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我国的高校一直都是为我国培养各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并且也一直是我国科技人文方面的弄潮者、带头人。如今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利与弊都是相当明显的,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变得更加轻松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完成许多以往极为繁琐的问题,并且无论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会变得极为便利。但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是高校对于自身教育管理模式不得不做出新的审视,从而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关于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思维进行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教材的制定通常都是少数教师经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较为主观的制定,就算其本身有着调研程序的存在,但是也是具有极大局限性的,无法完整且真实的反应全国教育效果的数据统计出来,因此传统模式下,教材的制定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则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大数据时代当中我们通过高效的网络调查与统计可以极为迅速的将现有的教材当中,哪一部分是让学生喜欢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哪一部分又是学生不喜欢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教材当中的优点和缺点,这些优缺点往往都是较为客观的并不带有太多的主观意识。其实大数据对于教材编写的影响仅仅是大数据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影响的一个侧面,无论是对于学生经常进入的误区统计,还是对于各个教室教育效果的统计,都在对整个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思维进行着根本的改变。
(二)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当中尽管大部分高校课程都是开放式,可以让非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旁听,但是这种模式却依旧使得教学资源较为集中化,一个高校的教育资源仅仅能集中在其高校本身而无法向其他高校扩散。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种集中化的教学模式将得以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课程上传到网络当中让学生在网络中听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复的听课以加深印象和掌握其中的重点,另一方面这种网络化教学所面对的受众是更为广泛的,无论是高校内在读的学生还是其他高校的学生乃至社会人员都可以进行听课,从而使得高校教育不再仅仅限于其一所大学之内,如今这样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实际上已经悄然来到,例如目前最为流行的MOOC,MOOC集中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无论身在哪一个大学内都能享受到顶级大学的教学资源。MOOC对于我国的教学资源不均衡现象有着很好的改善,它除了具有其他在线课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之外还具备着一些其独特的优点。其实这种在大数据时代下所产生的网络教学模式都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使得其不仅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管理,其同样需要将精力放在网络教学方面,以保证其整体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的评价模式进行了创新
在教育评价中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技术层面来对于教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对整体的教育综合质量进行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其对于教育的评价不在局限于主观的臆断和个人的经验之谈而是变为了一种具有数据支撑的客观评价,其可以通过在各类教学平台上学生对于各个导师课程的点击量进行统计也可以活跃度调查来对整个教育评价进行数据支持。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高校教育管理的预知性
未卜先知或许听起来是较为玄幻的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当中却变得越来越有依据和底气。我们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任何事物的未来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虽然这个判断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却是极高的。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员其实也是如此,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与教师各类日常生活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的数据分析找到学生目前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包括了在教学活动中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也可以对未来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其整个过程都是有着各类数据作为支撑的,因此其准确性还是能够有所保证的。大数据的预知性在未来必然会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二)高校教育管理将要求教师需要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当中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能力,其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因为在未来摆在教师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课程方面的难点重点,还包括了各类学生的数据信息,教师必须通过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来得出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当侧重于哪里,又将精简于哪里,从而使得其教学更加具有效率和实用性。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影响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并且在未来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必然也会以创新作为出路,只有在教育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才可以使得高校的教育更加具有效率,也更加能够使得其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更加有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
摘 要:文章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方式,论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利与弊,并对医药类高校读者的阅读方式进行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93-02
19世纪70年代,Bryant指出人们倾向于用“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来描述多元化,认为碎片化是由于中心的缺失导致的。19 世纪80 年代,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出现在了“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中。在 2007 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浅阅读时代到来,碎片化阅读则是其中的明显表征之一。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并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相关服务,因此,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的碎片阅读也正在被更多的研究者关注。
1 碎片阅读的利与弊
1.1 碎片阅读的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之所以称为阅读,因为它也是读者汲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读者的阅读一般是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无论是现在逐渐兴起或是人们追崇的电子出版物、微信、微博,还是以前人们阅读的传统纸质图书,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系统性、连续性或者是分段的、碎片式的阅读。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包括快捷方便(65.3%)、高效(51.6%)、门槛低(47.9%)、信息量大(44.1%)、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26.8%)、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20.7%)、娱乐时尚(17.7%)。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是读者利用工作和学习的零碎和闲暇进行的阅读。它通常是读者利用碎片时间对篇章的一部分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能为学习和工作带来愉悦。新媒体的介入,使碎片阅读成为新闻和时事热点的接受窗口。
