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概论

发育生物学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育生物学概论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教育职能,做好知识教化、道德教化、情感教化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借助图书馆的阅览导读工作将阅读疗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走出误区。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面收藏各种知识信息载体、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进行社会教育职能提高全民素质的阵地,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人们的注目。因此,在新时期教育方式转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将这些知识财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内涵,为深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教育职能做好知识教化、道德教化、情感教化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并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如期学成离校。为此,我们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尽早地尝试“阅读疗法”,去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走出误区。

一、何谓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源远流长,目前仍受国内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它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早期预防。尤其是心理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它主要是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心理状况、智力水平、个人兴趣和博学程度等为病人推荐不同类型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图书,来帮助病人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改善病人的情绪,排遣病人对疾病的优虑,以最终缓解或解除其心理障碍的一种图书阅读辅助治疗方法。

图书具有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紧张心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励培养人的意志。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对阅读疗法持肯定态度。

二、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

阅读疗法之所以能够治病,就在于图书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了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了读者的病情,调整保证了机体与其生存所在的环境保持细致的平衡,这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祖国医学就有七情失衡致病之说。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人的情志是在机体的正常调节下,随着外界环境各种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种种反应性活动,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引起疾病。但如果情志活动过度,泼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每易影响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阻塞、气血不和,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影响不同脏器,产生不同的病理和症状。如喜伤心,则血气散,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守舍,可以出现失神、狂乱等证候。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则面赤,气逆,甚至吐血,呕血,昏厥卒倒。忧思伤脾,使脾气郁结,结于胸腹,于是胸院痞塞;脾气受伤,运化无力,则饮食不思,消化不良。悲优伤肺,则肺气抑郁,甚至耗气伤阴,而致形瘁气乏。惊恐伤肾,则精气内夺,肾气受伤,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等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优伤肺,恐伤肾。”同时,七情致病,不仅能伤及五脏,而且能使人体气机紊乱,气化功能发生异常,使五脏之气的平茜协调关系受到影响,正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致病,虽然各有所伤,但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多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如喜、惊、恐都能影响心主神明,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悲、优、思,皆能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脱腹胀满,食欲不振,久则肌肉消瘦;郁怒不解,能影响肝的条达和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急躁易怒,暖气等症。

总之,七情亦是内伤疾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这种病变因素,是人与外界事物接触后产生的,也就是各种精神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不同事物、不同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变化。人在大自然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密切接触,情志时刻在活动变化,但是虽动而有节制则无伤。因此,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很大。它既可使人发生疾病,又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尽早采用阅读疗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用阅疗去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端正他们对待一切事物和环境的态度,从而战胜心理障碍,解除心理疾病。

一些业内人士说,如果病人在治疗期间能够通过阅读重新领悟人生,取得一些积极的认识,那将是对常规疗法的极大配合,有时在疗效上甚至远远胜过药物。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作品领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领悟是积极的,积极到可以救人,有的人的领悟是消极的,消极到可以杀人。有人领悟到人生就是受难,拼搏也是白搭,相反的领悟会把情绪向相反的方向调节,阅读带来的疗效也就截然不同,所以实施阅读疗法,推荐读物的环节十分关键,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当患者情绪或态度偏执的时候,不能再推荐可能引导患者进一步向偏执方向发展的读物,例如,历史上中国曾有相思加肺病的女子读红楼梦而加重病情,命丧黄泉。总之,推荐读物首先应考虑到过于悲愤的人要给他推荐令其高兴的书,过于兴奋的人要给他推荐促其冷静的书,而不能以悲添悲,以优济优,在其阅读过程中要细心观察,以防领悟走偏,适得其反,一旦发现患者领悟上出现偏差,要设法终止其阅读活动。

每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王波等人曾说,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各种事件形成的,当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体验到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动机,驱使人采取竞争等多种方式,参与或制造一些事件,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长久得不到扭转,不愉快的体验长期郁积,人就有可能被挤逼到疾病那儿去。阅读的可贵就在于人们通过它可以进人到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在这时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叫作0的人,他跟你的经历、性格都十分的相似,可是他却比你更贫穷、更弱小、更倒霉、更悲惨。在阅读之前,你可能只和单位里叫作0的人相比较,那个人根本不如你或同你差不多,但他却借着某个事件飞黄腾达,志得意满,引起你的愤葱和不平,阅读之后,你开始尝试和0比较,结果在后一个中,你找到了平衡,找到了愉快,也找到了健康。这就是通过阅读悲剧性的读物,以书中人物的不幸冲垮自己胸中的块垒,来扭转或扔掉不良情绪,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类型、开展阅读疗法新尝试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类型

