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特点

旅游产业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特点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 山西 经济转型

旅游产业其包括的旅游项目就有很多,而且很多旅游产业的兴起,大部分地区是依靠自身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依托,还有一些地区完全靠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一些度假村等各种旅游项目。一种产业的兴旺发展,主要是靠人为购买力。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看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因为其能够带来大量的旅游成员,从而增加当地人员的购买量,进而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由此,本文笔者从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

一、山西经济结构特点概述

山西省是矿产资源的大省,其资源的涵盖内容多且丰富。矿产资源包括煤、铁等资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首先发展生产建设的就是第二产业。山西省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矿产资源的优势,使第二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山西因其矿产资源的特点而闻名全国。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化,影响了山西省经济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山西省的人才发展的问题。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我国提出“节约减排”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情况下,山西省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从而对山西省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二、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首选的产业――旅游业

山西省的自然资源丰富且雄厚。山西省自身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特点,使山西省的地理地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例如:避暑胜地的绵山、独具特色的北五台山、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山西省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传播佛教文化的媒介佛教圣地五台山和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悬空寺等。这些是山西省固有的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在山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山西省利用自己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了多条旅游线路。旅游线路的建立对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拉动效果,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第一、二产业的推动是间接的。旅游产业成为了山西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并把山西建立成为节能新能源型的发展基地。

三、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旅游产业带动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发展。山西省在进行旅游产业的建设过程中,与旅游产业链相关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疗养院、度假村等,这些建筑面积在逐年扩大,其投资量也在逐年增大,各种建筑基于山西省的风土人情,建设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高级休闲场所,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产业链。旅游的各个景区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和发展,并且为避免旅游群体的审美疲劳,当地政府在不断创新旅游理念,创建各种新形式的旅游景区建设。

其次,旅游产业促进旅游接待规模的扩大。旅游产业为山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引作用。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其旅游消费主体即是游客。山西省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游客的人数数量在逐年不断的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国友人来讲具有很深的吸引力,山西省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增加了大量的入境外籍游客。使旅游区的游客数量迅猛增加。旅游有关部门为使旅游环境的承载量能与游客数量相适应,其不断对旅游产业的相关项目区域的接待规模不断扩大。

最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与旅游产业项目相关的各条公路的修建,以及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修建。对旅游项目区域的建设进行现代化的修建,促进城镇的发展。游客到各个地区去旅游的过程中,为了纪念此次游程,游客经常会带一些与当地文化有关的纪念物或者当地特产。由此,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各个特产的种植和发展,增加了特产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旅游产业促使各种与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的形成。例如:目前使用率较高的同程旅游、去哪等旅游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建立在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新型电子技术的开发形式,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新型发展。旅游产业项目的不断拓展开发,近几年各种工业旅游也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工厂生产和发展。旅游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言,属于山西省新型的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山西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逐年增高,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经济价值每年都比同期增长30%以上的增长点。所以,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旅游方面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占据着人们生活消费的主要内容,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提高有很好的带动和推动的作用。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旅游行业相关项目得到不断的开发,并且对山西的城镇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游客的增加量增加了当地市场的购买力,从而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由此,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结构调节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并对山西经济结构调节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静.区域文化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作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4,(24).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第2篇

一、经济法概述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法是用以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早,经济法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追逐经济利益,改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规。然而在早期,经济法没有民法的概念,并不注重法律内容的区分与研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上,比较脱离法律范畴。对我国而言,经济法出现较晚,在我国经济水平逐渐发展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法必须与宪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等一样成为我国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法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可以起到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

二、民族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的意义

(一)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较为偏远的位置,因此在具有十分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法律的缺失与疏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得较为完整,这些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对外界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民族旅游产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条件。然而旅游产业与很多产业有很强的联系。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就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然会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相联系,具有拉动性强的特点,继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1]尽管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地满足其迫切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心理需求与生存需要,但是法律的不完善与局限性都给其旅游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会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能够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礎上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效地促进民族和谐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团结奋进,各民族间相对和谐友好的国家,并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发展的时候,我国政府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定良好有效的政策继而保障民族地区收入,使其能够通过旅游行业的开展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提高。只有在大力支持民族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地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经济法规能够有效实施,才能保障民族之间的和谐,减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奠定基础。

