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户外广告;视觉传播;设计形式;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85-01

一、农村广告传播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媒体的建设明显滞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媒体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很多广告传播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广告传播的研究在数量上仍然很少,且内容主要集中于农村广告市场现状、农村广告媒体、农村受众广告态度三个方面,在视觉传播这方面处于空缺阶段,笔者将在前辈们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对农村户外广告的视觉传播进行研究。

二、农村广告形式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农村广告媒体日趋活跃,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视媒体、墙体广告、车身广告、村委会公告栏广告等。。农村广告市场虽然形式完整,但局部破碎、层次众多,而且易受当地的经济水平、文化风俗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此外,在视觉传播的两种知觉理论中,符号学和认知理论被认为是视觉研究中的内容驱动研究方法或知觉研究方法。户外广告视觉形象则具有符号特征,它是广告信息的载体,是由文字、图象、版面组织方式组成的,受众对其构成元素的认知,可以极大地影响它所传播的广告信息。

三、农村户外广告的视觉设计

(一)墙体广告的视觉设计

墙体广告。具有灵活性强、覆盖面爪材料简单、成本低廉、留存性高的优点。台湾学者樊志育在其所著《广告学原理》一书中说:除去所有多余无用的文字及图片,并集中要点,户外广告是一种简洁的表现艺术。因此,只有简洁明了,才可能过目不忘。

商业广告是目前农村墙体广告中占比最大的广告类型。人们对图形的记忆往往比文字强,图像可以令观众愉悦,从而影响并改变人们的态度,文字广告便大大影降低了农村广告的传播效果。随着农村广告环境的变化及墙体广告制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农村墙体广告越来越多地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

(二)交通工具广告视的觉设计

户外广告的画面设计不外乎利用文字、色彩、图像来进行创意,这一简单的道理设计师无人不知,问题在于如何结合煤体特征、展示面积、传达效果来把握处理好视觉元素。交通工具广告载体并非墙体广告面积那么大,因此在视觉上没有墙体广告有冲击力,所以在广告设计创意中应尽可能保持视觉符号的清晰性。视觉对于物体空间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深度、运动等区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招牌广告的视觉设计

在农村,招牌广告以个人或家庭开办的小型商店或作坊等为主。它们通过造型、文字、标记、色块构成功能性符号。招牌广告中的功能性视觉符号,主要传递实用性信息,是通过所见即刻认知,通常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广告的刺激强度表现为:大标题、简洁的图形、明亮的色彩等。广告的视觉符号包含着具有实用性价值的信息,因此在农村的招牌广告中,只需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一个又一个简洁明了的画面,让受众一目了然即可。

(四)宣传栏广告的视觉设计

宣传栏广告是以政府为主体,主要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公益性质的广告。人们接受信息,总是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有关,加上人们的视觉具有本能的好奇性,视网膜总是对有刺激性的东西最敏感,总是追随新奇的因素,人们接触广告往往是突发性或瞬时性的,因而,特别要求宣传栏的广告画面富有魅力,能让人驻步停留去关注广告所传达的信息。

(五)LED广告的视觉设计

LED户外广告是新媒体技术与户外广告的完美结合,有着节能、寿命长、低耗能、光线质量高、无污染辐射等特点,传播效果极佳,然而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在农村使用频率较低,范围较窄。其视觉特点是以色彩艳丽的灯光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色彩与人们的心理反应是密切相关的,在人们尚未看清设计所传达的内容时,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黑暗里流光彩翼的色彩而对其产生兴趣和关注度。

四、农村户外广告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视觉传播不是单纯的视觉设计,是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媒介的整合考虑,并且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农村的户外广告中,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广告的视觉设计也因此相对粗放、无美感。大多的户外广告都是硬性的传达信息,对视觉的美感缺乏考虑。设计与媒介的结合也相对死板,在上述5种户外广告中,除LED广告可以有动态的视觉感受以外,其他均为静态,缺少活力。

五、总结

对于农村的户外广告来说,首要任务是引进高科技的材质,让广告传播更加生动。其次,广告公司应该牵头,用好设计作品来主动提高农村广告的形式美,而不是被动的从属于农村落后的审美观念。这样,或许能提高农村户外广告的视觉传播效果。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就数字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就数字化环境下艺术设计发展及数字多媒体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加以分析,接着就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的挑战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平面设计;影响

