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航行情报;航班正常性;风险预警;协调联动

中图分类号:46P6 文献标识码

0 引言

近年来,民航航班量急剧增加,但由于空域供给增加缓慢,再加上航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地区航路拥堵现象与日俱增,如何减少延误,提高航班正常性[1],已经成为民航各系统、各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空管保障中,影响航班正常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复杂天气、设备故障、飞行流量控制等等,有些因素可以人为的通过努力缓解甚至消除。但有些因素比如天气原因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只能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降低保障风险,提高航班正常率。本文将从航空情报服务工作实际出发,就如何提高复杂天气下的航空情报服务质量,从而提高航班正常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1 复杂天气对航班正常性的影响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共有22个民用机场。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雪,春秋季干燥多大风,一年四季气候类型多变,基本上涵盖了冰雪、大风、雷雨、大雾、沙尘暴、低能见度等多种恶劣天气现象。由于东北地区恶劣天气较多,航班正常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以2013年为例,东北地区4个主要机场的年平均架次、不正常架次及航班正常率[2]如表1示:

表1:2013年东北地区4个主要机场平均架次、不正常情况及航班正常率

地 区 年平均架次 不正常架次 天气原因 航班正常率

沈 阳 44992 12581 2786 72.04%

长 春 26857 7937 764 70.45%

大 连 50238 14194 5141 71.75%

哈尔滨 41912 18819 3262 55.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连、哈尔滨地区受天气影响航班较多,尤其是哈尔滨地区航班正常率较低。据统计:仅2013年12月份,哈尔滨机场因雾霾天气,连续两天航班无法正常起降,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因此可以得出恶劣天气是导致航班延误、备降、返航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目前东北情报部门应对复杂天气条件下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情况

自然条件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但如何将恶劣天气对飞行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是东北地区空管部门一直都在探讨的课题。情报部门做为飞行安全保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枢纽,在其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等作用。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对复杂天气下的情报服务工作做了些尝试。一是不断完善复杂天气条件下安全保障的各项规章与程序,比如《复杂天气及返航备降工作程序》[3],各种应急保障预案等规章。二是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使职工能够熟练掌握复杂天气下的各种工作规章及保障程序。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些沟通协调机制,在复杂天气保障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能动作用。四是在一些工作细节上也有所创新,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虽然我们在复杂天气下的情报服务保障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一是规章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在工作细节上还做不到无缝隙衔接的程度。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业务素质以外,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特殊情况的应对能力也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还没有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沟通协调等环节还有脱节或是不畅的地方。四是信息通报机制不够健全,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滞后不顺等现象。五是在服务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有时还停留在被动服务的层面。六是东北地区各情报保障部门之间的配合度还不够好,存在各自为战,配合协作少,资源没有充分共享的情况。

3 对提高东北地区复杂天气条件下情报保障工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应对复杂天气下的情报保障工作是东北地区情报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能够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复杂天气对安全保障工作的影响,现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规章、规范程序,筑牢复杂天气下情报保障工作的基石

一是在原有复杂天气下工作规章及程序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其内容,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航班大面积延误工作程序》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建立和完善《复杂天气下航行通告及飞行前资料公告提取工作程序》,增加服务内容,提高飞行前资料公告质量。通过持续改进规章制度,使职工能够及时适应情况变化,在面对恶劣天气下情报服务保障工作时,能够有条不紊、规范运行。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制度,查找危险源,进一步完善应急保障预案。在复杂天气可能出现的季节,如强降雨易出现的夏季,大风易出现的春秋季,积冰、降雪常出现的冬季,提前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运行风险源进行深入排查并加以控制。针对低云、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下的保障情况提前组织研讨,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和运行信息通报制度。制定适合本部门的应急预案,优化包括设备故障、恶劣天气影响、人为错忘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3.2 进一步做好人员业务及心理素质相关培训,筑牢复杂天气下情报保障工作的技术基础

一是要加强复杂天气下情报保障工作的业务培训。东北地区季节特征明显,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保障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要事先做好职工的熟练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比如冬季来临之前,对内做好雪情通告拍发的规范培训。对外,对机场现场运行指挥中心等相关人员进行雪情通告专项培训等。模拟因强降雪造成的大面积航班延误、因雷击导致的航管楼供电突然中断、因暴风雨引起的地空通信失效等紧急情况下的综合应急演练,以提高各部门整体协作能力。二是要加强职工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只有较好的业务素质,若没有强大的心理来支撑,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安全形势分析会等平台,每到换季前夕,开展“清醒认识,准备充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和提示,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警惕恶劣天气的出现,避免由于思想上的准备不足,给安全保障工作造成被动。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为职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和不必要的恐惧,使其轻装上阵,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也能应对自如。

