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CDIO模式;教学改革;分类培养

1. 引言

“数据结构”是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数据在计算机的表示、组织和处理,以及相应结构上的算法设计和初步的算法性能分析技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思想有很大的作用。我国“数据结构”课程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涌现出了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缺憾的是大多是基于重点大学课程。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功的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数据结构的教学加以改革,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应用型人才特点

应用型本科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本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较大差别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多样性

研究型本科承担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任务;而应用型本科则承担社会各种各样人才需求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而不是层次结构,这种应用性表现在多方面,也可以区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应用性人才类型。

2.2综合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把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2.3实践性

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2.4生产服务性

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本科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主动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积极致力于把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3.1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目标定位

2006年教育部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根据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战略研究报告》、《专业规范》和《评估方案》,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执行方案。文件的核心观点是“分类培养”,即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而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总体目标调整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编写的程序结构清楚、正确易读,符合软件过程的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学习策略和方法的交流,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培养学生热爱《数据结构》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的程序分析能力和利用C语言开发实用系统的能力。

3.2授课过程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听得懂、看的明白,但当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该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对于仅学过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时,对“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和软件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注重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要精心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把课程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设计),对于技能延伸性技能点设为选做实验(设计),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系统规范的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CDIO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3.3 课程设计思想与内容

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基于此,我们形成如下设计思想: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增加提高性实验项目,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

2、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合理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结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

3、重视独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严谨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

4、强调以开放式教学模式指导实践教学。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一是已有的经典的材料,根据多年教学的积累和收集的经典材料,加工整理形成实验选材;二是来源于先进技术,基于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迅速性,学习积累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三是对科研项目的提炼,根据教师承担的有关课题进行提炼。使其既能体现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叙述复杂的概念。

3.4 考核检查方式改革

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实践环节),改进了考试方式,采用了实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核心问题以及基本方法的掌握。实验考核注重学习过程。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试成绩四个部分,具体比例为:平时实验成绩占30%,实验报告占30%,上机考试占40%。其中实验报告以实验课上讲的主要知识点为主,平时实验成绩以实验课的综合作业为主,实验考试采取抽签的方式,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4. 结束语

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柏青,张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阳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29):507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教育技术专业曾是我校一个传统的优势专业,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专业陷入发展困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该如何结合实际走出困境、促进专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文章总结了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剖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促进专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化;困境;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03-03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2014年双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1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经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在学生考研、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赤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1.1 毕业生考研率比较乐观

自2004年我校招收第一届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教育技术教研室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风建设,使学生逐渐形成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考研率.近5年来,多名学生考取东北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四川师大、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大、陕西师大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曾多次在全校考研率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1.2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2015年1月27日,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这也是自治区首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内蒙古地区就业率较高的本科专业为:工程管理、教育技术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小学教育……这份报告有力地证明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区范围内属于就业率较高的本科专业.

来自我校招生就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近5年来,我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未低于97%,不仅与学校其他本科专业相比就业率排在前几位,而且能够名列前茅——我校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2012年曾获得就业率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

2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部相关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规模达9000-10000人;仅内蒙古地区就有6所高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这既为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势必带来挑战和竞争.目前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方面:

2.1 生源严重不足

由于教育技术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只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它本身尚属于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专业,还不能被广大高考考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所熟知.而我们内蒙地区、尤其是农村牧区的考生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考生无法像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一样仅从字面上就能大概了解专业,因此出现不敢报考陌生专业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自2013年开始我校实行学分制方案,新生入学后可二次选择专业,各个院系都会出现学生转专业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的前提下做出盲目跟风的选择.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因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暂停招生,2013级新生入学后面临“断代”,便出现了严重的盲目转专业现象.2014级生源较上年稳定很多,不论是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还是二次选择后的学生人数都大比例攀升.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源,除了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外,稳定的连续招生,是学分制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教育技术专业而言,高年级学生更是新生获得初步专业认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稳定生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培养方案的更新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速度

