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并购 绩效

并购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90年代以来,随着我罔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与规范,公司并购成为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与特殊性使电力行业的并购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的电力资产重组进程中表现出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资产流动性较差、重组方式选择及价格制定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日前我同的电力资产重组市场化程度偏低,重组行为不够规范。而国际资本埘中国电力企业的关注.使外资并购成为电力行业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一、企业并购及其绩效评价综述

对于并购绩效问题。西方_学者主要通过ratf究并购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并购绩效。Jetlsen和Ruback(1983)认为,成功的并购会给目标公司带来20%的超额受益。Dennis和McConnell(1986)分析了31例大宗股权转让公告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告前一日,股价涨幅达到7_3%,公告前后股价上涨12.8%。GreggJarrell和Poulsen(1989)对196O—l985年间663例成功的并购案进行分析.发现目标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超过20%。但收购方仅有1.14%。Schwert(1996)研究,1975年至1997年问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结论:在时间窗口内,日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停留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Bruner(2002)总结了有关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44项研究成果。其中有20项的研究表明收益为负,当中有13项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负收益率在一3%一一1%之问;另外24项研究表明收益为正.当中有l7项显著为正。总体上看,以股价变动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此外,也有学者运用会汁指标来研究并购事件的绩效,得m的结论也不甚一致。Geofti’eyM eeks(1977)研究了I964年至1971年英同233个合并交易的收益,结果表明:交易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tlOA)成递减趋势,并在交易后第五年达到最低点,同时有将近2/3收购公司的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合并使收购公司盈利水平轻度下降。Maquieire,Meg—gi~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问发生的260件换股式并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横向或纵向式并购的企业,其财务协同效益和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而混合式并购交易则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一1984年问美国50件最大的并购案,结果发现:收购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明显提高,经营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来自解雇T人而产生的人工成本的节约。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禾开始关注对我国并购绩效的研究。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采用35-差模型和非正常收益模型两种模型运用股价变动检验资产重组公告的信息含量,得的结论并不一致。戴榕、干春晖(2002)对不同并购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用累积超常收益率检验法对比了短期内市场对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模式的反映。发现短期内纵向并购的CAR均值最高。与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CAR值差异著,但是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差异并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OOO年中国证券场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选取了4个会计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0E)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有所下降,这些会汁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莺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l994—1998年的201个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为基础评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发现,并购后第一年公司业绩有所提升.而从第二年起,并购绩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如何?并购是否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以我国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以并购当年为0,并购前一年后三年(-1,+3)共五年为会计检验期间.通过建立一套财务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所用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研究数据库、新浪网站及雅虎网站。

二、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2003年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发生并购的企业共10家、12件并购事件,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四大方面对电力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的指标及具体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首先计算10家样本公司的各项会计指标的各年平均值,并计算电力行业五十家上市公司同期的会计指标各年平均值。此外.为了解并购企业的规模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10家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年末的平均总资产,并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各指标的对比值如表3所示

对表3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一)在盈利能力方面。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均在并购前一年是最好的;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每股收益略有提高;并购第二年的业绩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并购第三年的业绩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并购第四年的业绩比上一年有所回升,但是并没有达到并购当年的水平。也就是说从并购的当年起.发生并购的电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并购并没有使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明显的增长。

与行业平均值的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增长9%,行业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仪增长2.87%,说明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绩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购的效果略有监现:2004年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较2003年下降17.52%.而行业平均每股收益较上一年下降14.76%,结合当年行业状况发现,下降并非是仅仅由于并购所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政府管制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2005、2006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使氽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在经营效率方面。在并购当年和第二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2004年与行业的平均水平差距缩小。2005年和2006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均超过行业平均的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4.15%和2.85%,而行业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2.01%和0.84%。说明并购公司充分利用了各并购主体的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重组及整合,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和资产运营质量。

(三)在偿债能力方面。样本公刮资产负债率从并购当年开始琢年增加,并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并购企业负债比例偏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解决并购前企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未得到有效规避。

(四)在发展能力方面。样本公司2004年末总资产比2003年末增加311015万元,而同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仅为127027万元,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高达33.61%,行业同期值是23.19%,样本公司在规模上现了较大的扩张。在此后的2005年未和2006年末.样本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分别比上一年增加319508万元和2176l3万元,吲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分别是108263万元和148546万元,2005年并购公司的总规模是并购当年的1.73倍。并购使电力上市公司实现了并购的最基本目的一一规模扩张,达到经济规模,我国电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并购对促进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并购的效应是明显的。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力上市公司并购企业的绩效分析发现,并购使得电力上二市公司的规模增大,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同时资产负债率逐年小幅上升。这与规模扩张有关。并购后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上升.说明并购后资产的运营质量得到了提高。在企业运营方面.从短期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值率高于同行业盈利水平增长率,说明并购的效果略有显现但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从并购前一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2006年有所回升。每股收益只在并购当年略有提高,此后逐年下降,2006年有所回升。

