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利益;产业链;文化产业

中国现代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群,通过高科技传播媒介来创造和宣传文化,并走商业化道路。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即产业环或者具体的产业部门;而产业环(产业部门)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具体包括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音像业等行业,这些不同的行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目标的产业。具体的文化产业包括涵盖十分广泛的内容,例如文学出版、影音广播、新闻娱乐、摄影舞蹈、戏剧音乐等,都是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呈一体化趋势。在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中国输出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向中国传达其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东方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而文化产业又依托在经济产业而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应该充分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经济产业相结合,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以此来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此外,文化产业也是满足国内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形式。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民族灵魂。中国在发展五千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坎坷。在近代,自1840年,先后经历了两次、、、等,这些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屈辱,极大的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然而,在面对如此多坎坷之时,始终有一批仁人志士能够抛洒热血,带领我国人民克服困难,走向辉煌。文化,作为引领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能够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中国大力开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提升综合国力,更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抵御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侵略。

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继承不足,文化产品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是长期形成的。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必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导致许多国民,自小学时代起,就开始重点学习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繁重的课业占据着学生的时间,这就直接导致了为数众多的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十分薄弱。例如,《孔子》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我国古代圣人孔子的一生,以及其行为准则。然而,这部影片自问世以来,好评甚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中国,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此外,我国影视行业对于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十分缺乏,相对于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而言,中国的许多影视导演,只能不断的翻拍经典,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被许多导演无数次的翻拍,且质量较差。此种现状,直接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态较差,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二)来自国外文化产品的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西方的许多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国内市场中重要的消费产品。例如,韩剧、日剧、美剧等影视产品,已经成为我国人民追逐的对象。如韩国《来自星星的你》,这部电视剧的题材十分陈旧,如同其他为数众多的韩剧一样,无任何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剧中,俊男美女让人耳目一新,进而引起中国大量妇女的追逐热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韩国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已经产生十分严重的冲击。第二,中国普通国民的文化层次与品位,已经到了一个低点。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呈百花齐放的状态,然而,所谓的百花齐放,其实是充斥着无数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主题缺乏、价值观念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品的主要问题。仍以我国影视为例,最近播出的《匆匆那年》、《一个人的武林》等,这些电影的剧情十分老套,且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十分模糊淡漠。由此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三、合理化建议

(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时间尚短,因此,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十分不规范,文化产业仍然以传统文化为主,创新的比重较低。因此,面对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规范的情况,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第一,减少传统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充分提高新时代创新产品的比重。第二,在文化产业结构中,增加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的数量,并将之不断的完善和规范,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中十分规范的产业链条。

(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要想进一步对东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充分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背景下,只有具备本民族特色的健康文化,才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目前中国的文化产品种类单一,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多,然而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这就导致许多文化产品被粗制滥造,很难占据文化产业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大力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产业集约化,进而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此外,要求我国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具备高度的创新意识,将创新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理念。以影视行业为例,要求影视导演充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真正的好的作品。以美国《阿凡达》为例,美国建国200多年,其文化产业之所以高度发达,就是由于美国的影视导演十分注重时代元素的使用,而《阿凡达》极大的体现了美国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度的文化创新。我国应该将传统文化进行改良,将时代元素加入传统文化之中,进而糅合成时代的文化作品。

(三)改革文化产品外贸体制,积极引进西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因此,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世界市场。而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许多文化产品也走出中国,通过产品贸易的方式走向国际。在调整我国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国应该不断改革和完善文化产品的外贸体制,积极鼓励国家、个人、集体参与国际文化贸易交流,鼓励版权贸易和电影的出口。与此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学习欧美等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汲取其中的优秀元素。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成功经验等,都是十分值得中国影视业学习的内容。

四、结语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长期落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市场,对我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国民继承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产品创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紧密结合,进而创造出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在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赵咏.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与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D].山东大学,2014.

[2]张颖.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D].山东大学,2012.

[3]黄贲.中国文化产业链升级研究[D].湖南大学,2012.

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第2篇

笔者近期关注了索尼、松下等国际家电巨头的3D发展战略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只有一条出路,即产业链条化的发展。索尼提出了“从镜头到客厅”的3D战略,依靠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多领域产品线的优势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3D产业链。而近期,松下等国际家电巨头在好莱坞设立技术中心,推动国际3D协会设立亚洲委员会,推3D人才培养,发力链条化的发展,从内容制作到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再到最后的终端设备。反观国内,大部分家电企业都将注意力放到终端设备的研发上,但是,终端设备做的再好,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丰富的3D内容支持,3D设备很快就会成为消费者追赶时髦的牺牲品,严重了,会葬送这个产业的发展。

