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转贴于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来的一个新理念。党的决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各类学校应如何配合,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学者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和谐教育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构建人与人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和谐的原则主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尊重与信任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依靠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信任,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各种活动通过学生的内化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都可以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相信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理解与支持原则
学校师生关系的理解与支持是双向的。对教师而言,要理解学生的现实的处境。对学困生,要理解他们已经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忽视,以及自身自责和自卑的心理。对学生而言,要理解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繁重性,工作时间长,不只在八小时之内,还有八小时之外的大量劳动。
3.启发与鼓励原则
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改善师生的友好关系,重要的是突出体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严笃。教师应把关爱和鼓励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一种关心和欢乐。传统的教学存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弊病,使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的情感和平等的合作交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建立互动、互为主体的关系,使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情感互动的、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
除了和谐教育的原则之外,北京教育学院教师胡俊娟还认为教师应采用和谐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她提出了引导表现法、及时反馈法、学习内容引入法、学科优势突出法、分层训练法和形象呈现法等六大方法。其中学习内容引入法的目的是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采取各种新课引入和结束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她举列的引入法有日常实例法、问题或思念法、直观形象法、实验操作法、纠错引入法、故事引入法等六种方法。
二、和谐教育注重各种教育形态的配合,能够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
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其次,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不只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前,即使在入学之后,也有重大影响。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智力,体力的学习劳动活动。学校不但数量多,而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行发展,并且发展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结构和体系之复杂完整,都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校教育的影响比家庭教育要大得多。
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上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和有关社会团体和组织,只针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和补偿性等特点,是家庭、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从受教育者的时间上分析,有脱产、半脱产、业余式等灵活性;从其教育形式上分析,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等)、展馆式(如图书馆、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自学式,等等。社会教育的补偿性是指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如日常社会实践知识、社会实习等知识,必须到社会中才能加以运用。
从教育体系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大的教育整体。三者的互相配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其一,从家长、社会方面而言,可以组织由优秀家长、离退体老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公安干警、驻军指战员组成的校外辅导队伍,由他们来配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二,学校可以采用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庭教育杂志等方式,向家长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其三,建立家长、学校、社区三者结合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校校长、社区领导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和配合力,减少和消除相互抵消和冲突的现象,实现三者之间完美和谐的统一。
和谐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三种教育基本形态形成一个教育整体,使教育和谐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和谐教育强调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
和谐教育的内涵有五个和谐:和谐育人、和谐管理、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环境。其中和谐环境很重视校园的美化环境的建设。目前,许多大中小学很重视“四化”建设,即校园达到净化、绿化、美化和个性化,对教室、实验室、操场、走廊等教学活动场所进行了合理规划,努力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个性化;不少学校把学生的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陈列在教学大楼内,组成摄影廊、美术廊、小报廊,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关于校园环境的建设,许多小学探索出了“绿色校园建设”和“课外活动动手”两种环保教育模式,绿色校园模式有两个特色,第一是地区特色,“绿色校园”或“绿色学校”建设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广州、上海、温州、苏州等。第二是经费特色,由于校园绿化耗费的资金较多,投入的财力很大,只有数经费充足的学校能够进行。
课外活动动手是正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中小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外、校外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是陶冶学生科学情操,培养环保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除了讲简单的道理外,还要靠校外、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组织课外环保兴趣小组
