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实例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的。
1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并将更加广泛深入地显示出其诸多优点。
1.1优化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不在单纯的靠从教师那获得信息。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1.2优化信息资源
在网络的教学系统中,存储着专家、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书店,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软件(课件)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所有的上网软件;专家板块,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学识,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所有这一切,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2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实例
在必修一中,“细胞的分裂”一节的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两者的区别,笔者上了两遍,课后找学生发表了对这两节课的看法,绝大部分的学生一致认为借用多媒体让他们很好的记住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叙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法,学生反映说没听懂,有些名词概念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染色体于染色质间如何转化,纺锤体,赤道板,细胞板等等, 因此利用课件进行课堂集中演示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从而就优化了课堂教学。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课件提供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显微图片、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演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片、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各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而对这部分内容更深的认识。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考虑的问题
3.1 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虽然有它特有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应过分的依赖它,一上课就用,也不去考虑内容是否适合用,结果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同时,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只把设备当成黑板一样,只把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关于这一结论的来源的过程。学生也就没有一个认识、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比如在教授食物链时,只把食物链的相关图及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没有表达食物链产生的过程――放短片。这样,学生也就没有观察生物的吃食现象,也就没有办法观察到链状的关系,也就很难理解食物链这一概念。从而,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2 不要脱离生活,过分注重课本
在教学中,只看重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上,而忽视课外辅导的教学上。这样做,只能让学生暂时学会,而没有巩固复习的过程,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学到手,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食物链时,如果不让学生课后去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吃食现象,学生能记住食物链的概念吗?
3.3 多于学生沟通
多媒体教学德育课堂作用
当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
一、多媒体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多年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总结出一些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有效学习的体会。认为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进行较为理想的教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德育课堂知识更丰富。
多媒体课件特别适应于德育教学,多媒体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感觉,特别是声音和视频动画等给人的印象极深,利于接受产生影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教育,实现了师生间真实、交互、动态的思想观念灌输,这种技术的运用,师生不仅可虚拟化直面交流思想,还能通过网络即时交换和共享信息和知识。教师将德育内容以文字、图像、视频或文本的形式给学生,拓展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意识。
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依赖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德育资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政治的求知欲望。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但使德育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有助于课堂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政治教育的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知识信息中能够感悟到哪些是最有用的,我多采用提前做好课件的办法进行指导式小结。这些课件除了下载要补充的时事资料,配上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三、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达到信息师生共享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在教育心理学或学习心理学看来,教育技术是用来帮助人们学习的工具,其核心即为如何利用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这个定义宽泛到足以包含经典的教学用具技术,如书本和黑板,以及现代影视技术如电影、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及摄影仪,也包括正在出现的新技术如交互电视、计算机投影、卫星电视、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及互联网。就内容而言,教育技术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这是通信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交换和共享信息。教师将德育内容以文字、图形、视频或文体形式全天候传给学生,并能够即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运用最新理论知识完善自己,引导学生。多媒体技术的智能化,还能够辅助德育教学过程中达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在德育相关软件设计时采用超文本的思路,在多媒体的链中融入德育方面的知识和规则,使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内容,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和行为表现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的吸收,从而达到明显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标。
四、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改变。
在德育教育的观念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双向教育,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树立起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在教育模式方面,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突破了原有的限于围墙内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学生可以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德育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往班级授课制一直占主要地位,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小组德育形式和个别化德育教育简单,学生能够置身于最有效的德育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德育教学原则、教材形式和课程设置等。可以看出,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德育时效的一条必由之路。
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参与进现代信息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题。据了解,现在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家庭都有电脑,只是因为部分学生不能将电脑的功能转化到学习中而被家长禁止使用。我们在探索中将电脑发挥其本应发挥的作用,推动学习,提高能力,这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所期盼的。笔者在该班中开展的“自制课件”活动满足了这种需求。首先在计算机老师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课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开阔视野,如“中学学科网”、“网页教学网”等,然后成立课件制作小组,由学生对同一节内容制作课件,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而且激励学生在竞争中努力创新,展示自我。实践证明学生的动手潜能很大,他们制作的课件完全可以与教师制作的课件相媲美,信息技术的参与给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既获取了知识,又在活动中使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德育课对现代信息科技的积极运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在未来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将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当学生们纷纷议论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的有关教改的各种消息,并为自己能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摆在老师面前的却是一道难题: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更新,这并不是最大的难点,难就难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纯工具性的局限而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最佳载体,教师如何成为技术的主宰而不是受制于技术。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苦苦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诚然,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工具。但由于某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绝对认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份的执著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因而,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被肢解成为考点罗列的考试演练场所。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学美质,而且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失去其生成发展的根基。更直接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一根粉笔一张嘴,重点难点加要点”的满堂灌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这绝对是失败的教育。
