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支付原理

移动支付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支付原理

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第1篇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沟通机制不全面、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状态,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及其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的引导,从而健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方法,丰富其形式并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服务站;志愿活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25-03

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成为当代青年运动的一个光辉典范。

一、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模式的现状

总体来看,90后的大学生虽然个性独立,但是思想积极向上,有奉献精神,这些都非常符合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高校政治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管理和指导,将正能量汇聚成志愿服务的力量,服务于社会。现在青年志愿者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依附于团委、社团管理模式和小团体管理模式,统称为“放羊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体现,但是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缺少直接和必要的指导,在出现问题以后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对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较大的弊病。

由此可以看出现今以“放羊式”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模式,很难让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达到高效率、高影响、高覆盖的目标,甚至出现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流失率”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这就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管理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志愿者组织一般是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缺少应具备的运行机制,导致约束性差。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挑肥拣瘦”,遇到有兴趣的志愿活动如小学支教、博物馆义务讲解等活动时,报名人数较多甚至出现岗不应求的现象,但是在遇到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时却出现退缩现象,比如冬天义务清冰雪活动。另外,志愿服务项目一般都是召集志愿者“一窝蜂”参与服务活动,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成果较为突出的志愿服务项目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特别是关爱孤寡老人和农民工子女,这一类活动是需要志愿者长期跟进的助老扶弱项目。以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为例,这是近些年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志愿者也在加入初期表现得积极热情,及时备课、认真授课。但是随着学业的加重及面临结业考试、毕业等问题,许多志愿者也就逐渐退出了服务活动,导致志愿服务不连贯,也使对接单位对青年志愿服务有诸多不满,渐渐解除了合作关系。

这就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必须要在人员交接方面规范工作条例,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可持续地发展。

(二)沟通机制不全面

1.社会需求与志愿服务错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载体都是在校大学生,虽有着高昂的服务热情却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知识。每逢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的时候,各高校青年志愿者都会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狭窄,活动开展的形式只是不停地重复之前的活动或是模仿其他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创新性。一方面,社会上很多领域需要高校青年志愿者给予相应的志愿服务,但是缺乏与高校志愿组织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志愿者自己寻找可以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如果高校和社会需求领域都不作深入的沟通和协调,便会加剧需求与服务错位的现状。

2.学生需求与志愿服务错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盲区”,组织形式单一、沟通不畅,很多志愿参与到服务活动中的高校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志愿服务信息,也没有规范的平台可以学习、交流志愿服务经验,导致志愿者的组织者策划一个非常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却乏人问津,或者是招募到的志愿者素质不符合要求。高校青年志愿者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怀揣着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然而,这种学生需求与志愿服务的错位主要责任归结于高校对志愿者资源管理的欠缺,无法为志愿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然而,现有的管理制度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统一、正规的交流平台,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在没有安全保障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旦遇到危险,轻则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重则产生人身危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有限的学生活动经费,这些经费对开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巨大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青年志愿活动也缺少赞助的平台和渠道,一般的企业与高校学生会、社团合作较多,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多数认为其影响力不够,导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比较紧张。

二、探讨“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是未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以及现有模式的分析,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提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管理模式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一)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模式概述

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关于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精神,落实校团委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整合学院内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建立健全各项运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于2008年9月成立了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现有注册志愿者830人,人均服务时间89小时以上。

1.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学院志愿服务基础。在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团委的具体指导下,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切实把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列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章程》《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青年志愿者动员、注册、培训、干部选拔、活动保障、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做到责权明晰、规划合理。给予资金的支持,努力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从策划宣传、组织发动到实施运作的高效运转。每年表彰奖励优秀青年志愿者,并纳入学生综合质量测评。