1.2 碎片阅读的弊端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显示,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49.6%)、弱化思考能力(49.2%)、使人们不再进行深度阅读(38.6%)、容易遗忘(37.3%)、易受情绪牵制(31.2%)、阅读丧失文化意义(13.8%)等。在浅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缺乏深度,无法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对知识的追求流于浅表,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扬与文化的传播发展必将造成严重的影响,使人类自我认知、系统思考的能力退化,进而在阅读这一文化领域最终丧失公民。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2 碎片阅读对图书馆及读者产生的影响
医药学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公众账号,定期新闻消息和图书馆资源动态。以广东药学院图书馆为例,它定期的信息通过图片、专业性的短文、语音与读者用户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使在校师生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资讯。
2.1 为图书馆提供新的被认知的渠道
与纸质读物相比,微信碎片阅读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浅阅读、浅思考”,有学者认为,这种阅读使阅读变得浮躁。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方式。因此,在碎片阅读盛行的今天,医药学院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推送读者所关心以及想了解的内容。由于碎片化阅读的载体多样化、场所多样化,使得图书馆这一知识服务机构有了新的被认知的渠道,也促使图书馆为采用新的媒介提供新的用户服务平台付出更多的努力。
2.2 微信碎片阅读提高了读者学习的主动性
与被动学习相比,“微信碎片阅读”对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更多选择的主动权,因此,读者的兴趣更浓厚,领悟也更深入。同时,对于读者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是一种主动学习和自主阅读的方式。碎片化阅读需求某种程度上也促使图书馆有了拓展服务领域的可能性,除了传统的深层系统化知识服务以外,引导更多的读者通过浅显但愉悦的碎片化阅读,使其喜欢上阅读,从而使对其进行深层知识需求挖掘具有可能性。
3 医药图书馆资源共享实践分析
3.1 开展网络阅读活动
医药学院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学生以及教师等科研人员,由于他们的阅读时间都是零碎而且不固定的,因此,图书馆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阅读活动,在新进职工的培训中增加图书馆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还可以在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等特定节日开展阅读宣传活动,这些都能帮助图书馆推介优质的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借助网络拓展读者群体、举办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如网络微阅读、微采购、微推荐、微培训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校开展阅读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地进行策划和组织,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3.2 丰富读者培训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碎片阅读的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需要掌握正确的检索技巧和阅读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开展检索培训技巧的相关选修课或相关讲座,使读者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这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读者就可以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那部分内容。同时,面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培养读者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否则,他们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毫无价值的信息上,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容易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
4 医药图书馆服务策略
在“服务读者”策略的指导下,广东药学院图书馆树立了正确的服务观念,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键的阅读方式。这种新颖的信息知识传递服务方式,促进了读者数量的提升,扩展了读者用户的知识范围,提高了读者的自身修养,为建立多层次、思维性强的微信阅读网络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①服务观念。在微时代,广东药学院图书馆的服务思想从原来的“读者需要什么信息图书馆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转变为“图书馆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信息”以及“图书馆带领读者关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的学术信息及学习信息”。②服务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处不在的WiFi网络连接,改变了每个人对所需信息的接受方式。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院的专业优势,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③服务对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以往图书馆的主要用户是在校的学生以及教师,现在,只要用户添加了学院图书馆的微信号,就可以了解图书馆的藏书,共享图书馆的相关资源。
5 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下的碎片阅读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医药学院图书馆只有顺应发展趋势,完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才能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咨询服务模式,让他们可以随时了解科研前沿的信息动态。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立,使读者可以在碎片阅读的导读下,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Bryant J.the Dangers of Fragment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4th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 Atlantic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Washington,D.C.,U.S.:[s.n.],1974,11.
[2] 段致兵.巧对碎片化悦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J].中国编辑,2012(5):29-31.
[3] 卢章平,徐静.“浅阅读”背景下的图书馆延深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1(3):109-112.
[4][16] 张丽英,梁曦.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整体化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5(8):10-14.
[5] 杨红.“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2008(2):93-94.
[6] 清华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启用[EB/OL].[2014-06-06].http:///dra/news/annoucement/5074.
[7] 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5(3):66-68.
[8] 刘政序.“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析[J].今传媒,2013(4):39-40.
[9] 庄华涛,吴启花.信息“碎片化”的利与弊[N].中国教师,2013-10-19.
[10] 文艳霞.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出版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55-58.
[11] 李小霞.基于开放信息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6):24-27.
