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第1篇

(一)违章操作

在生产中,违规操作、操作错误以及不按照化工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等。化工的储存、运输以及生产都有严格的程序,违背安全操作规则,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笔者的统计来看,在整个化学事故中,由于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的化学事故大约占了28%左右。

(二)设备故障

1、先天性不足

例如:化工场地选择不正确,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化工厂搭建的安全距离,生产工艺不够成素等等,都会在化工的生产上带来先天性的隐患。

2、设备设计上的缺陷

设备的选取不当,制造安装设备的质量低劣,缺乏比较的管理、维护以及及时的更新等等。多数的化工产品在生产的过程汇总都需要高温、高压,加之多数材料产品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极容易造成生产所需的管、缸、塔由于腐蚀损毁导致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出现跑、冒滴等现象。

(三)管理上的漏洞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能够及时的将隐患消除或者治理,化工生产操作员工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作业环境底下,管理层领导不当等,都容易导致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意外因素

意外事故主要是包括了突然的停水、停电,导致化学反应失去了原有的控制,或者是在有害物质的运输中,出现了爆炸、泄漏或者是车祸等事故。从上面四方面的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来看,化工事故造成的原因当中,人为因素占有的比重较高。既然化工事故中,人为因素占有过高,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将人为的化工事故的发生控制完好。

二、预防化工事故的几点措施

(一)把好设备质量关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设备技术工艺的不断改善以及量得增长,经过多年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而新投入的设备仪器还没有处于稳定状态,而操作人员也没能详细的了解设备的运行,也容易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操作,从而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所以作为化工企业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设备的安全、质量。例如:根据生产管理的实践,制定出一套相对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并建立出相应的台账。尤其是特种设备、大型生产设备、存储器等等设备以及装置的管理和维护,并对设备定期的检测、维修,如发现安全问题,应立即处理;如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则需要立刻对有关的单位进行报告。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建立出使用的、恰当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化工生产的安全与每一个操作员工的人生、财产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关系到企业存亡、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想要争取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安全的生产是必要的前提。在企业中,要树立出安全就等于效益的生产经营理念,在内部建立出自我约束、检查、纠正的管理体现,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有效的遏制安全事故的预防、发生。

(三)建立安全事故问责制

在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令第302号文件)国务院正式颁布施行了《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在制度的施行之后,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将重大安全事故的问责制度落到实处。如果发生以下几类重大安全事故,则应追求其企业领导责任:其一,违反了安全生产、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其二,违反了企业新建或者是扩建的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其三,违反了国家、行业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其四,面对安全事故,处理不够及时、恰当,从而导致事故进一步的严重或者出现次生灾害;其五,没有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以及上岗技术指导、监督。

(四)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是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完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要有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其执行力。安全管理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是管理的关键,有管理制度不执行,是安全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源头,安全生产必须将制度落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空话。领导管理层需要以身作则的执行每一项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懂得安全、了解安全、重视安全。在遵守安全制度中,对于一些取得了成绩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表扬与奖励,相反,对违反了操作规章制度的人员,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五)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想要将安全生产做到最好,保证员工人生、财产的安全,就必须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话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心理。为了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员工将生产实践与安全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内部,除了将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同时,还应当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的生产管理中来,只有调动、发挥出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积极性,才能够有效的切断、防止安全事故的根源。让每一位员工养成安全意识,真正的实现员工能够拥有自保能力、相互保护能力以及配合保护的能力,这样也能够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将至最低。安全生产管理,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化工企业生产中人员的操作进行安全的、有效的管理,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条例、章程等。在企业中建立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不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都应当将安全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在上岗之前,加强技能操作培训,改正以往操作中的不安全、不正确的操作方法。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将有效的方法贯穿到生产的每一处。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总体来说房地产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质量较低,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对房地产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关注人的发展,对会计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为房地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