并购公司经营业绩和运营质量的两组指标相互矛盾.即经营业绩从总的趋势来说现持续下降而运营质鲢却持续提高,应该说与上市公司并购后经营战略有关。如何面对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Fuzzy-AHP;财务协同效应;并购

一、引言

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加速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并购协同效应作为企业并购的核心内容,一般被认为是并购的主要动因,是价值增值的源泉。中外学者对它的研究也是非常多的,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营协同和文化整合方面,对于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协同效应的全面分析,特别是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分析应成为公司财务及其战略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并购的企业在进行了成功的整合后就可能会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对于如何判别并购后企业是否进行了成功的整合,是否产生了财务协同效应,仅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的方法就有很多,那么,能否通过构建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对企业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呢?本文将从此方面进行研究。

二、Fuzzy-AHP评价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主要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得出总的评价结果。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求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确定权系数的有效方法。它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为互相联系的有序层,使之条理化,根据对客观实际的模糊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的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系数。

1.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

因素集是评价对象的评价因素的集合;评语集表示不同的模糊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评语分为n个等级,则表示为V={ν1,ν2,...,νn}。

2.确定权重分配

由于因素集中各因素重要性不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因素权重评定。AHP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适合于因素权重的计算,主要步骤为: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由于评价方案优劣的评语集V已确定,因此不需要构建层次模型和进行层次总排序。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1.构建隶属度矩阵

2.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因素集U的子集ui可以用模糊向量Ai=(ai1,ai2,...,ain)表示,隶属度aik=(k=1,2,...,m)表示各因素在单因素评价中的分量,可以取各因素的权重Wik,对于给定的Ai,Ri,得出单因素评价向量:Bi=Ai・Ri=(bi1,bi2,...,bim),(i=1,2,...,k)。

3.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在确定权重向量W和构建隶属度矩阵R的基础上,计算综合的评价结果B:

4.计算综合评价值E

给评语集的每个评价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设赋分值后的评语集为H=(h1,h2,...,hm),则综合评价分值为:E=B・HT。对照规定有不同分值划分的等级,就可以得知被评价事物处于哪个等级水平。

三、案例分析

在我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的贸易保护政策正在逐步走向终结。2005年,我国已取消汽车进口配额管理,2006年,汽车进口关税降至25%,其中汽车零部件进口的关税降至15%,这将加大国外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与我国企业的竞争。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团收购了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的全部汽车业务。并购后,跃进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汽集团。本文将以此次上汽并购南汽为例,具体说明模糊层次分析法在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的应用。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有一般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指标选取、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的一般程序。因此,本文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构成。

本文确定的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1.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文章根据《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标准,对财务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值进行设定。按定性指标将其优劣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平均”、“较低”、“较差”)五种标准值,相应地赋分值分别为100、80、60、40、20分,评价尺度集E={100 80 60 40 20}。

2.构建评判矩阵

根据并购后新上汽2008年年报可分析计算出各财务指标的数值。由相关专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程度、同行业水平、该公司并购后的实际情况等,对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评判。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时,将各指标的各评语出现次数除以专家总人数(10人),可得到各指标的评判矩阵。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以上评价结果得出:该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总得分为81.63,总体状况为良好。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得分分别为80.76、83.90、82.32和77.76,并购后新上汽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均达到行业良好水平,发展能力则相对比较落后。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偿债能力方面

速动比率得分为:(0.4 0.4 0.1 0.1 0.0)・(100 80 60 40 20)T=82,说明并购后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好、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较强。现金流量比率得分为:(0.5 0.3 0.2 0.0 0.0)・(100 80 60 40 20)T=86说明并购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足以抵付流动负债的数量。产权比率得分为:(0.3 0.4 0.1 0.1 0.1)・(100 80 60 40 20)T=74,得分较低,说明并购后企业财务结构稳健性不足、资金成本结构欠合理。已获利息倍数得分为:(0.5 0.3 0.2 0.0 0.0)・(100 80 60 40 20)T=86,说明并购后企业获得的息税前利润对于支付利息来说较好。

总体来说,并购后新上汽资产的变现能力增强、对外偿还债务的能力得到提升、所获利润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但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稍有欠缺。

2.获利能力方面

营业利润率得分为:(0.6 0.2 0.1 0.1 0.0)・(100 80 60 40 20)T=86,说明并购后企业获利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大。净资产收益率得分为:(0.5 0.3 0.1 0.1 0.0)・(100 80 60 40 20)T