1.大一综合症。一些学生以前都是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路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大学这个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地方,却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便不知所措,产生恐慌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进人大学前是学校的尖子生,但进人大学之后,由原来的尖子生在芸芸骄子中成为普通生或后进生,这种反差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甚至自卑、失望,自暴自弃,产生无形压力,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或期望过高。因此,他们一旦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就会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把交往失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对方对自己的误解,导致其心理的封闭,失去了与他人沟通的愿望,在被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等心态。

3自我认知障碍。近几年人学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过分保护和宠爱。他们心理特别脆弱,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差,缺乏对自己、他人、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茫然。

4.就业心理障碍。由于现实生活竞争激烈,就业不容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心理准备不足,美好的愿望有时会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复杂的心理使他们极度焦虑,如不及时加 以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5.恋爱心理困惑。恋爱是以感情为基础的,随着恋爱的进展,双方必然在心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情绪反映过于强烈,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大学生由于人生经历少,心理尚不成熟,在恋爱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总之,这些因精神和情绪因素而引发的症状和亚健康状态,我们可以通过阅疗与文献中的精神分享相互作用来进行治疗。不同程度地矫正他们病理性情绪状态、减轻环境给人的压力。

(二)尝试阅疗概括几种有益形式

1振奋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书刊,具有质量高,内容新,积极向上的特点。大学生因失恋,学习成绩差,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原因而导致精神颓废,通过读书可以振奋精神,增强意志力,控制情绪,克服困难。

2.排遣烦恼。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而造成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情绪,往往是挥之不去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作者的感情进行交流消除烦恼。通过阅读,会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松弛情绪,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3.拓宽视野。大学生有些心理问题是由于视野不开阔,高校图书馆在开展阅览导读服务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观察了解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在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基本情况之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一些服务方式和内容,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有目的的实施图书治疗服务。

4.获取知识。图书馆中许多心理方面的书刊都是心理专家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仅就交际方面就有《交际与口才》、《做人与处世》、((涉世之初》等书刊。它们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交际的良师益友。任何一位心理医生、辅导员、父母亲人,都不像这些书刊那样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大学生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办法。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学科[1],其理论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医学生物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高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许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因此现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例,分为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社会学、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细胞工程五个部分,共17个章节。而目前临床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时安排为40学时,如果授课时每章面面俱到,不但与后继学科内容重复,而且学生势必觉得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何将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容量较大的知识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是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结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杨抚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最大特点在于线条清晰、内容浓缩、重点突出、框架分明。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让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和相互关系,不会陷入过多繁冗的细节之中而迷惑。辅助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优点在于各个知识点讲解得透彻详实,知识面辐射广,案例较多。在授课上,以主教材拉章节线条和框架,在对重要知识点扩展时,让学生参阅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让其在学习中慢慢地参悟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其次,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备课时,查阅下游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渗透、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铺垫作用。对重复的内容要淡化或舍去,对延伸的内容要讲透。比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这部分,离子泵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药理的一些知识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讲透讲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核糖体章节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余设为学生自学内容[1]。再如信号转导部分,这部分新名词较多,转导路线繁杂,内容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生物化学中将详细学习,但由于该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抓主线轻细节,让学生建立一个受体、配体、信使、细胞信号转导特点和路线的宏观整体印象即可。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将各个章节的一些最新动态、前沿专题引入。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重视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1]

由于授课的学生将来都要进入临床,他们关注的重点常为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因此,经常会有初学者问我,学习细胞膜、细胞器这些内容,到底和今后的临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关系?

