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改革措施

农村改革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改革措施

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农村 管理 改革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贷款、国债资金等,另一部分来自乡、村(组)的集体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村的税费改革政策陆续出台,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农民个人或者联兴办小型水利工程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程管理滞后

在农村实行责任制生产以后,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农民的集体观念逐渐淡薄,大家都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个体经济意识较强。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很多人都是只知道用水,而不愿意管水。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在行洪河道上设置渔网等装置,在堤上乱垦乱种,导致大堤沿线出现了“两水夹一岸”的地段,不利于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有的灌区在支渠以下,经常出现用水混乱的状况,“漏、渗、冒、跑”等情况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导致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不如预期,工程老化、毁损严重,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由于是责任生产制,每位农民对自己家承包的土地都有独立使用权,那么就自然会形成生产进度不一致的情况。种植的庄稼不一样,种植的时间也不会完全一致。而水利工程的数量是有限了,容易出现彼此间为了各自生产随意堵坝、截流、放水、开沟,把原本规划良好的水利工程的水线和明渠搞的乱七八糟,支离破碎,甚至导致水利工程损坏严重,失去供水功能,得不偿失。

(二)基层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水管单位的机构设置却没有跟上来,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能真正到农村,进行技术维护的技术人员却严重短缺。人浮于事的同时,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三)财政投入不足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务支持。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方各级财力都比较紧张,那么能够投入到水利工程中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当然也大力扶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前些年相比,情况有所改善,尤其是在项目安排、规划布局和资金补助上,政府都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有很多农村处于欠发达地区,政府能够给予的财力支持有限,很难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水利工程设置的配套建设,导致很多农村虽然有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计划,但是由于资金没能到位而迟迟无法启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群众的自行解决,但是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农民自身都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用于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论述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的效率。

(一)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

农村水利工程在建成以后,要保证其持续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后续的管理。应该重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因为其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着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向管理要效益,扭转现在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的局面。当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应该及时将水利资产移交给相关单位或者个人,让水利工程在建成后,是一种有人管的状态,并且给相关单位或者个人颁发产权或者是使用权证书。另外,还应该搞好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功效是农田灌溉、生活供水和水产养殖等,但这并不是说水利工程只有这些兴利功能,事实上,水利功能还具备防洪、防涝、防治地方病等多种减灾除害功能。所以,在管理水利工程时,还需要注意其经营性和公益性。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使得水利工程既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能很好的服务农民。

(二)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对于我国目前的基层水利行业而言,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有计划、按步骤的来选拔能够在基层进行工程修复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加强水利行业人员的培训,选拔人才去深造,在学成后,能够将所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另外,对农村现有的水利技术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在承担相应工作的同时,也能与同事展开有效的合作,成为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兼顾全局的技术人才。

(三)加大资金投入

农村建设水利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后期管理和维护中,不断的需要资金注入。目前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这种方式下导致很多时候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所以应该从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责任,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来执行,加大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财政投入。

三、总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村水利工程改革,对发展农村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应该关注后续的管理和维护问题。

参考文献:

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74-02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调整农村金融组织职能

首先,调整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的网点及职能,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应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防止各机构成为“吸储点”,人民银行有必要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一个合理的存贷比,不符合经营要求的机构可要求其从市场退出。

其次要继续深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制股份银行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已不再是合作经营的模式,通过改革使之向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改革应分步进行,逐步推进二级社向一级社过渡。通过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健全风险抵御功能、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信用社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三,继续调整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农业为主的政策性银行,其功能定位应围绕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低息扶持的原则进行,紧紧把握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走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这个方向,拓展业务范围,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

二、支持民间融资机构的建立,加快立法,规范市场运作

探索设立一种合适的民间融资组织框架,成立诸如民间借贷服务社、互助合作会等融资机构。民间借贷服务社以盈利为目的,采取合作制形式,以合作人出资为资金来源,从事借贷活动。互助合作会,以合作经营方式设立,采取会员制方式经营,可以设定某会员的入会份额及返贷份额,以互助使用为目的,实行低息借款。可以考虑成立地方性的农村合作协会,该组织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政府出资,以政府出资为主,实行保息经营政策,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村种植、养殖户。