=84,说明并购后企业运用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较强,资本运营效率高。资产报酬率得分为:(0.5 0.2 0.2 0.1 0.0)・(100 80 60 40 20)T=82。说明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较好。每股收益得分为:(0.6 0.1 0.1 0.1 0.0)・(100 80 60 40 20)T=80,说明企业为股东谋取权益的能力较强。总体来说,并购后企业取得了较好的获利能力,而这些从新上汽的年报中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得出,这和并购后南汽的成功整合和发挥的财务协同效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营运能力方面

总资产周转率得分为:(0.4 0.3 0.2 0.1 0.0)・(100 80 60 40 20)T=82,并购后,总资产流动性较强。存货周转率得分为:(0.4 0.4 0.2 0.0 0.0)・(100 80 60 40 20)T=84,说明存货的变现较快、占用水平低。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为:(0.5 0.3 0.1 0.1 0.0)・(100 80 60 40 20)T=84,说明收账迅速、收账费用和损失较少、应收账款流动性强。固定资产报酬率得分为:(0.5 0.2 0.2 0.0 0.0)・(100 80 60 40 20)T=80,说明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较高,管理水平好。总体上,通过合并,对资产进行集中管理,降低了营运资本的占用水平,并购后新上汽的营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并购财务协同效应。

4.发展能力方面

销售增长率得分为:(0.4 0.3 0.2 0.1 0.0)・(100 80 60 40 20)T=80,并购后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较快。资本积累率得分为:(0.5 0.2 0.1 0.1 0.1)・(100 80 60 40 20)T=78,并购后企业资本积累不是很好,降低了企业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总资产增长率得分为:(0.3 0.3 0.2 0.1 0.1)・(100 80 60 40 20)T=72,得分偏低,通过并购没有很好地保证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速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利润增长率得分为:(0.4 0.2 0.3 0.1 0.0)・(100 80 60 40 20)T

=78,说明企业的利润增长潜力不足,成长性不够好。总的来说,较之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通过并购,新上汽没有很好地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在这方面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在近年来的并购浪潮中、在我国汽车工业并购理论及实践都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上汽与南汽的合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从2008年新上汽年报中显示的营业收入及净利的大幅提升,可以简单地看出,在行业资源整合加速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并购后的新上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其中南汽的成功整合及其发挥的协同效应对上汽的业绩提升也做出了显著贡献,上汽并购南汽的协同效应得到体现。

四、结论

对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起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估模型。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较理想的评价效果。相比较于其他方法,其结合了模糊数学和运筹学两种数学方法的优点,计算方法脉络清晰,在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估中简单实用。并且,在模糊综合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尽可能地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方法的应用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同时结合其他的分析方法进行比对研究。本文的分析只是提供一种财务协同效应分析的思路,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尹子民,夏天.财务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与应用[J].辽宁经济,2008.

[2] 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 李存芳.企业财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模糊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

[5] 杜纲.管理数学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第3篇

2016年是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大年,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投资者2016年累计对外投资17011亿美元。作为全球企业并购的热点国家,德国境内的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呈现出的增长势头尤为明显。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资企业对德并购超116亿欧元;2010年到2016年,中资企业在德国投资并购项目近200个,其中近35个项目的交易额大于1亿欧元,绝大部分并购均剑指德国行业“隐形冠军”――德国中小企业。笔者具有多年对德金融工作经验,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多起中小企业并购交易。在此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参考有关文献,对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原因、中资企业掀起对德中小企业并购的成因以及并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飨读者。

1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原因分析

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有很多自身的原因,比如长期深耕某一领域、注重技术和具有工匠精神等。[1]同时,纵观“二战”以来德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发现德国出现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并非其经济发展在某一阶段的偶发现象,而是推动并贯穿德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形成这一局面有重要的制度和社会经济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教育制度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人才

德国教育制度确保了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专业对口、技术娴熟的蓝领工人队伍。德国适龄儿童教育从6岁开始进入为期4年基础教育阶段(德国各州制度略有差异),随后选择进入职业教育抑或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福利国家,德国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调节,确保各工种收入差距的合理范围。一般而言,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在16岁左右开始获得学徒收入,其在30~35岁之前的总收入高于选择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因此,中低收入的家庭往往乐于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学徒制度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企业生产需要密切关联,确保学生毕业即成为企业所需的熟练技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化安排,德国企业蓝领工人队伍稳定,技术娴熟,保证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

