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育日益重视,2002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颁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 2010年)》。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新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1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12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基本达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学生按规定应修满艺术课程的学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了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或校园文化节。有条件的学校还积极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影响着艺术实践的开展,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经费与师资。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艺术教育所涉及科目和课程并不属于绝大多数学生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艺术教育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只有为那些报考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辅导课还受重视一些。在许多中小学校,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应试科目展开。老师和学生们大多也认为艺术教育是次于语数外、数理化等主课的副课,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较少。此外,要开展好艺术教育,必须依靠充足的经费投入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普遍缺乏必要的经费与师资。同时,艺术教师与主课教师相比,待遇明显偏低,也很难获得各种评优、评奖或被选送去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些不公正待遇不仅挫伤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而且也对后续的师资供给产生消极影响,愿意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优秀人才必将大大减少。

其次,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混淆艺术教育与德育,追求技艺传授而忽略艺术的审美作用。目前,在各级各类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德育都是重要部分。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教师为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德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欣赏和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许多家长和学生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德育。由于人们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及规律等还缺少应有的认识,往往采用专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待学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培养少数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参加各种艺术比赛以及成绩,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目标;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毫无疑问,这些都违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学校艺术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形成合力。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但实际上目前的状况往往是相互脱节。家长送学生去参加业余艺术培训的目的多是将其作为孩子参加中、高考加分的手段,从而反映出家庭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而目前的社会艺术教育也成为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主导的教育,缺乏一个用高雅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大环境,使得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

2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校艺术教育的兴衰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首先,学校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得到提升。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将摆脱其他科目或专业附庸的地位,获得学科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将得到改观。一方面,学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使他们乐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展示学习成果和艺术才能;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将趋于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其次,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要依赖于优秀的教师充当美的启迪者和传播者。各级各类学校中的艺术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专多能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今后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的学校艺术教师。同时,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将得到所在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优化艺术教师师资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三,随着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日益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弥补传统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缺点。教师们将会更广泛地在艺术教育中采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条件和手段,向学生提供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受他们喜爱的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音乐剧和音视频作品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和内容,并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新途径。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而言之,学校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相信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将会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陈大磊.河南省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现状及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教学应用方面展现出强大功能,在当代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从功能、结构、应用等方面论述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与外语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0 引言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产品。它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因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催生了新的语言学习理念,促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知识传输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化学习。此外,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料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实现教育方式根本改革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展现强大功能

1.1 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信息的综合功能,将图像、文字、声音信息融合在一起。多媒体系统克服了传统依照章、节、页的结构,寻找资料获得知识及接受重复信息的缺点。它不仅借助超文本的观念简化了人们查资料的繁杂过程,而且提供诸多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功能。新拓展的功能多达几十种,使得语言教学声色俱显、丰富多彩,同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多种捷径。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换言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整合了诸如电子视听室等多种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实现了一室多用之目标。可以说,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功能强大,发挥了一室多用,为外语教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证。

1.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和新颖性,同时应多方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多媒体课件结构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中展现丰富的多样性,如固定结构课件、生成型结构课件、信息结构型课件、数字库型课件,等等。教师借助它,可以提供声音和图像等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实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为调节教学进度提供有效依据。学生凭借网络资源共享之优势,则可更广泛地接触真实而完整的语言。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归纳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按照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反复向学生展现其容易出错的句子,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常见的疑难点。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文字、图像及声像给学生提供立体语言刺激,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分析思维和归纳能力。

1.4 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要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就只能从教师的口头传授中单一抽象地感知。如今,通过多媒体把这些东西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授速度慢、信息量受限制等诸多缺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容易吸收授课内容,从而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知。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向老师提问,请求个别指导,满足个体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换言之,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确真正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化。

1.5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型语言实验室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体现为语音实验室功能,其主要设备是由录音机芯和控制按钮构成。老师在这种语音实验室是依靠电脑、耳机、录音磁带等设备进行授课。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音频信息,很少接受视频内容,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输入量十分有限。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方式教学解决了教学速度慢、知识范围窄、信息输入量有限这些传统突出的问题,极大地节约了使用者的时间与精力,发挥了明显的效能。

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外语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配合课本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教材和时代背景的介绍,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例如《Background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这一课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局限性,如果使用传统教学中静态课本和板书,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会昏昏欲睡。多媒体恰恰克服了这一缺陷。采用那些如PowerPoint和DHOTOSHOP FLASH.3DS 等实用性很强的软件制作动画课件,运用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功能,可以使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活跃,模拟出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化他们对英美的风土人情有的认识,加强了课堂文化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2.1 多媒体教学软件结构