什么是3D?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简称,中文是指三维、三个维度、三个坐标,即有长、有宽、有高,换句话说,就是立体的,是相对于只有长和宽的平面(2D)而言。目前全球3D产业发展良莠不齐,好莱坞已经形成了完整的3D技术产业链,韩国的拍摄团队和技术则非常专业,日本的3D在以索尼、松下为主的企业推动之下,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而我国3D技术基本是成散点状分布,各自为营研发、开拓,尚未形成气候。因此,国内很多3D内容都是通过与好莱坞3D技术团队合作,引进国外的专业拍摄团队,从而保证所拍摄作品的质量。即便是这样,我们推出来的3D产品并不吃香,3D在国内的发展也还是萌芽阶段是不争的事实。

在当前的状况下,国内很多3D人已经开始吃到苦头了,他们可能投入了高昂的制作成本,结果却收获不了相应的果实。而在另一个方面,家电行业虽然已经喊出了3D电视的口号,但是真正在实施的却为数不多。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都只不过是在炒作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并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整体推进中国3D产业的发展。

一部3D影片,要取得口碑和票房佳绩,不是简单的租几台3D设备,请几个技术人员,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3D影视产业链,需要好的故事、编剧、制片人、导演、演员,然后才是高超的3D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正如张纪中导演所言:“我们差的就是产业,差的就是链条。”所以就整个链条来讲,3D电影票房惨淡到底是源于电影故事本身还是3D拍摄技术,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尚不能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是整体发展,结果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

而家电行业的3D发展也一样,最近网络一直在热炒3D电视机是家电行业未来发展的最大卖点。可是笔者就想在这里说一句,就算家电厂商可以提供播放3D产品的电视机,没有持续的、优秀的3D电视剧或者是影片,你说老百姓谁会买你3D电视机的账?

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阶段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94 — 02

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是指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各主体之间的联结实现方式。蒋永穆、王学林把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是基本一致的。借鉴蒋永穆教授的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发展分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是高度集中化的公社制。的政社合一、生产资料完全归属公社所有等弊端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时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高,农民的入社率高达100%。但是,随着的解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急剧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性的生产,一是使得生产的规模性与集约性难以发挥,二是使得分散的农民面对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凸显。广大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众多农民处于无序的分散竞争状态,农民还是只能获得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农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图1 :农民与市场的多对一关系示意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成立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即把同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依据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以增加农民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广大农户通过专业技术协会与市场连接。见图2。

图2 :“农户+专业技术协会”示意图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除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并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11月8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CRSTA)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技协的组织网络体系。据中国科协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已发展农业科技协会11.56万个,包括粮食作物、瓜菜、水产、林果、食用菌、加工运输等140个专业,入会农户达62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 。至2009年底,我国登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是24.64万家,入社的农户有2100多万户,入社率是8.2%。

2 发育阶段

“公司+农户”是发育阶段的特征,也即是“小农户”通过“大公司”与市场联结,“大公司”是指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小农户”就是分散的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广大的农民。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的引入使得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层次得以丰富,产业链得到延伸。

图3 :“公司+农户”示意图

在80年代,专业技术协会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农户迫切希望通过协会的帮助,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但是,专业技术协会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指导,少有农户进入加工与流通,尤其通过专业技术协会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实中还难以实现。同期,国外的一些涉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农业运作的一些新理念。如,泰国的正大饲料公司为了进入中国饲料市场,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公司向中国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这些新方法、新模式对我国涉农企业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国内涉农企业纷纷效仿,促进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形成。1993年经济日报刊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这是理论界第一次对这种模式予以命名。30年来,“公司+农户”模式在帮助农民致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规模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联结,双方交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龙头企业为了得到稳定的和有质量保证的原材料来源,在合同中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风险,农户的销售也有了稳定的渠道。这一时期,农户的增收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依然是多对一的关系,双方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干预力量予以平衡,以至于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也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机会主义大量存在、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龙头企业单方决定并向企业方倾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

“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探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制度性的弊端,不能彻底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不能改变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迫切需要组织创新,以适应农业的新发展。

3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弊端愈加显现。龙头企业的强势、农户的弱势使得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值收益被龙头企业掠夺,农户只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原材料收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农户之间需要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与龙头企业竞争。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统分双层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上述几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图4 :“公司+基地+农户”示意图

图5 :“专业市场+农户”示意图

图6 :“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示意图

在图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公司+农户”模式中增加了一个“基地”环节。在图5“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中,若干龙头企业处于同一个圈中表示各个不同的龙头企业在专业市场中竞争。在图6“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增加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环节。专业商品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业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的谈判能力得以大大增强;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从事相关业务的龙头企业也出现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农户来说,龙头企业的增加有利于使价格达到一个均衡的位置。因此,专业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和企业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约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另外,由于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强,竞争可以带来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市场与龙头企业呈一种相互促长的态势。

〔参 考 文 献〕

〔1〕蒋永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8):44-48.

