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环境建议

教学环境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环境建议

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第1篇

一、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1 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具有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以及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他是做不好教学工作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研究室兴亡、教师有责。①大学生为了好好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根本利益;②教师把先进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根本利益;③研究室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利益。

2 教学工作者应具有为教学进行服务的思想和素质,才能发现问题并实施指导。①通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图书馆)更加舒适、学习成绩更加优异、成为合格的人才,进而体现学生学习的根本利益。②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服务,研究室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软环境,使教师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精神状态,教师能把学生教得更好,学生为了学习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③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程服务。只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课表、教室编排,管理维修,耗材补给、设备更新、对教师培养、人文关怀等等),①和②才能完美的体现。④通过为教学过程提供无止境的和体贴入微的管理、服务,教学领导和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服务才是根本,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合格人才,才是教学的目的。

3 决不能把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甚至同流合污者留在教学工作岗位。建议由真正的(从事过科研教学的)教授来领导研究室。教学工作者是教学的公仆。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想到的应是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师和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根本利益,想的都应是如何为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服务;通过自己教学工作体现出服务的意识、理念和精神,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工作业绩的目的。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最主要考核指标就是:教学服务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全面(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其他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否满意、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良,是否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4 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在教学过程的工作中,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待教学工作中时常被抱怨时应具有细心、耐心、宽容、平和的心态;要勇于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和承担责任,不为名利,不畏权势;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根本利益,要敢于提出善意的、可实施的建议。

5 教学工作者应具有高学历和高资历。教学工作者具有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真实的(而不是凭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取的)学历,应是有实践经验的一线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低(假)学历、资历的教学工作者如何领导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他们不能很好的为科研和教学服务,就不可能要求一线科研教学的教师达到高学历和高资历标准。师资建设就不能达标,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 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为教学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做教学公仆的思想。

2 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学士学历毕业后,经过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等)的资历;坚决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做教学工作,即使他(她)再有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最后的结果也将是张冠李戴、一塌糊涂。

3 教学工作者必须在所教授的基础学科或专业学科内,担任过理论课、专业课兼职教师或科研工作;他(她)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服务,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4 教学工作者有了兼职教师的教学经历为基础,就能立足于各学科自己的教学内容重点范围内,排除一切相关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因素,进行“某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全面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5 教学工作者必须多年从事所辖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的教学。接受过师范教育(或培训),因为经过师范教育(或培训)的他(她)们懂得如何依据教学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三、教学工作者的为教学服务理念

1 教学工作者必须为科研教学服务,是科研教学的公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带动教学。建设现代教育教学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教育科学规划制度、评审制度、成果奖励和推广制度,促进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推进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绩效考评,鼓励研究,形成知识创新系统、应用研究系统、成果推广系统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2 适应教学改革和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的需要。研究室改良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应把研究室教学模式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放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提高科研教学人员的地位,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用科研教学服务的思想去进行科研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造师资队伍建设的优良科研教学环境,研究室才能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研究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规范的系统工程。研究室的一切工作必须本着“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师和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为科研教学服务,科研教学工作者为科研和教学的服务水平上升,要给予研究室在执行文件的提前量;督促和帮助研究室的对于文件的执行过程;文件必须及时转发不可拖延;研究室的教学质量自然提高。研究室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研究室。

四、教学工作者为教学服务

1 研究室决定各自的专业事项。研究室应鼓励教师进行:(1)科研和教学课题的申请、立项、结题、评奖等;(2)科研和教学论文、论著的发表、评审、评优、评奖等;(3)在教学过程的:认定、评优、评级、评奖等;(4)各级优秀教师的申报、审核与评定等;(5)教育课题经费、教育会议经费和交通费、教育论文的版面费。

2 研究室除正常支出和学科建设外,应给在科研上有成绩和贡献的老师相应的经费。

3 教学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具有团队精神,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教学工作者改正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吸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丰富的、宝贵的教学工作的经验,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五、教学工作者具有的精湛、专业的业务素质

1 严格完善全面、及时、切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服务才能出质量、出效益、出成绩。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实的基本素质。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做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有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有责任感的专家,他才能是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具备完善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工作是优秀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只有以上综合素质条件均具备,他(她)们才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教学工作者。对上述综合素质条件不具备者,应该将其尽快调离教学工作岗位,或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以免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损失。通过优秀的教学工作者的良好、完善的教学工作,研究室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产生大的、质的飞跃。

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该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调整教学内容、延长教学课时、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加强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转贴于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教学环境;教与学变革;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5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8

一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简介

1 含义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也可以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理解为每个学生在均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探究教学和基于项目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变革的教学过程。

2 教学环境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几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课堂及时反馈设备、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书包、便携游戏机等,同时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和电脑手推车(移动充电柜)、无线路由器、无线教学控制系统;软件环境有各种小游戏小软件、虚拟实验软件、在线仿真实验、几何画板等专业软件。利用上述软、硬件环境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无线网络、3G上网卡和移动存储进行发现学习和随机访问学习,利用应用GMDesk、iGoogle和360doc搭建“个人书桌和图书馆”等。笔者综合目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构建了课堂教学环境,如图1所示。

