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支付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安全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解决了小额支付的问题,也终将能解决大额支付,甚至替代支票和现金功能。未来,随着移动支付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实际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延伸和应用功能,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开发和扩大。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互联网金融定会被用户熟悉和接受。
目前,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在未来,可能形成这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未来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预计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2)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的支持下,逐步取代部分传统金融的业务。比如,目前我们津津乐道的P2P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银行在中小微企业当中的信贷服务功能。所以,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已经真正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火的不能再火的新兴行业之一。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网络的金融时代,要做到互联互通,必须要移动支付的支持。在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2P等这种新兴移动支付机构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技术、渠道的更新,而是颠覆了传统金融经营业态。
第三方支付模式逐渐成熟,尤其是移动支付开始大面积普及,有替代传统支付业务的趋势。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移动支付业务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延伸,将极大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移动支付的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
2014年,可以说是移动支付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跟移动支付相关的大事件。移动支付也已经慢慢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印象最深2014年的双11大促当中,当日的天猫交易额571亿,其中243亿的交易是通过移动支付完成的,这个数字跟2013年总额350亿,移动支付占53.5亿,有了很幅提高。手机钱包、微信支付、手机刷卡器、二维码支付等新型的移动支付方式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央行继续扶持移动支付的发展政策,更是让其驶入了快车道。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正在形成下一个金融主战场。
双十一”、“双十二”……在互联网企业频频出招、挺进线下时,曾独霸线下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则马不停蹄地拓展或者升级手机支付业务。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等已经开展手机支付业务。
华夏银行近期推出的手机银行具备缴纳交通罚款的功能。另外,华夏银行“手机e站”还支持ATM机预约无卡取款、手机号汇款以及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贵金属、基金等业务,另外,跨行收付款功能是此次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最大的功能亮点。
浦发银行近期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NFC手机支付移动金融2.0版;招商银行也携手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基于SWP-SIM卡模式的“中国移动招行手机钱包”的手机支付产品,将移动支付芯片加载在SIM卡中。在此基础上,招商银行近期又与OPPO合作,实现了将银行卡功能直接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
“商业银行在大力完善网上银行之后,转战移动支付领域,借助移动支付的强大功能,坚守自己的优势项目,以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移动支付从早前运营商的“一头热”,到如今被银行业热情“拥抱”,已成为金融行业的焦点话题。
不过,我们在移动支付的爆发增长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其中安全和诚信建设,是移动支付面临的首要难题和问题。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我们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移动支付是否安全,是影响其考虑是否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支付终端手机的安全性,移动支付的法律保障健全性,也成为了移动支付能否快速推广和互联网金融能否有效结合的重要考量。
因此,需要我们产业链各方联手,共同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另外,移动支付的支持范围还不够广泛,应用开发还相对比较欠缺。生态环境及商业盈利模式的不太成熟,这些现实问题也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诚信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系统工程也是文化问题,同时也是移动支付能否形成更大规模的基本保障。
全球非现金支付近年来发展概况