因此在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特别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同时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01年以来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医学奖“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学奖“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2007年生理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等,通过这些对生物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并非只是过时、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设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一章节,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细胞教学中的删除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细胞与亚细胞结构图的来源,以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培养过程,好奇而充满兴趣。生物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学科,任何数据的产生,都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简要介绍常规研究技术和方法。其重点集中在以显微镜介绍为主的细胞形态研究技术、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组分和亚组分的分离、测定技术。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过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对后续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病案的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分章节讲述后进行相关的病案分析,将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大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比如在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介绍,让学生对膜受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讲授内膜系统中的溶酶体时,以“矽肺”和“痛风”为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加深对溶酶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细胞周期的讲解中,将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肿瘤治疗策略贯穿其中,举例讲述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和使用原则,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的理解。

(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各种生理过程)多集中于细胞的微观水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应强调图形、动画、文字的三结合。如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中,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这两种运输的原理。在讲解中应对比图形并引入动画,将两者差异变得直观可辨,一目了然。在细胞连接中,涌现出许多关于连接的新名词,如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桥粒、半桥粒等等,光从语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过细胞连接总图的展现,各个连接类型的区别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完整的细胞连接通讯网络。又如细胞微丝和微管的装配,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呈现出“踏车行为”这种动态的组装过程,一个几秒的动画,能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印象。细胞信号转导的动画演示,能强化转导线路中的每个传输节点,能形象展示信号传递中蛋白修饰或结构的改变,以及之后信号级联放大的生物事件,让学生从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区分、不易理解的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学上,加大图形和动画的使用频率,通过动画图形之间的对比,区分相似事件,建立动态的概念,形成相互联系的全局观,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3,4]。

(三) 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PBL教学法的特点[6]。在医学细胞学教学中,适当穿插PBL教学法。如细胞骨架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讨论。在内膜系统教学中,在讲述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及相互动态关系时,以“胰岛素如何合成、分泌”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胰岛素如何翻译合成”、“如何加工修饰”、“如何分泌出细胞”这三个问题,从而具体到“这个过程和哪些细胞器有关”、“每个细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这些细节问题。通过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最终完成对中心问题的学习[7]。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第一门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感,容易忽略对知识点的关注和理解。在初期实验教学上,应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将预实验所拍摄的照片及录像穿插在课件中,在操作关键点上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在中期实验教学上,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验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使用药品和操作步骤的目的性,得出实验的流程图。在实验过程中,提倡能够丢开书本,按流程图,有逻辑地进行独立操作,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拥有一个系列性、完整性较强的实验体系,并非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就能做好实验。此外,还应加强实验课堂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让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2,8]。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心态,对于部分有专业兴趣倾向和喜爱科研的学生,可开放实验室,让其根据相关的课题进行实践,过程中采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查文献、写综述、写实验方案、实验小结、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实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肖桂芝,刘朝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3).

[2]张锦宏.曾军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

[3]王艳杰,孙阳等.“多元化”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军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5]杨飞.向光盛等,细胞生物学事件主导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

[6]李正荣.朱栋梁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第3篇

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山西省中药材种植规模有优势,但中药材产业无优势。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将生物科学新技术运用于山西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这无疑成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改革能顺利实施,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全院发动,人人参与,举行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集百家所长,纳众人智慧,为生物科学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献计献策;多次召开系主任、骨干教师、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全面分析和讨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关情况;不定期地通过网络、电话、信件以及到我们历届生物科学专业在中药企业就职的各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对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制定出具有山西中药资源特色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既要兼顾本院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合理配置了教学资源,促进农学(中药)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又能着重解决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不但凸现生物科学的前沿和工具作用,也能进一步彰显出中药材产业的实用作用。

2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并举,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重视培养过程,科学处理课程之间、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教书育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教书又育人[1]。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业务上能较好地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主要知识点和关键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将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增加现代课程学时,删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与删减课程内容的原则是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时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根据不同课程性质,注重基本理论、原理与基本技术、方法,比例适当;兼顾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安排,避免相关课程间的内容重复;注重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准确性。生物科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就目前来讲,生物科学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主要包括数理化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等。在构建生物科学理论教学体系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建立扎实的数理化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包括:高等数学Ⅲ、普通化学、大学物理学、有机化学Ⅰ和分析化学Ⅱ等;二是学生应具备牢固的生物学知识功底,内容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特性、营养、生长,代谢途径与代谢调节,微生物生长与代谢产物形成动力学等,由浅入深来理解掌握,开设的课程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三是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基础,以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课程有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同时加强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概论、组织培养、中药资源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材GAP管理认证、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分离技术、中药加工与炮制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等选修课,并把这些选修课置于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相关制药企业中进行“实情实境”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构建综合知识框架,进行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帮助他们去理解、思考、应用、再学习有关新知识、新技术。

