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跨学科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教高[2012]9号)。其中,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可以说,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一步体现了国内平台与国际视角的双重文化战略,文化输出与人才引入的双向发展路径。这也由此开启了“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引起了不同学科的日益关注,使得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凸显。

对此,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探讨热烈,角度多元,观点深刻,如吴应辉、牟玲(2011),刘毓民(2012)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纳入了传播学研究框架;

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2014)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提升至“国际理解教育”,认为其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陆俭明(2014)明确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有的国际传播观、语言文化教学观和师生培养观;崔希亮(2015)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学科基础;彭建玲(2014)对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具有内容趋同、方法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对此提出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设置思路;林秀琴(2014)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就业难、实习难、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发展和建设难),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杨同用(2013)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等等。

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具有旧学科瓦解和新型边缘学科重构的标志性意义,其本身也蕴含着一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定地盘,整合上升到一种崭新的知识层面的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和教学实践难点,提出一己之见及其改进方案,期以引发更多教学研究者更深入或具前瞻性的探讨和思考。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

21世纪以来,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历了由局部布点到普遍开设的转变。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院校开设该专业(2013年数据)。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教师人才紧缺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些学校盲目从众的跟风效应,以至随之出现大潮过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拼盘式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

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简单相加或增减合并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遮蔽性,极易造成中西双肩挑式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错觉或幻觉,实际上是各挑各的,在两条轨道上,再加之外界赋予的“看上去很美”的国际化的专业美誉和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限制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外对比性遮蔽,缺乏以对比的视野统领专业知识的能力

沿袭已久的汉语与外语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公式化,使得语言教学呆板、语言环境单一孤立,汉语与外语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比,缺乏应有的对应关系、比较关系和交融关系,两层皮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对比或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师的教学和跨文化能力是一极大挑战。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出身于中外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多囿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或研究方向,自身知识结构极不平衡,中外知识壁垒难以打通。

(三)囿于专业目标或理念的预设,缺乏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模块论,还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摆脱中文+外语+教育的拼盘式概念化的窠臼,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模糊不清,更遑论主要课程之间的中外对比性。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有些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么重返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轨道,要么被其他专业侵蚀或兼并。这种摇摆不定的专业境地不仅使师生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专业地位和身份定位也岌岌可危。

(四)实践教学空间小,实习难与就业难形成双向制约

虽然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限于或缺乏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的条件,实际上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空间非常狭小,实习覆盖率不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符合该专业的本质诉求与内涵张力,其远景目标亦被遮蔽。这明显不利于培养以专业能力(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为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在强调创新、多样、开放的信息互联性网时代,最不应也不能忘的是最基本的专业性,即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之互联网思维和创意表达等能力,才有可能拓宽本自有些狭窄的就业渠道。

总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困境的认识和正视,实际上是一种校正,有利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清醒地揭示困惑的源头,并以此催生出专业建设的全盘考量和体系构建,找到具有统领性的主导因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四大重点考虑要素

(一)以跨学科的理念统领整个专业建设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学科”的含义就是要寻找中外语言、文化、教育的对比性和通约性,以此作为统领理念,跳出已有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博采众长,重新梳理、整合、选择、提升适合于汉语国际教育自身研究领域与对象的知识和方法。在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和设计专业的立足点,这是该专业不可替代性即独立性之所在,必须重视起来。当然,跨学科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专业增减相加,也不是单纯的扩容,而是找出学科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通约性,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专业建设的始终。

(二)重视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有位置

不可否认,世界上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通约性的。通约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价值。我们思考、看待、理解文化通约性的方式将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恰恰为共处于不同历史-文化体中的不同族群能彼此相知相交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为揭示和宏扬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提供了落实的可能,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它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将其落实有助于中国深入走向世界。

(三)在“缺失-寻找”中尽快达成相对统一的专业研究范式和共识,同时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

当前各院校短视的跟风效应和“各自为战”的盲目状态,难以具有成功性,和可复制性,更难有可持续性。就连一些具有对外汉语专业悠久历史的院校,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经严格论证和认证的专业研究范式。笔者认为,教育部应发挥组织协调各院校的职能作用,依区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总体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专业发展的关键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以此为主导,着手编写新教材。各院校也可依据总指导和总定位自行设计与编写试用教材。同时,还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推出联合课程,构建学术共同体。

