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关键词】绘画;艺术;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55-02
文明是人类的标志,而最早的历史文明包括艺术也都和所发现的大量的生活场所所留下的遗迹有关,甚至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乃至更久远的年代。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北部的岩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批岩画与现时代的艺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而传统艺术的概念应当是当今直至远古的艺术,当代艺术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正如人类的发展史一样,一个地方衰落下去,又在相应的地方产生新的文明和艺术。
一、石器时代的美术与绘画
艺术的历史概括来说分为:古代美术史、中世纪美术史、近代美术史、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史。古代美术是对石、骨、角等材料粗糙简陋的加工,伴随着这类加工的逐渐向精细发展,开始出现了岩画、雕刻及人体装饰品,对以后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旧石器时代世界美术
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那里的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以狩猎为主,当时的人们因以狩猎为生,而动物便成了他们聊以生机的源泉,跟捕猎后圈养起来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为了能捕猎到更多的猎物而将猎物的灵魂画于岩壁之上,以祈求能顺利“得手”,为了刻画猎物他们从土中寻找和制造颜料,利用动物的骨髓做调色油,用动物毛做画笔等等。他们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感受动物的呼吸,聆听动物的鸣叫,动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严酷而单纯的现实生活中古人的感知能力超然,他们聚精会神用自己的灵魂去感知和表现动物的灵魂,当你(每个人)在看岩画时,都会被那画面背后的隐藏起来的看不到的生动的灵魂而感动。世界公认“天才”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阿尔塔米拉岩画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令人感动的绘画”。
(二)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绘画
我国最早的绘画在距今3万年左右,山西省朔县峙峪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其被发现在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上,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图和愿望。而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也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在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中发现了陶器而得名的“仰韶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迄今6至7千年。因陶绘上的“鹳鱼石斧彩图”而得名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在整件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形有机的相结合,且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把柄的石斧,石斧上的符号、孔眼和紧缠的绳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中鹳与鱼面对石斧,隐藏着先民对劳动情景的特殊审美气质,同时对劳动工具的崇拜,相信工具像神一样的保佑着人类。石斧被赋予灵性的神圣化了,它成为了氏族的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祈求石斧能保佑氏族的平安、吉祥、欢乐和丰收。而画上面鸟与鱼和斧的画法俨然不同:鸟用白色平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鱼与斧却用了黑粗有力的线条勾勒,轮廓显得醒目且庄严,刚柔并用表现出主题的神态,堪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杰作。
以上所述中可以看到欧洲最早的绘画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5000年。当时生活手段很少,环境的恶劣,需要依靠借助人自身力量之外的巫术来维护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更使人类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农牧业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通过超然的力量来保佑以获取平安,图腾崇拜被对自然物的崇拜和对“神”的敬仰所代替。所以,从中石器时代起,造型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从写实的手法开始,转向抽象化和符号画了。“鹤鱼石斧图”是最具有新石器时代美术风格的绘画。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公元2000年古希腊爱琴海文化中,其建筑壁画有陶器和其他工艺品上的装饰画,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里特文化。那时已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金属工艺、冶炼技术、象牙雕刻和陶器工艺等出现,在壁画、雕塑和建筑方面也已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克里特彩陶的特点是黑底上绘白色,红色或橙色的花纹。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内已出现了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经过精工雕琢的铁锛、铁斧,说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的历史。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史上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内容突出了神权与王权,其完美而神秘、杰出的造型艺术特盛行了多个世纪,创造了中国早期文化艺术在世界的雄厚地位。从爱琴文化的克里特到黄河流域的商朝艺术中都可以看到,产品不仅美观还具用的良好性能,而且它的美观性和装饰性都在趋于完美的发展。
