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目标轻实践目标、重复现目标轻创造目标、重静态目标轻动态目标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对社会发展需求缺乏了解。只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培养适用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知识经济条 件下,社会对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前景和生命力,主要是看这一专业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否充分和高质 量地就业,实质上也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具有高质量和专业特色。就目前教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届毕业生的培养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上没有不可替代性,要想得到发展是很难的。而事实上,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它的课程体系还有大杂烩之嫌,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宽泛而不专精。

    1. 重理论目标轻实践目标。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虽然有一些实践的环节,但从总体来说,还是在课堂讲授的多,从书本上找答案的多,课堂教学 多是理论性的探讨,或是知识性的堆积。从我校的情况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文理兼职招,学生人学前对专业知之甚少,而且动手能力较差,教学和考评注重理性 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操作。

    2.重复现目标轻创造目标。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有人戏称它搞计算机 不如计算机专业,搞教育不如师范类专业,一些专任教师是从其它学科转任,对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也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结论性的东西,而难以创 新创造。高校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教育技术学教学不应停留在过去固定的模式上,必须具备强烈的创造意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 生才能很快适应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重静态目标轻动态目标。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变 化,教育技术作为与现实非常贴近的一门专业,但教师对现实的变化了解不多,接轨就更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本来就不够明确具体,到底培养学生成为什么 样的人才?具体往哪个方向发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老师和学生都有些迷茫。再加上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落后于社会的现实目标,因此,学生读了四年,到毕 业时,心里还没个底,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过大。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在现实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单向传授,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占据人们思想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代性和操作性是相背离的。事实上知识是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过程,被动地接受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只有真正地确立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师基本上是博士,而我们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很少。从我们的专任教师来看,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没有一个博士,还有少数教师没有硕士学位;有的是从计算机专业、物理学专业转行过来的,真正从教育技术学科班出身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技术学专业也不例外,师资条件难以跟上,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高校走出来的,他们有冲劲,但必竟自身素质不高,实践能力比较欠缺。

    3. 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从教育技术学来看,教学内容陈旧而杂乱,教材多有拼凑之嫌,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死板,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单向传 递,缺乏创造互动。许多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学来价值不大,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穷于应付,教学质量 不高,这样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也无法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4.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而现在我们只是关起门来办学,只看毕业了多少学生,而不管这些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如此,培养目标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学的不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往往所学甚少。

    三、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策略

    教育固然不可能完全围绕社会和市场转,但基本思路和要求不能与社会脱节,牢牢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这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新的思路:一是树立发展目 标观。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目标应该很明确,那就是要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将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要树立主体教育观。在教 学中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能知的而且“能动”的人。三是要树立研究性学习观念。要针对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建构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尊重主体的个性化参与、体验和理解,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的达成。

    2.调动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是只是单纯追求教师数量的增加,而是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变 职称结构、提高能力水平。学历与文凭不能混为一谈,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凭,有文凭不一定有学历,但在现有情况下,文凭还是我们进人的重要依据。应引进和培养 相结合,高学历和高素质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既愿教,又要会教,还要会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应该是理论上的先行者,又应是实践上的高手。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人文修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然与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

数学是科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教育价值虽然没有人文知识那么直接,但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人文学科所没有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数学的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探索出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人文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六年小学教育,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最广的,而且经历的时间也最长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这是我们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的根本。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内容伴随着时代变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它的学科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是以“算术”为名称,基本的内容是围绕着计算技能而展开;而现在的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1~12册的全部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数学应用范围广,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起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从事例中总结出法则和意义,而并非逻辑公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2.小学数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现代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世界研究为对象,是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所以,现代数学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重视实践,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唯物精神。

3.小学数学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数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地被丰富,小学数学各学习阶段的内容也是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从理解生活中具体的数学现象到形成初步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从认识数到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图形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从实践活动到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深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学的发展史。其次,数学学科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数学中还有更多人文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探索发现。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浸润在数学知识中,使其是既具有数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征的一种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应处理好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力争做到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科学化,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

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做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具体地说,要发生四大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

2.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以其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真实性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的平台,因此,它愈来愈受到欢迎。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把文本、符号、动画、声音和图像融为一体,为外语教学创设逼真的情境。

2.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解决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的阅读材料,应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材料内容要新,有时代感;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具有真实性,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改编。我们可以把这些材料打印出来让学生阅读,也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进行网上阅读。

3.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呈现多媒化、网络化。如:有了技术的整合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4.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模式

4.1情景化教学模式

情景化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Authorware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教学,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促使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给课堂注入活力,形声并茂,情景交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高中英语的“Speaking”部分教学可以通过动画、图片展示、视频展播等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由交谈,教师只是指导者,解决问题策略的分析者,注重用实际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适当的教学通讯工具提供示范和帮助,使学生多角度地用英语交流,使课堂伴随的教学事件得到延伸。

4.2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彼此交互和合作,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承担具体的任务,并对自己的任务负责。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网址以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在网上获取信息技巧,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协作增加和丰富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创造性、研究性、协作性和动手性,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4.3游戏式教学模式。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06-01