12多种制度保障企业健康运行

德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劳工保护政策,并通过各级政府高效执行,确保德国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舞台上自由竞争。同时,德国政府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税收和现金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的公开与透明。这不仅减少了企业偷漏税造成的国家税源流失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也大大降低了银行风险定价的难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因为风险评估困难而难以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的问题。

13政府多种扶持机制鼓励企业创新

德国各级政府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创新与研发,通过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向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提供大量科研经费和补贴。仅在联邦政府层面上,每年就提供约50亿欧元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德国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部分研发项目申请到国家层面的资助有时可以占到研发支出的50%甚至更高。在联邦财政和各州财政的支持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及各州发展银行通过设立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大幅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好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正是由于在人才供给、制度保障和政府扶持机制三个方面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德国中小企业才不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形冠军”,成就了德国实体经济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中国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对德国“隐形冠军”的并购,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充分利用德国的制度优势,提升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2中资企业赴德并购热潮的成因分析

德国成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热点国家,原因包括德国是发达国家,市场规范,技术领先等,但笔者认为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在当前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中德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良性互补。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往往与一家或者多家大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成为某一产品或零部件供应商或者某种服务提供商)。虽然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其专有技术或者其他不可替代性原因在与大型企业的交易中能够占据主动地位,但是整体而言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有较大的依附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大型企业的市场全球化,其经营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由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供应商)有着较高的话语权,因此,全球经济波动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就会选择性传导至中小企业。当全球经济上行,大型企业将会占有更多市场繁荣带来的利益,尽可能减少对中小企业(供应商)超额利润分配;当全球经济下,大型企业则会将经营损失通过降价、减少订单等方式超额传导至中小企业(供应商)。因此,在这一链条里,中小企业虽然较少直接参与全球性贸易协作,但是其通过大型企业的选择性传导直接受到了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如大型车企与上游中小型零件生产企业就是这一链条的典型代表。

德国中小企业亦不例外。受规模限制,德国中小企业较少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因技术专利保护的担忧,在选择全球化经营策略时更加保守。因此,虽然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有着良好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其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使得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日趋被动。一旦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的欧债危机),大批德国中小企业先于大型企业破产。换言之,大量的德国中小企业的破产或者经营不佳,最终破产或者被收购重组,并不是因为其生产技术落伍或者生产管理不佳,而是在全球化和产业化趋势日趋深入的今天,保守的经营策略所导致的。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经过30多年全球化竞争成长起来的部分优质中国企业已经进入行业发展瓶颈,亟待技术、管理、市场、产品、品牌等诸多方面的更新甚至是跨越式发展。德国企业技术与人才优势正好满足这部分中国企业的需求。中国企业的全球性生产竞争力及其掌握的庞大中国市场及全球其他市场资源,与德国企业高效的管理、强大的研发和高质量的生产良性结合,将释放出新的市场活力。2010年,江苏金?N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50%股权项目就是这一理论的典型案例。德国埃马克集团拥有良好的技术、研发实力,生产管理能力良好,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造成其原有市场萎缩。江苏金?N通过50%股权收购,既作为投资人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困难,更作为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助其实现市场拓展。经过中德双方管理层的通力协作,德国埃马克集团不仅恢复了在原有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在华返程投资完成了亚洲业务的合理布局,实现了集团全球业务的有效拓展。

3对德中小企业并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由于德国优质中小企业对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中资企业将继续加大对德国中小企业的并购投入,但是受限于中德两国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差异,中资企业对德中小企业并购也曾屡遭失败。为帮助中资企业更好地赴德开展并购工作,笔者针对部分对德并购案例的若干代表性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31尽职调查不彻底的问题

由于并购项目经济性参差不齐,部分中资企业在决策前未充分重视尽职调查的作用,造成项目交割后经营亏损严重,完全无法发挥并购协同效应,反而成为境内集团母公司的新包袱,资源浪费明显。因此在项目推动前委托并购项目经验丰富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专业咨询机构对并购标的进行充分尽调,可以在谈判前充分了解并购对象出售的目的、公司存在的问题、并购后是否存在通过经营调整或整合扭亏为盈或者扩大收益,进而形成具备竞争力且可执行的并购竞标方案,同时避免出售方看到中国企业参与竞购便漫天要价的现象。

32战略性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虽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国际化,但是企业鲜有战略性人才储备意识,特定人才需求依靠市场招募。熟悉中、德两国市场与国情的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赴德发展。由于无法有效理解并执行中国控股方的经营要求,某中国企业在完成并购后,曾花费高额代价连续更换3任德方公司CEO;由于未能找到合适人员,某中国企业在并购完成长达1年的时间内竟未能向标的企业管理层安排一位高管,并购标的企业与集团整体经营几乎毫无协同。相反,丰田公司在进入德国市场之前,安排其家族成员长期赴德国学习、生活,并重用其拓展丰田德国业务,使得丰田汽车在德国这样的汽车王国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在赴德国投资前加强内部战略人才储备;在并购完成后积极安排外籍高管赴华交流,主动解决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短板的制约。

