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因组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足跟血;新生儿;改进
Abstract:Objective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cting infant heel blood, the causes of collec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 method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were analyzed. Methods operation environment, operation site and posture, operation timing, and operation needle were changed. Breastfeeding, heel blood circulation improvement, operator, and preservation of heel blood were considered as well.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cting infant heel blood was improved to 92% and the pass rate of infant heel blood sample was improved to 100%.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infant hee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were achieved with high success rate, less pains, and enhanced nursing quality.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两种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这两种疾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新生儿体格、智力发育 [1]。但是如果在新生儿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对宝宝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新生儿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筛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2]。筛查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72h后,并且在不超过一个月内,一般在宝宝出生3-7天之内,充分哺乳6次以上,从新生儿足底部采血,在特定的滤纸上采集3个血斑,直径大于8mm,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无污染,送实验室进行检查。我们在对新生儿进行足跟血采集过程中发现,此操作有一定难度,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次成功率低。我院为提高采血成功率,对采样困难的新生儿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现将方法展开论证。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出生的新生儿共计1426例,男婴763例,女婴663例,早产儿61例,足月儿1365例,巨大儿170例,拒采8例,死亡3例,同意筛查的为1415例。符合条件:(1)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开奶时间大于72h,一般为3-7天之内;(2)充分哺乳6次以上;(3)采集3个血斑,直径大于8mm。
2 结果
我们在将新生儿的采血环境,采血部位和变化后,在将采血时机和采血针调整后,对新生儿进行充分哺乳,保证足部血液供应,在将采血人员固定,血样保存良好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采血成功率,使新生儿足跟血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保持在92%以上,血标本合格率达100%。
3 讨论
因为临床采集血标本成功是多方面的,初期也会有一些采血不成功的事例,也存在家属的抱怨与不理解,既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也影响了护士的工作进度。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工作人员历经坎坷后要不断摸索,寻找失败原因,要注意将采血细节规范后贯彻到底,总结积累采血经验,对传统的采血方法进行补充和改进,运用采血技巧。
3.1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原因分析
3.1.1 采血环境不佳 新生儿的体温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采血时室内温度过低可导致新生儿四肢寒冷,毛细血管收缩,末梢循环差,导致护理人员采血困难。而室内温度过高时,由于新生儿大量出汗而使血容量偏低,血液粘稠度增高[3],易造成标本凝固。
3.1.2 采血部位及采血不佳 传统采血部位在足跟两侧随意穿刺,此部位末梢血容量相对不足,采血量很难合格;传统采血是将新生儿置于平卧位,平卧位时血源相对不充足。由于新生儿血容量相对集中于躯干、内脏[4],四肢血液循环差,故容易发生采血困难以致反复穿刺。
3.1.3 采血时机选择不妥,新生儿未能得到有效的母乳喂养 采血人员没有综合判断采血,采血时机不成熟。采血只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后任意时间采集足跟血,而未得到有效的喂养,未摄入足够的乳汁。
3.1.4 采血针选择不妥 传统采血针有直针、输液头皮针,进针深浅不定,速度不均匀,出血量不足,极易造成二次穿刺。
3.1.5 个别采血人员经验不足 由于班次问题等各种原因导致采血人员不够固定,而经验不足者尚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技巧,采血困难时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的焦灼不安,这无形中又加大了护士的压力。当采血量不足时反复用力挤捏新生儿足部导致溶血、皮损或肿胀。
3.1.6 血样保存不良 血样采集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标本被污染或者保存不当,例如血片采集后未及时封存,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而导致血样固化在血片上化验不出或疾病筛查出现假阳性。
