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道德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名言,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农村和城市都是随处可见的标语,可见,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学知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在步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父母充当了家庭教育的“老师”。俗话说:“打好底子筑高楼”。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底子,是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然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却面临严峻的问题,家长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高低,家庭的社会人际关系,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懂事之日开始,就迫不及待的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接受一些兴趣教育,比如画画、弹琴、舞蹈等,这对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操之过急。目前中国的家长过于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面,而忽视了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念的教育,要知道,家庭道德观念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有一些社会问题如“我爸是李刚”“马晶晶作弊”“长春马六打人事件”等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事件,都是由于其在幼年时家庭教育的缺乏,如果道德教育充足,就不会有广东佛山那么多人对一个弱小的生命视而不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更有《弟子规》,《颜氏家训》等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这些书目最主要的就是教育人的伦理道德,可以说,一个孩子从懂事之日开始,就要接收家训,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使之长大后成为一个懂得道德礼仪的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读物。?钱文忠在书的序言中说,《弟子规》曾经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特点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因为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知识的来源,而缺乏规矩的养成。《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就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儒家学说强调的“孝”,也是《弟子规》放在首要的位置讲的。而在《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让孩子做到这些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易,难道不应该回报父母吗?“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则是如何感恩父母的标准,虽然在现在来说,我们可以不必严格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孝敬父母,但至少也得做到听父母的话,懂得嘘寒问暖,这样可以使父母欣慰。再一个就是要让孩子从行动上懂得孝,如果孩子每天只是嘴上读诵《弟子规》,行动上也稍有体现,但是心里不是真正愿意去做,就不行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自己行孝,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耳濡目染之后,自然也在思想里实现了孝道。
《弟子规》中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与同辈互助互爱。“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弟子规》中,讲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应当早睡早起,珍惜时间,生活简朴,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养成,一点一点慢慢培养,不断进步,好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诚信呢?“杀猪示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例子。父母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一旦答应,必须实行。否则,孩子会以家长的错误来为自己的错误做理由。“凡出言 信为先”要求的是所有人。
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学习《弟子规》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必将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青年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李毓秀.弟子规[M].中华书局,2005.
[3]沈芳.《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2(10).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国学中的经典、儒家启蒙读物-《弟子规》逐渐受到各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通过简练的语言,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道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时应该具备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引入《弟子规》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教育
1、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的普及,面对从西方引入的物质至上思潮的侵袭,很多人不免开始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同时也开始推崇西方的原子化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了现在的中职学校过度的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伦理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而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没有规律,秩序混乱,缺乏耐心和自制力,缺乏对人和事的恭敬谦卑之心。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德育课程有感动没行动甚至不削一顾,认为与其无关。这从侧面反映出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切实际的道德教育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为了弥补,大部分的学校采取的方法是严肃纪律,用外在的约束加强学生管理,但高压的管理只能让人少犯错、少为恶,一旦脱离了这些约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就很容易迷失。
2、《弟子规》在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当今的学生正处在多元化的时代。信息大爆炸,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经常活跃于家庭及社会之中,甚至时长见诸媒体报端。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给予积极的引导。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更容易受家庭和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导致三观不正,与社会道德理念背道而驰无法立足。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非但不是多余,还非常重要。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对学校课程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只单一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尤其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弟子规》则作为一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准则的著作,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可以更加切合实际,贴近生活,是非常可行且必要的。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第六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区区千余字,却道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提炼出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道德体现。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将正确的道德思想灌输给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培养自尊意识、自立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良好品德。除此之外,《弟子规》同时强调为人处事的行动准则,在德育教育中,详细的为学生们讲解这些行动准则如何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将这些准则转化为实用的处事标准。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并应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去,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以无形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通过《弟子规》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引入,不仅符合时代性,更加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弟子规》对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弟子规》以孝悌为其教育核心理念,与其他情感相比,亲情更加重要,所以在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强调伦理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学校培养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和关爱之心,并以此为圆心不断扩大到师生情、同学情等等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生活中去。关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方面,《弟子规》中要求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冠必正,钮必结”看似简单,却反映出这个人对他人和生活的恭敬心。“衣贵洁,不贵华”切合当今的浮躁,让人自省。“凡出言,信为先”道出人以诚信为本,无论做人做事,都应做到,而不是全靠法律和法规来约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谨言慎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在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在中国,德行也是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人再有才能,但道德方面有缺陷,他也不会得到重用得以施展才华。所以德才兼备是中职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职学校中,道德教育是与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同等重要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而《弟子规》则是把德育工作具体化,它涉及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细致而且更加具体,非常具有实践性,给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办学理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关键词:弟子规;青少年;教育;成长价值
