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脱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78-03

一、文献综述

龙少波、陈璋、黄林(2015)认为中国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耗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古耀杰、任艳珍(2015)以1994―2011年为样本,建立了VEC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耗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消耗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金敏、唐艳对1991―2013 年安徽省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短期内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赵国飞、赵丹、王玉芳采用脱钩模型计算了2000―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弹性值,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主要为弱脱钩。综上所述,在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联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本文基于脱钩指数,利用2005―2013年的数据,研究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

二、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源于物理学领域,就是使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脱钩概念引入农业产业中,研究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各部门的整合,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提出了“脱钩理论”,即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之间的阻断,或者说是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通常,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经济的增长一般会带来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大,但当采取一些有效政策和新技术时,可能会以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换来同样甚至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过程被称为脱钩。学者对于脱钩关系的分析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OECD脱钩指数模型,一种是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Tapio脱钩指数模型。Tapio脱钩模型将时间引入其中,综合考虑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的影响,减少了对期初、期末两端值的依赖以及极端值的影响。Tapio采用弹性值来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

T=ΔECEC%/ΔGDPGDP%

其中,EC指能源消耗总量,GDP 指国内生产总值。

脱钩分为脱钩、负脱钩和链接。脱钩进一步分为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负脱钩又分为弱负脱钩、强负脱钩、增长负脱钩;链接有增长连结、衰退连结两种状态。图1描述了脱钩的八种状态,其相应的弹性值范围如表1。弱脱钩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耗速度;强脱钩则说明能源消耗在减少,而经济在增长;衰退脱钩表明能源消耗减少的同时经济在衰退,且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快于经济衰退的速度;弱负脱钩说明能源变化率和经济变化率均为负值,且经济衰退的速度高于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强负脱钩表明经济增长率为负,但是能源消耗在增长;增长负脱钩说明能源消耗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连结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上升,且两者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衰退连结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能源消耗减少,且两者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八种状态中强脱钩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最理想状态,相应地强负脱钩为最不利状态。

三、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层次水平较低

呼伦贝尔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地方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多处在初加工的产业链上,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5%,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过剩,富余劳动力未能从第一产业中有效转出。第二产业多为嵌入式产业,工业属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企业规模小且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工业总量小,既少反哺第一产业,又不足以支撑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居主体地位,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一三二”的格局,而且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仅就2013年来看,呼伦贝尔市实现生产总值GDP为1430.64亿元,占内蒙古GDP总值的8.5%,列12个盟市的第八位;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呼伦贝尔市18.4 : 47.7 : 33.9,与9.5: 54.0: 36.5的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显著偏高,第二产业比例则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则较低,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呼伦贝尔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

(三)综合能耗偏高,能源强度较大

从能源强度看,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2013 年为 1.0503吨标准煤/万元,全国能源强度为0.737吨标煤/万元。2008―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年均降低14.56%,虽然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能源强度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因呼伦贝尔市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四、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本文以2004―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进行分析。从2004―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4―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09―2013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波动幅度比较大。同时,除了2009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高于当地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因此,2004―2008年很明显为负脱钩,其余年份似有脱钩出现,但具体脱钩情况如何,还需要通过脱钩指数来判断(如图2)。

由表2可知,呼伦贝尔市2004―2008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属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加,但能源消耗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采取了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宏观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较为集中,使得能源消耗加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9―2013年期间除了2011年为增长负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脱钩状态,表明这期间总体上呈现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耗的速度,其中又以2009年、2012年脱钩最为显著,如201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而能源的增长率为-3%,大大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速为17%,相对2004―2008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速26.2%有所放缓,同时能源消费的增加速率大幅减缓,平均增长率为8.4%,远小于17%的GDP增长率。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呼伦贝尔市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逐步弱化,增长方式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国飞,赵 丹,王玉芳.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5).