一、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及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1.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分析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声音以及视频图像等集于一体的功能对信息的处理呈现。多媒体的特征也是多样化的,其中在综合性以及交互性和虚拟现实、全方位展现等方面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之间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在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方面多媒体的发展速度是相对比较迅速的,这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系,计算机技术的交互融合传播现象对平面设计的信息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对人的感知信息方式以及心理等也会存在着很大不同。从延续和共融的层面来看,多媒体和传统的平面设计具有延续性,多媒体作为视觉传达为主的媒介同时具备平面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素,不仅如此,多媒体还能够呈现出动态化,让平面设计在新技术下能够有更大发展。在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其在综合性的技术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特别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表现力上要比传统的平面设计强很多。

2.数字多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生产力会对艺术设计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任何形式的设计都要依赖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从艺术设计发展轨迹就能够看出,设计是和时代生产力紧密相连的,并且是和技术有着紧密联系。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世界产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技术下能够体现出时代的魅力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手段是比较新的传播媒介,将其在设计艺术当中进行呈现就能够对艺术创作的空间进行扩展。互联网的发展使艺术设计的宣传和交流更加普及化,使以创意为主的数字化设计艺术的表现内容更加多样。

二、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与具体应用

1.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分析

数字多媒体的发展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平面设计当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视觉传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的平面设计也展现出了新设计需求和概念,平面设计在语汇层面的飞跃比较突出,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人们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微软公司所设计的平面广告就是通过数字多媒体进行设计的,在现代风格上的表现比较突出,能够使想象力上得到有效呈现,为能力的发挥也提供了条件空间等。

2.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在平面设计的跨媒体传播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影响下,多种独立存在的媒体都逐渐融合,形成全方位的跨媒体平台。所谓跨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立体媒体的组合,可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在面向同一受众的群体时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更为显著的。而当前的平面设计也可以对媒体进行融合运用,使广告的覆盖范围得到有效延伸,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运用能突出平面设计的人性化传播,在视觉的传达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将视觉感受和受众产生的心理进行互动。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对与受众互动比较重视,要根据受众对设计产品体验及评价进行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和受众的互动在多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体现,在多层面的互动沟通下设计者也能结合受众反馈的信息对设计作品进行积极调整,从而不断提升创作的水平。以往平面设计中对受众的沟通和了解就比较困难,而数字多媒体就能够依照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信息处理,这使受众的参与度相应增强,使平面设计更加人性化。数字媒体当中的一些元素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内容的,有的则是以影像作为主要的内容,除形态以及运动自身的吸引力之外,视觉元素编排形成的律动感传递给观众的韵律变化以及节奏都能够吸引受众目光。在数字媒体当中的动态文字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以及从静止到运动等都能够实现,全新的造型手段也比较侧重视听的效果,对视觉的经验也有了相应刷新。对动态的文字设计从总体上体现出了跨媒体以及跨领域的整合特质,从而也呈现出了多媒体的整合以及多种审美的方式整合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形式也使得平面设计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使平面设计的创意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从技术变革以及进步层面来看,其必然能够带来艺术层面的转变发展,在计算机操作下,色彩喷绘技术可以使得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形象化,而电脑软件的应用也能够使二维的平面设计向着三维的立体动画转变,令作品的艺术性得到加强,拓展了平面设计的内涵。

3.面临的新挑战

数字媒体虽然对平面设计有着很大促进,但是对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冲击,平面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当中衍生的,将概念的构思以及图像设计分为几个重要层次及阶段,使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电脑的出现使传统教学的方式发生变化,对电脑的操作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系统。但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设计的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研究等就比较容易忽略。处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要能科学地对待多媒体的应用,要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面设计要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新思维新思想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过嘉芹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秋枫.浅析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寻找创意突破口.技术与市场,2014.11

2.姚瑰玥,季玉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商业,2014

3.岳花娟,虎静.浅析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11

4.李悦.平面设计中文字艺术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01)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视觉营造;视觉性研究;视觉设计元素;视觉设计评价

