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果表明,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医师的手卫生依从性从308%上升到646%;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从54.4%上升到884%(表1)。经考核和检测,医师的洗手正确率从750%上升到863%。
手卫生质量合格率从734%提高到830%;护士的洗手正确率从838%上升到925%,手卫生质量合格率从826%上升到917%(表2)。开展活动前后,临床科室平均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液的消耗量由55ml/床日提高到118ml/床日。
调查表明,完备的手卫生设施是手卫生工作开展的基础,没有完备的洗手设施,手卫生工作的开展将无从谈起。因此,在手卫生宣传活动开展前,对全院的洗手设施进行了改善,将全院门诊和病房的洗手设施全部改装为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
统一更新了纸巾架等设施,在病区每两个房间之间安装了固定式快速手消毒设备。将各科室手卫生用品的消耗与手卫生监测考核结果结合起来,增加了科室执行手卫生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本次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吸引了医、技、护、行政、后勤和实习学生共计1800多人参与,全院各部门的主任和护士长均参加了手卫生活动。形成了多学科、多形式、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同时赢得了管理层的支持。
人员的广泛参与,在手卫生干预中均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结果显示,手卫生宣传活动开展后,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正确率和手卫生合格率与手卫生宣传活动前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值得关注的是,洗手依从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目标定位;市民化;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大连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38-04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但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十分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转移不仅表现为“离土”、“离乡”,更表现为“离坟”。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与诉求,面对这些变化,教育与培训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调整的首要环节就是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进行深入剖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因其教育对象指向明确,只针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的劳动人群,所以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来看属于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目标。所谓“定位”即确定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是指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引下,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与培训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什么的样人”的问题,对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与培训内容,选取教育与培训方式和方法,实现既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对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以明确指向,使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都能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一方面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组织、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使达到预期目标和培养规格成为教育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新生代农民工一旦明白自己的培养预期和规格要求,会自觉朝着目标的达成方向而努力,把目标的实现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教育与培训内容源于人类文化,而人类文化成果的多元性和广博性决定了教育与培训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有了明确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才有了依据。只有那些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需要,并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才能够被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而那些不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则被排斥于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之外。有了科学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选择了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就可以在二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受教育者自身状况、服务于目标定位、符合教育内容特点的教育与培训方法与手段,使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真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技能的掌握、城市适应性的增强,实现其市民化、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活动开展的结果具有评价作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规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预期规格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整个教育与培训过程都要围绕这一目标选择内容、方法、手段,并不断修正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具体举措。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实施后,可以参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对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加以评估,倘若没有达到目标预期的结果,就必须对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达到目标定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其具体实施举措才是有效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一)终极性目标取向
从要求的特点来看,教育与培训目标可以分为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应达到的终极性状态和结果的规定与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终极性目标取向。从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来看,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阶段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性和发展的指向性。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是发展性目标的根本性依据,是确立发展性目标的指导思想。发展性目标是实现终极性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具体策略,是终极性目标的具体体现[1]。发展性教育与培训目标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是教育与培训在某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不具有宏观指导性。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阶段性目标作为整体发展指向,用阶段性目标代替终极性目标,忽视了终极性目标的确定与具体化。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在阶段性发展高度的话,那么将无法解决超越这一阶段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或停滞于解决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这一高度,那么教育与培训将只能解决他们从“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以及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于超越个体就业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问题,教育与培训将无所适从,这必将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后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进程。另外,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由于转移状态和素质结构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从“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如果我们仍然把教育与培训目标仅停留在实现转移劳动力就业这一初级层面,那么必将使教育与培训落后于转移劳动力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群体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反思与建构。当然,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确定的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终极性高度,也不过是相对性的确定而已。
(二)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
确定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时候,人们总会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确立与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正好相反,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两种价值取向都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一定启示,但绝对不能以其来简单代替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依据,因为这两种主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既要考虑人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方面,无论是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定位,还是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都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根本价值取向,既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要利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无论教育与培训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必须都落在人的发展上,没有人的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实现其有序转移作为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基础,把人发展的方向、教育与培训目标的指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才能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和群体的需要,促进其顺利转移和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两个层次