2.以艺术学生为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志愿者服务站把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锻炼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紧扣时代主题,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实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秉持“我志愿,我快乐”的行动口号,以志愿服务和“送文化下乡”社会实践为核心,以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六大服务支队(义务支教服务队、交通协管服务队、志愿敬老服务队、斯大林公园环保服务队、博物馆义务讲解服务队和烈士陵园义务讲解服务队)为主线开展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可行性分析

1.外部环境支持。东北农业大学在总结前期优秀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每一个学院形成了独立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学校对青年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参照学生会管理模式,对各类志愿者组织进行统一指导,学院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工作,将以往以社团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和小团体为单位的管理模式相融合,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志愿者资源。

2.内部环境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以其青春靓丽的形象、全面周到的服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展现当代大学生优秀潜质、巨大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平台。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①可以被提升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流行的风尚、奉献的平台、浓郁的文化,对于加速推动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三、模式发展理念构思

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都是在校的学生,有着90后独有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为例,他们年轻富有朝气,积极向上,但是推崇个性张扬,思维不够成熟,欠缺自律意识。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应当推行管理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志愿者普遍参与,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第二课堂的效果。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不能凌驾于志愿者之上,实行单一的他律型管理模式。这种单纯的他律型管理模式会扼杀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开拓创新意识,甚至导致志愿者流失。但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社会阅历不足,经验尚浅,欠缺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缺少足够的自律能力,很难构建起一种完全独立的自律型管理模式。因此,一方面辅导教师要适度、合理地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尊重他们的志愿服务意志,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使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②

在社会大发展和转型之际,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政工队伍结合多年志愿服务管理经验,分析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际,扬长避短,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这对于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个人追求以及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注 释:

①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调查报告.2006.

②汪娜娜.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1〕罗树明,杨春华.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哲学省思.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4).

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企业 员工激励机制 现状 问题 改进措施

二十世纪末,移动通信运营商先后开始启动室内信号覆盖工程,而室内覆盖企业也由起初的几家发展到如今的近百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企业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断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1.员工激励因素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为了考察企业激励机制长期以来的实施效果,本人在行业内某大型企业对338名员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要求员工对16个激励因素的选项根据不满意程度进行排序。本次问卷调查的汇总结果仅列出前五项,分别是:(1)薪资水平;(2)培训;(3)个人有发展空间;(4)能体现自身价值、能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5)福利待遇。我们可以把这些满意度最差的激励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的问题:薪酬福利制度、培训制度、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民主参与。

2.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KPI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薪酬福利制度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息息相关。我们发现企业推行的KPI绩效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绩效考核没有按照企业的绩效考核流程来执行,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二是绩效考核缺乏公正和严谨,绩效考核结果无法作为衡量员工的杠杆。

(2)培训制度缺乏规划性和针对性。企业的培训制度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训缺乏规划,无法跟上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二是培训针对性不强。三是外部培训整体覆盖面太小。

(3)员工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第一,企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类职位,现在基本饱和,基层员工很难有晋升的机会。第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基本是能上不能下,企业缺乏能上能下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第三,部分员工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对现有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厌倦,无法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4)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缺乏积极性。知识性员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高,很希望自己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但是目前,企业虽然建立了公共投诉邮箱、内部网站论坛等多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不过执行起来并不顺畅。

二、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

(1)全面开展绩效考核的宣传。组织企业全员学习绩效考核制度和方法,加大绩效考核的宣传力度,使绩效考核获得管理层和员工的普遍重视。

(2)绩效考核落实到相关负责人。成立绩效考核管理小组,在人力资源部设立绩效考核主管,在各部门设立一名兼职绩效考核专员。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主管应当全面推进企业绩效考核管理,要与各级主管做好绩效考核推进的沟通,协助各级主管制定考核的规范、考核的具体方法、考核的时间安排等。各部门兼职绩效考核专员,协助各级部门主管,负责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数据收集和汇总,以供各级主管对被考核人员进行绩效改进以及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