温州市水心第二小学和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的环保兴趣小组,采用按年级组成的方式。低年级的兴趣小组开展“为美化校园做好事”活动,让学生在除草、剪枝、打扫卫生等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中年级的兴趣小组则开展针对植物生长、垃圾分布和回收的调查活动;高年级兴趣小组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等题目为主题,开展为环保献计献策的金点子活动。江苏大余小学以“爱鸟”为主题,在校内组织了“护鸟小组”、“标本制作小组”、“饲养和种植小组”、“绿色能源开发小组”等1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吸收不同年级的学生志愿参加各种环保活动。每当周末,温州市水心二小的环保假日小队就开始行动了。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环保小哨兵的身影,他们向市民宣传环境知识,劝阻不良法行为。同时,水心二小还把环境教育活动从学校向家庭延伸,从家庭小事开展环境教育,在学校1800多名学生和全体家长中开展了“环境保护小手拉大手活动”。他们首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同家长签订环保公约,要求做到家庭垃圾分类收集,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焚烧塑料制品及垃圾,绿化、美化庭院。在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们人手一份宣传小常识,不但当起了家庭小老师,而且担任了环境保护监督员,与家长们共同保护环境。环保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家长保护环境的热情。
2.废品回收活动
温州市水心第二小学组织开展了“回收废品,保护绿色家园”活动。湖南岳阳楼小学成立了废品回收站,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收集易拉罐、牙膏皮、矿泉水瓶、啤酒瓶、废纸等并卖给废品收购站,把得来的钱交给学校“红领巾助学基金”,定点对口支持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贫困学生,几年来先后资助了300多人次。
3.校内外绿化种植活动
此种活动分为种植树木和种植蔬菜两类。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大多在每年的“植树节”举行“我为地球妈妈添新衣”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植树造林活动中,各地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实际出发。湖南岳阳楼小学采取捐款种植的方法。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团市委号召,以“5元捐一棵树,200元捐植一亩林”等方式,开展了“保护洞庭母亲湖,营造千亩世纪林”活动,捐款15000元,保证植树100亩。
关键词:继续教育;社会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实践探索
一、艺术类继续教育资源基础
许多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均具有社会艺术教育功能,这些可以通过各音乐学院的官方网站查看。纵观国内九大老牌音乐学院以及新成立的两所音乐学院,基本都设置有继续教育功能的继续教育学院,只是各院校在继续教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别,有的侧重艺术培训、有的侧重音乐考级、有的侧重学历进修,但都体现各大音乐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笔者所在的沈阳音乐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中心,是沈阳音乐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音乐考级等具体工作。总之,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培训及文化推广、音乐考级等几大方面的重任,除学历教育之外,其他均可划归为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或者说是社会艺术教育当中。其中,社会艺术培训、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旨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办专业面广、实用性强的专业进行的社会艺术教育。
二、社会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地区差异,发展不均
新时期,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同造成了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仍相对落后,势必会影响社会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这一事实,我们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以达到共同发展来推动促进社会艺术教育水平提高,进而实现社会艺术教育均衡。让每个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地享受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权利,感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和幸福。近几年,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许多高校也参与其中,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找准方向、明确定位、积极参与到地方区域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品牌院校、特色院校等办学路径提升社会艺术教育水平,使社会艺术教育实现普及化、专业化、特色化。具体来看,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参与社会艺术教育的人群没有明确的要求,因而会产生许多不同,从教学形式来看也有“一对一”授课、小组课、大班课等多种,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发展不均,这些不利于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专业单一,门类不全
相对于文学绘画这两种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和舞台表演这些艺术形式,能够更加直接迅速,灵敏地触及人们情感内心的世界,使人产生丰富多变、细腻微妙的情绪体验,作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思考现今习惯使用的自然科学的授课方式,采取普遍的听课式、传授式教育形式,更应该有效地促进学员获得这样的美好愉悦,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让学员感受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并准确定位社会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在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与改革,改变专业单一、门类不全的不足,社会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改变的问题是适应社会需求,让社会艺术教育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专业门类齐全,让学员想学有教,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艺术教育的专业、门类以及成果主要体现在考级、比赛和相关的音乐演出等多方面。学员通过参加活动,特别是考级来检验自身音乐技能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各省市音乐家协会、各大音乐学院及许多专业院团都组织有各种专业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很多社会艺术教育也是随着考级活动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社会艺术教育的艺术考级,参与者有针对性地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艺术技能,并在考级的曲目、技能等方面有相应的积累。多种多样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顺应了社会艺术教育需求的发展,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艺术实践活动舞台,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单纯从考级、比赛以及音乐演出来看社会艺术教育也是不够的,有些比赛、考级活动被培训机构参与后,通过利益分成为吸引广大学员参与报名,使比赛、考级行为转变为商业行为,这与社会艺术教育的培养人的本质背道而驰。为了得到证书的级别的认可,只重视对考级目录曲目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对艺术内容进行深层挖掘的现象,选择不适合自己程度的级别,拔苗助长似的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内涵关注不够,不利于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3.受众分化,目标不明
明确培训受众群体,增强学员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利用平台建立学习小组,制定和提供学员视角的活动方案。在培训前,在学员群体中,开展指导性、提纲性的课前说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使学习有针对性、具体性,展示和说明讲解,让大家排除对未知知识的慌乱和恐惧,让学员充分展示出主体者和参与者的姿态。利用社交平台的互动性,让学员参与到培训项目的策划之中。学员、学校教师之间的注重沟通与交流,提高可操作性,保证教学反馈的及时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在课程安排与选择上征求教师的意见,以确保项目与学校教学大纲的关联性和知识信息的学术准确性。以学员提出关注点和兴趣点为突破,构建课程框架,有助于学员进行探索、创造性思考。我们要打破混乱无序、目标不明的各种培训,选择有针对性,学员易于接受的积极、乐观、自信的模式来培养个体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社会艺术教育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