由美国微软公司生产的“MicrosoftPowerpoint”是一种以制作图形化幻灯片见长的软件。它提供了许多设置独到、使用方便的工具,从而使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适合任何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幻灯片。教师可以利用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设计课件,使多媒体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美感统一起来。教师还可以运用超文本组织的联想思维和记忆特点,以丰富的表达方式诠释外语教学主题,实现宏观教学目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教学可以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真实的语言转化为可读的资料,使学习者从中获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做到的深刻理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然而,兴趣并非不与生俱来,而是由新颖独特的外部事物刺激引发的。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拓展教学空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真正沉浸于学习,他们就发现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英语课程乐趣无穷,难以割舍。

2.3 语言实验室的更新换代

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语言实验室的淘汰和现代全新语言实验室的到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告别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普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语言信息变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将声、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多种感官。其形象化的信息和视觉效果更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多媒体融于英语教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堂情趣,使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3 结束语

多媒体通过不同媒体和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将各种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新兴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而其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台红.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1.

[2]何高大.现代教育语言学与语言实验室[J].外语电化教学,2000(6):59-63.

[3]许学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7-101.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聚类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其科研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寻找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是必需环节,有些研究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有些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手段,常见比如发文统计、知识图谱分析等。从文献生产、供给的角度,这有助于研究者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激发新的想法,迅速获得相关文献并寻找研究空白,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有利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累积。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核心思想,在某一学科中,如果某些关键词在众多的论文中反复出现,就说明这些关键词是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论文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期探讨进步。

1.研究过程

1.1主要的分析工具

论文分析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离不开相应软件的辅助。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抽取论文中的关键字段,形成高频词一论文矩阵,Python进行聚类分析,Excel作为Python的输入,以及进行简单的统计。

1.2数据采集和处理

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来源。通过本校数字图书馆访问中国知网,选择“博硕士”类型,并以“教育技术学”为“学科专业名称”进行检索,共获得研究样本7937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然后按照NoteFirst格式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将论文的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提取出来,输出成EXCEL格式。

共词聚类分析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选定参与共词分析的高频关键词并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关键词的选择,目前有TOPN,正太分布法,齐普夫第二定律等几种常见的方法。

经过统计分析,本文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本文选择累积百分比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生成如表1所示的共词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似矩阵,即将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对应的两个关键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该矩阵主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1,代表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如表2所示。

2.研究结果

2.1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法通过对关键词中高频词汇的分析,能够确定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本研究共收集到7937篇研究样本,对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排序后,得到排名靠前的20个关键词,表3提供了前10个关键词。

观察上表数据,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出现频次远超其他关键词,在教育技术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占据第二和第三名次,说明教育技术学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比较深入和频繁。

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故对各年度所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各年度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具体见表4。

表4显示了高频词的变迁过程。观察上表可以发现,首先历年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都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稳定性比较好,正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2000年后的“技术”,主要指网络技术。其次教育技术已经处于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教育游戏、移动学习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不再仅限于媒体本身,而是从信息化学习方式人手,考察技术、人和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2.2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基本思想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样本或变量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

层次聚类按照距离度量的不同分橐韵录咐啵single-linkage、complete-linkage、average-linkage、ward-linkage。现有同类型的论文中,均采取层次聚类法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但是并没有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给出对比分析,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库scipy中的层次聚类函数以及dendrogram方法,对多种度量的聚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ward-linkage方式的聚类效果最好,具体聚类树如下图所示。

观察该层次聚类树状图可以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大致聚为5类,具体分类如下:

第1类:学习方法研究,关键词包括知识管理、大学生、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策略、非正式学习、知识构建等。该类研究主要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为目的,寻找和对比多种学习方法,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第2类:教师与教育技术研究,该类研究主要由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等关键词构成。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着力提高教师运用新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第3类:网络教育教学研究,主要由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网络学习、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关键词构成。网络教育以互联网为载体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涌现出在线教育和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

第4类: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研究、翻转课堂等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都成为该学科内的研究趋势。

第5类: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主要由设计、应用、对策、开发、现状和应用研究等关键词构成。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体现,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实践。

3.研究结论

3.1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热点保持稳定。从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全量数据的统计,还是历年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这些核心关键词,包括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等其他高频关键词在内,都显示出中国教育技术牢牢把握学科定位与目标,重视教与学的应用与研究,而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20年研究的热点。