3.3 建立科学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签订保障协议,使保障工作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在飞行安全保障过程中,飞服各部门作为空管部门信息传递的枢纽,承担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尤其在冰雪、大雾、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高、更严格。一是飞服部门要与其他各相关保障部门签订保障协议。即:对外要分别与当地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基地航空公司签派等部门,对内与管制中心、气象中心、技保中心、通信中心等相关部门签订保障协议。只有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就复杂天气下的信息传递、通报、联动等事宜进行规范,才能保障内外沟通及时、顺畅、准确,使复杂天气下的安全保障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每个环节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始终处于规范运行的可控状态之中。二是重点加强与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前掌握本场因积雪等原因开放、关闭等信息,密切关注强降雨和强雷电等对盲降、地空通信系统等设备的干扰程度,及时掌握导航设备状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前联系可靠备降机场,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塔台和区调,反馈给航空公司,为他们决策作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及时准确完整的航行通告和雪情通告做准备,避免工作上的被动,节省时间。

3.4 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方式,提升复杂天气条件下情报保障工作服务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报告室业务还是情报业务,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接收信息、传递信息,但在复杂天气情况下,我们要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主动服务及延伸服务,在提供“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在遇有因降雪、低能见度等天气发生航班大面积延误滞留时,及时主动与管制部门和公司签派沟通,了解航班放行信息,重点关注航班延误期间航班计划的更改情况,保证航班计划准确性,并做好信息通报与延伸服务工作。二是在为航空公司提取飞行前资料公告时,可以将提取方式改成按情报区提取,并适当多增加1-2个备降场资料,以便使机组能够掌握更多更全的信息,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对于因延误排队等候的航班,若其目的地机场或是航路上有重大信息变化,可以通过服务报告室或塔台将相关新变化的资料信息主动传达给机组,使安全保障工作无缝隙衔接。四是在复杂天气下特事特办,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当恶劣天气突发,导致相关业务部门需立刻航行通告时,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做出快速反应,减少其中的部分环节(事后再将减少的环节补充上),在第一时间将航行通告出去,以保证复杂天气条件下航行通告的及时性。

3.5 突出“东北地区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的联动机制作用

民航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北地区是一个战斗集体,我们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设备资源等方面可以充分共享,以集体的力量对抗自然天气的挑战。一是东北空管局可以统一组织各单位一起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签订相关协议,在区内建立互为备份关系,在制度层面上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和配合,适时开展全区性应急演练,使东北地区形成统一的“一盘棋”, 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为对方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帮助,举全区之力共同来承担和完成复杂天气下的安全保障任务。

4 结束语

复杂天气下的安全保障工作一直是东北地区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虽然多年来一直在积累总结经验,但在保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就情报保障工作而言,仍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关联性及延伸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会不断总结、摸索、创新和实践,把情报服务推向一个新的标准和高度,从而推动情报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班正常性统计办法[Z].2014-01-01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移动互联时代来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现出指数递增态势。每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逐年放大,递增速度逐年加快,而交易市场量的放大和速度的迅速提升和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带动全国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高效流转。随着两个市场的不断发展深化,它们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原因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度不断提升,发展速度日渐迅猛,同时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仍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县域地区发展仍然滞后的国情。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型城市和中大型城市以及巨型城市,而县域以及其以下的乡镇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在国外,移动支付大都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与之相伴随的移动支付服务呈现出系统化、多样化、细分化;而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由于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处在上升扩大的阶段,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及以下乡镇地区,对移动支付的公众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广大城乡市场仍然有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正是基于对移动支付“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本小组成员对移动支付发展相对滞缓的县域及其以下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并回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移动支付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发展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二、移动支付的限制因素