三、社会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1.整合资源,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类继续教育满足民众对艺术的渴望和需求,能够推进全民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学员和教师参与推动、带动实践与提前进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拓宽了艺术类大学的社会教育领域、丰富了大学的办学领域。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办社会艺术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面对全体社会民众,满足对社会艺术有需求的所有人,为他们提供再学习、再进步、再提高的机会。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艺术教育功能正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社会艺术服务起到引领、指导、规范及推动的作用。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办社会艺术教育,是实现大学教育的扩充,对社会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院校有研究推动社会艺术教育的能力,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细则来规范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综合艺术院校教育的可用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反馈社会,促进院校教育事业融入社会,实现真正的发展。关注各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形式。能够明确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对社会艺术教育的基点和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专业教师的力量,发挥所在区、市以及省的引领作用,促进当地社会艺术教育、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荣发展。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省市区社会艺术教育具有示范带动机制。依托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艺术教育中心,通过有机结合,发挥各方优势和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与专家、教师、优秀团队的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促进人才成长。搭建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学习平台,发挥以强带弱、以长补短的带动作用,加强社会艺术教育的辐射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特色联盟、共享资源、共育人才、追梦未来的社会艺术教育体系。在学院内外的社会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整体思考、整体布局,协同发展,结合学院的需求,整体发力。建立社会艺术教育教师联盟,社会艺术教育学员联盟,社会艺术教育院校联盟等,连接学校、教师、社会,这是开放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资源创新整合。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发挥区、市社会艺术教育的管理、指导、引领、示范、服务的职能。
2.细化设计,针对不同学员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
社会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对艺术教育有需求的社会人士,其中既有以启蒙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儿童群体,有以审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群体,还有以成年人和老年人为教育对象的成人群体。其中,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艺术教育相对于其它群体比较丰富,中年、老年群体的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因此,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音乐需求,社会不同的艺术教育目标,研究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实施良好的社会艺术教育。为了实现社会艺术教育的目标、顺利开展活动,我们应该细化设计,重新建立相应的、合理的课程结构。从学科角度有舞蹈、音乐、戏剧表演项目;从受教人群角度有学龄前(启蒙、基础、提高)、青少年进阶、成年人兴趣、老年人体验等多种。社会艺术教育是要经历体验、理解到审美的过程。因此,社会艺术教育的课程要具有明确的阶段性,有助于学员、家长明确学习目标,保证对艺术学习兴趣的可持续性。注重课程内容设计和认知程度方面的衔接,从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开展。儿童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是针对儿童年龄阶段,以激发兴趣、艺术感知、培养习惯、良好养成、建立学习的意识的教育为出发点。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使儿童在欣赏和感知艺术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并不拘泥于某种艺术技能的掌握,更应该的是根据儿童的心理进行艺术体验。因此,儿童的社会艺术教育,更多的是用艺术手段来开启心智,陶冶情操。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是针对学校教育以外的艺术培养,是为来自社会不同学校的青少年开展的以兴趣爱好为主的艺术教育。课外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侧重在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鼓励青少年通过演唱、演奏、朗诵、表演等艺术形式,体验艺术之美和艺术情感,发挥艺术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培养学员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提升学员抽象思维和敏锐推理能力、自制力、毅力、专注力等非智力因素。成人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成年人接受能力,心智相对成熟,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等特点,研究适合成人心智特点的教学模式及良好的音响设备基础上的艺术欣赏课程,根据成人需要开设器乐课程、艺术课程、音乐沙龙、讨论课程,成年人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发挥成年人的自我教育和趋势,通过交流欣赏以及艺术技能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是成年人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艺术教育受众群体也已经向老年人群体发展。对于这类受众群体的社会艺术教育,更应该侧重的是审美体验,自身愉悦、心态年轻、充实精神生活。成年人参与社会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达到修身养性、娱乐身心的目的。针对这类人群,艺术教育非高精尖深的专业教育,而是美简雅的普及教育,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上,以审美体验为主,从兴趣出发来感受艺术教育的美和快乐。一般选择简易、通俗、流行、趣味的作品来学习。3.直面问题,社会艺术教育培养学员综合艺术能力不同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固定性,社会艺术教育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和灵活的空间。直面社会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改变艺术教师一贯重视知识传授、过度专注于艺术技能训练的现状,根据当今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对学员进行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用感受表达情绪体验和情感,用表现来传达技能,用鉴赏来感受审美,用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优雅高尚的趣味品性。在艺术老师的引导下,学员进行艺术欣赏,艺术表演,艺术创造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完成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获得快乐,逐渐培养,提高个人在听觉,视觉,动觉,联觉等方面的感性能力,强化这种审美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体验。