(一)会计管理工作周期长

鉴于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量大和周转本文由收集整理率低的特点,加长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周期和时间跨度,加大了会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另外,受到金融政策调整的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阻碍了企业的资金总量的增长,加上房地产具有销售周期长的特点,更加加剧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周期。

(二)资金风险大

房地产的发展是国家政策、市场因素和市民观念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对房地产设置了诸多的限制,这就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房地产的会计管理面临着资金风险大的难题,要求会计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

(三)会计管理范围广

会计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领域,决定了会计管理的复杂性,特别是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密切。加上大量的资金流动,使得房地产的会计管理的难度加大。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管理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房地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房地产长远发展的瓶颈,制约了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信息失真问题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规范管理处于初期阶段,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还不够健全,加上企业对会计缺乏职业道德的审查,致使在会计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管理漏洞。部分会计利用政策的漏洞,为了一己私利,进行不合法的操作,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样,信息资源的不可靠性,使房地产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透漏税款现象严重

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的税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一些房地产企业进行不合法操作,利用偷税漏税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这说明对房地产会计管理工作不透明,管理水平和质量不高,不利于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监督法律约束不健全

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管理工作无法真正是履行监督职能,致使会计管理监督弱化,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房地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对不健全的监督制度造成了冲击。立法制度的相对落后,立法与实际的操作之间差距很大,同时领导者的无视法律行为导致一些越权的行为,对房地产的会计管理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三、对房地产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优化措施

鉴于房地产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房地产会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对会计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积蓄力量。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是借助会计人员进行,因此必须把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房地产的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会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对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选择会计人才的时候重视其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其次,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联系,必须选择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另外,企业应该加大对会计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其自身学习能力,为房地产培养一支优秀的会计队伍。

(二)建立会计规范体系

房地产企业中会计管理体系的缺陷容易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即易产生信息的失真,不利于对资金情况的正确掌握和控制,因此需要借助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鉴于房地产成本核算和收入确定的特殊性,需要加大对信息真实性的控制,真正的提取有效的真实的信息。这就需要细化会计工作的流程,并且提高会计管理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的缩小利润操纵空间,实现信息失真的有效治理,优化房地产的发展。

(三)杜绝偷税漏税

为了杜绝偷税漏税的现象,进行售房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来说,将预售房制度改革为现房销售制度,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和纳税比例的计算,同时降低了成品房的销售风险,使会计建账更加符合制度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收入记录的恶意减少,并对成本有着及时的监督,从而遏制了偷税漏税行为。

使用房地产开发的票据也可以有效遏制偷税漏税现象,票据是企业纳税的依据,应该纳入经营性收入账户,进而规范对票据的管理,约束房地产的缴税行为,进而解决会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实现会计管理的有效进行。

(四)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会计工作关系着财务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同时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这就依赖于监督制度的建立。由于房地产的资金流动大,风险性高,就需要对会计的管理进行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行为,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52―03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层次,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大量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和获取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区域更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能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有关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三个结构: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应效系统。

(一)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要素系统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5大要素系统构成。(1)生产要素系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这些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和高级要素(包括技术人才、科研机构、通信网络等)。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需求状况系统。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够不断激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化,使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3)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由众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产业间的作用机制是双向互动,只有通过产业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相互融通,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之后,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4)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5)政府行为系统。包括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序,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1)核心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企业战略、需求状况两大要素,文化企业战略包括营运基础、企业运作、竞争对手等三个竞争面,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结构和消费者行为两个竞争面,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直接体各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2)基础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集群两个竞争要素,文化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实力。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文化相关产业都是文化产业集群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产业。(3)环境竞争力模块。主要指政府行为竞争力,包括政府的效率与信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政府的创新能力等。政府行为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基础竞争力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三)竞争力效应系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伦・斯科特在《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一文中分析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认为这种聚合倾向和相关的高回报效应,不仅提高了生产制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其创造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效应系统主要体现在:(1)集聚经济效应,即外部经济性。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能够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文化企业能够节约与外部环境联系所发生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得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2)扩张外溢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文化企业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外部经济成为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进入的动力,加大了众多文化企业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相关联的一些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相伴产生,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就会不断拓展产业链,使集群的文化企业不断扩张。(3)网络创新效应。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沟通平台,提供了比单个文化企业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上、下游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成关系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系统。这种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以文化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邻近为特征,以基础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二、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其发展还是低层次和不规范的,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认识不足、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品牌、中介发育不全、政策不够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观念认识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瓶颈”。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业制造业不同,它是在精神领域实现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往往片面地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成化,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不能正确区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在对文化单位的认识上,一味强调其事业性而忽视其企业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管理体制僵化。当前城市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虽然这种体制已逐步打破,但力度较小,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有些文化市场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文化产业难以根据文化市场运行需要进行文化企业重组或联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企业集团。