改革必须要有法律的保证,农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没有法律作保证的改革,往往会导致难以承受的改革成本。目前金融行业除了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外,农村金融领域立法还是个空白。这种法律滞后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把农村金融立法提上日程,抓紧制定各种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合作金融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进行明确界定。这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合作金融”与“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十分不利于信用社的规范发展。各国的合作金融都有明确立法,对信用合作社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我国应该尽早制定一部《农村合作金融法》,以填补这个法律空白。

对各种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小额信贷组织也应该有明确的立法。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复杂多样,既有带有互质的“会”,也有规模比较大的农村基金会、互助储金会,还有一些较为规范的典当行和钱庄。这些金融机构对我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法律地位很不明确,很容易被取缔。同时,由于在法律上没有保障,这些金融机构往往会有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这就累积了大量风险,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区稳定。一些民间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目前也缺少一部法律来规范,央行进行的五省区小额信贷试点目前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中,央行和银监会对小额信贷的有效监管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

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尽快为农村金融市场“输血”。需要加快乡镇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进度,保证邮政储蓄业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邮储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不断扩大信贷业务的覆盖面,使这一机制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加快信贷制度创新,切实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放宽质押品范围,开办跨地区的邮储存单及其他银行业机构的定期储蓄存单质押贷款,把国债、保险单及其它有价证券均纳入质押范畴,增加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农业小额信用贷款、联户联保贷款等放贷方式,以适应农户的各种资金需求。三是借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尽快建立健全邮储机构的信贷“三查”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人员业绩考核制度等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发放业务操作规程。通过严格授权,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建立责任追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消除业务风险防范盲区。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保险组织。这些组织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全国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强制性险种的条款和费率,为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再保险,负责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代表政府具体实施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和费用补贴。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采取地方保险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政府参与经营,或由地方保险公司出资、政府通过协议予以财政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建立,在当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公司除了经营全国性农业保险险种外,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保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成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减少道德风险。这是符合我国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同、农业风险程度各异的具体国情的一种较灵活的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提供金融生态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健康、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为切入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面貌有所改善。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长期不动摇。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边远的山区农村学校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的普遍现象。本人是一个在山区农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将近20年的教师。下面就是我这些年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调研所写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1)从现实看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就连国家规定的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落实到位。就更别说体育课和特长生的培养了。 

(2)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目前,我校体育课由各班班主任自行安排。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学生及家长中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 

2、师资配备薄弱 

在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是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方面。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要求水平。此外,有的近半数体育教师分配下去也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我本人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可现在当了班主任,教了数学。像我这种情况在我们地区还有很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很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体育经费的不足使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安全隐患;例如我校有乒乓球台无球拍;有篮球场无篮球;无栏架;踢足球无场地也无足球;打羽毛球更是无球也无拍。总之,要什么无什么。跳箱、跳高、体操棒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上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放羊。 

4、教学不规范 

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5、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师,开始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但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态度,随之上课开始散漫。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备课本年年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抄备课,备课内容一成不变;一大群体育教师整日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时了? 

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能让学生们只读书。要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 

(1)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学,正常开设体育课,并安排专业体育教师上课,无专业体育教师可对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另外,还要给予体育教师多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 

(2)其他教师要带好头,不能利用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上课,要给学生们锻炼身体的时间,而且要带头带领学生锻炼身体。 

(3)家长也要配合、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要让家长认识到光学习好而没有好的身体是不行的。 

第二、学校要多投资。置办一些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锻炼之用;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对一些旧器材和破损的器材要及时更新或维修。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以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的放心。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要只停留在文件和嘴上,要落实在实处。改善村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体育教育条件,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栋梁输在体质上。 