33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念。[2]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中德企业,其企业文化就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则导致生产经营策略的不同。某中国企业要求“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而其并购的德国公司一直恪守“确保使用体验超越客户要求”。中方以销售员的心态,确保效率,满足客户当下需求(可能牺牲客户长期需求),德方以工程师的心态,确保质量,满足客户长期需求(可能牺牲当下需求)。中国企业依靠自己的企业文化实现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德国企业依靠自己的企业文化实现了客户忠诚度长期领先。两种做法并无对错之别,但是并购后企业文化必须统一,有所取舍,确保内部协同效应最大化。该中国企业较好地处理了此问题,他们根据德国公司经营和销售市场的情况,逐步调整德国企业文化,让德国子公司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接受并认同中方的理念,实现了企业全球经营的协同化发展。

34对外关系处理的问题

由于文化和制度上差异,中德地方政府、媒体以及工会对企业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地方政府层面:中国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企业经营及纳税情况,主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土地及其他相关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德国地方政府则不主动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但极为关心企业就业安置的情况,可以为此调整补贴和减免部分税收。

在媒体层面:中国企业一般无须过分担心中国媒体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报道,中国媒体对外国投资者的接纳程度也较高,少见针对性的负面报道;在德国,批评中国(中国政府抑或中国企业)可能出于一种“民主正确”的心态,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德国社会存在一定的对华不信任情绪,部分媒体刻意夸大中资企业存在的问题,甚至扭曲报道。

在工会方面:中国工会注重工人利益与企业生产经营平衡的关系;德国工会主要是代表劳方争取更多的合理权益。

基于上述差异,在完成对德并购后,中方应主动处理好对外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德国地方政府的能力,降低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存在的过高期望。某中国纺织城拟在德建立销售中心,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无法说服相关机构给予土地和签证便利,造成项目最终难以实施。

二是充分利用就业压力,争取地方政府在补贴、税收方面的倾斜。由于就业压力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选举情况,因此,政府在保护就业方面有诸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就业率指标争取外部补贴。

三是处理好与媒体关系,避免过多的负面报道和舆论压力对并购后的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建立与当地主流媒体的沟通渠道,主动公开企业相关情况,规避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猜测。三一、徐工、潍柴等中资企业在德国均通过主动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使得当地居民、媒体逐步扭转了对这些企业的怀疑态度。

四是充分利用工会力量解决发展问题。德国工会在薪金、裁员等问题上态度强硬,但是从全体员工的长期发展来考量,在暂时下调薪金、部分裁员问题上还是存在谈判空间。某中国公司在收购完成某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后,通过与工会的协商采取了部分裁员、一年期的降薪及自愿加班等措施,逐步扭转了本地生产亏损情况。

35本地化融资的问题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并购 绩效 控股股东特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说过:在当今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而如今,不仅是美国,全世界各国的企业并购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其中也不乏跨行业,跨国界的并购活动。所谓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经常用M&A表示。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企业。兼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收购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特定财产实质上所有权的行为,可以是股权收购,也可以是资产收购,收购后目标公司仍具有法律上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地位。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综述

企业并购的历史悠久,国外的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年代格特和斯特等论述了太平洋铁路公司通过证券市场于1900年对南太平洋公司进行的并购,并对其并购效率和合法性进行了论证。戴文(1921)对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因为当时的并购基本采取横向并购,通过同行业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因此得出了并购后企业绩效更好的结论。利文莫(1935)以1888-1905年期间的兼并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是半数的兼并企业是比较成功的,兼并后还能有效继续经营并至少维持了25年;作者还对1915年至1930年间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兼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有效率的。罗纳尔德(1971)探讨了在企业进行并购时应该采用一些新的会计计量方法以确定其并购绩效。斯特格斯,布雷等(1984)通过对54家英国公共公司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的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百可维奇和纳罗严南(1993)认为并购后股东总体收购溢价为正说明并购产生了效率,增加了企业价值。莫干等(2000)对1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

上述研究都集中于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比较,认为并购能为企业带来正的绩效。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并购对公司的绩效影响并不确定,尤其是主并公司的并购绩效不甚理想。如史沃特(1996)研究了1975~1991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超常收益高达35%,而并购公司股东的累计超常收益与之前没有显著差异。高许(2001)以1981年至1995年间315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认为并购前后主并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明显的变化。布鲁南(2002)对1971~2001年的130多篇经典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成熟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超额收益达到10% ~30%;收购公司的收益并不明确,且有下降为负的趋势。