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第4篇

对于数字付费频道的开办,董震明确了五点:

付费电视开办的社会责任

传媒产业本身担负的责任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付费电视在开办的同时,也同样肩负起了一份社会责任。作为中央数字电视节目平台的经营者,积极地去适应市场,主动地去开发市场是目前我们应该做的。因为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付费电视的市场利益

要获取付费电视的市场利益,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是:守住垄断?还是:把握竞争?

董震认为,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竞争是必备的因素。付费频道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必须以企业的形态而存在,并参与到市场的建设与竞争中来。而参与竞争,就会牵扯到投资规模问题。作为频道经营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能否投入足够多的资金来推动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是怎样才能拉到足够的资金来推动数字付费频道自身的发展,怎样在保持资源垄断的情况下,获得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大幅度发展。因此,是产业先行者伤元气还是先行者先获利成了目前争论的焦点。董震说,先行者能否获得市场中的优势,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把付费电视的产业链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付费电视产业链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参与运营的各方不能互相责怪,而是应该相互合作。董震认为,对频道运营者来说,现在正是应该投入的时候,投入才能保证有产出。

付费频道何时能挣到钱

对于2005年的市场发展,董震很是乐观。至于付费频道何时能挣钱,董震说,一个付费频道要实现当期平衡,即每月的收视平衡,用户大概需要100万户左右。按照董震的分析,到2005年底时,大概有10%的付费频道能够实现当期的收支平衡;到2006年底,只要频道还存在,只要频道还在销售,那么实现当期投资平衡的可能性很高,能达到90%,这时大概需要300万用户;在2006年底时,能够实现投资平衡的付费频道的百分比应该是30%,2007年底时是70%,因为很多频道被淘汰了或者处于非主流地位。

开办主体多元化影响付费频道的发展

目前开办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影响付费频道的经营。因为,影响数字付费频道盈亏的因素就是主题类似的频道增多。当一个频道的主题处于大类的时候,实际上它是对现有社会资源的一种争夺,是对于投资方与其它行业和信息资源的争夺。比如健康频道和中华医学会合作,但是你发现中华医学会已经和别人合作了;比如卫生部自己办了个健康频道,那各个省广播电视台办的健康频道与其资源竞争起来压力就很大。

开办主体资质上的开放会导致付费频道市场和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

产业链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同研究组织;外部联系;张江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我国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路径之一。可是,当前后发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而知识密集型的制造和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在发达国家。虽然后发国家并不甘于这种被困于低端的国际产业分工,努力培育自己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但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很少。位于上海张江“药谷”的CRO研发产业集群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剖析此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知识密集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

一、嵌入全球价值链与知识密集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回顾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产业集群,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研究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区域创新体系(RIS)的重要性,该理论专注于本地化组织之间的动态关系,它研究的本地组织和制度有创新企业、高等院校、公共研究机构和政府激励政策和措施等,上述创新主体在当地创新氛围(milieu)下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后发国家的知识密集产业集群中产、学、研各主体的知识存量都相对较少,本地化知识供给相对不足,此时,外部联系(External Linkage)在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我们看到世界上后发国家或地区的著名知识密集产业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和台湾的新竹等都有很强的外部联系。

学者Owen-Smith和Powell在研究美国波士顿生物技术集群时重点研究了知识型、技术型产业集群中知识和创新技术的来源问题,他们使用了“管道”(pipelines)一词来指称产业集群内组织与远距离外部单位进行互动的渠道。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知识溢出效果区域内比跨越区域的明显,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外部管道不重要。恰恰相反,关键性和重大的创新知识常常是通过外部管道引入产业集群的,而不是在当地通过“嗡嗡声(buzz)”产生的。这些管道是集群内单位与区域外和国际的企业和组织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而言,企业不仅根植在当地的区域创新网络中,也同时根植在它们的社会网络中,而这个网络是全球范围内分布的。

还有学者从集群吸收能力角度分析了外部联系问题,Giuliani认为集群成长与衰落的原因在于集群吸收能力的强弱,集群吸收能力定义为集群识别、消化、利用来自集群外部知识源的能力。集群的外部联系使得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处发展中国家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产业集群能够保持其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落后”,从而促进了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Saxenian和Hsu专题对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园区的联系进行了案例研究,他们强调台湾和华人技术团体(协会)作为联系管道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技术团体作为联系管道如何促进了新竹信息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外部联系与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CRO产业在张江的集聚和演进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称为合同研究组织,是研发外包(R&D outsourcing)的产物。一般地,企业通过事先确立的合同关系,委托某一机构、组织、甚至个人来完成产品研究开发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被委托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即被称为CRO。目前的CRO主要是指医药研发领域的相关组织,是典型的知识密集产业。