[12] 周静.论社会阅读的“二律背反”及图书馆的破解之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 13-15.
[13] 任福兵.微时代浅阅读对网络信息危机生成的影响机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4): 53-58.
[14] 王子舟,周亚.“浅阅读”争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J].图书情报知识,2013(5):15-21.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教育信息化当前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 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颇具规模。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新建了录课室,实现了“校校通”,建立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且开展了大量的以提高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活动。
虽然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但是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1.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助力者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学,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必须成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和开发者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更能从信息化浪潮中提取积极有用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利用。既能优化教学资源,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3.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示范者
在信息化环境中,各种真假好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尚未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和污染。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三、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1.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促成了教育的革命,改变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情景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扮演的是高高在上的角色,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话语权。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可能会通过教师的讲授学到一定的知识,但也因此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质疑的勇气。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信息唾手可得,重要的是质疑,探索的勇气与能力。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方式和情境都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革。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引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质疑的能力。比如,笔者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第单元Internet这个话题时,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网络的利与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仅得出了结论,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和探索质疑的能力。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库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七种学习能力:一是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创造信息的能力;五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六是发挥信息的能力;七是信息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比如平时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充电,向同事专家请教,积极参加培训等,并把所具备的能力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比如,笔者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这个单元时,在课堂上插入了几段笔者平时积累的搞笑小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集中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教师要创造性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英语学习注重平时的积累,笔者在任教的两个班级分别建立了两个微信群,全班同学可以把平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发到朋友圈,或用英语在朋友圈表达自己心情。同学之间还可用英语互相评论。这种积累词汇写句子的方式比原来的写在本子上老师来检查的效果好的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再比如,定语从句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有的时候老师要反复讲解好几堂课,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笔者就尝试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事先让学生周末在家观看了一个关于讲解定于从句的微课,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给学生答疑解惑。这次仅仅用了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却原来明显提高了很多。这充分体现了翻转课堂的高效性。
另外,在讲授新课时,利用和主题相关的图片,文档,音频或视频来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作为一名大数据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优势,打造高效课堂。
4.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接受新事物
信息时代,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形式不断增长,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是自身不断学习,善于把信息内化为知识;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交流、访问,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者。信息时代的交流、沟通、检索、查阅如此便利,网络的力量可使一个问题“一呼百应”,世界已经如此开放和包容,只要你愿意学习,愿意交流,这个网络世界都会给你提供机会。教师如果还封闭自己,势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专业知识结构可能会陈旧、老化,思维僵化、固化。此外,教师还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挖掘新事物带来的优势。笔者以前认为学生不要用智能手机,但现在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手机成为学习工具,学生可能不会随身携带纸笔,但一定会随身携带手机,随时下载、拍照、保存、记录、上传、分享、评论都很方便,拍下感兴趣的事,记下感悟的瞬间,下载有用的资源,让学习观渗透到生活中去,学习内容与场合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也丰富了学习内容和方式。
当前,水电工程建设高峰期暂时已过,行业进入了“后水电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大设计院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压力空前巨大,如何正确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是摆在每一位水电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工程造价专业在我国水电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水电市场的新变化,适时的提出水电设计院工程造价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及理念,以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造价;后水电