教育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化教育,那是以常规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年代,因此普通物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学科知识是教育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教学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以后,移动媒体则成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两年微课、慕课更是教育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可以说一次次的媒体技术的进步带动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心不断转移.然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常规媒体时代的传统课程还依旧存在,而适合新媒体时代的课程迟迟不能充实进来.究其原因,有制度方面的,如开课计划必须严格依据培养方案,2012年还在执行2008制定的培养方案,而这四年中教育技术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却无法及时更新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

2.3 师资力量尚待加强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的知识,还需要涉猎诸如课件制作、计算机编程、网站开发等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等影视方面的知识.面对如此庞杂的课程体系,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做到面面精通.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来实现,目前我校教师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中,还不能保证每位教师主攻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甚至部分当前主流的研究方向因无人能够胜任而开设不了相关课程.由于专业更新较快这种特殊性,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尤为常见,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技术专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首先就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前沿信息,把握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

2.4 教学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仅有一个低配置的计算机机房,难以满足部分技术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由于资源的匮乏,很多课程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制约.

3 区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高校纷纷扩招而带来的社会需求饱和给很多专业的就业造成压力,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同其他许多专业一样,在国内都面临着发展困境.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数量很有限,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教育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迅速向纵深发展,可以开拓的人才就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就是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一个很好的开拓方向.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在这方面做出改革创新:

3.1 区内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我区最早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在全国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高知名度,也是目前我区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领头羊.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可以说,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为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最多的一所区内高校.然而,近些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为此他们做了改革和创新,目前他们除了招收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本科一批专业之外,还新增加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三批招生计划,已经连续招生多年,生源较好.

此外,区内的呼伦贝尔学院,也是与我校联系比较密切的兄弟院校,他们在教育技术专业所属院系下,新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招生计划,招生情况也比较乐观.而其他几所高校虽然没有明确将“数字媒体技术”列在招生计划中,但也都在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课程,逐步向这一研究领域拓展.

3.2 区外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我校教育技术教研室多位教师曾在首都师范大学进修.虽然作为知名高校,但他们一样面临着专业发展的困境,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做了调整,除了原有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软件工程两大分类外,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三个专业方向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高校也像内蒙古师范大学一样在本科招生计划中设有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招生计划,如南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等.

数字媒体产业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个新的开拓方向,并已经在上述诸多高校取得了成功,这些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也可给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4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思路

4.1 做好专业的宣传与推广,保持生源的稳定性

提高考生和家长对教育技术专业的认识程度是保证招生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师生们参与招生的宣传工作,激发大家关心、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热情,积极出谋献策,共同拓宽生源渠道.如利用专业优势制作各种形式的宣传册和海报,向考生和家长发放;利用各种手段向在校学生发出招生宣传信息;利用学院网站加大专业宣传力度等.另外,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二次选择专业前,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关爱并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在感性上形成对专业的认同,稳定报到的生源.

除了在招生宣传季进行集中宣传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将教育技术专业介绍给可能的招生对象.如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便可组织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专业宣传,学生可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或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等等.

如此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进行宣传,势必会提升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力,对于争取生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结合社会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一直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是,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而造成的专业点设置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超常规发展,使得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为今天的问题专业;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自2008年版培养方案开始,教育技术专业将所有课程分为两个组:信息技术教育组和广播电视编导组,学生根据意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近年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据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率处于85%-90%,毕业生规模约在3000人-3500人,从区内多所高校招生经验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生源与就业形势较好.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实现教育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把原有的分组改为:信息技术教育组和数字媒体技术组,这两个方向都属于师范类,可以授予教育学或者理学学位证.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本着从就业需求往回找的原则,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而把那些过时了的传统课程逐步替换掉,实现了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

4.3 发挥专业优势,立足长远发展

2012年以来,全国掀起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研究的热潮,且已对传统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国内诸多著名高校如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都已经开设了自己的慕课课程,而其他高校相对来说就冷清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高校还处于体制内管理,在学分认定等慕课发展的关键点受到了限制.

但是,近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重点提到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开展合作,为终身教育提供优质课程,以及推进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创新……由此可以预见,学分认定等问题的解决,将带来国内高校慕课建设的,换句话说,慕课平台或将成为高校的标配.