再看商周青铜器,整个外观造型威严,整洁。器两边的把手利用动物的威武造型,器身圆润、浑厚。器盖和器身融为一体,最顶处有盖,以防脏物落入,底座端庄,挺直耸立。器物上的装饰以龙纹、凤纹、雷文、云纹、兽纹等的连续纹样为主且出现双层装饰更加显示出神秘性。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那时的文化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它形神兼备又实用,堪称历史杰作。以上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从爱琴海文化到我国黄河流域的青铜器在绘画上都凸显出当时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传统与当代的差别
中世纪美术: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哥特艺术与罗马艺术、伊斯兰教艺术、蛮族艺术和日本的佛教艺术。近代艺术: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时,艺术上产生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产生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璀璨的艺术,它包括现代派绘画、雕塑以及电影、现代舞和戏剧。当代艺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文学、艺术等也随着在历史变革的反思中发生着概念性的变化。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哲学家乔纳森主张的“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它跨越了国界家和科学的界限,从建筑学到想象艺术和音乐,从文学到历史,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都涉及到了,而且它不限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在绘画领域方面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电脑画、新绘画、新表现主义、涂鸦艺术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都在提倡要积极地与世界接轨,都在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在这样一种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形式背景下,旅游城市也应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东风实现自身的发展。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前去参观和欣赏,其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可以说冰雪文化已经成为哈尔滨的支柱产业。但是即使如此,哈尔滨也不能够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而应该及时转变和创新自己的发展方式,冰雪文化应该寻求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便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该文基于这个背景,探讨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冰雪文化产业的转型。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冰雪文化;产业转型;研究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其中,在创新发展这一个发展理念下,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了实施移动互联网强国战略,并且提出要实施“互联网+”这样的行动计划。这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得到大力支持和推广,为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树立了指导方向。这样做不仅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有效,而且移动互联网强国战略使得我国涌现出了许多新颖的媒介形式。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就会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形势下,传统的冰雪文化如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就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传统冰雪文化产业的不足
东北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使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而这一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北的特色支柱产业。据调查,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冰雪节日庆祝旅游的活动。而且,当地还将这些冰雪活动与当地的主要文化、健身以及民俗的表演相结合,在游客的参观和欣赏期间,不仅可以自己自由的滑雪、参观各种冰雕的展览。在这样多姿多彩的冰雪旅游活动的推动下,哈尔滨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艺术以及各种的冰雪贸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哈尔滨的传统冰雪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就逐渐显露出来。下面,来分析一下。
1.1冰雪运动文化氛围不足
大家都知道,哈尔滨的滑雪项目一直广受游客们的欢迎。而且,哈尔滨也因为独特的环境具有许多的人工以及天然的滑雪场。但是,除了高山滑雪项目之外,哈尔滨目前较为提倡的是大众越野滑雪。这样的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但是由于越野滑雪的知识没有得到普及,在加深各地的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的冰上体育运动项目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这样有趣而且简单易学的冰上体育运动没有在大众中推广开来。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冰雪体育运动的氛围不够浓厚,不能够有效激发来此旅游的游客对于冰雪体育运动的热情,制约了冰雪体育运动的市场需求,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发展[1]。
1.2市场管理存在不足
虽然哈尔滨发展冰雪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但是其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的表现为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市场的导向方面存在着问题。在冰雪文化产业中,其管理阶层的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在开展一些冰雪民俗文化活动的时候,其配套的设施没有跟上,与国外一些同样的冰雪文化产业的对比可以发现,其远远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的冰雪文化产业,无法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无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产业虽然是发展时间较长的旅游产业,但是由于其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管理的水平不高,对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产业的管理没有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对于硬件设施方面较为重视,但是却容易忽略产业发展所需的软件设施[2]。