从以上各种研究结论来看,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其是否一定能提高企业效率,取得正的并购绩效,还不能一概而论,且相同的并购行为对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的绩效影响也不相同,一般认为,并购更有利于目标公司绩效的提高,而对主并公司的绩效影响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并购并不能为主并公司带来绩效的提高。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综述

中国的企业并购发展史,远不够西方国家的悠久。中国最早的并购活动始于1984年,从那时至今,国内企业并购如火如荼,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

(一)并购后企业绩效水平研究的综述

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最早研究国内公司并购绩效的可能是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他们对1997年重组的企业研究发现,相较于并购前企业的部分盈利指标有所上升,资产负债率却有所下降。檀向球(1999)运用曼-惠特尼的U检验法,发现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显著地实质性改善,但是对外并购扩张没能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高见等(2000)考察了1997-1998年沪、深两市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表明在公告前或公告后较长时期,目标公司比非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略高。李善民、陈玉罡(2002)认为并购能给并购方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张新(2003)对并购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产生负效应,收购公司的股票溢价为-16.76%。李善民、朱滔(2004)以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张小倩(2009)对2004年45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从长期来看,并购事件并没有给并购方企业带来收益。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统一。但一般认为,并购会为目标公司股东带来价值,而对主并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不一,存在差异。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引起此结果的原因在于各并购企业在产业类型,收购方式,企业文化,自由现金流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二)企业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综述

前人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很多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窦义粟(2007)综合考察了国内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家电行业、交运行业,提出产业类型的不同会引起企业并购绩效的差异。罗永恒(2007)衡量了并购方式与长期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在三种并购方式中横向并购的表现最为稳定,说明并购类型不同也是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国内关于支付模式的研究文献中,陈海燕和李炎华(1999)发现混合支付的收购效果较好,股权收购的效果优于纯现金收购,现金购股权优于现金购资产;谢军(2003)认为应更关注债券支付方式和杠杆收购方式。企业的文化差异程度也是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原因,黄建芳(2010)认为当企业文化匹配低时,表现为文化差异较大,带来跨文化冲突和矛盾,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文化匹配高则可以产生文化协同,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另外并购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多少,成长性高低,并购动机,交易特征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绩效。如黄本多,干胜道(2008)认为高自由现金流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并购总体绩效为负,说明并购并没有给这类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谷燕(2010)则认为非成长性公司进行多元化并购的绩效表现最好,中成长性和低成长性公司多元化并购绩效次之,高成长性公司多元化并购绩效表现最差。夏新平,邹朝辉等(2007)通过研究认为基于协同动机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绩效显著增加;基于动机的收购公司虽然在并购发生当年绩效显著增加,但随后其绩效持续降低,这表明基于动机的并购没能创造价值;程敏(2009)分析了交易特征和并购溢价对并购现金流绩效的影响:并购溢价与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正相关。

综上,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并购条件,从而产生不同的并购结果。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还存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并购绩效的结果。

(三)对企业并购绩效各种研究角度的综述

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纵观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发现其研究的角度大不相同,有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并购绩效研究的,如张斌(2004),王泽霞,李珍珍(2009)对网络、IT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发生并购的公司长期绩效增长率为负;有的学者侧重于对某一具体的并购案例进行绩效研究,如李福来(2010),熊燕然(2010),安兵(2008)分别对百联集团、赣粤高速并购案、国美并购永乐采用了个案分析的绩效评估方法;另外还有些学者对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并购绩效的研究,如叶学平(2011)针对湖北省上市公司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的有林泓(2010),翟启杰(2006),其认为家族企业并购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还有从跨国并购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并购的,如黎平海等(2010)通过差值分析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前后几年的绩效做出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量并购并未如预期所想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得出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应持谨慎态度的启示。