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涉及到了诸多的教育思想,本文着重论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1.1 教育目标―― 充分发展的人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最终目的,这种依赖于知识、依赖于训练、依赖接受某些被教授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充分发展的人”是罗杰斯的教学目标,这与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及方法是一致的,他主张情意教学,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2 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为两类,他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的两端。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章节的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的意义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主―― 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1.3 教学观

罗杰斯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他的教育原则有: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1]

总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不仅对整个教育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改革有着诸多的启示。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崭新的视角,更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由此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智力潜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1 实施情境性教学

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情意教学,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新知。数学知识的抽象度很高,但也是从赖以形成这些知识的社会和物理情境中建构起来的,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情境性教学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巧妙地设计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情境中主动探究。

例1: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

(1)一块边长为am的正方形试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m,形成四块小试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产品(见图1)。

①分别写出每块试验田的面积;

②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李奶奶非常喜欢小朋友到她家里来玩。每当有小朋友来,李奶奶总是拿水果来招待他们。来几个,就会给每个小朋友发几个水果。①第一个星期有a个小朋友去了她家,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②第二个星期另外的b个小朋友去了她家,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③第三个星期是李奶奶的生日,这a+b个小朋友一同去了李奶奶家给她过生日,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④这些孩子第三个星期得到的水果数与前两个星期所得总数相比,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分析:以上两个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设计的,第(1)个例子创设了种实验田的现实情境,意在让学生明白扩充后的试验田的面积可以有两种表示方式:(a+b)2与a2+2ab+b2,两者都表示现在试验田的面积,所以(a+b)2=a2+2ab+b2。第(2)个例子也是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的,是针对于学生初学此知识容易犯错误所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a+b)2与a2+2ab+b2是不等的,这样一个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加深了他们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并对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实施区别化教学

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目的相关时,意义学习发生了,只有让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每个人意义学习发生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的不同要求,充分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最大程度的区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实现意义学习,以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2.3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

在罗杰斯看来,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已表明: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结果相吻合。按照这种观点,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的这个过程能挖掘学生自身的数学潜能而高效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理论存在的局限,他过分强调情绪与情感,并且他的理论主要以西文文化思想为主要依据,在实践中强调突出个体意识、自我依赖的观点与我国传统的集体意识存在着冲突与矛盾。所以,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就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促使数学教学工作更完善地发展。

参考文献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电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01-04

1 引言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框架是每个从事教育技术学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期望,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要能够深刻地认识教育技术学学科,就要深入到它生存方式的背后考察其原始性的根源,进而说明它生存演化的内在逻辑,从而确立其生存方式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东西,而不能简单地对它的生存做出经验的描述和简单的肯定与否定的价值判断。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从电化教育名称和学术内涵正式确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通过近8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为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考察教育技术学的原始性根源,就要从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开始。

2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有不少学者提出,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学不是同一回事,它不是电化教育的发展。杨开诚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一种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关注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并不是由电化教育演化而来,更不是电化教育的当代版本。信息化教育倒是可以看作是电化教育的当代版本。”从教育技术学和电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看,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教育技术学只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改名,至于名称包含的含义的不同,只是由于盲目改名等原因造成的。但是,两者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因此,本文为了叙述清晰,统一用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笔者已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9期的文章《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其发展特点》中进行了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从我国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看到,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刚开始的幻灯、电影教学到广播电视教育,再到今天的网络化、智能化,几乎每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都会被应用到教育中并对教育产生影响。从刚开始用这些信息技术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工具,到现在不仅用作传输工具,而且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化。因此,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其根源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人类文明继承的重要活动——教学,当然也会有重大的影响,要深入了解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原因,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3 信息技术的含义

根据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和层次的不同,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做出至少10种不同的表述。通过分析人们对信息技术所做的各种定义发现,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认为信息技术包括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技术。并且认为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其二是方法,这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又包括两类:一是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如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二是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即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和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三个要素所组成的。比如:信息的数字化传输是一种信息技术,俗话说的“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语言组织合理,也是一种信息技术。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信息技术从通信科技和资源科技两个领域给出两个不同的定义。

通信科技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资源科技的定义表述为: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比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两个定义,通信科技的定义更广泛,因此,讨论的信息技术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通信科技定义为主。

4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5次革命性的变化: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纸和印刷术的出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有人将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合起来称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每一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它们的出现对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从语言到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是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学的影响。

为什么信息技术能够对教学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因为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信息技术发展变化造成教学系统的变化是必然的。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引起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传输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和学的方式等发生变化。其实信息技术还引起教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语言到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输速度在不断加快,由于信息运动速度缺乏同质性,就产生组织模式的多样性,所以,任何传递信息的新媒介都会改变权力结构。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创造一种环境。从面对面“口耳相传”教学的自然环境到班级教学环境,再到多媒体教学环境、虚拟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引起教学环境的变化的根源是由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的,当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时,它就会重新组织教学中各要素,从而导致一种新环境的产生。

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正是这种外在的信息技术使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不会随着个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最终被后人所继承和传承。文字和纸张出现后,人类的知识用文字这种抽象的符号表示,但是这种抽象的符号在人的学习认识过程中并不是最容易的。从19世纪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这使得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学习。特别是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社会发展的加快,需要人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这种改变将极大地改进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知识传播的广度。