如何使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谦让,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个人至上。学校和家长大多都偏向于注重智力、成绩,在德育方面的培养上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和行为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它最终会成为一种制约人的行动方式。《弟子规》是清代以来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虽然《弟子规》中有些做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但其展现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就《弟子规》内容而言,全文共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话,内容通俗易懂。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叙,即全篇总的纲领,它将《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总结成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八个短句,不仅表明主旨,明确指出《弟子规》讲述内容是古代圣贤的教诲和训导,还对其具体内容依次做出了概括。第二部分是正文,按照总叙所述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小节,详细列述了小孩子在家、出外、生活、学习上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弟子规》是在依照圣贤的思想,训导弟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其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德行情感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从内心去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用一生都无以回报。而孝养父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第一,在生活中要懂得孝养父母,孝敬父母,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会让父母伤心苦恼。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多陪伴他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孩子应当全心全意和毫无怨言地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关爱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第二,作为父母的孩子,生活中要常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咱们的心理状况,心事可以和父母分享,做到不让父母担心,而是让他们放心。在学习和处理事情上,多听父母给的意见。第三,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有时候父母也会犯错,即使犯错误了,作为子女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到机会后再用善巧灵便的方法去规劝父母。不仅仅是要孝敬父母,同时青少年也要学会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
中国西汉史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初之阳;壮而好学,如口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清朝人张潮换了一个角度作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青少年读书的重要性。第一,青少年应诵读《弟子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既在背诵表演中巩固旧学,又在探究中感悟新知,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读经能够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自然增强了,日渐如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读经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第二,通过学习《弟子规》让青少年扎稳道德学问的根基,学会感悟《弟子规》的真谛,意识到做人的根本是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仁爱、谦逊等。学会反省自己,努力改过向善!
二、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德行意志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它最终会成为一种制约人的行动方式。梅瑞德・曼恩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你希望你的孩了出类拔萃,也希望他的生活与众不同,那么,你就必须明白一点是他的习惯决定着他的未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即培养习惯。可以见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我们现在的孩了大多是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较多,在家像个小皇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弟子规》中的“谨”部分,就是告诉孩子应该遵循哪些合理的生活习惯那么,如何让现代孩子的行为高雅起来。在生活中,父母要督促孩子要注意个人整洁,东西整齐摆放;在学习中,青少年要做到心、眼、口三样俱到,即“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遇到难懂难解的地方,要专心思考,学会自我教育,处理事情要稳健明哲。所以《弟子规》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现代社会的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给予指导,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点评,让孩子知道好与坏等是非善恶标准。从而,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孩子从意志上去遵循规矩。
三、有利于青少年塑成良好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做到珍惜时光、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品格。良好的行为品格要从小培养,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教育,长大了就会懂事,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人的习惯和性格是慢慢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另一个人,而是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通过正面的引导和反面事例,让孩子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会大大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公交车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年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摆摆,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却是无动于衷,没有让座之心。吃饭时,小朋友则坐在主宾位子,没把爷爷奶奶放在眼里。《弟子规》里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上桌坐好,晚辈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候,要正位让给长者坐为表尊重。当和长辈一起行走的时候,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这叫做“徐行后长”。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尽量去满足他们的心愿。
四、有利于青少年进行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青少年实现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也许在校期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些“问题生”,而所谓的“问题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道德败坏到无可救药,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偏差,尤其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的话,这样的孩子可会会存在不够明理的现状。实际上,“问题生”的工作就是纠偏的工作和使明理的工作,对他们进行孝悌等美德教育,孩子容易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如:在我教学的某班男同学脾气很大,常跟老师顶嘴,生气了就走出课堂,不写作业等,作为班主任老师我给他讲了《弟子规》中的传统道德理念并让他家长回去让陪他学习《弟子规》,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了。还有我班的某某同学原先是一个不明事理,整天和同学打闹,不顾学习的孩子。自从安排学习《弟子规》之后,她妈妈反馈:近期她开始主动关心父母,体谅父母,从小事做起,为父母洗衣服和倒水给长辈喝了呢。
总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却难在实践上。《弟子规》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行为规范,浅显易懂的做人准则教人们如何实践,既没有复杂的论证,也没有冗长的大道理。它把先贤的道德要求条理化、具体化,加工成上千字的日常行为规范,不但具体到位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的成才来说,《弟子规》讲到“谨而信、泛爱众、能亲仁”就是要求我们把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品德和文才协调发展,心灵美与行为美和谐共生,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达到一致,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实践表明,《弟子规》教育不但不能被排斥或忽略,而且极为重要。他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情操风尚,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使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更加完善,智力素质得到提高,甚至对于青少年的一生都将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 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馆,1998.