[2]张娣.苏北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消耗;低碳旅游;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对旅游业造成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等问题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当前旅游研究亟须解决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研究的热点,而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是该研究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不少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然而国际上缺乏统一规范的系统评估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与资料,导致旅游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难以被科学测定。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对于推动目的地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定量测度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投入产出方法、延伸式旅游卫星账户、生命周期评价法、支出法与生产法。总体而言,当前较多研究集中于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的测度,对于间接能耗的测度研究较少。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能耗很低,但是间接能耗很高。马涛与Li Hong等计算了产品的完全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也发现不少产品部门的间接能耗大于直接能耗。Liu J等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成都市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发现,旅游产业中间接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上述研究表明,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必须考虑旅游业间接能耗。当前多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表来测度旅游业完全能耗与间接能源,然而投入产出分析表每五年编制一次,难以逐年开展分析,其主要从产业视角,难以从企业视角精准测度能源消耗,不利于旅游地旅游业精准节能减排。因此,本文首先拟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介绍资源流理论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并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1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1旅游业能源消耗概念辨析

能源消耗可分为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种形式,能源直接消耗是直接以能源商品为消耗对象;能源间接消耗则是通过消耗非能源商品和服务而引发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能源消耗。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旅游业的间接能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其他产业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巴士的运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属于旅游业的直接能耗范畴;但生产旅游巴士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则属于间接能耗范畴。旅游业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之和称为旅游业完全能耗。

1.2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

资源流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它既包括资源在不同地理空间资源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空间位移(横向流动),也包括资源在原态、加工、消费、废弃这一链环运动过程中形态、功能、价值的转化过程(纵向流动)。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复杂性。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动态性。动态性包括资源的动态性和流动过程的动态性两个方面。(3)时空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同样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第一,资源的种类多,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此,在其流动过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性,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地域,受外部环境影响,其流动也表现各异。第二,资源流动包括了资源在不同空间位置、不同产业组群、不同消费链条之间的运动、转移和转化。

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因此,运用动态的系统科学思想,对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进行分析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的核心,是理清能源生产运输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后效应三大过程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流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助于把握我国旅游I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合理利用方向,构建旅游产业的能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旅游产业中能源节约潜力以及阐明能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调控对策。

2.1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

根据Boniface和Cooper从地理学视角将旅游系统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从产业角度分析,旅游系统可分成旅游产业六要素与旅游关联产业两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区域旅游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业能源流动实质上是能源在由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所组成的区域旅游系统中消耗流动,包括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能源从生产区输入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的消费区)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能源在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流动)。后者能源流动必须以前者为地域空间,而旅游产业则是地域各类旅游活动的支撑载体。因此,旅游能源流动的横向与纵向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图1为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横向与纵向流动。各类能源从横向与纵向两方向流入区域旅游系统之中。

(1)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将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从游客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分成三大部分,即客源地系统T、区域交通系统与目的地系统D。在客源地系统T中,一般由多个客源地T1所组成,而区域交通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区域旅游交通方式,如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旅游者可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达到目的地系统D。能源由能源生产区运输至这三大区域旅游地域空间内,不断地横向流动而消耗,进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效应,形成区域旅游地域系统能源横向流动的综合效应。

(2)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旅游业具有影响深远、带动性强的产业关联特点,18个重要国民经济产业与旅游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度。区域旅游产业系统包括区域内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区域内外的旅游关联产业(建筑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保险业、旅游装备业、其他关联产业),而各要素与关联产业又包括了多个子产业部门。各类能源由生产区运输至旅游产业的各要素部门与关联产业部门,并在不同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纵向流动,以直接与间接的方式消耗。

2.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流动性是旅游活动的特点,为了避免在不同区域尺度重复计算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有必要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地理界限。旅游产业绝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均围绕着“离开居住地一达到目的地一返回居住地”这一过程而产生,而这其中旅游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与消耗问题,关键在于以旅游目的地为能源消耗中心进行研究,分析各类能源在旅游地的旅游产业各部门间的流动消耗。资源流动过程实际上是资源的生命周期过程,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也是能源消耗的生命周期过程。基于上述分析,采取生命周期理论与资源流理论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过程分成三个过程,分别为: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2.2.1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