3.2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改进方法
3.2.1 采集足跟血房间宜温暖舒适,调节为正常室温,室温应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且保持安静。适宜的采血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肢体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通畅,采血处有足够的血供,便于采血。
3.2.2 根据新生儿解剖特点,沿其外侧足踝前缘向其足底外侧缘测出垂直线,该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即为穿刺点[5-6],这里是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浅静脉汇集点,此点血管密集粗大,血量丰富,增加出血量,易于采集;在上将特制软垫置于新生儿头部及躯干,使新生儿心脏水平高于下肢,保持头高脚低位,下肢静脉血短时间内充盈,局部血容量充足,从而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3.2.3 充分评估新生儿,满足以下几点:出生在72h后,因为新生儿出生满72h以后采血可避开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期,可减少CH筛查假阳性;充分哺乳6次以上,足跟血样采集还要求必须保证新生儿摄入6次母乳后进行。新生儿血容量主要取决于哺乳,每次哺乳以新生儿吃饱为准,采血若只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后任意时间采集足跟血,而未得到有效的喂养,未摄入足够的乳汁,新生儿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偏低,从而出现PKU假阴性,护理人员应做好母乳喂养宣教,使产妇和家属充分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及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摄入足够的母乳,在达到有效喂养6次后采血能大大提高合格率,且在哺乳后立即进行采血,容易发生新生儿溢奶、窒息;保证新生儿肢体温暖、末梢血液循环好、毛细血管充盈,新生儿各项功能尚不完善,末梢血液循环不够丰富,无法完成3滴血的采集,给采血工作带来困难。以新生儿沐浴后或下肢温水浸泡3~5min后采血为佳。采血前可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时间为5~20min)、足浴、游泳、沐浴(水温38℃~41℃)等。足浴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保证足部有良好的血运[7];当新生儿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增加末梢血流量,也有助于提高采血成功率[8];沐浴后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便于采血,也避免了因用力挤压而引起的溶血现象[9]。
3.2.4 目前临床新生儿采血多用无菌三梭针穿刺,刺入深度为2-3mm[10],针与皮肤呈35°-40°进针,快速出针,此操作即有足够的出血量,不需要用力挤压,便于临床操作,减少新生儿痛苦。
3.2.5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是妇产科及儿科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在人员配备上,尽量保持采血人员固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使操作流程形成规范,提高采血人员技能。
3.2.6 血样应在清洁环境中以水平位置在封闭室内自然干燥,于22℃~24℃空气中暴露3~6h,相对湿度50%~70%[11]。避免潮湿、直接日照、置于暖气上烘干,自然干燥4h送检。不能及时送检者,应将标本置于塑料袋内,保存在2℃~8℃冰箱中[12],最迟3日内送检。未干燥的血样避免重叠。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检测新生儿CH及PKU,迄今为止,新生儿疾病筛查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普查项目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院分娩人数逐步上升,加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宝宝的重视度增加,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这是产科工作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实用、高效的采血方法。综上所述,改进后的采血方法既保护了新生儿,做到尽量减轻其痛苦,避免了反复扎针;又减少了新生儿家长不满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与此同时,此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使操作流程更加规范流畅,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1-92.
[2]张新荣,郭振萍,杨红书.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J].河北医药,2010,10,32,19.
[3]刘东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护理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10,21,10(下).
[4]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志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
[5]张海旺,陈永平.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0):3-4.
[6]林秀琴.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4):267.
[7]王江华,甘朝霞.新生儿足浴沐浴后采集足跟血的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5,22(9):21-22.
[8]刘畅,孙鹏,刘炜,等.新生儿游泳后进行足跟采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20):1679-1680.
[9]王素梅.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疾病筛查采血体会[J].护理杂志,2002,19(6):34.
[10]李日清.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10.