2012年,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约为3343亿笔,环比增速7.7%,比2011年有所回落。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非洲、中东和中欧地区是全球非现金支付增速较快的地区,增速为20%左右,而中国和乌克兰的增速高达30%。虽然随着经济复苏及支付服务创新等因素推动,发达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在不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相对于2011年较弱,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较弱,约为4.5%。两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基数较高,分别为1279亿笔和876亿笔。相比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如CEMEA(包括波兰、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和其他中欧国家、中东市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的基数不高,约为288亿笔,但这些国家在不断改善本国的非现金支付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促进非现金支付体系发展,总体为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贡献了约55.4%的份额。按照非现金支付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均为新型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韩国。
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势头强劲,移动支付年增速约为60%左右,电子支付增速相对减弱,2012年约为16%。二是非银行支付规模不断增加。借助于高科技和电子支付渠道,各种不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提供的零售支付服务不断增加,冲击着监管体制内的银行零售支付,但其数据统计难度也在增加,至今尚没有完整的全球统计数据。
虽然有上述两大因素冲击,全球商业银行在2012年依然处理了377万亿美元的非现金交易业务并获得3010亿美元的交易收入,非现金交易业务额相当于当年全球GDP(71.7万亿美元)的五倍左右。由此可见,支付和交易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中依然重要。银行卡支付在全球非现金支付体系中依然占据主体。2012年,全球借记卡支付总量为1407亿笔,比2011年增加13.4%,信用卡支付总量为627亿笔,比2011年增加9.9%。总体而言,银行卡支付总量约为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的60.9%,比2011年略有下降。银行卡支付总量中,北美和欧洲地区贡献了约60.7%,其中,美国银行卡支付对全球的贡献率约为38.3%。
CPMI的24个国家的各种非现金支付占比排名从高到低大致为:卡支付、直接借记、支票支付、电子货币支付。在全球层面,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达180亿笔,其中银行途径的支付量为158亿笔,非银行途径的支付额为22亿笔。全球范围内,就非现金支付增长速度而言,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额强劲增长,甚至有预测其会在2021年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增速相对缓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支付对应流通领域,其中,个体消费者(个人或机构)是主要的非现金支付来源。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消费强劲增长,带动了非现金支付额度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基数相对较低,加之各种非现金支付创新工具鼓励性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推动,其增速自然相对较高。最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侧重先行构建保护支付安全的法律制度。刚性的支付习惯改变需要相应的制度推动。目前,欧洲已经推出了基于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安全的法律草案(见后文),并对现有的大额支付清算系统进行升级。因此,不排除未来美国和欧洲地区由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工具推动的非现金支付增速提高。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
非现金支付领域固然重要,但观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的维度不只限于最末端的非现金支付领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当前在多个领域都有明显的变化,包括支付创新、国家间跨境支付体系、支付监管、以及支付理论等,近年来都出现较为鲜明的发展趋势。
支付创新趋势:移动支付成为行业创新重点
由消费者需求和移动技术轮番驱动的移动支付,在全球呈现爆发性发展趋势,不仅带动了支付规模的大幅攀升,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支付载体,例如POS。由于相关技术支持和客户群都较为成熟,移动支付增速较快,移动支付的商业化趋势非常明显,已经被各国的政府和商家鼓励和推动,成为新的竞争点,并对传统电子支付形成部分替代效应。以美国为例,其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领域的收益约占支付领域总收益的35%,且可能在2018年与传统支付收益平分支付市场。
纵观各国移动支付发展,移动支付服务的供应商并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大多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中国为例,中国人民银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4年国内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为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30%。而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为7.76万亿元,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而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这也意味着尚有5亿位潜在支付用户可供挖掘。在此背景下,支付宝、财付通和易宝支付等第三方龙头支付机构都已构建了个性化的支付链条来争夺移动支付市场。无论其支付链条是密闭式还是开放式,都完全融合了消费者的线上和线下交易行为,也彻底打破了曾经以店面柜台、ATM等非移动支付为主的局面。由此,移动银行领域的争夺战将是一场恶战: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速度和新型非银行支付中介的银行化速度竞争结果,将决定谁能成为未来移动银行的主力。但无论是当前的哪种机构,未来的移动支付领军机构将是高度利用手机、云计算和实时支付体系的综合性机构,移动支付将只是其新型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服务之一。
跨境支付市场发展趋势: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