该过程为整个旅游业提供能源基础。虽然不少旅游地具有能源生产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旅游地旅游业消耗的能源往往需要外地生产,并运输到旅游区,且电力均已并网,因此旅游地绝大部分能源供给都需要从外界生产并运输进来。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重点在于:测度旅游地旅游业每年从外部区域运输多少种类的能源量;明确因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所引起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区域空间上的转移。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地消耗柴油等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绝大部分发生在旅游地内部,然而电力的绝大部分碳排放由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即发生在电力生产地,而太阳能的大部分碳排放则是由于生产太阳能板等发电设施所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也就是电力与太阳能的碳排放大部分排放在非旅游地范围之内。

2.2.2能源消耗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旅游地旅游业六要素部门与旅游关联产业部门运营所需要的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根据旅游业的主要消耗能源的部门,将其分成七类: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其他。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运营所直接消耗的电能、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各类能源。而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与旅游关联部门建设所消耗的各类能源。能源消耗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测度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科学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时空分异特征;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旅游地旅游产业的不同低碳发展情景。

2.2.3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由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与文化效应等。经济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旅游业收入及其关联产业获得发展所产生的GDP等效应;社会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旅游地物价上涨等各类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与环境效应;文化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文化效应,例如文化传承与传播。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评价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综合效应;对综合效应,制定应对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各种影响的响应机制。

3目的地旅游业能耗系统边界

3.1界定的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由于目的地旅游业能耗测评涉及生态学、资源科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能源学等学科领域,也涉及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具有多学科、广领域、多部门的特点。因此,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系统边界的界定应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原则,从多个相关科学与研究领域出发,确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边界。

2)地域空间性原则。由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突出表现在随着游客往返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而能源消耗也随着游客的不断流动而流动。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提出研究地域范围界定于旅游目的地,而不包括游客在客源地与区域旅游交通体系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此本文所有的直接能耗测评以目的地为研究地域范围而开展。

3)产业关联性原则。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因此其能耗也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特点,即旅游业内部及其关联产业的能源消耗存在很强的连续性,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界限的确定应尊重这种产业的关联性。尤其是针对间接能耗,其绝大部分来自旅游地之外,因此,必须坚持产业关联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如何界定其研究范围,满足不同地域尺度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各部门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是界定的难点。提出研究范围界定要兼顾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科学把握整体态势的基础上,适度忽略难以测度的能源消耗微小部分,以确保旅游业能耗测评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2研究地域范围界定

目的地是一个拥有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区域,是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及其他相关条件的有机结合,其中旅游业是否占主体地位,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切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旅游地成为旅游业消费能源和最终处理旅游产品过程中直接与间接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的主要地区。区域旅游交通体系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主要由交通部门来经营管理,旅游部门难以直接促使其节能减排;而客源地的旅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小。因此,本文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地域范围界定为旅游目的地,简称为旅游地,不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外出旅游所消耗的能源。

3.3目的地旅游产业范围界定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及对从事旅游业务经营的具体经济部门加以分析,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部门、交通客运部门和住宿业部门。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另外一种看法认为,旅游业通常是以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来划分的,例如中国的旅游业等。李天元提出,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角度去认识,旅游业则应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除了上述三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以旅游者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经常以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相关的统计资料也均以这六类为标准,因此本文也以旅游六类要素作为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1)由于本文旨在分析目的地的能源消耗,所以客源地所消耗的能源不考虑。(2)研究内容主要考虑由能源消耗所产生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没有考虑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类型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与电力等。(3)旅游地旅游产业范围不包括由于旅游地居民外出旅游所发展的产业能源消耗。(4)假设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食物消费全部为餐饮消费,而不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各类矿泉水、零食等。(5)部分间接能耗由于采用资源流动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法,其涉及到旅游地以外区域的能耗,可在测评体系中说明。

4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4.1总体框架

将旅游产品的能源消耗按旅游活动的6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分为3类,6类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按照直接与间接能耗进行分类分析,如图3所示。能源消耗类型主要包括:电力(年/月耗电量(kwh))、天然气(年/月耗气量(M3)、石油(年/月耗油量(L))、煤炭(年/月耗煤量(t))。