3 项目背景

2009年9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戴尔公司资助下启动了“互联创未来”项目,启动该项目以来,全市项目受益学校共12所,校际协作伙伴学校共12所,参与班级249个,参与教师150余名,受益学生11280名。我们随机抽样了2所项目学校,对其展开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学生测试等一系列调研,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带给教师、学生和课堂的革命性变革。下面是对调研数据的详细分析和解读,期望能深层次挖掘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引发的课堂变革

1 课堂实录分析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随机选取了2节课进行观察,为遵循研究伦理,特隐去项目学校实名,统称为成都项目A校,成都项目B校,教师统称为张老师、王老师等,如表1所示。

课堂观察量化分析:在工艺学记录方式的基础上,把课堂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然后形成互动分类表(FICA)如表2所示将整堂课的800行为分类统计。

(1)成都项目A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

表2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本节课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第①、②、③、⑨类),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己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学生主动发言非常积极(第⑨类),表明“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主动发言占到了41.5%,将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成都项目B校――Uncle Jack's farm

表3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从统计数据看,课堂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占优势,(第①、②、③、⑨类),老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比例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从第⑨类所占比例37.3%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活动较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水平,项目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均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其中9节优质课被选入成都市教育资源库。

三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变革教师的教

1 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从调研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表示高度的认可和赞扬,成都项目A校信息技术学科赵老师说,戴尔“一对一”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机会,方便了生生交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角的分类》授课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移动直角,提高了学生应用电子白板学习的能力。

2 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

对比基线调研数据,“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为:(1)教师更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每节课从网络下载资源的频率提高了14%;(2)教师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每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频率提高了45%;(3)图2显示,通过“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四个方面的教学行为在“几乎每节课”的观测点上都有大幅提升,教师已普遍注意到了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43-02

环境教育有多种解释或定义,普遍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义。根据UNESCO定义,环境教育着眼于通过学习来树立环境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并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对我国环保事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学普遍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这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探索如何使环境教育达到树立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的预期目标,应对大学环保课程方向和侧重点有准确定位。本文作者为多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思考在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 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 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

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参考文献]

[1]方炎明,王亚玲,吴林根.大学环境教育:概念、内涵及合法性[J].江苏高教,2004,(3):97-99.

[2]吴云影.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J].广东化工,2011,38(11):153-154.

[3]王媛,徐友浩,张宏伟,等.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43-346.

教学环境建议范文第5篇

近年来,“听”“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断受到重视,笔头英语,尤其是写作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大部分教师苦于找不到恰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有的教师担心写作训练费时较多,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教师担心写作特别难改,教师精力有限;还有的教师认为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太难。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对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简称CALL)环境下的实践作探讨,旨在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他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师生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常红梅,2006)。

3 基于Moodle平台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Jonassen,1999)。因此,计算机辅助写作教学设计要与这五大特征相呼应,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学习直接相关的真实的写作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知识指导,提供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源链接,让学生互动合作筛选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多采用反问的形式激发他们对学习成果的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显然,在CALL课堂中,计算机成为一种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和有效性。

3.1 教学平台

本设计将以Moodle(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为教学平台,并结合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成果。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 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课程管理:课程被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完成,包括练习、推荐阅读、测验、讨论等,学生有很大的灵活性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可以全面控制课程的所有设置,包括学生的登录记录,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2)作业模块:教师可以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每个学生的作业上传时间都会被记录;教师可以在一个页面、一个表单内为整个班级的每份作业评分(打分和评价),教师的反馈也会显示在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

3)论坛模块:Moodle中有不同分类的论坛供选择,学习者可以在论坛中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或者针对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4)资源模块:支持显示任何电子文档、Word、PowerPoint、Flash、视频和声音等;可以上传文件并在服务器进行管理,或者使用Web表单动态建立(文本或HTML);可以连接到Web上的外部资源,也可以无缝地将其包含到课程界面里;可以用链接将数据传递给外部的Web应用。

3.2 教学模式设计

1)问题设计。教师在Moodle主页上传写作任务和评价指标,包括课程教学纲要、每周学习任务和每项写作目标和要求,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学习指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设计出真实的或模拟的作文情境,带动学生的参与欲和表达欲。

2)资源设计。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每周教学内容,并以文本形式上传到Moodle平台以帮助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周教学计划包括本周学习目标、课堂活动、阅读资源和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在Moodle平台建立相关网络学习资源链接,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探索网络学习软件,拓宽学习渠道。因此,学生不仅能够在Moodle平台上找到直接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有效地寻找到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其他有效资源。

3)写作过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写作注重意义的建构,注重写作的过程和互动学习。在CALL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dle教学平台组织写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写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给定一个命题,要求学生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上网检索相关信息并对检索到的相关信息进行讨论筛选,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确定写作内容。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与学生分享。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评估与反馈。基于Moodle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一大优势便是教师评估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一方面,教师可利用Moodle的自动评分系统评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即利用Word的比较功能,把收到的学生的前后几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学生是否真正吸收了教师的修改意见,修改稿是否比原稿更优秀,经过修改后的文稿还存在哪些缺陷。这一过程省去了反复冗长的手写修改过程,而且更直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