(3)严格按照流程完成绩效考核,加强沟通。第一,在计划阶段,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主管和员工对工作目标和标准达成一致的过程。主管为团队的工作确定目标和计划后,进行分解并提出对于团队中每一成员的目标要求,员工作为团队一员则要根据分解给本人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提出本人的主要工作需达到的标准,并就这些工作和标准与主管进行反复的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后,这些工作和标准就成为考核期末评判员工绩效的依据和标准。在绩效辅导阶段,沟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员工汇报工作进展或就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向主管求助,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另一个是主管对员工的工作与目标计划之间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第二,在绩效评价和反馈阶段,主管与员工进行沟通主要是为了对员工在考核期内的工作进行合理、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使主管和员工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共识,使员工接受绩效评价结果;同时,主管还应当就员工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员工进行沟通分析并共同确定下一期改进的重点。

(4)建立员工申诉渠道。员工对主管评定的绩效结果有异议,可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诉,或直接向人力资源部申诉,相关部门接到申诉后应在一星期内进行重新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申诉人反馈。

(5)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和晋升挂钩。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成为薪酬制度很好的衡量杠杆。企业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员工的薪酬、晋升、奖惩等挂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完成员工绩效工资的调整、绩效奖金的发放、优秀员工的选拔以及储备干部人选的确定等。

2.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多元化提升员工

(1)实行人才动态管理,激活企业用人机制。动态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管理人员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一,今后企业管理人员岗位空缺时主要采用内部招聘形式,给予基层员工更多的提升机会和空间。采用部门推荐或员工自荐来报名,企业成立评审委员会对内聘人员进行面试和筛选,认同率最高的员工可先聘用,进入管理岗位的考察期,能够顺利通过考察期的员工方可正式成为管理人员。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管理人员和员工学习、提高素质的积极性。第二,对各业务部门员工实行轮岗。既锻炼了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竞争力,使之一专多能,又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制定内部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企业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内部职称分为七级:见习/二级/一级/主管/高级/主任/资深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可逐步申报不同的职称等级考试,企业将各职称等级与员工薪资挂钩起来,工程技术人员每考出高一个级别,可对其薪资作相应上调。这样不仅使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职称序列上升的方式获得大幅度调薪,也可激励员工主动学习业务知识,有利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3)因人而异,适人适岗。在遵循企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充分尊重员工的不同天性,并采取“因人而异”的管理原则,各部门主管依其管辖内员工的个性、学识和能力,进行分配及安排工作,以达到部门内人与事的最佳配合。

3.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员工“充电”的机会,使他们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

(1)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全面开展内部培训。培训制度应当包括准备的培训需求分析、精细的培训规划方案设计、严密的培训组织实施和全面深入的培训工作评估四个方面。首先,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规划培训计划和内容,使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问卷调查,可以基本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通过对企业的基本战略和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水平,确定团队培训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从而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其次,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检验培训效果和下一步培训预测。对培训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师、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培训师的考核,了解培训师的培训质量情况,有助于提高培训水平。另外,通过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评估,可以衡量培训效果对工作的影响。

(2)扩大外训范围,建立企业储备干部人才库。企业可将外训范围扩大到上一年度受企业表彰的优秀员工,将他们放入企业储备干部人才库中,给与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外部管理类培训的机会,提前为他们踏上管理岗位做好知识储备。企业可引入E-learning的培训方式,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利用平台上原有的大量培训资源,并能将各种类型的培训做成覆盖全员的培训,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培训效果的跟踪和评估。

4.完善员工沟通渠道,成立合理化建议小组

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改善企业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合理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同时给与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献计献策的员工以正面激励,企业成立合理化建议小组。不仅可以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而且,在合理化建议小组中表现突出的组长或是成员,也会成为企业重点培养对象,作为企业储备干部的一个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深入地分析了移动通信室内覆盖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被移动通信室内覆盖企业所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室内覆盖企业也必将不断发展,为移动通信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保障和服务,为移动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移动学习;认知负荷;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9—0088—05