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竞争激烈,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搅动支付市场激烈竞争。跨境支付市场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国际贸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外汇投资兑换和跨境融资等)、全球B2C市场以及国际汇款。其中,商业银行除了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主流支付地位之外,其他三个市场都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被非银行支付机构渗透。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一定的安全边界之内,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更青睐支付效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则是以最小化风险原则设计的,缺乏灵活性,支付效率低。全球范围内,也开始提高移动支付等创新工具的支付效率。
跨境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就是,发展中国家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转接清算组织是支付机构和央行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之间的中介,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银行卡清算,同时也有权参与决定市场银行卡服务定价。例如,中国也将自2015年6月1日起开放转接清算市场,对转接清算组织实行准入制,打破原来由银联垄断的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
监管趋势:区域性监管措施相继出台
国际清算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在2012年推出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在全球层面建立了现代支付行业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勾勒了基于现代支付体系的风险监管框架。自此,各国开始对本国或地区的支付清算体系逐步推行重点监管措施(Key Regulatory and Industry Initiatives),落实并回应《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各项要求。以促进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安全发展。发达国家注重修改完善支付交易相关法律制度,制度的完善或助推发达国家非现金支付体系未来增长。欧盟已经重新修订了《支付服务指令》(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PSDII),旨在降低支付行业风险,促进竞争和标准化,主要措施包括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敞开大门等。美国则大力推行外资银行资本规则,降低其支付体系中隐藏的风险。新兴经济体国家则大部分选择首先鼓励和支持移动支付等行业创新,风险监管等措施暂缓推行。从行业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各项举措偏重降低风险,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注支付行业创新,相继推出支持性政策,鼓励支持支付产业链高效发展。
支付理论有待完善
在国际新型支付模式爆发式发展之际,支付理论也开始受到挑战。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全球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是不是一种金融创新?回答此问题之前,必须厘清哪些技术因素支持了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简而言之,大致包括三种技术:(1)无线通信(Contactless Technologies),这是移动支付的基本技术支持。(2)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NFC)与私人化的客户端。将NFC软件植入手机、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载体,改变了以往所有以银行为主导的远程支付(电话支付等)。(3)其他数字化创新技术。以谷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各类非银行支付服务机构,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附加新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例如充当新的电子支付信息搜集机构(Payment Aggregators),从虚拟支付链条中不断挖掘新的盈利点。
上述三类技术均来自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基本脱离了传统支付体系。由此,支付――这种传统的金融交易开始转向互联网和通信领域。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创新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出现分歧。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过是金融中介各种经营渠道的互联网化,本质没有改变,难以称得上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以新型支付工具为根基的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将重创传统金融业。
将资金从传统金融中介脱媒至新的媒介――电子账户、电子钱包等,后者如果按传统的模式经营资金,则其本质与商业银行等无本质差异。如果其改变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经营模式,比如创造一种虚拟货币如比特币、P2P的Ripple(瑞波币)等,则可以称得上一种创新。而且,如果这种虚拟货币最终可以用于纳税,则其必将改变原有的货币金融体系。类似问题,需要深入实践探究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营的微观结构,方能辨识真实情况。
结论与启示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成为当前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关键词”。创新驱动非现金支付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也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变得更加重要,迫使监管当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使学者重新审视已有的支付理论。
