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碳排放 碳计量 生产项目 农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48-04

在全球化的低碳经济趋势下,农业低碳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低碳农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温室气体减排(王昀,2008),是农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低碳化的生产过程(许广月,2010);是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翁伯琦,2010);是全世界应对能源枯竭和气候变暖的一种全新农业形态,它在农业生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其国,2010)。适应了全球碳减排潮流,响应了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农业生产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差异性。我国特有的农业度决定了我国农业碳排放来自千千万万个农户,由每一户农户不同的生产项目的碳排放所构成。关于农户层面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漆雁斌、陈卫洪(2010)较早开展了研究,他们以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为解释变量,建立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化肥对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董谦等(2011)研究了主要投入要素对河北省农业产值的影响,她们在解释变量中增加了农膜、柴油、农药使用量,发现影响最大的是农膜使用量。而杜华章(2011)对1990-2008年江苏省和2008年江苏省52个县(市)农业增加值与化肥、农膜、柴油、农药、农机数据建立模型后发现,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对农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是柴油使用量,其次是农机总动力,而化肥施用量起负作用,这与漆雁斌、陈卫洪和董谦等的研究差异明显。姚延婷、陈万明(2010)选取农机、化肥、电力、柴油、灌溉五种碳排放途径,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农业总产值与上述因素的关联度;发现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的是农村用电量,其次是农机总动力、柴油和化肥使用量,影响最小的是有效灌溉面积。

Ernesto(2008)以加纳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种植策略选择模式下土壤净碳汇和农民的经济效益,且以此为基础确认了最优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以期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West(2002)将农田投入换算成能量,并进一步折算出每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系数,提出了衡量新管理措施下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排放贡献多少的方程,即相对净碳排放方程。Michael Popp(2011)在分析和测算农业碳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应对碳补偿政策的策略。

因此,当前从农户角度计算碳排放量并分析对比生产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故本研究试图核算典型农户各个生产项目的碳排放量,比较不同农户行为模式下生产的碳排放量,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为促进陕西地区农业低碳生产,提供一定的有效可靠的数据,为中国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农户层面碳排放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

1.分析框架

本研究小组通过多次预调研、调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咨询相关专家,对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农户生产经营项目进行调查分析,以农户碳排放计量为基础,基于生产投入视角,把生产项目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经济林果种植、养殖业四大类。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其碳排放量主要从施肥、农药、灌溉、翻耕、秸秆处理、人工投入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具体有西红柿、白菜、芹菜、菜花等,其碳排放量在粮食作物种植的碳排放计量的基础上,加上设施投入和地膜覆盖。经济林果,其碳排放量在粮食作物种植的碳排放计量的基础上,加上落叶枝干的处理方式。养殖业,包括家畜和家禽的养殖,碳排放主要从肠道发酵、粪便处理以及人工投入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核算。

2.计量方法

对于农户生产经营项目碳排放的核算,每一项目的碳排放不尽相同,尽可能采用IPCC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了一些现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针对农户经营项目排放量的计算,以农户碳效应分析框架为基础,其具体的核算公式为E=∑Ei=∑Ti*∮i,式中E为项目碳排放总量,Ei为投入类型i的碳排放量,Ti为第i种碳源的使用量,∮i为第i种碳源的碳排放系数。为了方便研究分析,本研究对碳排放量统一换算成标准碳。关于农户项目用地和投入来源于调研分析,关于各种投入的碳排放系数见表2。

动物肠道发酵温室气体排放是动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寄生在生物体内的微生物分解消化饲料是产生的甲烷等气体,主要是从口、鼻、直肠排出体外的甲烷气体(韦秀丽,2013)。肠道发酵碳排放通过将不同类型牲畜数量(Nij )乘以相应肠道发酵温室气体排放系数δij获得,牲畜饲养量数据来源于实际调查或统计年鉴资料。温室气体系数参考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相关数据见表3。

畜牧业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产生的CH4及粪便还田利用过程中的NO2直接或间接排放,已成为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Olesen J E.,2006)。粪便管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是畜牧业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H4和NO2,在核算过程中分别将不同类型牲畜数量Ni乘粪便管理排放的CH4和NO2的CO2当量,以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指南相关排放系数整理为表4。