3科研成果进课堂,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在大学,不教书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则不是好老师。科研与教学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将相关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融入课堂教学,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涌现出“教学名师”。“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则是创造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只有源头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产生教学上的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筑。我院的教师,大多是活跃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对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把握的比较好,针对这一实际,我院要求老师要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上下功夫,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助于构筑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我院鼓励真题真做,使本科学生能在大学阶段参加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开阔视野,培养动手和协助能力。“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助搭桥梁”已经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多层次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生产实际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是现今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办学的真实写照。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学生实验实习条件

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实现培养多技能、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我们通过改善实验室基本条件、加强实验室管理、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和强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对实践环节进行了优化。

4.1合理整合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是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障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需要,对生物科学特色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进行了调整与扩充,进一步增加实验室面积,补充采购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并计划分阶段实行进一步购置。同时加强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出台相关实验室管理文件与规定,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通过调研并修订了实验室管理方案,改变原来的实验室由系管系用,统一为院管院用,使实验室运行更为顺畅。现在又在进行实验室的重新分配,在确保全院本科生实验所用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以科研团队为模块的科研实验室,这也将能为本科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供场所保障。另外,通过多方争取,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逐年增加,也将会为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夯实基础。

4.2试行“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改善实验条件的同时,着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尽量使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实习课单独开设,甚至还可打破课程壁垒,整合相关实验与实习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如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两门课的实验组装成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以达到强化实验教学,用实验手段探究知识的目的;建立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放到开放实验室中进行,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以项目为载体,围绕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来进行科学研究,树立“研究过程”远比“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思想,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开放实验室,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实行全程导师制,一般二年级实行大学生助研计划,三年级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拓展学术思想,增强科研能力,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设计[4]。考虑到社会特别需要动手能力强、有思想的专业人才,我们还正在着手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平台。校内基地,如山西农业大学建设的产学研一体的“巨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新高地,把培养人才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在园区生产实践不但能学会种地,学会生产,掌握生产技能,学习农业新技术,切实加深对“三农”的了解和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巨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有的资源,与巨鑫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生产水平,真正做到校企双方“双向依托,融合发展,共赢互促”。校外基地,如江苏恒丰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我们山西农大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举办“恒丰强”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班,将“恒丰强”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及早引入我们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使学生入心入脑,并通过“恒丰强”班学生文化知识与创业就业的零距离进一步宣传“恒丰强”;同时,“恒丰强”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班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企业实习,不但可培养出恒丰强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可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除专业实验课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外,将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法”,到工厂或企业开设,努力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教师能实时指导,让学生不断从实验结果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有助于学生由课堂走向实验室,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黑板上种田走向大田种植,由实验走向科学研究,乃至工厂化生产。

5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第4篇

双语教学模式通常认为有三种:(1)沉浸式双语教学,即学校使用一种不同于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2)维持性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3)过渡性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根据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结合我院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认为,适合本院双语教学的是第二模式、第三模式或这两者的结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汉语向学生解释学科教学内容,同时讲解相应的英语表达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直接通过英语思维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内容。

1.双语教学的语言学和心理学依据。语言学依据是根据由Krashen提出的五种假说之一的“语言输入假说”,即当学习者接触到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且关注意义或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习得。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1)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2)输入必须是有趣且密切相关的;(3)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4)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学习者对于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语言的输出能力。那么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能给本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且让他们感兴趣的语言输入,启动了语言习得机制。因此,“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观点对双语教学过程中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心理学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它强调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课堂上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积极,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英语为传递信息和内容的媒介,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促进认知的发展。

2.国外双语教学的理论。国外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我们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较多。本文采用认为大脑为思想库的思想库模式。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两种语言没有融为一体,但是它们的运作方式来自这个思想库;两种语言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成长发育。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都能促进整个思想库的发展。因此,思想库是汉语与英语的共同基础,同时作用于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我们实施双语教学共同刺激和促进了思想库的发展,所以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我院生物工程专业是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有“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生物技术概论”“微生物学”等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有发酵资源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发酵资源与利用创新团队等省级创新团队。本院将以这些为依托,大力开展双语课教学,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和外语水平,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为了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实现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及其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从教学目标、学生、师资、教材、管理等方面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以期通过交流,保证顺利实施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1.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实行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作为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双语教学方面。双语教学目标应根据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现状制定。双语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后不但要掌握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流利地阅读和理解生物工程相关学科的英语文献,学会用英语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短期目标为:在加强英语基础之上逐步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双语授课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工程英语专业词汇,阅读英语教材和基本听懂教师的课。其次,长期目标为:学生能够把英语真正作为一种可自行使用的通用语言应用到生物工程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做到不仅能看懂英文,而且能够用英语思维,使英语不再成为我院毕业生择业和考研的障碍。