一、引言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被定义为使用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技能[1]。移动学习的优点包括:弹性的学习方式、改进交流与协作能力、对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主动学习、加强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过程更具情境性等[2]。移动学习的缺点主要是由移动设备的技术特性引起的,例如:小屏幕、内存小、网速慢、交互不便、电池待机时间短等[3]。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小屏幕和交互方式外,其他的技术问题已经逐步解决。一些研究者指出了移动设备的技术特性对学习者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学习者在手机上阅读文本要比在纸上阅读困难得多;受屏幕尺寸限制难以显示复杂的图像;由于缺乏键盘或鼠标这样的交互设备,交互操作比较困难等[4-6]。

总的来看,移动设备的小屏幕和交互方式会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这是对学习者造成不利影响和限制移动学习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也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技术发展趋势看,移动设备的小屏幕和现有的交互方式在短时期内还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要想降低这些不利影响,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学习资源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依据,详细分析了移动学习过程中由移动设备技术特性所引发的认知负荷来源,并以降低认知负荷为目的,给出了一些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供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者使用参考。

二、认知负荷理论

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年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认知负荷理论已经成为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个对教学设计起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7]。认知负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认知资源总量。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基础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8]。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上)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储大约7±2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而任何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当加工某种信息需要的认知资源总量超过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总量时,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图式理论认为,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在个体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长时记忆中的图式可以根据所面临的情景进行快速而正确的归类,这种归类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它不需要有意识控制和资源消耗,因而可以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按来源分为三类: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9]。内部认知负荷依赖信息材料的内在难度、有多少组成成分和它们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当信息材料的组成成分很多,且相互作用很复杂时,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负荷会非常高[10]。外部认知负荷依赖信息的设计方式、材料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当信息的设计与呈现方式不够友好时,学习者必须从事与信息无关的认知加工,外部认知负荷会增高[11]。相关认知负荷是与学习者主观领域相关的信息,指学习者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意欲投入的认知资源的数量,它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有关,提高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可以引导学习者利用剩余认知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图式建构,是图式建构和自动化的工具[12]。这三类认知负荷是叠加的,外部认知负荷与知识建构无关,应尽量减少,内部和相关认知负荷与知识建构相关,应作为认知资源使用的主体。为保证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三类认知负荷的总量不能超过学习者个体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

三、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来源分析

在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交互方式、使用环境都有可能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较小(智能手机和PDA3-5英寸、平板电脑5-10英寸),提供了便携性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的信息检索和知识传递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纸质学习材料(A4幅面)或计算机(20英寸以上)上显示为一个页面的学习内容,在移动设备不得不被拆分为多页显示,原有的材料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可能会被破坏。例如:关联性很强的语词和画面被分离显示、结构性被破坏甚至消失(原本具备过程性或并列关系的段落被分割在不同页面)、较大的图片被缩小显示(丢失细节信息)等。为恢复被破坏的信息结构,学习者不得不通过工作记忆去整合被拆分的信息,并进行一些额外的交互操作,这显然增加了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鉴于屏幕尺寸带来的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信息压缩的方法,将学习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归纳总结后显示在小屏幕上,并且不丢失原意[13];但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很难在压缩信息和保留原意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14],这可能会使学习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重构信息[15],反而增加了认知负荷。

移动设备的交互方式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特别是当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源在交互设计上不规范时。移动设备多采用触控式交互,和键盘鼠标相比,这种交互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文本信息输入方面,软键盘输入速度比键盘慢很多,且输入的同时屏幕会被部分遮挡;在精确定位上,用手指定位的精确度远低于鼠标(人的手指只有点击超过0.6cm的按钮时才能保证精确度),容易产生误操作;在页面导航方面,还无法提供鼠标滚轮或键盘Home和End键那样的精确导航功能;在快捷交互方面,无法提供快捷键或组合键,相当一部分操作只能通过多次交互完成。总的来看,当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资源时,移动设备的交互方式使学习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交互操作,并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产生更高的外部认知负荷。另外,移动学习的泛在特性使学习者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如网络信号差或嘈杂的外界环境等),分散注意力。