而且,各院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建校史和所在地理位置,发挥各自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优势。如东北院校可面向东北亚地区,形成以俄语、日语、韩语、蒙语为重点的汉语国际推广区;华北院校则以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为重点;华东院校以韩语、日语为重点;东南沿海院校可面向东南亚诸国,形成各有侧重,总体协调的专业发展格局。

(四)汉语国际教师需敢于打破专业壁垒和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增强自身跨界学习研究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知识结构重构和更新的过程。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还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应对。因此,教师团队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术上的“一亩三分地”,敢于在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打碎原有的、传统的自己,重新组合和锤炼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并让学术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同时,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涉外”研究,因而必须打破传统的单极的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代之以对等、对比的竞争、互化与交融,即在跨学科对话的视野观照下,找到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并获得科学的研究法则,形成新的阐发,实现人类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只有牢固地建立起这个定位理念,才有可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清晰、明确和系统化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其提炼的是专业建设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撑的问题。因为培养模式建立在理念体系的基础上,而课程设计又是这些理念形成和应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的问题。

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的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以“国际理解”的叙述基调来贯穿的。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教授曾说过:“面向自身的传统,我们要有‘互文’的追求;面对他者的经验,我们要有‘互看’的能力。这‘互文的传统观’和‘互看的现代性’,其实就是文化间距和历史承担的解决之道。”就是说,“一方面立足当代处境打开全球视域;一方面回到传统文脉切近本真叙述。在这两个方面获取滋养,开掘潜力,最终寻求价值重构”。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反映的是世界性的思想视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亟待展开的新的知识格局――形成符合时展的在“自我与他者”的脉络体系中感受、理解、把握和对照彼此的新的“国际理解”。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传统陈旧,缺乏科学发展观;教师、教材、教法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组织编写具有开拓性的新理念教材。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立足对比,敢于把自己放在世界体系中,以他者为参照重新审视考察自我。同时,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并行发展,因最美、最鲜活的语言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认真考察、研究、编著具有中国韵味且适合留学生的中外名篇或作品,而不是为学语言而编造的语句段落,它显然不是“活”的,更不具美感。显然,语言教学若不能与文学文化紧密结合,只能是一堆死板枯燥的符号。对此,笔者认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新教材体系大体应包括:《汉英语言对比》(或汉语与俄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语言对比)、《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与传播》、《中外教育比较》、《跨文化对话与公共外交》、《传统礼仪文化与公民常识》、《中国国家形象学》、《中华才艺实训课程》、《文化传播与创意表达》等。

(二)生成专业新方向,整合并创新骨干课程,取消重复课程、传统陈旧课程,增补并加大交叉和实践课程。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辅之以中外国情常识,借助于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华文化传承、民俗技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师范性和国际化等特征,可将师范教育(汉语国际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和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下设的两个方向,且均能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两者相辅相成,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夯实人文基础,回归常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这与大学生入学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未能培养出学生的文学文化意趣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的文学文化多是起于浅表的空中楼阁,零散且摇晃,其未有扎根的基础,未能形成自己的深切体悟。因此,大学人文教育需重新夯实大学生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基础,全程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根基,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后备人才。

(四)具有跨界思维,加强学科交叉力度。打破学科壁垒一直是各高校内部的长期性任务。“死抱住本职学科或专业的固定地盘,不准许跨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当然主要出于职业饭碗的考虑较多,久而久之陷入学科本位主义而不能自拔,自己无法自拔,也还值得同情,还不允许别人自拔,这就显得专横无理了。”客观上看,现今早已不是专业相轻,学科自大,一两门课保终身,吃老本式教学的时代,需要的是跨界思维和批判创新精神。而且,专业的金字顶尖不应是越走越窄,而应越走越开阔,知识联想与贯通能力逐渐增强,这需要个人不断更新和扩融知识,同时校内也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新的课程团队,并创新课程。

(五)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需完成从学人层面向国民普及和地方应用层面的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实践:以教学实习促实践,以文化项目带实践,以组织参观、学科竞赛做实践。同时,还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如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中,提供规划方案和智力支持,加强知识转换和能力应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服务。

六、总结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双向建构视角。在撩开我们自己的面纱的同时,把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能站在他者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即借异域之镜来照自我之美丑,借他者之方来疗治自我之病灶。更为重要的是,敢于把自我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比较,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和自我修复功能――这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目标。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或许会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普及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3].丁安琪.重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从“国际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教育”[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

[4].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

[5].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6].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3).