三是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缺乏。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城市大部分的文化生产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上仍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运转,实行定额定编与责任制,缺乏外在的竞争环境和评价效益指标。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文化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又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聚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城市内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宽,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以传统管理来经营文化,致使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活。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入资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文化投资体制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投资渠道单一,城市区域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企业。其中一部分是事业型单位企业化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2)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投资方向的随意性较大。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在运作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3)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还不畅通,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的措施。

五是文化发展配套政策滞后。目前,城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同时,在市场运作上,有关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尚未规范,使得一些文化企业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三、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一是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国内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城市要按照分类管理、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半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着力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出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健身业、卫生保健业、广告会展业等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的文化支柱产业。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培养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城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出一批既通晓文化产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广泛调动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不可缺少。一些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创造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五是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保障上。城市要加大立法力度,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还应对教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六是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创意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虽然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但塑造品牌文化产品,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广泛带动诸如旅游、餐饮、休闲、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企业在空间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张胜冰,徐向昱.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范中汇.英国文化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M].北京大学学报,2005,(2).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产业集群;优势与不足;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3-0069-04

DOI:10.13483/ki.kfyj.2015.03.0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主导产业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省文化资源尤为丰富,近几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以达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概述

通俗地讲,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工业化生产为标准,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产业。它的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目前我国学者的定义是: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其包含了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简而言之,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其主要目标。

而“文化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由“产业集群”发展而来的。“产业集群”最早来源于经济学领域。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有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本以及外部环境是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如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其次,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能力的高低限制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对文化人才的投资和培养最为关键。同时,文化产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复合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和知识的投入,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地吸引资金投入。当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同样需要一种轻松的氛围、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轻松的交流场所、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各种剧院等。最后,适宜的外部环境能够为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包括政策、制度以及市场环境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内主要的文化大省之一,如果要把河南省建立成全国典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就必须要充分挖掘河南省独有的文化资源,把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资源强省,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文化资源量大质优

河南省具有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的文化资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文物、馆藏文物数量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041处198项,中国古都仅河南省就占了4个,以及22个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此量大质优的文化资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就有涵盖中华历史的各种文化,例如中国史前文化,以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以及中原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戏曲艺术和各种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也为河南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展现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省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如下图所示:

可见,在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省已经迈入文化强省的行列。其次,河南省拥有大量的文化人才,并且形成了以中青年文化技术人才为主要力量的全省文化人才体系。近十年来,随着文化机构的不断增加以及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递增,使得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产值每年都呈现增长趋势。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2006―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

4.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首先,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并向集团化发展。目前除了成立的一些新兴的公司和集团以外,一些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影视集团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其次,河南省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近几年,在以政府为主的相关单位的努力下,河南省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其中“少林武术节”、“梨园春”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同时,文化领域本着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理念,积极发挥河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努力彰显文化大省的魅力。除此之外,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股新力量。例如动漫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良好的区位优势极大地增强了河南省文化发展的承接力和辐射力。全省交通发达,铁路运输成三纵四横的网络状,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与航空、水运组成了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此外,河南省还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密集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巨大的需求才能促进产品的生产和产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和一些东部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文化管理体制僵化;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领域投入不足;复合型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产业未能形成集群发展模式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文化管理体制僵化