1.3服务质量及设施不高
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景点中的旅游设备的建设不够完善,由于滑雪场自身的特殊条件,使得其交通不够便利,给游客的进入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一些有关食宿、公共卫生以及停车安全等的服务设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4旅游形式单一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扩展主要是围绕着冰雪旅游观光以及各种滑雪项目的体验和参与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旅游形式中,穿插着不同景区之间主题的更换以及滑雪项目的更换。虽然哈尔滨的旅游主要是以冰雪文化为主,一切的旅游都离不开冰雪,但是,这样的旅游形式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激发游客的游玩兴趣。
2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广播一直是人民群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发生在国内外的事情,电视和广播可以说对我国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也是通过电视或者报纸广播等媒介所熟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逐渐开始流行,虽然新媒体的而出现较传统的广播和人电视这样的传播媒介都比较晚,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出现并且流行之前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介进行。但是新媒体不仅能够进行视频信息的传播,而且较之于电视这样的传统视频传播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它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进行传播,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的观看,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3]。
3传统冰雪文化产业的转型
3.1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
在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以及电脑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必不可缺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他们来随时随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所以,哈尔滨传统的冰雪文化产业要想实现转型,获得更高的影响力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就需要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来进行宣传。具体来讲,冰雪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应该和当地政府进行积极配合,在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转型的财政支持时,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当地的旅游文化进行宣传片的拍摄,同时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请一些名人来担任旅游大使,提高哈尔滨冰雪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3.2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扩大营销渠道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将知识与当前先进的技术进行紧密结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一些聊天以及社交的软件不断地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产业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服务,利用多种的形式,进行多个领域和多渠道的营销。对于市场客源的人群结构进行详细划分,对那些经常上网的人群采用合适的营销和推广[4]。
综上所述,明白了当前哈尔滨传统的冰雪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借助当前比较流行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和更大发展。
作者:于洪波 单位: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修远.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张娜.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济效应及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九章算术》 日本 和算 “小学” 传承
中图分类号:N09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对中国算书中问题的继承
在说到《小学九数名义谚解》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与其神形相似的中国算学经典之作――《九章算术》。但在一系列的考证中,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沼田敬忠参考了《九章算术》,原因如下:
其一,本书《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的各章名并未全部参用《九章算术》的;其二,如关于分数的称谓,《九章算术》方田章所用“约分”与本书“之分”的称法有所区别;其三,《九章算术》中将“差分”与“衰分”一视同仁,而在本书中将以区别;最后,包括《海岛算经》在内,《九章算术》和本书的例题内容全都是不同的。
虽然,本书没有参考到《九章算术》(前章提到这可能与当时《九章算术》在日本失传有关),但《九章算术》中算学的知识体系深深扎根在本书中。
首先,现能明确考证到的,本书的参考本――《算学启蒙》(它可谓是《九章算术》的改编本)。《算学启蒙》在日本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它不仅为日本传播了发达的宋元数学知识,还影响了包括日本和算泰斗――关孝和等一大批和算家,甚至是整个日本和算体系。在本书中,也有诸多问题继承了《算学启蒙》。