[7].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1).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第3篇

1. 国际教育成为汉语推广的核心

近半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真正发展成了一项事业。如今的汉语教学已逐步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推广战略,初步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轨推动模式。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是指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教学。前者是整个汉语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石,而后者则是汉语走向世界,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渠道。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和当地的汉语爱好者共同承担普及汉语的重任已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打方式。在亚洲地区,以泰国、韩国为首的相邻国家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兴盛。其中泰国尤其显著,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上到皇室,下至平民,汉语学习者遍布各个阶层。皇室、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国家汉办的有力支持,使得汉语在泰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目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其推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汉语培训学校等形式都是应有皆有。所以总体来看,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 国际推广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对于上述形势,我们确实感到欣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仍不能算一门“普遍教授语言”。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肯定有些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世界汉语发展难以攀上新的高度。以泰国为例,虽然汉语学习人数众多,但仍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便涉猎汉语的人数虽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总是上不去,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更不要说精通汉语汉学的大家。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汉语教学的推广中算得上一个普遍状况,不仅仅是泰国的汉语教学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其他很多地区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发展

笔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阅读和了解。而分析了解过后,不难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所以师资、教材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的工作推进都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泰国为例,“缺少能衔接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教材选用混乱,已成为制约泰国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瓶颈’”(吴建平, 2012)。而事实上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三教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1.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汉语教学另一个相当关键和颇具指导性的要素。泰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标准化、权威性的汉语教学大纲,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各行其道”,故而汉语教学难以取得统一性的高水平教学效果。这种无序状态究其根源“还在泰国当局对全面开放华文还有所顾忌,希望维持这种无序的状态来制约汉语教育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吴建平, 2012)。所以,本土地区完全放开对中文教育的限制是解决教纲问题的根本举措。泰方自身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集结泰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当然,我们中方也需要尽力敦促,并且积极提供智力支持,汇集国内的专家学者,协助其尽快制定出各个学习阶段(大学、中学、大学)及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的汉语教学大纲。当然,对于制定出的教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切实将其当做指导性文件来使用。

2.完善教材编订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但汉语教材的编订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办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大都会携带大量教材到任教学校,但是多数教材由于不适合实际教学,最后都被束之高阁。因此,“本土化”的问题便成了当前编订海外汉语教材的核心问题之一。泰国的汉语教学规模甚大,遍布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群众阶层,故而在此类汉语教学大国,加大教材“一本多版”工作的推行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泰语言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别,以语音方面的声调为例,泰语有五个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诸多调值和调型的细微差别均给许多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在教材中用其母语讲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或以其母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作为注释,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切实做到语音本土化,这对学习者的帮助必然是显著的。

此外,在初步普及汉语教学的现阶段,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半壁江山都为基础阶段的教育所占据,泰国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初入汉语门的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汉语的第一扇大门,因此做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尤其关键。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占据教材总数过半比重的现状,加快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内容方面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如在对泰汉语教材中可以增添“热带”“寺庙”“佛教”等词汇和相关文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所学汉语知识的兴趣。

3.提升师资质量

本身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以推广的首要支撑就是大量专业的高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看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对于数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汉办应该扩大汉语教师的培训规模,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吸纳更多已有汉语母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这个队伍中来,培养很多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适度增加出国任教特别是在海外长期教学的汉语教师数量,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在异国安心搞好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吸收更多的本土教师加入到我们汉语教学的队伍中来。根据归国的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介绍,在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绝大部分为中国教师,泰国本土教师数量还很少。但是,要实现一地地区汉语教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本土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队伍不仅要壮大而且必须成为中流砥柱,这无疑又对我们汉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谈到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汉语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有广博学识和娴熟技能,本体知识,外语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技巧几者缺一不可。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办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根本上为建设高质量的汉语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中外双方实力,对本土教师、汉语教学志愿者及公派教师进行周期更长更为严格的培训,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资队伍。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第4篇