(1)县域地区消费者的惯性和人们对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顾虑,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支付方式的转化。消费者没有养成移动支付观念,并且移动互联网基础较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域地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思维。(2)缺乏应用基础。随着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等)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货币支付方式的改变,移动支付才日趋盛行。想要完成就近支付,必须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另一个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只有先让所有的装置都能使用,系统才能被广泛的接受。(3)移动支付的易用性问题也非常关键。易用性是指用户认为移动支付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使用该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这不仅涉及到友好的消费者界面,还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购买的货品和业务是否充足、业务可达的地理范围密切相关。

三、县域移动支付的发展建议

(1)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绩效期望对于用户的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也即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对于吸引潜在用户具有重要作用。商家要在移动支付的体验使用中,尽量减少实际操作的复杂程度,确保操作步骤简单易理解,同时还需考虑各种外部因素,使用户体验趋于完善。(2)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用户的使用成本将会影响到用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考虑到移动终端的更换、额外消耗的流量和时间、以及移动支付本身的技术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软件所占内存的大小、能支持的手机操作系统版本和级别以及使用时的流量耗费情况,应尽量设计流量耗费较低、支持较多的系统版本的软件,以便降低消费者的付出期望,增强使用意愿并增加可能使用的人群范围,即潜在消费者数量。(3)提高用户品牌感知度。商家在移动支付的引进及宣传过程中,需要全方面考虑到互动性、信任倾向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用户的品牌感知度。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人们需要时间去认识、了解和接受。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用户接受的时间长短,针对县域用户不习惯用电子货币支付消费的现状,需要加大宣传来解决问题,提高人们对移动支付的理解程度及市场认知度。(4)保护用户信息财产安全。交易的前提是信用,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其主要问题即信用问题。移动支付易使用户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并且传统的交易方式使用户思维定势进而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可以说,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忧虑是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县域用户身处地区相较之下更加闭塞,观念更趋于传统,树立起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移动支付县域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肯尼亚移动支付模式;农村移动支付;对比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1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30- 03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手段,由于其本身的明显优势,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的研究探索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

迄今对移动支付最为详尽的文献研究是Tomi Dahlberg《移动支付研究的过去、现在、将来——文献回顾》。文中对移动支付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对ProQuest Direct,EBSCO(Business Source Premier),Science Direct,IEEE Xplore,ACM Digital Library,AIS eLibrary,M-lit online bibliographical database dedicated to mo-bile business literature,Google Scholar for academic conference papers等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共找到1999-2006年期间发表的73篇学术论文(其中会议论文57篇、研究期刊论文16篇、理论研究为43篇、实证研究30篇)。[1]本文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对这73篇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就每一个研究主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移动支付后续的研究领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始于2001年,基本上一直在大中型城市推行,但事实上,农村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需求非常迫切,并且在农村推行移动支付也具有很大可能。首先,目前农村手机普及率已高达90%以上,存在着高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低银行服务渗透率的不平衡现象。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崔玮在《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现状及改善建议》一文中指出目前农村支付环境问题有“金融网点少,满足不了农村支付结算需要及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不能满足客户的用现需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方便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办理。”[2]其次,移动支付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恰好可以与农村支付环境相对应。正如钟玲在《探析移动支付对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中指出移动支付可以积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并且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移动用户群数量庞大;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方便性;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更广;用户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相对比较容易;移动支付可以部分解决信用问题;开办移动支付业务所需资源投入少,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3]因此,移动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的支付问题。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先例,并且经验丰富成果也要突出。

综上可以看出,各国的移动支付发展均结合了当地的金融和产业链发展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模式如日韩模式和非洲模式,都是从满足某一个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入手,找准有自己特色的方向,形成基础稳固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并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产品的规模突破。由于肯尼亚与我国情况基本类似,因此我们国家也可以借鉴肯尼亚手机支付经验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

2 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

2.1 肯尼亚概况

肯尼亚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大约700万工人在农业部门工作,占劳动力总量的3/4。肯尼亚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因此金融业机构较少,金融业也并不发达。普遍的贫困化和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使得农村成为肯尼亚移动支付的主要市场。

2.2 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情况

肯尼亚的移动银行服务m-Pesa掀起了移动支付的一阵狂潮。这项服务由Safaricom和沃达丰研发,并于2007年推出。人们只需要有一部低端手机,并在肯尼亚移动支付巨头Safaricom注册信息,就可以购买任何想要的东西。