四、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策略

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为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认知负荷的总量不能超过学习者个体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一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结构良好的学习对象,降低内部认知负荷;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移动学习和移动设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降低外部认知负荷。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用于移动学习,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化的答案。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移动学习的特点是外部认知负荷较高。因此,学习资源的建设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选择那些内部认知负荷较低(结构简单,难度较低)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习者的群体特性是影响认知负荷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阅读为例,阅读的难易程度除了阅读材料自身以外,还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知识,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阅读难度就越低[16]。

移动教育应用的市场现状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数据来源于《Ambient Insight’s 2012 Lear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Taxonomy》):美国销量最高的移动学习产品是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游戏和为老龄人口设计的脑力游戏;德国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学习应用;韩国是英语学习测验;印度的法语和汉语学习应用排在前列;台湾地区排在前三位的移动应用是托业测验、传统汉语学习和日语学习;印度尼西亚用户喜欢购买语言学习类产品,如中文、越南语、英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土耳其的消费者购买希腊语、英语、日语的语言学习产品,以及少儿教育类产品;在尼日利亚,消费者更喜欢西班牙语和汉语学习产品;俄罗斯销量最高的是语言学习和天文产品[17]。从苹果公司最新的App Store教育软件销售排名看,国内的用户更喜欢少儿教育类产品和语言类产品,如图1所示。综合来看,整个移动学习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还是语言学习类和少儿教育类产品。这些产品共同的特点是目标用户群体大、内部认知负荷低(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习单元长度较短)。

图1 iTunes App Store 上的教育类软件排名(采集于2012-12-28)

(二)学习对象设计

确定了学习内容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模块化的、自包含的、“具有教育单元意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可重用、可定制化的特点[18]。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学习对象时,应尽量使用小粒度(单个学习对象的大小)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一方面使学习对象中知识内容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关系减少,内部认知负荷较低;另一方面,单次学习的时间较短,学习者无论能力高低,都能比较容易地控制学习进度和分配认知资源,也能减少外界环境对学习造成干扰的可能性。建设小粒度学习对象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顾小清等提出的微型学习资源方法,以较小的学习单元或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为资源建设的目标[19],这也是笔者推荐使用的方法;另一类方法类似于早期小屏幕设备上Web页面的转换方法,将学习对象中大段的知识内容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转换为较少的内容,并且要保证不丢失主体性信息[20],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也有一些研究质疑这种方法的有效 性[21],需要谨慎使用。学习对象的小粒度设计策略也存在健康方面的考虑,较短的学时可以避免长时间注视小屏幕对学习者视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习对象作为一个独立封装的学习资源,除了主体的知识内容外,还可以包含学习目标、练习、测评、反馈等辅内容。从图式理论角度看,在展示学习对象的知识内容之前,可以考虑提前给予学习者一些相关的提示性信息(中心思想、组织结构等),这些提示信息将会成为学习者的先存知识,能让学习者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地分配认知资源进行图式构建,应该可以降低认知负荷。常用的信息提示方法包括:提前展示学习目标或课前想一想等提示性文字[22]、阅读前指导和概念图等。阅读前指导指的是在学习者开始阅读之前先给予他们一些指导性信息(例如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要求他们带有某种目的去阅读),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或者帮助他们避开某些不重要的部分,从而改善他们对特定内容的记忆效果,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23-25]。概念图是以知识表述和组织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主要用来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节点、连接和说明文字等组成[26]。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可视化认知工具,除了能用于提前展示概念间关系外,也能作为一种内容导航工具,用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三)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

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要遵循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和多媒体学习资源设计的基本原则。界面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习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呈现方法。交互设计的主要工作是为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提供一套简捷高效的操作方法。这两种设计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般需要通盘考虑。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笔者给出以下几条设计建议:

