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预测、决策等过程。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但是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法操作可能不留痕迹,难以发现,稍不注意就会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遭到破坏,将会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防范和控制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内容及形式与手工会计系统存在差异。在传统的手工系统下,控制的内容主要针对经济事项本身的交易,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控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来实现的。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业务处理全部以电算化系统为主,出现了计算机的安全及维护、系统管理及操作员的制度职责、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新内容。另外,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
2.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会计信息的核算及处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控制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控制对象原来为会计处理程序及会计工作的相容性等,会计资料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在凭证账簿上以备查验,是以对人的控制为主;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一般集中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进行处理,而财务人员往往只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编码,并对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这样,内控对象转变为对人与计算机二者为主。
3.控制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以人工控制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则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由于人们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4.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痕迹。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凭证所起到的控制功能弱化,使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给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5.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原先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凭证、汇总表、分类表等书面档案资料被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如光盘、硬盘等),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加大了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6.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许多企业中,虽然会计电算化系统已投入使用,但其相应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操作权限控制是一种基本的内控手段,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由计算机操作,人为控制减少,削弱了会计审核功能。有些单位的各岗位操作权限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操作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使分工控制名存实亡。
2.会计人员因主观原因或技术因素造成非法操作或操作失误。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任务,因其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很容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而不会留任何痕迹,所以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非法操作,如通过冒名顶替、盗取密码等手段来非法改动、销毁会计资料,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单位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制度不规范等原因,也会造成很大风险,因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是高效自动的,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引发其他环节一系列的错误。3.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问题。现有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以至软件投入运行后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数据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等。电脑的系统数据和会计信息资料有面临被不留痕迹的浏览、修改的风险,而现在许多单位缺乏操作的记录功能,出现问题后不便于追究责任。
4.会计资料的备份和保管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丢失。在会计电算化法规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坚持每天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处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及时打印并按规定保管凭证和账簿,致使电脑一旦出现故障或磁性介质损坏时,部分会计资料就会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5.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而系统的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熟悉,但对会计业务不够了解,使得在系统运行中的故障不能及时分析、排除。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加强组织和人员职能控制。由于电算化会计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通过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实行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计算机系统要求。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与原手工系统基本保持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凭证审核、系统维护等,这些岗位也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但必须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如专职系统操作员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维护员不得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等。
3.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如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形成上机日志;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等。另外,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与系统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作。在系统开发阶段,要设置对系统操作痕迹留有记录的功能,特别是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能提供更改功能等。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另外,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它涉及到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方面知识。因此,要经常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1)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领导对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准确清醒的认识,也没有从根本上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起来,所以不管是在外部还是内部都没有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去执行政策,将政策落到实处;
(2)许多会计在单位的工作就是管钱和收线,没有参与企业的相关业务管理活动,也不具备企业相关的重要决策权,致使他们在实际工作操控中产生私欲,甚至出现管理失控或违法乱纪的情况或行为;
(3)在财务运算时,缺乏准确可行的理论依据,也不严格的执行批复额度,使得财务预算失去原有的价值,开支失去控制,导致“账外账”现象屡见不鲜;
(4)在职的会计,很多都是通过外聘的临时员工,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有的会计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具备会计应有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管理层及全体员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其重视度和认识度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单位领导或管理层应该充分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和所担任的角色,提高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同时,还应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行动和决策给予大力的支持;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帮助其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操作,主动配合相关工作的实施和展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扩大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监察机制,营造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氛围。
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从根本上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基础
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从行政事业单位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加强对此领域相关事项的控制、调节和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重点方面建立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以此来控制风险,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财产;另外,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形成适合该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机制,从而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科学并完善的内部审议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现,可以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内审工作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核查和修复,同时,还可以进行事先的风险预测和警示,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在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网络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巧,还应强化操作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使其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其次,还应完善财会内控软件设计,对错误的操作行为软件应有相应的拒绝功能。另外,在数据录用前还应征求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同意,并启用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最后,明确财会主要岗位、主要领域的职责和分工,保证财务内审人员、财务数据输入人员、财务数据输出人员、财务文件处理人员、财务文件管理员、财务系统程序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实行分离制度,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安全,实现财务电脑的专用,从而杜绝相关资料的外泄;另外,计算机操作人员还应对计算机进行加密或限制操作使用权。
5.组建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财会团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贡献力量