(三)合理保护环境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秀美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态物种、丰富的矿物资源。如在我国的云南,有着号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且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着让人看过一眼便铭记于心的秀丽洱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动植物与有色金属,因此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长年以来,有色金属的矿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在云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均如此,然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及利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这种过度地、毫无节制地资源开采及利用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还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与污染,为此,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经济法律合理的认识与了解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与民族风光相协调。

三、民族旅游的特征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一)民族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民族性是民族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其他的民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民族性决定了在开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时,各民族地区要采取许多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民族性特点给经济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济法的执行必须有的放矢,以多样性迎合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民族性特点。

(二)地域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地域性对民族旅游而言,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任何民族的发展与生存方式的形成都建立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域特征上,只有在这样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才能够形成独特的民族习惯,才能给游客制造出独特的民族氛围,为此,地域性特点必须与经济法高度融合,经济法要建立在对地域性有所针对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游客在学习神秘民族文化的同时领悟、体会地域性所带来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民族区域旅游产业都存在着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民族旅游的需求也相应不断提高,而民族旅游产业的配置设施处于无法满足的落后阶段。这不仅导致民族旅游产业正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导致游客无法从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旅游的乐趣与特点。以交通条件与住宿条件为例,民族旅游产业的交通道路条件往往非常恶劣,难以承受大量的车载客流,因此对于游客人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给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在住宿方面则更为明显,很多民族区域的住宿条件极差,但是由于住宿房屋的有限,导致收费极高,既有坐地起价之嫌,价格又无法与实际环境相符。这种地形、环境封闭以及经济落后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局限,给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桎梏与消极影响,也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开发具有盲目性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规模与资源都难以满足旅游产业的需求,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始进行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规模的建设,但是,其在开发建设之前并没有进行细致合理的规划,缺少宏观的战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将落脚点放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上,以至于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盲目性,缺乏质量保障,不仅对于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导致资金利用不佳,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三)旅游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我国的民族旅游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发展节奏的加快,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投诉也大幅度地增长,尤其是旅游社与游客间的纠纷增长速度非常之快。”[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且近年来愈演愈烈,最主要原因即旅游市场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为了获取利益,旅游产业商家弃道德于不顾,其操作手段甚至违反了我国《旅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如民族地区的旅游餐饮行业将收费标准定的过高,趁机敲诈游客。还有一些旅行社强制性地要求游客进行购物消费等,这种行径不仅对游客自身的安全及经济造成损失,也给民族旅游产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经济法对优化民族旅游产业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完善大力扶持民族旅游产业

为了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我国政府应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进行补贴和优惠,“这些政策包括:财税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的金融优惠政策;采取利润自留、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等措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优惠政策,同时应放宽扶贫标准,加大民族地区扶贫资金及完善相关惠及民族地旅游开发的倾斜政策。”[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民族地区的旅游资金投入标准,使其无论从建设还是管理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脚步。

(二)合理地制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民族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发展进程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能做到合理规划,就会破坏民族地区的整体和谐,破坏民族地区的生态结构与建设规模,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特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调控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合理的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并以此培育市场,完善旅游产业的服务。在实际操作时,政府要以市场导向作为旅游产业及产品开发和发展的牵引力,有步骤、有时序地为民族旅游产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思路的开发规划,既能大力地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六、运用经济法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

(一)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休假制度的调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旅游带给游客快乐享受的同时,关于旅游的投诉日渐增多。”[4]民族旅游产业市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与休假制度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以经济法作为管制的途径才能确保侵损游客的不正当行为受到大力打击。如今,各旅游商家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谋求暴利,不惜自毁信誉,采取吃回扣行为、打击诋毁其他商家行为、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等,导致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病态之状,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市场需要完善与规范,只有加强对于旅游产业的有效规制,加强市场监控的力度,才能促进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自由竞争。