1. 分页显示

文本信息应尽量使用分页显示(给出页码),避免使用滚动条(Scrollbar)或上下滑动的显示方式。以学习为目的的信息获取和一般意义的信息获取在导航方式上差别较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分类、归纳、关联、识记,常常会对一些特定文本的空间位置创建心理表征,并通过这些空间位置在不同文本片段之间进行导航[27],这种导航方式往往是跳跃的、非线性的。相对于使用滚动条或滑动的显示方式,信息分页显示时,学习者对某个特定文本的空间位置(具体页码)和相对位置(某一页中具置)更加敏感,并且翻页操作是一种可预知的精确操作,这些都有利于学习者快速地完成导航操作。

2. 弹出式菜单和手势定义

小屏幕设备的可视区域越大,用户在信息检索时的性能和满意度就越高[28]。界面设计上应该为学习内容提供尽可能大的可视空间,显示尽可能少的可视控件(例如按钮)。笔者建议结合使用弹出式菜单(隐藏式菜单)和手势定义(轻敲、双击、拖动、滑动、捏、展开、按、旋转等),常用的功能操作(前后翻页、回目录等)用手势定义,不常用的操作选项保存在弹出式菜单中。

3. 多层显示技术

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 Maye)在其著作《多媒体学习》中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资源的空间接近原则:“当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彼此接近时,学习者就不必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并且更有可能将它们同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当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彼此远离时,学习者必须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这样,学习者就不太可能将两者同时纳入短时记忆”[29]。语词与画面同时出现也符合迈耶的双通道假设理论,文字模型与视觉模型的整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屏幕尺寸较小,一些关联密切的语词与画面很有可能无法显示在同一页面,这违背了空间接近原则,产生额外的认知负担,也无法应用双通道信息传递方式。

笔者建议使用多层信息显示技术改善这一问题,降低由于信息分离所导致的认知负荷。多层显示技术能让学习者通过交互的方式访问多层信息,同时又不丢失当前关注焦点的上下文信息,能部分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可以实现多层显示的技术包括Overview+Detail技术、焦点与上下文技术、半透明技术、弹出式窗口技术。

Overview+Detail技术提供一个能访问全部信息空间的整体性视图(Overview)和部分信息的细节性视图(Detail),用户通过Overview视图在信息空间内导航(如图2所示)。当整个信息空间远大于屏幕尺寸,且信息空间不能被分离显示时,Overview+Detail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图2 Overview+Detail技术示例图

焦点与上下文技术将用户关注的焦点放大,将上下文信息按比例缩小。它的特点是展示焦点细节的同时,不丢失焦点的上下文信息。焦点放大的方式包括物理放大和语义放大,物理放大能展示焦点更清晰的细节(例如放大显示图片的某一部分),语义放大则显示焦点的更丰富的语义信息,如图3所示(可以是图片或文字)。

图3 焦点与上下文技术示例图

半透明技术和弹出式窗口技术的方法比较相似,当用户点击屏幕上的焦点时,使用半透明信息层或弹出式窗口显示焦点所对应的相关信息,如图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显示多层信息时,半透明技术的前景层(半透明层)和背景层之间会相互干扰,而弹出式窗口的前景层则会完全遮挡背景层,这两种技术都有可能影响学习者的信息获取,使用时要尽量避免遮挡用户关注焦点的上下文信息。

图4 半透明技术示例图

4.简单交互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应该尽量使用简单的交互操作,减少学习者为交互操作投入的认知资源。学习者与正在使用的学习对象之间应尽量使用一步交互(一次手势操作)。学习者在学习资源的不同部分间导航时,使用两步交互(进入导航页面,选择导航目标)。当需要学习者输入信息时,尽量减少使用软键盘,下拉列表或自动完成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五、结语

学习资源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移动设备在提供便携性和泛在特性的同时,也让学习者产生了更高的认知负荷,对设计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认知负荷的角度,介绍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资源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 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2] Yu-Feng Lan, Yang-Siang Sie. Using RSS to support mobile learning based on media richness theor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723-732.