[4]孟育群.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国学传统;《弟子规》;素质;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18 -03
一、简述《弟子规》、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员工的素质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员工素质的培养则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潜心学习弟子规,传承中华美德。
(一)《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对于企业来说,是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二)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通俗的说就是:知不知道做、会不会做和愿不愿意做。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的关系
《弟子规》的训导是构建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的基石。
(一)《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通过他律的约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从而帮助个人达到成德目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并结合企业的实践,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这就是企业文化。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在现代管理学里,这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这种新型管理理论得到了现代企业的广泛重视。
一个企业若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对员工的约束与开放的关系,那么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很难生存发展。一个企业对员工约束不够,执行力就不强,企业就会没有战斗力;而对员工约束过多,制度僵化,又会影响企业的灵活性,导致活力不足。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制度即“规”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于孩子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逐渐矫正不良行为,健康成长;对于成人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认真工作,获得精神和物质回报。
1、上司和下属关系
《弟子规·入则孝》主要是教育小孩子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很具体的讲述了孩子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几乎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与父母发生关系的所有方面,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之后所应采纳的方式方法。
站在企业的角度,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它告诉我们:要尊敬上司,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司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对于上司和公家的东西不要随便动,不要未经允许就拿走。和上司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那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融洽。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弟子规》对父辈和上司的立身行事也具有启发意思,启迪父辈和上司要平等、慈爱地对待子女和员工。
2、同事之间关系准则
《弟子规·出则悌》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与同胞、同辈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对于孩子来说,与同胞、同辈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是它未来处理社会关系的演练。
同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上级领导有事找别的同事,那么我就应当主动的代为应答,而如果他碰巧没在,我就应当主动去承担他的工作。如果这样去做,就有利于造成一种和睦而轻松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弟子规》与员工素质提升
《弟子规》确有深刻含义,企业员工应潜心学习弟子规,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弟子规·谨》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这部分的内容亦适用于企业,提醒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日常行为细节,自觉遵守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做一个个人基本素质较高的有教养的员工。
2、员工品德才能修养
《弟子规·信》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这很容易养成坏毛病;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飞短流长造口业(人我是非的不恰当评论)。教育孩子不要与人攀比,要重视自己品德、学问、才能技艺的学习和培养,君子忧道不忧贫,养成良好的节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在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的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决拒绝邪门歪道的诱惑。
三、如何通过国学传统《弟子规》提升当今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文化
(一)培养富有凝聚力、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奉献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员工素质的核心是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这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赖以不断提高的精神依据。而这一素质的持续实现,必须有一种强有力且成熟并能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为依托。
企业文化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道德基础,它是企业人格化的外在体现,是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灵魂和源泉,是员工敬业奉献的道德依据。所以企业文化的成功和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强弱。
(二)必须建立能上能下、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
建立一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是使员工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重要外部环境,能上能下的制度是迫使现有岗位的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外在压力,平等竞争使得只要员工的素质提高到某一岗位、某一层次的水准,就可以通过公开、公正的平等竞争获得这一岗位,使得员工的素质提高得到了用武之地。
一旦这样的一种选人、用人机制得以建立和良性运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还是现实的。那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企业就循序渐进的形成了。
(三)建立适合高素质人才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使用平台和薪酬机制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整个人才和队伍的精英,他们的使用和薪酬机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整个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简言之就是在使用上,要充分为其创造条件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其自身特点为其安排适当的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以使其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薪酬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实际贡献和示范效应,可以适当就高安排其相应待遇,从而为次高素质人才尽快达到高素质增加动力。
对高素质人才的使用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使命,那就是带队伍。要根据不同高素质人才的具体特点及其待遇情况为其制定带队伍计划,而最终所带队伍的效果反过来又起到了修正其薪酬待遇的作用。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培训机制和氛围
