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在学校走应用转型的背景之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原则[1-2],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相关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校、本专业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了调整,引入了创业教育理念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本专业“重能力、重实践、重应用”的特色,侧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调整情况: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企业管理、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分析检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质量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向培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及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最后形成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食品学科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3”为3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1年在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各类实习、实训等,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删减了“茶学、食品发酵工艺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食品免疫学、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保留“食品企业管理”课程,只是教学形式由校内教师讲解改变为邀请企业专家做讲座的形式进行,增加了“专业劳动课、食品加工与贮藏实习实训、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工厂设计、生产实习、学术讲座”,其中部分为必修课,部分为选修课,缩减了部分课程的学时,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侧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形成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支持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逐步形成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重,抓住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个环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锻炼学生多种能力[3]。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学习成绩提高、考证率提高、就业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教师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表现为课堂授课效果趋于更好、教学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增多。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建设

根据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建设。该专业首先及时了解地方食品产业的技术需求及取得的新成果,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剔除无用知识,使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注重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在应用性、工程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推进“项目驱动型”和“任务型驱动”的实施[4]。在专业课中,以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还提高应用能力。“任务驱动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通过汇报总结作为任务的考核,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5]。再次,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该专业团队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把企业案例带到课堂上来,把课堂放到企业中去,将产教结合落到实处,有效搭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该专业团队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学习锻炼,形成系统的实践锻炼体系,有效地完善了理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巩固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以《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厂设计》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校内工程实训,通过两个人合作完成产品生产线设计,从前期调研到生产线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从2013年开始,该专业以结合学校实施的学生科研课题为契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重点以课外教学环节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学生课外实践教育专项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将大学生创业活动作为课外专业实践的延伸,逐步渗透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佳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效果显著。2013年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级学生科研课题数由2项增加至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并结题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参与数累计不少于80人次。此外,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提升实践能力。截至2016年7月,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开发出10多种新产品,如灰豆腐、刺葡萄酒、薇菜干、即食薇菜、天麻片等,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达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发明专利公开10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笔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是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4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

为响应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号召,展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魅力,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和展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人际沟通技巧和处事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将专业知识与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2014年5月和2015年9月,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活动期间分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法规500册,野生香菇有关知识600册,安全饮食注意事项500册,新食品安全法宣传300册,进行啤酒品鉴和营养配餐大赛等活动、展示了家乡特色食品以及在实验室制作的面包、葡萄酒、饼干、蛋糕、灰豆腐、酸奶等产品,活动影响覆盖铜仁学院、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铜仁市工业园区的碧美园食品有限公司等。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以自主开发的产品为特色,不断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产生“需求学习”及“需求能力锻炼”的动力,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锻炼的状态。近几年,学生参与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热情十分高涨,学生参与率达应届人数的95%以上。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举办,为学生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平台,让学生通过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全程参与其中,将所学的专业应用于活动中,充分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5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为紧密对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链建设及其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该专业与铜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和专业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针对食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创新课题和学生岗位需求,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保障。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需要开展的研发项目与所要开发新产品的案例,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传统的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实践与基本教学环节无缝结合[6]。企业参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讨论,企业负责人提出要增设“食品营销学”“食品加工企业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从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定提供了建议。

6实施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积极推动学生就业

结合该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即将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确保学生更好就业,本专业实施了实习质量监控模式。学生的实习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实习目的意义以及实习的目标[7]。此外,学生每周需要定期向校内导师以实习周志的形式从实习部门、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与体会、下一周计划等方面汇报实习情况。校内导师通过学生的实习周志,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给学生进一步实习提建议与方向,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的要求,更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以期提升学生就业实力。通过实施学生实习质量监督制度,首先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等,学生实习效果显著。例如,学生在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实习,通过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沟通,对方便面出厂指标的测定方法的确定、生产管理、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等多次反映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特别愿意接收本专业学生成为他们企业的员工;其次,在贵州龙膳食坊食品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连夜加班制作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月饼,任劳任怨,肯吃苦,甚至有的学生连续两天没有休息,通过不断努力,和公司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了公司任务,并获得了“企业特别贡献奖”;再次,在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连续3次加薪,现已成为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7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特色活动、校企合作、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等方面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寻求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5):270-272.