面对创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反应。就非现金支付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因各类新型支付工具刺激而增速加快,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源于经济复苏迟缓,非现金支付增速较慢,且其更加注重先行构建支付安全法律制度。因此,全球非现金支付的结构性变化或只是短暂的。
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渐清晰,近场支付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机,各类过渡性技术方案和国际主流的NFC技术方案也在逐渐演变和统一当中。终端普及建设加上客户体验的改善,使用手机随时为小额消费付费将成为不久以后的常见场景。
“手机支付已经成为结算的重要工具,它将是远程自助支付的最佳模式,会代替传统的自助终端,同时在近场支付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市场与产品中心副总经理焦华清说。
竞争格局
2012年被业内称为移动支付发展的元年。根据艾瑞咨询报告,2012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但是这其中远程支付占97.4%,近场支付仅占2.6%。
焦华清认为,近场支付没有远程支付发展那么火是因为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包括技术方案、受理环境、用户体验和认可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发展的推动,目前移动支付更多是传统在线支付的替代,和PC端的体验大同小异,在这一领域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拥有市场的主导权。移动支付中更有趣,能有更多创新的是线下的近场支付,其涉及与大量线下商家对接的问题,涉及手机中芯片技术应用的问题,是未来移动支付竞争中的热点。淘宝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从2012年开始试水该市场,借助强大的线上支付平台,意图解决近场支付难题。
移动支付目前有四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第二种是银联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第三种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主导的模式,第四种是银联主导的模式。“现在来看,移动运营商和银联主导的模式会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流,这不仅符合主导双方的各自利益,也符合产业链上其他各方的利益,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会成为一个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流的发展模式。”焦华清说。
2012年年底,央行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采用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内容。但是这些标准仅在金融层面,基于短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移动支付标准还在等待出台。今年6月有消息传出,基于国家层面的移动支付的标准即将出台,已进入工信部的审批阶段,此标准将重点规定近场支付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已基本获得市场各方默认,电信运营商和银联都已开始小范围试点各种移动近场支付业务。“现在近场支付基本上都采用13.56MHz标准,包括运营商在内。”某移动支付服务商表示。产业链其他各方则跟随运营商和银联,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
标准的逐渐明晰已经为近场支付发展扫清了上游障碍,之后的主要问题就是线下商铺终端铺点问题。银联庞大的POS支付网络和数据交换系统成为其未来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运营商与银联的合作进一步扫清了移动终端与付费终端的利益障碍。
“移动支付未来会在传统支付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可开拓领域非常多。移动支付的产业链非常长和复杂,参与者众多,并且拥有各自的金融资源。由于电信运营商和银联处于产业的核心主导地位,因而将在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这将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并解决参与各方的利益定位问题。”焦华清分析。
技术演进
移动支付标准逐渐明晰,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互联互通和联网通用的问题。而制约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的还有诸如消费者的认可和使用习惯、监管政策、安全和信用体系等问题。
从用户的使用态度来看,根据行业报告,积极用户占比17%,跟随用户占66%,消极用户占8%。焦华清认为,用户的使用态度需要市场各方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交易和个人账户的安全问题,还有使用体验的环境建设。
就移动支付技术来说,远程支付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近场支付通过手机芯片和移动设备实现。焦华清认为:“市面上移动支付产品非常多,像双界面的天线卡,和手机脱离的替挂件卡、贴片卡;目前还在创新和研发阶段的全卡方案,包括SD的全卡方案、SIM的全卡方案;iphone的苹果夹方案、拉卡拉公司硬接口的方案,还有最早用到的2.4G的全场方案。现在整个移动支付的产品形态和业务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各朵花的定位、解决的问题、面向的用户和承载的业务也各不一样,这是过渡期的一个阶段,未来将逐渐走向NFC技术的统一。”
在近场支付方面,NFC方案具有最佳的用户体验,是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中国移动已经推出手机钱包,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可以在指定点进行刷手机消费,北京和上海公交分别于7月和年底开通NFC快捷支付乘车。
“但是NFC方案的难点是关于手机定制的问题,要满足支持NFC的手机才能使用这种产品的方案,才能支持近场的支付。因此,关键在于配套终端的规模商用以及解决成本的问题。”焦华清说。
另外,NFC在手机终端普及之后还需要线下商家提供相应终端应用,如果支持移动支付的商家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不上,也将极大制约近场支付的发展普及。鉴于线下终端的建设成本及POS机刷卡消费在商家推广中的难度,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定时间。
因为技术的革新,移动支付这块“十年都没有做大的蛋糕”,现在除了被国外的各方IT巨头重新再认识,在国内更是被众多IT行业大鳄、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甚至是手机企业本身开始重新“烘培”。
