教学资源日益丰富。除了不少优秀的光盘软件外,网上听说读写材料都很丰富,可以通过编制网页汇集,还可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题材的搜索。此举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外语输入量。
3.创造交际环境,增加学生的真实外语交际实践是目前教学中的急需,又是最困难的事情。但是,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快,很多实时交际软件被开发出来了,如各种键盘聊天、语音聊天、视频会议等。还有一些非实时功能如电子邮件、BBS,新闻组等,都有开发为外语教学所用的潜力。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既增强了使用英语的能力,又广泛交友,增强了趣味性,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也大有可为。传统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每一课的作文练习表达自我,而且很方便地做成网页上传,既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网络教学技能,又培养了综合艺术的素养,而且让他们有成就感。
在组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因地制宜进行硬件建设。教学中所需的各种设备耗资较多,可以采取逐步发展、分期到位的方法,如首先解决“名师讲大课”所需的计算机和投影仪,再解决学生上机上网的问题:先形成局域网,再连通Internet;“小班搞训练”所需的多媒体,可以采用计算机主机加大彩电的方式解决,既省钱有解决了教室遮光的问题。
.
关键是课件建设。课件制作并不难,但需要组织团队攻关和一定的资金投入,最好是与其他学校合作,在制定了统一的格式和风格后将任务分解,合成后共享资源。
.
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省先领导要有打破现状改革教学模式的勇气,教师也要树立敢于向高科技挑战的信心,主动适应新的角色;学生也要破除死记硬背和依赖课堂和老师的作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对于著作软件平台和相关软件、网页的制作使用也要进行技术培训。
.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社会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先进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高校体育改革是对传统教学弊端的优化,能够使很多方面获得自我突破,然而,纵观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中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学校和教师提高重视,最大化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以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冲击
教育观是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体育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用网络媒体,可实现对体育教育发展的进作用。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无论教与学均能突破时空间束缚,如通过网络教室可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或学生可实现远程学习。总之,随着新型教学技术的出现,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也更新了高校体育教育观,可以说深刻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
(二)改变体育教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根据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形式等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化特征,即它会随体育改革而变,可以说能与教育改革相适应。但作为新型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都非常新颖,这便会对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产生冲击,并使其出现更多新内容,呈现出更多新的教育特点。
(三)改变高校体育教育方式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课时安排、天气等,均会造成体育课程无法顺利实施,并使其教育模式过于死板单调,而时间、场所的有限,也会限制学生对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即便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可在现代技术辅助下进行体育学习,丰富其学习模式类别。
二、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高校体育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更是加快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方面应针对体育师资,制定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通过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充分吸引高学历、心理素质过硬且专业知识扎实的体育人才,以此不断充实体育师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知识和应用,不断强化在校师资培养,帮助其掌握现代科技使用方法,并提升其学习、创新等能力意识,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奠定智力基础。
(二)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从教育领域来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具跨时代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冲击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更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作用。并且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其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能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创新。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围绕教育事业发展这个核心,所引入的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等,能够有效实现体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原则,其极具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既能改善教学环境,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总之,要实现体育高效教学,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对学生“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关键。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既往高校体育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严重不符高校教学实际,更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等需要,还应积极完善体育教育体系,这样才能证教育改革切实可行,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旨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此,高校体育教育有必要进行深化改革。同时高校方面要健全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价体育教育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体魄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根本目的。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体育教育评价指标制定必须以学生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评价为依据,前者包括学生态度、体质、能力等情况评价,后者包括体育实施条件、教育规划、教育管理过程等,即评价体育教育活动情况。
(四)合理创新教育模式
一方面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体育软硬件教育设施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中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以购置先进设备或科技,如资源网络的构建,多媒体设备、远程教育的安装实施等,充分完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高校方面要鼓励体育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要求他们创新教学方法,如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互动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各项功能与学生建立交流枢纽,使学生体育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形成良好畅通的教学氛围及信息渠道,进而实现虚实结合教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并推动其改革发展。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更好效果,必须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方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方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分析[J].科教文汇,2015(20):73-74.
[2]夏雪芹.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品牌,2014(12):237-237.
[3]洪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