~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语言学习的基础就是词汇。在汉语国际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效果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不但自身要掌握汉语词汇知识,而且要在遵循词汇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词汇的特点,不断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汉语词汇教学的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以在中国学习汉语为学习背景的外国学生为调查对象,提出适用于汉语词汇学习记忆的几种记忆策略,分别是艾宾浩斯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以及字形的记忆法。本文的特点是基于汉语词汇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特点来选择相适应的记忆策略,给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同时提供一些有效的记忆手段,改善词汇学习过程中记忆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关键词:词汇教学;教学法;记忆方法

引言

在汉语国际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成为连接课堂与实践操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的教学也是句法和语法的基础教学,对外国学生学习好汉语有着很大的影响。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怎么样可以让汉语词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记忆并可以持久的停留在人脑中呢?我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创新,尤其是词汇教学中的记忆方法创新。随着近几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汉语成了外国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汉语的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一个外国学生是否能够学好汉语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可以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就像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一样,一个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高或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学生对词汇量掌握的多与少。事实上汉语词汇教学与记忆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汉语是语义形的语言,所以汉语中的词汇都会有其产生的缘由,甚至是演变的过程。因此汉语词汇教学要与汉语词汇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与记忆的方法,这更有利于记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学习效率,改善词汇教学在现状中被忽略的现实以及可以改善学习者记忆的问题。

从多年来众多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的研究中来看,不少学者依据汉语的自身特点和结合心理学,认知学等学科提出适用于汉语国际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词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习,还要学习汉语言的文化精髓来帮助汉语词汇的记忆。汉语词汇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改善提高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灵活运用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样看来汉语国际词汇教学尤其是词汇记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在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他证明了记忆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记忆有意义音节的速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只要在可记忆的范围内理解了所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记得很快并且准确的记忆知识,若是死记硬背那效果就会差很多。

胡明扬认为:“语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改进语汇教学,首先必须破除不同语言词语之间存在简单对应关系这种观点,要深刻认识不同语言词语在语义概括方式和范围方面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词汇这个薄弱的环节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改进词汇教学现状刻不容缓,但具体的改进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与实践。

针对现阶段汉语词汇的教学状况与记忆效果,研究中仍有需要注意的一些前提条件,在条件的限制下进行研究测试,找出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与词汇记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笔者在这篇论文中简单研究了几种在词汇记忆中用到的记忆法,并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

(一) 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中已有的教学法分析

想要搞好词汇的教学,就要根据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并且运用适当有效果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从系统地产生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一直到现在,主要应用了三种教学方法,分别是: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结构――情景――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有“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难看出上面提出的这三种词汇教学模式都是与语法相关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现阶段的汉语词汇教学中语法的教学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而词汇本身的教学却被忽略了。近几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汉语词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想要彻底的改变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不足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1.1直接翻译法

为什么说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笔者认为很大原因是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直接翻译法。举一个简单的词汇例子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妈妈”这个词汇的时候,很自然会对应到英文的“mother”,虽然这样能很快明白这个词汇的意思,但是这只是停留在暂时的记忆阶段。想要真正理解不仅仅要理解词汇的意义、发音,还要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把“妈”字拆开来讲解,左边代表女性,而右边是一匹马。由瘦弱的女性来牵着马,显示出妈妈的不容易,十分辛苦。再比如说孕妇的“孕”字,学习者看这个字的第一印象是有点复杂的,如果只是翻译成“pregnant”只是能让他们互相对应词汇和意义,但是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是很差的。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把这个字分成两个部分来讲解:上面那部分像是一个女性挺着大肚子,大肚子里边有个“子”,告诉他们“子”在中国以前的时候指的是子女。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形义的结合使汉语词汇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向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展示出汉语学习的趣味性,不再因汉语的复杂而产生畏惧的心理。

1.2多媒体教学法

所谓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直以来被我们所熟知的,可以说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教学过程当中。它利用了计算机、投影、电视、幻灯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声音,图像等直观性的信息内若,并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模型、黑板等)方式作为基础,二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作为现代的汉语国际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理论并且可以熟练地进行操作,依照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适当的结合,就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与记忆效果。