4.2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构建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账户。(1)餐饮类直接能耗载体主要包括星级宾馆、酒楼、特色餐馆、其他旅游食品;(2)住宿类设施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社会宾馆、其他;(3)交通类工具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汽车、轮船、索道,等交通方式;(4)游览类景区为游客提供服务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能源,主要体现在景区活动,等;(5)旅游购物类场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购物中心、主要购物点;(6)娱乐类直接能耗包括开展旅游节事、娱乐活动消耗的能源,游乐场、戏院,等;(7)其他类直接能耗包括邮电通讯,等邮电局,等。

4.3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使用寿命、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提出旅游业间接能源消耗研究范围,如表2所示。旅游建筑能耗以单位建筑面积O为计量单元;旅游道路以单位道路长度km为计量卧;旅游装备以各类型装备的计量单位为准,例如旅游巴士以辆为计量单位;旅游商品以件为计量单位。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润;能源成本;经济批量

一、理论背景

在财务上,有一个基本的公式,那就是“价格—成本=利润”。对于这个公式中的利润,有两种不同的思考:一个是提高价格,一个是降低成本。价格高,可以提高利润;成本低,也可以提高利润。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放在后者,即如何消除成本中的浪费,获取高利润。在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企业要获取利润就要学会降低成本。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消费者是不会考虑的,消费者考虑的是产品的价值。对于已经进入微增涨时代的重卡行业,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经需要改变,不断的提升质量、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在精益人看来,在自由市场的经济环境下,只有成本才是由经营者决定的,而不是价格。可以努力去追求的不是提高价格,而是降低成本。因为在这些成本中,有多少真正是在给客户创造价值,有多少是因为经营者的“缺乏智慧”而被浪费掉?被誉为丰田生产管理之父的大野耐一,是这样表明丰田态度的:“成本+利润=价格”,最后把这笔账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样的思想对当前的汽车企业是格格不入的。

二、应用实例

涂装车间作为装焊的后工序和总装的前工序,承担驾驶室的喷漆工作。在车间内部驾驶室依次经过前泳线、涂胶线和面漆线。

前泳工艺流程为:

涂胶工艺流程为:

面漆工艺流程为:

驾驶室通过前泳线、涂胶线和面漆线的周期时间为8小时,涂装车间有10台100KW以上大型送风排风设备,4台大型烘干炉,整个车间的能源消耗占到车身厂能源消耗的60%以上。因此,如何组织生产使设备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少,从而使车间的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生产中,车间管理人员也意识到一次完成的驾驶室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车间的能源消耗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单车成本才能有效降低。改善小组团队经过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后,测定和收集了大量基础数据,尝试计算出涂装车间的最小经济批量。(1)车间生产数据如下表所示:

(2)生产能源消耗数据。小组成员对车间的水、电、天然气、蒸汽及压缩空气的消耗计量表进行了抄表统计记录,抄表期间车间产能处于高产期,根据统计记录的情况数据整理如下:

(3)最小经济批量的计算。根据实际的抄表计量数据,结合车间生产及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分析,列出了最小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对消耗天然气的最小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y1代表对应的单车天然气消耗量,x代表一次性通过车间的驾驶室数量,公式中的分子表示这些驾驶室通过时,前泳烘干炉、PVC烘干炉及面漆A线烘干炉的天然气消耗量,而每部分又包括烘干炉升温时的固定消耗和驾驶室通过时的可变消耗。

同理得到:水消耗的最小经济批量计算公式:y■=■,压缩空气消耗的最小经济批量计算公式:

y■=■,蒸汽消耗的最小经济批量计算公式:y4=■,电消耗的最小经济批量计算公式:y5=■。其中yi表示对应能耗(天然气、水、压缩空气、蒸汽、电)的单车消耗量,x标识一次性连续通过的驾驶室数量,根据车间给定的能源消耗指标,y1≤18.3,y2≤2.42,y3≤154.23,y4≤0.56,y5≤205.9。对以上进行整理得到目标函数

Min,目标约束为:

S.T.