学习型企业的机制是建立在一个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全体员工认识都统一到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广泛认知上,然后再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则全员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一是必须让所有员工都能清醒的认识到企业领导层推动全员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企业必须在员工求知的时间上和费用上给予尽可能的支持;三是决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培训的结果是使用,检验培训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看其在岗位上发挥的作用是否得以提高;四是培训的规划和计划必须符合员工队伍的现状,正因为我们看到了差距,才必须脚踏实地,有的放矢。而好高鹜远、急于求成的想法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存在一种“常识性”的谬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合在所谓“员工素质低”的企业开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员工素质不高的企业,不应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的模糊认识造成的。
关于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点,就是任何企业都有文化,企业诞生之日就是企业文化启动之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有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因此,我们所谓建设企业文化,实践上是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摒弃和消除那些劣质的文化。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建设”起来的,而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既受特定的价值观指导,又会附着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进行的。
说明上述两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相互决定与派生。员工素质高的企业,未必就一定会形成好的组织文化,员工素质较低的企业,也未必没有良好的文化。员工素质只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较好基础,却不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导入和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为什么会有“员工素质低的企业不合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样的说法呢?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楚员工素质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简单的、脱离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不确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后者可能是现实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阻碍,但是却绝不能成为不合适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因为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中,提出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这样一个目标正是由于员工素质存在问题,所以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员工现有的素质基础上起步来进行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和设计,也是要与员工目前的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和建设实践,是指导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逐步提高员工素质的必要前提。
我们有必要对所谓员工素质问题进行分析了。许多企业都提出了关于提高员工素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员工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界定,又存在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有一个调侃文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文人坐船过河,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文人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哎呀,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那么,你懂历史吗?”文人接着问。船夫老实地回答不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文人说。话音刚落,河面起了风浪,船晃得厉害,文人感觉很害怕。船夫问文人:“你懂得游泳吗?”“不懂。”文人惊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船夫说。这里,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带有一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故事,来映射企业在员工素质培育方面的误区,就是只重视了员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养,而缺乏对员工价值理性的培养。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和员工工作价值观角度出发,员工素质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意识,二是市场意识,三是技能养成。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等这样一些基本点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所谓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职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因此,我们习惯理解的员工素质,只是表述了知识、技能等事实,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明了其自身素质,而未说明其“职业素质”。
毋庸讳言,上述两个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并不意味着就是通过简单的企业文化活动及教育来解决,而是要与企业的有效管理结合起来。
因此,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员工素质的高低并不简单取决于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职业意识的高低。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一结论的历史铁证。
时代的进步让一些弱化了圣贤经典学习的人,开始兴起了《弟子规》培训热,这也是文化的一种时兴,值得追捧,因为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提升了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如果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我们的员工和企业德业日渐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毓秀,李新路.弟子规[M].河南人民出版社编,2007.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一、感受“素读”,起航
还清楚地记得陈琴老师带领着一群四年级的学生,以她最喜欢的一首《橘颂》开启了她的“经典素读教学”。尽管这群孩子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只见陈老师“依字行腔,平长仄短”脱口吟唱,其音律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孩子们顿时如着魔般跟着吟唱,学习情绪激昂高涨,诵读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到十分钟,这样长的一首古诗,所有的孩子不仅能吟咏,更是能背诵下来,在场的所有老师都被震撼了,这可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教学奇迹啊!原来,一种愉悦的教学形式能让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地揣摩“素读”教学法的绝妙,对此教学法逐渐产生了好感与痴迷。一个个字符如一条条清澈溪流萦绕耳畔,仿佛那不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小生命,在以他特有的情感和韵律拨动着我的心房。是啊,“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坚贞不移的品格不正如陈琴老师推行经典“素读”的坎坷经历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陈琴老师以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得到的真经――“素读教学”,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在教育事业中有着不懈追求的有志之士。我终于明白“素读”的无穷魅力来自于一种自然、朴素的情感流淌,它以其特有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真、气势之壮让我为之倾倒,为之着迷……也就在此时,我决定要从“经典教育”中起航。
二、徜徉经典,生命如歌
早晨,我成了校园中最早的身影。我知道,要想把经典文化的种子撒向孩子们的心田,就得践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教导。中规中矩的《弟子规》,通情明理的《三字经》,了解生命来源的《百家姓》,帮助识字习文的《千字文》……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面对圣贤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开始了由外及内的蜕变,由刚开始抵触它们的生涩与深奥,到后来被其中的智慧和感人故事所吸引,再到为掷地有声地深情吟诵所倾倒,一次次被触动、被警醒,之后便是水到渠成地去学以致用。经典文化如春雨润物之势慢慢浸润孩童的生命。自从我采用了经典“素读”教学这一朴素的模式后,我的课堂有了往日所没有的灵动与活力,每一个孩子身上仿佛总能散发出一种温文尔雅的大气、贤淑明理的秀美。现在,经典“素读”成了我和孩子们每日的无声相约,我更愿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偕同无数个生命徜徉经典,奏响那经久不衰的生命之歌!