同时又拥有某种特定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内涵,更多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景观空间价值的提升。主题公园的视觉性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实体空间,给人带来视觉感受上的舒适美的同时,也触及景观学科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以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作为研究主体开展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视觉性调查分析,希望对于未来主题公园如何去增强景观的视觉性体验提供有利的借鉴参考。

一、主题公园视觉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关于视觉性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先驱,在其撰写的《视觉文化导论》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视觉文化理论,为视觉性学术领域提供借鉴。英国西蒙·贝尔编著的《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对视觉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史蒂芬·梅尔维尔的《视觉与文本》艺术中,涉及到视觉可视性问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分析绘画中的“见”与“视”的关系。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编著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从艺术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视觉文化含义进行相关概念的解释。北京大学陈永国教授编写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从不同的角度以视觉性文化作为研究焦点,详细阐释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对与视觉性理论发展的特殊含义,其研究具有集中性和前沿性。基于以上主题公园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分析发现都是对“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视觉性研究热点大多数集中于史论、平面和传媒等领域。就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将景观和视觉性艺术结合对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效果较差,存在视觉形象内容、观景空间体验性弱,主题没有吸引力、静态观赏性项目过多。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升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进行深入探讨,为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研究的保持、延续和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发。通过视觉性环境分析主题表达、视觉环境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元素提取及视觉表现、视觉性评价及设计思考等多个方面对主题公园的视觉性进行研究。

二、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题表达分析

视觉性环境在主题公园景观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视觉美学意义之外,还与主题精神的表述、文化意蕴、环境氛围营造等休戚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主题公园的类型多样,对主题的表达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主题公园的建造应该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1]。“海丝艺术公园”位于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与以往主题公园不同的是“海丝公园”既结合了具有现代设计思维的景观设计方法又遵循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表达手法。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抽象表现”“景象重现”“直观传达”“隐喻阐释”“象征处理”等手法进行视觉艺术化处理,体现了泉州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表达。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要涉及主题要素和形态构成要素两个方面[2]。泉州“海丝艺术公园”的主题要素主要包括:“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异域文化”三种类型。

(一)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分析

主题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作品的观点和想法,设计者从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审美性等方面分析从中提取出主题设计的思想,是设计者对现实条件的主观上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上的认知表达[3]。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的展现主要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特色、异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总结。场地以雕塑、建筑、小品、水景和光艺术生动描述了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和丝绸之路沿途异域风情的场景,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1.地域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缔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民俗、习惯等地域特征。闽南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闽南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几类。“海丝艺术公园”作为闽南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代表之一,其场地紧扣闽南地域特色,用现代造景的艺术的手法和材料对“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合理的景观规划下激发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打造出具有“闽南地域”和“海丝”特色相融合的主题公园景观。(1)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体现首先表现在雕塑上,“丝路盛景”是一组长达百米,运用人物、植物、建筑造型等组合雕塑。在表达形式选取典型的海丝元素和泉州当地特色建筑景点——泉州双塔、古厝、开元寺、朝天门、清净寺、承天寺、船舶等造型作为叙事背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繁荣景象,雕塑造型新颖,精美多彩,立意有章,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体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闽南传统文化,同时还兼顾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特征。从内容延伸到形式都完美的切合地域文化主题氛围。(2)红砖文化。红砖文化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由于闽南地区特有的黄、红土壤易烧制红砖且坚固耐磨、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与闽南潮湿、多台风的气候相适应,成为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标志和象征。红砖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与闽南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2.海洋文化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地理位置蕴含深厚的海洋文明,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贸易、航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以海洋为载体进行商业贸易交流的“海洋文化”。园区以海洋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大量运用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对空间造型进行视觉设计并着重突出海洋文化的特征,展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昔日繁盛的景象,并充分的把海洋元素合理应用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此来传达和讲述海洋文化。(1)“海丝漫步”地景浮雕,整幅石刻地图如实复原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图标注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和城市的中英文名称,利用地面铺装直观表达出“海丝”主题,既提升了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又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2)“海之梦”主雕位于公园中轴线,整体造型以帆叶、船体的虚实结合,悬浮与海面之上。水镜广场的水雾开启后,白色的“海之梦”雕塑在水雾间若隐若现,犹如穿梭在海洋之中,整体造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实体材料呼应“海洋文化”主题。(3)“福船”选用具象“船”造型元素,雕塑立面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连接了闽南地区人民进行海外贸易、面对海浪凶猛、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以及沿海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向往,直观的使观者感受闽南地区海洋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3.异域文化“海丝艺术公园”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堆砌出东南亚各个国家缤纷异彩的地域特色,以直观的设计语言展现出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盛景。以环状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异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展示、铺装展示等手法,向游客们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国家的互通、融合和共荣的文化碰撞。(1)东南亚风情群雕“东南亚风情”群雕直径为11米,高为5米,大量运用花岗岩和青铜材质。以空间序列展现的形式,把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海岛风情、多元文化用传统雕塑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借以东南亚特有异域特色建立起人和场地的纽带,增强公众对与“海丝”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又体现了异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2)南亚群雕“南亚群雕”长63.4米,宽40米,高8.6,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雕塑群根据所处地域特性,以廊桥、平台的方式使群雕坐落于湖面水域与湖心岛相连,选取了最具南亚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和地域的建筑为背景,讲述了《宴请交流》《文化交融》《南亚风情》《工艺互通》等场景,以具象写实和当代雕塑创作中解构与重组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在不同领域的文化、贸易的交流与互通,使得观者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能近距离触碰“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3)西亚组雕“西亚组雕”长50米,宽13.8米,高8.8米,雕塑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整体雕塑采用具象写实的线性叙事手法对西亚典型伊斯兰建筑造型进行创作,通过人物间的交谈、货物运输等场景再现的讲述,展现了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和文化魅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视觉环境形态构成要素分析主题公园中视觉环境艺术的形态要素由空间要素、造型要素、色彩要素三部分构成。

