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宜居;山地;小系统

Abstract: The eco-city is people-centered, it was a multi-level, multi-level artificial ecosystem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systems of the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ts main objectives pursued by the city of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city walk the road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clear goal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ty.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y; livable; mountai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城市过度地消耗资源,酿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探索生态宜居城市,以此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使人口、资源 、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张家口市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距北京仅2个小时车程,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作为北方的老工业基地,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气候凉爽、人文景观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市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清水河横贯南北,融山、水、城、林为一体,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具有建设宜居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

张家口属于山地城市,它的地形地貌使城市的景观丰富,要进行张家口的生态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密度性

根据生态优先性,来规划城市建筑的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无论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都要有利于保护生态健康。

开放空间

城市的开放空间通过保留自然的水渠,自然地形,以及与区域开放空间的联系,来提高场地的自然生态特征。

土地利用

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介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独立的开放型物质系统,就有独特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使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供居住环境。特别在城市环境中,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这就要我们处理好土地和建筑之间的土地关系,在不浪费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建筑和空间,给人与自然的接触。

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逐渐进步,工业逐渐发展,在增加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张家口由于风力的作用,一些环境的污染可以同自身的作用减少。张家口,地处军事要塞,部队驻扎密集,军事航空演习频繁,因此在张家口主要的环境污染是噪音的污染,减少此污染的有效办法就是多绿化,并把居住区等需要安静的功能分区远离军事演习地,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受到打扰。

美学效应

要建设现代的生态城市,还要重视车功能是的美学环境。由于山势,张家口整体呈带状分布,狭长,人口密度不大,若能将建筑和山地的走势很好的结合,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山地景观。此外,在构筑包括房屋,道路,游憩设施在内的各种人工环境,应形成形形的,但又统一,且有张市自己的特色。

除了自然的生态系统,若想把城市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居住场所,还要考虑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除自然外,城市的生态系统还包括人工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地方。

根据生态系统及理论,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尺度,我们就可以将城市建筑看作由一些子系统(如建筑系统,小片绿地系统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时建筑也是更大系统(如整个城市,区域)中子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生态结案设的同时,要考虑建筑的生态影响,毕竟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张家口城市中,要加大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不只是数量,等大的要求在于质量。例如,进行文化广场的扩建,和在有文化保留需要的场所新建广场等开放空间,这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居民的精神文化修养,还可以通过这些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对话关系,同时增加的广场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城市建筑设计也要借鉴生态系统的思想,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既是生态学的研究核心,也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基础。建筑的设计要结合张家口的环境特点,在美化的同时,充分做到节能,根据张家口的地理特点,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环保的能源,为人们服务。例如,坝上的风力发电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又可以避免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建立城市建筑“开放系统”概念要求设计要有两方面的认识,首先建筑是出于生物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动的子系统,需要建立与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之间的整体和谐关系,有利于人工建成环境的生态整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有限的资源,减少不良输出对环境的影响,其次建筑自身,作为一个开放协同,需要能量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限制不利于使用者的环境因素,形成良性循环的小环境。

城市是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世界上的城市先后出现了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城市综合症”,甚至出现了环境公害,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短缺,供水不足,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由于张家口,地处较为偏远,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张家口的风沙较大,对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处于山地之中,由于风沙的原因,山上的植被并不理想,城市中绿化也不是很合理,缺少植被的覆盖,这些都多人们的生活,居住和出行都带来了一些不便,若想解决这些问题,找重视成是的绿化,培植一些适应张家口地区环境特点的植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给居民的居住带来适宜的保障。相对的来说,张家口城市的环境问题并不会像一些大城市那样严重,但如果想将张家口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在化城市,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不要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心理,要把环境条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加强环境的保护。

结语: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提倡“天人合一”,在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中,十分强调风水理念,讲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使山、水、城有机结合,体现的是一种朴素、健康的生态思想。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研究,力求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与现代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相结合起来,建构城市拓张与自然演进的动态平衡机制,创造山地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空间结构模式,实现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山地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的第一要务于为人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着眼于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着眼于促进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深信,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中国山水交融的地区。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中国建工业出版社,1999.