(一)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市民”是指在城市地区,在社会身份上根据户籍制度被划为城市户口,而在职业身份上没有明确限定的劳动者。由于目前户籍制度对其社会身份的限制性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农民而言,不论其目前工作领域是否处于第一产业,都脱不掉“农民”头衔,即使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依然被称为“农民工”或“民工”。相反对于市民而言,无论其在城市进行生产、经营或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要其具有了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市民身份,他们就始终具有市民的社会身份,享有市民权利,其中既包括经济权利,也包括政治权利。理想型的农民和理想型的市民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两个端点,从农民走向市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必然。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城市,未来还将以每年大约850万人的速度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意味着生活和工作地域的变化,而且将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变,实现市民化。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从结果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向“市民”(Citizen)转变,从而实现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另一方面要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子,实现个人知识、技能、观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发展出相应的能力(capability),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完全融入城市”。[2]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角色的转型,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二是在实现身份和角色转变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非农化,但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非农化,农民在本质上都进行着市民化。“城市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市民化的外部环境”,“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民与现代城市因子相遇,已经开始在为全面的市民化做准备”[3]。无论是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还是他们的非农化,都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市民化才是发展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应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展。
(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流入地获得市民身份,具备市民素质,成为城市平等的一员,从人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从相对传统的农村社会转移到现代城市社会,还意味着他们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挑战,必须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实现市民化基础上人的现代化发展。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现代化的承载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性使然,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人的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过程现代化以人的转变、人的发展为线索,强调人的传统性向人的现代性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人的素质全面现代化,达成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使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知识、能力、观念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人生存素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发展素质的现代化。生存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能力和观念的适应性与现代社会条件的协调性。发展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开放、市场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的超越性,即能够伴随并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4]。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会进入更加开放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必然要在转移过程中面临来自工作与生活多方面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素质与市民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问题,而且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临社会现代化发展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所带来的挑战。对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自身素质在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生活观念等多方面尽快适应现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在转移城市的基本生存,达成个人素质的初步现代化,而且要随着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工作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加深,最终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个人发展素质现代化和素质的全面现代化。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还应在市民化基础上,更高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现代化。
(三)市民化与现代化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
市民化和现代化虽然都蕴含着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但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是对市民化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市民化和现代化两个层次是递进和加深的关系[5]。
其一,从内容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和发展,是其本质的完善。虽然教育与培训目标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上都囊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并都可以通过外在教育和教化以及个体认识和内化来实现,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体现的多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要求人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新的目标内容,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富于创新和开拓,既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又要具有超越精神。市民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简化,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取得市民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丰富,它是超越传统并获得现代人素质的更高要求。
其二,从实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是他们获得各种社会本质特征,即获得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意识性、自由性等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实质与市民化实质相联系,是市民化实质的深刻化,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立和初步实现,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和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只有达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占有和实现人的本质。
其三,从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市民性、社会性,具备现代市民素质,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现代性,实现素质的全面现代化。从市民化与现代化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市民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人高于一般社会人。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获得市民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现代性,才能成为现代人。
其四,从作用来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就可以使他们普遍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能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使社会正常稳定地运行和发展。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使其普遍成为现代人,就能进一步有效推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显然,这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都必须拥有绝大多数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才能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基础上,将众多市民进一步培养成现代人,则能大大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总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现代化的前提、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发展。教育与培训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中的合格市民,更要培养这些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员,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3-67.