(一)空间要素

公园景观应通过良好空间造型要素,创造出独特且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以赋予景观好的形象视觉特征[4]。园林景观空间中层次感、序列组织感、造型、周围环境、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塑造有着紧密关联。空间要素则包含空间意象的营造、空间序列的规划以及各功能空间的组织等方面[5]。“海丝艺术公园”整体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四区、五湾、八景”。所谓“一脉’,即公园内一条联系东西方向的生态景观脉。“两湖”为逐浪湖和海月湖。“四区”即东亚主题表现区、东南亚主题表现区、西亚主题表现区、南亚主题表现区。“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海丝艺术公园”的流线布局从整体上来说以环形动线为主,整个园区以大面积水为构图中心,空间组合关系上以区域性轴线为主。轴线连接主入口、水镜广场和园区主要雕塑“帆影”,开放的广场空间与主节点的标志性构筑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性景观系统,全方位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风貌。

(二)造型要素

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造型要素要考虑整个公园主题文化精神,造型要素的呈现主要反映在建筑造型、雕塑小品造型上。通过对“海丝”文化的剖析,可以从中提取出视觉造型元素并应用于主题公园设计中,具体视觉造型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船”“船帆”“水”“海上贸易交流场景”“异域建筑”“异域植物”“人物造型”“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非物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各种视觉造型元素映射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观感,而设计者应充分根据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运用在场地中。通过实地调研作者得出的“海丝”视觉造型元素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如表1。园区内雕塑群,采用叙事性的传达方式,背景造型借鉴闽南当地及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建筑、船、船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以较为直观的手法呈现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文化繁荣的盛况。通过人物场景叙事造型的故事传达,唤起公众对“海丝”文化的记忆并产生共鸣。建筑造型上,将泉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场地设计中,延用闽南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大体量且具有当地闽南特色的庙堂建筑、“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和砖砌工艺。建筑外形以古老建筑拆卸的瓦片堆砌出“海浪”“岛屿”等造型,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展示了闽南民居的独特韵味。