二、案例农户碳排放计量与比较分析

1.滑里村农户生产经营情况

滑里村位于云阳镇,由滑里、仝家、雷家、东华云、西华云、互助六个村民小组。有520余户,2210人,全村面积4000余亩,耕地3400亩,以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靠多种经营收入。其中,水果1400亩,以桃为主;粮食900亩,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1100亩,其中温室大棚菜300余亩、陆地蔬菜700余亩。全村农业生产总值1300万元,养殖业养奶牛800多头,生猪3000多头,蛋鸡20万只,鹌鹑10万余只,奶山羊1000多只,产值1000多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9600元。目前,滑里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基本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碳型模式。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主要是地膜种植和大棚种植。地膜种植成本和收益相对于大棚种植都较低。生产过程中肥料和药品的使用方面,绝大部分使用化肥和农药,极少数进行了粪肥的施用。因为经济作物收入可观,为了产量的提高,农民不惜付出化肥价格逐年提高的成本,经济作物种植施用了大量的化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农药使用量同样较高。养殖业主要为规模化养殖,分布于村边居住区之外,采取散养和笼养的养殖方式,养殖业垃圾堆放于养殖场周边,没有使用污染物处理相关技术。

2.案例选择与描述

通过对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的调查研究,发现种植业存在三类典型农户生产经营,分别为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桃树种植。鉴于此,在每种类别中各取一家典型农户进行剖析。此外,该村还存在养殖业、种植业兼业农户生产经营,根据农户禀赋的相似性,选取了一家“粮食种植+养羊”典型农户作为案例进行剖析。

案例农户的生产资源信息(见表5)。根据农户主体经营项目的不同和农户禀赋的相似,分别选取以粮食种植为主的FZD农户、以蔬菜种植为主的YXF农户、以桃树种植为主的PZL农户和以“粮食种植+养羊”为主的TJZ农户。

FZD,48岁,女,初中文化程度,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东滑云人,家中5口人,其中有一个老人,一人务农,三人外出务工。她主要经营了8亩土地,主要种植粮食,6月份至8月份种植玉米,9月份至次年6月份种植小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FZD加大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对土地及时进行翻耕和灌溉,加强人工管理的同时,租用消耗柴油的农用机械进行施肥、翻耕、灌溉等,农药的喷洒也用到了小型电机。

YXF,57岁,男,初中文化程度,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东滑云人,家中9口人,务农人员有两人,外出务工人员有四人。经营了9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为了提高质量和产量,建起了大棚。大棚内种植了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包括菜花和洋葱等。一年种植两茬,第一茬在过完春节开春以后种植,具有生长期短、成熟早、见效快,且耐低温、抗病的优势。第二茬一般在秋季,这段时间蔬菜市场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可观,能有效解决露地栽培后期市场供应问题。为了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该农户注重地膜及棚膜的投入,地膜一茬一换,棚膜两年一换;此外,农药和化肥投入以及灌溉量都很大。

PZL,59岁,男,小学文化,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仝家村人,家中有6口人,两位老人,其余四人皆务农。经营了12亩桃林。为了提高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大;为了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土壤肥力,翻耕力度和灌溉量大;人工投入(修剪枝叶、套袋等)力度大。

TJZ,70岁,男,小学文化,泾阳县云阳镇滑里村雷家村人,家中5口人,一个未成年人正在念书,两口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两口务农。除经营了8亩土地用于粮食种植外,在自己院落里养殖了两头奶山羊。羊粪除了为粮食施肥外,还用于自家沼气的原料和动力。机械和柴油的使用量大,小麦的收割、玉米的播种、土地的翻耕、化肥的施用、农药的喷洒以及灌溉都租用或使用了消耗柴油的机器。

3.结果分析

3.1案例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分析比较

从案例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量(见表6)来看,FZD、YXF、PZL和TJZ碳排放总量分别是3344.928kg,2578.744kg,4770.376kg和2735.778kg。从单个生产项目来看,PZL桃树种植和FZD粮食种植为主要的碳排放源,TJZ“粮食种植+养羊”比FZD单一粮食种植碳排放量少。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养殖粪肥的使用抵消了化肥的碳排放量,因而“粮食种植+养羊”总的碳排放量少于单一粮食种植的碳排放量。而从单位面积生产项目碳排放量来看,FZD单一粮食种植碳排放量最高,PZL桃树种植碳排放量次之,YXF蔬菜种植碳排放量小于FZD粮食种植和PZL桃树种植碳排放量,TJZ粮食种植和养羊的碳排放量相近。