1“后水电时代”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初,三峡、二滩等巨型水电工程开工建设起,我国水电行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新技术应用、新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加快了我国水电建设的步伐,为国家基础建设、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随着国内主要水系(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电资源快速开发,西南大部分地区水电资源的经济可开发性正在逐渐减小。我国已逐步放开电价市场,水电工程投资的高低对上网电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水电开发的动力。现阶段,水电电价同其他形式的电力能源(如火力发电、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能等)价格相比无明显优势,以大渡河、澜沧江上游水电站为例,电站发电成本达0.45元/kWh,如果将电力送至华东或广东地区,其落地电价可达0.6元/kWh,远高于当地火电上网价格,水电工程基本不具备建设条件[1]。当前,我国处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在下降;社会各方围绕水电工程建设的利与弊均有着各自的态度。因此,水电工程参建各方(如业主、设计院、施工单位等)面临着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复杂,水电设计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2造价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面对传统市场急剧萎缩的现状,水电设计院如何能够“稳市场、保增长”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水电市场发展趋势和新业务拓展需要两个方面来分析造价专业面临的现实压力。
2.1传统业务发展趋势变化
大型水电站建设往往存在实际投资超过概算投资的情况,尤其在电价市场自由放开的当下,对业主的建设信心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水电企业积极推进国内水电项目领域内的总承包业务,如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与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组成联营体中标杨房沟水电站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这是继鲁布革水电站之后我国水电建设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实践,是国内水电项目总承包业务的先例,为新常态下水电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水电工程由于具有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现场条件复杂等特点,如果企业采用总承包模式承揽项目,自身就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其中,费用风险是最为突出的风险,造价专业在测算总承包投资额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业务压力。
2.2新业务拓展要求
目前,各大水电设计院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外,还在大力拓展国内市政、地铁、景观工程、城市管廊、海绵城市等业务,但由于新进入的业务领域,其专业性和行业性极强,市场本身已经充分竞争,水电设计院要想完全立足尚需要一定的过程。在编制投资报告前,造价专业首先就要了解、熟悉相关行业的编制规定、定额具体内容;如果参与项目投标,还需要了解当前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报价策略。由此可见,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市场外部都对造价专业的技术实力和业务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造价专业发展方向探讨
面对当前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对造价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思考专业发展方向,笔者囿于工作所见提出以下拙见,期望有所启发。
2.3.1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已建水电工程资料,对待建工程提出合理预测
当前,水电业主为了早日抢占市场份额,对设计报告的质量和完成报告的时间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部分国外水电工程前期资料较少无法满足勘测设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生产需要,有必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及时积累并对工程资料(如价格信息、工程量、合同价等)进行分析、整理,建立水电工程数据库,作为企业核心商业秘密进行保存;利用水电工程数据库的资料为新规划、设计的水电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通过将工程勘测设计成果、施工建设情况、费用投资效果放在现代数据平台进行展示,既能够向业主直观展示设计院的业务实力和工程资料积累情况,赢得业主的信赖;又能够为设计院开展总承包业务提供一定的工程数据。通过建立水电工程数据库,可以将个人的经验总结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各阶段工程投资提供佐证。
2.3.2多渠道丰富、完善现有水电定额内容
在现阶段,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业务依然是部分大型水电设计院主要利润的来源。但随着水电工程建设难度加大、业主对工程设计理念提高、对工程功能要求增多、施工手段日新月异、新结构新材料层出不穷,现有水电定额的内容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设计的需要,从业人员要多渠道寻找编制依据,确保投资编制的准确性。例如,可以根据设计报告中所提的设备数量、参数和施工布置,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后求得单位工程量所需的人、材、机耗量,再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匹配反算,求得较为合理的定额耗量;参考其他行业应用较为成熟的现成定额,并结合水电工程施工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参照类似定额进行推算;在施工现场跟踪施工工序,测算施工工效,对已有定额进行调整;对先进的施工手段和施工设备要有意识的进行资料收集,提前做好技术储备。通过上述方法,增补现有水电定额内容,为单价编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2.3.3造价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专业能力,更要具备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造价专业在国际工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从业人员首先要改变“仅懂本专业知识和外语就能胜任国际项目要求”的传统认识,笔者在参与某国际项目设计过程中发现投资测算难度和所涉及的知识面远超想象,如工程所在国官方公布的人工工资水平、建筑材料价格、运输报价等信息和当地公司报价有很大的差异;工程所在国税收的计取方式、退税要求等,与我国相关税收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工程中涉及的对投资影响显著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在我国相关建筑定额中无对应内容;工程投资各项费用的组成和建筑工程单价组成与我国造价体系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企业如果想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并能赢得一定利润,首先就要控制好费用风险,其次,在充分考虑其他各种风险。因此,从业人员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经济、金融、物流、财务、法律等知识,更要学习国际惯例、了解他国工程规范和造价体系,时时收集、吸收国外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业务能力,以国际视野来看待国际项目。
2.3.4拓展造价咨询业务范围,提升价值链服务
水电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造价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着水电工程建设发展势头的减缓,造价专业同样面临着传统市场的萎缩。面对此种情况,有必要针对服务对象和潜在市场进行细分、定位,从而寻找业务突破点、拓展业务增长点。例如,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的机构难以胜任水电工程的招标工作,设计院造价部门可以通过获得招标资质的方式来逐渐拓展此方面的业务;还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招标控制价编制、调价因子权重测算、执行概算编制、变更索赔处理、竣工决算等[2],扩大现有主要业务范围,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专业自身业务范围拓展、业务链延伸,既保证了自身专业的技术优势,又扩大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最终全面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造价人员工程经验的积累,为企业相关总承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2.3.5立足传统业务,积极向其他新专业领域发展
在今后一段时期,水电设计院涉足地铁、铁路、港口码头、市政、污水处理、城市景观、城市管廊、海绵城市等市场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造价从业人员首先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能意识到向其他行业发展是企业生存和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从事新领域的业务时,要克服定额体系不同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熟悉、学习、掌握其他行业定额编制思路和费用计列要求;也要积极学习、储备新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工程设计形成有效且全面的理解,以便计算出合理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从业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和效率,更要想法设法追赶新业务领域造价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本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结语
水电设计院面对“后水电时代”国内传统市场业务量萎缩和新业务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竞争充分的现状,提高对造价专业业务能力的要求是必然和必须的,这既为造价专业的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同时也为造价专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业人员只能从自身找办法、寻出路,迎难而上,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业主提供技术支持,维护企业和业主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与业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造价专业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升造价专业的价值所在。