[2][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制作
教育培训强基础,隐患排查保安康。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全面、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职工安全知识培训教育,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培训平台和软件应运而生,也在快速更新中,微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教育电子手段。
一. 网络智能化背景下的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智能化载体发展下的新型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微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微课程,即微型课程,是指在学科范围内针对某一概念或主题设计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根据系统的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工作安排、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作。
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单一,它要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管理环节、某个具体操作等独立主题。从核心价值来看,微n程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讲授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关注“小故事、小现象、小策略”; 讲授主题突出,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关注直白的教学成果,更有利于信息迅速传播。
二.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受众选择与教学时间
微课程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如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在室内、案头工作,微课程学习时间在30-45分钟为宜;一线员工现场工作繁忙,关注移动平台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比如,某石油公司为了提高新入职加油员的培训效率,制作了时长仅5分钟的“加油十步法”教学短片,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极大地缩短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主题明确和内容精练
微课程主题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内容难易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教育主题的广泛性。太难的教学内容不太适合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带有复杂计算公式的专业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的学术性论题等,这些都无法在5-10分钟内讲清;科普性、直观化的普及式内容更适合微课程主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要简单清晰,因为学习主体是在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微课程的观看、模仿和实践掌握其要领,达到一学就会、一会就用的教学目的。
3.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短精练和结构完整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既要简短精练,也要完整有序,教学过程必须包括问题的提出、解释和论述、结论的延展与运用、重点与难点、课题小结等必要环节。(1)序言与主题。需要序言来引领受众进入主题,同时因时长所限,又必须快速新颖地引入课题,才能吸引学员,关注后续内容。(2)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进入课程讲授环节,必须遵循主线清晰的原则,围绕一条线索展开讲解,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层次递进,逻辑上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中国石化用火管理规定》微课中,按照用火范畴、用火原则、用火级别、审批流程、防范措施等工作步骤讲授,每步讲清重点,剪掉针对性不强的例证,语言准确明了,避免产生歧义的模糊描述。(3)高度概括,凝练收尾。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员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为了便于学员掌握用火作业范畴,在叙述用火作业规定内容后,再配以“用火包括各种焊,切割喷灯烧烤锻,爆破临电非防爆,统统要把火票办”的口诀,这4句话即便不能倒背如流,也可对用火范畴涉及门类一目了然。除此之外,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要做到对多样资源进行统筹设计;要完善脚本,做到专业与趣味并重,等等。
三.结论
微课程短小精悍的形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都极其适用于当前紧张繁忙但是安全管理要求日趋严格的生产管理,虽然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是它能够满足员工对工作中不同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与当前广泛使用的社会化软件一样,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方面微课程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吴亚楠.企业生产与安全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陶勇,李涛.简论现代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手段[J].企业教育.2014(12).
[3]陈朝霞,曾建军.论企业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J].煤矿安全研究.2013,(9):178-180.
[4]黄建军,郭绍青.企业安全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世界研究.2014,(10):169-173.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学习行为及效果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是实现安全的先决条件。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作为投资,其回报亦是可以计量的,学习行为和培训效果评估将为度量培训的价值提供依据。
一.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但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即首先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培训对管理的意义。培训是管理的前提。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首先要通过培训具备实施管理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信息;作为管理客体,被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掌握自身的职务、义务及相应的专长、技能,以适应管理的要求。对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来讲,更为重要的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学习培训,唤起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要把过去被动、强制、刚性的机器管理方式转化为自觉、能动、柔性的人性管理方式,把“见物不见人”或把人当机器、工具物化的管理,转向通过培训发挥人这一主观能动资源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这充分说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培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的意义。
二.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学习行为分析
在利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进行远程教育的同时,分析被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看被教育者是聚精会神还是三心二意,是衡量远程教育目的重点。通过管理系统后台,观察到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这项技术也是现阶段远程教育的新技术,是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被教育者的学习行为评判的硬件关键,更能体现教育学习的效果。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看到各种培训学习行为不端正,学习活动浅尝辄止,培训效果很不理想。“细节决定成败”,对企业而言,事故的阴影就潜伏在那无数看似普通的细节之中。再完善的安全措施,如果在一线工人手里得不到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倡导“培训不过关,人人是隐患”的理念,要倡导“安全培训等于人身安全”的理念,树立“理论围绕应用转”的培训理念,要强化理念渗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宣传 “三思而行、 一次做对”的安全作业理念。要采用师傅带徒、岗位练兵等方式,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学习效果评定
如何判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培训的价值,怎样知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到底该花多少钱用在培训上,这些一直是困惑企业的问题,因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效果不好衡量和评估。很多企业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平台培训评估一直比较头痛,或者简单地进行评估,对学员测试测试就完了;或者干脆就没有评估,培训结束后就撒手不管了。只要是培训气氛热烈、人员参与热情高,培训就是成功的,培训有无价值就很难说。培训评估虽难,但还是有章可循的。现在风行国际的培训评估方法主要是四层面评估法。一是反应层面评估,即:学员对培训满意度的评估;二是学习层面评估,即:学员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的评估;三是行为层面评估,即:培训前后学员行为变化的评估;四是结果层面评估,即:培训对个人、组织绩效影响的评估。从人员对培训的反应一直到最终的效益结果,按依次递进程序操作,培训价值就会明显显现。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分析,要实现三个目标: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合格率100%,培训学员满意率100%。通过培训,严格落实“五个不准”:即不经培训不准上岗,岗位标准掌握不好不准上岗,考试不合格不准上岗,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上岗,师徒不在同一地点作业不准上岗,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通过培训,要形成员工培训的“六化”运行机制:机构建设标准化,计划编制科学化,培训管理精细化,师资队伍优良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监督检查经常化。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和保障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志红,刘婷婷. 多媒体课件学习开发中的关健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2,8(8):164-168.