以上是我们这里的现状及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体育发挥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8 

[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 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 

[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 

[4] 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6.50 

[5] 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 

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第4篇

回首2014,喜悦与感动澎湃。

2014年,时代的发展强音动人心魄。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这些成绩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

2014年,同心同行的幸福梦想共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活用市场、网络和科技的“新农人”,农业正成为体面职业;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农村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三个1亿人”正朝着实现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迈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些简单朴素的梦想正成为“三农”中国梦的生动诠释和活力之源。

2014年,美妙的改革乐章音声相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支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动人心弦的时代关键词。

拥抱2015,期待和奋进激扬。

新的一年,“三农”事业持续发展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奋发有为具备了良好的势头,再上台阶也蓄积了勃勃的力量。但是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不容回避也难以回避: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的边际效应减弱。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和投资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沉甸甸的硬任务。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关键时期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我们要按照的“五新”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农村改革措施范文第5篇

作者马国川采访了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巨大的10位经济学家:杜润生、于光远、王珏、吴敬琏、厉以宁、周其仁、林毅夫、樊纲、张维迎、钱颖一。和一般经济学家访谈侧重观点的呈现不同,作者的问题围绕着10位经济学家的个人经历展开,以个人的经历和学术成长带出30年来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前因后果,有个体在大时代里的风云际会,也有围绕着改革路径、民主、法治等根本问题的观点激荡。

杜润生是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他有两个问题放心不下:怎样减少农村人口?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言人。他认为中国不但要过“市场关”,也要过“民主关”;于光远曾经力促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入中央文件,他认为今天的改革应该更激进些,不但要深化而且要加快;王珏对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忧心忡忡,呼吁“继续解放思想”;吴敬琏认为政府改革的目的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法治环境,呼吁政府官员出以公心、割舍那些与公仆身份不符的权力。

厉以宁说,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周其仁对改革和腐败赛跑的现实忧心忡忡;林毅夫坚持改革应该渐进推进;樊纲认为中国的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即便在经济领域,仍然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张维迎认为制度最重要,赚钱要靠歪门邪道,是制度出了问题;钱颖一认为不存在所谓“中国奇迹”、“北京共识”,中国改革并没有违反“华盛顿共识”。

纵览全书,并未发现艰涩的理论铺陈,文字非常浅显,观点也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经济学家们的核心观点都是被千百次重复过的常识:改革走到今天来之不易,中国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路线,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是造成目前经济问题堆积如山、贫富差距急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好的市场经济”需要民主法治来保驾护航。只是,这样一些看起来略显“大路货”的常识,依然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稀缺品。面对纷杂的现象和零乱的信息,我们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经常忘记的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常识”。

面对困难,人们大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态,希望有能人横空出世,拿出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方案,挽狂澜于即倒,立竿见影地扭转颓势。只是,纵观人类历史,这样的突变和跃进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人们被貌似强大的、新奇的终极解决方案所迷惑,付出了进一步退两步的代价。而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简单的,但因为形式上缺乏卖点,很难获得人们的青睐,经济学家们老生常谈式的重复,反映的也许并不是他们理论上的贫困,而是因为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实在原地踏步而已。

中国今天遭遇的很多困难,并不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案,而是缺乏实施这些方案的政治勇气和魄力。腐败的肆虐,官员“腐化堕落、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只是表面现象,缺乏来自人民的切实有效的监督才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这是常识;对于垄断行业的改革,当务之急在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这也是常识。只是这些常识,总是遭到有意无意的忽略和漠视。

造成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仍然是一种行政权主导下的改革,行政权力系统的利益在改革取向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类改革措施或建议,凡有助于行政权力部门减轻甚至摆脱其经济责任和风险的,都能得到积极有力的贯彻和尝试,而有可能削弱行政控制权力或缩小政府干预自由度的,则大多要么被长期搁置,要么在实行中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