不可否认,导致教学发展变化的因素与各种技术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导致上述变化的根源。所以,教育技术学是视听媒体应用于教学中的偶然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必然共同作用产生的。教育科学领域需要有一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影响的学科,以促进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说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导致的必然产物。也可以预言,教育技术学将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对教育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不断进化自身。

5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5.1 学科的研究对象

谈及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必要说说研究客体,它们是两个相互联系又不同的概念。研究客体是相对于研究主体而言的,研究的主体当然是从事研究的人,教育技术学中研究主体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工作者。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研究客体是科学所研究的现实领域,是认识活动的另一极——认识客体,它是客观的。从认识论的层次看,认识客体是那些在主体对象性活动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实践的和思维的)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外部客观事物,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思维、意志和活动是相关联的。研究对象是依据研究目的而选择的客体中的某一部分或方面的指向,是研究客体范围内的一定研究方面的全部。举个简单的例子:要认识一栋楼,它是要研究的客体;要认识这个客体,就要分析研究它的方方面面,比如它的整体外观设计,它内部的电网线路布置、钢筋结构等;假如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要给它安装通信设备,现在就要获得关于它内部的通信线路的布置知识,那么这整个楼体的通信线路布置就是要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通信线路布置是整个楼体的,而不是单独一层或一间房屋的,即它是这个研究客体(这栋楼)整个通信线路布置方面的全部,而不是部分。这也和杨小微教授认为的“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该研究领域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研究对象包含在研究客体之中,并不是研究客体的全部”是一致的。

确定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关于研究客体的新知识,而不是重复众所周知的原理。这就催生了研究问题的出现。问题是科学地图上的空白点,是“关于无知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当人们掌握的知识不能解释和预测(实践的和思维的)某一领域内出现的现象或不能指导实践时,就会产生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促使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生。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研究对象本身,问题只是研究主体达到对研究对象掌握的桥梁。因此,研究对象更不是研究问题的简单集合,而是这些问题共同所反映的某种客观本质。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推广,就成学科的研究范围,它包括对象领域中所反映的全部事物。而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其研究范围的抽象与概括。研究对象既然是具体研究范围的抽象,那么研究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学者所研究的范围领域中分析而得到。

5.2 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范围和发展趋势,一直是所有学者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的一些核心期刊的文章分析或从博士论文分析去发现其规律。把已有的各学者研究结果数据绘制成研究范围统计表(表2),通过对各作者论文的分析,结合数据比较表,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三个范围始终是教育技术学领域学者关注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三个范围的研究在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占到85%以上的份额。

5.3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在上面得出的三个范围中,除了基本理论研究属于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内容,其他两个研究范围决定了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要知道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对这两个范围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无论是“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还是“教与学的应用”研究,其根本是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主要研究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教与学的应用”则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教学要素的改变以追求更理想的教学。即便是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是为了能与信息技术融合更好,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的。

其次,“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教与学中应用”。也就是说对一些信息技术的研究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都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希望将它们应用于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应用研究。如果“技术的开发与资源的建设”不以“教与学的应用”为目的,则失去了其意义;“教与学的应用”研究没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

不论是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分析,还是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到离开信息技术,就不可能产生教育技术学;没有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再从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看,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则是一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因素,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促进人们对教学信息传播和掌握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教学产生影响而产生的。

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任何一种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不断地对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系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在不断改变。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存储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内容的传输过程也一改以往的面对面教学,在距离以及工具上产生变化。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整个教学系统的环境也产生影响,形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学环境、虚拟教学环境等。

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会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的预期目标?如何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等等。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用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怎么用”的问题。第一类主要是选择的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超级媒体”适合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对象。第二类是效益问题,为了优化教学系统怎么应用信息技术,前面分析到的“资源建设”和“教与学的应用”都是这一类的问题。而这两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研究领域,也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知识形成的源泉,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教育技术学知识实践应用的场所。

6 总结

从语言产生到19世纪前,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缓慢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这期间人们虽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但是就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关注和研究还是很少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对人的心理研究、对知识特点的研究和教学规律等方面,希望能从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秘密。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从19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积累剧增,社会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让人们从新审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力求从以信息技术为依靠改革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的产生。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既是教育科学发展逻辑的必然,更是社会需求的必然。从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到,没有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出现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就没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教育技术学即是一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因素,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促进人们对教学信息传播和掌握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杨开诚.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

[2]欧阳明,杨彦栋,贺卫宏.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其发展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2011(9):106-108.

[3]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昆明:云南大学,2012.

[4]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8.

[5]程玉,张兴柱,杨君普.浅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19-20.

[6]李泽清,王经锡.信息技术的界定及发展历程[J].科技与社会,2009(3):52-53.

[7]郭.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8]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克拉耶夫斯基.教育学原理[M].张男星,等,译.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10]贾甄陶.认识论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焦健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13]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1):9-10.

[1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第1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15]项国雄,赵芸辉.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论文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8(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