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第1篇

>> 实践教学“三对接”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研究 从“三对接”角度浅析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邓晓旭 大庄科探索“三对接”城乡环境建设新模式 “三对接”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 师资培养“三对接” 社会服务添活力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证 论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三对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营销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如何实现“三对接” 论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困境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转型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对接课程改革初探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三对接”核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关于对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农类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对当前高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4]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

[5]360百科

[6]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

[7]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7.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主流网络课程一般都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的结构,它能很好地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超媒体信息组织形式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支持个性化学习风格,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思维,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但是,也正因为超文本、超媒体结构的“非线性”和“交互性”,使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迷航”。信息迷航使学习个体不能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获取学习内容,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也容易导致学习个体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增加了不必要的认识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在发挥超文本、超媒体优长的同时,要认真考虑向学习者提供引导措施,这个措施就是“导航”。成功的网络课程必须要具有方便良好的导航系统和灵活多样的导航策略。

二、导航与智能学习导航

(一)导航

导航原是航空或航海学上的术语,就是导引飞机或轮船沿一定航线向一定目的地航行的意思。网络课程中的导航是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以避免学习个体偏离教学目标,帮助学习个体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随着网络课程使用对象的泛化和开发指向的复杂化、人文化,对导航的设计要求逐渐系统化。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为学习者准确地指明当前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而不会迷航。具体体现在:让学习者清楚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框架;让学习者快速而简捷地找到所需信息;让学习者了解当前学习内容在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或学习过程中的位置;让学习者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走过的路径,确定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让学习者在使用网络课程遇到困难时,能顺利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智能学习导航

与传统学习导航相比,一个完整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不仅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知识拓扑图、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静态导航策略,而且包括诊断评价控制下的多种动态导航策略。诊断评价主要通过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实现,随时探知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动态导航是根据诊断评价的探知结果,随时自动调整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资源分配和呈现方式。

基于此,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控制网络课程对学习个体逐步开放,自动适应不同学习个体的导航要求,根据学习个体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适应性地扩大学习个体所浏览的范围和改变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具有诊断评价支持下的主动性、动态性和适用性特征。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是诊断评价与动态导航的有机结合。

三、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结构

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主要由诊断评价和动态导航两个子系统组成。诊断评价是动态导航的依据,动态导航则是诊断评价的最终目的。

(一)诊断评价子系统

诊断评价子系统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三部分构成。

1.初始性诊断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习个体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教师的“监控引导”作用相对减弱,因此对学习个体初期的诊断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动态导航子系统制定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初始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得到不同层次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具体参数,并存入动态导航子系统的学生模型库。

(1)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学习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如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聚合型—发散型等等。

这里的“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就是根据学习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性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2)认知能力

所谓认知能力是指学习个体认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主要描述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认知能力的高、中、低三种形式。

2.形成性诊断评价

形成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在动态导航子系统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个体制定学习方案,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将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反馈到动态导航子系统,对其学习方案进行必要调整,以达成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目的。形成性诊断评价主要通过精确评价和概略评价来实现。精确评价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等形式为学习个体对某章节内容实际学习效果进行精确评估。概略评价是通过上网时间、发贴次数和发言质量等指标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进行概略评估。

3.终结性诊断评价

终结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统一标准的衡量和鉴定。主要通过组卷模型、考试程序和判卷程序以及综合评估等程序来实现。在终结诊断评价过程中,无论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有何差异,均需通过统一标准的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学习个体课终考试以及各单元和小节成绩进行的综合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学习个体是否通过本网络课程学习做出最终的衡量和鉴定。

如果综合评估不合格,系统将再次返回到动态导航子系统,找出学习个体在某章、节或知识点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进行复习性指导,直至达到整门课程的学习标准为止。

(二)动态导航子系统

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是根据诊断评价的结果,为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心理因素和不同起点水平的学习个体,在学习的每个阶段自动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案,并以导航界面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便使学习个体置于最有效的教学程序中,实现人与学习资源的最佳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由学生模型库、媒体资源库、知识库、导航引擎和导航路径等部分组成。

1.学生模型库

学生模型库是存储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描述性参数的信息库,是形成不同学习方案的基础。

2.媒体资源库

媒体资源库是用于存储支持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同一个教学内容,一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每个学习单元都对应着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例如《美学概论》中关于美的形式的描述,就有文字阐述、专题教学片段、图片举例、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来选用不同的媒体资源。

3.知识库

知识库是指网络课程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型(教学方式)的综合仓库。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信息以及具体教学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以提供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个体导航界面相一致的格式化接口。

4.导航引擎

导航引擎的主要作用是:依据诊断评价子系统存入学生模型库的评价结果,结合媒体资源库的媒体情况和知识库知识体系,制定出与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方案,最后形成可操作的用户导航路径界面。

5.导航路径

导航路径是输出结果的最终体现,是整个智能学习导航系统面向学习个体的唯一出口,也是学习个体进行学习的具体界面。

综上所述,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可以结合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融注先进教育理念,使其学习过程更具人性化,更符合自主性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四、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