作为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慕课与翻转课堂这股潮流还没有在我校掀起波澜,但我们不可否认,这是发展趋势.终究有一天,我校也将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而如何设计慕课,如何制作微课,如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正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热点.因此,我们也需要看到自己专业的优势,立足长远发展,通过网络特别是已经推出的优秀慕课平台进行自学,将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在条件成熟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微课设计大赛、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甚至由教研室组织进行慕课的设计与开发等.

5 结语

创建一个专业不易,任何专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求创新,在困境中求发展,而不是轻言放弃,这是全国多数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选择.更何况,我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了15年的发展过程,经历过初建期的困难,也见证了专业发展的辉煌,到如今遇到困境,我们更愿意努力创新,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为专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2(2).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先进国家较早地开设了教育技术专业,进行专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市场。其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就业去向对于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不断拓宽就业方向和研究领域

要实现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顺利就业,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和行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选择方面,要积极创新,绝不能因循守旧。要将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科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拓宽,不断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2.不断拓宽就业领域

高校要加强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社会与就业单位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再将其反馈到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拓宽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使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鼓励他们到乡镇、农村、城市社区和西部地区工作和锻炼,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就业推动下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为了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平稳、顺利的就业,就必须进行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改革,改变原有的、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就业推动下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为就业岗位提供合格的毕业生,这就要求高校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从而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1.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改革

在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方面,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

(1)提高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性,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高校要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具有核心能力和自身特色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信息处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并具备自己的就业专长。

(2)高校要着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拓宽,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就业领域进行就业。例如,人员培训、知识管理、绩效技术都可以成为教育技术的新领域。

(3)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给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使其能够适应岗位的要求。

2.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导师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其分成不同的技能小组,每一个技能小组会有一名实验教师或任课教师来担任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要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将技能导师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技能导师要以科研指导课题为依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能够参与项目建设,并在项目建设中结束和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导师要对社会的就业需求进行调查,在就业前景较好的方向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例如,DV制作、动画制作、网站建设、多媒体开发等,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实践领域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着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在关系,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彻底摒弃了片面的应试教育观。

中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次自我完善,也是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中职学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习的基础,也为学习者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

那么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三个面向”,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因此,办现代化教育必须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开展的全国部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等项目,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在我国更好地办好中职现代教育打下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传媒技术、教学设计技术。两件事情即: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使教学过程各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体制为先导,教育改革是教育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是其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1、教师培训是关键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还是在教材以及教育过程的优化上。 作为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规划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的强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都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进行。因此,培养和训练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面对新世纪的需要,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已势在必行。

2、教师共同协作是支柱

在行动研究中,学科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有一支由学科教师、研究专家、教研人员、教育技术人员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试验队伍,他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配合研究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及终期评估,发现问题,研究方案以解决问题,根据研究行进情况,对实验进程和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协商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仅能使方案更清晰,行动计划更周全,还能使集体各成员获得相互信任和约束。这种多方面的人员长期协作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推进素质教育是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将行动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观摩课、创优课,走向常规教学,使每个教师都能熟练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优化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通过有效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树立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教学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电脑报》2010年合订本

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改革

教育技术新兴学科,历史虽短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却有着它重要的地位。它是当今教学领域里不可缺少的、越来越受重视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对其他学科如物理、机械、化学、数学等等学科都会体现出它的应用效果和价值,都会促进各种学科在教学方法和效果上的创新。就其教育技术学科本身来说也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

1教育技术展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要有高素质、要有创新能力,仅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教育技术教会了学生跨越课堂探索知识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博览到全球各大图书馆、资源库等找到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可见教育技术是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这就无形中跨越了课堂扩展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和生存能力。

2教育技术改革了教学、培训方法

现代教学媒体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对话交互方式,而且可以有立即反馈的效果,就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先生作过两个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提供交互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开发的电力安全生产教育多媒体系统中为使职工感受震撼而受教育,模拟出的事故现场非常逼真,使人身临其境,视觉、听觉感受强烈刺激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边听边看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将会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现代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与方式

信息化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之间并不完全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完成教学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角的“一言堂”方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使得教师的讲变为了导,学生的听变为了学。教师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引导,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专家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即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同时学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有更大的主动性,才会有更大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运用学习的技能,独立从书本、教师、互联网、资源库等处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巩固。

4现代教育技术更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