社会艺术教育的多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有助于学员综合艺术素养的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针对不同学员的多元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教育,面对不同的学员,教师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灵活可变的艺术教育课程,我的教育是在保证学员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员对各种艺术的综合性认识与提高。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可以专门为社会艺术教育设计适用于培养学员综合艺术能力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程以及教学管理,通过这些基础建设来保证对学员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避免单一传统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精英化教学方法。社会艺术教育的层级越丰富,内部分工越多,机构规模就会越大,事物就会越繁杂。艺术类继续教育学院能够发挥对三方面管理的优势,包括课程管理,从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程监控、课程优化、课程研发等一系列内容;对参与教学师资的管理,评价与激励、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职业培训等自我进步完善内容;对学员的管理涉及招生、安全与服务、评价与建议、反馈与跟踪等众多内容,来保证社会艺术教育对学员的综合性培养,通过计划、协调、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反馈到下一步社会艺术教育计划的再开始循环,通过这样的向上螺旋的循环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提升。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意识到文化程度与自身经济情况关系很大,考大学成为山区孩子走出山区,改变人生的最好出路。
然而,不可否认,由于山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部分山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入学率。90%以上的家庭,孩子没有继续读书的原因是孩子没有考上,很少一部分家庭选择“经济原因”,很少一部分是因为“孩子自己不愿读书了”。有很多感人的例子,有的家庭孩子多,就哥哥或者姐姐辍学打工供弟弟妹妹。有一个家庭是家里农活太多,孩子想上学但是不能去上学,有的是因为爸爸去世,为了支撑家庭,孩子辍学出去打工,还有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一学习就头疼而被迫放弃上学。
虽然村里经济比较落后,村民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并全力为孩子受教育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从社会环境问题这一方面看,要想改善山区基础教育现状,首先得发展好经济,同时得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素质,逐步改变对教育的落后的看法,让村民们切实体会到教育的益处;其次是增加对山区教育的投资,改善山区基础教育条件,减轻村民的负担,,保障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点村里做的很好,还免费给孩子提供一顿午餐,学费也只是交十八块钱)
二:学校和老师现状问题
调查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当然就离不开研究学校和老师。研究学校的“办校历史、学校声誉、班子队伍状况、管理现状”,然后才能根据学校现状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教师的“学力结构、学习氛围、责任感、教学实力”是学校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因此也要对其进行调查。
当地教育是很薄弱,教师不够用,所以村里只开了一三五年级,老师也是现学先教,甚至有些老师还不是很负责任,熬时间等着调走,所以使当地孩子基础教育很差,尤其是数学和语文的写作和拼音。在整个织金县都采取的是奖惩制度,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给予现金奖励,教学成绩差的教师给予现金惩罚,垭垅和猓猡是当地基础教育最差的两个村子,教育局每年几乎都不拨钱给这两个地方,钱都给了镇上的学校建校舍,建食堂等等,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去了,这样导致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村里的好学生有的就去镇上上学了,这样使教师的教学成绩更难以提高,所以每年都得被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有的就是熬时间等待被调走。
学校的围墙是去年新建的,学校是两层楼一共六个教室,一间已改成食堂,一间放杂物,一间改为图书馆兼活动室,所以剩下三间教室,教学楼外观看起来还可以,里面的桌子都很破旧,学校也只是外观尚可罢了。
没有的年级,孩子们都得去别的村上学,步行要一个小时。一般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所以孩子没有家长管教,很少有在家主动学习的,村民的文化不高,所以即使爸妈在家的,也无法辅导学生学习,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能做的也只是督促学习,所以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得不到纠正。
当然,学校不免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校的资金不足,教学设施待完善,师资流失比较严重,学生失学率不能忽视等。村里的教育还需校长和教师们以及村委会继续努力改善。
三:学生素质问题
一个地方的教育成效如何,和培养的学生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他们是极其缺爱的。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两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哭,用哭声引我们这些支教的老师下来,那个女孩不哭,两个女孩就用钉子扎她,将她弄哭了。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是再想一切办法来吸引老师的关注,甚至用一些不好的方法。
心理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显得都比较差,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不好不知道怎么改变,心理有困惑不知道怎么去努力解决,意志不够坚定,面对困难往往不知道怎么解决,家庭和学习的压力让他们时常感到焦虑。有些孩子还存在攀比现象,自大,骄傲,喜欢炫耀,有些孩子还不懂得尊重人,孩子们不知道谦让,经常因为抢玩的东西大打出手。孩子们打架现象也比较常见,这些都需要老师耐心的去引导,通过让学生喜欢老师,来带动孩子向好的一面发展。
对于“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这方面,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很大,创新能力不够高,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同学抱怨他们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没有多少用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应当花一定的时间与同学对人生、社会、国家、责任等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提高。
四:反思
关键词: 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101-03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及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点是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倾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社会,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方方面面的得失。主要表现:(1)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重视个人价值与利益实现,轻视集体与社会价值利益。(2)在个人理想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轻理想追求,重物质实惠,个人成才意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看工资待遇高低,再看地理位置好坏 (偏爱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还要看单位知名度和岗位好坏,较少考虑自己能力胜任情况和特长发挥,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3)由于大学生个人意识增强,以个人意识取代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