以《美学概论》网络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描述。

(一)评价机制

诊断评价是智能学习导航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三部分组成。

当学习个体初次进入课程学习时,要进行“初始性诊断评价”,“初始性诊断评价”主要用来测试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 “认知能力”。

当学习个体对小节和单元学习结束后,将分别进行小节和单元的形成性诊断评价,其包括:小节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以及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

当学习个体通过规定的单元和小节以后,导航系统将对其进行终结性诊断评价,其中包括:课终考试和综合分析评价等内容。

(二)分类指导机制

根据初始性诊断评价结果,把学习个体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大类。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就根据每个学习个体认知水平层次的差异,结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学习个体导航路径界面,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进入不同的学习模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初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形象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初级水平学习个体对美学知识所知甚少,因此宜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浏览各种资源,感受美的形象,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美的事物的表象记忆,再通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听课堂讲授、参与研讨活动的概念学习环节,逐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中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概念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还不巩固,所以巩固相关知识点是关键所在。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将记忆中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概念进行梳理、整合,再通过学习电子教材、听研讨教学讲授、进入研讨站研讨等系列环节,全面学习相关内容。

高级水平学习个体采用“问题解决式”的认识方式。其选择性和随机性较大,这一类学习个体的学习流程基点是参与研讨站点的研讨活动。在研讨中,高级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担任研讨站的站长,通过和同学的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再经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对资源库的浏览或在师生论坛发表文章,深化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三)学习激励机制

学习激励机制主要是为适应学习个体在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上的不断变化,而采取的认知能力自动升降级的机制。

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开放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其认知能力有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就要求导航系统应随时检测出学习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变化,并随时对其学习导航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红.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第3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沉重一击,导致电视观众的数量不断缩减,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就成为了全体电视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遭遇的挫折作了简要说明,然后深入探讨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创新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电视新闻媒体;挫折;原因;措施

有人说,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落,这种观点虽然不能算对,但却是当前传统媒体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之后,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小,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电视新闻媒体都出现了生存困难的局面。新媒体的崛起固然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不小冲击,但是这种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较为深入的联系,两者可以在某些层面达成一致。因此,对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找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契合点,以电视新闻媒体为平台,新媒体为手段,开创出全新的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空间。

一、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遭遇的挫折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挫折,使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动摇,甚至部分工作者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这种行为显然有些夸张,但是也毫不掩饰地暴露出当前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所遭遇的困境。具体说来,首先,在新媒体崛起之后,电视新闻媒体的受众数量锐减,分流到了互联网与手机。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要代表,其从电视新闻媒体手中抢走了大量受众,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又成为了受众的新宠,逐渐从互联网手中抢占了大量受众。其次,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主流影响力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新媒体崛起之前,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方面具有绝对的主流影响力,能够引导社会舆论,但是,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事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透视,同时利用手机、网络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手段实现传播,这就使得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大幅落后,受众优先接收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而逐渐就对这些新媒体产生了信任,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弱化。最后,电视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下滑严重,给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在以往,电视新闻媒体是广告商十分青睐的平台,因为电视媒体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新媒体出现之后,其以超出电视新闻媒体的覆盖程度,迅速抢占了广告市场资源,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此外,在其他一些方面,选择和新媒体合作的商家越来越多,和电视新闻媒体合作的越来越少。这就使得目前除了央视和个别省级卫视这些所谓的一线阵营的大型电视新闻媒体之外,大多数二、三线省级卫视和小型的市县级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越加困难。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遭遇挫折的原因

第一,新媒体具有显著优势,导致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不足。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全天候、立体化、及时性、全面性以及多元化等诸多特点,这都是电视新闻媒体所无法达成的。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的特点更加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而使得其能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从而快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第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媒体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布局上没有做好对新媒体的应对措施,进而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猝不及防,最终付出较大的发展代价。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电视新闻媒体的部分工作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没有对新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工作布局失误。不仅如此,在遭受新媒体冲击之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媒体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将其作为了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到借新媒体之便实现电视新闻媒体转型升级的可能,进而使得电视新闻媒体工作限于困局。第三,思想局限,能力不足,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不畅。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的实际情况说来,不少人员在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打破固有思维,跳出局势之外对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剖析。部分人员在能力上也有所欠缺,不仅不能够应对电视新闻媒体的本质工作,更无法适应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媒体工作造成的转变,从而拖慢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效。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以新媒体促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电视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要对新媒体的真正内涵形成正确认识。首先,新媒体是媒体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媒体形式,和电视新闻媒体属于同种连枝,两者更应该成为合作伙伴,而并非竞争对手。其次,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存在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以成为连接两者的纽带,为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的合作共建开辟新的道路。再次,新媒体的发展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的参考对象,电视新闻媒体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于当前工作的内容。最后,电视新闻媒体具有实体平台,具有庞大的社会网络和资源,新媒体立足网络,在虚拟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但是缺少实体的支撑和巩固。比如,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这个节目,就把微博这一新媒体作为节目的内容来源,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点评微博上的热点时事,最后还和观众通过邮箱、微博等互动交流,可谓实现了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并通过这一差别实现两者的合作。