【2】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中国建工业出版社,2002.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2篇

>>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SWOT分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 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商分析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探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 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践与战略定位的对策思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的探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的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特点,在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规划条件基础上,针对不断增加的建设用地需求,对土地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示范区, 建设用地 ,土地保障

Abstract :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industry feature of WanJiang City Zone Representative area,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land-use and land-planing conditions,In order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nstruction land, it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Land security,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WanJiang City Zone ,representative area, construction land,land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D922.35 文献识别码:A

1引言

在城镇化进程大大加速的今天,土地资源短缺己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 年1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振兴规划,它标志着皖江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皖江城市带将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但承接产业转移等新的用地需求也给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增添了压力。极为有限的土地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如何协调产业转移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安徽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2示范区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特点

皖江城市带地处安徽省中部,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2009年底,人口3597.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733.6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2.9%和66.9%;城镇化率达48%,高于全省42.1%的平均水平,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示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及产业布局

3.1示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指出,要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构建以蚌埠、马鞍山、安庆为顶点,以合肥城市群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两淮一蚌”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的“大三角”省域核心城市发展区域,形成两主(长江、合徐—合芜—芜宣杭高速公路)、四副(宁西铁路、界阜蚌—蚌宁高速公路、商景高速公路、皖赣铁路)城镇发展轴,多条城镇发展轴交汇处的城市演化成为新的城镇群体。重点保障合肥城市群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联动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沿江抱湖”城镇体系格局。

3.2示范区的产业布局

由于土地 、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紧张的原因,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内地转移是大势所趋。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转移不仅规模大,而且对承接地产业集群及其配 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有较大面积的开发 园区来承接。

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5个省级开发 区,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但总体来看,现有开发区面积过小,基本不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2010年6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了分别以巢湖市和县沈巷镇为核心的江北集中区和以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为核心的江南集中区两 大省管集中区。

4、示范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分析

4.1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资源在社会各部门配置比例关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的联系和数量的比例。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合理,容易造成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动态均衡,减少经济波动。

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从农业生产与区位、地租和交通运输的相互关系入手,以城市作为工业生产品提供和农产品消费的中心,控制着农业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国外学者阿隆索于1964年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竞租模型。其根据各类经济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并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空间区位,形成由城市中心区向的建设用地模式,依次为商业、居住、工业和城郊农业的土地利用结构。

4.2产业聚集效应分析

聚集效应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企业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果,这种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由于厂商或工业集中而造成的规模经济。

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

因此,应当从产业聚集的角度来使用示范区的土地资源,提高区内企业的效益,节约成本,形成高效率高收益的示范园区,同时可以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

5、示范区的土地保障措施

示范区在土地资源供给上有优势,但长江两岸是传统农业地区,用地方面的实际问题还比较多。在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要保证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并兼顾生态建设和发展。

解决好耕地红线和建设用地指标间的矛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合理开发和利用未利用地资源。示范区区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地资源,有必要对未利用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先期开展一些未利用地调查和研究,摸清未利用地的分布和数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增加可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腾出建设用地空间,为建设区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集中区内跨市调剂等。

(3)整合闲置用地,开展闲置土地调查。为优化利用土地奠定基础。集约优化土地利用,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利用现有园区土地资源。目前开发园区内的闲置用地,需要进行清查,摸清家底。

(4)充分挖潜,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集中区建设要尽可能多地利用所在城镇的现有公用、服务类设施,原则上凡是能够利用已有城镇设施资源的不再新建,充分利用已有建设用地。

(5)加快示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适当增加集中区建设用地规模,将集中区等各类建设用地统筹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一安排。

(6)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试点,积极开展农村零散建设用地整理;

(7)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建设用地的容积率,高效利用建设用地,节约节约用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城市规划 问题和策略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时代;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

引言

近年来,“生态”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生态县”、“生态域”、“生态省”等等。在这其中,有个名词为“生态工程”,它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和领域,并使之更加环保和绿色。目前,生态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经济的增长只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碳时代”。本文就是以低碳发展为主要背景,着重阐述了当前时期下如何建立生态导向型城市。

1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1 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地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因此在实际规划时,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4)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2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生态系统及其脆弱,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1)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2)实际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3)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具体实施方案

3.1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 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然后,还应该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样就可以将各自的生态规划经验相互交流。

3.3 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岚, 于春.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