作者:吴仁达 李佳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中文慕课促进学习模式的转变
相对于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慕课来说,中文慕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中文慕课发展的意义却更为深远。“如何利用慕课这种新兴教学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势必要朝这种可以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崭新模式迈进。目前,在高校共建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已经上线了包括唐宋诗词人文解读、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几十门课程。这些精致而生动的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慕课承担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外,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本色职责。传统学科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启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模式。黑龙江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该校自主开发了《论语》人生课堂、《菜根谭》与职场智慧两门国学慕课。通过优课联盟平台上线推广,面向全国89所高校开放,可供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将慕课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势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产生各种影响。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课程具有吸引力。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慕课选取的课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被视为圣人之学、载道之学《论语》,而且课程环节更为生动,如“孔子是个威猛的男人”、“老夫少妻惹争议”。将光芒万丈的孔子还原为生活中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孔子,不再是严肃如定义般的陈述——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而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他的身高、他的样貌、他的出身,依据史实娓娓道来。这样的国学慕课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拉近了学生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2)课程具有现实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针对性。中国古代典籍对习惯于“读屏”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既艰涩难懂,又与现实生活关系疏离。为打破学生这种敬畏有余、兴趣不足的学习状态,中文慕课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如国学慕课《论语》人生课堂,将《论语》的真知灼见融入现实人生,以古今相关文献加以印证,结合经典与经验,还原一个真实又丰富的孔子,使孔子的智慧成为人生路上的最佳指引。而《菜根谭》与职场智慧,则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职场行为理论相结合,用古典文学来讲解职场行为,以此指引职场人士成功发展。中文慕课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融入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还能兼顾现实的需要。这样具有吸引力和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才能真正掌握古代文学中丰富的知识,才能领略到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思想。而这些正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2、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慕课,则是一种‘理想课堂’的重现,观看视频的人,都能够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的感觉,感受到的是大师正在给他个人上课。”[2]慕课将传统的教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如国学慕课课程按知识点划分节次,单节慕课时间在10-20分钟内,设置了后台互动系统,师生可在线上实时交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便于师生沟通,有效性更强。学生可就某个知识点与老师和“线上同学”不断探讨交流、加深理解,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而这种更深层次地学习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的学生,写不出有创新性的论文。这种能力无疑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
(二)中文慕课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文慕课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院系间和校际间的阻隔。不仅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但学生与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师间也有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同一院系的教师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学术交流,共享科研心得,以促进本校教师科研水平上的整体提高。更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指导出更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还应自觉地利用学校日渐丰富的慕课资源,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学术视野。中文慕课的勃兴,为新建本科院校和偏远地区本科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提供可参照学习的范本。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接触到科研领域的新动态、新观点。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古代文学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理念。如同学生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一样,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只有教师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才能为提供有价值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才不至于使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创作中束手无策。教师只有打破固有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研合一,才能为学生创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文慕课对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或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常态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那么,中文慕课会反客为主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体、成为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吗?正确认识中文慕课的利与弊,才能真正实现中文慕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一)弱化一线中文教师的存在感
慕课,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中文慕课,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中,尽管科技是强势的一方,毕竟中文慕课需要互联网、视频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人文的核心地位。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意义亦是如此,以科技为手段用中文的深邃唤醒灵魂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注意的是,承担着唤醒另一个灵魂之责任的灵魂,不是中文慕课中的主讲人,而是现实课堂上的中文教师。慕课是互联网上既定的精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课堂是日复一日却不可重复的激情宣讲,这才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主场。陈平原先生说:“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4]在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弱化其存在感。一个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教师,如何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二)弱化了部分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