关键词:学生;足球运动实践 ;运动损伤成因;预防方法
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也是一项集体拼斗性很强、对抗很激烈的运动项目。足球训练是针对比赛中所运用的踢球、停球、顶球、运球、抢球、铲球、守门等多种技术动作进行综合性训练。由于训练中对抗程度强大,比赛激烈,运动员身体损伤的发生率往往也就越高。
1.足球运动实践中运动损伤的主要成因
1.1缺乏正确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各项体育训练或比赛必不可少的热身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充分的热身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隐患,足球运动本身所需运动量就非常大,如在参与足球运动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在身体还没有进入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软组织挫伤等急性伤害,以膝关节损伤为例,如果准备活动不足,腿部肌肉以及韧带的弹性、力量还不够,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同时,在足球训练或比赛中,学生体力消耗过大,使肌肉弹性与力量水平逐渐下降,导致反应迟钝,动作缺乏协调性也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学生足球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通过多年足球训练工作可以发现:学生相关技术水平不强是导致其在足球训练中身体受到损伤的重要因素。足球训练由以下几项专项训练组成: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心理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但大部分尚在训练中的学生来说,身体素质不强、专项技术掌握情况尚不理想、战略战术运动不够熟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极易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身体受到大大小小的损伤。足球运动中与对手较为猛烈的身体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且足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运动量很大、竞争相对激烈的高强度运动,若在足球运动中为抢球而不惜使用较为粗野的犯规动作,不仅容易造成自身关节或肌肉的损伤,也会因对方来不及做出自我保护动作而被动地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另外,技术动作的错误认知与应用也是造成学生身体损伤的重要因素,如长传、踢空中球等动作是需要股四头肌在短时间内进行猛烈收缩才可以完成的,但由于对相关动作的掌握与运用并不熟练,使膝关节过度伸展,从而造成损伤。
1.3学生身体局部承受负担过重
拿膝关节损伤为例,在做足球运动中的快速启动、加速奔跑、突然变向、突然长传、侧身支撑腿等动作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会瞬间增加,若学生本身
身体素质不强,这些压力以恰恰超出了运动员本身的承受能力,则很容易对学生膝关节造成损伤。
1.4学生不重视足球训练后的放松恢复
提高足球训练水平是离不开以下几个过程的,那就是训练、疲劳以及恢复。因足球运动本身对运动量要求很大的特点,参与足球运动或比赛后感觉疲劳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专业水平提高的必经之路,没有认真投入的训练专业水平就一定不会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在进行足球运动后如何及时有效消除疲劳,使身体得到恢复。如果在参加足球训练后不及时进行调整,使机体功能进行一个有效的恢复,而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之后的训练或比赛就会更容易造成机体损伤。
1.5场地、环境因素
足球运动的运动场地在造成运动员身体损伤方面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泥地面过滑尤其不适合进行足球训练。如在运动过程中不慎摔倒,则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身体损伤,以膝关节损伤为例,根据费莱迪的研究证明:在水泥运动场地进行足球训练,学生的膝关节操作率高达38%,煤渣场地为23%,而草地仅为5%,而凭借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及学校经济水平,还无法达到建设最完善足球场地的条件,因此,学生也只能在这种相对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无疑为之后的训练损伤埋下伏笔。
1.6心理因素
学生乃至大部分足球教师都缺乏对运动损伤危害以及预防损伤的正确认识,甚至有些人会认为想要使足球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就一定是从不断的损伤中过来的,且足球训练或比赛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损伤是由于运动员的争强好胜导致的,因此,要提高足球运动的专业水平认真训练没有错,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还是可
以通过我们的调整避免的。
2.预防足球运动实践中的运动损伤的方法
2.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及课后放松运动
前面提到过课前准备与课后放松活动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足球训练中机体损伤的发生率。学生只有在生理机能良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效避免足球比赛中的身体损伤,因此,在足球训练开始这前,足球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效且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使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增加关节的程度,减少关节面的摩擦
,提高机体兴奋度,减少肌肉惰性,避免关节损伤的发生。
2.2 加强身体素质与基本功的训练
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不会出现因运动量超出身体负荷而导致的身体伤害。而有关足球运动的基本运动技术与是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避免这一部分无谓的身体损伤,才能在足球运动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2.3 科学的安排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一部分学生或教师为追求专业水平的进步往往采取比较激进的方法进行练习,而没有考虑过使身体长期处于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对身体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伤害,而另一方面,身体在高强度运动后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和恢复,极易导致
身体在之后的训练或比赛中因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损伤。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163111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院
1 药物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指生物体内全部的DNA的集成,或基因彼此间的巧妙结合,即称为人体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学较为简单的定义是“研究一个大的基因集成,乃至整个基因组的变异与药物作用不定之间的相关性”,或“药物(药理学)与基因组相结合的科学”,即称为药物基因组学;另也可以说是“基因功能学与分子药理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或是“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的突变与其相关性”。更为具体的诠释药物的基因组学是“研究完整基因,包括基因特性、基因表达及基因功能在药物效应个体差异中的作用”。 就是从基因组水平出发,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基因组学是确定个体遗传基因差异,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它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衍生的一门新兴科学,未来对实现个体化治疗有很大的助益。如药物基因组学可为患者的选药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使之更好的进行靶向治疗、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对疾病的早期干预成为可能,从而获得药物经济学的最佳效益。