如果单车能源消耗量小于等于给定的能源消耗指标,那么就可以得到每种对应能源的最小经济批量,最终得到。即在车间所给定的能源消耗指标情况下,涂装车间最小的经济批量为76,就是说当车间一次性连续通过76辆驾驶室时,才能满足车间给定的能源消耗的指标。

三、总结

在车间生产组织过程中,关注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能源消耗的角度计算出涂装车间生产的经济批量。借助数学工具的计算分析,探索生产中的规律性,为生产组织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实现科学的生产管理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耗;统计;企业

我们热力公司,作为重点耗能企业,要从加强节能管理的机制着手,从能耗统计入手,认真分析企业的能源消耗构成以及能源消耗的情况。剖析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和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的开展,把能源节约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消耗的能源为煤、蒸汽、水、电。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消耗占总能耗的半数以上,其次分别为蒸汽、水、电的消耗。

能耗统计是制定热价的重要参数数据,热价包括供热成本、税金、利润三部分,只有正确核算和规定热价的成本费用,科学计算热价的税金利润,才能使热价正确反映供热商品的价值。热价成本费用是供热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生产的价值的货币反映,是供热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

节能降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从能源统计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节能降耗:

1.从能源核算角度看,应着力于节能替代与回收循环利用,大幅减少能源消费量。对于热力企业来说,减少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燃料油、燃料气体的消耗;减少外购电力的消耗、减少外购煤炭消耗、减少水的消耗。而降低能源消费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行替代节能和回收利用节能。

2.从能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来看,节能降耗还需加强能源计量工作,规范能源管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终端用户,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学科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为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我公司于2009年成立了计量管理中心,不断完善计量管理。严格执行《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完善计量器具使用和管理。通过对计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大减少了因计量不准确造成的能源成本浪费,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能耗统计分析与提升能耗统计监测

为适应当前的节降耗工作,统计部门应强化能耗统计分析工作,重点剖析当前节能降耗形势,应结合总公司的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能耗项目进行单位GDP的影响因素的前期预测分析,找准“增耗点”与“降耗点”,及时为公司谋篇布局提供咨询建议。同时,为更好地向领导层提供能耗统计所需数据,建议在单位增加值能耗进行当量热值监测时,增加等价热值的单位增加值能耗的统计数据。

企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基层单位,供热企业又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做好能源消耗统计是工业企业了解生产状况、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能源消耗统计要从企业基础工作抓起。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已对能耗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基层报表制度,统计网络基本建立,为及时、准确地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又进行了重点跟踪监测,用统计数据有力地反映出重点耗能单位的能耗水平、结构及趋势,为科学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需要加强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供热企业发展,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引起注意:

1.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加强节能工作管理

公司层面应会同有关科室、分公司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从以建立制度、建设节能管理系统为主的定性考核过渡到以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能源审计情况为主的统计考核。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业务班组,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根据能耗统计情况,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责令限期整改,很好完成目标的及时进行奖励。

2.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统计能力。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选拔具备一定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电脑操作技能的职工担任能耗统计人员,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耗统计人才队伍。

3.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在实行月台账登记制度的同时,要求公司各相关科室、分公司能耗统计的各类报表实行计算机和纸质形式同时保存,并对各类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等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定期装订成册,建立能耗统计档案。如果出现人员变动,要进行严格的档案资料交接,对因保管不力造成资料丢失或毁损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7.3%的目标。因此节能降耗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供热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增强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消耗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供热系统能耗的现状,统计分析节能的潜力和空间,找出适合我公司的节能改造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上,总结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探索节能降耗的新途径、新办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脱钩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45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作为主要推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的总量也在急剧的增加,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在国家经济中,为了充分的发挥城市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予以妥善的解决。

1建立脱钩模型

1.1脱钩模型的研究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了《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的指标》,其中就完成了脱钩模型的建立,并且脱钩指标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在2005年,Tapio完善了脱钩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至此,脱钩模型正式建立。OECD在研究脱钩模型时,基础是农业项目,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脱钩模型的应用比较多,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近年来,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就应用了脱钩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以及脱钩模型,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