M-Pesa,革命性的创新金融支付手段改变了非洲地区的经济。这项服务让客户和商户在支付过程当中不需要任何现金、银行账号,甚至永久性住址的参与,到2010年已有超过50%的肯尼亚人使用这项服务。也就是说,偏远地区的农民也可以通过m-Pesa就农产品价格讨价还价,并最终使用自己的诺基亚手机完成交易;当地的游牧民族马萨伊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家畜交易,然后购买生活必须品回家。

2.3 肯尼亚移动支付特色

移动支付在肯尼亚的成功应用在于它独特的操作模式和国情。肯尼亚移动支付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方便快捷

只需要一部手机,并注册到肯尼亚移动服务商Safaricom,你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付费,无需现金,无需前往银行排队。

2.3.2 操作简单

这种支付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因为简单才得以推广。以前肯尼亚人要想汇款还要先获得银行账户,而银行账户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现在,肯尼亚人可以在数秒之内就把钱划到收款人账上,汇款的数目也可以是几美元这样的小数目。所以极其简单,容易操作。

2.3.3 安全有效

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m-Pesa服务意味着他们不必带着大量的现金去市场或城镇交易,这样就不必冒着被劫或被盗的危险。

2.3.4 受益面广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住址或银行账户的人们,这项服务可以使他们把自己持有的任意一种现金充入m-Pesa账户,获得移动支付额度,并进行支付、转账或存款,进而从一个经济体内的被排斥者成为参与者;对于移民来说,m-Pesa服务可以使他们以安全、简单的方式把钱转给家人或村民。

2.3.5 成本低廉

这样一种移动支付手机要求并不是很高。它并不一定是智能机,只要是一般的手机,都可以完成移动支付。而且它只需要在零售店开设,所以大批m-Pesa的零售商出现,随处都可以进行充值等业务,而且这些商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一批人的就业,例如为了确保各个零售商之间的现金流动,不少中介应运而生,一些中介和零售商每月可以通过m-Pesa交易获得1 000美元的佣金。

2.3.6 与国际接轨

Safaricom的国际转账服务使用了类似的系统,可以进行便捷的国际汇款和支付。对于肯尼亚企业来说,m-Pesa服务意味着支付货款或维修款可以即时完成,不必依赖效率低下的银行或存在缺陷的基础系统。

3 肯尼亚与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对比分析

中国的农村和小城市状况和肯尼亚很相似。m-Pesa并不是为了在非洲重新创造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而是适应肯尼亚本土环境的理念。它没有放弃贫穷和偏远地区的人们,而是把服务拓展到最不可能的人群。而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相似的国情为肯尼亚和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对比提供了有效前提。

3.1 用户增长率对比

据统计,2010年肯尼亚的移动银行用户使用率是最低的,但通过与2011年比较之后我们发现,肯尼亚增长率达到200%,在被统计的6个国家(包括中国)中是增长最为迅猛。而中国增长率仅屈居第2,其增长速度也是显而易见。中国与肯尼亚这两个国家移动银行用户增长情况充分说明了两个国家在移动支付需求方面的迫切性。

3.2 发展过程对比

3.2.1 发展进程

与肯尼亚相比,移动支付在中国开始相对较早,从2002年,移动支付发展元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基础雄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其中产品较丰富。肯尼亚移动支付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从2007年开始,肯尼亚开创了移动金融服务m-Pesa,极大地弥补了当地金融机构的不足,后期又推出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善后的产品M-shwari,其功能支持小额贷款,节约资金,获得丰厚利息。近期,谷歌和东非最大的银行Equity合作推出NFC支付卡BebaPay,此产品用于公交支付。

3.2.2 标准之争

在中国,多年来,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始终围绕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标准和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展开,直到2012年,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达成合作,将其标准定为以银联为主导的13.56MHz的NFC卡,而肯尼亚没有移动支付的标准之争,一直以运营商为主导。

3.3 消费方式对比

肯尼亚居民的现金有一半是用于移动支付消费的,大约1/3是手持的,用于公共交通、储蓄各占了大约1/10,其他各项所占比例较小。对于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家,居民消费最多的不是现金而是m-Pesa,可见移动支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由此说明,移动支付给肯尼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中国主要的金融业务包括,各种账单(占25%)、取款(占15%)、工资领取(占15%)。其中,52%的消费者使用手机钱包业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3%的消费者称他们对手机钱包不感冒。