那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何把原汁原味的文学美感尽可能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如何真正的从素质教育上下工夫,如何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原有传统的“手写式”教学方法,这些就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有关问题的一些想法。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很强,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采取的就是图示法,用一幅幅图画来反映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讲,就象小时侯我们看的连环画,图画和故事情节联系得十分紧密恰当,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象。”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图画展示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又加入了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及理解,并且用配图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避免了纯粹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学生在接受具体而直观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总结概括等抽象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就用两幅图画来展示课文内容(见图一、图二)从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对话,说明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家中无成年男子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事,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心事重重、军情紧急、忠孝两全、)
(图一) (图二)
课文的画面感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节。
如分析课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段,因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练却又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掺入自己的想象。这段文字虽寥寥数 (图三)
语,却很具画面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木兰横刀跨马、飞度千山万水的矫健英姿,凛冽北风传送孤寂的打更声,冷森森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活脱脱一幅塞外战地景致,正如(图三)所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边地战场的残景来反映战争的冷酷无情、悲壮惨烈,同时又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少女木兰形象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有了画面
的提示,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依据,
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战争场面更多的想象,
在他们的脑海里诱发更多的生动画面,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样的,在课文主题的挖掘上,通过图 (图四)
示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图四)所示,我们就能够从画面中木兰的两种不同装束体会到她既有巾帼英雄的豪气干云,又有纤纤少女的儿女情怀;既有对国家的忠,又有对父母的孝。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的丰满和富有人情味了。
另外,课文的审美价值不光是体现在画面感上,文字的优美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文字的音韵十分和谐动人,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无不铿锵流美,读来使人有珠圆玉润之感。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给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忽略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提了一个醒。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执教《我们成功了》时,截取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时全国人民的喜悦气氛。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黄山奇石》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黄山景色如何奇异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的大量黄山图片,使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多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天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景象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太空生活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北京教育技术研究》,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科技发展在当今数学教学中的影响认识不足,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另外,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欠缺,而不愿尝试改革的现象相当普遍,往往由于技术问题,这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中难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操作不熟练,影响了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教学的程度和范围.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并会使用一些信息处理软件,如Word、Excel、Internet等,但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第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不到位,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不高,形式化的现象严重.一些教师认为只要用了多媒体,将课本内容制作成幻灯片,上课时再逐一播放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把黑板变成电子白板而已,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或形式的多样化,使用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课堂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展示或信息资源的机械呈现.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减弱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本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主要表现在:(1)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2)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而是网上下载得来的,不经修改,不符合所任教的学生实际,也不明白制作的原理,只会生搬硬套,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3)课件制作的画面背景复杂,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却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课件;(4)制作课件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5)课件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6)编写和制作课件没有进行细节设计,只注重课件的外在表现和计算机操作,缺乏对知识内容的挖掘,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被削弱了,体现不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应对措施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关键在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现代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不仅教师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且需教师更新观念.为此,农村初中学校需要对教师实施四个层面的培训:(1)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2)信息技术能力培训;(3)教学设计方法培训;(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如,组织教师集中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市级、区级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活动;请专家到校进行技术培训等.
2.找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切合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