IT评论家谢文曾说,智能手机将会成为人类双手的延伸。如今,这只手正在挨个领域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将无数产业“毁于一旦”或“点石成金”,移动支付显然就是下一个金光闪闪的行业。尽管大家还都只是在跑马圈地的布局阶段,暂时相安无事,看不到短兵相接的态势,但谁也不敢保证,两年之后,移动支付市场还能如此云淡风轻。
国外巨头盯紧手机钱包
入口之争可能影响巨大
或许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同时吸引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这四大IT巨头的注意力,但这次移动支付做到了。四巨头为什么对这个领域如此上心?答案可以从一个数据中找到:截至2016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万亿资产级产业。
谁能掌控移动支付市场?一场以用户的钱包为战略目标的鏖战正在打响,甚至有专家评论说,这一场新的科技战争的结果关乎巨头们在创新领域的排位问题。
被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称为移动支付“鼻祖”的Square,以及它的芯片供应商兼竞争对手——来自欧洲的Payleven,以及擅长QR-NFC解决方案的LevelUp,只是这场战争参战公司名单里的一小部分。
上市还没有多久的iPhone 5正在帮助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完成一项长远投资——Passbook,这件被国内IT评论人士称为“乔帮主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件东西”的手机应用,很可能会引导受众“更加乐意”接受移动支付。
连锁企业商户对Passbook的热情可能比个人用户更加强烈:星巴克已经登上了Passbook这艘大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苹果系统终端实现星巴克积分计划。随后,麦当劳、Eventbrite(美国一个在线活动策划服务平台)和Airbnb(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短租网站)也加入了Passbook序列。这种方式可能会刺激消费者,让他们对优惠券、会员卡、积分卡的热情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以后在买咖啡的时候直接把手机伸到扫描仪下面去付款,伴随着一个简单的“确认”,你的iOS上就有一个移动支付系统了——iTunes培养了大批订单用户,也让苹果因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信用卡信息数据库,这可以随时为它的移动支付系统所用。
相比还在雏形中的竞争对手,谷歌钱包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因为认同NFC支付方式的商家和消费者以及支持这个系统的终端有限,还没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可是依旧传言,谷歌将推出更多的支持NFC和类似移动支付功能的Nexus系列安卓系统手机,显然,谷歌正极力扩充它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乍一看Facebook好像跟移动支付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发展的“虚拟支付”应用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试行,这个系统使支付行为变得很快捷,用户也十分买账。Facebook指望它能成为自己业务链条里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外界评论也认为,Facebook的这套支付系统要落地是很容易的,因为Facebook在用户身份确认上具备先天的优势。鉴于Facebook刚上市就遭遇了融资压力,因此,作一些发展移动支付的尝试并在这个万亿产业里分一杯羹,并非没有可能。
在这场科技大战的所有参战者中,亚马逊似乎还在按兵不动。但已经有消息称亚马逊正研发一种小额付费的移动支付方案,旨在对抗Square。联系去年就有类似消息称亚马逊正在研发NFC移动支付系统判断,亚马逊显然正在酝酿移动支付领域的大动作。亚马逊在实体商品和虚拟产品交易两方面算是双管齐下,无论是像Kindle这样的硬件设备还是在各大智能手机运行的应用软件,占据了相当数量的终端渠道。如果亚马逊要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其便捷程度就如同苹果iTunes获得其订单用户的信用卡数据一样。
以上几家IT巨头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动作,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来说,苹果和谷歌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作为智能手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两个系统,二者的技术或软件门槛,无疑会在“入口”端成为无形的标准。
诸多利益纠葛博弈
国内近场支付尚不清晰
如果说国外的移动支付市场还是几家掌握技术创新的IT巨头牵头进行的竞争,那么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则显示出了一种混乱竞争的迹象——试图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
德勤在8月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中称,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方都分别进行积极的尝试,2015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战平表示:“移动支付诞生于互联网的延伸以及支付工具的革新,移动支付在未来三年后将成为网民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再次洗牌的行业竞争格局。”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有各自的特色,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载体;银行掌握着亿万人的存款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而类似银联电子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也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能为商家一次性连接好国内大部分银行。孙战平认为,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将发挥各自的特色,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军,但在其各自行业的竞争无可避免。
在第三方支付经历了激烈竞争之后,移动支付成为了获得移动支付牌照企业争夺的又一个战场。这其中,以金融机构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组成的“国家队”的表现,对于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显然影响巨大,也成为所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媒体关心的焦点。在中国,远程支付领域发展相对成熟;而近场支付,多数产业链参与企业持观望不敢贸然跟进的态度。但近场支付,却是国外移动支付未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因为通讯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实力机构均在争夺主导权,近场支付因缺少更加统一和标准化的方案、产品而推广进展缓慢。
