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及其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思想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还是一种数学的语言方法,具体而言,它是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而这种刻画的数学表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它从量和形的侧面去考察实际问题,尽可能通过抽象、简化确定出主要的变量、参数,应用与各学科有关的定律、原理,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求解;然后尽可能用实验的、观察的、历史的数据来检验该数学模型,若检验符合实际,则可投入使用,若不符合实际,则重新考虑抽象、简化建立新的数学模型。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常常需要多次迭代才能完成的过程,也是反映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的过程。
数学建模思想运用于应用数学之中,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而且,数学建模是从多角度、多层次以及多个侧面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建模的科学实践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在应用数学中贯彻数学建模思想的措施分析
1.将数学应用与理论相结合,深入贯彻数学建模思想
将数学应用与理论相结合,深入贯彻数学建模思想,是提高应用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相关的数学概念问题,应该通过学生的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以及所学的专业相关实例来引出,尽量避免以教条式的定义模式灌输数学概念,努力结合相关情境,以各种背景材料位辅助,通过自然的叙述来减少应用数学的抽象概念,使其更加简明化、具体化。而且,用学生经常接触或者熟识的相关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还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贯彻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应用数学整体的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应用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交流数学建模方法
在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开展应用数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或者是成立数学建模小组等,促进一些建模专题的讨论和交流,比如说:“图解法建模”、“代数法建模”等,在交流中研究分析数学建模相关问题,理解一些数学建模的重要思想,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去观察,选择时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去摸索、去创新、去发展,以此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积累数学建模经验。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还能及时的反馈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数学建模思想,丰富数学建模方法,进而促进数学建模方法在应用数学中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3.用数学建模思想丰富应用数学教学内容
应用数学的教学通常是以选择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把相关的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通过综合实际材料,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再者就是相关数学材料的逻辑体系构建,通过定义数学概念,在经过一定的运算程序,推出数学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建立相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最后,就是将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利用数学建模思想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一整体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全过程,用数学建模思想丰富应用数学教学内容,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全新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引导下,来构建应用数学教学的系统化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案例分析,整合数学建模资料
数学老师在教授应用数学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后,需要关注数学理论的实际运用,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收集一些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数学建模资料,在对建模资料进行系统的整合,尽量采用大众化的专业知识,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简化应用数学问题。比如说,数学教师可以选择数量关系明显的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案例,简化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初步数学建模能力。
财务会计计算产品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计算方法,是将产品的全部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为了适应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的需要,管理会计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变动成本计算方法,只计入和产品生产量直接相关的变动成本,即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全部转销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计算法和完全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所以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必然受到固定制造费用影响,也必然使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受到影响。鉴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为便于企业利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企业在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快速、简便地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三、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1.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计算公式
(1)计算销售毛利: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其中: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2)计算利润:利润=销售毛利-销售和管理费用
2.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计算公式
(1)计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其中:变动成本=按变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销售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销售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
(2)计算利润: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其中:固定成本总额=当期固定制造费用+当期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
3.两种方法损益差异的验证公式:两种方法损益差异=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的期初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
4.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x1为期初存货量,x2为本期生产量,x3为期末存货量,x4为本期销量;x2’为上期生产量,x4’为上期销量;k1为变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k2为固定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b1为直接材料单价,b2为直接人工单价,b3为单位变动制造费用,a1为固定制造费用总额;p为单位售价,v1为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v2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px4为销售收入。
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水平及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已销产品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
(1)完全成本法:销售成本=x1[b1+b2+b3+a1/x2’]-(x2-x3)[b1+b2+b3+a1/x2];税前净利v1=px4-x1[b1+b2+b3+a1/x2’]-(x2-x3)[b1+b2+b3+a1/x2]-(k1+k2)
(2)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总额=x4(b1+b2+b3+k1/x4);税前净利v2=px4-x4(b1+b2+b3+k1/x4)-(a1+k2)
(3)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净利差额(u):u=v1-v2=a1x3/x2-x1a1/x2’
所以:v2=v1-a1x3/x2-x1a1/x2’即为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的数学模型。
四、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实证