是否有一支专业的、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队伍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力度大小的衡量标准,因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控制能力、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等都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实施的结果和方案所达到的效果。因此,要使会计内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会计内控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和方面。
6.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度保驾护航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每年都要向财务部门提交财务运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的使用往往脱离财务运算,使之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支出控制,以至于在岁末的时候不断对财务预算进行追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会计内控制度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1.1发展的理念
网络会计的发展,应该实现随时随地可以查看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情况,实现企业与政府之间在互联网上实现资金账目上的往来,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发展的内部管理创新。
1.2展望未来的时空理念
传统的会计的工作方式是对企业业务、资金往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新时期,网络会计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先进的网络模式是一种与时俱进、展望未来的发展模式,能够帮助企业会计较好地实现企业账目和往来业务的实时远程控制和在线管理,更好地帮助会计实现科学管理企业。2.3积极面对风险理念网络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并且风险系数较高的环境,网络会计必须树立较高的风险意识,提高控制和降低风险的能力,努力将网络风险降低到最小,利用网络环境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做好企业机要信息的保密工作。
1.4网络系统理念
互联网是网络会计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实现网络会计更好更高效地协助企业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体系,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为支撑,为网络会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1.5绿色环保的会计理念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严重,节能减排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网络会计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浪费,加快了企业办公无纸化的进程,减少了对纸张的使用,从而能降低对森林的砍伐量,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
1.6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新内部控制理念
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很容易在内容的表达和传达上出现漏洞和差异,网络化管理可以将信息实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员工或合作伙伴,提高了信息的应用效果,同时,由传统的口头督促和管理的方式,逐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实现自我管理,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网络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保密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保密意识,工作态度不严谨。网络会计的工作平台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并具有安全隐患的环境,如果工作中缺孙建国:网络会计发展理念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渠道建设乏良好的保密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很容易将财务部门相关的密码和工作机密向别人公开,造成企业财务账目和数据丢失或被破坏,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损失。
2.2密码过于单一和统一
一些网络会计在设置密码或口令时较为简单,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容易记忆,将所有的密码都设置为同样的,这很容易造成密码丢失,一些不法分子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进行破坏,这样,会对企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密码和口令时必须要严谨慎重。
2.3会计信息容易被修改
网络会计系统在数据的存储和修改方面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数据一般通过修改即可保存,并且企业的财务信息量较大,修改后不容易被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伺机盗取密码或通过其他手段进入系统后,擅自修改其中的数据信息,会导致整个企业财务账目混乱,难以修复,所以,必须加强网络会计系统的信息监督,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2.4内部控制过于程序化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化较强,当系统出现问题时,控制程序对于问题的处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如果程序出现错误,很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使系统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在系统内部控制过程中,程序的设置尽量不要过于程序化。
3网络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途径
3.1加强密码管理制度,防止人为篡改
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密码控制体系,指派专人进行密码管理;建立科学的应急机制,在密码出现被盗取或泄露的情况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对系统的操作内容和操作时间进行严格检查,如发现有其他人员随意操作系统,立即上报;将系统的信息修改等操作选项严格控制,防止有人恶意删改信息。
3.2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防止网络黑客的入侵
建立安全的网络操作平台,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对网络会计操作的计算机必须定期进行杀毒软件升级,并且查杀病毒,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护能力;利用先进的防火墙软件,保护系统信息,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网络会计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随意上网或下载,以免下载病毒,造成系统瘫痪等情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3建立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系统操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系统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如发现系统数据出现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上报。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数据与现实生产情况不符,并且能够帮助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生产和资金的情况。
3.4重视资料备份工作
由于网络环境的不稳定,必须将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可以利用U盘等电子设备进行存储,方便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地恢复系统功能,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企业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
3.5建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
可以通过将工作内容分离,来实现内部牵制制度。将系统操作与企业财务监督的权利进行分离,两者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当系统操作人员完成系统操作后,由相应的监督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操作合格后,方可生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私自篡改财务信息的情况发生。
4结论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起了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一)会计岗位与人员配置不合理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相容职务(岗位)相分离原则,这对于企业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会计与出纳相分离,实物管理与账目管理相分离等。而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一般会控制内部控制人员的数量,造成一个人身兼多岗,在一些小企业中,一个人全揽会计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岗位职责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在岗位设置上忽略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要求,例如出现出纳兼现金总账的现象。会计人员过少,这样会损害会计工作的效率,也很难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未分离不相容的岗位又会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
(二)缺乏必要的内部稽核与审计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而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内部的稽核与审计。在具体会计工作中,记账与复核、付款与授权就是防止作弊的具体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多方面因素,会计监督工作往往不尽人意。例如,原始凭证缺乏审核,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轻松入账;收支审批过于宽松,资金轻松流出;疏于财产清查,放松对财产的管理,经常造成账实不符;财务工作缺少计划,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些中小企业更不具备实施内部审计的组织与条件。丧失审计与稽核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发生舞弊行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企业的资产状况、盈利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性也无从谈起。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内控的措施
(一)设计并严格执行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执行就很难保证,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改变现状,还是从制度建设抓起。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从管理层入手从严执行。只有完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管理效益,改变以往的低估会计功能的做法。只有这样的话,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满足“符合性”的要求,会计环境才能正常、健康起来,企业管理才能步入正轨。
(二)合理配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合理的岗位设置是保证会计工作运行和效率的重要基础。企业在设置岗位时,可以根据规模和业务特征做出适当的调整,但是必要的职位是不能缺少的,这样才能使不相容职务设置落到实处,从而贯彻资产的授权接触与隔离。另外,会计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否则会造成工作紊乱。一人可以兼任多个职位,但是一定遵从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务债券类科目的工作。如果企业考虑成本的因素,不聘请会计工作人员,可以考虑接受记账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内部稽核与审计制度会计监督是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的一个完美结合点,会计监督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企业应建立起内部稽核与内部审计制度。原始凭证应严格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资金的收支要有齐全的手续,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定期清查企业的财产,并及时与会计账簿核对,出现不符的应及时处理;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合理配置资金。对于不具备人力条件的企业,应考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及定期的内部管理审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