其一,如本书中衰分章“差分术”中有题曰:
“今鸡兔共十二其足阒共三十八问鸡兔各几何”
“答曰鸡五羽兔七疋”
“术曰列共数十二以兔足数四乘之得四十八内减共足三十八余十为实别列兔足四内减鸡足二余二以为法实如法而一则鸡五羽也以减鸡兔共数余即兔七疋合问”即:鸡数=(共个数?-共足数)鳎ㄍ米?鸡足),兔个数=鸡兔共个数-鸡个数。
其题正与《算学启蒙》中卷中,“求差分和门”第一问题类似:
“今有鸡兔一百共足二百七十二只只云鸡足二兔足四问鸡兔各几何”
“答曰鸡六十四只兔三十六个”
“术曰列一百以兔足乘之得数内减共足余一百二十八为实列鸡兔足以少减多余二为法而得鸡反减一百即兔合问,又术曰倍一百以减共足余半之即兔也”即鸡数=(共个数?-共足数)鳎ㄍ米?鸡足),兔数=共个数-鸡数或兔数=共足数-共个数?。
可见在这两例题中虽参用的数字、单位不一样,但无论是题型还是解题方式都是一样的。
其二,在本书少广章列有算盘分布操作的“明h横E”:
“一纵十横 百立千仗 千十相望 万百相当 满六已上 五在上方 六不积聚 五不单张 言十自国 不满自当 若明此决 可习九章”
并且本书在后说明此歌诀出自《算学启蒙》,现考证《算学启蒙》上卷目录中有此歌诀的记载并与本书内容一致。
其三,在本书勾股章第七问,有术题如下:
“今有勾股积六寸只云勾股之差一寸问勾股弦各几何”
“答曰勾三 股四 弦五”
“知勾术曰立天元一为勾0――加入差一寸为股――以勾相乘之为二段积0――寄左别列积倍之以与寄右相消得开方式――平方开之则得勾股三寸依之亦得股弦也”
虽然在《算学启蒙》中并没有例题与之相同,但在解题的术语方法中有着类似之处,如《算学启蒙》下卷的“开方释梭门”中曰:
“今有直田四亩九分只云长平差二十五步问长平各几何”
“答曰平二十四步 长四十九步”
“术曰立天元一为平0――加入云数为长以平乘起为积,寄左列亩通步与寄左相消得开方式,平方开之得平加差即长合问”
除了《算学启蒙》,本书还继承了其他中国算学问题。如本书盈H章题一:
“盗人在桥下布ラ配分スル桥ノ上ニ在テ闻ニ其人数モ布ノ数モ知ス只云每人布十二端ぐ分レバ十二端余リ每人十四端ぐ分レバ六端不足スルト云问人数布数几何”
“答曰盗人数九人,布数百二十端”
这问题与《孙子算经》的“盗人各人6匹で6匹余り、各人7匹で7匹不足”以及和程大位《算法统宗》的“盗人”问题相类似 。
《小学九数名义谚解》本虽乃为日本算学之书,但其中算之学表现甚广。其书不光继承《算学启蒙》《孙子算经》 《算法统宗》等书中的诸多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江户时期《算学启蒙》《算法统宗》等代表的“九章”算学体系知识对包括沼田敬忠在内的和算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说整个“九章”算学体系对和算的高度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当然,因为史料的有限,目前对《小学》本继承中算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这是值得中日数学史中有待精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小学》对江户初期和算书问题及内容的继承
除了继承中算中的问题,《小学》也沿袭了江户初期和算书中的很多内容。从前面可考察的参考书目中就可知道,由于一些限制原因如《解伏题演段全集》《演段大成》《规矩元法》等书因失传现已无法查考。从现有的条件能查考的和算书主要有《算学启蒙谚解大成》《m劫记》《算俎》以及《竖亥录》等。
如本书方田章,在其命名田地形状名称时就参考了和算书并:吉田光由的《尘劫记》(参照《算法统宗》而写成)、岛田贞继的《九数算法》(参照《数学通轨》《数书九章》而成)、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
其次,在本书衰分章中的5例题分别继承了吉田光由的《尘劫记》、\K和澄的《参两录》、百川忠兵卫的《新篇算记》等中的问题。
另外少广章第5题第四题为“明开方进退”题,这是指开平方、开立方、开三次方、四次方等多次方的方法,此法在《算学启蒙谚解》《天元指南》以及《和汉法记》等诸多中算书中都有提及。如《算学启蒙谚解》中“明开方法”记载道: “置积为实及方廉隅同加异减开之” 少广章第七题和《九章算术》少广章一样对“分子”、“分母”加以说明,并且根据《括要算法》中“关氏孝和・新定玉率”定“玉积率”为 /6(由关孝和圆积率355/678得之)。此外,开平方、带开平方、相应开方、开立方、带从相应开立方都能从《和汉算法记》诸书中考证。另本章还详考了《和汉算法记》以及山田正重的《改算记》中“四角锥台和圆锥台的求体积问题”。
盈H章的“盗人”问题:
“盗人在桥下布ラ配分スル桥ノ上ニ在テ闻ニ其人数モ布ノ数モ知ス只云每人布十二端ぐ分レバ十二端余リ每人十四端ぐ分レバ六端不足スルト云问人数布数几何”
本章其不仅参考了中算书,还继承了如吉田光由的《尘劫记》中的“盗人”问题:
“盗人各人12端(=段、反)ずつ取ると12端が余り、各人14端で6端不足するとき、盗人の人数と布数をう”
还参考了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的“盗人”题中“各人8端で5端不足し、各人7端で10端余る”以及“各人8端で5端余り、各人6端で13端余る”问题。
方程章第二题:
“桧十二本杉八本松二十三本共代银三百三十三钱桧五本杉十五本松六本共价二百零二钱桧九本杉十四本松五本共价银二百一十八钱问桧杉松各一本价几何”
根据导野达雄所考证的,此题与吉田光由的《尘劫记》以及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卷4中连立方程式问题都是相同或相似的。
勾股章中已知勾、股、弦中两条件求另外一边的“勾股差”问题也是继承自多家和算问题。如吉田光由的《尘劫记》的“勾股”问题(山田正重的《改算记》对《尘劫记》中部分“勾股”问题的错误进行改正)。顺便说一下,筱山市安间家史料馆所藏的著作《本乡x正》也使用了“股陪(勾股)”一语。
当然,《小学》本中所继承的和算问题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参考的古文献的限制,现笔者无法一一考证。
3结论
《九章算术》乃至它的相关性文献的研究一直是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对于“小学”范畴的“九数”研究还不多见。现本《小学九数名义谚解》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它为《九章算术》在日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另外,此书从“小学”的范畴出发,对考察江户时代日本数学家对《九章算术》知识的理解,有着特别的意义。
通过梳理出中国经学传统中《九章算术》及其注释的历史脉络以及对《小学九章名义谚解》的注解,总结两者对“九章”知识体系认识的差异性。共同点:都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多参照中国传统的经学典籍进行注解。不同点:其一,中国经学传统对《九章算术》及其知识体系的注解偏重的面广有章名注释、有数学术语注解也有术文的注解,而《小学九章名义谚解》更多的是章名、术文的注解其面相对狭窄;其二,《小学九章名义谚解》会举一反三并不循规以往的注释,结合日本现有的情况给予新的注解。
通过探讨《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的例题与图解,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算书、对江户初期和算书的问题都有继承。虽然因当时的历史原因《九章算术》在当时已经失传,《小学》本并没有参考到《九章算术》。但是《小学》本仍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袭了《九章算术》知识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沼田敬忠,《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盈H章.
