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环境调控;产业定位;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2010年12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在服务首都中对接北京,选择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为此,本文针对环境调控前提下,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等进行一些探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务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以强力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主题,以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联动为关键,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产业生态、布局优化、城乡一体、体制创新、人民富裕的宜居宜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联动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大框架下,认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园区规划等,并且要使这些规划相互衔接。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同北京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以及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和联动发展。

(二)调整结构,低碳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区域竞争力,需要加快吸收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等,产业要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三)优化布局,聚集发展

按照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布局形成功能分区和产业组团,聚集工业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聚集农地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生产,聚集第三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特色突出、集约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

(四)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要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导向,推动有限资源向新兴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方向配置,壮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标准,综合、循环、低碳、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五)创新模式,转型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处理好河北省、北京市和环首都14个县(市、区)以及所属的产业园区、乡镇和辖区居民的权益关系,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的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参与北京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链分工,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发展目标,确定三大功能定位,推动两个优化,促进两大发展,实施四项重点工程”(既“13224战略思路”)。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二)确定三大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功能定位:“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

制度创新功能定位:“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三)推动两个优化

“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

(四)促进两大发展

“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

“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五)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低碳园区建设工程”。

“低碳工业发展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工程”。

“绿色服务业发展工程”。

四、产业定位

(一)产业定位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方略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远大目标,以及根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主导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思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需要同北京产业紧密联动、错位发展。

为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可确定为:“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和现代物流等为支撑,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身养老、生活宜居等为基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和“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功能定位。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圈、四区、六基地”。即,“一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六基地”:“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一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都市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农业和环保农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等。

(二)产业“四区六基地”布局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将重点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发展方向,以14个县(市、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统筹协调为基础,以“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为平台,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基地。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绿色产业集群,构筑和完善低碳工业、生态大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链,构建主导产业清晰、接续产业有力、支撑产业完善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提升同首都经济的融合和共生,接纳首都低碳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形成同首都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金融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紧密对接。形成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完成环首都“一圈、四区、六基地”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建设良好的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情景分析注解:

翻2番情景:GDP在“十二五”时期翻2番需要大手笔和大智慧,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同首都全面对接,必须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信贷、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环渤海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基地以及区域性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此时,第三产业将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形态。

翻1.5番情景: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首都高端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同首都产业的对接。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翻1番情景: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研、信息、管理、品牌、营销等能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框架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都市农业等。初步形成同首都产业的对接和互动。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二)分阶段发展目标(2010-2015年,2016-2020年)

1.“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基本成型阶段

政策制定基本成型。制定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所必需的主要政策和制度;完成各种规划、政策和文件的完善和修正工作;向国家、河北省、北京市等尽可能争取到相关政策支持,形成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政策体系。

体制构建基本成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等责权利关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基本成型。

产业和项目体系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良好态势。

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优化布局,形成有利于集中治理环境的空间形态;基本形成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治理工业污染,以及优化农业布局、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优化服务业布局、治理城镇污染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形象;基本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环境监测、监控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

2.“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提升完善阶段

体制机制提升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所属市(县)、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市等责权利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产业融合和竞争力提升完善。提升和完善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体系建设;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首都间的产业和环境的融合;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完善了主导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空间功能拓展提升。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的空间功能的拓展提升,同时不断提升“四区六基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出主导产业明晰、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功能区,建立起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广泛协作关系。

经济发展要素提升。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起符合具有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形成充满活力的资金、技术、金融、信贷、信息和人才等多要素汇集的经济发展聚集区。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纵观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我国在2007年就已经正式提出,今后我国金融行业要以“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为主线,进行经济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却看到:国内仍然有很多金融企业,在以破坏环境,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这种无视我国基本国情,不响应我国号召的“碳金融”政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在金融方面坚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方针,而且破坏了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并行合作关系。可见,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一、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顾名思义,低碳经济主要是在借助创新性新能源、创新性减排技术、金融机制创新等手段,将金融活动耗能、排放、污染三方面,都尽量降到最低的一种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在明确了这一定义后,如果纵观国外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自1997年,国外就将响应低碳经济的气候变化,纳入金融企业发展的环境责任里面,成功的通过推出“自然灾害债券与保险最优组合”,分散并控制了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经营风险;到了2002年,国外还出现了比之前还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成功地推出了绿色金融衍生品这一新型金融概念,并在此之后,经过几年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心研究,于2007年成功研究并推广了一种机制结构比较全面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将欧盟的碳排放作为样板进行全球性宣传。如果我们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的事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全球施加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压力;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还利于缓解我国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低产值”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问题;而且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还可以帮助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让我国走出高耗能低效能的经济发展误区;除此之外,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也可以帮助我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进行调整。综上所述,可见低碳经济下,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相比,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在我国碳融资方面得不到金融企业的认可;