三、评价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不甚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不过大多数观点认为并购会提升目标企业的绩效,而其对主并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对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剔除的标准不同;其次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即使采用的方法相同,也存在具体指标的选取,时间跨度的选择等的差异,因此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再次,并购绩效的好坏会受到如上所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集成的函数,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另外,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属于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强,准确性也有一定瑕疵,股价还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反应真实情况。因此,此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于找出其它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程度,力图找出相关性最强的因素,并重点考察该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从前人对主并公司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来看,国内的观点已经从多方面进行了解释,如产业类型,并购类型,并购的支付方式,企业的文化差异,行为相关度,自由现金流量多少,成长性高低,并购动机,交易特征,是否为多元并购等,都会影响公司的并购绩效。但是,目前还尚未有人将股东特质、股权性质、所有者财务(干胜道,1996)和终极控制人等理论作为解释的基础,对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从研究角度来看,有些学者是从不同的产业行业进行对比;或是从不同的并购类型进行对比;或是以不同的支付方式为区分标准;或是以不同的地区为比较对象;或是以不同的时间跨度来选取样本从而进行绩效的比较,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以股东特质(干胜道,2011),股权性质和终极控制人为区分标准从而进行并购绩效的对比研究的。因此,笔者认为,将控股股东特质等理论与企业并购结合起来研究,是并购研究的新视角,在今后对企业并购领域进行研究时,可以将上述理论与企业并购进行结合,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扩展研究,使企业并购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更具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奇凡.浅议并购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4,52

[2]Daggett, Stuart,the Decision on the Union Pacific Merger(M),1913

[3]Ronald, Leach, Accounting for Acquisitions and Mergers[J],Accountancy,Feb71

[4]陈善朴,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8-19

[5]李善明,朱滔等.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 生命周期 财务指标

一、引言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同样需要企业的不断成长与壮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仅通过自身资源的缓慢积累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更难以获取竞争优势,相对企业自身内部成长,外部方式成长显然在时效性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企业间的收购、重组和兼并已然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外关于企业并购方式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并购的长、短期市场绩效。Jensen和Ruback(1983)等学者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成功的并购会使目标公司短期内获得超额收益,而收购公司短期超额收益则较低,甚至产生负效应。可能由于样本选取的差异,研究方法的不同或者模型假设的准确程度等原因,国外学者对成功并购案例的长期市场绩效研究结构差异较大。Mandelker(1992)等研究认为,并购对主并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影响为显著负效应;而Frank、Titman(1991)等学者通过价值加权基准模型或其他方法研究发现,并购对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影响为正效应。基于企业并购同企业价值所存在的复杂关联,学者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大公司战略的方向上。Salter和Weinhold(1978)最早把相关性概念引入企业并购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关并购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绩效的假说。鉴于相关性假设的实证检验没有统一结论,后续学者开始关注并购活动创造价值的深层次原因,其中以Lubatkin(1987)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组织因素是影响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股权交易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外上市公司间的多元化并购事件的频发,引起了国内学者们广泛关注。阎大颖(2006)发现企业层面与行业层面的历史绩效对并购行业模式具有显著的作用,企业经营绩效和行业平均绩效高的公司更可能实施相关性并购。王生年和魏春燕(2011)研究表明,处于转型阶段和低吸引力行业的企业更可能实施多元化并购,转型需要和管理能力是多元化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主要是以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并购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具体对企业发生并购前后四个周期内的企业绩效情况进行了比较,并且通过增量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衡量。

二、生命周期理论对并购选择影响理论分析

1.导入期的并购战略及类型

处于产品开发期的企业拥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成本,而且面临较大的行业风险,因为该时期企业主要受到了现金流量小、管理费用高昂的影响。与此同时,开发期的市场拓展进度也比较缓慢,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剧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管理制度并未完全建立的前提下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除了产品研发费用之外,开发期的广告费用和市场营销费用也处于较高水平。综上所述,企业在开发期必须采用合理的经营措施来控制风险。收购方可以借此机遇进入新行业,而开发期的企业也可以借助大企业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开发期的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形式抵抗市场风险。

2.成长期的并购战略及类型

企业进入成长期之后将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结构进一步细化使得企业经营渠道逐渐拓展,企业产品逐渐打开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生产的规模随市场的拓展也开始扩张,产品技术和性能逐渐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成长期基本成型。此外由于市场销售规模的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开始出现,这对降低成本产生了积极作用。成长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需求更加明显,因此更多企业在成长期选择了横向并购以满足区高速成长的资本需求量。

3.成熟期的并购战略及类型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发展定位将有更加明确,竞争对手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大量淘汰而趋近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市场分布进入稳定结构,只有少数几家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成熟期的企业凭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始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并创造了巨额利润。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面临增长率持续降低的问题,这是由于竞争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企业向从成熟期转型的过程中增速放缓。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必须保持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维持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举措,这对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4.衰退期的并购战略及类型

当企业进入衰退期之后,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产品价格和销售规模随着衰退速度逐渐提高使得大部分衰退期的企业利润率大幅度降低,财务危机的出现使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部分企业在进入衰退期之后,通过二次创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更多的衰退期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准备不足而被淘汰。因此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需要进行并购战略的创新以维持生存,而纵向并购也可以帮助衰退期企业缓解利润率下降的压力。