某灯具厂某年年初投产的工薪灯具的年产量、销量和成本资料如下:生产量:10000台。销量:8000台。制造成本:直接材料:100000元 ;直接人工:60000元;制造费用:40000元(其中:变动制造费用:1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30000元)。非生产成本资料如下:销售和管理费用:8000元(其中: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2400元);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5600元。灯具的售价:每只25元。
运用税前净利数学模型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1.完全成本法:销售成本=(100000+60000+10000+30000)/100000=20元;税前净利=25*8000-(0+200000-20*2000)-8000=32000元
2.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总额=8000*(100000+60000+10000)/100000+2400=138400元;税前净利=25*8000-138400-(30000+5600)=26000元
3.利用数学模型: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32000-2000*30000/10000=26000元
关键字:大学生 数学建模 方法 分类
当今世界人们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方法分别是科学计算、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而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时期,面对这个社会的过渡时期,我们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拥有探索和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大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信息化社会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二是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渗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计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国各个高校大都开设有数学建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和创新的能力。
一、数学建模方法分类的意义
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为了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对其进行必要的抽象、归纳、假设和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语言去近似地刻画一个实际研究对象,构建一座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并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现代计算技术达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过程。人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创造性思维和具备创新的思想方法。数学本身是一门理性思维科学,数学教学正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引发人的灵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实用科学,它具有能直接用于生产和实践,解决工程际中提出的问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所谓分类,是对要研究的对象按照特点不同,将相似的部分归为一类,这样研究对象就被分为几种类型。在研究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同一类型有相似点,不同类型又有不同点,方便对比、记忆,从而方便人们按不同类型依次分别进行研究。
本文所说的数学建模方法的分类,是从广义上出发,研究的是按照怎样的方法分类,使人们可以按照分类体系对数学建模进行认识学习,不是狭义的局限于单纯对算法或者模型进行分类,因为学习算法和模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数学建模的途径,本文不就某个途径展开分类,而是研究有哪些途径,在此称之为数学建模方法的分类。
学生学习数学建模,首先就要了解数学建模方法如何分类,只有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才能系统、完整、不纰漏的进行学习,同时,不同的分类方法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对各种分类方法有所选择。因此弄明白各种数学建模方法分类的情况,有助于更系统的了解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分类进行学习,有助于老师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教学,有助于研究者清楚调理地进行研究,有助于数学建模爱好者的交流分析。
二、数学建模方法的分类
现在流通于数学建模这一领域的书籍、文章等主要使用了5种分类方法:按照数学系统进行分类、按照数学模型进行分类、按照实际问题进行分类、按照分析方法和算法进行分类、按照计算软件进行分类等。下面对各种分类方法分别作介绍。
(一)按照数学系统分类
按照数学系统进行分类,也可以称之为按照大学通常开设的课程分类,即将数学建模方法分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大类。
1.高等数学
与初等数学研究的是常量与匀变量相比,高等数学研究的则是不匀变量。而生活中,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数学建模讨论的范围内,问题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总是不断改变的,因此某些问题就要求我们用高等数学思想去计算。同时,高等数学是解决数学建模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总体来看,高等数学贯穿于所有数学问题的研究中。
高等数学的内容包括:一、函数与极限,二、导数与微分,三、导数的应用,四、不定积分,五、定积分及其应用,六、空间解析几何,七、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八、多元函数积分学,九、常微分方程,十、无穷级数。其中数学建模常用的有函数、积分、微分等。
2.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向量,向量空间,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建模问题中非线性模型可以被近似为线性模型,用行列式计算方程组问题往往使计算变得更容易,这使得线性代数在数学建模中也很常用。
线性代数的内容包括:1、行列式,2、矩阵,3、向量,4、线性方程组,5、相似矩阵与二次型。其中数学建模常用的有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等。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数学建模中,如时间序列分析应用于石油勘测和经济管理问题,马尔科夫过程与点过程统计分析应用于地震预测问题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包括: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4、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5、样本及抽样分布,6、参数估计,7、假设检验,8、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9、bootstrap方法,10、随机过程及其统计描述,11、马尔科夫链,12、平稳随机过程。其中参数估计、方差分析、马尔科夫链等在建模中都很常用。
结论
经过以上对五种数学建模方法的分类情况的讨论,初步得到结论,在入门学习时按照数学系统分类的方法最适宜。在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数学建模时按照数学模型分类的方法最适合。按照实际问题分类和按照分析方法和算法分类由于比较典型但不够完整,因此作为前两种分类的补充最合适。按照计算软件分类的方法比较适合于上机完成数学建模的教学。我们在学习、研究、交流数学建模的时候,大学生在学习建模的时候,教师在传授数学建模的时候,爱好者在研究建模的时候,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相适应的方法分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其孝主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 叶其孝主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叶其孝主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线性代数数学 思想渗透
1.引言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各专业数学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1],教学主要是偏重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其基本定义、定理及其证明,其教学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运算法则多,容易混淆,内容上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基本采用重概念,重计算的思路方法,这样教学的结果只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线性代数的抽象性、逻辑性,并没有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障碍和困难,以致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如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线性代数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本文结合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数学建模的本质