2.国内碳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多明显不足;

3.在国家政府对待低碳经济发展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不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普及宣传力度方面,都存在扶持力度偏弱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我国碳排放能源,在国际市场中只能处于低端地位,造成拥有较多碳排放资源的我国,在资源的定价方面陷入被动;还让我国在全球大力培育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由于金融产品陈旧,得不到有效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探究

为了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为了响应国际提出的全球经济绿色发展的号召,为了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为了让我国金融行业得到创新性发展,也为了解决笔者在上面列举的诸多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清醒对待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明确对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策略探究。

内部环境方面:国外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比我国要提前很多年,作为刚刚进入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我国,需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笔者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为读者朋友总结这样几条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策略:

(1)加强对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这不仅需要那些响应低碳经济号召,进行绿色金融的企业,积极研究生产治理污水污染等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要各大企业能够调转生产发展,向着“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生产,低碳少耗能高能效进行绿色制造”等方向进行转型。

(2)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自觉遵守低碳经济发展下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自律规范,加强企业自身对在低碳经济指导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加入管理制度的“绿色优化配置”,适当减免对企业生成经营活动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污染等影响项目的资金配比。同时号召那些进行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在机制管理上,杜绝过分信赖环保部门给出的责任认定等,企业生产鉴定信息的传统行为习惯,建立一个环保责任监督调查体系,对那些申请绿色贷款的企业进行绿色认定,避免由于机制管理简化,出现的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漏洞问题。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三低)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清洁能源(核能、生物质能)、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1978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因此,探索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陕西省建设低碳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生活和碳汇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建立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一是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研发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有选择的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粗放型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二是结合产业链建立起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在政策层面以财税、征地等方式引导、限制和淘汰高碳能源、高碳产业和高碳工业,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或投资低碳产业。三是在陕北资源富足地区打造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和油气化工产业链等循环产业链。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示范区和渭北生态农业区以及煤炭、钢铁、石油三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2.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如电子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经济的先导和支撑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对电子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又如,对煤电厂进行技术改造,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再如,汽车产业中的生物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也可以作为低碳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

3.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陕西省可以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信息、电子等智力、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如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开发圆、软硬件开发园区等,先进行试点示范,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于实践。

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1.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注重从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对农业发展进行低碳化设计,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发展,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使用粪肥和堆肥替代化肥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增加土壤养分,防止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的营养能力。

2.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着重建立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共生网络,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污染的减少。可以借鉴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在农业方面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推广沼气技术,可以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沼气供农民使用,沼渣可作为肥料返田,沼液可用来喂猪、浸种等;利用牛粪、秸秆可进行食用菌生产等。

3.清洁型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生产要符合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标准,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基础,陕北高原的玉米、小米、红枣、荞麦、苹果、沙棘、枸杞、豆类等久负盛名;关中平原地区的玉米、小麦、苹果、辣椒、大葱等盛名远扬;陕南山区的大米、黑米、黑木耳、甘薯、核桃、板栗、葡萄、茶叶、生姜、魔芋等名扬中外。但陕西省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特色、分区域建立清洁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清洁型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经营,使绿色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增强陕西省低碳农业的竞争力。

三、低碳工业发展模式

1.提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陕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地质基础稳定,是发展水电、核能的优势区域;陕北地区风能、光伏能等绿色资源丰富,可以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厂;在陕北和渭北地区可以建设荒漠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及光热应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将陕北地区建成半导体照明器件、太阳能电池生产和硅材料生产的重要基地,试点建设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利用北部邻省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提高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2.发展生物能源。关中、陕南农作物秸秆和油科植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沼气、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理想原料地,可以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在农村地区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发电厂,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3.鼓励生产低碳产品。以政策引导方式鼓励企业生产低碳产品,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高碳产品,从产品消费环节拟制碳排放的增加。