2.了解学生。由于双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外语水平及专业基础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本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入学总体基础较好,部分同学入学时或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基本上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之间差别较大,因此分两种形式进行:首先,选一门或者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例如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及设备和微生物学)同时开设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外语水平及兴趣选择双语教学或汉语教学。由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首先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外语水平,所以不必对所有学生硬性要求修双语教学课。其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食品营养学)则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采用双语和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可在两种班级之间进行轮换试听,根据自身接受能力选择班级听课。

3.培养师资。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那么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取决于双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包括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和思维等能力。在能够获得学校资金支持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来提高整体双语教学水平。首先,通过引进欧美、澳大利亚等著名大学的专业双语教师来实现。由于这些教师全部用英文授课,所以最初由本院相应课程的教师协助他们进行双语教学,与此同时还要求本院教师学习这些外籍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技巧。其次,通过输出人才或举办英语及相关课程教学的专题培训班来集中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外语水平和授课能力。选派具有良好英文基础的教师前往具有良好双语教学经验的国家进修相关课程,寻找相关院校合作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同时,也可聘请相关的双语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水平。

4.精选和编写教材。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是选用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的和再版次数最多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通过学习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而且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到新的教育思想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但英文原版教材并不是都比国内教材先进,需要主讲教师进行挑选比较,参照中文版的教材,上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使之更适合于本院学生学习。同时,鼓励高水平教师自主编写英语讲义和教材,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媒体教学配套软件;在编写过程中引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献,补充当前研究的热点;并且在教授基础知识、广泛介绍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重视介绍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的生产与研究状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科学管理。首先,学院院长负责制定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及分配保障资金;教研室主任负责选用和编写各门课程的双语教材,研究双语教学的科研课题以及建设双语师资队伍等;教务处负责监督管理总体上的课程和教学质量。其次,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承担双语课程建设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评价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方式评价教师,以期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2)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来评价学生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业成绩,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如每学期末或每门课结束之前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完成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包括授课态度、语言水平、专业水平等;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和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接受程度。最后,建立针对双语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为了鼓励教师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补贴。可由教务处制定文件规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英语讲义、英文授课比例达到50%以上的教学工作量记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2倍。并且可对双语教师在奖金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进修与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结束语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第5篇

烟草学是农学门类下的国家特色专业(专业代码:090108T),行业特色鲜明,主要培养具备烟草生产、烟草遗传育种以及烟叶质量检测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及其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烟草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自197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首次开办学历教育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烟草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四年制本科生。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是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代码:070401)和生态学(代码:071004)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2],是目前农学专业(代码:090101)的重要课程之一。烟草学是农学的二级学科,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本科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把《农业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诸多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烟草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而且其品质形成与诸多生态因子关系复杂,《农业生态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烟草学科的发展需要。鉴于此,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首次开设《烟草生态学》课程,作为烟草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学习。经过近5年的探索,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将《烟草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定义和特点分析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独特的自然环境只能靠人们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津巴布韦烟叶质量好,与它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研究来看,生态条件对烟叶特色的影响程度超过50%[3]。我国云、贵、川、鄂等地烟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适宜,有利于烟叶香气物质积累和优良品质形成,适合烤烟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烟草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关系的科学。《烟草生态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烟草学专业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知识分析烟草学生产和科研中的相关问题,为烟草栽培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烟草生态学》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态学理论与烟草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大量现象的分析需要建立在明确基本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例如,中国烟叶公司目前在全行业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我们要求学习过《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该项技术推行的原因以及需掌握的要点。首先,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烟田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其推行原因是由于化学农业的长期不合理使用,污染了环境,造成烟蚜天敌及一些有益昆虫的大量死亡,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4]。烟蚜茧蜂能将卵产于烟蚜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蚜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蚜虫死亡。可见,烟蚜茧蜂与烟蚜之间是典型的寄生关系,这一种群与种群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对烟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以上是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原因。其次,在生态对策方面,烟蚜是一种典型的r-选择生物,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如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0℃~30℃时,烟蚜仅需7d就可以完成世育[4]。正因如此,烟蚜在烟田往往呈现爆发式增长,故烟蚜茧蜂释放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实际操作中,要求在烟蚜呈点片发生(田间烟株平均蚜量≥10头/株)时放蜂。再次,生物因子对种群的调节往往受密度的制约,因此被称为密度制约因子。烟蚜茧蜂即为烟蚜的密度制约因子之一,对烟蚜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当烟蚜茧蜂密度大时,烟蚜种群的个体数量会迅速减少。但烟蚜茧蜂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烟蚜种群和烟蚜茧蜂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关系。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1]。因此,如果烟田生态系统中的烟蚜茧蜂过多迁入而数量剧增,烟蚜就会因为受到过度抑制而减少,烟蚜数量减少后,反过来会抑制烟蚜茧蜂的数量。可见,确定合适的放蜂数量是维持烟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点。据此,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文件(国烟办综〔2015〕232号)规定了具体放蜂量:田间蚜量1~5头/株,亩放蜂量200~500头;田间蚜量6~20头/株,亩放蜂量500~1000头;田间蚜量21~30头/株,亩放蜂量1000~1200头;田间蚜量30头/株以上,亩放蜂量不低于1500头。从以上实例可知,《烟草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考教材选择