在现代的各类教学中,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课堂中去。一堂生动的多媒体课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比如说在学习“西红柿炒鸡蛋”这种典型的中国菜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词汇教学。放一些图片以及带声音的动画、视频于一体来进行词汇的演示,让词汇好像拥有了生命。与此同时还可以把所学词汇的使用语境做成动画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词汇所适合运用的语境,同时还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动又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堂往往能够给外国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记忆。

(二) 汉语国际教育词汇学习中相关的记忆方法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音和义的特点,就汉语词汇来讲,它本身就是音(声旁),形(汉字的形状),义(意义)三个方面结合的整体。每一种不同语言的音形义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由此可见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三大要素。同样我们都要抓住汉语词汇音形义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词汇是由汉字组成的,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工具,所以汉字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想要真正学好汉语就必须要学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法与汉语词汇音形义的特点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关于词汇音形义的记忆策略。我们可以利用汉语词汇这样的特点来分别对音形义三方面的特点进行相关记忆法的匹配,不同的汉语词汇应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记忆方法。

2.1艾宾浩斯记忆法

词汇的记忆并不是一时的,即使是选择了一种适合的记忆策略但还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让所学的词汇达到灵活运用熟记于心。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规律就是我们最好的指导,他根据人的记忆规律,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多次重复,最终使短时记忆转化成为长久性的记忆。我们可以发现,看不到的规律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我们需要在遗忘率最快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复习,阻止知识的遗忘。不断的重复把短时间的记忆转换成了长时间的记忆。

2.2部件教学记忆法

黄沛荣这样认为,部件是字形结构上最基本的单位,可以小至笔画,大至部首。透过部件来学习汉字,不但可以化零为整,减少学习障碍,更可以促进汉字学习的效果提升。

汉字的部件多有其自身的含义,甚至有的部件就代表了整字的含义。同时利用相同的部件可以延伸出不同的汉字,例如:“木”可以延伸出“林,森”这是根据同形的部件延伸出来的。还有同音的部件,例如:“才”延伸出“财,材”等,这一部分都有共同的声旁,根据不同的意义代表选择了不同意义的部件。这样归类对比的汉字教学也是可以加深外国学生的记忆的。

(三) 汉语词汇记忆策略的分析描述

之前我们主要讲述了基于汉语词汇音形义三方面的特点而延伸出的艾宾浩斯记忆法、部件记忆法,还有一些本文没有提到的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这些记忆的策略都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改善记忆的现状,当然记忆并不是一时的,它还需要重复,不管运用什么样的记忆策略去帮助记忆,都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在适合的记忆方法的帮助下再不断的“温故”,克服人脑的遗忘,这样的记忆才是有效的永久的。对于学习汉语词汇的外国学生来说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四) 本次讨论的结果

外国学生在教师教授汉语词汇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去寻求适合本学习阶段的词汇记忆方法。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与中国的学生不同。外国学生更乐于用联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这些带有趣味性的记忆法使得汉语词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说明在汉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外国学生更适合互动的学方式,所以提高对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是有一定的必要的。

从该讨论的结果来看,具有趣味性的词汇学习对外国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并且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记忆的准确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结 语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引导学生注重汉语词汇的深层意义,不止停留在音形的记忆,更多的延伸词汇的文化部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留学生不仅仅要注重汉语词汇的记忆学习,还要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记忆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寻找更有利于自己学习记忆汉语词汇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去。比如,在记忆汉语词汇时使用适合的记忆方法,例如联想法可以联系相关的实物,相关的读音,并做到定期重复的记忆。选择丰富多彩的记忆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词汇学习的乐趣并且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2.

[2]李双梅.试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黑龙江史志,2009,209,135.

[3]李菲菲.浅谈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4]刘颂浩.阅读课上的词汇学习[J].世界汉语教学,1999,4.

[5]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12.