[2] 算学启蒙,中卷,求差分和门.
[3] 吉田光由,《尘劫记》.
关键词:个人传统性 文化发展 民族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1
1 问题的提出
台湾学者杨国枢[1]首先提出了个人传统性的概念,将其心理特征定义为生活在文化传统中的民众所具有的与之对应的心理与行为,包括价值动机态度情感与行为意向等,与个人现代性相对应。而个人现代性心理特征则定义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而诱发个人现代化所表现出来与之对应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个人具有的传统性心理与行为并不会因社会的变迁而消失不见,而会与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心理与行为共同并存,形成其独特复杂的心理特征。个人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遵从权威”,强调在各种角色关系和社会情境中应遵从、信赖权威;二是“孝敬长辈”,强调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勿伤父母名誉,为父母增光;三是“安分守成”,强调安分守己、与世无争、逆来顺受、厚古薄今;四是“宿命自保”,强调少管闲事、明哲保身、命中注定的观念;五是“男性优越”,强调在工作和生活中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女性不如男性的观念。
研究表明,个人传统性与传统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人传统性作为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必然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个人的传统价值观越强烈,那么必然他身上的传统性也将表现得越明显。传统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作为民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必然会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汉族和藏族虽然同是生活在中国的两个民族,但是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却有着千差万别,因此,本研究着重对藏族和汉族的中学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个人传统性的差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共对473名学生被试进行调查,其中包括藏族学生288名,汉族学生185名,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都有,不过比例不是很均衡。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在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所编制的传统人格量表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而成。量表为likert式五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传统人格分量表得分高意味着人格的传统性较强。传统人格量表包括5个方面:一是“遵从权威”;二是“孝敬长辈”;三是“安分守成”;四是“宿命自保”;五是“男性优越”。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结果分析
表3-1 藏汉两族学生在个人传统性上的平均差异比较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中学生在个人传统性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藏族学生的个人传统性总体上以及各个具体的方面都明显高于汉族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从结果研究中我们看到,藏族中学生的个人传统性都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一方面从两个民族本身的文化信仰来说,藏族人民对于个人传统性的信仰更加专一和虔诚。传统的藏族社会信仰藏传佛教,长时期社会的政治管理属于政教合一的形式,可以说藏族人民对于佛教信仰非常虔诚,而个人传统性的内涵大多则源自于佛教文化本身[2];然而汉族人民接收到的文化更加多元,如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就有儒释道,而不同的人其自身的信仰又各自不一。另一方面从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以及对外开放的原因,汉族人民所处的大陆与西方社会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更加的频繁,因此外来的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会较大,潜移默化之中,现代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传统性就会减少;相对来说,藏族人民所处的青藏高原就会较闭塞,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较少,就会较好地保存其固有的传统性[3]。
然而数据结果所显示的藏汉两族的中学生在孝亲敬祖维度上的个人传统性的显著性不及其他维度,藏族学生相对高于汉族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族和藏族的学生都是非常认同和保持了这一传统性,藏族中学生的这一表现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汉族中学生也表现得这么明显呢?其实这一点还是很好理解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来的封建君主都注重以“孝”治天下,而这一传统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5 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个人传统性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界定则是来源于杨国枢的提法,然而,杨国枢的研究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且是在台湾进行的,如果原本照搬到大陆已显不合时宜。因此,关于传统性的研究需要以后的学者不断去尝试和创新,探索出适用于本土的个人传统性。同时,个人传统性与传统价值观容易混淆,有的甚至将两者互相替代,这将不利于个人传统性的研究,那么如何将这两者进行区分理解也将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藏族文化的构成[A].佛教与藏族文学[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