[3] Jongpil Cheon, Sangno Lee, Steven M. Crooks, Jaeki Song. An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1054-1064.

[4] Albers, M., Kim, L. Information design for the small-screen interface: an overview of web design issues for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J].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2001, (49):45-60.

[5] J Waycott, A Kukulska-Hulme.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PDAs for reading course materials[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03, 7(1):30-43.

[6] CC Marshall, C Ruotolo. Reading-in-the-small: a study of reading on small form factor device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C]. Oregon, ACM Press, 2002:56-64

[7]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07,(9):16-19.

[8] 罗群英,陈仕品,张剑平.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 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09,(4):61-65.

[9][10] Joh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 1988, 12(2):257-285.

[11] Sweller,J, Chandler,P.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4, 12(3):185-233.

[12] John Sweller, Jeroen J. G. van Merrienboer, Fred G. W. C. Paas.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 (10):251-296.

[13]Lee, K., Bahn, H. A compressed display technique for 240 * 320 resolution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2005, 51(4), 1268-1272.

[14] Albers, M., Kim, L. Information design for the small-screen interface: an overview of web design issues for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J].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2001, 49(1), 45-60.

[15] Kim, L., Albers, M. J. (2001). Web design issues when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in a small screen displays[A].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ocumentation[C]. New Mexico. ACM Press, 2001. 193-200.

[16] Susan C. Wilkinson, Will Reader, Stephen J. Payne. Adaptive browsing: Sensitivity to time pressure and task dif?cul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12, (70):14-25.

[17] Ambient Insight. Ambient Insight’s 2012 Lear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Taxonomy[DB/OL]. http:///Resources/Documents/AmbientInsight_Learning_Technology_Taxonomy.pdf. 2012-08-17.

[18] [22] 李玉顺,武 林,顾忆岚.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设计及流程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78-85.

[19]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 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

[20] Kim, L., Albers, M. J.. Web design issues when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in a small screen display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ocumentation[C]. New York, ACM Press, 2001:193-200.

[21] Daniel Churchill, John Hedberg. Learning object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small-screen handheld devic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881-893.

[23] MT McCrudden, G Schraw, G Kambe. The Effect of Relevance Instructions on Reading Time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97(1):88-102.

[24] SF Harp, RE Mayer. How seductive details do their damage: A theory of cognitive interest in science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90(3):414-434.

[25] A Peshkam, MC Mensink, AL Putnam, DN Rapp. Warning readers to avoid irrelevant information: When being vague might be valuable[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 36(3):219-231.

[26]郑志高, 鬲淑芳. 利用概念图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4,(2):42-44.

[27] E W?stlund, T Norlander, T Archer. The effect of page layout on mental workload: A dual-task experi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1229-1245.

[28] Jones, M., Buchanan, G., Thimbleby, H. Improving web search on small screen devices[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3, (15):479-495.

[29] 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收稿日期: 2013-03-30

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第4篇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局、劳动局《关于安置城镇待业社残人员就业,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目前,我市城镇中仍有一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残青年尚未得到安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福利生产加以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使这部分社残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关于安置城镇待业社残人员就业,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我市城镇人口中,盲、聋、哑、残人员约有一万四千九百余人,其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约有八千二百余人。近年来,各区街和各级民政、劳动部门安置以及个体开业等多种渠道,相继安置就业五千四百余人,目前尚有两千八百余人待业。为了尽快安置城镇社残人员就业,切实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90号《批转民政部〈关于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和民政部、劳动人事部民〔83〕城12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待业的盲、聋、哑、残青年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根据“三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对城镇中社残人员的就业问题,继续采取多种渠道,积极加以解决。