[2]雷颂,王伯华,贺江,等.转型发展期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65-266.

[3]辛志宏,董洋,徐幸莲,等.“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4):30-35.

[4]李刚凤,闫莉莉,朱苗,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5(6):73-75.

[5]冯雪莲.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师,2016(17):28-31.

[6]李刚凤,谭沙,朱苗,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见习改革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4):32-34.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试验设计 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9

Abstract For improving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the study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cted 50 universities, training program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now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is weak, combined with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aking some teaching polic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est design; data processing

1 研究背景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属于统计学范畴的课程,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它在食品科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试验设计和调查的方法、提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①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②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很多高校还把该门课看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现在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相关的课程,多数同学都能较好地通过学校课程考试,但从对一些高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在毕业设计或实际工作中,多数应用试验设计或数据处理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使本来就不具备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在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实践能力方面较弱的原因,并结合收集的5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我校采取的一些实际措施,旨在提出提高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些建议。

2 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教育整体环境的影响

(1)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明显的工学与农学双重学科特征,我国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集中在农业院校、轻工业院校和商业院校,以加工工艺教学见长,相对而言工科背景较弱。④

(2)高校大规模扩招后,一方面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很多基础条件跟不上,近年多数高校主要集中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校园建设得很漂亮,却忽视了学校软件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硬件硬,软件软”的局面。

(3)整体学风的影响。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一般本科院校学风非常不好,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形成了一股不成文的风气:考前划重点。因此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就等期末考试前老师指重点,然后临时报佛脚,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作用,很多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对该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4)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总是误认为理论课才重要,理论课要通过试卷考试才能拿到学分,而实验课只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方案机械做一遍然后写好实验报告就能过关了。从量上来说,实验课的学时相对理论课偏少,一般只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与美德等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一样,他们的实验基本上占了总学时的一半,有的课程甚至实验课学时远超理论课,比如德国赫尔海姆大学的“普通食品技术理论”和“食品生产的质量分析和监控理论”理论学时都只有56学时,而实验则高达252学时,是理论课学时的4倍以上;⑤从质上来说,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真正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很少,这对工科学生远远不够,虽然很多学校也制订了一些关于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文件和措施,但真正落实的很少。

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科研压力大,与发文章、“跑”项目、评职称等“正事”比较而言,教学属于副业,相对就不那么重要了,教学的好与坏对评职称基本无影响。

(2)大多数教师现在都拥有博士学历和一流的科研能力,但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后只经过短暂的师资培训就直接上岗,因此教学能力和技巧较弱,不能吸引学生。

(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老师都靠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而进入新世纪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减少了,在学生中的个人魅力正逐渐消失,师生关系也逐渐淡化,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兴趣。

(4)对学生引导不够。由于本门课程学时较少,而知识点很多,很多老师只是讲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很少联系实际应用,因而很多同学都以为这门课纯粹是理论性的知识,对实际运用和以后的工作没什么实际用处,因此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习,再加上本身这门课难度大、涉及面广、较枯燥,学生只要前面跟不上,后面就会越来越困难,开始是厌学,到最后是彻底放弃。

(5)课程特点不够突出。很多教师上这门课的时候还是和其它课程一样,一节课45分钟,几乎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课程教学基本都用PPT,学生被动地听课和接受知识,对于公式的学习,也许一时记住了,但根本不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学,学了对实际有什么作用;另外,学生在快速播放PPT大版的公式和推导屏幕前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开始几分钟还可以认真听,后面因为某个环节跟不上了就开始松懈,最后就是放弃。

2.3 学生方面的原因

(1)自觉性不强。很多同学认为高中太辛苦了,大学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可以自由了。