2003年之前,我国的文化体制一直实行“双轨制”。近几年,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机构开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是,这种体制矛盾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国内体制大背景下,河南省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问题。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业壁垒和地区壁垒,文化资源被分割使用,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在管理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机构体系,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甚至导致人员冗杂却又很难做到责任到人。这些体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2.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例如史前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象征,属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他们在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首要问题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力。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加大,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单位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导致文物资源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追根溯源,除了人们追逐利益外,对于文物保护的现行法规过于笼统,执法人员不能有效执法,惩罚力度不够以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等等。其次,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随着河南省文化建设的大力开展,为了弘扬中原文化,推进全省文化建设,很多地方借助当地文化资源举办各种特色文化活动,进行产业开发。不过,从目前来看,尽管河南省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但是,仍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发展政策,也没有把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3.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文化事业经费和人均文化事业经费相对较低,近几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资金不足严重限制了河南省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快速发展,很难产生集群效应。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政府虽然已下达各种文件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金融机构顾虑众多,实际上对于文化产业投入相对较少,绝大部分中小型文化企业很少得到或者基本上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

4.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专业的文化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而有效的人才机制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河南省文化单位用人机制依然陈旧,没有引进高素质的文化领域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大多从事传统的文化企业工作,缺乏研究动漫、移动传媒等领域的人才。缺乏有效的人才机制,不能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人才发展体制陈旧,甚至存在挖掘人才困难,培养人才不到位,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人才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5.文化产业集群尚未成型

对任何产业来说产业链条越长对产业的发展越有利。然而截至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没有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与四川、云南两省相比,河南省没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河南省不仅是文化资源大省,同时也是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如何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系起来,建立起新的文化产业,并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发挥出自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成为河南省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河南省在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上,不仅没有形成集团化和规模化,也没有很好地做到将资源、人力、资本、产业要素等有效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关键在各个环节上实现突破。首先政府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要能够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创造出宽松舒适的政策环境。其次,要有灵活的市场机制。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注册资金,吸引大量企业进入市场,制定灵活的管理措施,搞活企业。再次,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正当竞争,灵活经营,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平的、宽松的市场环境。最后,加大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服务性政府和责任性政府,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二)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打造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大力开发优势资源,而且要树立品牌意识。河南省并不缺乏国内外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中已经有一部分形成产业规模,但是,影响力主要还在国内甚至是某区域内。其次,打造地方特色。河南省拥有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例如史前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将这些文化变成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将这些文化资源加以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是河南省未来文化资源开发要走的新路子。努力将现有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开发新的文化产业,做到其他省份有的,我们做精;其他省份没有的,我们做出特色。

(三)拓宽产业投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出现了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匮乏,文化产业企业运转受限等问题。资金不足一直是文化领域内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软肋,由于固定资产较少,尽管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资金筹措,但是文化产业企业借贷款项依然存在困难。随着政府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就必须由政府的单一投资向资金来源多渠道发展,鼓励和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此外,鼓励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允许民营文化产业企业进入市场,政府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和监督。

(四)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国家必须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河南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人才缺乏是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首先要扩大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团队,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阻碍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其次,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要有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科技带头人,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文化人才既然是第一资源,如何有效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五)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组团发展

河南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区位和市场优势,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加强整合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能力,借助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互动,形成文化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产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做大做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发挥传统文化产业如传媒、娱乐行业的优势,鼓励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创意,动漫及移动传媒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进。

文化产业在空间、要素、产业和服务上的集聚是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一环。第一,文化产业空间上的集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目前,河南省已经拥有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九个文化产业基地,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这些园区在空间上做到了有效的集聚,能够达到在空间范围上的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和服务共享。第二,文化生产要素集聚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所谓文化生产要素集聚,就是实现对劳动力、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合理配置,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是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不管是产业园区,还是试验基地,要不断地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专业协作、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从河南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化链条,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第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十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的建设,坚持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放松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同时,政府应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例如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法律,优美的环境,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市场环境。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覆盖与辐射,文化产业的发展越过单一的产业边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内在关系逐步深化,并相互融合渗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文化经济。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基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相融合的理念,提升和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功用的视角谈加强校企融合的必要性