(三)色彩要素

在景观设计要素中,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会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主题公园中景观的视觉色彩表达主要是由色彩载体来传达美感的,根据载体的不同传达出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海丝艺术公园”景观色彩要素主要包括植物色彩、建筑色彩、雕塑小品色彩、水体色彩、道路铺装色彩。1.植物色彩植物是景观场所视觉性营造的关键,“海丝艺术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围绕中心湖打造滨湖景观,结合其地域特征主要运用了群植的种植方式。主要以棕榈科植物为主,且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绿化植物配置以常绿阔叶树为主,配置木棉、广玉兰、腊梅、杜鹃等,不仅具有东南亚热带风光魅力,又突出“海丝”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异域特色。2.建筑色彩由于闽南地处滨海,民居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与石混砌、建筑色彩装饰华丽,再加上当地人视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因此把红砖作为建筑主材。把红色作为标志性景观色彩元素融入场地,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被藤曼植物覆盖的园林式建筑“绿房子”,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意向,垂直绿化设计手法,行走其中给人一种漫步迷宫深林的错觉。绿色植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既满足功能又统一形式,形成整体和谐的视觉性景观。3.雕塑小品色彩园区内的雕塑小品为了呼应“海洋文化”主题,整体色彩基调以白色为主,搭配黑色进行故事场景塑造。雕塑的白色与水体、植物、红色建筑建筑交相呼应,增加了视觉感官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又切合闽南地域文化特点。4.道路铺装色彩在“海丝艺术公园”铺装设计中,集散性空间——水镜广场规模较大,根据广场的景观和空间活动特性,选取了海丝地图为主的铺装形式,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增强其文化代入感。整体材质为花岗岩,选材则是依据耐久性、易于后期运营维护等原则,颜色为米灰色以典雅、朴素为主显得空间更加稳重。其他功能性节点空间则跟随场地的主色调白色,材质上小型广场多采用花岗岩与卵石、透水铺装相结合;亲水空间使用防腐木铺装,基调为红色;儿童活动空间运用大面积亮色增强场地活力,材质上大面积选取塑胶平整铺砌,提升安全性。

四、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及设计思考

(一)“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表达充分但雕塑小品类型过于重复

“海丝艺术公园”将当地文化与景观环境相结合,视觉上加强了游客对“海丝文化”的了解,对场地本身进行视觉深化设计的同时,又展现闽南地域特色和“海丝”文化底蕴。从公园的整体性来看,场地运用了大量的“海丝艺术”和闽南当地的地方特色元素来展现场地性格,做到了主题性的统一。但是,从视觉性设计思考方面来看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内景观雕塑小品类型过多重复,一定程度上给游客带来视觉审美疲劳,影响文化景观视觉效果,带给观者较为单一的欣赏和体验,缺乏长久吸引力。

(二)“海丝艺术公园”注重文化内涵但功能节点单一

公园以尊重原场地条件为前提,以大众在游览中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产生情感共鸣为设计重点,结合“海丝”设计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播当地“海丝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呈现,烘托浓厚的主题文化氛围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的主题公园。但场地景观功能分区节点单一,可提供给游客娱乐活动的选择性较少,只单纯的设置休息功能,缺少吸引游客的表演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功能。例如可以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设计结合,增设海上丝绸之路3D技术艺术品展厅,或露天剧院,手工艺制作坊等文化特色体验项目,提升人与场所的互动性,创造多种体验的空间环境,激发场所新活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设计表达独特但导视系统较弱

在植物配置设计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进行植物种植选择,满足了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铺装的材质和样式多变,贴合文化主题;景观小品也融入了闽南、异域文化等;利用光元素等媒介手段都为主题公园视觉性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借鉴作用。就场地内的景观环境视觉导视而言,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景观导视系统除了具有引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外,也是场地地域文化建设和视觉性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景观空间都应具有完善的景观导向系统,适时适地的出现,轻松地为游客获得明确的引导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内导视系统较不完善,指向性不明确,设计形式单一、且导视不明显、不能够清楚地引导游客通往园区内的各个景观节点。应从造型、色彩、图案、材质等多个维度提升视觉导视与景观视觉的感官冲击,且不能仅停留在功能上,应满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增强导视设计的情景感、功能感及故事化展现。