如何根据专业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目前尚没有《烟草生态学》等专业特色教材出版。针对这一问题,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多次组织本课程教研室老师讨论,确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生态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生态学(第2版)》和中国农业出版社《作物生态学》等3本教材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基础生态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院士及具有多年生态学教学经验的3位教授共同编写的。该教材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内容简明扼要,按照传统生态学的发展顺序,依次分为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几大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内容融合成一章,即“第二章 基本生态关系”,着重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作为《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进行重点教学。

《农业生态学(第2版)》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主编。全书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一共有6章,主要阐明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部分共有5章,主要针对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体系中,烟田生态系统、烟草种植区划等实践部分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框架设计即参考该教材。

《作物生态学》由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主编,在概述作物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形成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作物与辐射、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要素的生理生态关系,进而介绍了作物分子生态、群体生态、信息生态、生产生态和安全生态的理论和技术。该书注重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作物学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我们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借鉴该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主旨思想,构建了烟草与光照、烟草与温度、烟草与水分、烟草与土壤、烟草群体生态和烟草安全生态等章节,为实践部分的主体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课程是整体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需遵循全面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需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基本原则[6]。烟草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烟田生态系统,是基础生态学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根据上述原则,在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后,着重介绍了生态学中的基本生态关系(第二章),包含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基本原理、群落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四个部分,为实践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烟田生态系统是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具备传承了自然的微妙生态关系,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印记,因而具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自身规律。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烟田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并着重分析了烟田生态系统有别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重建性明显、社会性强等突出特点(第三章);然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征、生态作用、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第四、五、六、七章),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用以分析和解决烟草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烟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关系即烟株之间对空间、营养等的竞争,因此群体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为此,在第八章着重介绍了-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等群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烟草群体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理想群体构建方法;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逐渐提升的烟草安全性要求,安排了第九章的内容,本章在学习作物安全生态概论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烟草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推行措施。第十章在介绍作物生态分布与生产区划的基础上,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的成果,包括中国五大烟草种植区的分布、生态条件和烟草种植基本情况,旨在使学生掌握我国烟草生产的基本生态条件、生产状况。

四、教学方法优化

在高效本科教学活动中,没有通用的跨学科的“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5]。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倡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将课堂精讲与互动讨论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设疑法、多媒体演示授课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运用。(1)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意识。教学上采用大量的照片、图片、表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然而,多媒体教学有时也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思考和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其他教学方法为重要补充。(2)以启发互动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取证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光照对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时,讲到“增加长波光比例可以促进烤烟的碳代谢”,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为这一原理提供佐证。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其用科学生态观思考问题的习惯。(3)以案例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烟田虫害往往是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或流行)。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烟田虫害以节肢动物为主,是一类典型的外温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活史进程都与温度密切相关。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突出。(4)提倡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报名参加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践动手等诸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