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2].而数学模型是根据现实世界某一现象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种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这些结构可以是方程、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等.如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过程,这就特别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教学开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至今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和许多专科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从1992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的1326所院校、23339个队(其中本科组19892队、专科组3447队)、70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一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3.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1)在定义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线性代数中的基本定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得出的,因此在讲授线性代数定义时,可借助定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归纳和总结过程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由实际问题背景转化为数学定义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例如:在讲述行列式定义时,可以模拟法国数学家Cauchy求解空间多面体模型体积的过程,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空间六面体体积出发,得到2阶和3阶行列式的基本公式,从而引发学生对高阶行列式公式推导的兴趣[3].在矩阵定义的引入时,可以从我国古代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说起,其第八章“方程”就提出了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线性代数中Cramer法则完全相同.公元四世纪的《孙子算经》建立了“鸡兔同笼”模型,实际上就是矩阵在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形成爱国情怀.有了实际应用背景,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
(2)在例题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教材中的例题就是最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选择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简化和合理的假设,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解释现实问题.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又让学生体会了线性代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假定某地人口总数保持不变,每年有5%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有1%的城镇人口流入农村.问该地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分布最终是否会趋于一个“稳定状态”.
对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有所侧重地补充不同类型的模型,例如:在线性方程组教学时,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不定方程组类的模型;在线性变换教学时,对于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关于计算机图形处理模型;在矩阵教学时,对于土木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弹性钢梁受力形变模型等.
(3)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领悟线性代数的理论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建模培训,在建模过程中,不断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例如:交通流模型、人口增长模型、保险模型、传染病模型等[4].在建模时会应用到行列式、矩阵、特征向量等知识的应用.某种意义上,数学建模就是一个小型的科研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充分应用线性代数的理论[5],不仅可以深化教学改革[6],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凤娟.线性代数的教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74-76.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DavidcL.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沈复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马知恩,周一仓,王稳地,靳祯.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建模;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014-01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及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制订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1],关于数学能力方面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建模正是将一类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学习,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正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将数学建模知识渗透到高职数学教育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是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
一、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数学建模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建模的第一步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将其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自然理解起来也就越深刻,越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也验证了教育学家波利亚的一句话:“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
整个数学建模过程经历了分析—试探—验证—修正等几个阶段,符合人们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研究问题,并主动积极地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了解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纽带。其关键在于将与数学看似无关联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观察、分析等各种综合能力。
通过建模,学生将复杂问题抽象化,从而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使问题逐渐清晰;并将问题中的联系归成一类,揭示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得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数学建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人在活动中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任务,还要与队友做好沟通工作,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使每个人的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才能。那么,这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学子来说,这种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方式
1.编写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高职学生数学理论基础较差,对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际应用的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且非常感兴趣,所以教材编写要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应用进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帮助学生摆脱数学乏味论的思想,并学会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去观察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实验室,进行培训,开展讲座。
建立应用数学实验室,使得全校的数学建模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在数学实验室亲自动手去演示、体会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
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发展,求解数学问题有了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SPSS、Matlab 等),通过对数学软件的使用和介绍[4,5],使学生掌握数学软件的数值计算与函数绘图等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画图与数值计算。同时,邀请著名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拓宽教师与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数学建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起点要低,采用学生能参与的方式[7,8]。比如在初始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知识的应用背景,把重点环节放在应用上,由教师带领完成相应的训练,取得一定效果后,逐步扩展到让学生自己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着独立地解决一些数学应用问题和建模问题,最后发展成能自主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或部分解决它。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2]李明振,庞坤.关于高师院校“数学建模”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6,(1).
[3]刘学才.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11),300-301.
[4]陈国华.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2).
[5]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