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感官障碍;无障碍设计;感官代偿;情感化

在工业大生产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而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愉悦。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带来了经济模式的改变,产业、服务、体验三者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产品设计不再是以满足使用功能需求为最终目标,而是将用户体验置于产品设计的首要位置。

1 感官的体验设计

体验设计需要用户参与进来,这需要深度的调研与换位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产品体验,关键是顺从我们的感官体验,用户通过感官接收产品信息并给予反馈,有效的感官刺激能让使用者体验更加鲜明。

体验设计中五感的体现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体验、触觉传达设计体验、听觉传达设计体验以及嗅觉与味觉传达设计体验。例如,视觉传达体验,通过产品颜色、形态、材质等使用户对物体产生主观印象,这种视觉体验运用得较早的成功案例便是mac糖果系列台式机。运用圆润的造型、缤纷的色彩、透明的新材料,改变了用户对于电脑机器的黑白灰的认识,让人们迫不及待地想拥有它,这种感官体验满足用户心理需求正是体验设计所推崇的。而在现在的服务经济时代,产品也是将多感官结合达到极致体验。

而对于感官障碍类群体,市场大多数产品并不能很好的服务此类用户,而体验设计不仅需要解决感官障碍群体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还需要让用户真正的接受它。这就需要考虑到产品的无障碍设计。

2 无障碍产品设计

无障碍设计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提出,强调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建筑、设备等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生理缺陷人群的使用需求。在人性化设计的推动下,无障碍作为产品设计优劣的考虑因素之一,无障碍设计在产品造型、色彩、操作等方面进行优化,让使用困难者与正常用户均能使用,消除生理缺陷人群的自我分类心理。图1、图2中无障碍设计的浴缸正是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爱,专为行动不便人群进行设计,浴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浴缸外壳可以升降,使用者进行沐浴可以让它降到底部,然后水逐渐填满浴缸。

对于感官障碍类用户,更需要从情感文化因素体现产品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不仅是生理上达到通用设计,心理上同样需要达到无障碍。对于此类人群,他们生活有不便利的地方,需要同样的产品能为他们考虑并解决他们的难处,但是对于产品的心理诉求和正常人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设计师从情感化角度出发,巧妙的设计构思来解决此类难题,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以此达到增强用户体验。

3 感官障碍群体生理与心理特征

感官障碍群体的产品需要达到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则需要了解这类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充分进行调研分析,以准确数据来进行产品设计。

以听力语言障碍人群为例,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生活不便利,行为表现也会较为特殊。例如,他们在交谈时或者用手语交流,面部表情丰富,肢体语言表达让他们的情感流露方式变得特殊,虽然听力不便,但是视觉、触觉则在长期的训练之下能很好地替代听觉,具有补偿作用。虽然同健全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但由于生理缺陷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生活圈,会被区别对待而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例如,周围人随意的动作或者言语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因此这类人对周边事物会十分敏感。这种敏感的内心会让他们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且反应激烈,同时这类人群对事物的审美观念也较为独特。这种独特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优于常人的能力,如舞蹈表演、文艺作品等。

4 多感官体验下的无障碍产品设计情感化

4.1 感官障碍群体产品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是产品对使用者的满足,目前感官障碍类产品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也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深圳市最早开展无障碍建设之一,在全市新建道路铺设盲道,开动无障碍公交路线,退出GPS定位导航,配送爱心手机信息卡等。而对于感官障碍类产品设计则更需要极致的细节体验。图3是盲人药瓶,辛辛那提大学设计系的Alex Broerman和Ashley Ma以药瓶为原型设计了一种可以更好为盲人及视力受损人士服务的药瓶。通过矮胖的造型让药品拿取更加方便,同时利用不同的表面材质做瓶盖来告知用户药物分类,在关闭打开还有声音按钮。类似此类产品还有很多。图4的盲人拐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的生理需求,却很容易让他们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来,形成闭塞的心理,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圈子。

如今无障碍理念已经深入公共设施、生活家居等各类产品中,社会对生理缺陷人群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将无障碍设计系统性覆盖整个城市,但是无障碍产品决不能简单的为解决此类人群功能需求而设计,同时必须结合这类人群心理特征。因此对于感官障碍人群,应以他们的生活习惯为日用品设计创新提供依据,为设计理念革新提供可能。深度挖掘他们的内心感受,将情感化结合到无障碍产品设计中,从而真正做到产品无障碍的设计体验。