2 个性体给药
近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患者的遗传结构对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因为临床上存在这样明显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所以,一直以来都希望可以实现-个体化用药,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可通过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故仍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些药物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判断疗效,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据此调整患者的剂量,而不需测定药物浓度。但当药物本身不具有客观的效应指标时,根据其药物效应,作为个体化的标准并不现实。
研究表明,许多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强度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越来越多的药物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所以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从而促进了以血药浓度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治疗药物检测(TDM)的发展。目前,TDM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我国从80年代开始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随着TDM和药物遗传学等药学监护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仅能监测患者药物浓度是否在治疗范围,还可以前瞻性的用患者特异性遗传信息来监测药物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患者的用药剂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药物监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发展个体化给药是必然趋势。研究表明,已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炎镇痛药的疗效仅为80%,抗抑郁药的有效率为62%,抗哮喘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的有效率分别为60%,抗糖尿病药的有效率为57%,抗急性偏头痛药的有效率为52%,预防偏头痛药的有效率为50%,抗HCV药的有效率为47%,抗尿失禁药的有效率为40%,而抗肿瘤药的有效率更低,仅为25%;同时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差很大,有的人仅仅接触极微量青霉素即发生过敏反应性休克,有的甚至死亡,而更多的人则无不良反应。此外,更多的现象是同一剂量,有些人表现为无效,有的人甚至中毒。反之,如欲达有效治疗作用,不同人群的剂量相差甚远。而接受同一剂量的血药浓度可相差几十倍!
关键词:基因组学;教学改革;教学思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23-02
一、优化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基因组学是伴随基因组计划诞生、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序列组成以及功能的一门学科,课程一般设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之后,而且部分内容出现了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内容相互交叉,甚至重复的现象[1-3]。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厌学、课时紧的情况,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在内容设计上笔者在总结多年授课经验及学习、吸收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避免重复、重点突出、内容精练、提高兴趣、紧跟前沿。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基因组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又不与前期所学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重复,同时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所选的杨金水先生主编的《基因组学》教材中第1章基因组,其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似,第2章遗传图绘制与遗传学部分内容重合,而第7、8、9章的内容又会在分子生物学中有所阐述。为了突出重点,减少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略讲、不讲或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性,安排学生课下自学的处理方式。而第3、4、5、10、13是基因组学课程的特色内容,又紧跟时展前言,是本门课的重点内容,我们做到了在授课过程中精讲。通过内容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基因组学的授课过程中还是要遵循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并辅以板书讲解,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增加图例、动画等内容,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具有趣味性,以降低难度,增强可接受性。但针对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我们还是选用了特定的授课方法。比如第2章遗传图绘制,本章的部分内容在遗传学课有所涉及,相对比较容易,但为了保持和体现基因组学的知识网络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决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课下自学准备课件,课上抽取个别学生讲解,让学生在组织课件和讲解的过程中掌握内容,锻炼能力。再如第5章基因组序列注释,本章内容涉及许多生物信息学网站、软件的使用,如果只是理论讲授,既会感到枯燥,又会感到深奥难于理解。鉴于此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本内容通过在线操作和演练进行讲解,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网络资源和同学们自己手头的电脑,将教师自己科研中获得的基因序列当作素材,直接登录NCBI数据库进行在线分析,例如对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查找、基因的同源比对,利用GeneScan软件对基因进行搜寻,等等。这立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打破了课上只是揣摩教材文字意思的尴尬局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又将理论与科研实际联系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甚至有可能由此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同学在成功进行了基因搜寻、开放阅读框查找、蛋白质结构域分析和练习了Genescan等几个软件之后,兴奋的说:“我以后要考生物信息学方向的研究生”。关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习资源和紧跟发展前沿的必要性,中国学者柏文琴等和美国学者A.Malcolm Campbell在基因组学的教学论文中也都有所阐述。这正说明了不同学者对依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观点的一致性[2,4]。