3.4 技术模式对比

肯尼亚采用SIM卡模式,SIM卡是安全支付的认证和加密容器,这是运营商主导的形式。在我国,基于移动支付的金融属性,银行和银联在技术模式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不愿完全依附于运营商,因此出现了MicroSD卡、贴膜卡、音频口设备、NFC等各种模式,何种技术模式未来能成为主流,还要拭目以待。目前这几种模式都在商试中。

4 我国农村移动支付的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支付观念

应借鉴肯尼亚国家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经验,在我国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并逐步接受这种新型支付工具。对于与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关的其他行业企业如银行、商家等,也需要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商机,做到联合宣传推广,共同做大做强,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惠利。

4.2 加大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投入

效仿肯尼亚的做法,我们可以在每个人群较集中的地点设支付网点,方便人们直接使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因此我国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改进支付结算,为移动支付创造环境,并且出台支付结算的辅助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硬件设施的改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方便农民生活生产。

4.3 整合各方资源,优先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以在不增加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运作成本的基础上,打破农村金融服务的瓶颈,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投入成本上远远小于建立相应的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因此可以先选择合适的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进乡村”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效果。

4.4 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能

用户对于移动支付普遍有安全性方面的顾虑,因此我们在农村推广移动支付时一定要切实解决安全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安全性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好的保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运营商、银行和政府三方积极合作,出台保障安全的制度,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丹,房宪鹏.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25):106.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 手机支付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 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几种支付方式的对比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

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从而实现商业交易。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实现的重要环节,它依赖于货币电子化、支付电子化、商务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实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处代表同等金额的数据,通过电子化的方法将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实现商品支付。电子货币通常在银行专用网络上传输。支付电子化--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信息网络,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实现商务交易。电子支付采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先进技术的数字流转技术来完成信息传输,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商业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出现的新的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

1、第三方平台支付

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下,付款者和收款者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账户,并提供银行帐号。商务交易前,付款人将资金转移到支付账户中。交易是,付款人发出支付请求,第三方平台将付款人帐户中的相应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帐户中,通知收款人发货,到货后付款人确认,第三方平台将该资金划拨到收款人账户中。

2、虚拟货币支付

虚拟货币支付是商家自己发行的支付工具,用于支付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用户需要通过其他支付方式购买如现金、银行卡等购买虚拟货币,购买完成后资金已经向商家支付完成,后面的消费只是交易的确认。

虚拟货币对于商家的好处是吸引会员、吸纳资金,也便于管理和调整,有效保障了商家的利益。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虚拟货币可以在特定平台上消费和享受一定的服务,但虚拟货币不能兑换成现实货币,通用性差。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比起其他支付方式,有以下优点:1,使用更加方便、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付款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移动支付甚至比银行卡更加便利。2,安全性好。比起计算机,手机对病毒的免疫力更强,使得不法分子获取用户帐户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大于网上支付。但由于移动支付技术暂时还不够成熟,有时无法保证交易的实时性。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规模的庞大用户群、成熟的技术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我国的手机用户群体庞大,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第三是第三方平台提供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方面,移动支付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常将交易费用直接从用户话费中扣除,以减少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2,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用户直接通过扣除银行帐户中的资金进行移动支付。3,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移动支付作为其支付业务的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利用支付宝帐户实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5亿。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艾瑞的统计,近几年移动购物同比增速达到400%,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也不断上升。第二,技术标准不一。移动支付业务技术方面,不同机构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拓展银行卡的使用,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应用状况

(一)国内移动支付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各参与主体都在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应用,除了手机银行业务,还有移动支付功能如网购、充值等。除了远程支付,部分银行开展了手机近场支付应用。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也积极投入近场支付业务,部分运营商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实现金融帐户与移动终端结合。第三方支付也通过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支付软件,涉足移动支付,如支付宝,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使用第三方平成支付。

(二)国外两种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简述

1、日韩为代表的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

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以及用户有着良好的终端消费习惯,这些因素有利于现场支付业务的开展。同时,现场支付发展也依赖于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如日本NTT DoCoMo手机支付,它围绕电子支付,不断丰富手机支付业务,其应用延伸到了信用卡、电子票据如机票和电影票、合作商家会员卡等功能,覆盖了多家餐厅、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带动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全面发展。