(二)采取公开手段实行监管

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缺乏经济法的有效监督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统一的制度与规范,缺少信息资料的公开和共享,导致了在法律判定时缺少合理有效的证明。为此,政府应在经济法相关规定中要求旅游行业提供信息资料并进行公开。游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旅游行业的各项信息内容,并选择口碑质量最佳的旅游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帮助游客制定一条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费用标准。旅游产业信息的公开可以通过网络、问询部、书籍音像等途径。如当地旅游局主管部门建设网站,公开各项旅游产业信息,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并进行实时更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游客及时获取有利于出游的相关路线、住宿、购物资料。

(三)构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经济法的相关规定,订立并履行旅游合同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旅游合同要对各项纠纷制定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及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双方利益。除此之外,旅游执法部门应针对各项旅游产业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严谨的检查,只有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地增强旅行社以及各相关经营企业的自觉性,并自发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有效的监管与合同规定能够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改善坐地起价、强制消费、吃回扣等不良现象。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不断转变,让旅游度假成为了目前最受青睐的放松方式,“旅游业一度被誉为‘朝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5]在旅游行业大力兴起的前提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开始势头猛进,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巨大差异”,[6]民族地区的地域限制与民族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与阻碍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就会引发一系列不正当竞争与违法行为发生,导致民族地区旅行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经济法的构建,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旅游产业的各项目符合旅游合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不良现状,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中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法思考[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4.

[2]甘子红.从经济法视域分析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今日湖北旬刊,2015(8):17.

[3]冯冰冰.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看民族经济法的相对独立性[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熊靓.从经济视角看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5]徐萍萍.論旅游业政府监管失灵的法律救济[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田钒平.民族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基于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5):98-104.

[责任编辑:王鑫]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消费,在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旅游业作为一项精神娱乐享受的消费产业,近几年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相关部门着力在各个领域挖掘合适的旅游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适合、新潮、健康、绿色的精神享受,为消费者的生活增添新的光彩。特色森林具有亲近自然,贴近自然气息的特点,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开发重点,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在进行特色森林旅游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产业规划、管理、经营方面的工作,既要做到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生态资源,又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环境。在新时期特色森林旅游创新中,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提供有效的资金投入,树立长远的发展观,为特色森林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 特色森林 旅游创新 发展研究

森林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森林公园最受欢迎,森林公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的绿色环境,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自然景观,感受绿色健康的放松方式。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上,利用原生态的“旅游产品”打造极具特色的养生旅游产业。从现阶段森林旅游发展业来看,需要做好产品的创新工作,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进行产品的经营上,要从追求产品的数量转移到产品的质量上,以特点锁定消费者的消费点,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行特色森林旅游的开发,应改善过去规划单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立足特色创新、设施完善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规划发展,推动特色森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一、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景观的发展,提供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让消费者直接感受自然景观,切身感受自然风光,放松心情,从步伐快速的现如今社会中放松发展心态,体验愉悦旅游。除此之外,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关注养生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发展,养生文化产品侧重于以养生文化形成一系列的养生产品,将百家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消费者可以进一步精神上体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原则

(一)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进行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开发,要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做到资源开发融入产品开发中,因其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的开发与利用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枯竭,造成资源的严重消耗。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注重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使用,对资源环境的改造与设施建设注重保护。

(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主体是消费者,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在有效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产业以特色为主,就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前期做好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从消费的角度确定市场的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有效的整合,合理规划,突出特色,集中发展特色森林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意向进行设备的引进完善。

(三)做到特色发展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森林特色为主,要立足森林整体资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或是整体突出,或是个别突出,将特色旅游进行到底。例如,野生动植物较多的森林可以发展为原始森林旅游l展,吸引消费者对不熟知的自然景观的探索,让消费者在进行自然景观的探索中体验精神消费。

三、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策略

(一)做好市场影响创新策略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进行好前期策划,可以利用现阶段多媒体发展,从各个方向进行森林产业的宣传。宣传内容立足特色,突出森林旅游的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营销系统,多个渠道进行市场定位,形成新型的旅游发展体系。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就以往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看,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加上多年使用,森林资源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业的要求。吸取不足进行改善,特色森林旅游产业要从满足旅游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设施的引进与配备,同时做好质量把关工作,保证游客使用安全。同时,基础设施要注重自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展现富有精神文化的特点,提高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