CRO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随着美国新药研发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新药研发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耗时且费用更高,制药企业不得不借助外部资源减轻费用和缩短时间。而CRO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高度专业化、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研究队伍,并能降低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为制药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CRO正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风险平均化的产物。目前昆泰(Quintiles)、科文斯(Covance)与MDS Pharma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前三名,其中昆泰在全球占有15%的昆泰市场份额。支持这些公司蓬勃发展的正是制药企业对研发资金的巨额投入。当前跨国药企将研发东移,在我国相继设立研发中心。低成本毫无疑问是中国优势之一:我国有大量相对廉价的医科毕业生;而众多急需免费药物的病人和种类繁多的疾病库则降低了临床实验的成本。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临床测试都面临志愿者人数不足的限制。这样的背景直接导致我国CRO的诞生。

张江第一家CRO是“开拓者化学”,该公司2002年由“海归”回国创业,依靠10万元初始资金在张江设立。当时美国礼来正在国内寻找研发外包公司,“开拓者化学”抓住了这个机会,顺利获得了美国礼来的合约。此后,来自欧美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找到了“开拓者化学”。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它后来居上快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研发外包企业,年服务收入已超过3亿元,为70多家欧美及日本客户服务,客户包括世界前20名药企中的18家以及前10名生化制药公司中的8家。

多家有活力的CRO在张江的成功为张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一些美国的中小型CRO也移居张江,新设的CRO企业不断加入。目前上海张江药谷聚集着大大小小30多家CRO,并初步形成了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服务对象以跨国制药企业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中国CRO起步于此。张江已成为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的聚集地。

2007年5月,3家CRO――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联友药业有限公司和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发表声明,成立CRO服务联盟。这是国内第一个能够各施所长、高质量提供新药研发过程中各项化学相关研发服务的紧密联盟。张江的CRO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三、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张江CRO产业集群的实践

众多理论和案例分析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一个可行方案。嵌入全球价值链首先是个战略决策问题――要不要嵌入?其次是如何嵌入的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张江的实践做出回答。

(一)本土CRO的客户定位

本土CRO是面向本地客户还是跨国公司是个战略问题。一般认为,我国的CRO在服务本国客户方面有明显优势,所以要定位于中国特色的中药研发,但是中国医药研发的外包市场不成熟却是这种发展战略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制药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新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同时利用CRO来进行新药研发的还比较少,对CRO的需求暂时还比较有限。但主要跨国制药公司需要完成全球的临床试验以及外包新药研发工作,这个市场却是成熟的。所以,为跨国公司服务嵌入全球产业链是当前我国CRO做大做强的理性选择。

(二)外部联系管道

就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而言,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仅仅是解决市场问题,更主要的是知识学习的问题。产业集群外部联系管道和本地企业的互动交流同样重要,尤其是本地知识供给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中的产业集群。

张江在探索本地CRO产业集群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系方式上主要采取设立合资企业和鼓励国外制药企业和CRO企业在张江设立分支机构等做法。

2007年12月中旬,润东医药研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与日本CRONOVA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建立润东科若华医药研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几乎同一时间,张江的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和美国MPI Research公司宣布成立合资企业――美迪西-MPI临床前研究(上海)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月上旬,药明康德对外宣称:已和有关方签署最终协议,将收购位于美国的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

上述三家从事CRO业务的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建立了国际信誉,不论他们是吸引海外CRO共同建立在华企业,还是直接跨入成熟市场收购国外企业,实际上都建立了一个外部联系管道,促进了本地CRO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

(三)吸引和培育主力租户

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要嵌入全球产业链,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体――主力租户。经典的主力租户(anchor tenant)概念是指大型购物中心的大型百货商店,这些知名的大型百货商店吸引了大量顾客群前来购物中心,给其他不知名的小店铺带来客流,促其销售额的上升。可以设想,一家重要的企业在某个区域的设立,可以给周边的企业以正外部性,客观上可以吸引相关的企业在周边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张江CRO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管道主要是由主力租户建立的。

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在张江设立了分支机构,它无疑是主力租户之一。除了跨国制药企业外,世界著名的CRO企业也纷纷在张江设点,如前文提到的美国MPI Research公司。主力租户还包括国内的主要CRO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这些主力租户之间产生多种合作方式,例如中科院药物所和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中外联手、跨机制合作,设立新药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等。这些主力租户的存在为张江CRO产业集群更好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论

嵌入全球产业链是后发国家发展知识密集产业集群的一条可行路径,张江的CRO产业集群的成功案例印证了上述观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密集产业集群必须做到全球联系和本地联系的结合,即在强化本地根植性的同时,通过主力租户建立外部联系的知识流入管道,才能在国际产业链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Owen-Smith,J.,Powell,W..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

2、Saxenian,A,Hsu, J.The Silicon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4).

3、倪静云,卞鹰,王一涛.国内外CRO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