1.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要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力争多安排一部分城镇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举办盲、聋、哑人的职业训练班,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

2.各区、街要发动、依靠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同时,还要发动街道集体生产单位、商业网点,因人制宜,就地就近安置社残人员。这是今后安置社残人员的主要渠道。对有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社残人员,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扶持。

3.各级劳动、民政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在招工中,对具有专业技能、工种对口、残情较轻的待业青年,在经德智体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应予以照顾录用。各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本系统职工家属和待业青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对待业的伤残子女应当统筹考虑,积极吸收。也可以同区、街联合举办集体福利厂、店,予以安置。

安置社残人员所需劳动指标,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在国家下达的计划内解决。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由市劳动局统一解决。社会福利工厂职工的调动使用,应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职工一样对待;其劳动保险福利,应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参照当地同所有制、同行业、同工种企业职工的标准执行。

二、遵照社会问题社会解决的原则,各有关单位对区、街福利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要积极扶持,大力保护,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经委、计委、建委、市场委、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和有关工业部门,对区街福利生产,在活(货)源安排、产品调整、计划归口、物资供应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给予扶持、保护。各厂的生产原料、基建指标、维修物料计划,由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由有关部门列入计划,切实予以解决。各厂需要的大工业的边角余料,可由福利厂与国营企业自行挂钩,直接供应。

2.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所需的场地和房屋,各区人民政府应统筹考虑,适当安排。一时难以安排的,也应在规划集体网点,或新建、改建住宅区时,做出相应的安排。

3.对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待业社残青年,由劳动局从城镇青年就业补助费中,按每人二百五十元标准,一次性拨给民政局,作为待业社残安置补助经费,对分散安置社残青年、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非社残待业青年所需的经费,按市财政局、劳动局津劳服字〔1983〕370号文件规定办理。

4.税务部门要从减免税方面鼓励区、街生产厂、店安置社残人员。对集体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交所得税;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但未达35%的,减半交纳所得税;社残人员在生产人员总数中占不到10%的,照章纳税。对纳税确有困难的单位,经市、区主管部门审查,税务部门核准,给予适当减免照顾。

5.人民银行对区、街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的兴办和发展应积极扶持,发放低息贷款。即在两年内优惠40%,按月利率三厘六计算;两年后优惠20%,按月利率四厘八计算。

移动支付原理范文第5篇

今年以来,各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做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对以前拖欠的养老金进行了补发。但有的市地对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养老金发放出现了新拖欠,个别地方问题还相当突出。为进一步做好养老金发放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等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1999〕69号)精神,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按时足额把养老金拨付到位,确保不发生问题。各地要在国庆节前对离休人员进行一次走访慰问,体察他们的疾苦,对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要在国庆节前集中解决,不得拖延推诿,敷衍塞责。要认真对本地区养老金发放工作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纠正,省有关部门要对养老金发放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关部门要加强情况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对因工作不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哪一级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级领导的责任。

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以前的拖欠补发完毕

对今年7月1日以后新拖欠的养老金,各地要立即补发,任何地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发生新的拖欠。对今年6月底以前拖欠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要按照谁拖欠谁负责的原则,在今年9月20日前必须一次性全部补发。统筹项目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拖欠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补发。企业拖欠的,由企业负责补发。确实没有支付能力的,可变卖有效资产补发,仍有困难的,由同级政府研究解决。统筹项目之外的拖欠,由企业予以补发。

三、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目前仍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缴拨的,要立即改为全额征缴,全额拨付;企业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监督,确保按时足额发到离退休人员手中,不得以实物抵顶养老金。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步伐,年底前全省社会化发放率力争达到95%。

(二)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困难县(市、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统筹范围内基金入不敷出的,要动用历年滚存结余;结余用完的,要将债券变现,必要时要变卖由养老保险基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或由省、市地适当调剂。通过以上措施仍然不足以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由同级政府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