2、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地区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为主,多用于WAP(无线应用协议)业务、电子票务等。近年来,围绕和信用卡的直接或间接合作,欧美地区移动支付有创新发展的趋势,如Square公司,提供小额现场支付的手机刷卡产品,使用Square软件可以将手机变成POS机,接受银行卡进行小额支付,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每次刷卡商家可通过软件查看对方是否自己的老客户等信息。

综上可发现各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结合了当地金融和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四、移动支付发展的挑战及展望

(一)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移动支付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资源整合。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多个主体,终端用户、商户、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产业链极为复杂,对运营商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运营商面临着盈利模式的挑战。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以艾瑞预测数据为例,到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而运营商最多能达到的总收入只有10亿元,且三家运营商之间还需再分配,结合硬件成本与推广费用,运营商的投入与产出处于极度失衡状态。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面临着业务应用模式单一的挑战,以手机刷卡为例,对于用户而言仅仅是刷银行卡形式转变成刷手机的形式,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吸引力使用移动业务。

(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对应上述分析,长远来看,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合作模式方面,产业链各方涌现较多竞争者,在分担营销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出各方共赢的商务模式,为消费者全面提供便捷的应用。其次在技术标准方面,最终出现一种主导的技术标准。再次在支付实现方式上,线上的远程支付与线下的现场支付双重应用整合,提供综合化服务。最后,政策层面更加完善监管,做到市场公平,推动移动支付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强,吴道义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金融实务》,2013年第三期

[2]樊鹏,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

[3]李尤,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电子支付方式比较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6.06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建议,2013年05月22日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中移动失意移动支付标准

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之间长达3年之久的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近日,有消息称,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透露:目前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基本确定为银联标准。这意味着,中移动此前针对2.4GHz技术的投入可能是白费力气。

据了解,业内对支付标准的纷争早已白热化,而中移动对争夺移动支付标准也是颇有信心。2010年,中国移动更是斥资400亿资金入股浦发银行,为进军移动支付布棋。

由于中移动所提出的2.4GHz标准是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所以捕获了不少同盟者。但此次银联主导的13.56MHz技术被钦点为移动支付标准后,中移动阵营的同盟军也损失惨重。有数据显示,中移动2.4GHz技术的独家芯片供应商国民技术,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下跌了42.0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前景。而在这个领域里,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有着先天的优势,电信运营商想迎头赶上本就气喘吁吁。而中移动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险恶,其两大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早已是银联阵营的一员,这下在移动支付的竞争中恐怕又要落下“死对头”一大截。不得不说,中移动在移动支付标准之争上失意,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接下来,如何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力,重新布局,也将成为中国移动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大运营商无法言说的无奈

“宽带中国”战略的启动,利国利民,但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宽带提速的过程中,却逐渐感受到了一些无法言说的无奈。

首先是进小区难。一直以来,运营商与小区物业因为进场费、排他性竞争等问题纠纷不断。其次是成本追高。比如,宽带提速必要走的一步是“光进铜退”,而如今的老社区大多采用的是铜缆,运营商必须重新布线;新建小区虽然具备直接接入光纤的条件,却需要运营商缴纳巨额的进场费。而且,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目前宽带到底算国家公共基础设施还是电信企业经营的网络资产,在社会上并未达成共识,更没有纳入到城市和小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仅依靠电信企业自身的力量去完成接入,困难明显加大。

宽带网络的建设和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宽带资费水平却在逐年下降,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不少成本的压力。这直接导致运营商在设备招标过程中,不断压低竞标价格,将压力转嫁给设备产业,造成设备商宽带技术研发创新动力不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借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何伟的观点:宽带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应该在法律或政策上明确地位,预留管道或者通路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宽带网络建设难的问题。

不公平待遇下的抗争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电信企业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越来越频繁。

近日,《印度快报》报道称,印度电信部(DOT)提出建议,将同中国电信企业的合作限制在电信制造业,同时把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保留给“无争议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

中国电信企业在印度遭受不公平待遇由来已久。有评论人士直言,中国公司一直被排除在印度电信行业的关键领域外,如基础设施建设、宽带普及、城市化和弹性网络的合作对象是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卫星和应急通信的合作对象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安全、加密和监控技术留给了美国、以色列、芬兰、加拿大、日本,DOT此次的“建议”其实只是将一直存在的事实“明文规定出来”。

相关期刊更多

光学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矿业工程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