(2)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同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根本没想也不关心这门课学了有什么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大多学校都是开卷考试,一些计算题都可以按书上的例题照葫芦画瓢,很多学生知道怎么去做一道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知道这样做和实际运用有什么联系。

(3)现在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有的甚至还有感情上的压力等,特别是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大三后,更是很难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

3 对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调研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集到国内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50份,既包括985、211高校,也包括一些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收集到的50份培养方案中,有10个学校没有开设与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相关的课程(不包括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占到20%(由于多数培养方案是在网上收集的,也不排除一些培养方案是比较老的版本,而现在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增加了这一门课程)。在开设的学校中,有17个学校是必修课,占调查总数的34%,说明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仍没有重视对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从学时来看,最少的仅为16学时,大都在24~40学时之间。明确开设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实验课的只有8个学校,且实验学时相比于理论学时较少,大都只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实验课,上课的时候也未对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因此上完这门课后,学生根本不会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我们每次在上这门课开始的时候都要做一个调查,大多数同学学这门课之前都听说过SPSS这个软件,但仅仅也就是知道名字而已,没有使用过,少部分甚至都没听说过。因此课堂上进行演示很有必要,让学生有个直观认识,如果上课不演示,也不涉及到相关实验,那么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仍然只是知道一个名字而已。从开设的课程门数来看,开设相关课程的40个学校中,只有6个学校开设了2或3门相关课程,其余的都只有1门,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除了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外,还开设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两门课共64学时,实验占到了22学时,且两门课均为必修;其他江苏大学、集美大学与之类似,都开设了包括计算机在食品中应用在内的两门课程;东北农业大学除了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外,还开设了“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实验”,总学时达92学时,实验学时为28,总课程门数、总学时和实验学时均为所调查学校中最多的,但3门课均为选修课。从课程名称来看,都大同小异,多数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等。

4 我校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我校从2003年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开始,就开设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开始采用24+8的学时安排,即24学时的理论课,8学时的实验安排学生上机学习相关统计软件;后来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学时不够,改成了32+8的形式;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虽然学习了这门课程,也进行了上机实习,但在毕业设计时,很多同学仍然不会进行正确的试验设计等最基础的试验设计,数据处理也是错误百出,分析原因,可能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包括上机实习时,也是机械的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不知道这样分析到底有何实际用处。为改变这种现状,在2013年修订培养方案时将此课程的学时改为32+24,即将实验学时提高到24学时,其中的8学时仍和原来一样进行上机实训,学习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外16学时我们设计了6个综合性的大实验,这些综合性实验只确定大致方向,具体的试验方案需要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后完成。比如实验之一是设计一款果蔬饮料,并优化其配方,并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要求整个设计过程中用到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学生需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完成试验报告。在具体实施方案上,给每一小组配备一个硕士研究生或上一届该门课程成绩优异的同学作为导生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小组成立后,要求组内每个同学都先要独立的查阅资料、完成初步试验方案设计,然后和老师、导生一起进行组内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组内实施方案,并按照该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但实验数据可以共享。实验报告完成后,老师先进行批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两次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督促每个同学都(下转第84页)(上接第62页)认真准备,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想和稀泥过关不太可能。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一组推选一位同学进行全班的公开答辩。

4.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时板书和PPT结合,既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节约时间的优点,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图表都反映在PPT上,而对于一些需要推导的公式,都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⑥在课堂上讲到相关例题时进行统计软件的演示,如EXCEL、SPSS、Design expert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在课后自主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还经常在课堂上增加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尽量主动思考。

4.3 多联系运用和生活实际

课堂上举的例子尽量联系食品生产实际、教师科研中或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真实案例,这样既可以激发大家对本门课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另外,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还将生活中的统计学进行举例,如买彩票、玩扑克、家庭理财、谈婚论嫁、生活中的平均值理论等,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并不完全是为了专业需要,即使以后不从事本专业,也大有好处。

4.4 教学内容的适度调整

工科院校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法要求应以使用为主,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不需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能对相应问题直接套用现代工具替代繁琐计算,不需要详细的理论推导及分析过程。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尽量简化,着重于某个知识点的应用和对所得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4.5 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训练平台

除了国家、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外,我校还有专门的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创新基金,加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创新训练资助,基本上有意愿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在创新训练过程中,同学们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另外,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要求不仅必须参加一项创新训练项目,还要求要在SPSS、SAS、Excel之外自学另外一个统计软件,如DPS或Design expert等。

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xn0018)

注释

① 王饮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二版)[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② 陈柄灿.《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13.