1.2基于我国实际的脱钩模型

国际上脱钩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角度来进行分析,然而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从类型上看,我国的城市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每种城市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来进行设计。在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脱钩模型时,就需要综合考虑时期、地域、类型等因素,同时,脱钩模型的建立还要以Tapio的脱钩模型为基础,从而有效地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脱钩可分为脱钩和负脱钩两种,二者均包含三个子类别。对于脱钩,如果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而且脱钩弹性在0~08,这时呈现出来的弱脱钩;当城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下降时,这就是强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2,这时就是衰脱钩的关系。对于负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在0~08,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弱负脱钩;当城市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增多时,二者之间就是强负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2,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扩张负脱钩。

2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2.1数据选取

本文在利用脱钩模型进行脱钩分析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同年份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脱钩研究的对象为2006年经济发展总值前100名的城市,分析的时间段为1990―2006年,将时间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90―1994年)、第二阶段(1994―1998年)、第三阶段(1998―2002年)、第四阶段(2002―2006年),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出各个阶段的脱钩弹性特征。

2.2整体特征分析

通过Tapio脱钩模型得出脱钩计算结构,通过结果分析可知,这100个城市在第二阶段中,经济发展总值的增长率急剧下降,在第三阶段中继续下降,不过下降的趋势比较微弱,第四阶段时开始逐渐的上升,而能源的消耗则是在第二阶段中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第三阶段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从总体的研究时间段上来看,经济发展的增长率要高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在第一阶段中,二者之间的差距最大,在第三阶段中差距最小,由此得出,总体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弱脱钩。

2.3时空耦合分析

首先,时间分析。在第一阶段,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弱脱钩的关系占据了总数的80%左右,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城市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所具有的脱钩性是最好的。在第二阶段,弱脱钩的城市总数少了7个,而扩张负脱钩的城市增加了4个,不过强脱钩城市的数目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还比较好,但已经出现了恶化。在第三阶段,二者之间的脱钩性恶化的非常严重,尽管弱脱钩城市的数量占据的比重依然最大,但是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减少了许多,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大量的增加;在第四阶段,恶化情况有所缓解,弱脱钩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其次,空间分析。在东部城市,总体城市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加率之间的差距与全国基本一直,且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在第二阶段,东部城市的脱钩系数有所降低,随后,脱钩弹性值逐渐的增加,从数值上看,东部城市的最大和最小脱钩弹性值与全国水平一致。在中部城市,从总体上来看,脱钩弹性之一致处于上升的趋势当中,从第四阶段开始,这种增长趋势变得比较微弱,不过与其他的城市相比,中部城市一直处于弱脱钩当中。在西部城市,第三阶段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非常的微弱,从而导致西部城市的脱钩弹性值急剧的增加,随后,在第四阶段中,脱钩弹性值开始逐渐的降低。在东北地区城市,与其他的三个城市区域相比,东北地区城市的差异比较大,产生差异的主体原因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脱钩弹性值先是增加,随后减少,接着在增加,呈现出波浪型。

最后,时空耦合分析。在第一阶段,东部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均为扩张负脱钩的关系,扩张连接的城市也比较多;强脱钩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中;东部城市的脱钩性比较差,中西部城市差一些,尤其是中部城市比较好。在第二阶段,城市发展的中心发生了转移,由东南沿海地带逐渐的转移到北部城市;中部城市和东北地区城市的脱钩性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第三阶段,总体上来看,扩张负脱钩的城市依然在增加,各个区域中的城市数量都有所提升,以东部地区最为严重。在第四阶段,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均逐渐的降低,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开始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3结论

通过脱钩分析可知,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趋势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中,但是从具体城市地区上来看,有些地区的脱钩性还处于比较严峻的态势当中,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最终通过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陈浩,曾娟武汉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90-95

[2]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3):35-37

[3]胡本田,方超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方法[J].铜陵学院学报,2014,10(2):68-73.

[4]张颖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脱钩分布研究[J].开发研究,2013,11(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