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家庭教育来说,当代大学生作为95后一代,基本上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而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强化,但是这种责任意识并没有随着进入大学而得到深化和扩展,并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实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社会教育来说,社会和时展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社会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但在同时它又使大学生产生利己主义、个人本位和金钱万能等思想,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责任观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行其道,腐蚀着人的思想,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第三,从学校教育来说,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上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思想意识不到位、导向有偏差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等等。
二、社会实践是培养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它的本质特征告V我们,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和深化对个人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服务和贡献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从中体验到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崇高感,从而更加坚定履行社会责任意志,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有效渠道。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社会调查研究、岗前实习实训等,这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不竭动力。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创造出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总结和反思,可以习得新知识,提高了自己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加深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亲身获得了履行社会责任带给自己的崇高感和愉悦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改造,更快地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社会责任增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使学生在更加准确地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贡献社会,服务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理想、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距,在实践中通过磨练提高,取长补短,大学生可以更快地缩小这些差距,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学校和老师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总体来讲挺高,而且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认知也较为全面。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因为社会实践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校或者老师的教学安排就能解决好所有的问题,而且有些社会实践本身也缺乏系统设计与研究,所以存在着社会实践走走过场的情况,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明确的角色,没有合适的任务,从而产生无责任的体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就是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实质认识不够清晰、全面,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岗前预演、勤工助学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所占比重最低,只有20%。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有的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图个新鲜”、“觉得好玩”,有的甚至是“大家参加也跟着凑数”。
三、充分挖掘和实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越来越重要,其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其重点有三:
第一,做好社会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系统设计,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有针对性的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具体要求是实践教学目标明确,选择载体可靠,学生责任清晰,实践过程可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担当合适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承担明确的责任。比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或者公司员工,他必须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他必须对他的岗位、工作和产品负责,他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等。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既能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又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创新载体,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三下乡、进社区、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实践)、认知实习(实践)等等。要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和应景之作,关键是实践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第一原则是就近原则,比如社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时空限制相对较少,体验性和学习性也很强,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区帮扶、社区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法律等方方面面,可以结合社区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系统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实践固然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增长技能,但服务社会理念更要贯穿始终。有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大多是慈善公益行为,是爱心奉献,理应得到社会赞许和褒扬。这实际上是学生对自我公民角色和责任认知不清导致的片面看法,它与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弱化有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履行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奉献个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的是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双赢的公共利益,它从来不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奉献与付出,所以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又是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小结
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在心灵深处蕴含着较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社实践就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把钥匙。大学生本身也对社会实践具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只要高校和老师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科学设计,认真组织,不断丰富其内涵,挖掘其社会责任价值,就能够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