表面上看,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牵手合作,中国移动正式接纳了13.56MHZ的近场通信频率标准,10月,中国联通也开始与银联进行签约,这意味着近场支付的标准基本统一,各方推进开展移动支付已无太大障碍。
可移动支付产品开发仍处于上述实力机构各自牵头推进的阶段。近场支付推进的关键在于终端和发卡端。目前刷卡终端在中国银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推进下,非接触式POS机的数量已突破100万台。而在发卡端,处于近场支付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了各自结成合作阵营多头推进的局面。例如,有的银行与银联合作,有的银行与手机厂商合作,还有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合作,而银联还与手机厂家进行合作。而且支持移动支付的芯片卡品种较多,包括银联推出的SD卡(安全数码卡)、运营商推出的SIM卡(用户识别卡)等。
这其中,银行与运营商之所以难达成一致,原因在于银行和运营商均想成为移动支付真正的主导方,都希望客户近场支付时“滴”声响的瞬间,刷的是自己公司的账户。银行希望客户刷金融账户、运营商则希望客户刷话费账户。
“再加上使用NFC手机的用户较少,以及近场支付迟迟未形成规模,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覆盖高成本,因此有的银行在推进移动支付方面并不积极。”一家国有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如是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博弈”,很多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虽然与银联或电信运营商签了合作协议,但尚未有实质动作。此前已推出移动支付产品的某家银行也暂时不打算推出新产品,“先推广老的移动支付产品和金融IC(集成电路卡)卡,等适应移动支付的群体培养起来再说。”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处于观望状态的银行并非不看好移动支付的前景,随着银联标准基本受到认可,与银联合作推移动支付的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采纳。
用多元化建立各自的平台
国内诸强“跑马圈地”
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预计未来3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达到3.87亿户。
而上述中的数据,无疑是诸多拥有移动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个市场的支撑点,而他们共同的梦想,都是希望自身能够成为一个移动支付的平台,或者是将原有线上支付平台里的用户信息,“转移”进入移动支付。
由于没有苹果和谷歌那样垄断移动终端入口的能力,开发“附属”在智能手机上的产品成为了中国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特有“创新”。易观分析师张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整个产业周期来看,移动支付还是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下,市场上的参与者更多的是通过这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市场的一个探索和尝试,远没有到大规模的、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那个阶段,主要还是培育用户和培育市场的这样的一个阶段。”
事实也正在印证着专家们的判断。
第三方支付“一哥”支付宝,近期了其移动支付产品“超级支付”刷卡器。阿里巴巴集团公众与客户沟通部王子凌说,就支付宝目前的状况来看,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为1∶9,预计到2015年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将达5∶5。“支付宝已经推出条码收银、条码支付、摇摇支付和二维码扫描支付‘悦享拍’等产品,未来将会有更多移动支付产品产生。”
占据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1/5强的财付通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财付通手机刷卡器“乐刷”——解决方案几乎与Square一模一样:读卡器同样通过手机的音频插口接入,甚至连缺点也与Square类似——通信不加密且只能单向通信。这个读卡器售价9.8元人民币,配套的应用程序支持iOS及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户将乐刷读卡器插入耳机接口,然后连上银行卡或信用卡,通过提示即可在“乐刷”上完成支付。不过“乐刷”至今在市场上似乎并未获得特别好的反响,9月18日,财付通庆祝成立七周年之际,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表示,财付通将与微信和腾讯电商等业务进行深度合作,这意味着财付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尽管业内人士对支付宝、财付通的手机刷卡器看起来都更像一个“应急产品”,但“刷卡器”显然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绕开“终端入口”瓶颈的一个突破点,国内另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也在刚过去的9月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刷卡器“快刷”。
关键词:手机支付;RFID
1 手机支付的概念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是将RFID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案,以更好地实现移动支付业务。
2 基于RFID的手机支付三大主流技术
2.1 NFC技术
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其工作频率在13.65M。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无接触支付、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方便易用、智能目标、社交媒体。
2.2 SIMPASS技术
SIMpass技术融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称为双界面SIM卡,其工作频率在13.65M。SIMpass卡非接触面可以支持非接触移动支付、电子存折、PBOC借记/贷记以及其他各种非电信应用。接触界面可实现电信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公共交通、电子入场券等城市一卡通应用、小额支付、安全控制(身份认证、门禁等)。