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管理;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迅猛发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教师缺口现象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该专业以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应用型教师为目标,强调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此,从学习方式及年限上规定,两年学制中一年为校内学习,一年为校外实践及论文写作。由此可见,教学实习是该专业区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各高校培养质量的高下,体现了该专业硕士突出应用型培养规格和强调教师基本技能养成的特色。因此,如何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质量监控与指导,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面临这样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同时能够使我们更有效的监控在海内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实习的同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了一套实习监控方案。

一、三个时间段控制实习全过程。从实习时间上,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及实习后三个阶段的质量监控。

1、实习前要求同学确定自己的实习单位及实习时间,明确实习目的,根据将要面对的实习对象预估实习难点、解决方案及实习效果。

2、实习过程中要求同学详细记录实践内容并提交教学实习教案。教学实践记录要求包括试讲、听课、作业批改、课内外活动等所有跟教学相关的实习内容,详细记录每次实习活动的学时数、授课对象及具体内容,最后须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确认审核。原则上教学实践的总课时数不得少于240学时(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教学实习教案要求按照规范的教案模式编写,从试讲课程中精选四篇以上教案作为实习反馈材料,同时配备教学实况录像在实习结束后提交。

3、实习结束后须提交教学实习报告,教学实习报告由实习者本人撰写,内容包括概括总结实习内容(班型、层次、实习方式等)、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和适应情况、授课对象的特点及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总结、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包括对难点重点的处理)、特色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情况的把握等。实习结束后还需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指导教师需从汉语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方式与态度、教学方式与态度、素质与修养等多个方面对实习者进行综合评定,单项采取五度标记法评分。最后由实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并给出综合实习评价。

以上我们讨论的各个环节可以概括为下表:

二、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由培养院校、培养院校的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实习对象、其他实习同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监控与管理。培养院校要根据实习者实习情况汇总对其进行鉴定与综合实习成绩评定;培养院校指导教师要与实习者所在实习单位与当地指导教师保持沟通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习并需与国内培养院校进行及时的情况对接。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实习对象,也就是实习者所教授的学生要对实习教师的教学进行教学满意度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实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情况、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方法与技巧、知识储备、亲和力等等。在实习结束返回培养院校时,同期实习的同学还需要根据各位同学上交的实习材料(主要是影像资料)、实习汇报会等形式进行“生生互评”。在这样一个由双方学校、双方指导教师、实习对象共同构建成的全方位立体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基本能够掌握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从另一个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评判自己的实习效果,正确的估量自己并进行自我监督。

三、努力扩展国内外实习接收单位,变分散实习为集中实习。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即便能够自己解决接收单位,也会因为地域分布过为分散从而造成对培养院校对实习监控的工作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尝试了从现有的友好学校或其他汉语教学机构里集中设立实习对口单位,使得对学生管理、实习质量监督都能够变分散为集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心得、取长补短、信息沟通、丰富实习成果。集中实习使得培养院校选派实习带队教师成为可能,指导教师可以更直接、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实习效果。另外,也能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实习成绩给予评价。由于学生的实习单位相对集中,实习环境基本相同,也使得学生的实习成绩相互间更具有可比性。

四、培养院校加强投入,建立随机检查制度。实习过程要配专人负责,在实习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使同学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及其在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包括教案编写的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试讲,互相听课、说课、评课、互相纠错等,使得同学能够得到初步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实习做好准备。实习负责人还应该根据本校学生人数、男女比例、学生水平、实习地分布等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实习小组,达到组内成员在教学能力与水平、生活及管理能力与水平等多方面的平衡,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实习负责人还应建立定期电话沟通与不定期走访实习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习进行监控。电话沟通包括与实习单位与实习者本人直接沟通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者的评价,一方面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实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掌握第一手实习信息。

五、实习成绩评定。实习成绩评定是我们最终量化实习效果,控制实习质量的尺度。汉语国际硕士目前的分散实习情况对我们的实习成绩评定提出了挑战,如何客观、公正地对每一位同学的实习表现给予评定我们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在第二学期也就是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将安排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在该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同学撰写教案、试讲、评课、说课,学生的课堂表现将作为实习前期准备阶段评分的依据,建议占总评价的20%。

2、实习中表现:包括是否遵守学校纪律,尊重实习单位其他教学和管理人员;是否及时与培养院校带队教师或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反馈情况;教学中是否认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有所突破和创新,建议占总评价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