3.2案例农户生产投入碳排放结构分析

从案例农户生产投入碳排放结构(见表7)来看,化肥投入、柴油以及翻耕是FZD最重要的碳排放源,分别找碳排放总量的71.6%、16.7%和5.0%。YXF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农膜投入、化肥投入和农药投入,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52.8%、31.3%和4.8%。PZL主要碳排放源为化肥投入、农药投入和翻耕,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77.1%、13.9%和5.3%。TJZ碳排放源最多,共8个,最主要的是化肥投入、柴油、羊肠道发酵和翻耕,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45.8%、24.3%、17.2%和6.1%。化肥投入、农药投入、翻耕、柴油的碳排放占极大比重,是共同的碳排放源。由此可以看出,在促进发展低碳生产行为过程中,农户存在很大潜力,转变农户的生产行为极为重要。此外,灌溉、人工投入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以典型农户案例剖析的方法对农户生产项目的碳排放进行分析,取得如下几点结论:

1.四个典型案例农户的碳排放量测算分析说明碳排放量因农户生产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粮食种植和经济林果种植碳排放量较大,单一粮食种植比“粮食种植+养殖业”模式碳排放量大。

2.经济作物(如蔬菜)种植碳排放量相对小,特别是使用塑料大棚的种植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总量。

3.农户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可极大增加碳排放量,如过量的化肥投入、过度的柴油施用、大量翻耕等,影响农户生产的低碳水平。

4.灌溉、人工投入虽然在农户生产投入碳排放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容忽视。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得出以下促进减排的政策启示。第一,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第二,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提高其利用效率。应以节肥、节药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我们要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碳排放。第三,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低碳化的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能力。我们要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力度,不断研发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第四,政府可以加强规划指导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保障措施。建议将可持续发展低碳排放农业项目归纳到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去,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法规和政策,从而明确我国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各部门的政策导向,同时由相关部门负责相关协调组织工作,将其取得的效果和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中去。国家相关部门应研究和制定出相应补贴和奖励制度来鼓励农民和企业施行减量投入,同时为取得社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可以颁布相关的减量认证标志及建立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昀. 低碳农业经济略论[M]. 中国农业信息, 2008(8): 12-15.

[2]许广月.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学家, 2010(10): 72-78.

[3]翁伯琦. 低碳农业导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82.

[4]赵其国. 低碳与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思考. 北京:全国低碳农业研讨会, 2010.

[5]A.Weiske, A.Vabitsch, J.E.Olesen, et al.2006.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Europea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dairy farming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12(2-3):221-232.

[6]武少松.2015.黄土退耕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张广财.2015.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支持畜牧业低碳生产路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韦秀丽,高立洪.2013.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J].西南农业学报,26:1235-1239.

[9]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19-22.

[10]董谦,刘宾,董海荣.河北省低碳农业发展条件、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85-6186.

[11]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4): 63-71.

[1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7(22):48-51.

[13]ERNESTO G E, LUIS C, RODRIGUEZ, et al. 2008.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farm income in west Africa: Identify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mallholder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northern Gha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67(3): 492-502.

[14]WEST T O, MARLAND G. 2002.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91(1-3): 217-232.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杨加猛,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77—03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而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每年都将超过20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首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开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5年,全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5万人/年,专科招生超过6万人/年。截止2006年6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约7万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5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数量基本适度,但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师资状况上,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合计占总体的67.4%;教师毕业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和经济学三类合计占71.9%。学生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的人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相差较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就业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与就业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进一步对接、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相比其他较为成熟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间短、内容新、任务重,正处于初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向细分不足。相比许多传统专业的明确定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上相对宽泛,培养方向上缺少细分,“高级、复合型”的培养初衷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例如培养模式上,高校工厂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识结构上,学生宽厚的经济、管理学基础与社会专业化导向间存在反差;就业意向上,本科生从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或技术的预期与众多企业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分为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几大模块,但各大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这一状况与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有着较大的关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确各模块功能和课程内容的导论(概论)课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实验、实训,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相对缺乏或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各大模块的目的。

    3.重理论、轻实务。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实务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即使是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只是以软件模拟为主,且面临着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等困境。

    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观培养方向细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重理论、轻实务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据“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仅为1.9%;而在国际交流经历和专业实践经验上,8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44.4%的专业教师没有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由于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和创业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当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也与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时间短,电子商务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大,引进企业高级实务人员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创新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b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教师,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除了积极引进熟悉中国电子商务实践的海归人才和有较高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扎实的专业培训,学术带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与专业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带实验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多参与实践项目或活动。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参与或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三是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开展师资合作。通过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联合申请课题、开发课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