4.2 感官障碍群体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1.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名词,然而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艺术追求之一。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远古人类运用行云流水的笔法勾勒出三块空白,又在每一空白处以剪影似的平涂手法,画了五个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这种规律的编排和变化,以及舞蹈的本身就象征着节奏的韵律,进而将平静的画面在二维的世界中凸显出视觉空间的动感因素。设计外在表现的节奏与内在意蕴和韵律,是成功设计的构成要素。NIKE公司把NIKE的标识叫做“Swoosh标志”,因为这个标志像跑步时飞快的速度,“嗖”的一声。但此标志的内在意蕴是指胜利女神翅膀上的羽毛,代表动感和轻柔,又像老师用来判改对错的“对钩”,隐喻NIKE公司是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朝正确方向发展。

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形式上的相同、相等与相似,让人产生“严谨、庄重”的感觉,均衡是指各元素的摆放、组合,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客观的均衡,这种均衡是指画面的组合使人心理上呈现“稳”的感受。然而非对称平衡在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大小、形状、距离、疏密诸因素来调节平衡,给人以新颖、活泼、运动的感觉。均衡作为形式美原理的基础,由于源自本心,符合最质朴、最经典的审美品味。例如马蒂斯的《蓝衣少女》画面,是带有一定变换因素的对称,人物形象既端庄稳妥,又栩栩如生,更有一丝回旋、辐射的均衡美。

3.对比与调和。妥善处理色彩对比与调和之关系,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画面的视觉美感,进而促进广告整体效果的统一和谐性。在平面设计中对比与调和一般是指色彩、材质、重量等。例如香奈儿的口红广告,采用强烈的明度对比,主要配色的明度差在5机以上,叫做长调。此海报發挥了对比的优势,烈红与亮白的色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得女人左眼形象鲜明,富有光感,显示出了香奈儿口红的颜色纯正,好看的可以作为眼影,突出主题,画面强烈的对比而富有活力。

4.虚实与留白。绘画章法中有“密不容针,宽可走马”一说指的是布局的疏密、许是关系处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与虚实结合相关,平在面设计的构图中有明显的体现。留白画面中的无,亦是虚,有利于信息传达、情感交流,获得少则胜多的效果,能够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在平面设计中体现“虚实关系”的就是“图与底”,恰如经典的太极图形象,给人以共享空间的妙处,“虚空间”衍生出的设计意境亦是令人神往、流连忘返。其图案形状如阴阳两条鱼,阐释了相互依存的美学思想,表现了生生不息、持续的生命力。留白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犹如中国水墨画,留白运用于设计中,韵味也会出现。留白手法的运用譬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白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感,诠释了留白所表达的奇特效果。

二、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和解决办法

当今我国的科技高度发展,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方式愈加多样,电脑处理技术和电子成像技术日趋多样化,因此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也显得投机取巧和浅显,比如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炫目效果和强调技术,缺乏艺术的真善美,逐渐远离了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缺乏艺术感染力是现代我国平面设计作品的现状。

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师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前提,应该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规范,将生冷的技术设计赋予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提高平面设计的审美层次,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诸如道家“返璞归真”思想、佛教美学思想的“禅意”等,平面设计师应当融入这些优秀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出符合这个好时代的优秀作品。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源自于其中的内涵,形势与内容相统一,表现力强而自然质朴。

三、结语

平面设计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国内外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无不体现着均衡、韵律、节奏、调和、虚实等美学原理。但究其根源其实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实际上是遵循形式跟随功能,形式和功能相辅相成,这种理念环绕在平面设计的全过程。我国早期的平面设计以大量的模仿和抄袭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主,这种简单模仿缺乏艺术的真实性,是低层次的审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平面设计迅速发展,有一部分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已经开始深入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向高层次发展。应当继续弘扬现代的平面设计中的优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从市场需求、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平面设计作品对消费者起到认知和审美的功能,最终回到实用功能。因此具有这种特色的中国平面设计才能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平面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2]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砚祖,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