③ 戚文化,蒋雪梅.高校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及改革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3.10(4):84.

④ 邵平,孙培龙,孟祥和.工科院校食品学科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2):89-91.

⑤ 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质量;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新工艺研究、教学科研、品质控制、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元素。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性”方面。要符合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如何开展实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组成与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类、食品微生物类、食品加工类、食品分析与检测类,以及工程设计类实验。实验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训练目标层次包括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分别培养学生动手、综合和创新能力。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验室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日益增加的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原有设备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足,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管理较弱等,导致很多高校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实验项目,根据教学工作量组织实验教学和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教学监督管理无法正常执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少、实验项目更新率低,难以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

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实验报告考核,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

四、结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将达到 1:1,成为全国第一大产业。基于这一发展趋势,食品行业将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何使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困扰着我们。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专业人才,科学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亟需培养大量的高、中、低人才,而在人才竞争中,应用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作是首选要素之一,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根据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对食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迅猛增加。高等院校中的轻工、农林、理工、经贸以及综合性院校,几乎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别的需求会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内需求不断扩张,为新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需求空间。在食品行业未来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拥有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基本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把握,而且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食品工业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产值比例大。食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够吃苦耐劳,听从指挥,兢兢业业工作。

(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食品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4)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5)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内在要求。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实验性实训、生产性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环节:实验性实训主要在实验室和实训室进行,通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规定的若干“课程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生产性实训则在高仿真的生产车间或试产车间进行,学生需以某种程度上的准员工身份参与完成有关“企业项目”的产品生产或研发任务,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认识实习是学生进入企业,到生产、管理现场进行观摩、交流或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工作,从而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为就业做准备。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措施

4.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和具体要求进行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属于最基础大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基本训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有近40门,且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 实验课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多数实验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实验,甚至有个别实验在不同课程里重复的现象。实验课教学方法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在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原则,于2014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总时数,压缩了理论课学时数,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优化更新了实验课程,统一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主要设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学实验、食品安全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实验等,且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开了一批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如:《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焙烤食品工艺》、《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食品生物技术》等,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为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4.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该专业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如:雨润畜产品加工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华盛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汇源果汁陕西分公司、陕西咸阳市酿造厂、庆阳市瑞丰面粉厂等。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为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学生每学期利用2周时间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基地观摩、车间亲手操作等实习工作,提前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接触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认识和了解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方法,领略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就业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也为在企业中聘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使用中,增强了对学校培养质量的直观认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岗位。

教学实习基地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重要、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发展校办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路子:①利用学校人力、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②通过教学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产品”。教师和学生有条件不断进行实践,共同研发新产品,为解决办学经费来源问题开辟了多种渠道,并挖掘了内部潜力。

4.3 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是缩短学生在心理素质、社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能方面与企业的差距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从第六学期开始主要在寒暑假和第八学期进行,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在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师傅,与本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技能指导及考核工作。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真实习实训,完成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员工和学员双重身份,学生不仅提高了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更加强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顶岗实习也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完善,做到校企育人相结合,校企环境相结合,校企资源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需要“零的对接”。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由于资金、人力及教学观念的不同,在实施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阻力,需要大胆探索,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福,边立云.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18―20

[2]李书国,陈辉,李雪梅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2,74(4):30―32

[3]郭元新,李先保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0,(12):108―110

[4]陈鸣,刘淑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 学理论. 2009(15)

[5]刘学文.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