2.3 RF-SIM技术
RF是无线射频技术,把RF与普通SIM相结合组成的卡,就是RFSIM卡。使用RFSIM卡,无需更换手机,其工作频率在2.4G。RF-SIM卡的用户能够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实时更新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或者给帐户充值,从而使手机真正成为随用随充的智能化电子钱包。RFSIM既具备手机的全部功能,又可以应用在门禁识别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广告信息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电子票务系统,以及酒店预订系统等等领域均可应用。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有:校园一卡通、企业一卡通、社区一卡通、消费一卡通等。
2.4三大主流技术优劣势对比
NFC优势:技术成熟、功能全面、有商用案例是其最大的优势。
NFC劣势:需要定制手机终端,SIM/UIM卡不能控制业务逻辑,对于运营商控制产业链十分不利。NFC的专利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
SIM-Pass优势:工作在13.56MHz下,将应用信息和RFID模块都集成到SIM/UIM卡中,对运营商十分有利,用户也无需更换手机终端。
SIM-Pass劣势:不同手机终端SIM/UIM卡的放置位置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适配,目前,手机适配率只能达到20%左右。
RF-SIM优势:一种新型的RFID产品,采用了2.4GHz的通信频率。用户只需要更换UIM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业务控制角度来说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RF-SIM劣势: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因此重心布放POS终端,需要大量的成本。
3 手机支付的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有四种商业模式存在: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以及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1)以运营商为主导,电信运营商拥有靠近手机用户的优势。
(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银行拥有靠近银行卡用户的优势。
(3)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导,这种模式是指独立于银行和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运营商,利用移动电信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组织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
(4)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能整合移动及银行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强联手之势。
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还各类厂商的主导地位还未形成。长期发展来看,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
快速发展期:由于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得到业界普遍认同,电信运营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厂商通过在细分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逐渐取得差异化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平台整合期:多样化支付平台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整体开放的趋势下,具备较强用户服务能力的电信运营商、一体化支付服务提供商在品牌效应和终端支持下逐渐占据市场主动。
商业融合期。跨平台融合后,产业界限被打破,手机支付环境完全开放,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更多的力量涌入移动支付市场,合作模式趋于成熟,各类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进入全面产业链协作竞争时代。
4 结论
2011年8月31日,央行公布了第二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13家企业名单,国内三大运营商均不在列。移动运营商想要单独发展手机支付业务,显然不能成为上策。手机支付业务产业链主体涉及多个环节,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其目前的竞争关系主要存在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几方巨头都想获得主导权,这导致我国手机支付这块“蛋糕”还在发展初期就被混乱瓜分,各推各的。手机支付产业这些年一直在带着镣铐摸索,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开放不够,合作不多,是过去没出现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故提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
(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手机支付产业链需要各环节的配合,每一家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
(2)立足消费者,为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的、省时的、及时的支付渠道必定是手机支付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国内手机支付标准不统一的现状,是否可以考虑13.56M与2.4G并存发展,手机支付与一卡通充分融合。13.56M与2.4G有各自的优劣,移动支付需要两种标准互补。
参考文献:
[1]陈晓勤等.移动支付改变生活: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探索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2]何培源.移动支付产业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前景.E-BUSINESS, 2008(10)
[3]丁蕾.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 E-BUSINESS, 200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