(三)实施生态保护措施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注重对其进行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的完整性,为发展长久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游客日流量上做好防护措施,在森林资源能承受的基础上规定基本的游客日流量数值,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对特色森林旅游环境进行日常的维护,注重对设施的维修,对资源的保护,利用标语提醒游客进行生态资源保护,进行文明旅游。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整合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许多旅游城市也重新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定位,对旅游产业结构与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以达到产业生产力的最大化。这一过程,即是对城市旅游产业的重新整合。

旅游产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行业聚集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行业、旅游要素行业(住、行、游、食、购、娱等直接为旅行者提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的相关部门,凭借其彼此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产业聚群,这些相关的行业和部门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有着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生产特征及产品,但由于共同服务于相同的消费者,因而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集聚,具有高度的聚群特征。

效应外部性。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某一部门或企业的经营质量对另一部门会造成正向或负向的影响。由于旅游环节的环环相扣及旅游者对旅游景点感观和评价上的总体性特征,使分布于同一区域内的各旅游企业或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依赖性和关联性,这样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会有效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反之,整个旅游聚群内所有相关的企业都将受损。因而,在旅游产业中,各领域、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调与整合,对提升旅游聚群的正向外部效应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门专业性。旅游产业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处于整个旅游系统的不同环节,每个部门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会继续提高。这样,旅游产业的环节会不断增多,这也对协调和整合不同环节以保证整个旅游产业的有效合作和协调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整合旅游产业的必要性,以下将以桂林为例,对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一单一区域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二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前者是指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后者是指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桂林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这说明桂林旅游产品开发的行动还较为迟缓,特别是对新兴的针对特殊团体和人群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开发更显落后,对旅游者需求变化的洞察力不够敏锐。

旅游企业运行无序

目前,桂林的旅游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各旅游企业在经营中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理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更为重要的是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这样将很难实现桂林旅游业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和服务的竞争。另外,部分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企业亏损严重,内部问题不少,恶性竞争不断,导致整个旅游市场诚信不足、秩序不稳。

品牌意识不强

20多年来,桂林的旅游产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传统宣传格局却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忽视桂林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没有能代表自己形象的旗帜品牌,形象上缺乏清晰度,同时,又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旅游宣传和促销无法形成整体合力。

社会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

桂林市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经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资源的封闭性,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旅游者对旅游供应商的产品、服务、价格、区位等信息缺乏获取的途径,导致旅游产品购买机会的缺失。旅游企业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无法清楚自己的客户在哪来,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的市场定位经常发生偏差。

旅游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在进行旅游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整合旅游产业与产品结构

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当地旅游产品特色,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的优势,实现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单一的观光度假型旅游向会展、商务、生态、保健康复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性旅游转变。

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提升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使行、游、住、吃、购、娱六要素配套发展,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特色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力度,对具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旅游品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协调好政府各有关部门与社会各项资源,突破旅游商品开发的现有机制。

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各企业通过整合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培植旅游大企业、大旅游集团公司,以产业化为目标,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避行业恶性竞争。打造大企业为主体、各小企业和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各行各业为基础的国际化旅游产业链。

政府应尽可能营建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严格全行业管理;根据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特点,应建立一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机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和整合旅游产业,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全面梳理和评估全市旅游资源、产品、设施、交通、环境等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并建立开放式的产业政策机制。

联合促销打响旅游品牌

走品牌化联合促销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整合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提炼出其精髓和亮点,力求达到给目标消费者一个清晰、鲜明、生动的景区形象。由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有机联合而成的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早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整体营销的竞争,所以旅游企业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则必须坚持整体联合。坚持以市场目标和旅游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织旅游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形成旅游促销联合体,联合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城市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旅游咨询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传递机制,实现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交通信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信息等重要旅游资讯的即时。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快更新促销手段。将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作为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主动占领旅游促销的制高点,切实增强网上推销旅游产品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邓祝仁、刘春燕,关于培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研究——对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个案剖析,学术论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