[2]胡莉萍,张龙禄.安全教育平台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11(7):198-201.
[3]魏石峰,黄天文. 基于Web多媒体课件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J]. 软件技术研究,2013,8(11):202-204.
[4]陈朝霞,曾建军.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 煤矿安全技术.2013,10(9):178-180.
【Key words】Reverse thinking training of deaf students
1 什么是逆向思维
正反向思维起源于事物的方向性,客观世界存在着互为逆向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正反向,才产生思维的正反向。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
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即采用正向思维,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实践中也有很多事例,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反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历史上著名的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例子有1831年法拉弟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这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1.1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的特点:1)普遍性;批判性;新颖性。
1.2 逆向思维法有三大类型:1)反转型逆向思维法。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事物的相反方向”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比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2)转换型逆向思维法。指在研究问题时,由于解决这一??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3)缺点逆向思维法。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缺点逆用思维法的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未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它用途。
1.3 逆向思维法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逆向中做出独到的、科学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出正向效果的成果。2)坚持思维方法的辩证方法统一。
2 聋生思维的特点
2.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思维的形式有两大类: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概念是通过语言表现的。语言是概念的符号,没有语言的参与思维是无法进行的,这正是人类能脱离动物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生理造成聋生认识上有特殊性,导致聋生进入逻辑思维有相当难度。因此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培养训练聋生的思维。
2.2 聋生的思维过程及思维形式
2.2.1 分析与综合:聋生的分析能力强于综合能力。
2.2.2 比较与分类:聋生较易注重事物的外在差异而忽略事物的本质区别。
2.2.3 抽象与概括:大部分聋生局限于形象水平,抽象、概括能力相应滞后。
2.2.4 聋生掌握概念的特点:聋生缺乏对内涵的精确化的深刻理解。 3 聋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3.1 首先要把发展聋生的思维放在教学的首位,借助于数学相关的内容,培养和训练聋生的逆向思维。
3.2 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聋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调动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始至终地引导聋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中,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素质。
数学知识中反映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运算与逆运算,函数与反函数,一阶导数与不定积分等等。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在数学的教学中启发引导聋生生从知识的正向转向知识的逆向,教会聋生从反面去考虑问题,培养聋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
高等数学中的不定积分这部分知识的讲授,就是一个很好培养和训练聋生的逆向思维的知识内容。在不定积分新课引入的环节中,要通过温故知新,运用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先给出一个及其简单的例子。加法运算2+3=?,若已知加数2,3,求?。若已知一个加数2及和5,即2+?=5,求?。引出减法运算,引进运算符号“-”,得出相应的减法运算5-2=?;或若已知一个加数3及和5,即3+?=5,求?。得出相应的减法运算5-2=?。它们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的正(加法)反(减法)表达的两种不同形式。这种相同的数量关系式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运算数学上有很多,如乘法与之相应的除法、乘方与之相应的开方、指数与之相应的对数,三角与之相应的反三角等。有了上面的新课引入(温故知新),再用下面的例子来导入不定积分的概念。我们会算一阶导数(x2)'=?(1),但若我们知道(?)'=2x(2),则如何求?。式子(1)和(2)与上面所说的例子一样,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的正反方向表达的两种不同形式。由此要给出表达(?)'=2x的新的运算不定积分及不定积分的符号?蘩2xdx=?,教师就水到渠成的给出不定积分的定义:若F(x)是f(x)在区间I内的一个原函数,则称F(x)+C(C为任意常数)为f(x)在区间I内的不定积分,记为?蘩f(x)dx,即?蘩f(x)dx=F(x)+C。
其中称?蘩为积分号,f(x)为被积函数,f(x)dx为被积表达式,x为积分变量,C为积分常数。(注原函数的定义设f(x)是定义在某区间I内的一个函数,如果存在一个函数F(x),对于每一点x?缀I,都有F'(x)=f(x),则称函数F(x)为f(x)在区间I内的一个原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