综上所述,当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会因为利润最大化要求面对较高的市场竞争压力,此时横向并购战略是企业的常见选择,其目的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规模经济效益已经得到了充分挖掘,市场供需关系也发生了转变而导致其利润率进入下降通道,进一步控制成本就成了企业迈入成熟期之后的主导思想,纵向并购在这一时期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并且逐渐取代了横向并购作为企业主导战略。成熟期企业由于管理制度逐渐完善,采用多样化经营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通过纵向并购或者或者混合并购来收购部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打开新的市场领域。最后,当企业进入衰退期,退出这一产业就成为企业的首选,或者继续沿用成熟期的多元化并购策略来开辟新的市场领域,而混合并购在这一时期不仅作为一种并购战略,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企业并购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1.企业并购模式选择影响评价体系描述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可比和可操作等原则,对企业并购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并且从分考虑到了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1。

为了有效的衡量公司的业绩,根据业绩的变化为企业找到合适的并购方式,因此本文选取了主要从负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效率、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并且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成具体的二级指标。

2.企业并购模式选择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为:用P表示样本变量的个数,N表示样本总数,如果在表示综合指标的时候,将其作为单项指标来运用,那么该综合指标就称作公共引资或者是主因子。详细表示公式如下所示:

如果用作为单项指标。用来表示综合指标,那综合指标就称作公共因子或者叫做公共因子,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其中,为因子载荷;为载荷矩阵;为公共因子;为特殊因子。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求出公因子的个数信息,并且利用载荷矩阵具体判定各个公因子说表示的具体变量信息,利用公因子分析的方法,不仅可以利用少许变量表示样本特征,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有指标的维度。

3.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的因子分析,得到了每一个年份企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利用公因子对总体样本的贡献度作为公因子的权重,得到各个年份企业并购前后绩效情况如下所示:

F-1=(0.2282R1+0.20199R2+0.19955R3+0.12026R4F)/0.75062

F0=(0.25774R1+0.21766R2+0.14285R3+0.14175R4F)/0.76

F1=(0.33894R1+0.21118R2+0.18819R3+0.0.09825R4F)/0.83656

F2=(0.24586R1+0.2127R2+0.15186R3+0.10549R4F)/0.80795

其中,F-1表示企业发生并购前一年的评估绩效。F0表示企业发生并购当年的评估绩效。F1表示企业发生并购后第一年的评估绩效。F2表示企业发生并购后第二年的评估绩效。通过以上公司计算。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并购方式的企业进行计算。得到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数据,利用第一个观测点为F0-F1.表示企业发生并购行为的当前与前一年绩效的差异。表示了企业发生并购后的绩效变化情况。第二个观测点为F1-F0表示了企业并购后一年与当前的绩效变化情况。第三个观测点为F2-F1,表示了发生并购后第二年与第一年的绩效变化情况。通过对不同阶段企业的不同并购方式下的绩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从成长性企业来看,其横向并购方式明显由于其他并购方式,其并购业绩主要是来源于同类技术的融合和深化,以及市场渠道的共享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成熟性企业来讲,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长期绩效。成熟性企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增长率下降,其增长率的下降表示了全产业的资本走势,对于成熟性企业来讲,可以通过混合并购的方式,扩大企业自身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从衰退性企业来看,采用并购横向和混合并购的方式对企业的长期绩效的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衰退型企业采用纵向并购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

四、研究总结

本文主要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并购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并购方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且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并购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切实的对企业发生并购前后四个周期内的企业绩效情况进行衡量。并且通过增量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衡量。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对于成长性企业而言,其横向并购的绩效要由于其他并购方式。主要是由于成长性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企业具有进行投资和扩展的需求,因此企业进行横向并购或者向替代产品进行发展,不仅可以很好的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基础和平台,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同时,该阶段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功底并不扎实,在进行上下游纵向并购的过程中,往往收到渠道、技术壁垒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企业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企业的纵向并购效果不佳。

对于成熟性企业来讲,其混合并购效果优于其他并购方式。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成熟性企业其自身技术和资本积累都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其所在的市场环境也相对问题,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纵向并购的方式,扩大产品的价值链,缩短成本生产各个环节的阶段性成本。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的方式来进行企业投资。

对于衰退型企业来讲,其企业处于的行业处于衰退性。企业的横向并购并不能够使得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表现,因此企业进行纵向并购的方式相对较好。通过纵向并购的方式,可以向企业缘由产品的上下游进行扩展,使得企业的之间的原材料交易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进而减低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Jensen 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 The American Economist,1986

[2]陈勇吉.中国现代企业并购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多项并购效应的综合得分模型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0.7

[3]冯根福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1):54~61

[4]范从来.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