1.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特征。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其产品性质而言,可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包括利用个人的创意、技术、才能等创造出知识产权并运用到商业,创造出经济附加值和就业机会的所有产业活动。从行业门类上,把娱乐业、广播电视、音像、网络及信息服务、新闻出版、旅游等看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整个工业与建筑艺术、艺术博物馆、图书馆等看成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咨询业等看成文化产业的边疆。

纵观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许多新的文化产业模式建立,新的产业链、新的业态出现,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性文化产业人才。

2.高等学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而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摇篮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引领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3.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互补性。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文化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从高校的合作中得到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研究文化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学校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从中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中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对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由学生到职业者转变,以及为文化产业学生就业做好铺垫,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现实举措,也是文化产业应对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对策之一。

二、制约文化产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主要因素

1.产学研各方目标不一致,导致结合的动力不足。高等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盈利,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产学研合作给他们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因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校企合作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往往忽视其经济效益,并且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业态缺乏市场基础,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滞后;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市场的前沿,没能借助与挖掘高等学校的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产业创新领域缺乏源动力。

2.缺乏政府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撑。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相互分割的体系,使有限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与高文化、高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给予的产学研合作规划和措施的支撑,以促进企业创新及内涵提升。

3.产学研合作法律环境和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涉及合作各方的利益,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协调,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我国目前有关产学研各方利益处理和安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完善,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违规行为时,难以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各方诚信合作机制等还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由于合作各方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偏差等,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不相吻合,甚至产生歧异矛盾,带来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入。

4.学科建设与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缺乏理性规划。伴随着文化产业热潮的兴起,我国高等学校中新增文化产业类专业或方向,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提高。然而高等学校中文化产业学科归属不明确,在学科建设上尚缺乏理性规划。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就要求该专业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如果仅仅在本专科阶段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势必会造成学生学得太宽泛,而难以学得专、精、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下,有必要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厘清以下的思路:一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有哪些?二是这类人才,涉及哪些文化产业内的具体行业?这类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科背景、能力素养是什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应如何设置?三是怎样搭建培养文化产业方面人才架构、设置层次水平?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确定?

三、基于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1.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营造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由此可见,《规划纲要》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在政策层面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整体竞争力主要包含文化影响力、科技创造力、产业生产力和资源禀赋转化力等,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教育的内在结构具有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特殊性,因此,政府通过相应政策的引导,发挥本区域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文化企业及相关人才投身于这个区域,引领高等学校与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区域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产学研结合,营造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对文化创作、创意、文化经营、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引进,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2.建立高校的文化产业园,提供文化产业产学研互动平台。政府支持并鼓励高等学校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或研究中心),作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最佳场所。文化产业园依托学校良好的人文、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特色学科以及优秀的人才高地优势,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将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等机构投放在园区内。其功能是孵化文化创业企业,培育文化企业家,吸引和凝聚文化产业人才,建立高校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基地,提供文化产业产学研互动平台。并且把园区作为跟踪国际先进文化产业水平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文化产业连接,共同形成系统的创新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3.发挥高校在江苏文化产业产学研结合中的源头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教育重在培养能够把文化、文艺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以经营能力为核心,以人文素质为根基的特殊人才。高等学校是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源头,也是产学研的主体。高等学校建立跨学科和多学科整合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群,开创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格局,积极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高等学校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应聘请、吸纳文化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成为顾问或成立顾问委员会,听取并捕捉来自文化产业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学科发展兼具前瞻性。

4.强化文化企业的主体意识,注重人才培养与储备。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文化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获得高校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可以优先获得所需人才,降低人力资源选择和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可在校企合作中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人脉和培育潜在市场。同时,文化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紧缺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升级;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营销、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