(二)革新思想,转变工作革新思想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只有革新思想,在新时代用新观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展开,才能突破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限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对思想进行转变,可以在电视新闻中更多地突出故事化、视听语言精致化以及精良的新闻编排。比如四川卫视的《视线》这一节目,即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故事化手段,将新闻事件向观众娓娓道来,效果良好。再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就是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通过画面感受到美食的温度。这样的创新性电视节目,就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大势所在。革新思想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只有革新思想,在新时代用新观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展开,才能突破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限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另外,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对内部的制度体系进行转变,使其更加贴合新媒体时展的特点与步伐。同时,还需对人员架构进行调整,设置专门的研究新媒体的工作队伍,加快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比如,在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上,电视新闻媒体在有些时候会落后于新媒体,这就可以开辟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模式,即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将其播放出来,同时突出新媒体的作用。如此,依靠新媒体的及时性,配以电视媒体的可靠性,就可以扩大信息传播效率,取得更大效益。

(三)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要加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对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都有独到见解的工作队伍。首先,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广泛招聘新媒体人才,组建一支新媒体工作队伍,深入挖掘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内在规律。其次,对新媒体人才队伍加强培训,使其对电视新闻工作产生深刻认识,并且能够在对新媒体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电视新闻媒体的再认识。最后,需要构建人才激发机制,通过奖励、晋升等手段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最大程度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才能,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背景时代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岩.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王晓园.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编导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5(08).

3.唐芬.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优势的重建及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5(19).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第4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初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可以让学生学习英语形式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手段是:由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内容制作好网页,学生通过对教师主机的访问,来实现自主学习。比如一个想提高阅读能力的学生,点击打开“中考阅读训练”的页面,阅读说明,获得对本项训练的总体认识之后,选取文章进行阅读训练。这样一个网络阅读教程具有明显的转变课堂角色,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的优点,它既是一个动态的、可随时修改内容的阅读训练题库,又是一个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自主学习的阅读训练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典型篇目,可随时添加到教程中。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向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方向的转变。

(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纯正的英语语音环境

多媒体的工具再加上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互联网上的许多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的,它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只有学到最新和最真实的语言才能理解和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

(三)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上得到全面提高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集声、形、义于一身。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获取足量、生动、有趣、幽默的可听可视读物,并逐步从量和质上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并开发他们大脑潜能,开拓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努力实现英语课堂的高密度和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大幅度地增加语言实践的量。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我们所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或学生间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技术;提升;生物课堂;有效性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为总目标的转变。“新课标”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即“过程式教学”。而“新课标”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注重生物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更要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之能主动认知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环境,用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传统生物教学存在着教法单一、知识点抽象、互动性弱等缺点。随着IT网络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步入了中学生物教学领域。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认识和理解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和精神,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营造学习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传统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既枯燥又呆板。而按学生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设计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利用较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等特点,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供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求知的欲望,产生兴趣与美感,学生注意力集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教师在导入部分便利用多媒体播放在discovery中节选的亚马孙平原上猎豹捕食羚羊的激烈场面。学生看得入神,被吊足了胃口,接着教师启发: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那么它有哪些特点适于奔跑。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原来猎豹的全身都是为奔跑而设计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紧接着,教师又播放了猎豹追赶羚羊,而羚羊利用Z字形路线巧妙摆脱猎豹的另一段录像,这让学生充分明白看似弱小的羚羊也有适应环境的“独门武器”。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进一步被激发。

二、具体抽象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或观察到的,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单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很难讲解清楚。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可以模拟生物教学中的动态过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例如:在讲述《种子的萌发》一节中,花粉在雌蕊柱头上的萌发以及受精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若用多媒体将微观部分进行放大,并巧妙模拟其动态过程,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再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本是两节内容,可讲完后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整体认识,若能在课堂总结阶段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一下外界氧气进入、运输直至到达组织细胞,以及二氧化碳产生直至排出体外的全过程,将会使学生将零散知识连串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准确实验演示,减少理解偏差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操作要求务必准确,细微的偏差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巨大差异,从而阻碍学生的正确理解。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演示,其细微的变化和实验操作很多学生不易观察。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清晰的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既可放大展示实验的细微操作和现象,还可反复播放,突出重点,获取最佳的效果。

如学习《观察和使用显微镜》以及观察植物、动物细胞等几节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而且学生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也常常被忽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用数码显微镜,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操作,这个过程可直接通过电脑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并评价此位同学的操作步骤。或教师在课前用DV拍摄一段学生错误操作显微镜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们找出这位同学操作的不当之处并加以改正,通过找错误并对比自己的操作,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反思,避免雷同问题,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四、延伸课堂教学,注重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