三、走进经典,生活如画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似乎也是一种恩赐,让我有机缘跟随全国特级教师张庆华一起在美的学校进行《国学蒙读》校本教材课题的研究。我再一次倾心走进国学经典,进一步领悟到了经典中的文化精髓。张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铭记于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作为一名教育者,最起码要传承祖国的经典文化。”从此,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的重任。龚鹏程的《国学入门》领我初见国学的倩影,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带我初揭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朦胧面纱,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大开眼界,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展现给我的是或悲、或喜、或真、或幻的五味俱全的生活情趣,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解读弟子规》引经据典,侃侃道来,把我推进了一个文明殿堂,陈琴以20年的教育实践谱写成的《经典即人生》召唤着我的教育使命不断升华……走进经典,我的生命不再有叹息和纠结,在生活中我变得更为释怀。
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把祖国五千年的国学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学子,我们的后人。在张庆华老师的带领下,美的学校的一线教育者开始思考把国学教育堂堂正正地带进课堂,把经典美文当作小学学习阶段修身养性的精神食粮,就这样一本《国学蒙读》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了。教材中,我负责了古诗文部分的编写。《答人》中呈现的一种超脱,诗人追寻的自由无羁、闲淡无忧,唤起了我对生活的一种满足,学会了享受内心世界里无拘无束的恬雅之境。《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范成大带给我的田园生活长卷,让我品味到的是一种现代人所向往的精神佳肴。“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仿佛回到了孩童对代,再次捕捉到了那份童真童趣;“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大自然公平地把其恩泽洒落人间,这让我也明白了活着不应该有抱怨,而更多地要常怀感恩之心。在这样纯美的诗篇下还隐藏着诗人那么一段几经“被杀”的遭遇,诗人却不被挫折所屈服,仍把守着善良和恬淡,这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超脱至善!诗经《木瓜》让我读出了人与人交往的真谛:情感的建立不是物质的等同,更是一种情谊的交流,一种“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怀。岳飞的《满江红》回荡着经久不灭的浩然正气,如灵芝仙丹滋养了我的一片赤诚……
我时常让自己的心灵长河流淌诗意,内心不再孤独,不再忧虑;远离世俗的喧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便更加陶醉。走进经典,我的生活如画!
四、经典伴随,起航
自从有了经典文化的传诵,美的学校的老师们一边加强自身学习,一边努力探索恰当、合理、科学的经典文化教学新方法;自从有了经典文化的浸润,美的学校的老师们变得热爱传统文化,乐于传授经典,还开创了可读、可吟、可演、可玩、可画的课堂模式,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家长们对经典教育的认知;自从有了经典文化的教学,我们的教育理想插上了翅膀,向着更高的目标飞翔。去年9月,我们通过五年的实践编写而成的校本教材《国学蒙读》正式更名为《中华国学课本》,已被中华书局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一套教材承载了我们传承经典的教育梦想,如今它终于走出了我们的校园,一步步迈向全国。当汗水有了回报,努力获得了肯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经典文化传承的决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