三、构建网络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明显的区别是大学课堂有讲授内容多、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教材不唯一等特点。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课上对个别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而课下复习又无所依,课本上找不到相应内容,等等问题,使学生学习遇到了障碍[5]。为解决类似问题,我们及时构建网络课堂,建立基因组学课程网站,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及时上传。在网站中设立课程资源区、师生互动区、生物领域新进展介绍等不同栏目,让学生可随时上网查询课程相关资源,了解研究动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到了课堂之外。这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重在平时掌握落实
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目前闭卷考试还是我院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该方式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点为关键,常常造成有些同学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平时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考试时基础知识题得分较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得分较低。鉴于此,我们考虑到基因组学是专业选修课,在符合学校考试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取消了以前期末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改为注重平时学习,期末以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小作业、大作业以及期末大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把学生的学习中心转移到平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消化的轨道上来。学生没有了期末的闭卷考试,学习压力显著降低,却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对基因组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表现在学生听课比较轻松、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较高、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出现了期末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掌握程度反而比往届学生掌握程度较好的良好现象。
五、教学效果
从课上、课下学生的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大论文写作情况以及期末学生书面反馈结果来看,目前基因组学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98%以上的学生对教学非常满意,现摘录学生反馈意见如下:学生1:“老师,我特喜欢你现在的讲课风格,主题清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学生2:“老师的授课方式很不错,上课先讲重点知识,同学们能记住重点,防止在后面疲劳的时候学不进去,我们学得多,也不累。”学生3:“这书太厚了,但老师讲得很好,就应该平时多努力,不把宝压在期末考试。”师:“同学们,你们的满意是对老师是最大的鼓励,但我同时清楚的知道,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到的。”
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基因组学的教学改革看来是成功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个别学生有点疲沓。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教师、同学很熟悉,有点放松自己,表现为个别学生上课有迟到的现象。(2)知难而退。部分学生开始学习有些不认真,随着内容的增多,部分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出现了放弃听课学习的情况。
七、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措施如下:(1)好的措施要发扬,比如重点突出、精讲等。(2)多鼓励,给予学生希望,让他们重拾信心。(3)采取谈话或课下辅导的形式,帮助掉队的同学。(4)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学生目前主要还是一位消费者,父母辛苦耕耘供着他们在学校深造,同时学生的学习也在消费同学们的青春,我们有义务对父母负责,有义务对自己负责。同时,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今天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明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明天负责。
总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而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二者的结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志祥,徐刚标,曾超珍,王爱云,吴若炎.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整合课程探讨[J].遗传,2011,33(7):801-806.
[2]柏文琴,郜刚.基因组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6):848-852.
[3]赵阳,江海洋.后基因组时代农林院校基因组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3):337-338.
功能基因组学检测是功能医学的基础,疾病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我们可以检测人体180多种不同的功能基因,这对早期发现功能变化大有帮助,因它们发生在疾病出现以前。还能帮助我们找到病根。今后还会发现更多的功能基因。
当今科技发展飞快,生产环境亦大有改善,环境中化学毒物的污染以低浓度、超低浓度为主,人们以长期低浓度接触,慢性、亚慢性轻微中毒多见,而急性中毒少见。因此,要开展功能毒理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人体中与代谢等功能相关的基因叫做功能基因,这些基因发生异常的人,在适当的环境,包括外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就会出现功能的异常,最终导致疾病。对功能基因组学的分析,具有个性化和发现疾病前兆的特点。最后通过特色防护,补充处方营养和相应的食物,以及促进机体排出毒素等措施,维护人体健康。
功能医学有助于治疗慢性病,这对职业病、慢性中毒的防治有帮助。它虽不是新型医学,但它是医学领域的新思维,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将开辟一个新时代,是一门保健
医学。
功能基因组学又称后基因组学,它利用结构基因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经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基因功能,并对突变基因进行检测。外来化学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后全基因组表达的变化,再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化学物毒性进行全面定性分析,筛选更多的标志物,解释毒物致病机理。毒理学一方面探讨毒物对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分子的作用及损害机制,阐明毒物分子结构与其毒作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研究毒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防御体系对毒作用的影响。
传统毒理学注重中毒和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功能毒理学与其的最大区别是它主要评价器官的功能,因此它表现的损害早,损害小且可逆。它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功能毒理学的检测不具侵袭性,但它全面、系统。通过对粪便、尿液、唾液、血液及毛发进行分析检测,评估人体的六大功能:① 生理代谢功能分析。② 内分泌系统功能分析。③ 营养状况分析。④ 免疫系统分析。⑤ 肠胃道系统分析。⑥ 环境毒素分析。
功能毒理学分四步:① 调查了解。即了解个人的健康信息。② 检查分析。通过调查,量身设计作健康功能医学检查。③ 干预改善。根据检查数据作干预改善,提升器官功能。④ 保持维护。在健康顾问指导下,改善、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