4.打造“低碳西安”城市品牌。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工业设计、能源化工产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低碳产业、后现代农业。对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政府管理等进行低碳化改造,让西安成为最适宜的创业环境,居民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

四、低碳生活模式

1.建筑设计和运行的低碳化。根据陕西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特点,借鉴成都、德州、扬州、广元等地的经验,在建筑设计上提倡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和节能取暖系统,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化装饰,向居民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厨房系统。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可以借鉴深圳、上海等地的方法,建立城市公共建筑单元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建筑采暖可采用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等方法。#p#分页标题#e#

2.交通工具的低碳化。一是倡导发展低排放和零排放温室气体的交通工具。如混合燃料汽车、轻质柴油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二是启动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工程。在西安、延安、咸阳等大中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系统。三是大力发展以步代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设立自行车专用通道。四是提倡有节制的使用私家车。

3.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一是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对广大居民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结合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机遇,倡导全民自觉参与低碳行动。使居民合理设计空调温度,使用太阳能供热取暖,步行交通,自行车上、下班等。三是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指导意见。对于洗好的衣服任其自然晾干,不用洗衣机甩干;洗浴喷头使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使用电子式闹钟,在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减少在跑步机上的锻炼时间等。四是借鉴英国驻华联合《北京青年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在中国公众中开展的“体验小变化,持续好生活”的环保活动中,提出的十种绿色生活方式,即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做个回收专家,购物先算碳排放,提倡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必要时不开车等。

4.休闲旅游方式低碳化。以陕西省现有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在发展中注入低碳旅游的新内容,可以在旅游景点建立低碳农庄,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推广低碳绿色消费品,倡导自然、绿色的休闲旅游模式。

五、碳汇技术减碳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体系 创新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形成了完整低碳城市的产业集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方位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也将以独具特色的“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保定市具体实例进行相关分析。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市与上海市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WWF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创造了两个“低碳”第一: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为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二是在河北省2009年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均首次位居河北第一,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高达40%。2010年6月11日,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中国赞助商,同时也是首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赞助商。目前是保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升保定城市品牌的最佳时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构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虽然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准确解读,对各类政府政策目标进行权衡,在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加快具有保定特色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让保定成为中国城市的“低碳标本”,以“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

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特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具备的基础

2006年,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保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保定市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围绕打造“中国电谷・低碳保定”,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起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保定市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中国电谷”建设。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七大产业园,统称为“电谷”。保定市“太阳能之城”建设和“中国电谷”建设相互依托、互为促进,一个是产业支撑,一个是成果应用,相互借力、良性互动。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建设中国电谷、低碳城市,保定具备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军城市的基础与实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

保定可充分发挥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优势,2007年,保定市政府实施“太阳能之城”建设,2008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打造“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和“低碳保定”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被动接受京津辐射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今天的保定,绿色能源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拥有国内首个集五星级酒店与光伏电站于一体的中国电谷大厦。保定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保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光电、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6个分支体系及大力推进“太阳能之城”,从2010年1月陆续启动的一批项目中不难看出保定提速“中国电谷”建设的势头。在此政策的基础上,保定将着力打造“中国电谷”,加快壮大低碳产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主导突出、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宣传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发展低碳产业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而建设低碳城市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新构想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大力发展以“中国电谷”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工业,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目前,在“中国电谷”的影响带动下,保定已基本形成“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的产业发展格局。

保定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及正在加速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前沿阵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地区相比,具有资源成本优势;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市场和区位优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光伏发电产业:以扩大多晶硅电池生产为主,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闭合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发电产业:按照“叶片先行,发展总装,完善配套”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风电总装项目,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输变电设备产业:大力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建设中国知名电力自动化产业集团和世界知名电器集团。抓住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在高新区建立高效节能产业园:以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为目标,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锂电池及其填充材料,太阳能专用蓄电池、风力发电蓄电池开发。除了以上新能源产业以外,可谋划一批“绿”字号产业来构建低碳产业格局。如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发展的轨迹是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保定市把“低碳经济”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电谷”的同时,努力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大力开展以“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和以绿化为重点的“绿阴行动”,加快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在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

(一)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

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二)加强产业治理,促进产业有序竞争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产业自律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协会要为产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每个产业协会都要加强产业自身建设,形成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宣传产业信条,提高产业声誉。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引导同产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产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

(四)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要害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置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