第二,教育技术学在走向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即教育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理论和技术结合的层面。在前文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何克抗教授正式倡导的混合式学习概念,更是最好的证明。一是教育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基础的变化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焦点,已经由建构主义转向混合式学习。在词频分析中的历年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排名在2004年以后,就比较靠后了。二是技术层面,教育技术已经从基础的视听技术,发展到了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多种基础技术为辅的阶段。但就像网络没有取代报纸一样,粉笔和黑板也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它们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三是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层面,不同的教育与学习理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术作为支撑,而各种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优化教学效果而服务。共词聚类分析中发现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研究,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3.2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要自信。有人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不如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论信息技术能力不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数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变得不自信和迷茫,那就有些妄自菲薄了。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教育技术学特色和优势的所在。本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遵照南国农老前辈的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g的融合,并牢记二者“相乘”的关系,双翼齐飞,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技术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启发是要并重。包括电教并重和教学并重,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教育技术学出现的误区和问题。电教并重是指要认清教育技术姓“教”不姓“电”,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支撑,教育技术所研究的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并重是指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而且其立足点在学而不在教,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个启发是要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学内部的融合,还有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如计算机、心理学和传播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举例来说,目前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教育技术领域已经在进行虚拟现实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研究,但深层次的融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落地的尝试,还需要尽快开展和总结。

4.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应用;

在现代化教育建设中,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完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生理以及进化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尤其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注重的是直观与操作,提倡培育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提供有效、多样的教学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平台来实现多元化的一种教育手段,例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各种多媒体工具,通过动静结合、图文兼顾等多种形式表现,有效整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面的信息,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它有很强的直观性、易被接受,在教学领域中日益普及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在生物教学课程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手段[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形式有机而成在荧屏所显示,促使学生通过交互界面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学习。由于多媒体的传输信息量大且速度极快,同时操作简单、极强的互换性,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大信息量优势,加大生物课程内容的密集度,提高初中生的思维整合度以及开拓其知识层面。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富有更强的教育性与新颖性,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者下载的3D动画来演习生物教学中周期长、难理解的实验过程,比如细胞分裂、血液循环以及尿液的形成等。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二)投影技术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结构与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投影仪、实物投影以及显微投影仪三种。投影仪教学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有机的将生物课件的插图与投影相结合,充分发挥出教材插图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必须用到的实验仪器就是显微投影,通过它可以清楚的将细胞内的细微结构展示在大屏幕上。此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时,经常会做演示实验,它紧扣生物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生物相关概念,同时强化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而提高演示实验可见度的有效途径即是采用实物投影技术,将需要观察的实验对象投射到屏幕上以供观察,如将种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教师可以清晰的指出种子的各个部分,学生对种子的主要结构有个直观的理解,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三)录像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录像技术能够化静为动,抽象概念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直接感知所学习的物知识。采用录像演示实验,通过形、声、色、画清晰的将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学生边看边操作,从而提高了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例如苏科版生物七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中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若相关内容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会显得抽象、枯燥且学生难理解,需要采用实验活动来探究。由于该实验需要2-3天的时间,且易受气候变化等影响,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实验录像。实验录像可以形象、快速的验证出绿叶在光下合成的有机物是淀粉,证明绿叶合成有机物必须在光的作用下才可完成。因此,录像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化,同时还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出大众化、综合化以及多媒体化,尤其是卫星通、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对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飞速的朝着多媒体化发展,这与其他的教学系统相比,它有着大信息量、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传输信息质量高等优势,更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3]。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为导向,注重教材的基本性与结构性,更是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意识。自2001年以来,我国教育部门5到10年的时间内会在全国中小学基本开展中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全面实施 “校校通”工程,信息化模式带动教育模现代化。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教学技术己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化教育技术必将促使教育产生一系列革命性变化。

四、结论

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技能训练集为一体,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极大的增强了生物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凯.浅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效用[J].新课程,2010(11).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解读 浅谈未来中国重卡发展新趋势 教育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从歌剧《原野》的成功看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走向 浅析慕课(MOOC)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新趋势 全球化高等教育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新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未来 试论慕课(MOOC)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近观慕课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慕课”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浅析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指尖上的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挑战与冷思考 论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吴锦辉.我国主要慕课(MOOC)平台对比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

[3],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4]Rebecca Launer.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6]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等教育管理,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